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人遇到師父

◆福智之聲編輯室 整理

  福智美國北加教室位於高科技公司雲集的矽谷。二○○九年一月下旬,針對企業界夥伴成立廣論研討班,四十多位研討班學員們在三個多月的課程中,紛紛感受到《廣論》的智慧和震撼,打破以往對佛法的迷思,皆感到佛法不再是生硬艱澀的文字,而是亙古不變、合乎人性及可實用在生活上的智慧箴言。以下摘錄學員分享「聽聞軌理」的數則學習心得:

 

因緣 震撼 期待 ◆張亞俊 井底之蛙開眼界 ◆洪柏竣 法鏡與照妖鏡 ◆洪柏森
從心底頂禮膜拜 ◆張翔 不再搶麥克風 ◆ 唐玉鴻 重燃心中的一把火 ◆ 陳義平

 

 

因緣 震撼 期待
◆張亞俊

張亞俊與家人。

  因綠:負笈離鄉,戮力職場十多年,人馬困乏,心靈愈感空虛,雖有許多機會接觸不同宗教和各類團體,但是,或因情感上無法接受,或因時間無法配合,或因太太沒興趣,或因吝於金錢供養⋯⋯總有各種原因而躑躅不前。好友Sonya發現了我的猶豫,寄了封email教我試試福智的廣論班,可能適合我謹慎多慮 (就是龜毛的意思啦) 的個性。我瞥了一眼,便將email束之高閣。直至與曉萍家人晚餐,聽得郁萍姐妹慷慨激昂威脅利誘地「希望」她們的一家之主都能參加企業廣論班時,才猛然將賣有機食品的里仁和福智企業廣論班聯想在一起。我被輪番地曉以大義後,再和郁萍確認一些廣論班的宗旨和理念,心中便決定要試試《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無比威力。

  震撼:一開始,廣論的「科判」便帶給我振奮的驚喜。原來,宗大師早在六百多年前就將提綱挈領的本事運用得出神入化,綱舉目張的功夫將《廣論》的概要讓所有的修習者一目了然,也讓現今許多自我成長的書籍瞠乎其後。

  若科判是驚喜,那麼「聽聞軌理」對我而言則是偌大的震撼。初讀器之三過時,覺得宗喀巴大師真是一代先知,不但早早覺察我多年來深受「不被聽聞」之苦,更將此三器過分門別類並尋求對治方法。看吧,「大覆器老闆」沒耐心聽我的看法,導致公司人事內鬥,士氣低落;「漏器助理」對我的建議過目即忘,最後在激烈的人事競爭下慘遭淘汰;「污器朋友」每每扭曲我話中真意,讓彼此都在不愉快中結束話題,難怪人緣不好⋯⋯

  然而,日常師父像是看穿了我的傲心,立刻給我更大的震撼。他老人家說,佛陀不會尋求過失,一尋求過失,真正受害的是尋求的人。你有一念尋求別人的心,就是你一念流落在生死當中⋯⋯

  宗大師透徹心念浮動、驕傲自滿的凡夫心態,而以「聽聞軌理」做為修習廣論的起點,是一大震撼。而我自以為是「善器」能「善諦聽聞,意思念之」的慢心,外學而不內省的鄙惡行影,於法鏡中明現著:自己正受一念流落在生死當中之大苦,更是震撼。

  期待:嚴格來說,因治病而呈半退休狀態的我,若非班長的收留,應該是沒有資格參加企業廣論班的。我也知道在二月份開刀住院的那段時間,好幾個廣論班都為我這個陌生人回向祈願。現在,更有許多同修熱心地提供我各類資訊,希望能幫助我脫離病痛⋯⋯菩薩們啊,若你發現我因身心不適,而無法和你親自道謝;若你看見我想保留體力,準備隔天的治療,而沒能和你招呼寒暄,請您接受我內心真誠的感恩和祝福。

  我期待,藉著《廣論》的研習和同修的共同淬煉,增長智慧、調伏煩惱得清涼而獲解脫。我願立共修無上菩提之大志,行利益眾生之大事。我也祝願諸同修平安無憂。(回上一頁)


 

井底之蛙開眼界
◆洪柏竣

  一開始,因為太太替我報名企業菁英講座,心中抱著不妨一試的心情便去了,壓根沒想到後來會一頭栽入。不,確切的說,是歡歡喜喜地期待著每周的廣論課。

  宗教對我而言,並不是生活的重心,至少之前是如此。總認為那是一些心靈上缺乏寄託,或是生活上遭逢困境的人才需要的。像我這樣尚可用「一帆風順」來形容的人生,應該是用不著的。

洪柏竣與家人。

  沒想到《廣論》讓我這井底之蛙開了眼界,見到了佛法對人生深刻的洞察,以及佛法能為人內在的身心靈、外在的環境及群體關係帶來廣大影響。一次又一次地讓我讚歎不已,看見許多自己不足之處,更慶幸能及時接觸到佛法。同時透過班長及關懷員體貼入微地循循善誘,引領我們進入《廣論》的世界;經由同學間的經驗分享,更豐富了學習的內容,這些都成為我學佛上的重要動力。

  期許自己能將佛法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從自身開始,朝著離苦得樂的方向修行,提升自我,進而與他人分享佛法的好處。(回上一頁) 

 

法鏡與照妖鏡
◆洪柏森

  我是一個非常主觀的人,常常不愛聽別人說話。聽進的話總是一知半解,或者自我詮釋,要不然根本聽不進去(尤其是老婆或老媽的話)。斷器三過的道理對我很受用,常常謹記在心,甚至覺得自己做得還不錯。

  直到有一天,我的老闆跟我說,別的部門主管抱怨我的部屬態度不好,勸我好好跟她溝通改進。我當下第一個想法是,我的下屬老毛病又犯了。上次年度考核才跟她談過她應該改進的地方,才不到三個月,她又忘記了。於是,我的潛意識便下了一個結論──她犯了廣論上所說的「器過」。我跟她說過的話她都沒聽進去(覆器),要不然不當我的話一回事(污器),或者是忘得一乾二淨(漏器)。等老闆離開辦公室以後,我一股腦的怨氣便上來,心裏想,害我被老闆罵,等一下要好好修理她。

  忽然一個念頭閃過,我竟然把法鏡(斷器三過)拿來照別人,而且馬上對她下定論。後來,我靜下心來,並約了時間跟她坐下來談談。發覺事情並不完全是如我老闆所說的,而且是有其他原因造成同事間的誤解。經過溝通後,事情得以圓滿地解決。

  這件事給我很大的震撼──學佛法是用來觀照自己的過失,而不是用來當照妖鏡評斷別人的過失。(回上一頁)


 

從心底頂禮膜拜
◆張翔

張翔學廣論樂在其中。

  學《廣論》最初接觸到的理念是觀功念恩。雖然這個觀念並非標新立異,在各種道德及工商書籍中亦有類似的闡述。可是把它當做人生的基本理念之一來推崇的,我還是在接觸福智之後首次見到。過去,觀功念恩與我只是一種與人交往或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或技巧,有時連自己都懷疑是否有虛偽之嫌。參加廣論研討班後,逐步體會到觀功念恩更重要的是要發自內心。當把觀功念恩當做自己分析問題、處理矛盾和採取對策的原點之後,心態變得端正而開朗,思路變得開闊而明達,效果也非昔比。我自己更是樂在其中。

  過去四個月中,我們學習了《廣論》中的聽聞軌理。雖然這一章並不冗長,但是深入淺出、旁徵博引,把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簡簡單單的兩個字──聽聞,背後所蘊藏的哲理論述得如此的精彩,讓我深深為宗喀巴大師的淵博及佛法的精深所折服。對比自己,雖然身為博士,也經常有許多專業知識的發表,但是要我針對我的專業領域作精闢完整的剖析,我是絲毫沒有一點把握。

  過去雖曾參加一些佛法活動,但因從無機會學習佛法,內心深處多少把佛法與形式、乃至和封建迷信聯繫在一起。身體雖向佛陀跪拜,但內心卻驕傲地昂著。學習《廣論》之後,我深深地為佛法的深奧博大所感動。我怎麼能不崇尚如此偉大的生活和人生的哲理,怎麼能不禮拜創造和弘揚這些偉大哲理的佛祖和大師們呢?我覺得學習廣論後,我最大的變化是──我的身和心都在佛陀的面前心悅誠服地拜了下去!

  我多麼希望有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和學習佛法,有一個快樂和有意義的人生啊!(回上一頁) 

 

不再搶麥克風
 唐玉鴻

  在很多場合裡,我常常是第一個發言的。尤其參加企業廣論班以後,如果同學發言精彩,自然而然就專心地聽;如果所聽到的不合己意時,會覺得自己的想法更高明,就不由自主地想要發表意見。有一次上課,突然想到我不是正在學聽聞軌理嗎?而自己的這種遇到不合己意就不想聽的心態,不就是《廣論》所說的「污器」的行相嗎?

  另外,讀到《廣論》提及「桑樸瓦凡有講說即從聽聞,自康來時,途中有一隖波索迦說法而住,亦從聽聞⋯⋯」故事大致是說桑樸瓦帶著弟子們要去某地,途中看到一個在家人在說法,桑樸瓦也跑去聽。他的徒弟就說:「師父呀,這個在家人普普通通的,你是一個了不起的大法師,怎麼跟他聽呀!」老師回答:「你不要這樣說,我可是得到很大的好處啊!」

  看了桑樸瓦祖師的例子,再回過頭來看看自己,覺得應該先專注地聽懂每一個人想表達的意思,而不是急著想講出自己的看法。此後,我在班上都會提醒自己要恭敬地聽每一個人的發言,不再急著搶麥克風,也會注意自己是否做好聽聞軌理。我也發現,自己若能多聽一分,就會多得到一分的利益。(回上一頁) 

 

重燃心中的一把火
◆ 陳義平

陳義平體會學習的重要。

  參加企業讀書會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觸到福智團體,之後,福智開了企業廣論班。我不再勉為其難地答應太太的請求,而是認同一起學習的確有它的必要性。

  從小就很會念書的我,在上到「斷器三過」時,一下子就理解這個道理,也馬上可以琅琅上口,甚至說得頭頭是道。但是我突然發現,真正重要的不再只是懂得道理,或考試滿分,而是把學到的觀念活用在生活中。

  現在只要自己不出差,必定會固定來上課。課堂上的經驗分享和討論是督促自己前進的一種力量。離開學校之後,心中想要學習的那一股力量總是提起來又漸漸消散,甚至已對生命的學習不再抱以希望。自從參加福智的活動以後,就好像充電一般,會提醒我要不斷地往前邁進,心中的那把火又重新被點燃起來。希望這把火不會再熄滅,能永遠地加溫和燃燒。 (回上一頁)

福智之聲第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