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路上你我他

◆台北 參仁

  有機農友在農場辛苦的經營,在田間面對很多的境界,例如:病害、蟲害、颱風等災害,即使風調雨順後的盛產,也會擔心菜賣不出去。面對這些擔心與害怕,他們都會想到師父,「農夫出門都可以看到太陽,就好像看到師父一樣。」祈求師父加持,在面對這些順、逆境時,都能得到學習與成長。農友希望透過廣論的學習、師父的教誡,在面對境界時學習「擺平自己的心」,轉化自己這顆心更為柔軟。這條路上,大家一起學習並不孤單。

 

陳陸合──打造潔淨增上生 張富翔──做有機只是方便 王旭朗──釋迦園的有心人

 

陳陸合 ──
  打造潔淨增上生

  「回來種茶,就是為了打造幸福的滋味!」從台北退休回坪林鄉種茶的陳陸合師兄,一面笑,一面說出深藏已久的心願。

  兒時那杯以潔淨的滾水泡開的有機茶,是他心中難忘的幸福滋味。他說,一杯好茶的誕生,種植過程決定了百分之七十,後製則佔百分之三十。坪林的好山好水,是出產好茶的搖籃。陳陸合師兄為了儘快達成心願,陸續租地種茶。一開始,他以一己之力,讓越來越多的農地恢復有機,並且積極在溪邊撿拾垃圾,以行動潔淨水源頭,直到參加了企業營,認識了福智,赫然發現所接觸的人事物,簡直就是他理想中的極樂世界。「原來,像我一樣願意默默做著傻事的人,還真不少!」

  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之後,他進入廣論班學習,進而和慈心基金會有了接觸,參與了基金會後續在坪林茶區積極推動的「淨源茶」生產計畫。

  他說,以一個人的力量,耕作一公頃的茶園已是上限。認識團體前,他約了幾個農友共同栽種有機茶,後來發現,若只把有機視為一種生產方式而不是生活方式,最後必定意見分歧,做起事來事倍功半,唯有和一群同心同願的人共同努力,才是最理想的築夢之路。

  「我個人的能力有限,一定要靠眾人的力量,才能完成理想。」學習了廣論後,他逐漸體會到自己現在所做,不僅是為了眼前的一杯茶,或是現世保護水源,更是為自己的增上生舖設了最潔淨的未來,現在好、未來更好的目標,指日可待。(回上一頁)

 

張富翔──
  做有機只是方便

  十九年前,台灣有機概念方始萌芽之際,果樹栽培優等生、卻深受農藥戕害的張仁主師兄便自慣行耕作毅然轉型。如今,有子克紹箕裘,四十歲不到,學習廣論逾十年的張富翔,已從父親手上接下了經營「桃源自然農場」的棒子。深深感恩父母披荊斬棘地完成了轉型有機農耕最艱苦的部分,接棒,並扛下所有的責任!

  因此,張富翔師兄晨起巡山,非得到看不到路、天黑了才肯回家,甚至晚餐後還拿著手電筒出去巡視。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在同是廣論學員的妻子眼中,「真的是『沒日沒夜』,就連下雨天也要出去做!」

  坦承「不這樣忙碌,果園也不會怎樣」的張富翔師兄,卻老是「心都放不下」,直到某次班長的醍醐灌頂:「今生有機會學習廣論,是累世的因緣,若非如此,是不會見到師父的。」「現在做有機,只是一個學佛的方便。」

  他仔細回顧生命、認真思惟:「我下一生還要這樣辛苦嗎?我夜以繼日的在忙甚麼、為甚麼?」「我有從做有機中,學習到佛法的內涵嗎?」他慚愧的發現自己的心態並非真如班長所說,將做有機視為師父安排的一個學佛過程、一個方便的踏腳石。因為一直以來,他把做有機事業放在第一位,全副心力忙於事相,拚命地做到沒日沒夜。

  「若非師父,我怎會替棲息在這片大地上的許多小動物設想?怎能與這無量無邊的生靈萬物結下善緣?這慈心與資糧都是師父賜與我繼續走增上生道的方便啊!」現在,張富翔師兄已將工作重心慢慢轉移,從中用心看到師長的功德,體會佛法的內涵,並策勵自己一定要把學佛、學廣論放在生命最重要的位置。他常跟太太說,即便無法每天聽帶子,再怎麼忙都要去上課,「我們不能把沒空當成藉口,等有空才聽帶子,必須認真地自內心修改。」他將學廣論擺在生命的第一位!

  除了要跟著團體腳步走,張富翔師兄正規劃著「桃源自然農場」未來能成為教育農場,提供假日知性之旅及學習的地方,讓更多人受用這塊有機園地呢!(回上一頁) 

 

王旭朗──
  釋迦園的有心人

  台東卑南鄉「源緣園自然農莊」的釋迦,不一定每一顆都很漂亮,但只要從主人王旭朗師兄手中送出的釋迦,都是滿滿的祝福。

  出生農家第二代的王旭朗師兄,談到返鄉農耕時,他說,早年祖父時代的農耕方式,沒有農藥、化肥的年代也能維持生產。他請教多位村中老農:「沒有農藥,釋迦生蟲怎麼辦?」「生蟲,丟在樹下就好了。若是表面有蟲的釋迦,用水沖刷一下就好了。」生產者自然地耕種,消費者也願意接受這樣的水果。再者,他非常厭惡噴農藥又毒又臭的感覺。「我自己不想吃有毒的東西,為什麼還要種有毒的東西?」諸多因素,讓他從慣行農耕轉作有機付諸實際行動。

  然而,轉作有機的第一難關,就是父親的不認同。當父親看到病蟲害嚴重,擔心地說:「你能收成多少?」走到市場又被村人揶揄「有機之父」,心中更是難耐。轉作期間的種種困境,似乎在磨練他的決心,他只知道有機栽培是有希望的農耕、是正確的方向。他想到,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而「有心人」讓他在心中產生一股持續的力量。當他對有機農業有更深入的認識與了解,也愈來愈有信心,他試著從減農藥開始耕作,然後逐年遞減農藥,辛苦地熬過四個寒暑,第五年才種出無農藥的鳳梨釋迦。

  面對連年的歉收,父親對他說:「你這田區,明年沒有照我的方法,我要收回來。」以往,他也許會說:「不然你去做,看你多會做。」學了廣論,知道父母是最大的恩德田不可頂撞,他隱忍著。直到有一天,他跟父親說:「過去種種不是我知道錯了,我在佛菩薩面前許願,好好地有機耕作,可否讓我再做一年?」好言軟語下父親做了讓步,那塊田區又多做了一年。

  田間的工作漸漸順手了,並不表示橫逆盡除。按照研討班的進度,當他有資格參加皈依法會時,卻遭到家人的誤會而不能順利成行。「應該是自己的問題吧!」他反省自己還不夠善巧,常常損惱別人。於是,他試著順應家人,儘量滿足他們的要求,一段時間後,家人也能體察他的改變。

  有機耕種幾年下來,他感覺內心愈來愈歡喜,土地愈來愈鬆軟,人也鬆綁了。原來土地的改善與人的調柔是一致的,莫不讚嘆廣論實在太高深了,可以改變自心,還可恢復大地生機。他衷心地說:「值遇這殊勝圓滿的教法,師父傳我菩提道,授我十善業,解我三毒、無明惑,自己實在太幸運了。感謝師父讓我成長,未來也希望村人能夠一起成長。」尤其,他聽到團體推動「淨源計畫」,愈來愈多人重視保護山川大地,有機耕作這條路並不孤單。(回上一頁)

福智之聲第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