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個地方本論所採用的是後者,這個後者分四大段,分四部分,說: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
現在呢,我根據後者這個師承,來說明這個菩提大道修證次第的方法,分四部分:
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三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分四部分。那麼為什麼要分這個四部分,這裡簡單地說明一下這個道理。詳細的內涵每一部分哪,他就是說這個,我們只要把下面認真地學,那個細部都了解。一開頭,原則說一下為什麼,第一個我們了解,說學一切任何一樣東西,你一定要跟一個自己有正確認識的人學,這樣才學得好。不管做世間出世間任何一樣東西,你要學會,一定要跟一個會的人學才行;同樣會的人,他越是內容精采、越是圓滿是越好。世間法尚且如此,何況佛法!世間法出一點毛病,那麼最多你說,哎呀,作生意少賺一點錢、虧一點本;佛法出了毛病的話,就流落在生死輪迴,小的受生死之痛苦,大的在三惡道中,不得了地嚴重!尤其是修學佛法,你稍微不小心一點哪,嘿,會產生很大負效果,很大負效果,這一點我們要注意!所以真正對這個佛法本身是否清淨,是絕端地重要。那麼要想得到清淨圓滿的教法的話,這個引導我們本身他的條件,是決定因素。
不過這個地方大家會說:「欸,那麼引導我們的佛最圓滿,何必還要你來造、他譯了呢?難道你還比佛強嗎?」現在很多人提出這個問題,這個話聽起來,是呀,我們想,對呀!所以現在有太多的人說:「啊,你不要去看那個論,難道造論的菩薩還強得過佛嗎?」我們一聽覺得對,然後你就不去看論了。這裡邊却是有個大問題,這個我們在這裡解釋一下。
佛,說的法跟他內證的內容,有兩個絕不一樣的地方,這一點我們要認識。他內證的是完全圓滿的,千真萬確,所以就內證這一點來說,沒有一個人能比得過佛。菩薩當然不如,祖師更不如!但是他講的法卻有一個特質,是對不同的根性說的。他對小孩子,就講小孩子的法;對大人,對大人的法;然後對兩千多年以前,對兩千多年以前的人講的法;對我們現在是另外一種法。佛自己是最圓滿的,可是他講出來的法所對的根性,跟你相應不相應?不一定相應,這第一點。不但在時間、空間,都有一大段的距離,在這種狀態當中,這個裡邊就有問題了。
理論上面我們應該了解,實際上呢,我們也看一下:是,佛說的法是絕對圓滿,千真萬確。因為說得圓滿,所以他對機也圓滿,所以凡是講到哪裡,每一部經典上面,那個當機眾聽完了以後,大乘的,一定是很多人證無生法忍,最起碼的發菩提心;小乘的,得法眼淨、證阿羅漢,這個是佛真正圓滿的結果。表示什麼?那當機就有這樣的功效。假定不當機的話呢?對不起!所以「佛法不應機,等同閒言語」,如果不應機的話,那就是說空話一樣的。現在,我們不幸的是不應機,你看上去不一定有效,儘管你說你有了信心去看,有信心是有信心,你看是看了半天,如果你大乘根性,請問你得了無生法忍嗎?你發了菩提心嗎?小乘的,不要說羅漢果,你得了法眼淨嗎?沒有。那麼表示什麼?這個問題就在這個地方嘛!這事實也是這樣,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再說,他因為是當不同根性的機,所以這部經典裡面說這樣的一個法門,那部經典裡面說這樣的一個法門,這個法門是整個修行過程當中的一個部分,一個關鍵所在。譬如說《金剛經》那是破空,就是對「著有」的人怎麼樣教你破這個,這樣的觀點。不同的經典有它不同的說法,拿我們如果學不好的話,學了這個呢變成功什麼?斷章取義。這個斷章取義是修學過程當中是最嚴重的,是一個大缺失!所以你不認識這一點,你也以為如此——好、好、好!那麼,必定要經過這個圓滿的教授傳承,說明這個內容,那時候你才曉得:喔,原來這樣的!教你自己去學是斷章取義,等到這個善巧的解釋明白了以後,然後用到你身上的恰如其分哪!這個所以能夠把「斷章取義」變成功「恰如其分」要靠什麼?要靠這個引導的人哪,這一點我們必須要了解,這樣。所以這個上面我們要了解:哪、哪!有這個特點在,這個特點在。要不然的話我們難免會引起誤解,引起了誤解就失去了大利益!所以他現在說,喔,這個造者殊勝。尤其這個圓滿的教法,你將來看一下,那個才曉得它所講的這個殊勝,殊勝到什麼程度,為什麼它這個法這麼好!這個對我們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的認識!
查詢 第一輪全球廣論 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