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食安啟動 邁向心有機

從食安啟動 邁向心有機

  「要不要脫掉鞋子?光腳走在草皮上很舒服喔!這裡 20 多年沒有農藥、除草劑,可以很放心!」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蘇慕容執行長,領頭帶大家參觀慈心大自然莊園。從「台糖三、四號地」、「農推中心」、「古坑農場」,到現在改名「大自然莊園」;從推廣有機無農藥、創設里仁公司,但現在成立大自然莊園......這是慈心的發展史,也是創辦人日常老和尚順應時代需求、利益眾生的一片赤誠。歡迎閱讀「佛陀教法君陀開—談三界六道護生介面」系列 1.〈從食安啟動,邁向心有機〉,從執行長的導覽中,體會佛菩薩的慈悲與智慧!

從食安啟動 邁向心有機

專訪 / 蘇慕容(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文字 / 編輯室 圖 / 慈心基金會提供

專訪 / 蘇慕容(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文字 / 編輯室
圖 / 慈心基金會提供

  2023 年初夏,一場雨剛過,慈心大自然莊園空氣清新,滿園小草分外鮮綠。這天,蘇慕容執行長親自導覽,帶一行人認識莊園。

赤足親草木 話有機食農

從食安啟動 邁向心有機暖陽下,蘇慕容執行長親自導覽莊園。他率先脫下鞋子、赤足摩娑如茵綠草,表現了對莊園耕耘成果的信賴與肯定;堅定前行的背影象徵著另一個里程碑的啟動。

  不似一般走馬觀花,莊園裡的一花一草一木,他都能信手拈來,透過眼耳鼻舌身,讓人五感全開!像是走在七連池草皮區,他像調皮的孩子問參訪者:「要不要脫掉鞋子?光腳走在草皮上很舒服喔!這裡二十多年沒有農藥、除草劑,可以很放心!」因為「有機」,人與自然可以安心地親密接觸。濕潤小草摩娑著肌膚,彷彿孩提時代被母親輕輕搔癢逗玩般,來自土壤的能量瞬間遍流全身。

  走過大樹,枝葉如傘,他駐足了一會兒,告訴大家可以靜靜坐在樹下,感受自然的氛圍。果然流水低吟,和風演暢,讓平日工作忙碌的大夥頓時塵勞全消、心房舒暢。原來,天籟之音療癒作用,要「靜心體驗」才能得箇中滋味。

  不過,懂得與美景交心的他,最惦念的卻是義工。他指著親水平台下沉式池壁的鋪面說,全是義工用石頭排成的;他細膩地從不同的排列法觀察到義工的個性。莊園裡到處有他們的足跡及動人的故事,從早期「三、四號地」邁步,歷經「農推中心」,跨越「古坑農場」,為了牽緊師長的手,在這裡相聚、堅守、蛻變。

  如今,「農場」轉身「莊園」,除了名稱饒富興味,自然地貌愈加豐富,迎來大型「溫室建築」,並在有機之外加入「食農教育與體驗」,未來還有第二期建設,經營方式亦將調整,種種突破與改變所為何來?其理念與願景,執行長從台灣有機產業的社會脈動說起。

從食安啟動 邁向心有機暖陽下,蘇慕容執行長親自導覽莊園。他率先脫下鞋子、赤足摩娑如茵綠草,表現了對莊園耕耘成果的信賴與肯定;堅定前行的背影象徵著另一個里程碑的啟動。

食安掀隱憂 啟有機動能

  「今天正好是光復節,期望集結我們的力量,一起光復大地,共創健康和樂的社會!」1995 年十月二十五日在嘉義朴子農場,師父帶領弟子舉行灑淨法會,開始推動「有機無農藥」,距今 (2023) 年已二十八年。回想當時社會氛圍,瀰漫著一股隱憂——農藥殘留過量、化學添加物濫用等,卻沒有太多關注力道。直到師父登高一呼,學員動起來推廣。

  當時「有機」一詞非常稀有,人們不太了解它的意義,設立教育農場可讓同學從實際體驗中深化對它的認識,石岡農場便是其一。對學員來說,平時從四面八方聚到教室內學習,有個戶外活動場域走走,既可增加同學情誼,又可見識豐富生態。此外,農民辛勤種植的經驗分享,也引動很多人好樂及嚮往,如有些出生農家的學員,從小看父母務農太艱苦,長大後選擇遠離農務;但當他來到農場體驗後,才發現那是重任背後的美妙過程,不啻一場感恩之旅。

  師父說,要有人買、有人吃,農民才會繼續種。只要是師長理念,大家都會義無反顧地做,因此不管菜種出來賣相如何,學員照單全收,不僅自己消費,也到處跟家人、朋友宣傳,有人甚至下田當起農夫;加上里仁成立,致力於生產少添加的食品;慢慢地,大家對慈心「有機」或里仁食品「少添加」有了更多的印象。執行長認為:「對改變社會的農業產業來講,早期這一波廣論學員應該是扮演了很重要的推廣角色。」

驗證與綠保 意義更多元

  社會普遍重視有機之後,反而衍生一個現象——你說有機,他也說有機,卻經常爆出抽檢後有農藥殘留的新聞,很多人怕被騙,乃至不相信有機。因此慈心基金會後來也承擔「驗證」工作,立定志向做一個非常公正的把關者,目標是讓「有機」這個名字值得信任。最後,集眾人之力走出高度,只要是慈心驗證、里仁產品,就不擔心有農藥殘留。當時為維護有機的秩序和信譽所做的努力,在食物這一端確實對台灣社會算是滿大的改革。

  隨著社會動態的演進,消費者選擇有機的理由,從食物安全的物質層面提升到保護生命的價值。慈心開始推廣「綠色保育標章」,跟生態保育連結,如輔導阿石伯蓮花田不灑農藥、除草劑,終於將台北赤蛙保存下來。其後推動各式各樣的保育,如官田水雉,甚至運用媒體拍攝「農田裡的動物」,加深大家的理解——有機不只等於「無農藥的食物」,還等於「生態更豐富的歷程」,後來也堆疊了等於「對水源保護更好」,在有機二字中加入各種想像與意義,給消費者更多元的力道和體會,也可說是更多元的價值。

昇華精神面 解決心困境

  「人類正在發生什麼問題,我們就應該要做什麼,不懂就學,慢慢累積解決問題的能力。」執行長謙虛地說,像過去三、四號地、農推中心時期,是為了培養團體內更多推動有機的人才;到古坑農場時期談四生,有機不只是生產、生態、生命的保障,有機也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時至今日,現代人需要的已不只是安全的食物,還有心靈困境的解決,尤其手機、網路塞滿生活,人跟環境變得非常疏離。因此演變到莊園時期,有機因應加入心靈層次的成長和提升,推出更適於普羅大眾的內涵,親近自然,減少焦慮,緩和步調,找回更真實的內在。大自然莊園希望能夠打造出一個回歸土地、回到餐桌、回到對這一切事情理解的地方,在這裡靜靜地體會,做正向療癒。

  「莊園」意指大的農場,對此有何想望?執行長沒有下定論:「未來會有很多可能性,坦白說我們也不是什麼都會,從早期到現在,一直都是觀察社會缺什麼,我們就努力學什麼。」然而篤定的是:「師長佛菩薩想要藉由這些過程一方面幫助眾生,一方面幫助我們自己累積資糧、淨除罪障。」

從食安啟動 邁向心有機從食安啟動 邁向心有機

從食安啟動 邁向心有機從食安啟動 邁向心有機

心與心相伴 農友行長路

  從一開始做有機至今,慈心一直在實踐師父所說的「互助合作」,跟人、跟環境、跟動物、植物互助合作。

  農友的心為什麼會被感動?執行長言簡意賅地回答:因為有人在幫他,包括慈心跟農友、農友跟農友之間,不管是透過慈心辦理的農民與農民交流會,或是農友拜訪農友的活動,彼此的關係都不是競爭對立,而是經驗分享。

  在台灣乃至國際,有機都屬小眾產業,農民數量很少,如果慈心不去促成連結,大家會很辛苦——不只身體勞苦,還有內心孤單。「當我們把農友拉在一起時,他們會感受到有人陪伴,跟他一樣在堅持。心跟心的相伴和諧在有機這個產業看得最清楚,比起其他產業更具體。這裡面當然少不了義工那分精神,而那分精神是師父給的,願意無私奉獻,牽大家的手,拉近彼此的距離。」執行長從體會農友的感受,觀察到師長悲願深刻的影響。

看田間腳印 長養慈愛心

  除了人與人的合作之外,慈心跟環境、動物的連結也很用心。為什麼要讓農友知道田間有什麼動物?執行長解釋:「事實上很多物種他們都沒有看過,他從來不知道他的土地可以養這些動物。當我們用紅外線、攝影或其他方式讓他清楚見到,他內心會產生感動——原來種有機不只能養家人,還可以養這麼多動物。雖然有些動物會傷害作物,但絕大多數農民會說:『好吧,就讓你吃!』農友從這裡也漸漸發揮出對眾生萬物慈愛的心。」

  因此,種有機絕非僅止於作物更乾淨、場域更生態,就像很早以前出現的格言:「多一座有機農場,就少一座監獄。」、「多一座有機農場,就少一座醫院。」背後代表有機也對人類和社會環境有很大的貢獻。

從食安啟動 邁向心有機

  回到導覽路線,一行人走到一處綠地時,執行長在一排小樹前蹲了下來,他帶大家看爬在樹皮上的獨角仙,有一株甚至多達二十多隻,牠們雖然你鬥我、我鬥你,好像爭地盤似的,卻仍一起大啖樹的汁液,連黃蜂也不忘飛來分一杯羹;小樹被吸吮得到處疤痕,卻沒有因此枯槁,來年又會長出新的樹皮。農場裡的人們也不會去干擾牠們,真是動、植物的快樂天堂。

從食安啟動 邁向心有機

  不知是環境讓心變得寧靜,還是天生有雙捕捉美的眼睛,執行長雖非專業攝影師,但手機裡導覽隨拍分享的照片卻是張張吸睛,人與植物、動物共存共榮的和諧韻律,在光影間映照而出。

 

來源:《福智之聲》244 期 第 74 ~ 7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