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譯經 漢藏合璧

◆釋如者

  在好幾次的機緣中,以管窺天的我,體會到漢藏二系的譯師不可思議的偉大⋯⋯

  在準備正式進入第一輪五大論的前夕,要衝向五大論的高峰,是欣喜、是雀躍、又帶了幾分緊張。緊張的是藏語會話雖然在如月格西的指導下,可以說是差強人意,但書面的詞句是和口語截然不同。雖不是天壤之別,但就算是高文化水準的藏人,要讀通如一代宗師宗喀巴大師的《金鬘論》,也是望而卻步,更何況是初出茅廬的我呢?

  為了補強書面行文的理解,當時同學之中有人異想天開,就想我們來個中藏對讀。

  在唐朝時,玄奘大師為求《瑜伽師地論》遠赴天竺取經,請回了這本古今巨作,由梵譯漢是唯一的精華,也是慈恩宗的圭寶。而我手邊有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結緣的《瑜伽師地論》中的藏文版<菩薩地>,於是開始了我們中藏對讀。

  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在讀時,沒有一句是對不上的。中文更是語詞精練,藏文也是行雲流水,就好似這個中文是譯自於藏文,而這個藏文是譯自於漢文。大大地增長了我們書面體的藏文能力。

  八年後,第一輪五大論進入了尾聲,學到最後一部論──《戒論》,雖然學了四部論,對法相名詞瞭解了不少,但戒律中很多古代生活用語,食衣住行等還是陌生的。大家就在想,要如何是好?

  這時有《廣論》同學發現在中文的大正律藏中,有同一律部的經論。律藏中有十八部有相,漢傳道宣律祖以四分律為主,藏傳則在松贊干布王時統一為一切有部律。而義淨大師將一切有部律的文獻,由梵譯漢,保留十分完整。我們先看漢文,再讀藏文,發現毫不費力,駕輕就熟。看妙音笑大師《戒論辨析》所引用的律文攝頌不用查字典,對應至中文律藏,次序不錯,精簡易懂。

  玄奘大師以及義淨大師是由梵文譯成漢文,而藏地的譯師是由梵譯藏,可能玄奘大師、義淨大師也沒讀藏文,藏地的譯師也沒讀漢文,但他們都為了教法的至正純善而堅持。在數百年乃至近千年後的我,在梵文前就像個小文盲。可是,漢藏二種譯本是如此吻合,如出一轍。深感古代譯師為正法的清淨無垢,畢生嘔心瀝血,而今的我方才能看到這「真善美」的千古巨作。

  這樣的感動不是只有這兩次⋯⋯

  我從小是看煮雲法師所著的《觀音靈感錄》長大,初進僧團也就背下《普門品》,至今仍以《普門品》為自己的每日定課。我用的課本是和裕出版社出的袖珍本,在經文後有一段發願文寫著:「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實在很優美。這是哪位祖師造的?是否有藏文呢?我把這個小小的疑問藏在心裡。學習很緊湊,又要授課,它也就靜靜地躺在我心裡。

  在譯場的工作中,必須考慮經文,也要搜集古文獻,才能確認譯文正確無誤,而在請經的過程中,我找到了各國所藏的敦煌文獻拓印本。

  甘肅省敦煌莫高窟,歷經歷史長河的洗刷、兵燹的焚燒,而大慈大悲的佛陀的智慧明珠,靜靜地躺在不為人知的小洞中,直至十九世紀初才又重現光輝。那時的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將敦煌的部分經卷請回了法國,其中大都是六世紀至十一世紀的手寫本,用手一筆一劃刻寫下來的真跡,甚至寫完一整部的大藏經,還有各式的儀軌,其中一大部分都是藏文。至心求法的精神,也就是一千年前古德的血淚精華。

  當時眼見這些拓印本,心裡好不感動!手不釋卷研究這些古藏文,看到和藏文版廣略相等的藏文《心經》、《般若十萬頌》,全是手寫的,讀著讀著我發現了大悲觀音菩薩的修法段落,有不忘陀羅尼、治天花的 、消一切疾病的⋯⋯

  突然我在一個短片中,讀到一段熟悉的內容(《法藏敦煌文文獻第二冊P27編號0049》,上海古籍出版社),這雖然是藏文,可是很熟悉,原來就是我誦的發願偈!馬上就拿出手邊中文版,對照發現居然是同一段落!遠在一千年前,這個僧人和我讀同一段經文,發同一個願;他親手刻寫而我今見聞,千古同願,傳到我心。那是對觀音的虔誠,也是對現今卑微的我的慈悲。若非古來譯師畢生抄經、斷臂刻寫、千里求法潛心譯著,哪能再見佛陀慈悲的容顏?

應縣木塔 大雁塔

  感動一再再地襲擊著我。

  敦煌是在中國大陸的西北,而在大陸東北部的山西省應縣佛宮寺,有著一座釋迦塔,也就是應縣木塔,建於西元1056年,再四十年後,就是一座千年古塔。而在其中釋迦聖像的胸中(在應縣木塔遼代秘藏版的第二頁有聖像照),意外發現在世界昔稱《夢幻的大藏經》,就是昔名的《契丹藏》,有文獻記載卻毫無殘本的大藏經,在不經意中,又重現原貌。

  拜讀之際,在《法華玄贊會古通今鈔》中,提到為何在諸經之首都會加上「如是我聞」,書鈔中以六義解說:一、本願力,在《賢愚因緣經》的<阿難總持品>,有長者供養沙彌誦經的飲食,長者即是阿難,而沙彌就是導師世尊。二、輾轉聞,在鈔中引《大智度論》。三、佛加持,在鈔中引《智論》。四、佛為略說,此二者在鈔文中皆引用《報恩經》。五、三昧力,在鈔中引用《金剛華經》。六、聞法力,引用《觀佛三昧海經》(引文在文物出版社出版之《應縣木塔遼代密藏》P352圖版)。而在妙音笑大師之《現觀辨析》中的法輪,也有相類似的解釋。在《辨析》中說到,所說的「一時(經中說到「如是我聞,一時」的一時)是指在這時候聽到,在其他時間沒有聽到,顯示稀有;或者是在一段時間聽了這個,而在其他時間聽了其他的,顯示了多聞;或者在一刹那的時間就聽了這本經,顯示解脫門不可思議⋯⋯」  這部藏經的主持者,是遼代詮明法師,是聖旨敕令印製。而詮明法師的《法華玄贊會古通今鈔》,也在聖像胸中發現。因而有幸拜讀拓印本,一覽遼代密藏。

  其中的第三者,與之前《法華玄贊會古通今鈔》的佛加持以及三昧力的解釋有極大的相同之處。而且在《現觀辨析》中,對大小乘許不同之處,也有細緻的辨析。在《法華玄贊會古通今鈔》中所說的輾轉聞,在《現觀辨析》也會分明異說。

  這本書鈔是解釋慈恩宗窺基大師的《法華玄贊》,也就是源自玄奘大師,但在漢土慈恩宗的修學已略見寡少。而在宗喀巴大師及妙音笑大師,《師師相承》,其中的聞思、實證現存於世;而卑微、慧力淺薄的末學,因這些祖師的代代相傳才能於此同沾法喜,才能將這些藏傳的精華譯成漢文,廣弘中土,也才能令漢藏兩系最精美的祖師的心要、佛陀的智慧,流淌於千代萬代人們的心髓,令漢藏兩系,交相呼應。

福智之聲第2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