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長壽的阿婆

「阿婆」是我的婆婆,我喜歡跟著孩子一起稱她「阿婆」。她是客家人,住在花蓮,個性勤勞又開朗,一早起床就開始工作,燒火、煮飯、種菜;有空還到後山挖筍子、曬筍乾,種花生、曬花生......自己吃還可以送給鄰居。

我不會講客家話,還好阿婆會說國語、臺語,所以我們可以溝通,而且她會放慢講話速度,讓我聽得清楚。她會跟我講祖先在日據時代到東部開墾的艱辛過程,還有祖輩辛勤持家的往事......有一次,我跟八十多歲的她講述佛菩薩的故事、因果故事,提到:「如是因感如是果,種瓠瓜絕對不會生菜瓜」的概念,她聽了笑哈哈,分享起她的體會:

「以前我們家養了十個小孩,日子過得很緊,還好祖輩開墾很多田,可以給小孩吃飯上學。有一年開學,我在路上遇見堂叔的小孩,他因為繳不出學費沒有上學。我知道了,就想辦法省錢,幫助他趕快上學。」我聽了很感動,對阿婆說:「您的心真好!」她卻淡淡地說:「所以現在我的孩子都很乖,很孝順!」

每次回花蓮,我喜歡靜靜坐在旁邊,聽阿婆和別人說話。婆家的門口是早期當地原住民常常經過的路,用餐時間婆婆會招呼每個路過的人:「食飯囉!」真的有些人就走進來吃飯、喝茶、聊天。剛開始我覺得他們很奇怪,怎麼把寒暄當真呢?阿婆說:「他們要走回山上還要很久很久,吃飽了才有力氣!」原來阿婆招呼他們是真心的,他們也享用得很自在。阿婆往生數年後,有一次我跟別人分享婆婆的善行,先生聽了對我說:「為什麼我沒聽說過這些事?」原來阿婆的美德故事,要有因緣才能知道呢!

示意圖,非當事人

阿婆是個很惜情的人,會帶我們去探望他的兄長姊妹。有一次她帶著全部的兒孫、媳婦去苗栗頭份參加姨媽孩子的婚禮。突然來了一車老小,帶著大包小包的禮物說要找婆婆。其中年紀最大的伯伯一見到阿婆,就拉著她的手講很多話。我一句也聽不懂,問先生:「他們是誰啊?」先生才給我講了公公婆婆熱心助人的往事......

伯伯是外省人,年輕的時候跟著部隊來到台灣,一心想棄戎投農,所以想辦法從部隊退下來。可是當時光復不久,一個舉目無親的外省年輕人,在保守的鄉下要投靠誰呢?問了很久都沒人敢接受,公公知道了,就很有義氣地就請他到家裡當長工,婆婆也把他當親人照顧。他也把公婆當親人,辛勤工作,一住就是十幾年,直到成家立業才搬出去。自此他過年過節一定會回來探望公公婆婆,把他們當成親長。祖父、祖母告別式,他還披麻戴孝送到山頭。我見到伯伯的那一年,他已經七十幾歲了,聽到阿婆來到頭份,趕緊帶著兒孫來看望。

阿婆育有五男五女,兒孫滿堂,晚年高壽又健康。八十幾歲還耳聰目明、身手矯健,能跟兒女們到泰國搭快艇、坐飛行傘;九十幾歲時,還能到處探望老朋友。生前最後幾個月,因為造血功能退化,有貧血的現象,常常感到頭暈。我安慰阿婆:「您的身體是最好的車,一開就是九十幾年,又很少故障,這是因為您以前做了很多好事,好心有好報。很少有車子能開這麼多年的喔!」婆婆回以會心的微笑。我很幸運,有一位慈愛寬大、隨處積善結緣的「阿婆」,很感恩她教我很多很多!

示意圖,非當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