見證木構再生

◆台北 達觀

  慈心有機農業推廣中心分別在春夏兩季接收了宜蘭冬山一百八十坪的木構廠房及耕讀園的亭台,規劃在四號地讓木構廠房再生,做為推廣中心短期多功能的活動中心與理貨中心。不過常駐人力只有三、四位,很多工程要靠假日義工協助,有空來幫忙的義工中,有建築專業的人少之又少,那要如何重建這些接收來的木構建築?

 

一比一實做大木構

利用木樁架高,重建木構。

  在中原大學教建築的李綠枝師姐參與宜蘭木構廠房的拆建之後,在浴佛法會中聽到有機棉推動的案例,覺得法人事業中,食和衣的善淨之業已經在成型、穩固了,住的永續經營呢?他們夫妻身為建築師,一定要努力創造緣起。便向蘇慕容師兄建議推廣中心的木構建築開放給大學建築相關科系的學生來體驗,藉此亦可對大專青年宣導慈心有機、環保等理念。台南藝術大學指導社區營造的曾旭正師兄今年也全力支持,於是兩梯「木構再生工作營」就醞釀而成。

  原先希望在工作營中,讓學生實做木構廠房的組裝再生,但八月二十四日早上,禪僧法師到慈心農業推廣中心預定地灑淨,接著動土開挖後,沒想到才挖兩公尺,就挖到水脈,於是組裝木構廠房計畫延期,改採較易進行的耕讀園古亭組裝及生態廁所營建,做為這次工作營工作項目,並由有工程經驗的蔡榮德師兄和陳明泉師兄帶領學生實做。

  第一梯四天三夜,自八月三十日至九月二日,二十位來自南藝大及台大城鄉所的研究生參加。學員陸續到達後,講師群先介紹團體、推廣中心願景和前行說明。蔡榮德師兄透過魯班學藝的喻意引導學員,提醒學習者除了要抱持學習的決心,尚需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此外,他問學生比較想當學徒?還是當學生?有同學說:「當學徒的感覺好苦,當學生可以任意發問。」也有人說:「學生重思考,學徒重行動,他要做一個有學生的思考力,又有學徒的行動力的學員。」

  這些學生很快就發現「蔡老師」有內涵,很想學之下,聽聞軌理就做得很好,個個精神抖擻,掛上S腰帶和工作包,準備了鋸子、鉗子、鐵釘、榔頭,戴上手套、袖套、斗笠上工實際體驗去囉!雖然各自學校、系所不同,他們互助合作,拼勁十足,做到天黑還不想停;做到下雨也不肯停,直到傾盆而下才衝進棚子裡。

 

挑高建築 實作學問大

大學生自行操作,樂趣無窮。

  為了配合生態淨化池多變的地形,涼亭和生態廁所採高腳式建築,也就是利用木樁架高建築物,所以第一步先製備圓木。為了防止發霉或被蛀蝕,首先刨掉樹皮,再塗上瀝青。一根木柱就得三個人拿著鐮刀刨上十幾分鐘,怕曬的張靜今拿著鐮刀苦笑著說:「原以為可以偷懶不必曬太陽,現在才知道,這件事這麼費力。」

  另外五、六個人拿著直徑十公分的杉木,將木柱鋸成鉛筆形狀。拿起鋸子,要用力往前推?還是用力往後拉?大部分人都莫宰羊!蔡老師說:「如果你選擇用力往前推,那叫作磨鋸子,不是鋸東西。你看鋸齒的刀片是向內、向後的構造,這表示往後用力才是有用的。」此外,鋸子的推拉之間,應該像開關抽屜一樣地輕鬆,如果有卡住或費力的感覺,就是沒有將鋸面和木頭的鋸割線平行、垂直,也就會將原本平順的高速公路,變成開鑿雪山隧道一般困難,即使費力鋸開,切面也會凹凸不平,將來建築架構接合面就不夠緊密、穩固。

  這些學員以前都是在室內用電腦、美工刀做設計,現在要用鋸子,感覺真的很不一樣,實做後才知道小動作中有大功夫啊!沒做過粗活、沒用過鋸子的楊涵雅也說:「看到辛苦做的東西,呈現出來時,心裡有種踏實的快樂。」同學們紛紛和自己的傑作照相,還要把鋸下來的剩餘木料帶回家作紀念。徐瑞陽曾參與多次類似營隊,老實的說:「我讀到研究所,竟然連基本常識都不熟悉,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王國信說:「實地操作學起來的效果比較好,而且學到和人互動,比學做東西更具有意義。」

  生態廁所也是以杉木當樑柱,在木樁上豎立廁所隔間的木柱,可不像堆積木,一塊疊一塊就好,真才實學就看實做的功夫啦!蔡老師指導同學先埋下十二根木樁之後,在離地兩尺的木樁上找到相同的水平高度,用鋸子工法將柱子和樁的剖面各自切平,再嵌在一起。由於廁所是斜棚屋頂,所以還得門字柱的兩邊鋸成相差二十公分的長短柱。好不容易量好位置、打好釘子,大夥兒合力把門字柱扛起來,去和木樁嵌合的時候,才發現差了十公分!真的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哪!負責測量放樣的同學說:「好慚愧一時輕忽讓大家多忙了好一陣子。」

  接下來是如何將門字架和木樁綁在一起。看著蔡老師拿著尖尾鉗,輕鬆地扭轉鐵絲,一下子兩根柱子就綁得穩穩的,擔任建造生態廁所小組長的邱榮漢率先嘗試。拿起鐵絲先打個結,藉由尖尾鉗的握手部分繞個圈,用力地轉幾圈這下應該沒問題了吧!沒想到「啪」一聲,鐵絲轉斷了!「唉喲!這十二號鐵絲,要將它拉斷,必須用一噸的拉力才辦得到哩!」人手的力量哪有百公斤呢?蔡老師解釋道:扭轉鐵絲要先平行鐵線,以「拉」的方式來縮緊鐵絲,才能綁緊物體。如果只在一個點上轉,鐵絲的截面積愈轉愈小,承受力也就變小,再使點力,打結的地方就會斷開。沒想到,綁鐵絲竟然也有這麼大的學問。

  邱榮漢拿起鐵絲再試,一定要找到當中的訣竅。大家爭相練習,不一會兒,原本只需綁三條鐵絲就能穩當的木柱,綁上五條鐵絲,木柱更穩了。酡紅的夕陽迅速褪色,義工不斷地呼喚大家休息、收工,生態廁所組摸黑繼續做,堅持完成「校正垂直度」才用餐。蔡老師讚賞地說:「這一群學員,女生當男生用,男生當超人用,一點都沒感覺你們和我們的義工有何不同,台灣未來的希望非你們不可。」

 

就地取材 鋪設生態池

將木構的樁和柱連接起來。

  木工進行的同時,生態淨化池也頗有進展。淨化池分三區,第一池打算用太陽能帶動的幫浦曝氣,把排泄物的分子打細,讓好氣的微生物分解後上浮,當成吸附性超強的巴西布袋蓮的營養來源,每隔一陣子再收集去當堆肥,把營養回歸大地;第二池的水抽到第二個大池稀釋後,種蓮花、水芙蓉等觀賞植物,經過這樣再吸收後的水,抽到第三池就可以養魚了。

  生態池原則上以夯土或鋪石子為池底,鋪石頭的表面積比平面多出不少,換言之,可以長養微生物的面積就增加很多。這裡多的是石頭,就用大大小小的石頭鋪滿池底,可是要大專生在大太陽底下排石頭,也真無趣,沒關係,還有各地來的義工會補位。台大城鄉所的陳婉寧在最後一夜分享時說出她的心聲:「那天還覺得自己像個牢犯,只差沒有手銬腳鐐,為了鋪設生態池,把石頭從東邊搬到西邊,速度像烏龜一樣慢。今天看到這些建築一夜長大,這是很多人的力量才快速完成的啊!」

  邱榮漢對義工也很有感覺。他形容義工為特種部隊:「來到這裡,和做社區營造感覺很不一樣,在社區裡只期待有人來關心、參與,不期待居民會付出體力和勞力,沒想到來這裡的義工是如此認真,他們就像特種部隊,不知何時抵達,反正唱完一首歌就開始工作。」李綠枝師姐忍不住笑著說:「我們把你們當客人,榮漢好像把自己當成這裡的主人。」

  到了第二梯九月二十九日那天早上,因為宗仰大樓進了一批佛堂的天花板,義工調度困難的情況下,蔡師兄想到這群大專生,帶他們到工地,加入接力的長龍,將資材從外面傳進宗仰大樓二樓,接著幾位男同學站上鷹架,再將這些資材傳到三樓,他們喊「一、二、三」,藉著腰力往上甩,雖然很吃力,卻笑得很開心。那天的資材是台北一○一大樓的建築師葉炎順師兄所供養的,他在去年憶師恩法會才認識團體,讀廣論後極為相應,沒想到這些建材讓這批建築相關的學生更認識團體,佛菩薩的安排,真妙啊!

 

綠建築 邁向體貼設計

釘屋頂,小動作中有大功夫。

  白天流汗,晚上還有心靈饗宴。南藝大建築所的曾旭正教授帶著學生在台南土溝做社區重建,背後當然有其理想與抱負。這兩梯他來三天,第一梯傍晚六點下課後直奔園區,分享「永續──邁向體貼的設計」,所說的綠色生活、體貼建築的生態村概念,與推廣中心的互助合作、回歸循環、節約能源、養生健康的理念極為相似。

  他所謂的「體貼」包括了身體、客體、主體、群體四個體性,不僅關心人心的成長、與環境生態的關係,考慮使用者與設計者之間的差異,還有和社區、社群之間的溝通網絡,避免疏離、孤絕的社會現象,希望彼此是關懷、理解、共存、合作的社群組織。

  透過體貼的設計,尊重大自然的智慧和全民的需求,運用太陽能等再生資源,達到環境保育,重建人與環境的親密關係,如同這次工作營使用木造再生建築、自力造屋一般。曾教授說:「建築業是一個能讓人幸福的行業,好的建築師接了一個案子,就交上一個朋友。」

  課後的討論,在都市長大的莊潔任質疑開放性的綠色建築好像不安全,曾教授回答說:「最好的治安是透過人們『看人的眼光』來維持。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親密,敦親睦鄰、互相合作、守望相助的社會也會逐漸成型。」

 

透過動手做 學習謙卑

親手鋸木樁,才知道真的不簡單!

  南藝大的賴永祥問:「現在的技術那麼進步,為什麼要走回頭路,用過去的方式來蓋房子?」李綠枝建築師說:「地球能源愈來愈少,沒有人可以預估哪天會完全枯竭,有一天生命依賴物質的美好景象會消失,要等到那個時候才學習缺少能源的生活嗎?從心靈層面來說,透過較少倚賴設備,多動手做的過程,人們會比較謙卑,比較會尊重土地和萬物。」能源危機步步逼近,現在就開始學習運用再生資源、減少浪費,到時我們才能適應、繼續生存。

  第二梯曾旭正教授二十八日準時來,聽說有七位學員隔天才會到,「利他心」讓他把課程延至隔天晚上,不在乎要多跑一趟,當下就是「人本」的詮釋。當晚看日本的「古川町物語」,發現他們的社區所以能延續三十年而歷久不衰,有一個聰明之處:透過慶典,把年輕一代納入社區的活動,鞏固他們對當地傳統的認同與自豪。看完影片,學生正好藉機在教師節說出對曾教授的感恩,氣氛挺溫馨的。隔天曾教授還提前來,趕上割稻的體驗。

  第二梯次講座除了曾教授,還有埔里桃米坑社區的推手農委會陳超仁技正,分享濕地生態社區的形成關鍵;還有宜蘭港邊社區發展協會謝東育老師,他指導木材再生藝術碳燒工法,同學依其所教,釘了好幾個精緻的飾品、置物架和放衛生紙的木盒。

  第二梯本來想在三號地蓋的一百八十坪大木構,因為適逢雨季,地下水位很高,很難打地基,只能等旱季再施工。九月二十七日下午學員陸續抵達工作現場,涵雅說:「除了生態池裡有水,工作看似沒什麼進展,未免失望。」留下來當義工的賴冠鴻大喊冤枉,這幾個禮拜他和陳枝進師兄只要沒下雨就修修補補,對細部工作沒概念的人是看不出來的;果真這一梯涼亭組釘地板、加強地基的支援,釘屋頂的木條做了幾天,外觀上變化不大。倒是廁所生態組已經釘好屋頂、安好馬桶,彎身在棧板與地面之間鋪管線,並做了幾面牆了。另一組重新依著上次所教的,在池子的另一端立樁、釘柱做廁所,這次沒有老師指導,而且放樣零失誤,他們很有成就感呢!

  這次新加入的學員有五位已在景觀公司工作。他們是設計羅東運動公園的「高原景觀」五位年輕職員,雖然等到周末才能來,少了兩天,還是很過癮。蘇育頤平時以監工的身分和工人互動,她說:「來到這裡是個重新學習的機會,在工地,我是以一個設計者的角度看建築的設計;這是第一次動手蓋房子,我才發現設計者跟工作者和使用者的感覺差很多。自己當設計者的時候,享受設計的快樂,但是沒有想到使用的人,到底感覺是什麼,以後我會更去了解、貼近使用者的想法。」

 

締造共業 期待再相聚

在棧板與地面之間鋪管線。

  她的日本籍同事小林直史,用著英文和不熟練的中文和大家溝通,雖然每天忙得汗流浹背,他卻相當開心,連吃飯都覺得更有味道了。他激動地說:「我喜歡和大家一起工作,看到一群人一起努力,這是很特別的感覺。」他甚至想要邀大家像小朋友一樣,下水一起游泳,以示慶祝。

  南藝大建築所的黃俊豪應學弟邱榮漢之邀來了,晚到的他在涼亭組、生態廁所組和放樣組先觀察一下,他看見學弟李亞樵比過去更認真負責,邱榮漢還感性地對他說:「我們這組有你們這些學長真是太好了!」晚上心得分享時,俊豪不諱言:「之前在土溝,接觸頻繁,從沒聽過學弟感謝我,怎麼到慈心就不一樣!以前要亞樵做什麼他不甩,在這裡叫他不要做,他還是要做。慈心一定有什麼特別的力量,讓他改變了。」

  蘇慕容師兄也不正答是什麼力量令人改變,只是再度以身作則對這群工作伙伴觀功念恩一番,並期盼有緣再相聚造殊勝共業。

福智之聲第1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