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南普陀版手抄稿

廣論章節
九、親近善士
廣論頁行
P.23 LL3 ~ P.41 L7
廣論段落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手抄冊數頁行
2015版 第2冊 P.184 LL1 ~ 第3冊 P.202 L7
2016版 第2冊 P.184 LL1 ~ 第3冊 P.202 L6
手抄段落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每一個地方指出世間的真相來。
音檔卷數起迄
14A 06:28 ~ 22B 09:51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14A 06:28 00:00

所以說,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次第分二:

那個是正確地相應地來說佛法的精要,把這個精要引導學徒。而這個時候,有它必然的次第。那個分成兩部分: 14A 06:48 00:21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修學佛法最主要的根本在哪裡?親近善知識。所以一開頭說過了,聽聞佛法分二部分:第一個善知識,第二個自己,所以一百加一百等於一百。前面一百——善知識,這個就在第一個大綱,這個第一個大子目當中;然後呢親近以後,如何修習在後面一個。 14A 07:26 01:00

初中分二:

這個親近善知識那個分二: 14A 07:30 01:03

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使得我們真正如何進去,所以先簡單地說明一下,讓我們產生一個確定的認識。有了這個認識,下面告訴我們啊,簡單地也扼要地告訴我們,修行的最重要的原則。這兩個非常重要,實際上呢,每一個部分在我的感覺當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而這個每一部分,確實把我們現在的所有的弊病,都一一指出來,你能夠改善多少,就能夠跟法相應多少。 14A 08:21 01:54

今初

《攝決定心藏》云:「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

這一個,這一個祖師的語錄上面,這麼告訴我們,說這個《攝決定心藏》,我不能肯定祖師語錄還是論,還是論,我不知道。「住性」這個「性」是什麼?平常我們分,一般的凡夫分三個項目:一個叫決定性或者決定聚,或者另外一個呢叫不定聚,還有一個叫邪定聚。那麼決定性就是這種人已經種了善根,決定是要向佛法上面走的。另外這邪定聚呢,這種人沒有善根,決定不能進入佛法的。還有一種人叫不定聚,他不一定,碰見一般的人嘛跟著一般人走,如果得到好的知識引導的話,他就進入佛法。現在那個「住性」的話,就是決定性的眾生。通常這種人啊,我們通常說屬於因位的行者,因位的行者——習種性、道種性、聖種性什麼等等,我們看不同的開合說明。平常我們說信、住、行、向、地什麼等等,這個就是這個地方所指的住性的數取趣。「數取趣」就是有情,就是我們。換句話說真正有善根想修學佛法的人,他決定應該親近善知識,這最重要的。這個是論上面的,這是論上面的,我想這應該是論。 14A 10:11 03:44

又如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云:

那個下面啊祖師的語錄,祖師語錄怎麼說啊?說: 14A 10:18 03:51

「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

那個博朵瓦,那是敦巴尊者的三個最主要的大弟子,大弟子,換句話說這個是傳阿底峽尊者最完整教授的。而阿底峽尊者是在那個時代,整個佛教界當中的頂嚴,把印度大小各宗各派能夠完整圓滿的,能夠集聚起來的就是他。而真正能夠傳承完整佛法事業的,敦巴尊者。敦巴尊者有主要三個弟子,這三個弟子其中之一個就是博朵瓦。博朵瓦、樸窮瓦、慬哦瓦,平常稱他們為敦巴三子,而實際上西藏的佛法就靠他們三個人傳下來。那麼他這麼說啊,他說:總攝一切教授的首,把所有的這個佛陀的教誡的精要積聚起來,這個裡邊的頭,換句話說,這是綱要裡邊的綱要,綱要裡邊的綱要。什麼呀?一句話——不離善知識。 14A 11:39 05:13

在我們來說,我們平常比較宗仰的《華嚴》,《華嚴》一樣的,你要學一切智智,要學佛法,只有一件事情:依靠善知識,不離善知識。你們把那個《華嚴.入法界品》去看,從......好像從六十七卷開始看,處處地方強調這東西,一直到最後一直強調。所以沒有一個例外的,佛、菩薩、祖師,凡是修行者皆是如此。說到這裡我也順便想起來了,我們現在動不動看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看不起別人,那表示我們啊最多也只是一個不定聚,弄得不好的話,我們就在邪定聚當中。所以決定種性的眾生,地上到賢位,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是一心一意地仰賴依靠善知識,這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學習的榜樣。下面說: 14A 12:48 06:22

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

能夠使我們學的人身心當中啊,得到好處的,而這個好處再微小,哪怕最起碼的一點點——從功德方面來說,集聚功德;從減過方面斷德方面來說,就淨除罪障,消除過失——最起碼的一點點,都靠善知識,都靠善知識!而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一切善樂的根本。這我現在千真萬確地體會到!我記得我剛開始頭上那個出家的時候,那時候我們住在台北同淨蘭若。我跟仁法師住在隔壁,中間有個小小的庫房,經常啊我們幾天不講一句話的,這個是千真萬確。雖然每天有一個聊天的時間,總是到那時候大家,那時候你非出來不可,平常是不可以出來,那時候非出來不可! 14A 14:02 07:35

他那個生活也是啊很刻板,但我現在非常歡喜。那聽他講完了,一樣大家進去,儘管如此,關在屋裡面的更是鴉雀無聲,沒幾個人嘛!但是你心裡面覺得:欸,他就在隔壁,這樣,你隨時隨地這個心裡就感受到。那個時候啊,就不知不覺內心上面它有兩樣東西:當你不安的時候,他是個靠山;當你亂的時候,他會保得你像兩個眼睛瞪大了,欸,你自然就收攝起來了,就這樣。何況看見他的時候!平常很多小地方,就是因為日常生活當中一舉一動,欸,現在你心目當中會留下來不可磨滅的。那時候我剛開始,以後每一個地方層層上去,我始終是這種感覺,這是的的確確的,的的確確的。所以啊這個善知識實在太重要,實在太重要! 14A 14:56 08:30

故於最初,依師軌理極為緊要。

所以在這個地方啊,「依師」,注意哦,很有意思!這個「依」字是個大學問哦!不是沒有老師啊,你懂不懂依師的道理,你能不能去依他,這個是個學問。這個軌則、這個道理絕端地重要,絕端地重要!一直到現在為止,我們大家總覺得:哎呀,到處啊天下烏鴉一般黑!那是凡夫啊!沒錯。但是這個黑的當中,卻有像太陽這麼光明的善知識在,就看你有沒有這個眼睛了,看你有這個本事,有沒有去依靠他了。所以「依師」這個道理很重要。 14A 15:44 09:17

《菩薩藏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

這個是總的,所有的菩薩的一切行,圓滿的是佛。 14A 15:53 09:26

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蜜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回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為本,

所有這種東西——大乘的這樣,波羅蜜多六度,地、忍、等持,這不一一細解釋。都靠尊重,「尊重」就是你的善知識,就是你的善知識,這個非常重要。 14A 16:20 09:54

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重為因。」

從這地方出生,從這個地方增長,一切地方一切時都是依靠著他,而主要的因,都在這上頭。 14A 16:39 10:12

博朵瓦亦云:

那麼下面又引那個博朵瓦的祖師的話來說, 14A 16:45 10:18

「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

真正要想修佛法的人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下面引: 14A 16:55 10:28

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就看眼前世間的,那個世間的比起出世間的,不曉得方便多少,而你還可以看別人,你看見了別人就可以做的,對不起!沒人教你,你還是不行,沒有人教你就是不行!世間這麼簡單的人,你看別人都看不行,何況是這麼難、這麼深遠的。再說世間的事情是你平常習慣的,單單看人家的都不行,現在這個出世間,你根本不習慣。我們無間以來,我們一直從惡道當中,一直在惡道當中,對出世的法一點都不了解,如果說你自己能夠真正跑得過去的話,那這佛、佛法也太容易了。所以我們不必拿佛法,世間的現象來看,你沒有人教你都不行耶! 14A 18:01 11:34

那麼現在呢,我們自己的條件是如何啊?無間從惡道來,我們剛剛從惡道當中來。換句話說,我們惡道的習氣是非常重,對於這個善法是不相應。而要去的地方呢,卻是從來沒去過的地方,那麼地陌生!怎麼可能不要老師而做得到呢?不要老師怎麼可能做得到呢?這是我們啊真正的內心上面,不斷地反覆思惟觀察。當你這個腦筋裡面生起了這樣量的話,你自然而然會重視去找善知識。如果這個生不起來的話,你不會想去要去找善知識,一直陷在自己現在的現行當中。現在的現行是什麼?煩惱。這個煩惱不是煩煩惱惱,就是坐在那兒:「這個滿好啊,生活日子過得很愉快啊!」就是提不起來這種狀態,就這樣,這個就是我們的惰性。前面的是一個大要告訴我們了,那麼現在我們說,哦,既然親近善知識這麼重要啊,那麼把下面: 14A 19:11 12:45

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

把親近善知識,從這個層次來告訴我們。 14A 19:18 12:51

所依善知識之相,

要依靠的善知識他具足什麼的條件。 14A 19:25 12:58

能依學者之相,

然後呢我們要跟他學的人,需要什麼條件。 14A 19:32 13:04

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有了這個條件,那麼然後去依止這個老師的時候,怎麼個依止方法,依止道理。 14A 19:42 13:15

依止勝利,未依過患,

依靠的殊勝的利益是些什麼?不依靠的大的害處是什麼? 14A 19:52 13:25

攝彼等義。 今初

還有呢,總結起來,簡單地說一下,以及前面五項當中,遺漏的補一補,這個第六個「攝彼等義」。「今初」,就是善知識的行相。 14A 20:10 13:43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

這個整個的聖教,佛的經以及菩薩的論等等解釋當中,換句話說整個的佛法,它雖然說啊,不同的方法——這個不同的方法,為什麼「由各各乘」?就是不同的,根性不同的,說有人天、聲聞、緣覺等等。那麼引導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方法。而現在這個地方所說的這個善知識是什麼呢?要對三士道,是人天乘、聲緣乘及菩薩乘能夠漸漸地引導,而最後呢把他引到大乘佛道,那樣的一個善知識。 14A 21:19 14:52

這個善知識,是有特別的好處,他最終的目的是把你引到佛地當中去的。但是啊他卻不棄捨前面人天乘,所以他能夠普遍接引一切眾生。有一類能夠接引人天的,但是呢再上去上不去了,聲聞緣覺不行,現在他全部包含,全部包含。總共的他能夠最高的卻有最善巧的方便,從最低的地方引你上來,而他最終的目標,卻是這個——引入佛道。所以從這個裡邊去看的話,它這個什麼?《法華》的精義,《法華》說:「佛說各式各樣的方便,引各式各樣不同的人,最後把他帶到佛地。」喏,這就是它的精髓所在。那麼它下面就引了: 14A 22:15 15:48

如《經莊嚴論》云:

就引這個經論: 14A 22:21 15:53

「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

這個善知識要具足這樣的十個條件: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這十樣東西。這樣的善知識你一定要去依靠他。 14A 22:48 16:21

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

學的人啊要依靠這樣的善知識,這是善知識分成十個項目。 14A 22:59 16:32

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

這裡再說一下,這個自己沒有調伏能夠調伏別人的話,絕無是處,絕無是處。這個也可以說在這地方啊,選善知識的標準,同時也告訴我們,作善知識應該怎麼樣。我們選別人固然如此,教別人同樣地一樣。自己沒有調伏沒有用,沒有用。 14A 23:31 17:05

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

你自己先要在身心上面調伏,所以我們真正要學的佛法,就要調伏自己。調伏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尸羅」,叫「戒」。這是所以為什麼我們啊一出家一定要依靠善知識,學戒學戒,喏,清楚明白了!現在這裡。不是說,啊!我出家了,依靠一個知識告訴我這件衣服嘛怎麼穿,這個法器嘛怎麼打。當然這個也要啊,因為你要這個形象啊!但是假定單單這個的話那就錯了。所以世間有一句話叫繡花枕頭,繡花枕頭,就是這個。如果你得到裡邊的體、精要的話,外面這絕對重要,這樣才能夠裡外配合嘛。所以外面不是不要,但是要把握住。反之,反過來,如果你裡邊的東西沒把握住,你在外面上去弄的話,那是越走越遠,越走越遠。乃至於到後來,反而形成障礙。 14A 24:36 18:10

我隨舉一例,譬如我們唱念什麼等等的話,他得到了這個體、內涵的話,那個音調等非常重要。因為這個音本身自然跟法界相應的,它有一種音調自然而然能夠使你心情調柔;有一種音調自然會激發你啊散亂。所以你得了體以後,它自然啊運用這個體的時候,一定要靠種種的方便,這個東西一點都不能忽視,所以這個唱念非常重要。可是你不得體,站在這個上面學,你把握不住它的精義何在,然後啊,你用你的那套東西的話,你說不定是越學越遠,因為你不了解它的重心何在!你拿著世間的這種概念去看的話,你並不曉得這個世間的,說不定是壞的呢!所以越唱越遠啊!樣樣東西都是如此。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點。 14A 25:35 19:08

若爾須一何等調伏,

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要怎麼樣調伏呢?換句話說,這個善知識是怎麼樣自己先用過功調伏了自己呢?下面就說出來了。 14A 25:50 19:23

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

欸,他不是一點都沒有哦!「隨宜略事修行」,「略事修行」容易懂,他是多多少少修行的。什麼叫「隨宜」啊?什麼叫「隨宜」?隨他相宜的。真正的大乘的教法,尤其是一定要了解知道完整的總體,然後本末,步步上去,不是說隨便碰到一個。隨便碰到一個,對他自己是可以的,我碰到念佛就念佛,碰到參禪就參禪,乃至於你隨便念一卷經,多少最後總是這個因緣而進去的,這個情況叫作「隨宜」。但是這種情況之下,他照他的這個辦法去略事修行,自己能夠真的調伏自己嗎?不行,不行。在這種情形自己都不能調伏自己,你怎麼幫助別人? 14A 26:59 20:40

所以我們眼前看得見,有很多人去修行,哎喲,某人啊在這個地方能夠得定、打坐,他得定是滿好啊,可是出了定啊,一跑到世間上他那個貪瞋癡還在。所以定是共世間的,如果你用在出世,那個定是絕對重要的。然後你看見:哎喲,這個人得了定了,你要跟他學佛法,不一定。說不定他是一個有大成就者,說不定是個外道啊!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住佛法的中心。 14A 27:28 21:01

另外一點啊,你說:「哎喲,這個人的戒相行持非常好。」這是佛告訴我們的,但是如果他得不到裡邊的真正的精要的話,形象做得很好啊,他也不一定。欸,這個人念佛很好,可是他念佛的時候滿好,念完了佛下來的時候,他貪瞋癡照舊,這個都是叫作「隨宜修行」。對於整個的大乘圓滿的教法來說的話,這個都不大夠!引導我們種善根那絕對好,這個我們要分別得很清楚。所以始終這地方把握住,本論告訴我們的這條直、寬、大、正這麼完整的大路,這個高標準我們不是拿去衡量別人的,而是把這個理路辨別得很清楚,要求自己,說我一定要走這一條路,這個才真正重要的,說一下。 14A 28:20 21:53

所以像前面說「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當中有假證德名」,為什麼叫作「假證德名」呢?他因為隨宜修行,他有一點功夫的,但這一種功夫在佛法的整個的那個大體上來說,不算!所以叫「假證德名」。我們說造房子那個公案也是一樣,欸,你跑著去要造房子了,你說不定看見那地方,哎喲,堆了滿地鋼筋,那個水泥,欸,你覺得這地方大概造屋子了,不一定!反之它什麼樣子都沒有,他坐在這個辦公室,建築事務所正在規劃,每一個地方弄得很好的話,這個比前者要好。雖然樣子一點都看不見,因為他是走了正確的方向這樣上去的,這個次第我們要弄得清楚。 14A 29:12 22:45

所以這個地方說「假證德名」,將來對我們真正修學過程當中很重要的,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必定要把握得住。要不然人家說,這個人好,你也跟著他去。我聽見各式各樣的人,前幾天有人告訴我,有人就告訴我,說:「這個盧某人啊很了不起啊!他對世間有這麼多貢獻,你們講佛法好的,好了半天,你們有什麼貢獻啊?」我真的想想,我就當時想到了這個。所以我們進入佛門當中也是一樣,喔唷,看看這個法師啊,喔,他能夠打坐打幾天,念佛念得如何,這個如何,這是好的,我們要辨別得清楚這個裡邊的差別何在。 14B 00:38 23:26

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

就這兩句話,真正的善知識把整個的佛教的總體,它那個次第絲毫不亂,把握住這個原則。所以我剛才說,欸,他工地一動都沒有動,像造房子一樣,啊樣子全無!但是啊他坐在這個辦公室裡面,這個藍圖啊就規劃得非常精巧,天衣無縫,這個保證沒有錯!差別就在這裡。 14B 01:13 24:00

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把它綱領說起來一定是這個三學——戒定慧,「調伏等三」。那麼把這個東西開開來的話,我們又講六度又講什麼,現在這個地方,開為十相,開為十相。現在我們看看這個十相是什麼: 14B 01:38 24:23

其中調伏者,謂尸羅學。

調伏就是戒。 14B 01:43 24:30

《別解脫》云:

《戒經》上面說: 14B 01:47 24:34

「心馬常馳奔,恆勵終難制,百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

我們這個心像個馬一樣,所以叫心猿意馬,心猿意馬。為什麼叫它馬啊?這個馬啊,猴子一樣,一天到晚叮叮咚咚......不停地,又快又利,這是我們的心相,就這樣。等牠跑累了,在那兒睡覺,就這個味道。雖然你經常地去努力要想制止牠,不行,不行。那要怎麼辦啊?這個我們騎馬的人啊,馬上面有一個所謂馬勒,這個非常地利;還有那個馬靴上面有一個刺,這上面利得不得了,這樣才能夠調伏這個,這匹悷馬。那麼現在這個東西是什麼?就是別解脫,所以這個戒有這麼大的好處啊! 14B 02:47 25:33

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調所化銜。」

那麼《分辨教》也是,這個上面告訴我們......啊,這個就是《阿含》,《阿含》。那個它說沒有調伏,實際上這個通於大小乘的,大小乘由基本開始,沒有調伏的人要去調伏他,就是戒。所以這個戒就是啊,調伏那些剛強眾生的這個銜——那個我們騎馬的時候,馬的嘴巴裡面有個東西拉著那裡,一拉,就控制那個馬的。 14B 03:27 26:14

如調馬師,以上利銜調悷馬。

就是調馬的人,以最利的這種銜啊,調那匹悷馬,剛強得很! 14B 03:39 26:27

根如悷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之。

我們這個五根就像一匹悷馬一樣,它一天到晚跟那個邪境轉的。當這個根,要這個心猿意馬,隨著不應該作的境界走的時候,就要去調伏它,應制伏它,這個才是它戒的真正的精神。這個不是在外頭,所以這個叫內學。假定我們偏偏都執著在形象上面,喔唷,我這個地方,怎麼形象,這個外學!所以我們必定要懂得,當你心裡面趣向於這個五欲境界,跟著境轉的時候,要把它拉回來,第一步的功夫就是戒。 14B 04:28 27:16

學習尸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作品。

那個才是我們學戒的目的,學戒的目的幹什麼?調伏這個心馬。以種種的方法,非常努力地制伏它,制伏了它以後,使它心裡面啊,趣向於應該作的地方。所以說這個不應該作的,止、不要作;應該作的,我們就要作,所以「止作持犯」,就是指這個而言,這個才是戒的真正的目標。這個心本來就是這樣亂的,所以不是叫你消除它,叫你轉化它,這個就是戒。現在我們休息一下。 14B 05:26 28:14

那麼所以第一個就是:它這個先用這個東西來調伏。關於這個內容啊,現在單單在這地方,我們還不容易了解,也不必說清楚它。因為到後面在我們學的次第過程當中啊,自然而然會關於戒的內容說得很詳細,這是我們要學的必然內容,這個地方我們只要曉得次第。一方面曉得次第,一方面曉得那個真正戒的精要在哪裡,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我們開始第一步,一定要了解這個戒的精要是在這個地方。 14B 06:11 28:58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認識一件事情:未得正見談持戒,暫時還談不到。所以在未得正見之前,應該做的事情啊,就是應該具足「信心」,信賴這個善知識,聽他講。那麼這個條件要靠什麼呢?要曉得自己在病——自己在無明大病當中。那個時候你了解了自己的無明大病,心裡上面才曉得說我起心動念都是錯的,那個時候才肯依人家。否則總覺得自己對,總看見別人不順眼,這個是一個必然的情形。 14B 06:54 29:42

這個佛經上面有過這麼一段公案,實際上這是一個故事。有一個地方啊,它這個地方每年啊,固定到了某個季節它就下毒雨,下毒雨。譬如我們這裡黃梅,到那時候老下雨;譬如北方到春天的話——落沙,固定到那個時候一定會有這個東西來。那麼這個毒雨啊,就是空氣當中含了一種有毒的東西,這個倒不是把我們毒死,把我們會弄得昏迷的。那麼下了這個雨以後,那個水裡面都含了這個東西,大家吃了以後,這個人就會顛倒。那麼過了幾天以後呢,這個水就流走了,自然而然地清淨的水又來了,慢慢地就又恢復過來。所以這個地方的人,每年都曉得,到了那個時候有段莫名其妙的日子,自己也不曉得什麼原因,誰也都不知道。啊,但有的人早一點清醒覺得奇怪,到最後大家都清醒了,但不知道這個原因何在! 14B 07:58 30:46

那麼就是有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他經過了長時觀察以後,他就想:可能這個雨有關係。所以他事先啊經過了多少時候觀察以後,他就想:大概這個。所以他到那年那個時候下雨的時候,他就不喝下下來的水,自己事先儲好的水啊,飲這個水。結果別人飲了這個水,果然沒錯,像吃醉了酒一樣,大家顛顛倒倒的,生活完全顛倒了,是非完全顛倒了,他保持得很清醒。因為他保持清醒,所以他就勸別人,說:「某人啊!你做錯了!不對啦!」結果啊那個人不但不聽他的,反而覺得:我會怎麼錯啊?你顛倒了!覺得這個人沒什麼好說的,勸別人去。結果勸一個人還好,跟他吵了一架就算了。勸兩個人,到處去勸人,結果不但人人勸不醒啊,而且人人反過來說:「這個傢伙瘋了,這個傢伙瘋了!」最後那些被他勸過的人,大家都覺得這個人瘋了,沒有瘋的人就把他關起來,打了一頓,關在監牢裡邊,就這樣。一直等到事情過去以後啊,找這個人怎麼找不到了?發現他在監牢裡邊,「欸,這個你好端端地,怎麼跑到監牢裡邊去啊?」他真是有苦說不出。這是個笑話。 14B 09:18 32:05

但是這個故事說明什麼?說明了當我們眾人都在無明顛倒當中啊,這個有正確認識的人在我們看起來覺得不對的,覺得不對的,這也是一個事實。那我們現在眼前啊,處處地方都是這樣,我們不必說佛法。譬如說:就我們中國人來說,我們中國人兩個朋友,大家難得見了面,一起大家吃一個館子,吃完館子,一定說:「我請你,你請我。」外國人可不是啊!喔!大家見了面了,說:「那我們就一起去吃飯吧!」吃過了,「多少錢啊?」參佰塊錢!兩個人,每一個人壹佰伍拾塊。要我們看起來:「這是什麼話!」你就看不上眼他。反過來他也看不懂你,覺得大家吃過了各分各的,你們怎麼拉拉扯扯的,幹什麼啊?世間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我想我們應該了解吧! 14B 10:07 32:54

這為什麼要說這個事情呢?就是在我們正式開始學,一下要想把正見把握住,這個很難!那你既然沒有把握住正見,你覺得不能學,那你就沒有機會了。所以這是為什麼第一個先要認識說我自己有了病,那然後呢你就肯信賴依靠他,這個才是我們學進去必然的條件。所以前面一再說,這個法則不僅是佛法,世間所有的事情都如此。等到你樣樣弄清楚了,要想再做的話,沒有一個事情做得通。第一個,我們,我們沒有今天,不可能有今天,就長不大。你絕對不可能說:「媽媽的奶是什麼?我弄清楚了再吃。」長大了,「飯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弄清楚了飯再去吃!」哪有這個可能!這個細講起來,這是我們必定應該的,這個也是世間的正見隨順著。這是這一點上面啊,換句話說我順便一談,我們要了解這個戒的這個行相。 14B 11:11 33:58

那麼有了戒以後,第二個講定。因為你在粗猛的現行上面,不讓它亂走,那個是粗猛的現象慢慢地降伏了。你如果不降伏,儘管你關在屋子裡面,你心裡面還是胡思亂想,那時候你能定嗎?你定不下,如果你勉強硬在那坐的話,這是為什麼人家學定,一定出毛病的。你完全學不成,倒也就算了,反正浪費一點時間,打打瞌睡胡思亂想也就算了。你如果真正地硬把它制抑下來,因為那個心裡面非常地猛啊,那時候就要出毛病了,那時出毛病了。所以現在人家說,動不動走火入魔啊,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定基好的話,一定很容易,這個我們要清楚,進一步那個時候就學定。 14B 11:58 34:46

寂靜者,如是於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所有定學。

那個就是定學。由於我們前面曉得:啊,這個是該作的妙行,所以以前不習慣不想作,現在去作;這個是不該作的惡行,以前儘管一向歡喜,現在不要作。妙行應該進,惡行應該止,這樣。那麼要想這樣作的話,是什麼啊?依念正知,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心心念念。所以如果說你能夠這樣制伏了粗猛的,進一步把已經調息的那個心,一方面呢心裡已經習慣了怎麼樣去調伏自己,一方面把粗猛的降伏了。所以進一步就用這個來調伏細的,這個時候得到這個心相叫做「定」。這個「戒、定」有這樣必然的層次,必然的因果關係。假定說我們這個戒就是說表面做一樣的話,那個定跟它毫無關係變得,要曉得這個。那麼那個時候,內心就發起「寂靜住」,心就安住在最寂靜的狀態,這個定。那麼有了這個定以後呢,然後把這個寧靜的心啊,再去深細地觀察,才了解世間的真實的狀態,這個叫做「慧」。所以  14B 13:29 36:17

近寂靜者,

為什麼叫「近寂靜」呢?它不是寂靜,完全寂靜相,但是要相當寂靜地去觀察,才能夠把世間的真正的真相看清楚,這個才是智慧。所以  14B 13:44 36:31

依心堪能奢摩他故,

依定學,「奢摩他」就是梵文,翻成我們中文:定、等持、等至等等。那麼這個奢摩他什麼呢?「心堪能」。我們現在是沒有力量的,胡思亂想,啊,不是向上昂就是向下沉,你要叫它聽你招呼,就是像生牛皮一樣,一動都轉不動,這樣。所以你得到了定以後,那心就如你所欲而轉,你要怎麼辦就怎麼辦,所以叫「心堪能」。 14B 14:16 37:04

觀擇真義發起慧學。

那個時候你才能夠真正地觀察那個真義,心散亂根本看不到,那是慧學。 14B 14:26 37:14

如是唯具調伏相續三學證德,猶非完足,

這個就是戒定慧三樣東西。但真正教人,這三個夠嗎?還不夠,還不夠,那麼下面還要幾樣東西。 14B 14:43 37:30

尚須成就聖教功德。

還要成就聖教的功德,這個聖教功德叫什麼? 14B 14:50 37:38

言教富者,謂於三藏等,成就多聞。

還要對這個經律論成就多聞。你真正地要教他的話,跟單單自修不一樣。自修你摸清楚你修的路;要想教別人的話,要廣泛地了解所教的對象。雖然你還沒有真正證得佛地,可是佛的經驗,完完整整地在說,你有了這個戒定慧的這個功力再去看的話,就這個整個的總相、別相,你有一個清楚的概念,那時去幫助別人就對了,所以他還要博通三藏。這個多聞功德,就是對教法的豐富的認識。所以, 14B 15:36 38:24

善知識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謂是須一,若講說時,能令發生無量知解。若行持時,於後聖教,能成何益,當時能有何種義利。」

那麼這個善知識敦巴尊者就說:這個大乘佛法當中的師長,是什麼樣呢?他呀,那一位師長說的時候,能夠發生無量知解。不是簡簡單單地就是告訴你:「就這個!」不是!他能夠各方面問題都了解、都解決,對於認識——質正量圓,這麼圓滿的認識。那麼然後你照著去修行的時候呢,他一定次第不誤,眼前得到什麼樣的利益,將來究竟果位是如何,所以因果之間絲毫不差,次第步驟一點不亂,這個才是真正的善知識。所以說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的真正的,正是引導我們《華嚴》這條大王路的原因在此,在這裡。那麼更進一步呢叫「達實性」,說不但是了解得透徹,還要通達實性。 14B 16:59 39:46

達實性者,是殊勝慧學,

前面已經說了戒定慧了,這個慧,跟這個地方達實性的慧,差別在哪裡呢?因為真正的慧啊,我們說起來有三個次第:聞、思、修。而聞思修當中又開成六個:「聞」、「聞所成慧」,「思」、「思所成慧」,「修」、「修所成慧」。那麼這個達實性就是「修所成慧」——已經真正地通達法無我。那個大乘的達實性的地上菩薩——見道以後,這樣。 14B 17:35 40:22

是謂通達法無我性,或以現證真實為主。此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成。

真正從這個地方的要達實性,是要通達實性的,這是地上菩薩。如果說萬一沒有的話呢,教理證成也可以,那個就是加行位上,乃至於資糧位上面也可以——「聞思相應」的。平常呢,這個天台所謂「大開圓解」啊,就這個,可以了,可以了!這個都是加行位上的,那個時候有這個老師。下面德增, 14B 18:12 40:59

如是雖能具足教證,

第四是特別講教,第五就是證。剛才前面,不是第四第五,就是說「教富」跟那個「達實性」兩樣東西,一個是教,一個證,這兩樣功德。那麼戒定慧呢,統攝的,這麼說啊! 14B 18:32 41:19

若較學者或劣或等,猶非圓足,故須一種德增上者。

如果他的這個成就跟你一樣啊,或者比之於差,這個不行。當然對我們來說,我們一點名堂都沒有,稍微有一點很好了。可是真正修學佛法的人啊,從下腳第一步,一直到成佛,等覺還要依靠善知識。所以這個地方既然稱善知識,他這個圓滿的德相,換句話說,總是要比你呀,還要來得高明的!不過單單高明夠不夠?還不夠,譬如像我們一點名堂都沒有,他像三腳貓懂幾下,這個也不行。所以這個次第我們要很清楚的,很清楚的。他至少的條件是什麼呢?就是說:三學當中有這個次第,還有呢德行比你增上。如果你一點都沒有的話,他有了三學,當然比你高了,這個。 14B 19:31 42:18

《親友集》中作如是說:「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勝者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

那麼《親友集》上面告訴我們這麼說——這是菩薩造的論——啊,諸位啊!如果你依靠差的人的話,你就退失。所以後面特別告訴我們,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依靠善知識。最好的是善知識,最壞的就是惡知識。你如果靠不如你的話,你就退步了,依平等者大家不能進步,如果說依比超勝於你的,你就獲得進步。所以我們應該親近超過自己的。 14B 20:14 43:01

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勝尤勝。」

所以這些道理當中啊,他又把善知識的相又說一下,應該什麼啊?以戒定慧為主,而他也超過於你,依著這個次第,這樣來的這種人,是最超勝的、最精采的。那麼另外一個祖師, 14B 20:43 43:30

如樸窮瓦云:「聞諸善士史傳之時,我是向上仰望於彼。」

樸窮瓦就是剛才說的敦巴尊者的三個,三子之一,傳他法的最主要的。他自己怎麼說啊?他說:「我看見那個前輩啊,那些祖師菩薩的傳記的時候,啊,心裡好羨慕、好仰望啊!」這我也是有這個經驗。所以我也鼓勵諸位啊,剛開始多看那個前人的傳記,多看因果典型的故事,你自然而然啟發向上的好樂之心,不必在理論上面了解得很多。 14B 21:25 44:12

前面沒有基礎,你先了解這個理論,不一定好,這個次第井然,次第井然。你有了這樣的心,然後那個理論一認識,馬上派上用場;你沒有這個基礎,認得了理論的話,往往會害你。到那時候,你的眼睛啊,是高不可攀,看看樣樣東西都不在眼下,這個時候「如天成魔」啊,你就會辛苦無比!這個事情是最痛苦的事情!眼前只是心裡面不知如何是好,完了以後呢,這種心情就是把我們引導當中啊,向下墮落的因素。當你真正地了解業這個行相以後的話,你一觀察就這麼清楚。到那時候,你自己會害怕,到時會害怕。所以我們現在要看那個善知識他們怎麼作。 14B 22:20 45:07

又如塔乙云:

又另外一個善知識, 14B 22:23 45:11

「我於惹珍諸耆宿所,而作目標。」

「惹珍」那個就是敦巴尊者當年造這個廟。阿底峽尊者圓寂了以後,那麼敦巴尊者就接受了他的教法,在那裡造一個廟叫惹珍寺。譬如說我們說前面的博朵瓦、樸窮瓦、慬哦瓦,乃至於後代的,像西藏的什麼白教、黃教,主要的這個淵源,都從這個地方流出來的。以我們現在來說的話,我們就盛唐的那些大善知識,說我們把那些前面的前輩作為我們的目標。所以說, 14B 23:08 45:56

是須一種目向上望增上德者。

我們要這樣作,一定一心仰望他,層次很分明。我們現在看那個佛跟菩薩,一看,哎呀,總覺得遠得不得了,這個佛動不動把生命啊、腦髓就捨出去,我們太遠了;看看祖師啊,就對我們很近!所以自然而然他對我們呢,有這樣的一個接引的功效。就像《法華》裡邊說的〈化城喻品〉,那麼這些祖師們對我們來說,也是個化城,我們更從這個上面找到這個方向,再向上看,就看到最高的佛陀的情況。 14B 23:51 46:37

如是六法,是自所應獲得之德,諸所餘者是攝他德。

上面這個是善知識自己應該的,那麼下面那些呢,就是幫助別人的!這個真正的善知識,除了自調以外,他還要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下面呢在這個地方有一句話很重要,在說那個幫助別人之前,有這麼一段話。為什麼要這樣說?看一看: 14B 24:22 47:09

此亦如云:「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

這佛啊,不是拿水來把你的罪洗掉,也不是用他的手,他雖然有神力神通,欸,沒辦法幫你除掉苦,也絕對不是以自證的移到你身上面。他怎麼?把那個法的真實的內涵告訴你、開示給你,教你這樣認真去做,得到解脫。那為什麼這個地方要插這段話?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善知識的行相認得了以後,你從善知識那裡得到......,不是說善知識啊,你只要靠著他啊,然後他就把你一口氣一吹,然後呢像泥塑木雕捏一捏,把你捏成一個佛,不是的。把這個佛法的道理告訴你,你還是要很認真努力精進去學,那時候得到解脫。 14B 25:24 48:11

這是為什麼我要鼓勵諸位看那個善知識的傳記,否則的話,我們大家總覺得:「哎呀,現在我是凡夫啊,然後我在這裡磕了一個頭,磕到哪一天的話說不定開悟了!啊,好!」沒有這件事情,絕對沒這件事情!必然的沒有一個例外的,你一定要了解,那時候我們聽聞。聽聞啊如果你把握不住這個原則的話,也是這樣的,越聽越遠,是越講越遠!這個重要的概念。下面才告訴我們: 14B 25:58 48:44

若除為他說無謬道攝受而外,無有以水洗罪等事。

所以總結一句話,一句話:除了把正確沒有錯誤的這個,告訴你攝受以外,其他的絕無任何方便能夠淨化你的罪。在這個地方我提一個問題:既然佛告訴我們說,沒辦法淨除我們罪的話,應該說來說去講「法」,那麼然後呢講完法我們要念「法」,為什麼我們要念「佛」呢?不是好像有矛盾嗎?大家想想看!現在我們要念佛,假定是照他這樣的話,那麼要念法啊,這個念佛不是沒有用了嗎?欸,念佛有用的!關鍵在哪裡呢?這個考考你們,下個禮拜,你們啊每一個人給我一點答案。然後呢我在這裡看了這個答案,再給你們評分,等一下我再說明這件事情。 14B 27:13 49:59

其中四法,

那麼下面就是說這個開始幫助別人的這個方法,先說第一個, 14B 27:26 50:13

善巧說者,謂於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

下面說「善巧說」,不但你懂,而且你懂了以後,要懂得怎麼善巧地表達,是說引導的次第要懂得善巧。 14B 27:46 50:34

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能夠把這個道理啊,很巧妙地,很巧妙地能夠灌輸到聽的人的心目當中去,心目當中去,這個很重要。 14B 28:05 50:53

悲愍者,謂宣說法等起清淨,不顧利養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說,

什麼叫「悲愍」呢?說你說法的時候——當然這利他的說法啦!那個時候「等起」,就是你說法的相應的這個心情要清淨,不是不淨說法。現在這一點是最難避免、最難避免!說實在地,我們真的說法的人啊,是為了利養名聞而去說法的人,這種人不太多;倒是什麼,就是自己的習氣相應的,這樣。我們習氣當中深細的不說,十惡業當中,語四業當中——綺語。這個綺語就是無始以來就好歡喜說,說閒話,欸,就是你坐在這裡沒什麼事情繼續說,嘴巴癢得很耶!正好有這堆人坐在這地方聽你講法,你講得很來勁!通常啊我們最難避免也就這種狀態,倒不一定是真正地自己說為了貪名聞利養,但是這個跟煩惱相應的,這個不行。所以他真正的說法——悲愍。 15A 00:12 52:03

這個等起心的話,就是你說法的時候你的心裡的動機,以及這個說法的時候,前面的動機固然是,後來相應的那個心理狀態始終就這個,是清淨的。這個什麼才是清淨呢?「不顧利養恭敬」,不是為煩惱,而是由什麼?「由慈悲」,就是你的的確確一心一意為了別人,來幫忙別人。這個慈悲也有它特別的理由,應該說應該特別的標準,這個標準我們到後面才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去了解它。 15A 00:53 52:43

是須猶如博朵瓦告慬哦瓦云:「黎摩子,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讚一善哉,以無眾生非苦惱故。」

他們師兄弟兩個說:「某人哪!我現在不管說多少法,我心裡面從來沒有受一個善哉!」人家當然一定會稱讚他,哎呀,說:「你說得好!」儘管人家說,但是他心裡面清楚明白,清楚明白,他心裡曉得:我說法不是受這個!為什麼?因為他感覺眾生的苦,他是由悲心。這有什麼好處呢?就是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心裡面一定是把持這個佛法的根本,安住在這個上面,你不會動搖。否則的話,我們說法的時候不知不覺就偏向於我們所好的——啊,這樣!今天假定說我有名相應、利相應的話,今天為了化一個緣特別讚歎布施,明天又為了這個又特別說這個;今天心裡面啊,綺語很歡喜啊,就天花亂墜說了一大堆,明天不高興了以後,就閉上了嘴巴就睡大覺!這個東西自然而然不相應;聽的人也一樣。這主要的原因我隨便一提,這個是悲愍。下面是: 15A 02:17 54:08

具精勤者,謂於利他勇悍剛決。遠離厭患者,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宣說苦勞。

這個不但有悲心,還要精進——具精勤。真正講法的時候,喔,這個幫助別人是不容易的事情啊!不容易的事情啊!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那不要說說法,我們這裡最簡單的就是燒飯,啊,發好心地去燒飯,跑到廚房裡,唉,這件事情是難哪!他要淡的、他要鹹的,他要什麼煮得爛一點、他不要煮得太爛,你不曉得怎麼是好。沒有做的時候很發心,做了兩天心裡面就說受不過。 15A 03:06 54:56

佛法也是一樣的,要去調伏別人,為我自己的......自己的煩惱你可以這麼說,為了幫助別人的情況就完全不一樣。所以說這個真正修學佛法,自利固然難,利他是更難,那時候要把那個大悲心具勤地......要想幫助人的話,不但要大智慧,而且要大精進的力量。所以在利他當中勇、悍、剛、決!這「勇」是勇猛直前;「悍」是不怕一切;「剛」的時候絕不摧折;果斷決定。 15A 03:43 55:34

遠離「厭患」,不要想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這個單單說遠離厭患不容易的,後面他又告訴我們種種善巧,你了解了這善巧,照著這善巧去做的話,你自然會做到。要不然單單看文字上面,我們現在聽起來、看起來覺得:唉呀,過癮,做起來的話,還沒有做已經望風披靡地逃走掉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能夠絕不怕。「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宣說的勞苦」。這已經是完全了,具勤是第五個,離厭是最後一個,這個就是十相,這個十相已經圓滿具足了。 15A 04:42 56:33

博朵瓦云:「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

那麼這裡邊三學及達實性、悲愍這個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其他的輔助。他就舉了一個: 15A 04:54 56:45

我阿闍黎嚮尊滾,既無多聞復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悉能獲益。

博朵瓦的有一個老師,有一個老師,他的依止的老師嚮尊滾。他這個人啊,他實際上並沒有多聞,而且也不耐勞,啊,是不耐勞;平常講話就算應酬語他也是說不來。但是他前面上面這個說的三學有、又有達實性,又有悲心。任何人你只要跟他一起的話,就得到好處——善知識就是這樣。我現在想起來了!仁法師也是一樣,他這應酬話他也不大善巧。平常跑得去,我很少看見他跟人家說應酬話說它個五分鐘,通常三句話說完了,沒有了,好了!坐在那裡你坐五分鐘,他就嗯,就是這樣。以前我曾經看過弘一大師的傳記,哦!我覺得現在還是有這種人,還是有這種人,但是呢跟著他就有好處啊! 15A 06:04 57:54

嚀敦,

下面是另外一個人。

全無善說,雖說施願,唯作是念今此大眾皆未解此,餘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

另外一個叫嚀敦,這個人也是一樣的,不善辭令,那完全不善辭令。就算施願——就說施主來,然後給他祝願,那個時候我們通常說:「三寶加持你,或者增福延壽......」這一類。這種話他都說不來,他說完了以後,人家也不知道他說些什麼,就這樣。這麼樣的一個人!欸,但是因為他具有前面這個五個條件,所以任何人不管是哪一個,能夠親近他就得到好處,就得到好處。這個就是前面告訴我們這個善知識的那個行相,善知識的那個行相。舉了例子,舉了例子,博朵瓦告訴我們的兩位善知識。下面我們看這個文: 15A 07:23 59:13

如是若於諸所學處,不樂修行,唯讚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為善知識。

像上面我們說的這些,假定說他對於這些前面所說的,他並沒有認真地修行,乃至於心裡面也並沒有好樂,好樂一心一意去修行,只是說讚美這個,讚美這個學處,說這樣有什麼好,有什麼好。這個概念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地自己去體會,去認識它。也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我們每一個人,都對於佛法有很大的景仰心——啊,就這個佛陀真偉大,真了不起。這個心情啊——對於三寶的讚美,但是更重要的我們要怎麼樣去學習,怎麼樣去學習,這個是兩件事情,這是兩件事情。 15A 09:10 1:01:00

所以在《高僧傳》上面有這麼一個公案:有一位大德他一生成就很高,那麼臨終的時候,很多弟子、七眾信徒就向他請開示。向他請開示,大家總覺得,這個了不起的大德,有修有證,這個開示總是非常玄奧的。結果啊他說了四句佛的略教戒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大家聽著再講下去,沒有了!大家心裡面就覺得好像很失望,說:「怎麼?講了就是這個?」「唉!」說:「你們大家不錯,都仰望說這個善知識想來求他,所以大家都曉得恭敬有道的人。你們不曉得照著去,他是怎麼成就的。所以說『人皆知敬有道者,不知行之自得道也』。」我寫在黑板上,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曉得說尊重、恭敬、讚歎有道的人,說,哎,這個人了不起、不了起!卻有一點事情對我們更重要的:你呀,自己去做的話,那麼你也能夠有這樣的成就。 15A 11:04 1:02:54

是!讓我們讚歎等等有絕大好處,因為這個做為我們一心仰求的目標,做為我們心目當中祈求的一個目標,這樣。可是真正要做到它的話,是什麼?你認真如法去做,這個才是我們重要的事情。所以這位大德說完了以後,下面加了兩個字:「唉呀,真可惜啊!真可惜啊!」這個「悲夫」就是,那個是文言。換句話說:「你們真正照著去做,是你們成就。你別看這麼簡單的幾句話呀!」簡單的幾句話說起來好容易,你可以把它說得天花亂墜,但是於事實有補否?有沒有真正的幫助?沒有!這一個是最值得我們警惕的。 15A 12:08 1:03:59

所以我們真正要在這個地方重要的,不要對別人去評頭論足,他好,讚歎不已,他壞,你就說他。你自己看,我應該怎麼辦?「見賢思齊焉」。看見他精采,想:我怎麼樣才能夠跟他學,他為什麼能夠做到,找到他做到的因,你能夠努力去做,你就是他,就是佛。「見不賢是內自省也」,看見人家不對,自己反省,說:「啊,我可不要這樣!」我們不要去評頭論足別人,那是一點意思都沒有,一點意思都沒有。 15A 12:58 1:04:48

所以這個地方,注意!我們真正應該好樂的地方是要好樂修行,因為要修行所以才必須要多聞,這個是重要的。所以這個多聞是修行必須的,如果說我們不幸弄錯了,聽懂了以後講給別人聽的話,唉,實在非常可惜。產生什麼毛病呢?「唯讚學處所有美譽」——就在那「哎呀,這個佛法好啊!」到處勸人,到處說什麼。自己不樂修行,這個是一個損失,這是一種。「或其功德」,或者呢,讚美這個功德,說:「唉呀!你這樣去做有多少功德,某人啊有多少大的成就。」幹什麼?「以謀自活」、「以謀自活」。這個地方說得更實在,更實在!前面有的時候我們說名聞利養什麼等等,是各式各樣的,總之一句話,我們弄這個東西是為了什麼?為了這個。錯了、錯了!這種情況「則不堪任為善知識」,這種人不能做為善知識。下面說:譬如有人, 15A 14:20 1:06:10

宛如有人讚美栴檀,謀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栴檀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實無。此全無義唯虛言故。

就好像有人說:「哎呀,這個檀香,栴檀香是多好啊!」他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嘿,是為了賣狗皮膏藥,自己求活命。那麼有的人真的要求這個妙栴檀的就來問了:「你有嗎?」「沒有,那是沒有。」那這種情況之下都是空話、都是空話,這毫無真實意義。這個栴檀不一定,也不僅僅是我們現在點的檀香,佛法裡面通常講的栴檀是牛頭栴檀,這個香它可以摧毀一切毒、一切毒,它一點點東西你碰上的話,什麼毒都消除掉了,香味那更是不在話下。 15A 15:31 1:07:22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面曾經有過這麼一次,漢朝、漢朝,那時候有一個西域的使者來進貢。那麼進貢的時候,這個裡邊有——那個名是「牛頭栴檀」,那個牛頭栴檀列出來的份量多少?四銖,金字旁一個朱字,四銖。我們說斤、兩;兩下面是錢,錢下面是什麼?分,分下面銖。那個小得簡直,一錢已經少得一點點了,錢下面是分,分下面是銖。換句話說,一兩是十錢,一錢是十分,一分是十銖,換句話說只有一兩的千分之四,這一兩已經不得了的少,千分之四。那麼那個時候這個朝廷的規矩,進貢再名貴的東西,它一定有最低的限度,所以它不上兩,不曉得什麼東西,根本就這個你啊太開玩笑了,但是不曉得這是無價之寶。所以那個時候這個官不曉得什麼名字,相當於現在我們的外交部,那時候也就是禮部,先朝覲那個皇帝之前,先要經過這個禮部的大臣。那麼然後各式各樣有關的,一看!說這個四銖,這個不行,不夠那個規定!就沒有讓他進貢。 15A 17:14 1:09:04

那麼那個使臣非常聰明,非常聰明,沒辦法進貢也就算了。那天早晨他就把那個四銖當中拿出來好少、好少,象徵性的一點點,他就把那個牛頭栴檀一點!一點啊,整個那個方方幾十里路都是那個香味,那種香味——此香只應天上有。那個上早朝的時候大家聞到,說這個從來沒有聞到過這麼個美妙的香法,而且人人聞到了。大家就問了,說:「這很吉祥的祥瑞,那個香哪來的呢?」大家不知道、大家不知道。那個時候,那個使臣也在那個朝廷上面,那個樣子、表情很特別的樣子,所以旁邊那個禮部的大臣就想這大概有關係,就問問他。他們當時說:「現在不便說。」那麼退了以後就問他:「怎麼,你曉得嗎?」「是。」「這什麼東西呀?」「就是我送來進貢的。」「欸,你怎麼送來進貢的你怎麼不來貢啊?」「按照這個天朝上國的規定,說不上兩是不行,我現在這個只有四銖,那我沒辦法。」「啊,那這個事情好像有例外。」那麼就報告,結果接受下來了。這個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這麼一個公案,這個牛頭栴檀。所以這個東西,說要真正求這個妙栴檀,有這麼一件事情。 15A 18:48 1:10:38

我們現在這個是一個比喻,實際上就是說,這個有非常殊勝的種種的功效,但是要真實的東西,真實的東西,不是我們嘴巴上面講。然後講或是自己羨慕而讚歎,乃至於為了自求活命,不管是名聞利養,空話、戲論!下面引經證: 15A 19:14 1:11:05

《三摩地王經》云:「末世諸苾芻,多是無律儀,希欲求多聞,唯讚美尸羅,然不求尸羅。」於定慧解脫三種,亦如是說。

就是說末法的時候,不要說一般人,就是那個苾芻出家人,苾芻本來他一心一意要求得解脫,一心一意求得解脫,所以要照文字是要深入義理的,可是到了末世的時候,沒有律儀,乃至律儀都沒有。律儀是什麼?上次我曾經簡單地提過,大家了解不了解,什麼是律儀?平常我們說是戒,這律儀有幾個名詞叫律儀、非律儀,然後非律儀非非律儀。這個我暫時還不說,下一個禮拜開始,我們這裡啊,再不然再下面,我們這裡會有覆講或者有溫習,晚上還有課,那個時候我會提出幾個問題來問你們的。所以尤其是前面那個老同學,我希望你們可以好好地溫習一下,如果不太了解,不妨翻翻字典。這地方只是簡單地說——戒,平常說是戒。 15A 20:40 1:12:30

那麼後說,末法的時候苾芻都是沒有戒,只是求多聞。這個戒跟多聞在這個地方我們感受當中好像是兩件事情,是的,你不了解是兩件事情,你真正了解的話是一件事情。你要想真正地戒學得好,這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這個正確的認識要透過多聞。現在呢你了解了以後多聞,聞了以後,你不去做,那沒有用、沒有用!所以前面已經一再地說,這個戒、這個律儀,不是說我們今天剃了頭了,說:「你戒臘幾年了?」「我是十年,你十五年。」這個是形相,真正有它的特別的內涵,這個才是真正的尸羅、律儀。所以我在黑板上寫這幾樣東西,你們看一看。這個古人解釋「戒體」叫「無作戒體」。為什麼叫「無作戒體」?為什麼戒能夠防非止惡?真正要學的三學,為什麼一定要從這個地方開始?這個就是我們的關鍵所在。所以它這個地方講的尸羅,整個地來說就是佛法,因為這個佛法一定是從這地方進去的。如果這個都談不到的話,下面根本就不談;這個有的話,下面跟著自然會來。 15A 22:18 1:14:07

這個原因,所以經上面懸記是這個樣,說「唯讚美尸羅,然不求尸羅」,這種狀態。那麼有的人又會這樣想:「哎呀,經上面佛都懸記了,所以我們就不管了啦!」這個現在有很多人是有這種概念,這個概念務必要改過、務必要改過!修學佛法的人,跟世間不同,在甚麼地方?世間的一般人整個地撥無因果,否定這個三世的概念,這是最愚癡的人。另外一種世間的人的話呢,他講命運,講命運又變成三世的定命論,換句話說樣樣是命,命定死的,實際上這也是個錯誤。 15A 23:14 1:15:05

所以有一本好書《了凡四訓》,我想大家大部分同學都了解。他前半生聽了算命先生的話,就是算得死死,結果遇見了雲谷法會禪師以後,了解了佛法以後,把佛法來解釋,整個命運改了。說明什麼?說明佛法的真正的特質,什麼?講業感緣起,拿我們世俗通常的話——因果報應;既然有因果報應的話,你有這樣的因,就感得這樣的果報。因哪來的?你自己造的。宿生造的是無可奈何,也不必去管;可是同樣的今生也是因,所以你只要努力下下去就改了,不是很明白嗎?所以因為我們以前無始以來所積累的別業也好、共業也好,而感得現在這個時候的末世。是,如果你是個凡夫的話,那注定就這個樣子。既然你已經在修學佛法的話,請問:你讓命運擺布,還是你創造命運?佛法的特質告訴我們,欸!業感緣起,然後這個業的因就操縱在自己手上,你只要自己能夠努力,馬上改善。 15A 24:43 1:16:34

袁先生是個凡夫,他懂得這麼簡單的道理,照著去做,命運改變了;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還作為人天師表,居然也說:「啊!這個命。」不過命是這樣,我們就這麼守在那裡,讓那個命來擺布,這是佛法嗎?這是佛法嗎?不管這個算命的人誰算的,一個普通的算命先生,跟佛算的都是一樣,對不對?所以大家現在聽了:「唉呀,現在末法了,算了、算了!」這話完全錯了。那麼難道不是末法嗎?不,我們要了解是末法,這一點是絕對沒問題,佛講的;這個話:「現在末法了,趕快努力啊!」你就應該這樣,這個才是佛法的真正的真義!所以我了解了,正因為末法所以我們更要努力啊;你只要努力,你就向上了。 15A 25:40 1:17:31

所以經裡面說的好多地方,正法的時候也有末法,你不照法去做的話,一樣嘛;反過來,末法的時候如果你行持認真的話,正法就住世了,這完全靠你自己。儘管眼前的果報的行相是莫可奈何,因為這是以往的因已經種下來了,當那個因感得異熟的時候,我們沒有力量能夠轉變它;但是現在眼前的因,卻是在我們的起心動念,然後由起心動念而身口行為,就在這裡。你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我現在從起心動念開始,這個行為,跟正法相應的,這就對了嘛!這就對了!所以這個地方要了解,順便說一下。不要說:「末法啦,佛已經說這樣了。」不是、不是!這個概念後面還要繼續地講。那麼戒是如此,根本是如此,更深一層的「定、慧、解脫三種」,也是這個樣,「亦如是說」。這不對! 15A 26:58 1:18:47

次云:「如一類士夫,稱揚栴檀德,謂栴檀如此,香相極可愛。次有諸餘人,問如所稱讚,栴檀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云:我是稱讚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

那麼其次又說,就像有一類人啊稱揚讚歎,啊,說這個栴檀的功德是不得了,有種種的好處,還這樣地香呀!那麼那個時候就有別的人問:「你說這個東西這麼好,你有嗎?」他說:「對不起,我稱讚那個香,只是為了自己求活命啊,不是我真的有這個香。」這個人還不錯,這個人還很老實啊,要我們真的那樣子老實的話,那還不錯咧!很可惜的話,乃至於我們連他這一點老實都沒有。那麼下面說: 15A 28:06 1:19:57

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以讚戒活命,彼等無尸羅。」所餘三種亦如是說故。

等到末世是什麼現象呢?也就是這種現象,末世就是這種現象,那些人啊不認真去修學。「瑜伽」就是相應,什麼叫相應呢?就是你了解了這個道理,怎麼樣跟這個道理相應:喔,這個道理告訴我們,我們現在這種行相,都在煩惱雜染當中,如何去轉染成淨;然後你照著去做,跟這個道理相應了,這個就是我們該做的事情,這個就是我們應該精勤努力的事情。但是我們現在不,所以說「不勤瑜伽」。欸,不勤,但是呢就讚那個戒,稱讚說:「哎呀,這個好!」到處去講,到處去說,到處去弘,這種狀態,那個是非常可惜,實際上沒有真的內涵的。「所餘三種」,那麼戒以外的三樣,定、慧、解脫也是這個樣。所以 15B 00:04 1:21:15

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

我們要曉得,我們真正要想修行,求解脫的人來說,這個老師,這個尊重就是自己的師長,特別是我們依止的老師。現在我們平常不大重視,我要出家了,隨便找一個師父,然後剃一個頭,就反正他剃完了頭以後嘛,我自己受了戒,弄個道場,然後呢我跑著去可以啊,也可以闖一個天下。不是這樣,佛法不是。真正古代這個老師,他找老師很慎重,然後呢找了以後一生跟著他,他就是能夠把你從凡夫轉成聖人,這個才是屬於尊重。或者是你這個所謂親教師,或者是軌範師,或者是依止的阿闍黎,所以你的和尚,然後你的其他的阿闍黎,阿闍黎有好幾種,這一種就是我們所謂的尊重。要曉得這個是什麼?「究竟欲樂之根本」。平常我們世間求的快樂都是不究竟的,眼前得到一點小快樂,將來受大苦。而這個究竟的欲樂,就是眼前是要付出一點代價的,你必定要精勤努力地去學習,將來的話呢可以得到究竟解脫,這個完全靠那個善知識——自己的尊重。 15B 01:45 1:22:59

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

所以凡是要真正求解脫的人啊,那麼一定要去找所依的這個善知識,這個作為你的善知識。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應該了解啊,喏,所謂值得你依靠,能夠真正幫助你成就的,他應該有一些什麼樣的德相,這個時候要努力去尋求,尋求具這樣的德相的人。這是非常值得的,我們真正重要,真正要忙的事情,就是忙這個,就是忙這個。 15B 02:30 1:23:46

所以我跟你們說,《一夢漫言》等等,有我們中國祖師那個傳記,乃至於現在介紹給你們,這幾本有印度的阿底峽尊者的傳記,以及西藏的傳記,好好看。這個真正的內容,有很多我們還不懂的,有很多不懂。譬如《密勒日巴尊者傳》,看起來好動人,可是裡邊實際上很多內容我們並不懂。我現在建議你們看的,就是頭上他們找師跟從師,找的老師跟跟老師的這種情況,叫我們真是啊,從內心會對他產生那個絕深地讚歎恭仰,至少啟發我們現在一個好樂之心。這個詳細的內容,以後慢慢地我們在研學過程當中,或者你自己會了解,或者有機會我們再去深談這些問題。這個是求老師如此,另外一類呢, 15B 03:39 1:24:54

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還有想作老師的人,想作老師的人,就是作為學的人依靠的,也應該知道,應該知道你怎麼樣去攝受這個學生,攝受那個學生啊!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平常我們總是出了家了,總覺得自己有一番事業很歡喜,帶幾個徒弟,然後呢這樣的話這個事業有人繼承。說起來這是一件好事,但是要傳給下面的,以及繼承的是什麼事業?佛法事業、佛法事業。所以為了這一點起見,先應該努力,使自己具足這個佛法的條件,那個時候對了,那個時候就唯恐你不帶,而且唯恐你帶得少。如果這一點不具足的話,你事業是成功了,佛法損壞了,那就害了。 15B 04:51 1:26:06

所以佛一再說:「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佛在世的時候,波旬魔王處處地方跟佛搗蛋,佛對他的態度,說一下。波旬魔王跟佛說:「佛陀啊!您老人家的確了不起,我也實在佩服得你五體投地,你在世的時候我是拿你沒奈何,等到你走了,涅槃了以後,那個時候我要來破壞你。」佛陀笑笑:「你破壞不了。」波旬說:「你曉得我怎麼破壞你呀?」佛陀說:「你倒說說看。」「嘿!我到那時候入你的寺,穿你的衣,做你的子孫,這樣做!」然後佛就流眼淚,哭了!哭了!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在這一點很值得我們自己警惕啊!所以佛特別說,佛法外人沒有辦法破壞,誰破壞?就是獅子身中蟲! 15B 06:19 1:27:35

那麼破壞的時候有兩種方法,一個叫「行籌」,一個叫「說相似法」。什麼行籌?籌,那個竹籌!這個籌,實際上就是我們半月布薩的時候,它平常大家有什麼問題的時候,「同意、不同意?」用那個籌,用那個籌。我只有一次看見過這個籌,那一次是我在印度結夏的時候,印度結夏的時候,我把它寫一下,下面一個壽字,下面一個壽字。那個籌就是那個籌碼的籌,行就是行路的行。我現在跟你們說一下,我們不是結夏的時候,他又要說,現在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受第一籌,你們結過夏的對不對?就這個第一籌。有很多人,對了。也許在家人不曉得,真正結夏,不是說,哎呀,我現在結了夏了,然後受人家供養了,哪有這樣的事情!真正結夏的時候,你全部精神在這裡用功,因為你用功有了功德,所以那個在家人那個時候來供養你。所以我那次去看,看了好歡喜、好歡喜。我們那個地方不大,然後那個廟堂裡面擠了四、五百個人,大家在那兒弄,弄了一身是汗。一根籌,先上去,不曉得幾根,那我都忘記掉了,數的。釋迦世尊第一根,哪一個、哪一個、哪一個,很多祖師等等,就這個籌。 15B 08:03 1:29:19

所以凡是僧團行事的時候,那一定有問題了,那麼今天有幾個人,「僧到否?和合否?」然後我們說這些啊,就數數人數。那個數數人數,平常我們不是用點名什麼等等,然後拿那個籌,一面是同意的,還有不同意的,它都有一定的方法。然後所以這個真正布薩的時候,一定要布薩清淨,這兩者不容易,好不容易!你清淨了,可以;要不然的話,現在我們這個時候情況也是一樣,在議會裡邊,如果說搗蛋分子多的話,那這個議會是破壞整個制度的。所以別人沒辦法破壞,而是這種似是而非的這個人跑得去行籌的話,那就完了,那就完了,那就完了!這第一個,行為上面的錯誤。 15B 09:01 1:30:16

另外「說相似法」,講道理的時候,他又講得似是而非,你說他不是嗎,他都是引用的佛經典故,解釋的時候,他又是隨自聰辯不依師承,各說各的。本來嘛天下的事情就是這樣啊,如果說你們或者已經有過經驗,可能有人沒有經驗,曉得世間那個辯論,辯論這個東西完全是種技巧,不管任何東西,你總歸可以把它死的說成活的,活的說成死的,由你說。佛法也是這個樣,如果你不照著師承,認真照著次第去說的話,你就可以,你愛怎麼說,他就怎麼弄,那就亂了,這麼一來的話,佛就流眼淚了。所以這一點,我這個地方特別給大家簡單地說明一下,這個概念一定要非常清楚。所以說「行籌」、「相似說」這兩件事情非常害、非常害!假定說我們自己真正覺得,內心當中是為佛法,希望弘揚佛法也好,希望修持的話,這地方重要啊!重要啊!那麼學——要找這樣的善知識,教——使得自己要做到這樣的程度。那麼目前的情況是如何呢?說 15B 10:34 1:31:50

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

但是呢因為這個時代不同,法運關係,真正具足上面這樣的十全十美的這個條件的人,很難、很難。 15B 10:56 1:32:11

若未獲得如是師時,將如何耶?

怎麼你得不到這樣的完整的老師,那你怎麼辦呢?下面我們看,說先引經上面。 15B 11:09 1:32:24

《妙臂請問經》云:「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

說假定你那個車子只有一個輪子——馬車一定要兩個輪子,或者四個輪子——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是有了馬路,又有了馬,對不起,你這個車子只有一個輪,沒有用;換句話說,就是你自己。要怎麼辦呢?一定要有修行的助伴。這個助伴有兩種:上面的、同行的,所以我們稱為善知識。有一種呢上面的善知識——依止的尊重善知識;還有一種同行的,同行善知識;乃至於還有外護善知識。所以真正修行而沒有善知識的話,普通一般人啊,不可能獲得成就,絕不可能,而且。 15B 12:16 1:33:30

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姓尊趣注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餓渴及苦惱,不供婆羅門餘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三寶是良伴。

這個裡邊說的我不一個、一個解釋,實際上這個裡邊的這個條件,你一一配的話就可以曉得,上面這個十樣,上面這個十個條件。這個那些人就是真正修行佛法、敬信三寶,那個是我們的最好的修行的善知識,或者是自己的尊長,或者是自己的同輩,自己的同輩。 15B 13:12 1:34:27

諸能完具如是德,於諍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

但是像上面這樣完全、完美德行的這種成就者,在末世的時候很少、很少。末世的現象是什麼?末世的現象啊,大家不是忙著去解脫。正法的時候,聽懂了道理,馬上把那個道理自己觀察、反省,如法修行求解脫,進一步求了解脫就去幫助別人。求解脫,單單求解脫是小乘、二乘,然後呢進一步幫助別人的時候是大乘。所以那個時候一點諍論都沒有的,各人的根性不一樣,用不同的根性去學、去行,人家差的人,等到你學好了就幫助別人,所以上下和睦極了。到這末法的時候呢,懂得了一點道理了以後,不去修行,然後覺得:欸,我的是這個樣,你怎麼那樣的話,大家互起諍論。然後他比我好的固然不服氣,他比我壞的固然是覺得瞧不起,他比我好的也不服氣!所以這個是諍世。在這種情況之下,這一種具足圓滿條件的善知識比較少了,不是沒有,很少,很少了!那麼那個時候怎麼辦呢?半德,只要這個裡邊一半,乃至於四分之一,或者甚至於八分之一,應該依這一種咒師伴。這個咒師就是學密教的,因為這一部經是密教的經典,密教的經典,實際上它是印證——不管是修學三乘佛法當中哪一個都要,這樣。下面的解釋  15B 15:21 1:36:36

此中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

上面這個引那個經上面告訴我們,這裡有幾個理由。第一個就是說明,用個比喻,就是修行一定要有依止;第二部分說依止的條件是這樣;最後就說,萬一在末法的時候,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說:至少要有八分之一。這個八分之一怎麼個算法?這個就很難算了,一共十樣東西,你這個八分之一怎麼說呢?這個要了解,這個十樣東西當中有它必然的次第在,必然的次第在。就像我們造房子,這個八層樓,就是說,你反正造好了,你可以隨便挑一層,形相上面講的時候隨便挑一層,實際上不管挑哪一層,這個基礎一定在裡頭的。你挑八層樓的,下面那幾層都有,這個很明白。你挑這個第八最高一層,雖然你住是住在上頭,請問:那個第八層建立在什麼上頭?建立在第七、第六、第五、第四、第三、第二、第一、基礎。所以你不能說我挑了個八層樓,下面不要的,有這樣的事情嗎?絕對沒有!這個次第必定要懂得。 15B 16:45 1:38:00

那麼這個次第當中,哪一個是根本啊?戒、尸羅,所有的佛法都是這樣的,這個也為什麼我們剛開始就說尸羅。正因為如此,所以我處處地方告訴大家,講到戒總是提一下,因為很容易誤解,大家很容易誤解。說到那個戒總是:好,趕快剃一個頭,五戒;然後十戒;我求個菩薩戒,把那個衣服穿起來,我是受了戒的人!這個是結個緣,它有殊勝好處,我們讚歎不止。佛法真的美,千萬不要輕視它,不要因為我剛才說的這個話,大家就輕視它,那完全錯了。我們絕對地尊重,但是了解它真實的內涵,才是我們要學的。這是甘蔗皮,你沒有這個皮絕對沒有裡邊的,可是你千萬不要把皮吞下去了,甘蔗吐掉了,我們就是這個毛病現在,這一點是特別注意!特別注意!後面講到戒的時候,詳細的內容再來說它。 15B 17:54 1:39:09

那麼這個地方再簡單說一下,就是調伏,就是至少他能調伏自己。遇見事情的時候,平常我們講道理可以,遇見事情的時候,大家就煩惱生起來了。請問:你現在修學佛法要調伏煩惱,這個老師自己都煩惱,他怎麼告訴你?反過來說,你自己遇見一點點事情你就煩惱得要命,你怎麼教別人?是,我可以現在這個地方弄了很多錢,弄了很高的地位,你聽我招呼,我給你錢,不聽我招呼我不給你錢,他只好服服貼貼地聽你,這個是出家法嗎?不是,這我們要了解,這要了解。所以你事業弄得很輝煌,喔,人家看見那個事業很輝煌,這個在播種佛法的種子方面,我們是非常讚歎,但是對佛法的真正的深廣的內容來說的話,我們要辨別得非常清楚。所以對別人我們絕不妄加是非,凡是他真正好的地方,我們還是去讚歎;可是對自己的要求的話,必定要從這個基礎上面步步提升,不要自己騙了自己,不要自己糟蹋自己。所以說這個「八分之一」。 15B 19:11 1:40:26

那麼他為什麼不說十分之一,而說一個八分之一呢?這又妙了,對不起單單一個戒還不夠,換句話說你有了戒,還要這麼有一點點。實際上這個裡邊你們要了解,並不是說,等到你戒十全十美做到了,加上其他的,還有這麼一點點喔。就是說,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定是互為增上的,你有了戒,慢慢地有多少,可以說你這個戒啊,把握住根本,把握住根本。譬如說我們說,要百分之百圓滿,那麼八分之一的下邊際,如果我們用算術來算的話,就是百分之十二點五。那麼那個時候,你就有百分之四嘛是戒,然後百分之三是多聞,百分之幾嘛是其他的,在這個上頭算起來,能夠達到這樣。不過這個算術還是死死的,如果我們認真地學下去,到那時自然會了解。你真正只要跟他相應了,你就很清楚、很明白,喔,他所說的八分之一是什麼。你真的能夠調伏自己煩惱的時候,那個時候你才懂得,要調伏煩惱需要具足很多條件,你等到把這個條件自己體驗到了,那個時候你去幫助別人,那可以了。所以這個時候的老師是這個。 15B 20:34 1:41:49

那麼目前呢,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這倒是一個難、比較難的事情,也千真萬確的事實。你自己沒有一點經驗,還不容易認得,還不容易認得,等到你自己有了經驗,你說你又何必找老師?關於這些問題,我們下面會詳細說明,這地方我簡單地說一下。假定說我們啊,純粹是從修持下手的話,剛才這個困擾是會,不大容易突破。假定說你多聞,能夠從聞上面來輔助的話,那這個困難就沒有。為什麼?你聽聞了以後雖然你沒做到,假定你聽聞得到訣竅,什麼叫聽聞得到訣竅?你聞而能得聞慧的話,行了,你聞而不得聞慧那個沒有用,那個沒有用!所以他講的佛法的真實的內涵,說:是,佛法是這樣,它目的是破......,戒、定、慧指出行相。當他講的時候,你心裡感覺:「哦、哦、哦、哦!我現在了解了,原來這個貪的行相這樣,他用什麼方式去對治它。」你那個認得了,認得了多多少少你有點很輕微的體驗,你有了這個體驗,然後去鑑別就可以看得出來。如果說你沒有這個體驗的話,你沒辦法鑑別。 15B 21:58 1:43:12

我現在說一個世俗很簡單的,大家一下就了解了。譬如說我們寫字、寫字,就是一個完全不懂得字的人,你看不出這個字的好壞。假定說一個人跑得來寫德文,寫俄文,你根本不曉得俄文是什麼樣子,他寫得好壞你怎麼曉得他?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寫中文,你不認得字的人,他也不曉得這是什麼,畫的是什麼東西。如果是你學過,不要說你啊是個書法大家,不要說你是個大學生,就是你是個小學生,你學過了,然後你跑得去看,你就曉得他這個字美,他那個字比較不好。你自己寫不出來,對不對?因為你多多少少了解一點,經驗一點,這樣。所以說假定你不從多聞入手的話,你對這個佛法完整的內容沒有概念,只有你碰到的那一部分,你有一點籠統的概念,那個時候,你就沒辦法去判別。所以走另外一條路,假定你能夠從聽聞下手的話,那個時候你多多少少有一點經驗的話,你就能夠判別得出來,所以這個困難並不存在。問題是說你走的時候走對沒有,走錯了一定存在。 15B 23:23 1:44:38

就像我們現在太多人,哎呀,大經大論聽了一大堆,乃至於自己去講,講是講,聽是聽,等到自己修行的時候用不上。修行了怎麼辦啊?好了,好了,現在我們講完了,跑到這個地方去拜佛了,現在我們好了、好了,跑到這地方去是念佛了,剛才這個沒有用了!嗯,那剛才講那個東西幹什麼用的啊?關鍵就在這裡。然後大家說:「哎呀,這個高明、高明啊!」的確高明!那麼你怎麼爬上去呢?假定說中間沒有一個方式的話,這個高明有什麼用呢?這個是很多地方都是關鍵的問題喲!反過來,你說那個沒有用甩掉它可以嗎?又不可以,一直這樣的,都是空言戲論!所以在這個地方順便說一下,必定要曉得,這個八分之一的這個行相為何。這地方只是把那個原則提出來,然後呢,從我們這個地方開始向下,處處地方就自然說出來了。說出來了以後你們務必要真正地注意、深入,那個時候了解它的特質是什麼,差不多就有一點可能了。 15B 24:41 1:45:55

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述大依怙說尊重相,亦復同此。

那個鐸巴所集的博朵瓦的語錄當中,他這個語錄當中啊,就是換句話說他老師講的。這個老師講的,實際上都是老師的老師,說:阿底峽尊者傳給敦巴尊者,敦巴尊者傳給博朵瓦,博朵瓦就集在那個語錄當中。這個語錄不是他自己寫的,他講的,他的學的,跟他學的人鐸巴,所以他這個話都是引述他自己的尊長。「大依怙」就是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也特別講那個善知識的行相,跟上面是一樣的。 15B 25:36 1:46:50

故於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其所應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為下邊際。

這個最後那句話,就是說明了,現在這個大師這個師承來源。不要小看這句話,你隨便看無關緊要,真正修行那個師承來源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這個敦巴三子傳下來的那幾個人,最後如何一一傳到宗喀巴大師身上的,如果我們真正地要學這個傳承的話,老師都會告訴你的,這樣。 15B 26:26 1:47:41

我們現在了解了,喔說教的人要這樣,那我們要去求他了,對不起,先不要去求,先看看自己怎麼樣,學的人要什麼樣?而這個裡邊在沒有講之前,先要特別強調一點,先要自己學的人啊,有了這個條件,那個時候才可以找,真正善知識才找得到,找到了才可以依止。要不然的話,你根本找也找不到,就算你幸運地碰到的話,你不但啊沒有好處只有害處,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15B 27:07 1:48:22

就像啊玩一把寶刀一樣,拿到一個武藝高強的人手上的話,如虎添翼;如果不幸被一個小孩子拿到的話,那就要命了!那要命了!他沒有人在他身邊,他只是傷了自己,誰在他身邊誰就倒楣。這個所以我們真正學的時候,這個地方重要的是學者自己,學者自己。我剛才這個話,倒不一定是好像說笑話,也可以說,很輕鬆的這種狀態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得到。像我們啊到處地方都是這樣,常常說:「哎呀,這個很多人覺得,開始的時候啊,對這個佛法無比地敬仰,等到你出了家以後跑得去啊,常常失望!」為什麼?就是那把寶刀啊,在一個小孩子手上,誰碰到他誰就倒楣。我們到那個時候,懂得一點法,然後說你這個不對,說他這個不對,說他那個不對,說他那個不對。平常你世俗的標準本來很低,大家馬馬虎虎算了,現在你這麼高的標準跑得來要求別人的話,人人受不了,就這樣,實際上真正傷害的還是自己。那麼現在我們看看,我們學的人應該怎麼辦呢?所以  15B 28:30 1:49:45

第二能依學者。

這個科,是說能依學者的相。換句話說,學的人要具足什麼樣的條件,那有一個論。 15B 28:43 1:49:58

《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

這個下面會解釋的,下面會解釋的。實際上這個裡邊啊,說真正具足條件的修學的人,應該具有三個條件,叫做「正住」、「具慧」、「希求」。他有了這個條件啊,才能夠產生下面這樣的功德。 15B 29:11 1:50:26

《釋論》解云:

解釋那個《四百論》的,說: 15B 29:16 1:50:31

「說具三法

具上面這個三樣條件的人哪,那個則「堪為聞器」。

堪為聞器。

這個才是真正可以修學佛法,作為一個修學佛法的一個弟子。 16A 00:18 1:50:45

若具其三,則於法師所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猶非止此,即於聽眾所有功德,亦即於彼補特伽羅,見為功德非見過失。

你有了這個三樣東西以後,那麼對這個法師所有的種種的功德,你看見它,對!它是功德。下面這句話很有意思哦,「不見過失」,你不看見他的過失。反過來說,假定你沒有具足這個條件的話,法師的功德你看不見,你看見他的卻是過失。我們或者會懷疑:會嗎?嘿!就是這個樣,就是這個樣。也許我們現在已經看過《密勒日巴尊者傳》,也許沒有看,至少上一次我們講過中國祖師的公案,中國祖師們的公案——三位同參跑得去參一位善知識,不遠千里跑到那地方去,結果他一看,門一關!把他關在門外,晚上了。到了第二天一盆冷水,一潑!那我們心裡想想:「什麼!這個大善知識,這樣殘酷的人哪!」啊,那你呀,不跟他打架,至少你到處去宣揚說:「啊,原來這個善知識,就這副德相!」處處地方去破壞他。嘿,不是,真善知識,真善知識! 16A 01:45 1:52:12

平常我們最好跑得來:「哎呀,某人哪,你辛苦啦,好啊!你難得出家!哎呀,現在地方處處現成的讓你——嗨,我們這個地方,有種種條件,很優厚啊,你只要來,這個地方鬆得很欸!你要出去嘛就出去,要玩嘛就玩,要來聽課就聽課,不願意嘛,你打打瞌睡也沒有關係。」「好、好、好!這個地方好,真慈悲!」然後我跑到那地方,要求這麼嚴格,動不動就呵斥你,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啊,這些人,怎麼一回事情啊!」我想我們很容易體會得到這一點,對不對?不是說一定說,哦,這樣的處處地方縱容你一定壞,而反過來說,呵斥你一定好,不是,這不是!我們一定要了解:他為什麼而縱容你?為什麼呵斥你?如果你了解這個內容,你正確了解的話,縱容你也對、呵斥你也對;你不了解的時候,縱容你也錯、呵斥你也錯,這個才是我們要了解的。那你憑什麼能夠了解他呢?你至少要自己具足,辨別他所以縱容你為什麼,辨別所以呵斥你是為什麼。你能夠辨得清楚了,對!所以他下面說,你一定要具足這個條件,那個時候,你能夠辨別得清楚是非,太重要了! 16A 03:08 1:53:35

我們必須要了解,我們無始以來都是在情染當中,我們總算宿生有善根,願意放棄掉世俗的享受,跑到佛門當中來,內心當中至少應該認識,我到這裡求的是什麼。想想看,對不對?假定說拋棄了世俗的這種東西,居然跑到這個地方來,還要求得吃得好、穿得暖,你來幹什麼啊?所以我一直感激我當年的老師,我老師平常不會這麼大聲地吼,有時候也會呀!可是他經常提起的,會說一句話:「某人啊!你這樣來,對得起你自己嗎?你來的目的,就是這樣嗎?」就這麼兩句話,常常跟我說,我到現在這兩句話,一直受用不盡,所以我這個地方特別地說一下。真正善知識的功德、過失,看不見啊!看不見啊!反過來,他今天這個地方需要你了,然後呢,用甜言蜜語說完了以後,然後你留在這裡——哦,他倒不一定好欸!當然,他也有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的悲心,有的呀!所以這個地方我特別說明一下,你一定要了解他的真正的動機、行相何處? 16A 04:38 1:55:03

那麼,在這一點上面,所以特別值得一看的——《密勒日巴尊者傳》。尤其是前面那一段,唉,這個老師的作風啊,也可以說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上面,你絕不可能找到這麼一個殘忍的人,居然在佛門當中,實際上他是一個最了不起的大善知識。這裡呀,我們也不必說羨慕他有這麼高的成就,他有這麼多的善知識,我們自己想想看,如果這件事情碰到我身上受得了嗎?你去好好地看看這個故事,受得了嗎?這個是他的根本原因,所以啊,這個地方特別說明要具足條件。如果不具足怎麼辦呢? 16A 05:31 1:55:59

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徧淨,然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者過,反執為德。」

假定是你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很重要呀!所以這裡特別強調,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應該有的條件。下面究實說來,所以我們真正要學的,就是學看看我條件夠不夠,不夠,趕快努力;夠了,可以去找了。假定你是不完具的話,說法的知識,雖然「極遍」的淨——極是絕對地對,遍是普遍地圓滿——乃至於像佛一樣,這真正圓滿的,極遍地圓滿,像佛一樣乃至於,結果「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因為聽聞的人,學的人自己本身有過失,這個過失的力量強盛的關係,他老師的真正德行看不見,還覺得這個老師的錯誤。請問你看見一個錯誤的老師,你願意依靠他嗎?第一個,不願意,就是你逼不得已而靠在這地方,你看見他都是過失,你肯聽從他的話嗎? 16A 06:52 1:57:18

所以我以前常常聽見這種話,聽見怎麼講?「啊,這個師徒之間萬一有了問題或者其他的,你就不理他,不理他,你看他怎麼樣?他就是莫奈何你呀!」就是這種味道。這算是好的喲,還沒有翻臉,還就是這個樣。那你說請問你怎麼跟他學啊?他怎麼教你?不吵還算是很好的啦!師徒之間這樣的話,不鬥爭怎麼辦?師徒之間尚且如此,你跑到這裡去,能教別人嗎?所以古來的人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有大道理,如果自己家裡面都弄不好,居然說能夠治國、平天下,無有是處。他可以用「術」,但是術是一種手段,真正要想把那個東西弄得真正好的,不靠這個。世間尚且如此,何況佛門。所以說他老師的功德看不見,由於自己的過失,「執為有過」。 16A 08:10 1:58:37

反過來,妙啦,他這個老師明明有過,他就反執為德。嘿,有過的地方,他覺得這個好啊!為什麼?欸,這個老師很寬啊,他愛怎麼辦就怎麼辦哪,就是這個道理,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有很多地方,哦,這個人很慈悲,這是個慈悲王,反正你要錢,他就給你錢,你要玩,他就讓你玩,然後你回去的時候,他總歸給你吃。啊!痛心,真是叫人痛心啊!佛法裡面是這個樣,所以在這點我們特別地注意。 16A 08:46 1:59:13

是故縱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於其師亦難了知。若知彼已能親近者,必須自具是諸德相。

所以曉得,縱然有很好的善知識——他圓滿具足所有善知識應具的條件的那個,但是你不一定了解,「然於其師亦難了知」,為什麼?你不具足真正觀察的能力。「若知彼已能親近者」,假定你要想了解他,必定要具足一些條件;了解了能親近的,更需要這個條件,所以必定自己需要這個德相。那麼這個德相是什麼?下面休息幾分鐘,我們再來說。 16A 09:46 2:00:15

那麼上面呢說明了這個一個大綱、一個原則,所以在這個原則之下,說修學佛法的人,真正能夠修學佛法的人,他必定具足這個條件才可以,才可以找到善知識,而善知識尤其是修學佛法必不可少的。所以凡是這種都是關鍵問題所在,現在我們所以不得成就的,就是這個地方,現在我們聽過這個裡邊的,實際上我相信極大部分的人,不要說不懂,乃至於聽都從來沒聽說過,「啊!原來修學佛法,還要這樣的呀!」請問這個不懂你怎麼修學佛法?這樣,就是這麼簡單法。就像我們世間很簡單的一樣東西,你說我要想去學一個工程師,而工程師哪裡去學?學些什麼?一竅不通!雖然有這個心,不行。那麼佛法也是如此,實際上要求的條件更深,原則是通的。哪三個條件呢?現在分別來說一下。第一個正住,請看文。 16A 11:06 2:01:34

其中正住者,謂不墮黨類,

說「正住」是什麼?就是從反面來顯,「不墮」,墮就是陷在這個裡邊,自己執著在這個裡邊。「黨」,就是自己的,有自己的執著,那麼這個執著不是一般的,就是宗派之諍。宗派之諍,所謂黨同伐異,跟他相同的,大家好,不相同的,排斥。這個目前,我想我們都可以感受得到,都可以感受得到的。大乘、小乘固然是諍,小乘當中一裂裂為十八部,實際上加起根本的,二十部。大乘又是性相、顯密,又是什麼教下,然後宗下,又是念佛的異方便。教下又開為三家,每一個地方都是,宗下又是五家、七宗。啊!那簡直是支離破碎。但是,你真正把握住了解了以後,卻不是支離破碎,變成什麼?非常燦爛,非常燦爛,就這樣,這個問題就在這裡上。 16A 12:23 2:02:51

就像那個樹一樣,假定你是長得非常好的根、枝,然後大的主枝、分枝,然後分到細枝、葉、花、果,琳琅滿目,美不勝收。萬一你把握不住原則的話,一大堆堆在這個地方的話,啊!你簡直不曉得怎麼辦是好。所以問題不怕你有這麼多的差別,而怕你不善運用。那麼現在我們這個狀態不了解,所以執著自己的就對,排斥別人的。 16A 13:04 2:03:30

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善說妙義。

假定說對於這個分宗分派當中,你「墮」,就是你在這個上面執著,對於這個上面你執著的話,於是因為你執著的這個喜好,被這個東西遮蓋住了。譬如說,我們現在常見的這種狀態,就是念佛,除了這一個佛號以外,其他什麼都不要了,不管你有多好的東西,他就是不行!參禪的,他又說教外別傳,所有的經又不要,就是這個。這樣不管你什麼,他不可能見到功德,他只覺得這個是一個錯誤。佛法裡邊變成這種狀態,你還談什麼弘佛法呀!弘固然談不到,最開始的修也談不到。所以弄到後來,我是覺得最圓滿的方法,就是念佛吧,是,萬修萬人去,可是不幸的是,你這種都不要,都不要了。真正說起來,乃至於念佛的真正的訣竅他都沒學到,請問在這種狀態你怎麼念得好?就是這個。所以他真正的這個功德見不到,由於這種執著,心裡面見不到,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妙義。這個妙義才是好的,是善的,因為你得不到這個妙義,你只看見他壞的那一面。 16A 14:39 2:05:05

不過這個地方,他說的黨類是指就是分宗分派的,現在目前我們很可能還有另外一類,雖然不在佛法的宗派之中,可是卻確實有這種現象。譬如說,我們來念書,跑得去幹什麼?啊,「混」它一張文憑,「混」幾年!我為什麼要提這個字,那是因為我的善知識當年呵斥了我,我現在心裡印象很深。世間大家平常,常常說,只是說他倒不一定真的混,客氣,「哎呀,我還不是在這裡混混啊!」就這樣。欸,人這個東西就很容易,好的不容易學,壞的很容易學。儘管我那個時候很少出門,可是出門幾趟有的時候聽見了,欸,覺得這個謙虛倒是不錯,那我也這麼說:「唉!我還不是混混。」仁法師就跟我說:「欸,你怎麼可以講這個話!」我自己還覺得這個滿謙虛,絕不可以!後來我了解了,你哪怕用一個字,那個字用在你的心裡當中,就是一個惡劣的種子。 16A 15:45 2:06:12

所以古人他非常莊重,不要說出家,乃至於在家,他們古來的人,說孔老夫子說:「肉不正不食。」乃至於各式各樣的,吃的東西你把它切得這個歪歪的,他就不吃它。然後古人寫字的時候,磨墨他一定磨得很正的,這樣。所以我們那時候小的時候不曉得,有時候歪掉了以後,回去的時候,父親一定要呵斥;寫字的時候,拿得端端正正。今天早晨有一個同修還來裡頭,我告訴他拿著書,我們剛開始翻書,第一件事情,那個書本翻開來了以後,我們平常隨便把這個書本一翻,我現在做一個樣子給你們看看。假如這本書這樣的話,你很可能翻開來,隨便這地方一翻,然後一摺,那裡也摺、那裡也摺。 16A 16:35 2:07:03

我父親那時候教我就不是,新書拿到了以後,他第一件事情,一定在那個書縫那個地方,非常有規矩的。譬如這一本書,拿到一般人手上的話,他就會隨便在這個地方一來,然後這個地方摺一條印子,你們看見那個書面上面,這一條印子就歪成這個樣子。不,小的時候,我父親一定是這樣,在這個地方先輕輕地劃一條印子,或者拿一根尺按在這地方,然後這地方疊一下,然後那地方疊一下。看一下對不對,疊對了,把那本書攤在那個桌上面哪,認真地這麼來一下,前面做一下,後面再做一下。我一直到現在養成功這好習慣,你不妨到我書架上面去看看,如果這本書是屬於我的話,我第一件事情打開來一定做這個。 16A 17:27 2:07:55

後來才曉得,是,修學佛法以後往往大家說:「欸,修學佛法在你的心啊!」大家不懂得佛法,佛法的「心」是什麼?難道是像我們世俗的肉團心嗎?難道是我們世俗的,講那個哲學當中心物二元的心嗎?佛法它講心的話,沒有一個例外的,講到識,識怎麼起來的?「三事和合觸」,跟那個境不能分開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們不懂得佛法,所以往往說這種很可笑的話。但他有他的道理喲,因為我們不了解,所以自己也就開口開得太早,沒有聽清楚之前就什麼?也可以說亂,亂幹什麼?亂蓋,亂蓋一通,就這個毛病。那麼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他自然而然每一個地方就會很重視、很規矩。 16A 18:34 2:09:02

現在我們這地方主要地說,慢慢、慢慢地連他這個黨執都把握不住了。於是在這個地方就產生剛才這種現象,就是「混」,所以仁法師就告訴我這個話。結果呢你慢慢、慢慢地,混的人固然在混,不混的人弄到後來也混了。這個千真萬確的!你要想向上面去學,千辛萬苦,可是你要向下流的話,容易極了!我想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吧?你在這裡很好地用功,然後呢有幾個人旁邊,在那裡,你開始的時候覺得他們這麼不用功,弄弄、弄弄到後來的話,你也覺得:好了,算了!算了!跟他們一起。再加上別人說:「哎喲,某人啊,這個人好了不起哦,他要考第一名呀!他要幹什麼呀!」他的心裡想:「唉,好了,好了,好了!大家一起混混正好,來得舒服。」所以,這一點就是說他們古來的人雖然盪,他盪來盪去,還盪在裡頭。我們現在盪來盪去盪到外頭來了,這個是好可怕、好可怕! 16A 19:47 2:10:15

所以跑到這個裡邊去,既然你的目的,只是為混一張文憑的話,要苦苦地在那地方念它幾年,又讓你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又叫你做這件事情。想想:「哎呀,我在我那個小廟上面真方便耶,有吃、有穿樣樣現成,跑到這地方來受盡了苦!」如果這張文憑的價值比較高一點,還把它苦幾年,反正我摸摸魚,摸過去就算了。如果這一張文憑的價值不高的話,那就完了!所以我特別說,這個雖然是個笑話,就是換句話說,說明你內心當中應該有什麼——先擺平,說不要把我以前那種概念用到這裡來,把它放平,千萬不要受這個概念的影響,你一受這個概念的影響,你就完了! 16A 20:35 2:11:03

如《中觀心論》云:「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

因為你墮在這個裡邊,這個「黨」,是那種煩惱,就是執著嘛!黨就是個執著嘛!現在執著法尚且不可以,你現在執著非法就可以了嗎?執著了法尚且不能證寂靜,請問你執著非法,不墮落,哪裡去?說: 16A 21:06 2:11:35

墮黨類者,謂貪著自宗,瞋他法派。

這個是這個地方的正解、正解。就是說因為他墮黨類,所以他對自己的自宗,啊!覺得好得不得了。現在我們都是這樣的,這個我想我們很明白,每一個宗派他都總覺得他的好,對別人哪就排斥、排斥。那麼為了使我們內心當中更相應起見,我們要把這個原則,運用在我們現在的身心上頭,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所以,的的確確把我們原來的不相應的心理,要想辦法去淨化它。 16A 21:46 2:12:14

除了這個以外,乃至於譬如說我們現在說,各人由各人不同的地方來,說我這個地方這個規矩是這樣的,他那個地方他那個,這樣的話,你覺得他的不對,我覺得那個不對,這種心理都應該漸漸拿掉。所以儘管我來了以後,我也滿重視這個東西,可是本來這裡常住的老規矩,原則上面,次要的,我都一律照著規矩來。說下面這個地方要供一杯水,好,供一杯水;這個地方要這樣做,好,那樣這樣去做;要上供,好,上個供;那裡還要上,好!那有什麼關係嘛!你把握住根本,自然而然慢慢慢慢地一樣地來。有的人唱唸的時候要用這個調,好、可以,那個調,好、可以,你只要不流。我們先把握住根本,這種主要的概念就從這個地方來的。注意著!所以下面說: 16A 22:40 2:13:08

應觀自心,捨如是執。

現在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進一步怎麼辦哪?欸,用它,馬上看看自己的心裡面——一看,很清楚,然後呢那個地方把它捨掉它。捨掉了另外一面,那個法就種到你心上了,那個時候我們就有希望了,那個才是對的。所以: 16A 23:03 2:13:30

《菩薩別解脫經》云:「應捨自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

那麼現在這個正住,為什麼要正住啊?要去學。既然要去學的話,執著了你的,你不行。普通一般的人執著,大家起爭論,現在你要跟著人去學,你跑到這個地方的話,一定要照你的,那怎麼辦?那當然不行!所以,尤其是這個大乘戒,小乘還比較馬虎一點。換句話說,進來第一步就告訴你:「捨自欲」,把你自己心裡想的這種想法,你希望的拿掉、捨掉,要「敬」而「重」。「重」是恭敬,什麼啊?親教軌範,那個你所依止的親教師——常常說「和尚」,所以親教師,他的軌則、他的方法,然後呢,安住在這個上頭,這個才對,這個才對。 16A 24:02 2:14:29

所以我現在還記得,好有意思,那麼大概有二十多年以前,那時到一個地方去,我自己覺得,唉呀,這個地方啊,好像這個,總是有意見,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應該怎麼辦,應該怎麼辦。那個時候,我就遇見一個善知識,跑得來問我,他就說:「某人啊,你這個意見倒是很不錯欸,可是你的目的,你是來教他呀,還是跟他學呀?」我想了半天,一點都沒錯,我是跟他學,我卻要求他這個樣,這不是很顛倒嗎!這不是很顛倒嗎!所以我們這個地方,每一個地方都是非常值得我們仔細檢點,來仔細反省的地方。而這個裡邊真正重要的,還是什麼呢?真正重要的還是概念問題,所以習慣改倒是容易,概念的認識就比較難。我想這裡最近這裡剛開始,儘管是亂哄哄的現象,可是我看得見在座的大部分同修,在這上面做得非常好。一旦有了這個概念認識了,很快容易轉得過來,這就是好現象,我順便一提。好,有了夠不夠?看下面。 16A 25:22 2:15:50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

說假定是這樣,欸,有了,夠嗎?不行!為什麼?繼續下去,看。 16A 25:33 2:16:01

雖能正住,若無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慧力,猶非其器。

假定你沒有力量,沒有力量簡擇,就是分別觀察,然後呢,來辨別他對、不對,這個力量。對的叫「正道」,這個是善說。另外惡的,他不一定說開起口來跟你吵架罵你,不是的,叫相似法,叫「似道」——欸,說得好像,但是壞了。譬如說我們這樣,平常現在太多人歡喜講:「啊!這個《金剛經》是最上乘。」的的確確是最上乘,它告訴你破相,不要執著。所以我們說:「唉,你不要執著嘛!你這麼執著幹什麼?」「對啊!不要執著嘛,所以早晨你何必說一定要上早殿的時候,說那個分秒無差。反正我三點鐘睡不著,三點鐘也可以,想睡的時候,八點鐘也不妨,你不要執著嘛!」你說這個話,有沒有道理啊?欸,它聽起來很有道理呀! 16A 26:52 2:17:20

所以我曾經遇見過,幾年以前,他有一個同修,很想出家,後來還俗了。他因為想出家,所以跑到一個出家人的團體當中,住了一些時候,哎呀!生了不曉得多多少少煩惱。後來他臨走的時候,怎麼說啊?他說:「這個東西,它這個佛法真好,它完全講圓融自在。所以我結果跑到這地方,既不圓融,又不自在,又要那樣,又要這樣,又要這樣的。唉,實在是你們講的什麼佛法!」跑掉了。我實在是當時就有一點啼笑皆非之感,啼笑皆非之感。佛法裡面教我們不要分別是什麼?很簡單,今天最嚴格的要求之下,你了不動心,了不動心。所以真正這種真正大成就者的話,你給他讚歎,他也不動;你給他毀謗,他也不動;你給他最好的供養,他也不會為你而動;你把他把所有的供養拿走了,乃至於殺了他,把他身體炸掉了送到它阿鼻地獄當中,他還安住這地方,如如不動,這個叫不分別呀!這個才對呀!現在我們這個地方隨順著習慣,最好的環境,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這個叫不分別的話,你說這個什麼?似說!「似道惡說」。 16A 28:33 2:19:00

所以為什麼他前面告訴我們,佛法的有沒有,要靠有沒有師承正解這個內容。我們現在都隨智聰辯,翻了幾部經,覺得懂了沒有錯,正好這個配自己的胃口,完了!所以你一定要辨別得清楚,一定要辨別得清楚!你沒有這個能力的話,不行、不行!所以真正修學佛法,一定是什麼——戒,來制伏你的習氣,制伏你的煩惱。粗猛的制伏了以後,然後學定。然後你深細地觀察世間一切的法相,找到最後,原來不見一切法的自性。平常你這個執著都是錯誤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能夠安住在這個本來空性上面,不動它。

如果說你單單自己安住在上面,就是小乘,天下什麼東西動不了你。如果說你能夠更進一步的話,你不動了以後,然後呢從這個裡邊起大用——說從根本智上起後得智,然後你能轉悟,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這個是大乘。那個才是啊!哪裡說我們現在這個時候,哎呀,反正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說這個叫解脫。如果我覺得這個解脫的話,啊,那個畜生最解脫,吃飽了睡在那個地方,反正這樣。雖然這個話是說得有一點太過分了一點,但是我為了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這個,就這個樣。大家想想看,對不對?他一點規矩都沒有,一點道理都沒有,不要來規範你,要你這個樣。這是我們應該清楚明白。 16B 00:55 2:20:42

所以有了正住進一步要有具慧,否則的話,你跟著他,你是心裡面不會執著你的,然後呢,他聽你這樣你就跟著他走,這樣;他聽你那樣你就跟著他那樣,你就完了!正住已經很難得了,結果你不具慧的話,尤其是現在這個時候,真正的善知識不是沒有,少,而是一般的人多。你聽著他,跟著他去跑的話,那就害了——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我們現在平常一般狀態都是什麼?叫「一犬吠影,百犬吠聲。」平常我們晚上聽見那個狗叫,有一個狗看見一點影子,哎,嘎啦、嘎啦叫起來了,其他的狗跟著,大家叫,儼然有很多事情。其實這個什麼影子?風吹草動!你不能說它沒有影響,但是了不相干。這個就是這個地方說「似道」,我們一定要辨別得清楚,一定要辨別得清楚,這樣我們才有機會不耽誤自己啊! 16B 02:06 2:21:53

故須具慧解彼二說,則能棄捨無堅實品取諸堅實。

那個時候你才能夠了解,他這個說法對、錯、善、惡,你該找哪裡去。那個時候,你能夠棄捨無堅實品,虛假的東西你能夠放得掉;真正的,你才能夠提得起來。夠嗎?嘿,還不夠! 16B 02:40 2:22:27

若念僅具二德足耶?縱有此二,若如畫中聽聞法者,全無發趣,仍非其器,

單單這兩個還不夠,要我們想起來說一個都難得很,兩個呢?真是,啊!但是還不夠。這就像一個人,像畫中聽聞法者。為什麼叫畫中?如果圖畫上畫的這個人巧巧如生,跟這個人一點用場都沒有的,對嗎!人這個東西的特質是什麼?他有自己的好樂心、取捨心。沒有這個好樂心、取捨心,儘管你好的那個佛法,你對著這個牆壁上面畫貼一張圖,你給他說得再好的,他聽完了以後,了不相干。所以我們古人常常有一句話,常常說「須是皮下有血始得」,我當初聽了、看了老不懂,這個話怎麼講?這麼好無緣無故地說什麼皮下有血?將我們人說那個皮下有血,這個意思什麼?你是一個活人才行,死的人你把他刺破了以後,那皮下沒有血的,血不出來。為什麼?他心裡面,他不會動,像木頭一樣,就這個意思。我們現在人是什麼?曉得了惡,馬上不要,曉得了好,馬上去,所以一定要還有這種心力在這裡。第三個: 16B 04:06 2:23:53

故須具有廣大希求。

還要希求之心,這個希求之心,還要廣大。因為這個地方,說的是什麼?無上大法,你有小的希求,就得到小的結果,有大的希求,你就得到大的結果。這個正住、具慧、希求。 16B 04:28 2:24:14

釋中更加敬法法師,屬意二相,

那麼,這個《四百論》的解釋當中,除了講這個三樣東西以外,還說「敬法跟法師」,還要「屬意」,屬意就是一心貫注。 16B 04:44 2:24:32

開說為五。

那為什麼這個前面他不講,只講三樣,而解釋當中又加上?我們要了解在古代那些人,他那個根器非常利。這凡是根器利的人,他求的時候,那個很多這種情況,他都是自然而然的先決條件,所以不必講,這是原因是這個。譬如像以前我們很多千里萬里去求師,得到了一點,哪有他有不恭敬的!他不大會。得到了一點,哪有輕輕鬆鬆擺在那裡,不會。啊!他全部精神貫注在那裡,什麼都不要,這樣。所以現在這個地方,有很多人希望樣樣給人家便利,我也讚歎隨喜。但是我對這個便利,實在有很多地方,不大同意,不大同意。 16B 05:45 2:25:32

我常常聽見古人這個求法的精神——《一夢漫言》,他找到最後找到了這個老和尚,要求他剃度了。然後呢,旁邊的人非常讚歎:「啊!這個人真了不起。」說:「他如果剃度的話,衣缽之資都我來出。」因為看他很發心嘛!以前古人的話,這衣缽......旁邊馬上有人要發心說供養他。這個老和尚怎麼說?「不要,你讓他樣樣坐享其成,不行,讓他自己去討飯。」要我們想想來,這是,你不成全他嗎?所以你們好好看看這古人的傳記,都是這個樣的。我們現在樣樣現成送到你手上,就送到你手上,他根本不在乎。真正的法器,你什麼都沒有,他自然會爬得上;反過來,你樣樣送了他,反而就害了他。這我深深地感覺到,可是我不強調說,像我們養成功的習慣了話,你要過分地磨折,這是不要的。但是處處給人家太多方便,方便出下流。 16B 06:48 2:26:35

這我自己的始終有一個印象,我到這個印度去求學,那是前年,自己已經快六十歲,這樣。但是一旦聽到了這個法,我心裡實在不能自己啊!唉!去過了兩次。這個印度,你們在座的說不定有人去過,如果是跟著團體去,還感覺不出來;如果自己一個人去的話,印度這個地方,實在是遍地荊棘,印度人你是難弄得很欸!我自己跑得去,我記得最後一次去的時候,還妙呢,我自己覺得我已經去了兩趟,那地方滿熟,我所以曉得他們怎麼騙你的這種事情。他通常都是用種種的地方騙你——下了飛機以後,進去了。然後跑出去,他那個車子,馬上攔上來,先要買票,都是公家的呀!平常你從這地方跑得去,只要很少一點錢,他那個公家總歸要跟你加了很多,那你也沒有辦法啦,你只好讓他加。然後呢,他就攔住你,「欸,你要住旅館嗎?」這樣。是,他平常一定把最貴的旅館,讓你去逼著你去住,然後呢貴的錢,他可以分上一份! 16B 08:02 2:27:49

因為我已經去過了,曉得有那些人,所以我說:「這個我不用你找,我自己找。」「你講嘛,你要哪一個?」他說這裡旅館要先訂,我當時不曉得,他就給我去打起電話來。這個不通,那個不通,統統客滿,實際上根本不滿。我後來曉得,那一點辦法都沒有了,然後找車子等等。你到了那個時候,人在屋簷下是不得不低頭。只有好了、好了,沒有辦法啦!這樣。我曉得那家真正的旅館,很好的旅館,一天只要花八十個盧比。後來他就給我找了一個非常,已經花了很大的氣力,最後找了一家四百五十個盧比,他說承他的人情,那我就沒有辦法啦!好、好!去。然後呢,他弄了一個車子,唉,這個車子也是個老爺車。 16B 08:53 2:28:40

哦!在沒有去的時候,聽見人家,印度還有一種人,它也是一個,就是說這個特別的這種怪教。他們要殺人,他那殺人的方式,不是我們這樣,他是個宗教的一種概念。他怎麼辦呢?反正你在這地方,他用種種的方式好待你,好待你了以後,然後你信賴他的人了,然後他們就把你殺掉,你的錢嘛分掉,衣服嘛分掉,乃至於肉要吃掉,這麼個搞法!就這樣。所以我事前先看了這個公案,想想。那一天晚上坐了一個車子上面,印度的飛機都是半夜三更,他一直在荒郊裡老轉。我心裡忽然之間起了一個動念:哎喲!萬一碰見那個教頭的話,這就完了!這下我這行李邊還帶了很多錢,是供養這個老師的,還要求這個東西。就這樣跟他乒乒乓乓,弄了個一夜。唉!你不曉得這個是多少辛苦,跑到那個地方去,然後處處地方反正你就沒辦法,只好騙他。 16B 09:57 2:29:44

最後第二天,自己到了火車站,我可以找到那個旅館去,但是我有行李,我就下來叫一個計程車。叫了計程車他問到哪裡去?我說到那個地方去。「欸,不行。」「為什麼不行啊?」他說戒嚴。你說有這種事情?當然他一看你就曉得外地的人,這印度正在亂,實際上戒不戒,根本莫名其妙。後來我想,他們為什麼要老這樣找你麻煩呢?他就是這樣的,他,你只要譬如說帶到那家去,然後呢這地方價錢特別貴,你帶去的時候,這個你有你的一份。這樣弄啊!把你就弄得個暈頭腦脹。最後,然後跑到那裡去坐那個車子,他那個車子,有火車、有汽車。真正坐那個汽車,算起來不多,只有五百多公里。五百多公里,要我們這裡,譬如說五百多公里的話,相當於台北到高雄,大概五、六個鐘頭到了,慢一點的話,七、八個鐘頭也到了。結果,五百多公里,開了十四個鐘頭,那個路上面就像什麼?那個路壞嘛,又是灰塵,然後......這樣地受盡了這個苦難。 16B 11:23 2:31:09

比起古人來的話,啊!那真天堂一樣。我這個兩個小時,不是兩個小時,只有不到這個幾個小時,香港一下把你送到印度。要我們以前的話,香港到印度的話,至少要跑上好幾年!然後呢冰天雪地,像玄奘大師等等,乃至於像法顯大師,去的人多少人,凍死的一大半。嗨!這飛機上面還樣樣東西,有毛巾,送給你吃的,還覺得自己苦不堪言,這樣。但是正因為如此,跑到那個地方去的話,你心裡面就比較虔誠一點。 16B 12:06 2:31:53

然後到了那邊,我跟你們說了,外面颳大風,裡面颳小風;然後呢,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但是自己我們不會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大家同學全部貫注在這裡,漏了、漏了,馬上移開來了,這樣。要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噘起了個嘴巴,天熱了嘛,這個電扇也不好,這樣;天冷的話,那個風也不好,這空氣也不好,腦筋裡一天到晚一直轉的,不曉得轉些什麼。所以在這地方,我隨便一提。這我之所以不大贊成,原因就在這個地方——你樣樣給他,樣樣飯送到嘴巴上面,他還嫌。唉!送到你嘴巴上面的還沒胃口,那最好我歡喜吃辣椒,就辣椒,歡喜吃那個加點醬油,就是這種味道! 16B 12:52 2:32:39

我在這個地方,不是過分地說這種笑話,或者不是過分地刺激大家,我只是說,因為這是我們平常習性所在,我確實加重這個語氣,希望大家在這個地方警惕一下。這是我很不得已的一番用心,務請大家原諒。所以,我們這個地方應該有什麼?要有「大希求」。希求什麼?希求法,你沒有這個大希求的話,你自然會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會這樣。我們把這一個「恭敬法」跟「屬意」加進去,那麼是五個,包括這個五個裡邊,也可以含攝起來,只分四個項目來說。 16B 13:41 2:33:28

若如是者可攝為四:

哪四樣? 16B 13:44 2:33:32

謂於其法具大希求,

第一個。 16B 13:47 2:33:35

聽聞之時善住其意,

「善住」就是正住,正住其意。然後呢, 16B 13:54 2:33:41

於法法師起大敬重,

這是第三個,最後呢, 16B 14:00 2:33:47

棄捨惡說受取善說。

這個就是具慧,你有了具足了辨別善惡的智慧,那個時候,你才能夠把不對的「惡說」不要,然後呢,去吸取正確的「善說」。這個裡邊,這個四個當中, 16B 14:20 2:34:07

此四順緣謂具慧解,棄捨違緣謂正直住。

這個裡邊又分成功一個是違緣,一個是順緣。平常我們修學佛法,障礙,以及障礙沒有除,資糧沒有積。障礙就是前面的違緣,我們修學佛法所以摸不進來,就是自己的執著太重,正直住......這個就是習性,可以說。然後呢,排除掉了這個以後,更進一步的話,沒有能力去辨別是非。 16B 14:56 2:34:43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二十九頁,二十九頁。這個上面,我們已經簡單地介紹了幾樣東西,這是對於這個殊勝相應法,我們應該怎麼去聽,怎麼去講。那麼大家腦筋裡面應該記住,在我們真正修行過程當中,這個是步步上升,由這個基礎上面積累。現在我們說剛開始聽聞一個道理,那麼就應該努力地依法步步深入,步步深入。你能夠相應多少,你就能夠受用多少,你就能夠得到多少好處。同時,對於我們一時還沒有真正能夠馬上深入的人,心裡面一定要有這個正確的概念——前面這個東西,就是我們後面的基礎。換句話說,當我們步步深入的時候,那一定站在前面那個基礎上頭。 16B 16:36 2:36:23

那麼這個跟我們平常世俗上面做學問有一點差別,世俗上面你聽過,聽過了就算了,以後用得上的時候你再去翻它,這樣,做為一種參考的資料。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不是,我們步步上升的時候,你一定哪,下面這個基礎,從這個基礎上面跨上去,你不會離開那個基礎的,不會離開那基礎。所以說,譬如我們向樓上面爬,一層樓、二層樓,當我爬到三層樓的時候,並不是說下面的一層不要了。下面一層不能不要的,你爬得越高,下面的每一層都一定都在你腳底下,這樣你才能夠爬得上去。所以我們修學佛法,注意!當我們這麼後面上去的時候,一定前面的那東西慢慢、慢慢地具足了,慢慢地具足了。那麼這個時候,你的的確確在向上爬。換句話說,你真實地在進步當中,在佛法的受用當中,這一點我們概念要很清楚。我們一下容或沒辦法把它完全做到,但是我們必須要開始就努力照著它去做,照著它去做。那麼這樣的話呢,慢慢、慢慢地深入,對這個修學佛法才是有希望,也才是正式地修學佛法應有的態度。 16B 18:28 2:38:14

現在我們繼續看下去,二十九頁。這個學者需要的條件,正住、希求、具慧,再加上一個恭敬,他把這四個又分成功順緣跟逆緣。就是如果是個逆緣,換句話說,這是一種障礙,如果這個障礙不除的話,你就沒辦法真正地進得去。像我們要想進那個門一樣,現在這個門口擋住了,你絕不可能進去,所以這叫違緣,把它拿掉。然後呢,進去了以後,你要如理地選擇,哪一個對,哪一個錯,這個叫順緣。如果順緣不具,雖然你進去了以後,你不一定拿到的好東西,結果拿到了壞東西,結果白辛苦一趟,這個我們應該了解。那麼有了這個認識以後,我們就應該來檢點自己現在是什麼個狀態。看下面的文。 16B 19:56 2:39:43

是諸堪為尊重引導所有之法,應當觀察為具不具。

上面所說的這些條件,具足了這個條件,那麼才值得,才能夠相應,跟什麼相應呢?就是跟真正的善知識才能相應,才能夠接受善知識的引導,那個時候才可以。就像我們說現在有一個很好的學校,看看你夠不夠資格去進這個學校,去念這個學校。現在同樣的情況,我們常常會說沒有善知識,沒有道場。到了這裡,我們就應該有一個徹底的反省,以及正確的認識——沒有善知識嗎?不是,有!是我們沒有能跟隨善知識,接受善知識的條件。因為你沒有這個條件,所以善知識的好壞,你根本看不清楚,好的你把他看成壞的,壞的看成好的,這樣的話,你永遠沒有希望,就這樣!那麼所以了解了這個,這個時候就拿這個條件來衡準自己,看看自己具足不具足這個條件。 16B 21:44 2:41:31

若完具者應修歡慰,

欸!下面這個話有一個字注意——「修」,假定你了解了這個以後,然後去在身心上面觀察,觀察時候覺得自己對了,具足上面所說的條件,具足上面所說的條件,那個時候應該歡喜跟慶慰,上面還加個修字,上面還加個修字。這個修字,很重要哦!欸!為什麼說應「修」歡慰?是!平常一般我們的心理狀態都是在普普通通,無始無明這種現行當中,那麼這個時候它所產生的力量、行為等等,都是跟這個惑業相應的。所以無明的行,你一直在這個地方轉,一直在這個地方轉。要怎麼樣才能夠把這個無明的染污之業轉變過來呢?那個時候要修,我們說修行、修行,就是修這個。那麼如何修法呢?這個後面會詳細講。 16B 23:35 2:43:23

那麼現在告訴我們,就是,這裡當你具足了以後,你應該自己感到歡喜,自己感到慶幸,自己感到安慰。「哎呀,好啊!我自己居然具足了!」心裡面一直為了這件事情而歡喜。這個為自己的這樣地歡喜,這個就是一個最好的修行。那麼現在我們想一想看,我們說十大願王,十大願王當中,其中有一個隨喜功德,什麼叫隨喜?這個是功德,是好的事情,好的事情。那麼你雖然不是在做,可是你因為這個是好的功德,所以,你跟隨著歡喜慶幸。這個功德不只是指他,別人的你隨喜,自己的也隨喜。這樣你心裡面讚歎歡喜,為這個而這樣地慶幸的時候,那就是我們在修行的時候,這是一種最好的增長功德的方法。以前已經說過一些道理,以及一些過失。那麼當你這樣隨喜的時候,你現在的這個心就跟這個法相應,這是一個。 16B 25:08 2:44:55

第二個,因為你在這樣地隨喜這個,所以它生起這個現行的時候,這個力量不但現在生起,而且它繼續地增強。就像我們,譬如說在這個團體當中,大家要表決,那麼有一部分人是贊成,有一部分人反對,如果你想通過的話,贊成的人是越多越好。那麼同樣的道理,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目、心識當中,你不在這地方修這個的話,那個時候我們的心識就是跟無明相應的,無明相應的。換句話說,你不在修隨喜的時候,那是投反對票的時候,那個所謂反對票是什麼?反對你生天,反對你超出輪迴,反對你往生淨土。你在不知不覺當中在向下流的時候,這麼個嚴重,而這麼個美妙法,所以這個「修」字的真正的意思。 16B 26:27 2:46:14

那麼後面我不特別指出來什麼時候講,這個,否則的話,我會說後面、後面,你們會說後面哪裡講啊?後面關於講到業的時候,它是最重要地說明這一點。以後,所以你們必須經常自己去看,單單聽這個效果很少。你們必定要事先看,看完了以後呢然後聽,聽完了繼續地不斷地去觀察思惟,那個時候你自然得到融會貫通,真正在佛法上面能夠深入領會。這個我順便說一下,要不然的話呢,這個你們會產生脫節,連貫不起來。那麼這是具足了,我們應該這樣做。不具足怎麼辦呢? 16B 27:20 2:47:05

若不具者須於將來能完因緣勵力修作。

現在我們不具足,那麼我們要這樣想、這樣修——說啊,我要修學佛法,這既然是必須要的話,那我現在趕快努力,再不努力就沒希望了。所以你能夠這樣努力把這個因結下去的話,到因、緣具足的時候將來就成就了。所以說現在努力,那麼將來就得到這個努力圓滿的果,你這麼努力去做!所以這個地方很清楚,不具足應該這樣修,具足應該這樣修。了解了這一點,是不管具足不具足,你都在依法一步一步地上升。我們修學佛法的人,真正重要的在你是不是如法上進,這個是最重要的,我們必定要把握得住。 16B 28:37 2:48:24

故應了知能依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則不覺察,由此退失廣大義利。

所以我們這個地方,就必須應該了解的一個道理:依靠善知識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一個道理的話,自己還並不曉得,還自己覺得我在這修行,怎麼修了個半天,就是不相應呢?就是這樣。你修習什麼,怎麼修法,你都不知道,你怎麼修啊?我們平常常常說盲修瞎鍊、盲修瞎鍊,偏偏我們自己一天到晚,在盲修瞎鍊當中,卻還不覺醒。 17A 00:11 2:49:13

乃至於了解了以後也不改過,請問:這樣的話談什麼修行?所以這一點我們要了解,了解了以後,就有一個標準去衡準自己。這個地方注意,不是說你了解了,「啊,懂了,懂了!」了解了,正趁這個機會努力修行,我們了解的目的就是要去改善它,你了解了不修行更加可惜。 17A 00:42 2:49:43

所以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假定說我們沒有達到這樣的一個認識,或者雖然認識了而不照著去做,仍舊隨順著自己的習性,而不察覺到應有的態度,是是、是非,是對的、是不對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不知不覺當中損失了很大的大利益,沒有得到的得不到,已經得到的還會退失,那個才是真正可惜的一件事情。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進一步說前面老師是這個樣的條件,學生是這個樣的條件,那麼現在怎麼樣地運用這個條件,互相教跟學,所以, 17A 01:45 2:50:49

第三彼應如何依師軌理者。

那麼,這個時候怎麼樣去依這個老師。下面: 17A 01:58 2:51:04

如是若自具足器相,應善觀察尊重具否如前說相。應於具相,受取法益。

下面就告訴我們的,第一步先自己來觀察一下:具足不具足?具足,修慶慰;不具足,趕快努力。所以真正重要的第一件,是自己求自己,要成為一個修學佛法的具相弟子。在這一點上面我一再提醒諸位,擺在心上面:現在我們不要一開口,哎呀!「現在啊,跑遍天下,看見沒有一個人是像樣的!」這是完全錯誤,完全錯誤!完全錯誤,完全錯誤!我們應該默默地反省自己是不是像一個修學佛法的人,這個必須要具足的。如果你這一個條件不具足的話,即使你在佛國裡面,你一條路——只有下地獄,這個非常重要。 17A 03:16 2:52:19

有了這個,進一步,然後那個時候,就要善巧地、很認真地去觀察,你要依靠的善知識是什麼樣的情形,具不具像前面所說的這個條件。這個次第很清楚、很明白,很清楚、很明白。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不照這個次第的話,那是一個絕大的大毛病,非常大的危險。因為你自己沒有這個條件,然後就拿我們世俗的觀點去衡準那個對方,一定出毛病。因為我們世俗上面要求的是什麼啊?世俗上面要求的就是貪、瞋、癡相應的,這個真正的佛法的善知識幫忙你淨化貪、瞋、癡的,一定在這個上面,兩個彼此間兜不起來的,完全兜不起來的。所以你拿這個貪、瞋、癡要想去求善知識的話,緣木求魚,越走越遠。這是為什麼他這個次第擺成這個樣的,這一點要注意,這一點要注意。 17A 04:26 2:53:29

所以我們看那個大善知識那些傳記什麼等等,他都是這樣,跑上來都給你一捧冷水。這為什麼原因?這個有很多特殊的道理在,這個事情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詳細地深談,總希望大家善自努力。那麼然後自己有了這個條件,也找到了可以依止的善知識,那個時候就跟著他受佛法,好好地修學,好好地修學。那麼這個時候,這個傳承當中又告訴我們有兩種不同的辦法。 17A 05:15 2:54:17

是復有二傳記不同,謂善知識敦巴與桑樸瓦。

這是他們兩個人的作法不一樣,這兩個都是有不同的師承,有不同的內涵。這兩個當中應該採取哪一個,我們看一下。 17A 05:33 2:54:36

桑樸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講說,即從聽聞。自康來時,途中有一隖波索迦說法而住,亦從聽聞,徒眾白曰:「從彼聽聞,退自威儀。」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

那麼這兩個人當中,先說後者桑樸瓦,他的善知識,哇!很多、很繁,多的話——數量,繁的話——內涵也很雜,各式各樣的善知識,乃至於凡是有講有說,他都要去親近他,要去聽聞他。乃至舉一個例子,有一次他從康,就是西康,進入到西藏去的時候,半路上面有一個在家人在那裡說法,他也跑到那兒去聽,所以他那個徒弟就說:「哎呀,師父呀!這個在家人是普普通通的,你這樣子的一個了不起的大法師,你怎麼跟他聽呀!」他怎麼說?「欸,你不要這樣說,我可得到兩個好處啊!」這樣的一位了不起的大善知識,桑樸瓦那個人如果拿照我們中國現在的,我們不一定現在的,我們中國歷史上的那些祖師,比擬一下的話,就相當於什麼?相當於什麼趙州、黃檗,那些大師。他是阿底峽尊者下面的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善知識,我們可以想像這個人的程度、成就。他在康地那個弟子非常多,那個道場非常了不起,這麼一個人,結果一個普普通通的那個在家人在那裡講經,他也恭恭敬敬跑得去聽。這一點是對我們是一個絕重要的、絕大的一個提示,絕大的提示!那麼這是一類,另外 17A 07:45 2:56:48

善知識敦巴者,尊重尠少,數未過五。

他的尊重非常少,他的善知識不多,總共算起來還不到五個,不到五個。那麼,現在這兩類當中哪一個好呢?下面告訴我們。 17A 08:01 2:57:03

博朵瓦與公巴仁勤喇嘛共相議論,彼二誰善。

說:那二者當中哪一個好啊?現在說。 17A 08:10 2:57:13

謂於未修心,易見師過,起不信時,善知識敦巴軌理善美,應如是行。現見此說,極為諦實,應如是學。

他有一個條件的,什麼條件呢?先要經過一個時候的修習,怎麼修法?他是在下面告訴我們,就是我們修習依止善知識的重要,種種方便善巧。你有了這個修習以後的話,你就看人家,只看見他的好處,不看見他的缺點,不看見他的缺點。所以我們想一想那個《法華》上面那個常不輕菩薩那個公案,他看見任何人,他說:「哎呀!你們都是成佛呀,我不輕你們。」他看見任何人,他覺得他就是將來的佛,那是經過了修行以後的。在我們沒有修,這個情況之下,我們動不動看見別人的過錯,那個時候,比較起來,學敦巴尊者來得好,學後者,學後者。 17A 09:23 2:58:26

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一點,說反正這個裡邊有兩個傳承,我們學後者,學後者啊稍微找到幾個善知識就可以了,其他的人你動不動就看他的過失。這個錯了,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想辦法把它消除掉。想想看他真正的內涵是什麼?是說他已經認真地修習過了,必然的結果。而我們現在呢?沒有修習。你想不想向上爬?當然我們想。如果想向上爬的話,千萬不要自甘墮落。所以前面告訴我們,那些真正的大善知識,他都把這個眼睛向上看,向上看。這個人哪,不怕自己差,就怕自己濫,一濫就沒有用,一濫就沒有用。「反正我就這個樣了!」這就是混混,那誰也拿我們沒有辦法。所以碰見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是的,因為沒有修習過,所以應該採後者比較好。但是那個時候我們心裡應感到慚愧,深深地慚愧呀!我們條件太差呀!正因為條件太差,只能用這個方法,然後要努力增上,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17A 10:56 2:59:59

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於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

好了,現在把這個真正的依師的這個道理,下面說明。說這個佛法的恩惠,啊!了不起,了不起!這個恩之大啊,我們世出世間的一切的好東西,都是從佛法上面來的。這個念恩兩件事情啊,我們要一而再、再而三,不停地擺在心裡面,去體驗、去認識它,去體驗、去認識它。乃至於隨便一件小事情,現在的我們常常這樣說:「我欠他什麼?還不是我出錢給他買的!」這個概念很不好,很不好!很不好,很不好!是的,拿世間的這個一般的眼光去看,標準來說的話,你拿錢來去買,乃至於說:「我就是這個樣,他拿我怎麼樣?他就是莫奈何我。」這個真正說起來,完全是自己害自己的概念。你能夠懂得了,怎麼樣去感人家的恩,結果真正受用呀,嗨!妙哩!是你自己的,是你自己的。 17A 12:17 3:01:20

這一點,你們自己好好地去體會,你們能夠體會到多少,你們就得到多少受用。我們深的先不談,就非常淺的,你現在說:「這還不是我錢來買的;我這樣做,他莫奈何我。」這個心理什麼心理?這個心理本身就是煩惱心理。我們現在修學佛法要淨化煩惱,卻一天到晚在煩惱上面轉,還找了種種的理由,覺得自己有理由。我們先不必談其他,那個起心動念,已經錯到不曉得哪裡去了。那麼這種事情都要靠什麼?都要靠善知識來引導淨化我們。所以詳細的內容,你們一步一步自己向下去的時候,好好地努力去體會、去觀察。 17A 13:08 3:02:10

那麼在這個裡邊特別的是什麼?圓滿教授的導心知識。這個「圓滿教授」,不要輕輕放過。「教授」的內容我們知道,就是真正的精要的關鍵,修行的主要的指授。而且這個地方是圓滿的,引導我們修行的這樣的大善知識,太重要。真正的一個人修行的成就與否,完全靠這個,完全靠這個。你有了,不要怕;沒有的話,就算你再大的學問,也會出毛病。那麼怎麼依止法呢?分成功兩部分:意樂,觀念上、心理上的;加行,是根據這個心理應該怎麼樣在行為上。所以: 17A 14:07 3:03:10

其理分二:意樂親近軌理,加行親近軌理。

分成功這兩部分。那麼這個裡邊 17A 14:15 3:03:19

初中分三:

那個關於那個概念方面我們分三部分。 17A 14:21 3:03:24

總示親近意樂,特申修信以為根本,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分成三部分。意樂是先把那個親近善知識的那個主要的概念,我們應該把它了解一下,整個的這個內涵應該了解。那麼第二個呢,特別地在這個地方,是對善知識第一件事應該什麼?修信,這個是我們的根本。第三個呢,隨念深恩應起敬重,這個次第是這樣,我們現在繼續下去,看。 17A 15:03 3:04:06

今初

第一個,說整個地說親近善知識的那個概念。 17A 15:10 3:04:13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

這上面引《華嚴經》,引《華嚴經》。我們也可以同時了解,的的確確,說我們要想得到最圓滿的教授的話,那就是從這個地方。所以《華嚴經》也的確是佛出世的時候,說的最圓滿的,包含了所有。而這個九種,已經把親近善知識、承事善知識的所有的綱要,都統統包括在裡頭。 17A 15:51 3:04:53

即彼九心攝之為四。

那個九樣東西也可以分四個大項目,現在我們一個一個來看。第一個大項目: 17A 16:03 3:05:05

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

第一個是捨棄,捨棄自己的自在。什麼叫自在呢?就是我想怎麼樣,我要這個樣,這個要拿掉。怎麼辦呢?一切要看你所依止的善知識,他要怎麼辦,你種種、處處地方,委曲求全,跟著他去做。就像什麼?像孝子,像世間的孝子。當然不一定指孝子,就是說拿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這一種心情去做。 17A 16:45 3:05:47

謂如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

這個孝子平常怎麼?他不會說我要怎麼辦,我要怎麼辦。不是的,他一定先觀察、了解他父親應希望怎麼辦,什麼是他父親喜好的,什麼是他父親不喜好的,他一心一意努力地去滿他父親所希望的,然後跟隨著他父親的教導而去行。所以它主要的內涵,就是不要聽從我們自己的自在,而要努力地跟所依靠的善知識,這世間比喻像孝子。那個世間比喻,就是用這一個比喻,讓我們體會到我們應有的心情。 17A 17:48 3:06:49

如果我們現在這個時候,對於這個孝的概念不認識、不具足,你不妨換一個,就是總歸你如果說跟哪一個人也好,或者什麼,你總是委曲求全,願意處處地方捨棄掉了你,要跟他去做,就這種心情。以我們現在的情況,不妨說一個作生意的人,他絕對不會為了自己,怎麼樣地要自由自在地快樂;他總覺得,怎麼樣去做嘛,才能夠討好那個顧客,他想盡辦法去討好那個顧客。所以早晨他一大早起來,晚上很晚才睡覺,別人在休息的時候,他不在休息,他要想辦法做生意呀!我們現在要以這種心情去做。那麼為什麼要這個樣?為什麼要這個樣?這是個原因哪!在這裡這一點請大家仔細地思索一下。 17A 18:55 3:07:57

現在我們大家在家裡邊享受不要,放棄掉了這個享受,跑到這裡來,請問:幹什麼?為什麼你來?這個始終你認得很清楚,你為什麼要到這裡來?這個不必人家來講,人家講沒有用場,你自己問,你為什麼?說:我要修行。你為什麼要修行?修些什麼?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哎呀!說世間的苦啊!啊!噫!實在不行啊!有的人說:我這個地方,真是感覺得娑婆一無是處。如果我們套一句俗話的話,這個生死心切。為什麼有生死?煩惱、惡業!什麼是煩惱?就是我們現在的知見,這個叫作無明,你一天到晚就在這個當中轉。你現在既然要想透脫生死,跑到這個地方來,你仍舊跟著自己的煩惱,我要這樣、我要那樣,請問這是修行嗎?請問這是修行嗎? 17A 20:14 3:09:17

你跑得來,你說:喔唷!我跑到這個地方來,頭也剃掉了,換了這件衣服,受了大戒,一天念多少佛,拜多少佛,看多少經。這個我不能說你不是,但是也不能說你是,還沒有到。他真正的修行,就是憑藉著這些這個必要的條件,步步深入,使得你認識煩惱,淨化煩惱,淨化煩惱的現行,以及對治這個煩惱所種下去的這個潛在的惡業力量,這樣呀!如果說你這樣的話,你能還隨順著你自己嗎?這個道理不明白得很嗎?所以一定要依靠善知識,一定要棄自自在的根本理由在。 17A 21:14 3:10:16

我們現在修學佛法,這個第一個大錯誤,就在這裡。現在覺得修行要出家,然後跑得去,師父剃了個頭,好了,今天剃完了頭,好的嘛,我還跟你嘛住它三天,住了一個月,然後明天弄一個茅篷,那算是很好的人了。請問,這個時候你能修行嗎?假定你已經懂得了,你何必要出家?何必要修行?假定你不懂得,關在茅篷裡,你能修嗎?這個地方,我想我們大家都有個正確的認識。然後呢,說好好好,跟在那個師父身邊;跟在那個師父身邊,又覺得這個不對、那個不對,要這樣才好、要那樣才好。這是第一個大錯誤,我們要改過來。啊!要改過來,改過來是辛苦的喲!但是非常值得,非常值得!「如是」,我們再看文。 17A 22:12 3:11:15

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顏而行。

上面說像孝子,那個是對父子之間,那麼我們現在怎麼辦呢?那就看善知識。為什麼說觀善知識的容顏而行呢?要曉得這個善知識,他絕不可能說一天到晚耳提面命,跟著你耳朵面前,盯著你這麼說,絕不可能的,絕不可能的。這個東西你真正要求善知識的話,你要至心好樂地去求,這個道理這裡先不深一層地說。你一定要委曲婉轉地去看,怎麼樣才能夠討他的歡喜。 17A 22:58 3:12:00

到這裡注意喔!我們說出了家了,你還要去討善知識的歡喜,這不是世間的作法嗎?表面上去看,是;實際上面去看,完全不是,完全不是。為什麼呀?這個善知識有一個條件,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所以我們不是隨便看的。這個善知識有這樣的條件,具足這個條件的善知識,這種人他會不會以世間的眼光來跟你來往、周旋?不會,絕不會。如果說是百分之百具足的這個條件是佛陀,佛陀唯一的希望,就是把最好的、最圓滿的東西給你。不過,他這個給你的,因為是最圓滿的,所以絕不是世間的情染相應的這種東西;在這個情況之下給你的東西,這是圓滿的佛法,而不是世間的情染,不是世間的情染。 17A 24:09 3:13:11

我們佛法裡面告訴我們四依,依法不依人,我們說這個依法不依人,你為什麼這個地方要看他的面孔,然後這樣去做?嘿,這個正是依法不依人,這個正是依法不依人。依人,那是人世間的作法;現在不是。人世間的作法,每一個人都是要我為主呀!現在你先要觀察自己具不具這個條件,善知識具不具這個條件。這個善知識之所以成為善知識,正是淨化的,而淨化必須的條件,真實的內容,都在這個地方。你認識了這一點,你去依靠善知識,正是什麼啊?正淨化你煩惱,不是很明白嘛!平常的時候你覺得自己要這樣、那樣,自己要那樣、這樣,這是在煩惱當中,你不依靠自己了,依靠他,本身就是個最好的淨化煩惱,這個就是依法! 17A 25:08 3:14:11

所以這句話你不要弄錯喲!依法不依人的意義是指在這個上頭,這個人、法兩件事情擺在這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擺在這裡哦!就是這個樣。所以你要看得清楚,在這個相上面現出來的是什麼?法的那一面,這個是你要依靠的。如果離開了人談依法,沒有這件事情;離開了法談人也沒有這件事情,這我們要清楚。所以這個上面說這樣,告訴我們這個,現在下面引經來證明。 17A 25:43 3:14:46

《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亦云:「彼於一切應捨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

不但《華嚴經》,這個經也告訴我們,捨一切自意,所有自己的統統捨掉,你能夠徹底地捨掉了,你就能夠圓滿地成就,這麼簡單。在你還沒有證得之前你能夠捨掉了,這個是信位菩薩的典型的例子。這個信叫淨心為信,淨什麼?淨煩惱。所以這個你才懂得法相上頭的嚴峻,說淨心為信。心裡什麼是染污?煩惱。但是我們還沒有證得之前,你能夠完全不隨著煩惱,一切拿掉了,跟著善知識,這個時候是。所以那個時候立它這個位次叫信位菩薩,這是它的原意。 17A 26:39 3:15:42

如果你了解了這個根本意趣,然後你看那個經典上面,你就會了解了,哪、哪、哪!為什麼信位菩薩能夠不使煩惱現行。名字位當中的一切,第一念起來,第二念就不會隨轉的;第一念起來煩惱,他察覺到了,第二念就不跟著轉,這是明次位中的人,這樣。現在我們不要說第二念、第三念,過了幾天還在那裡,人家點醒了還不服氣,那個就是完全不相應的狀態。所以真正的重要的就是觀察這個東西。下面有一句附註,這個附註很重要哦! 17A 27:18 3:16:21

此亦是說,於具德前乃可施行,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

這個上面那個條件,說他一定要有這樣的德行,那你可以照這個辦法做哦!所以下面告訴我們依法不依人,這個人有沒有這個法,他如果有這個法的話,對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要去做。除了這個條件以外,其他的人,你不能這樣做。下面叫授其鼻肉,這是什麼意思?牛跟馬這個鼻子,在人家手上的,實際上我們也是如此。我們要了解,牛馬的特質是什麼啊?癡相、畜生相、無明。拿我們來說,我們現在是完全像畜生一樣,對於這個是非、正法,沒辦法辨別,那個時候叫你跑的話,你一定不知東西,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你要真正上路的話,一定要有一個人引導你,然後那個時候,你把你引導的那個繩子,交給他的手上,你能夠交給他的手上,決定沒有錯,這個就是所以我們前面要了解的。 17A 28:32 3:17:35

所以他才告訴我們,於其法前,那麼你必須把你那個鼻子上面那根繩子,交給他手上,他才能夠帶你出那個痛苦的深淵;除了這個以外,對不起,你千萬不可以,第一點。這一點道理,我們現在懂了,然後好好地去深細地觀察。平常的時候,我們起心動念之間,一切行為之間,你要去觀察。講那個去掉煩惱等等,不大容易,很不容易。不要說你不認識,你認得了以後,都不容易做得到,第一點。第二點: 17A 29:12 3:18:14

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如金剛心。

你找到了這樣的一個大善知識,一心一意依靠他,絕對不讓自己的自我發作,一天到晚跟著他,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你就行。可是那個時候,就怕一些問題來障礙你,你一旦離開了他了,你這個「我」就又起來了,「我」一起來了,又是生死染污之業。所以這個時候,第二步就怕不能依靠那個善知識。所以一定要有非常堅固的,依靠這個善知識,絕不離開,非常堅強,像金剛心。金剛能破一切,不被一切所破。所以真正一個人依止善知識的這個心,像金剛一樣,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 17B 00:55 3:19:13

謂諸魔羅及惡友等,不能破離。

就是這個,不要為魔跟惡友來破。這個惡友啊,實際上對我們修學佛法當中,這個最嚴重、惡劣的,就是這個。這個惡友不是今天跟你吵架、打架的這個人,欸,好朋友,他跑得來跟你說:「唉呀,某人哪,你在這地方苦苦惱惱幹什麼啊!我們一起跑得去玩一玩,喝喝酒,聊聊天。」你覺得真痛快,這個就是惡友。所以這個概念,我們要很清楚。然後那個師長在那個地方呵斥你,他跑得來跟你說:「唉,我真同情你啊!像你某人,你這樣了不起,你世間上面有這麼了不起的學問,捨離了,跑到這裡來啦。照理人家應該捧你,他不但不捧你,還罵你。」欸,你還聽得很來勁咧。對不起!這個是惡友,真正可怕的地方,就是這個。 17B 01:50 3:20:09

我們現在仔細看看佛經上面,佛經上面這個魔,絕對不是說,把他扮得三頭六臂要殺你的樣子,一定告訴你:「哎呀,你這麼辛苦了,你這樣地苦苦地做這件事情,幹什麼呀?去享福啊!」那就是這個。所以這種道理,除非是佛陀、大善知識來告訴我們,我們還不知道咧。所以關於這一點的話,你就得什麼?就得「正住」,然後呢,就得「具慧」,你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他似說的惡法,跟正說的善法,你分別不清楚。說得似是而非的,實際上害你的,以及他的的確確地幫你的,你分不清楚。那時候你一定會跑到那個地方停住了,乃至於退掉了。 17B 02:45 3:21:04

即前經云:「應當遠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就是前面那個《三摩地王經》告訴我們,你親近這個善知識的時候,要恆常不變,不要一下很好——親,哎呀,好好!一下,又不行了。然後你內心上面,這樣地發自內心的,不是在表面上面的,不是在表面上面的。所以我們看這個真正的大善知識,那個太多這種類型,他怎麼把他磨折,他絕不去。要我們現在稍微受了一點委屈,明天拎了個包袱就跑掉了,那是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就是留在這裡的話,心裡不曉得是打算些什麼事情,那個東西是我們真正跟法不相應的地方。遇見這種情況,就得好好地懺悔,懺悔的辦法,他下面還會詳細地告訴我們的。那麼要堅固。再下面,怎麼辦哪? 17B 03:55 3:22:14

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者,如大地心。

我們想像當中,然後跟了一個善知識,不離開了,他教你修學佛法。嘿,他不是教你修學佛法,他叫你負擔這個善知識的那些事情。「負荷尊重」,尊重就是你所依止的善知識的一切事業擔,他的事情你把它擔起來。要像什麼?「大地心」。唉!叫你隨便做一點還可以,要大地心的話,大地是承擔所有的東西,任何東西來,它絕對不叫回頭。 17B 04:33 3:22:50

謂負一切擔,悉無懈怠。

所有的負起來,沒有一點的懈怠。懈怠呀,行為固然是要這樣,心裡的行,心理跟行為,同樣地沒有一點點退卻,沒有一點點疲厭。 17B 04:51 3:23:10

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諸徒眾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薩,我之知識,如教奉行,實屬大福,今後莫覺如擔,當為莊嚴。」

那麼,這個詳細的道理,這裡不多講了,就告訴我們,一個祖師給他說,這個概念我們現在先要建立起來。說你們今天有幸地遇見這樣的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者,這就是我們的真正依靠的大善知識,碰到這種情況要依教奉行,照著佛、菩薩以及這個善知識告訴我們的去做,這是我們的大福報啊,這是我們的大福報啊!千萬不要覺得這是個負擔哪,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莊嚴哪!這個話好容易說,好難做到!不要說做到,好難了解、好難了解! 17B 05:53 3:24:11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只是建議諸位,把這個概念先弄清楚:為什麼?第一個。第二個呢,你了解了為什麼,看看我心裡上面是不是有這個量生起來了。平常我們自己的事情,不厭其煩地去做,再煩一點不妨去做,再遠一點也要去做。遇見那個善知識的事情,唉呀,只要做這一點點,你覺得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推三阻四的,他現在不是。關鍵在哪裡呢?先把我們心理建設起來,心理建設起來。建設什麼?說我們忙我們自己的這個東西,說起來是我們的損失,是造了我們的染污之業;你只有照著善知識,代善知識那個事情去做,去負擔的話,消除業障,然後增長功德,這個才是我們最好的莊嚴。眼前來說,假定你是求生淨土的,是往生資糧;究竟來說,就是我們將來報土的,你成佛的時候這個報土的種種莊嚴,就是從因地上面,從這個地方開始。 17B 07:14 3:25:33

如果你這個概念認識了以後,你做起來就會很歡喜了。你就會覺得像作生意人一樣,你覺得辛苦,好啊!賺錢哪。作生意人就怕不辛苦,作生意人就怕不賺錢。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也是一樣,我們真正擔心的,不是怕做,倒是怕不做,我們真正擔心的,賺不到那個佛法相應的法財,這個概念是第一個要建立起來。 17B 07:48 3:26:07

我這兩天,出去了兩天,回來一看,哎呀!非常歡喜,非常讚歎,那個裡裡外外,整理得這麼高興。現在我們不妨在這地方,心平氣和地想一想,以前我們沒有整理的時候,以及整理了以後,做過了,你現在坐在這裡,什麼樣啊?還是一樣。前面那兩天,你辛苦地忙,今天坐在那裡也是一樣。你前幾天在那裡睡覺,今天也是一樣。可是這個最後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你睡了幾天,今天是睡在那裡,是越睡越懶,越來越不想動,最多心裡想,就是這樣。如果你做過了以後的話,現在你也不會覺得累!你會心裡覺得好歡喜,你自己看看,也歡喜。我想這個我們大家感受得到的吧!你眼前只是這麼一點點,將來這個因,將來你的能力是越來越增長,如果做過的話。另外一種呢,你越來越遲鈍。 17B 08:53 3:27:11

所以這個人間的很多人,為什麼比牛馬來得聰明,這個牛馬沒有什麼事情,牠就躺下來坐在那裡,然後,妙咧!牠先吃的時候,吃了一大堆,吃在肚子裡,然後吐出來慢慢地嚼,欣賞這個東西,這個就是牛馬。人不是,人不是,忙完了停下來,這個腦筋還在那裡轉,還在那兒動,繼續地向上;菩薩更是!這就是它根本差別。所以將來你們真正了解著我們的業相以後——我說真正了解的話,不是講的業的道理。佛法整個講業,如果說單單文字上面,不一定認識,如果你了解這個業的行相,你的心裡一看,觀察就很清楚、很明白了:了解了,了解了。 17B 09:40 3:27:59

所以同樣地,事情做過了沒有什麼,可是這個結果就完全不一樣。前者,你這麼努力的話,就是說將來你的淨土資糧,將來你的究竟圓滿報身、報土的莊嚴。另外一種呢,什麼?就是說墮牛墮馬,這個擺在這裡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個後面那個果報啊,那差太多、太多了。你做過了,眼前呢沒有什麼,做也是那樣,不做也是那樣。所以我們常常說,這個不修行跟修行之間的差別,一個是白白浪費,一個呢是就是會,就是會善巧地利用,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對......括弧裡告訴我們,真正的依教奉行啊,這個才是真正的大福德、大智慧,這個才是我們最好的莊嚴,這是我們最好的收穫,這是我們最好的得到的。第四個: 17B 10:52 3:29:11

荷負擔已應如何行,其中分六。

那麼說我們現在,第一個要捨自在,第二個絕對不能捨離,任何情況之下,這個心像金剛一樣地不被破壞,只有破壞一切。你依靠了善知識,能夠破壞一切煩惱,絕不被任何東西破壞。那時候進一步呢就負荷,等到你全部負荷起來,圓滿負荷成功的話,你就是佛耶!所以在因地當中,我們怎麼辦呢?那麼負荷了以後,該怎麼做呢?現在我們就下面告訴,那就分成六項。 17B 11:31 3:29:49

如輪圍山心者,

什麼叫輪圍呢,輪圍山? 17B 11:36 3:29:56

任起如何一切苦惱,悉不能動。

輪圍山就這個樣。 17B 11:40 3:29:59

慬哦住於汝巴時,公巴德熾因太寒故,身體衰退,向依怙童稱議其行住。如彼告云:「臥具安樂,雖曾多次住尊勝宮,然能親近大乘知識,聽聞正法者,唯今始獲,應堅穩住。」

第一個絕不動搖。那麼他舉一個典型的例子,那個慬哦瓦,就是博多瓦的師兄弟,換句話說,就是敦巴尊者的那個弟子,最主要的弟子。住在那個地方的時候,有這麼一個人,他的弟子當中有這麼一個人,那個地方冷得不得了,那個西藏的確冷啊,唉呀,實在受不了!所以他就跟他的這個依靠的這個師長,就說:「唉!這個地方受不了,這個地方我們怎麼辦哪?動動腦筋看,還是換一個地方怎麼樣?」嘿!他老師這麼告訴他,說:「安樂臥具,我們要真的要談享受的話,已經不曉得多少次,住在這個尊勝宮,」尊勝宮是最尊貴、最勝妙的這種地方,那不曉得多少次了。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我們都是。固然我們多少次住過地獄,但是也多少次生過天堂,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但是結果呢,我們還在那輪迴,還在那輪迴,一點用場都沒有耶!而且要真正跳出來,要什麼?要修學佛法,要修學佛法一定要依靠大善知識,這個大善知識呢,究竟圓滿的大乘的善知識。「現在我們能親近這個大善知識,聽聞這個圓滿如理的正法,現在今天剛剛開始得到,所以你應該堅住、穩住。心要堅固,然後要穩,絕對不要動搖啊,絕對不要動搖啊!」所以碰見這種情況,我們不妨自己可以檢查一下,我們真的這麼難受嗎?我們現在這裡真是舒服啊,樣樣現成,比起他們來,真是像天堂一樣。第一,這裡說輪圍山。第二呢, 17B 14:04 3:32:22

如世間僕使心者,謂雖受行一切穢業,意無慚疑,而正行辦。

就是說,不管他是做什麼事情,「穢業」,這個穢分兩方面,第一個是外面的,第二個是裡邊的。現在目前這裡主要的是指外面的、外面的,就是說拿那個髒東西,叫你洗廁所啊,叫你弄廚房啊,就是你怕的,就是你不願意的。這種不管是什麼,心裡面不悔不疑,沒有一點點動搖。說:「我這地方跑到這裡修學佛法的人,叫我做這個東西!」這個就疑了。再不然的話,我覺得我世間好像有頭有臉的人,怎麼跑得來弄這個廁所啊,唉呀!覺得愧了。不!完全照著善知識告訴我們,要我們做,乃至於他沒有說,我曉得他需要這樣做,就認真去辦。所以像世間的這個僕人一樣,僕人就是傭人,傭人就是這樣做。 17B 15:17 3:33:36

昔後藏中,

下面舉個例。 17B 15:19 3:33:38

一切譯師智者集會之處,有一泥灘,敦巴盡脫衣服掃除泥穢,不知從何取來乾潔白土覆之,於依怙前作一供壇。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類似汝者。」

那個時候後藏,那就是阿底峽尊者在西藏的時候,西藏的時候,那個有一個很大集會。「一切譯師智者集會之處」,就是一個道場,很重要的一個道場,正在大家集會。那麼集會的時候,那個地下有一攤泥水,那個敦巴尊者,你看這個人多了不起啊,看見那個泥,把衣服脫下來統統拿掉了。然後因為沒東西嘛,那個地方苦得不得了,沒有東西,就拿這個衣服來盛那個土。然後不曉得從什麼地方,弄來乾淨的放在上面,弄好了以後,這個地方就讓他的老師——阿底峽尊者坐在這裡,前面做個供壇。阿底峽尊者看見了很歡喜說:「啊!了不起、了不起!居然你能做這樣,印度現在也有這樣類似的。」 17B 16:35 3:34:54

我們曾經看過佛陀的因地當中,有頭髮佈地的這種事情。現在不要說叫你把衣服脫下來,拿那個掃帚送到你前面,叫你說:「某人,你去掃一掃吧!」喔!你心裡面委屈個半天,這個我們自己想想看。然後他站在那裡,勉勉強強掃,他跑掉了,你也跑掉了。這個情況,我們可以互相來對比一下。然後更重要的應該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是重要的。再下面這個第六種,第六。 17B 17:15 3:35:33

如除穢人心者,

除穢人,這個在印度當年,它這個大城市,熱鬧的這個大城市,它有專門的一種除糞人、除糞人,所謂《法華》上面的除糞人。實際上這種除糞人,我小的時候,我們中國大陸上也有,中國大陸上也有。鄉下,當然它不需要,那麼這個城裡的人,是專門有這種人。那麼,在印度,它那個階級很分明,所以凡是這種除穢人,都是下賤的人、下賤的人。那麼現在我們依靠著善知識,也要這樣的心情,這個是特別的。 17B 18:09 3:36:27

盡斷一切慢及過慢,較於尊重應自低劣。

這是這一點的特別重要的地方。你親近善知識,內心當中,一定要去掉這個東西,斷除所有一切的慢及過慢,慢及過慢。這個慢,就是你比他高,乃至於輕慢心,這個萬萬不可以、萬萬不可以、萬萬不可以。不管是你實質上如何,就算你比他強,你還是要低聲下氣地去跟他學,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如果說,你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的話,在這一種情況之下,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好好地懺悔,還有一個不如離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否則的話,對自己是一種大損害。尤其是將來真正遇見了善知識,你對善知識隨便起一念的輕慢心的話,產生的惡果,是不得了地嚴重,很多經論上面特別告訴我們。反過來,你真正要想受學佛法的話,那個拿掉,你就有很大的好處。就算他不是善知識,如果說你能夠拿掉了以後,你都有好處,何況是善知識。所以那一次我們曾經講,說這個老比丘,受到了四個年輕人的開玩笑,拿這個皮球,在他頭上「蹬!」打一下,他說:「你啊,給你初果。」他就真的證了初果,為什麼?最主要的原因,他前面這個慢心一點都沒有,然後他自己與法相應,在這種狀態之下就行了。這個我們要了解。下面引兩個祖師說的話: 17B 20:08 3:38:27

如善知識敦巴云:「我慢高坵,不出德水。」

這個我慢是山,所以叫我慢高山,那個山上面,水一點都蓄不住的,一點都蓄不住,不要說它自己本來就是沒有水,下上去的水跑掉了。平常我們說:「喔唷,這個我都懂!」聽起來「啊,我都懂啊!」你既然懂的話,你聽他幹什麼?心裡面就一點都留不住,一點都留不住。所以前面像桑樸瓦,他很清楚,他這麼了不起的一個大善知識,他聽見人家講法,欸!他並沒有說我都懂,他跑得去就認真地聽耶,聽完了以後,他還說,我得到兩種好處。不但如此,佛親自都是這樣示現的,佛聽見人家講法,他就至心恭敬地歡喜。為什麼?佛自己從哪兒來的?從聽法而來,法是佛母。所以他一聽見那個法,他就感恩、歡喜、恭敬,這個心情都生起來。現在我們聽見了法以後,覺得:「欸!這個沒有什麼。」你這個心裡面是完全不相應。所以固然說我們不懂的,固然是要這樣的,就是你懂的,你要讚歎、隨喜。 17B 21:27 3:39:45

所以我看見以前的,我們這個民國初年有個了不起的,揚州高旻來果老和尚,他是禪宗的了不起的大德,雖然不像虛雲老和尚,並列所謂民國以後的幾位了不起的大德,但是在禪門當中,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的一個人喔!他自己學什麼?參那個「念佛是誰?」他有一天跑到一個地方去,他也沒別的,看見牆上「念佛是誰?」他一看見,就歡喜得不得了,好讚歎,為什麼?跟它相應,那這是一個狀態。所以如果我們現在碰見這種情況,心裡不相應的話,現在眼前對我們最重要的就是,馬上應該認得,從這件事情上反應出來,欸,我們心裡面跟法不相應,這是我們現在要真正認識的。 17B 22:21 3:40:39

平常我們總是看人家不對,要曉得,這個對跟不對,真正的重要的,不是外面境況的對跟不對,就是你內心當中,跟這個境,引發的內心的這個種子,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如果我們現在這個上頭,你不能認識的話,那都是空話。所以人家說不要分別,就是說我們妄分別,才能夠產生這種現象。究實說來的話,我們要如理地善巧了解這個法相——為什麼我看見的這個境界,心裡會生起這種狀態?好的該如何?壞的該如何?然後你能夠善巧分別,好的,隨喜、讚歎、歡慰、增長;壞的嘛,努力去改善,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修學佛法的,就這樣。下面: 17B 23:12 3:41:31

慬哦亦云:「應當觀視春初之時,為山峰頂諸高起處,青色徧生,抑於溝坑諸低下處,而先發起。」

喏!你不妨看看,到了春天,真正先發芽長出來的是哪裡呀?是高山頂上?還是下面?當然,高山頂上一片皚皚白雪,等到雪融掉的時候,光溜溜地,是一片沙漠;下面就非常茂盛。為什麼?就是這個——慢,法水蓄不住,這是兩位善知識給我們的指示。下面: 17B 24:02 3:42:30

如乘心者,謂於尊重事,雖諸重擔極難行者,亦勇受持。

像「乘」,乘就是轎子,現代的汽車,或者車子,載重的。不管什麼東西,再重的東西,它一定能夠把你負擔下來,能夠把它載運到應該去的地方,應該去的地方。現在我們也是這樣,應該把善知識要我們做的事情,全部負擔下來,載到我們應該去的地方。善知識之所以為善知識,就把你從這個地獄門口,然後送到這個圓滿的報土這個地方去。所以必定要有這樣的心裡的認識,然後照著去做。下面: 17B 25:05 3:43:23

如犬心者,謂尊重毀罵,於師無忿。

像狗一樣,像狗一樣。為什麼呀?不管他這個,這個狗對那個主人,不管他怎麼罵,他罵,狗不會忿,不會發脾氣的。的的確確,你看家裡那個狗,就是你打了牠了,哇啦哇啦叫,牠一面叫,一面還在那兒四周轉,牠不會說叫了一下跑掉了,就這樣。那麼前面我們說,他世間僕使,受那個穢業是外面的行持上面的,如犬心的話,那就是心理上頭的。不管那個善知識用什麼方式來罵你等等,你心裡面沒有一點點怨恨,沒有一點點怨恨。你看那個密勒日巴尊者這個裡邊,就是他那個老師對他這個樣,他心裡面只有想:「我自己總是業障吧!我總是業障吧!」要我們任何一個人,碰見這種情況的話,一定會覺得:「哎呀!這個老師簡直是極殘忍,這麼不講理的人。」而他卻是一點都沒有,為什麼?我們現在只有看見,我很羨慕我要做到它,這個心理是好的;但是他為什做到?你為什麼做不到?這才是我們真正要重視的。而你了解了佛法以後,那個時候,你會才知道為什麼密勒日巴尊者能做到,為什麼你做不到。 17B 26:37 3:44:55

同時,我前面說的信位菩薩的行相,什麼叫信位菩薩?淨心為信。什麼叫淨心為信?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他心裡面所生起的不是染污煩惱之業。我們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想到的都是那種世間的事情,那很清楚、很明白的。就是我們哪都在門外,不管你道理講多少,沒有用。他不管怎麼不合理的情況現起的時候,他不會覺得人家不合理,他只是覺得:「唉呀,我裡邊業障還沒有淨除吧!我還有什麼嗎?」這個就是典型的淨心相,典型的淨心相。是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讀那個傳記要認識的,你單單看那個傳記看不出來。了解了這一點,那個時候我們就努力去修持,努力才去修持,所以整個的現在下面告訴我們的都是這個。 17B 27:32 3:45:51

現在我們千萬不要盲修啊!你如果說急急忙忙地去修的話,這是盲修瞎鍊哪!你不曉得真正的行相,自己覺得磕幾個頭、念幾聲經,當然有功德,但是事倍功半,事倍功半。你能真正地關起門來,捨掉一切,那真是了不起;你了解了這個,然後去修的話,哇,那效果是完全相反,完全相反!平常我們的事半功倍的話,這是世間的,這個裡邊的差距是十百千倍。所以真正有成就的人,他一定是起步的時候,一直依止著善知識,他成就越高,這個做得越認真。如果說你能夠一直依止到等覺後心,那你這條路一定最直、最快、最好,這個情況在《華嚴》、《法華》上面,說得很清楚。《法華》所以他就說:「啊,我多少時,一直告訴你們哪,大家好好地去努力,要照著去做!你們就沒辦法聽得進。」你說你不聽嘛,聽了的,然後聽見了一點點,就照著自己的意思,就覺得趕快去忙,就是只選自己相應、愛好的那一部分而去做。有沒有成就?當然有,成就的是歪路。所以他為什麼第一點告訴我們「捨自自在」,就是說你不要想著:「哎呀,我現在去修行了!」我覺得要如何修行,這是自己的自在,完全拿掉,徹底拿掉。善知識你最好委屈婉轉地了解,他說的什麼,他的內容是什麼。你了解得越深、越徹底、越圓滿,跟著他去,對你是只有好處,只有好處。關於這個概念,一定要慢慢地、一步步地、認真地學下去才能夠了解的,我這裡隨便地提一下。 18A 00:32 3:47:59

所以真正依靠善知識的時候,現在這個地方說,不管他怎麼毀罵,外面固然是一切不怕,裡邊心理上也是如此。而且你反過來想,老師罵你正是淨除你的罪障,正是積聚你的資糧。現在沒有懂得道理之前,你不妨這樣想,將來你學下去你自然懂得那個道理,百分之一百地千真萬確。我在這裡保證你們,如果你們認真學——不認真學那就一點用場都沒有——你學下去,我可以經上面、論上面翻給你看,喏,喏!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例外的而且。現在我們繼續看下面的祖師,馬上一個典型的例子: 18A 01:22 3:48:48

如朵壠巴對於善知識畫師,每來謁見便降呵責,畫師弟子娘摩瓦云:「此阿闍黎於我師徒,特為瞋恚。」畫師告云:「汝尚聽為是呵責耶,我每受師如此賜教一次,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

那個朵壠巴對他的一個弟子,善師,是他的弟子。他那個善師每次去見他老師朵壠巴的時候,總歸把他罵一頓,罵一頓。那個時候那個弟子善師,他自己本身也是已經有成就了,帶了一大堆人來。結果這個善師倒沒什麼,那個善師的弟子就受不了了,就跟他師父說:「哎呀!那個師公是怎麼一回事情呀?對我們好像有成見。我們每次跑得來,他對我們倆是特別地大發脾氣啊!」畫師怎麼告訴他?「汝尚聽為是呵責耶」,「哎呀!你還以為他在罵你,你真不懂啊!我啊每次到這地方,聽見我的老師這麼罵我一趟,是受最好的一次教訓,最好的一次教誡,最好的一次加持。」 18A 02:49 3:50:14

「黑茹迦」是什麼?黑茹迦就是本尊,那個本尊哪,現忿怒相的這個本尊。比如說我們說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他現兩種身:一個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的,這個叫「寂靜尊」;另外一個大威德金剛,就是他現的那個「忿怒身」,就是他現的忿怒相。所以這個現忿怒相,這個一定是什麼?一定是報身,一定是報身。「你把他這個老師說的話把它聽成罵,我聽的就是最好的一次加持啊!」看看喏,這個地方有大文章,這個地方有大文章哦! 18A 03:38 3:51:04

現在我們不一定懂,我們不妨引一個中國人的典型的故事來看一下,來看一下。我們中國的祖師們所以棒、喝、打,隨便哪一個,欸,碰見那個老師的時候,不是罵呀,就是喝,就是打。乃至於像一指禪,把那個指頭就劈掉了,有這一件事情。像那個陳睦州,然後呢,對他的這個弟子啊,這個是法眼,去參他的時候,「啪!」一下,把他的腳弄斷了。欸,對不起,這是最大的大加持!何止於罵,何止於打,這樣欸!這個是我們真正應該了解的。所以在這地方注意一下:如犬心,如犬心,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不要容許這個煩惱生起來。 18A 04:45 3:52:11

《八千頌》云:「若說法師於求法者現似毀咨而不思念,然汝於師不應退捨,復應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厭,隨逐師行。」

這個《八千頌》就是《般若》。《般若》有廣般若,有略般若,《八千頌》就是個略般若。實際上這個地方指的《八千頌》就是第四會,第一會、第二會都是廣的。那麼,這個裡邊告訴我們,假定說這個說法的這個師長對求法的人,現這個「毀咨」,就是瞋、忿、責罵,那個時候你千萬不要從這個地方去思惟,去自己妄加分別,妄加分別。這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不但《般若》,《華嚴》上面也特別一再地交代,《華嚴》一再交代。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你要成就真正的佛道,一定要依靠善知識。然後依靠善知識要怎麼樣啊?要不怕疲厭,要用種種的方式。」最後告訴他:「如果這個善知識現那個病容」,換句話說,不合理這種狀態做的時候,你怎麼辦呀?「你千千萬萬不要從壞的那個方面去想」,告訴他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地方亦復如此,應該對於這個師長,決不退、捨兩點。捨是捨棄,說:「啊好,不跟他學。」退是退心。不但不退捨,還要什麼?「增上希求正法」。本來這個希求法的心哪,還不一定那麼強,反而因為這樣的毀咨更增上,更增上!「敬重不厭」,恭敬尊重,絕不厭棄而跟著老師,而跟著老師。 18A 07:01 3:54:26

我們上次曾經提過的道宣律祖,他回去的時候他老師就不接受他,罵他、趕他,他有沒有一點點瞋恚心呀?如果有一點瞋恚心的話,今天我們就不可能有這樣圓滿的佛法遺留下來了,對不對?他不但是不這樣,而且是「增上希求」,他更是一心地懇求他的老師,跟著他老師,所以最後終於成就。不管是印度也好,中國也好,乃至西藏也好,都是如此。這是我們的典型的最好的榜樣。最末一個: 18A 07:47 3:55:13

如船心者,

像船。 18A 07:50 3:55:16

謂於尊重事任載幾許,若往若來,悉無厭患。

最後像船一樣,對尊重的事情不管多少,來來去去,沒有一點厭患,沒有一點點厭患。那麼這個「船」跟「乘」兩個有什麼不一樣呢?這個船是「若來若往」,就是沒有一個例外;乘的話通常從這裡到那個地方去。這兩個稍有差別,稍有差別。這裡我們不加細辨了。這個是說原則上面我們親近一個善知識,應該把持的心裡的認識,我們要這樣去做的,這樣去做的。那麼現在下面呢,在這個原則上面,我們在這個地方應該怎麼做?而這個裡邊的根本何在? 18A 08:53 3:56:19

第二修信為根本者。

這個是我們修學佛法最重要的。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親近善知識,而親近善知識第一點對善知識要修信心,這是所有的根本。 18A 09:10 3:56:36

《寶炬陀羅尼》云:「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表喻妙樂城。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敬本,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

這一段引那個經上面的說,說信哪,如前面的前行,就是前面的基礎,前面的基礎。就像什麼?就像母親生出一切來,有了信什麼東西就來了;沒有信心,什麼東西都談不上。這個也就是《華嚴》上面說的「信為道源功德母」,是道......源是根源,從這地方出來的,一切功德,道源功德之母,功德從這地方長出來的。「長養一切諸善根」,就是這個道理:它增長,然後守護,所有的功德都從這個地方來。我們現在修學不認識固然談不到,認識了能夠一點點不懷疑,這個都要靠善知識。所以能夠淨除你一切的疑慮,能夠從生死的瀑流當中,能夠跳過去、能夠渡過去,這個都要靠善知識。而這個善知識靠什麼?就是你對他的信心。這個建立起來了沒問題。善知識所以成善知識的一個根本原因,他就是要來救我們,所以我們沒法救的,就是你對他沒有信心。所以主要的說來說去就是這一點,這是我們第一應該認識的。 18A 11:14 3:58:39

「信能表喻妙樂城」,它能夠像妙樂的城,這一切的妙樂都從這地方出來的。「信無濁穢令心淨」,你信心一清淨的話,好了,「濁穢」就是我們的煩惱,就相當於世間的骯髒。能夠離慢,恭敬的根本。你有了信心自然而然你不會慢,你曉得一切的好處,一切的功德都靠著他,你怎麼可以在這地方慢?反過來所以我們有慢,就是我們的信心不夠,那個時候就是我們努力去修習的時候。所以在這地方處處地方提醒,當你覺得,哎呀,看不起人家的時候,那時不要說他不好,那時候你要反省,說:「欸!為什麼我心裡面在那慢心生起來了?」那個時候才是我們真正要懂的地方啊,真正懂的地方啊!所以佛法不是講道理,你一定要看得清清楚楚啊!你誰都瞧不起,那不是他不好,是我自己不好。如果他好的,固然是你要增長他;他不好的,不好的你要去救度他,你要去救度他啊!你哪裡看見人家是不如你的地方? 18A 12:30 3:59:57

就像我們看見那個自己的子女一樣,你絕對不會,一個做父母的人絕對不看見說,喔唷,我是父母,那個子女處處都不理想,你瞧不起他。天下哪一個父母是瞧不起子女的?不可能!天下的父母都把看見自己的子女,看成是最了不起的,不是嗎?現在你要修學佛法,佛法大乘菩薩的心,遠比這個父母對子女的心要超勝哪!所以不管對方是真的比你高,還是比你低,你怎麼可能有一點點的這種輕慢之心存在呢?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你輕慢心的話,你早就已經不是佛法了,早就擺在三千里之外了。這個才是我們在這地方啊,應該真正反省的。「信是最勝財藏足」,最勝財的庫藏,以及我們要取得這個真正的財,跑得去的足,有了這個才可以。「攝善之本猶如手」,然後到了,你攝取這個,就像手一樣。無非是引那個經。下面的我們把它念一遍就可以了。 18A 13:46 4:01:13

《十法》亦云:「由何出導師,信為最勝乘,是故具慧人,應隨依於信。

真正具有智慧的人,他一定會這樣去做的。所以我們現在這樣,正是我們愚癡啊,我們愚癡!我們還自己以為懂得很多咧,實際上這個懂得很多就是世智聰辯。害我們的不是別的,就是這個東西呀! 18A 14:13 4:01:39

諸不信心人,不生眾白法,如種為火焦,豈生青苗芽。」

如果我們心裡面沒有這個東西的話就像什麼?嘿,對不起!就像那個種子被火燒焦了一樣,長不出來的,長不出來的! 18A 14:29 4:01:55

由進退門,而說信為一切德本。

有信就進;沒有信就退。所以他一切的功德從這個「信」字上面,所以說這是功德的根本。 18A 14:42 4:02:08

敦巴請問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耶?」

喏!這句話呀,大有我們觀察警惕的地方。說我們這裡有很多修行的人,但是修行了沒有得到殊勝的成就,為什麼呀?我們這裡也不妨反省一下:我們這裡這麼多修行,哎呀,講佛法的這麼多,為什麼大家都沒成就呢?乃至於我自己,我每天拜多少佛,每天念多少經,我已經剃了頭這麼多久了,為什麼到現在還是沒有成就呢?對不起!答案,下頭: 18A 15:24 4:02:50

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

大乘功德的多少,都依靠善知識,都依靠善知識啊! 18A 15:40 4:03:06

汝藏地人,於尊重所,僅凡庸想,由何能生。」

現在你們那些人對善知識,你看起來把他看成平庸的凡夫,請問功德從哪裡生?請問功德從哪裡生?不要說大乘,小乘也是一樣啊!所以我們常常都要看看那個經典,反省反省那個經典。上一次已經說過這個老比丘,今天這個地方另外說一個公案:有一個女人,一個女人,那個女人她非常虔誠地供養這個三寶。那麼佛世的時候,那個供養都是請那個出家人到家裡邊應供。那麼她常常請一個老比丘,那個老比丘確實不懂得什麼,不懂得什麼。吃的時候是滿好吃的,吃過了這個開示是講不出來的。但是呢,那個女人對他非常恭敬,一再地請。要我們現在的話,你能夠開示都不一定能恭敬你,何況你根本呢啞羊一個。要我們看見,「這個......」欸,她不!她非常恭敬。那麼在這裡請完了以後求他說法,可是因為這個老比丘自己都不懂了,他總推三阻四,總推掉。她一面恭敬地請,一面老推;他是越推呀,她是越恭敬。 18A 17:12 4:04:38

有一次以最好的這樣去恭敬請來,請來了以後,請完了以後又請他說法,他這一下,唉,實在是難受得不得了,結果他想來想去想不出一句話,不曉得要叫他說什麼。就看見那個女的,在那個地方下面跪在那兒聽。而那個女的呢,因為她心裡面沒有一點點慢,越來越恭敬,總覺得:「我還有什麼地方沒有做到,還有什麼地方沒有做到。」她沒有一點點用反方向去想。所以她跪在那裡,頭都不敢抬起來,心裡面一直至誠恭敬地,一方面想自己哪有不對,一方面緣想佛法。結果那個老比丘看見那個人坐在那裡,那個優婆夷這麼虔誠地跪在那裡,正好趁她看不見,偷偷地、輕輕巧巧座上下來嘛,就溜掉了! 18A 18:08 4:05:34

溜掉了以後啊,這個女居士還沒注意到吧,她還是至誠恭敬地,只是覺得:「他為什麼還不講啊?總還有原因。」她就是自己想,一再地想想、想想,想得以前世間固然苦,現在求取佛法還是這麼苦,還是毫無意義啊!她越想,是越想跟法深入,越想深入。本來佛告訴我們什麼?苦諦。平常是浮淺的一面,因為她的信心慢慢地清淨了,所以跟煩惱不相應,越來越自己淨化了內心。結果,開悟了!證了初果。哎呀,她歡喜得不得了!再抬起頭來一看哪,欸,那個老比丘跑掉了!哎呀,她感激啊,然後她就跑到僧團裡面找那個老比丘,她要感謝他。結果那個老比丘根本不曉得這件事情,他逃回來了以後也見不得人,關起來就不願意出去。那個女人跑到去感謝他,他以為來......哎呀,大概吃過了以後不告而別有什麼問題,她越找,他越害怕。結果這個女人卻是一定要找到他,結果後來找到了,找到了以後就說那個公案。啊!那個老比丘聽了以後,無比地慚愧,發了個大慚愧,最後那個老比丘也證了。《雜寶藏經》上面有這段公案,你們仔細看看。 18A 19:29 4:06:55

所以我們現在不要說大乘,小乘也是這樣的。這是我們第一應該好好警惕反省的地方。不過現在呢說實在的,我們乃至於要想警惕反省,這個程度還做不到,為什麼?我們心裡現在煩惱非常重、非常粗猛,有的時候,是,聽見了很好,有的時候話都聽不進欸,那是為什麼?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的粗猛的煩惱,這是我們真正應該認識的。關於怎麼樣淨除這個,他後面都有告訴我們完整的方法,完整的方法。下面我們繼續看: 18A 20:11 4:07:37

有於依怙發大聲白:「阿底峽請教授。」如其答云:

有的人跑到阿底峽尊者前面去:「阿底峽尊者請教授!」大聲地吼。平常我們如果真正地很恭敬的話,那跑到老遠,哎呀,一心恭敬,一心恭敬,非常輕巧,頭都不敢抬起來。絕對不會說,大聲地隨隨便便跑得去毫不在乎,肆無忌憚那個樣子,絕對不可能。所以這個裡邊就說明什麼?他心裡面一點恭敬都沒有,就是那種肆無忌憚那個樣子,所以阿底峽尊者怎麼—— 18A 20:51 4:08:17

「哈哈,我卻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謂是信心信信。」

他就大笑了,說:「哎呀!我耳朵好好的,你用不著那麼大聲地吼啊!」所以意思就是這樣。實際上這個意義在什麼地方?不在這裡。實際上就是:你真正要學啊,你要好好地了解真正的最重要的教授,你不是要請教授嗎?最重要的什麼呀?信心、信信兩個字。第一個,信得過我們的心,要曉得我們現在的心是什麼?你的心「本自具足,本自圓滿」,本空嘛!但現在什麼?為煩惱所染污。要想淨除這個煩惱染污靠什麼?靠善知識!你要真正得到了善知識,淨除自然得到了。可是要想依靠善知識,不是沒有善知識,看你有沒有建立起對善知識的信心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個才是我們要了解。 18A 22:00 4:09:25

佛法裡平常我們分大乘三系,不管是哪一系你真正了解了那個特質以後的話,說來說去就是這個。或者講空,它本來是清淨;或者就講有,所謂說真如緣起,它本來就是,說來說去就是這個,你要信得過本來如此。可是眼前呢,染污了。要想淨化這東西一定要靠善知識,所以靠善知識要有信心。這個算數是說:百分之一百自己的條件,加上百分之一百善知識的指導,才能夠百分之一百圓滿你的佛果。這是這個兩個:信心跟信信。信是最重要, 18A 22:45 4:10:12

信為極要。其信總之亦有多種,

那麼現在這地方所信的,當然廣泛的所信很多。 18A 22:52 4:10:18

謂信三寶,業果,四諦。然此中者,謂信尊重。

這個我們都懂,或者後面詳細來講。而現在這裡講的是什麼呀?「信尊重」,信得過你所依靠的善知識。 18A 23:06 4:10:32

此復弟子於尊重所,應如何觀。

那麼下面說信善知識沒有錯,那麼怎麼個信他呀?那不是說隨隨便便,隨隨便便這個迷信,沒有用。我們聽見了說:「啊,那我信善知識!」你怎麼個信法?信些什麼?什麼才是信?嘿,這個裡面都有道理的。這個都是要清楚明白,然後一一如何修習相應。否則的話你說:「啊,只要修信信,那麼我就信他了!」對不起,這個是迷信,這個沒有用。佛法絕不講迷信,這個它下面說的。那麼怎麼信法呢?這樣告訴我們的,應該這樣: 18A 23:48 4:11:14

如《金剛手灌頂續》云:

這是密教的經典,密教的經典叫「密續」,這個繼續的續。 18A 23:57 4:11:22

「秘密主,弟子於阿闍黎所應如何觀,如於佛薄伽梵即應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長,彼當速成佛,利一切世間。」

這個秘密主,秘密主啊就是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我們在密教裡稱為他金剛手,他是密教的密部的主。那麼佛就告訴他,說:「喏!一個弟子依止這個善知識的時候,應該怎麼辦?應該把這個善知識看成像佛。假定說你這個心能夠像這樣的話,你一切時,這個功德都在增長當中,而且能夠很快成佛。對自己來說是成佛,對別人來說能利益一切世間。」這個道理這裡先不詳細說,後面它繼續會告訴我們。但這個道理我們要信得過,這個是密教的經典,顯教的經典已經引過太多了,引證過太多,也都是這樣說。所以不管顯密都是告訴我們,你能夠把善知識看成佛,那麼你就得到最大的好處。所以剛才特別是引那個小乘的公案,她就把他,對方那個人,看成功毫無瑕疵地圓滿的,結果,她得了好處。 18A 25:35 4:13:00

諸大乘經亦說應起大師之想,

第一個是前面的密教裡面的經典,現在呢顯教裡面也是這樣。所以依靠善知識,應該把那個善知識看成像佛,乃至於 18A 25:50 4:13:16

《毘奈耶》中亦有是說。

《毘奈耶》是戒經,實際上這個地方的《毘奈耶》不僅僅說戒經,換句話說,最基礎的小乘根本也是這樣,所以不管是小、大、顯、密都是這樣。那麼為什麼要這樣呢?說 18A 26:09 4:13:35

此諸義者,謂若知是佛,則於佛不起尋求過心,起思德心。

假定你心裡面有了這個認識,那個時候你覺得:啊,原來你所依靠的是佛,你對佛絕對不會去尋求他的過失,你只是思惟他的功德。這有什麼好處?請問:你去想對方過錯的時候,就算他真的過錯,就算你想對了,對你有好處嗎?這是個真正問題哦!所以你始終要記住:欸!我跑到這兒來幹什麼的?我是跑到這裡來,跟他像世間一樣的大家這個談是非的,還是我跑到來學佛的?你這個概念要把握清楚。如果你把握清楚的話,不管對方有多大的錯誤,你就不會想到他錯誤地方去了,這不是很明白嗎?他比你好,你跟他學;他不如你,你把他救起來。這不是很簡單嗎?你怎麼會想到他的過錯呢? 18A 27:12 4:14:38

但是我們平常的時候,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性太重,動不動就是這樣來了,動不動就是這樣來了!別人還勉強可以,現在的一切指導你的人,這是個善知識,你對善知識起了這個心念,你什麼都不談了!這個很清楚。所以你現在不成氣候的原因,就是因為你不懂得道理,要不懂得道理,一定要依靠善知識,依靠善知識你一定要一心一意地聽他。如果你跟善知識之間,起了這樣的一個念頭的話,不要說你學不成,下面的根本不談,乃至於對佛法你都沒辦法接受。所以你第一步要想修行的話,必定要懂得修行的道理;要想懂得修行的道理,一定要有善知識;要想依靠善知識,必定要把善知識跟你之間的這個障礙除掉。所以那個時候,你不能一點點說看他的過失,他有過失你也不能看,這個是很重要的!這個理路這麼清楚。所以我常常說,現在我們講了很多道理,喔唷,道理講得比誰都懂,問題不是講道理,你能不能做啊?你不能做的話,這個道理都是害你呀!都是害你呀!這個概念就在這裡。 18A 28:30 4:15:56

那麼反過來呢,你不求他的過失,求他的功德,你思他的功德那就好了。這個善知識不管怎麼做,都在增長你的功德。他在罵你,你就說:「哎呀,他現在在成就我的忍辱啊!」他在罵你,你就想:「啊,消除我的業障,我的重罪輕報啊!」那個經典上面告訴我們太多這一類事情,而且有典型的例子:因為罵,善知識的這樣的罵,所以把你很多惡劣的罪障就消除掉了。所以不管他怎麼,你覺得,哎呀,這無比地對你的加持,無比的功德,你的信心就增長了。也可以說信心增長,也可以說你內心淨化,也可以說你的煩惱障、所知障拿掉了,這不是最好的嗎?這個道理這麼簡單,這麼明白啊!但是我們不懂,可惜!現在懂了,好高興,努力去做啊! 18B 00:08 4:16:51

於尊重所,特應棄捨一切尋察過心,修觀德心。

對於你的善知識,一定要棄捨一切看他過失的。「尋、察」是兩個。尋的話就是粗的;察是細的,察就是伺察。當你看見他的這個過錯,這個是尋;然後呢完了以後心裡面老還在那兒轉,越想越不對,這個就是伺。這個都是對我們自己最大的傷害,最大的損害是莫過於此。你因地當中養成功了習慣的話,你固然這個異熟果是一定墮落,這個一定異熟果是一定墮落。這個善知識你如果起了這個的話,一定墮落。然後呢等流果,最嚴重的還是等流果。等到你地獄裡面出來了,畜生等等轉了不曉得多少圈出來了,你那個等流心識還在那裡,一碰見的話你還是看他的過失,無始以來這個就是這樣。所以你眼前如果不修改的話,絕對不可能改變過來,如果可能改變過來,我們早就成了佛了,佛哪有不加持我們?所以這個地方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怎麼辦呢?修觀德心,告訴我們。它用個「修」字,這不是講個道理,講了完道理以後要經過你自己的修、修改。就是我們以前一直在錯誤,現在從善知識那裡聽懂了,但是啊要透過如理地修習以後,才能夠真正地把這個惡習扭得過來。 18B 01:48 4:18:29

此復應如彼續所說,依之而行,

欸!懂得了個道理還要跟著它去做啊!他下面說: 18B 01:57 4:18:40

「應取軌範德,終不應執過,取德得成就,執眾過不成。」

你應該取這個你的軌範——軌範就是你的親近的師長——他的功德、他的德行,而不要看他的過失。你看他的功德的話,成就是你的;你看他的過失的話,決定不成功,決定不成功。所以這個〈常憶念頌〉那個頌子常常都記著:「己過如山積不見」,自己的過失那比須彌山還要大,看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師長的過錯一點點,像秋毫一點點,你看得清清楚楚;「法不相應實由此」,常思己過,「勤加懺悔常憶念」。所以我們跟佛法上面不相應,為什麼呀?就是這個。我們怎麼曉得法不相應呀?其實心裡現在亂糟糟的那個樣子,就是這樣,亂糟糟的那個樣子,就是這樣,那麼清楚那麼明白。「勤加懺悔」,好好懺悔呀!一直擺在心裡。 18B 03:08 4:19:50

謂其尊重雖德增上,若僅就其少有過處而觀察者,則必障礙自己成就。

就是說如果這個善知識,雖然他的功德比你要高很多,但是因為你看他的過失,對不起!你呀沒有辦法跟他學,這個是自己障礙。最大的障礙就在這裡,你一看他的過失你就完了!反過來, 18B 03:38 4:20:21

雖過增上若不觀過,由功德處而修信心,於自當為得成就因。

就算是他有很多的過錯,乃至於遠不如你,而過失又遠超過你,但是你不去觀察它的話,你一天到晚在這個他功德那方面,修習你的信心的話,這是你自己成就的因。小乘大乘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例外的!我們所有佛經上的典故、公案再再都說的,我們剛剛耳朵裡都聽見那個故事,不是嗎? 18B 04:13 4:20:56

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過失若大若小,應當思惟,尋求師過所有過患,多起斷心而滅除之。

所以凡是自己的尊長、師長,自己的師長,這個包含很廣哦,不管他的過失大也好、小也好,你應該那個時候,好好地思惟,說:「啊,過失是他的呀!但是你去尋求他的過失的話,那個真正害處是我自己的。哎喲!不可以,不可以!」你要從這地方,這是我們眼前第一步要修的,就是修這個。然後呢,「多起斷心」,想辦法切斷,「而除滅之」。這個是我們真正眼前修習大乘佛法的第一要著,第一要著。 18B 05:04 4:21:44

設由放逸煩惱盛等之勢力故,發起尋覓過失之時,亦應勵力悔除防護。

不過儘管我們了解了要去做,但是啊,由於自己無始以來的煩惱很重,第一個;第二呢,你要真正去對治的話,戰戰兢兢啊,一點都不放鬆。稍微放鬆一點哪,它等下又來了,又來了,那麼那個就是放逸,這個力量很強。所以你不小心,你又會去找他的過失,那時候應該怎麼辦呀?要努力,唯一的辦法要努力「悔除」,去防護。這是為什麼我平常在這裡的話,用種種方式,或者是很心平氣和地、理智地告訴你們,不要說閒話多聊天,或者用種種的方式制定的規矩,原因為什麼?那個時候啊,只有兩件事情,第一個增長煩惱,說閒話是增長煩惱。不要說談是非等等,就是你不談是非,沒有是非牽涉在裡頭的——綺語,沒有意義的事情。如果是有是非在裡頭,那更是不曉得造多少的壞事情。就是沒有這個,放逸,無始以來的習氣都在這裡啊!這是為什麼真正修行的人的話,一定是全部精神擺在這裡。 18B 06:30 4:23:13

也許大家說:「哎呀,我們是凡夫啊!」沒錯,在我現在的感覺:正因為你是凡夫,更應努力啊!你今天已經是聖人了,這慢一點不怕呀!今天你是凡夫,這一口氣不來是不曉得哪裡去呀!這眼看這後面那個火燒上來了,他已經逃出了外面,他在外面沒關係,坐一下不怕。我現在沒有逃在外面,上面那個牆什麼時候壓下來,這火什麼時候燒到身上來,隨時隨地燒上來的,你還拿這句話來寬縱自己,那自己害自己呀!所以那個時候要努力。假定我們能夠這樣, 18B 07:08 4:23:51

若如是行,力漸微劣。

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這個煩惱的力量,慢慢、慢慢地就減輕了,你修行就慢慢、慢慢地爬得上了。所以凡是我們現有這種心情的話,注意!那個時候真正最好的辦法——真正地精勤用功。如果你這樣,那個時候你用累了,跑到去坐一下。那個時候,好了,大家談下來說:「哎呀,剛剛修得真好啊,但是我現在又來了。」互相能夠勸勉了,就不會以前那樣,大家坐下來沒什麼事情,張三長、李四短,都是人家不好,就是我好。這個情況就會除掉了,就會除掉了。 18B 07:49 4:24:31

復應於其具諸淨戒,或具多聞,或信等德,令心執取,思惟功德。

這個我們容易了解。至於說你思惟他的功德的時候,那沒關係,或者你看他,你總歸這樣想,欸,說......。不妨這樣想,我告訴你一個辦法,我以前現在一直這樣。說他有很多錯,是有的,看看我自己呢?哈,一點不少!那何必看人家。反過來,看他的功德,他有的,我卻沒有,那時候你就對了!要這樣。所以你總是看這一方面去看,想辦法把那個心,看他功德的那一面,向他學習。 18B 08:29 4:25:13

如是修習,設見若有少許過失,由心執取功德品故,亦不能為信心障難。

你能夠這樣修習的話,就算有一點過失,這個師長就算有一點過失,因為你只看見他的好處,你就不會障礙,你就不會障礙。下面舉個例子: 18B 08:52 4:25:35

譬如自於所不樂品,雖見具有眾多功德,然由見過心勢猛故,而能映蔽見德之心。又如於自雖見眾過,若見自身一種功德,心勢猛利,此亦能蔽見過之心。

譬如說,對於你自己不歡喜的事情,儘管它有太多的好處,但是因為你不歡喜的力量很強,所以它那個好處擋住那裡,擋不住。我們譬如說舉個比喻,舉個比喻:小孩子吃藥,小孩子吃藥,那個藥是絕對對他有好處的,但是他看見:哎呀,苦得要命!他就不歡喜那個苦,不管藥多好,他就是不想吃下去,就是這樣。所以他不管對我們有多大幫助,你只要把這種心理在,哪種心理?就是看見那個過失那個強盛的心理擋在那裡的話,你就得不到這個好處。反過來呢,對於我們自己的話,就算有各式各樣的過失在,但是我只要有一種功德——「我」,「我」這個東西最大的功德,什麼其他的壞事情你都看不見。不要說我吧,就是對自己的子女,對自己的親人,那個小孩子都是一無所知的,可是你覺得那是你的親人,那是你的子女,就是這個功德現在前面的話,什麼過失你也看不見了。這個很明白的例子。 18B 10:30 4:27:12

所以他告訴我們:你要努力去修善知識對你的功德,當你見到那個對你的強大的好處以後,他雖然有一點點小小的過錯,擋不住了。那時候我們就好了,那時候對我們好。你愈向上這個力量是愈強,到最後哪怕他是個十惡不赦之徒,你也看不見他的過失,你只看見他的功德。你說會嗎?怎麼不會?當然會!而且絕對會!而且所有的佛菩薩沒有一個例外的,會!這個話怎麼講?所有的佛菩薩都要圓成六波羅蜜。所以我們佛陀就這樣的,提婆達多生生世世害他,他哪一世曾經看過這個提婆達多害啊?他只看見他的功德。他要來,他討頭目腦髓,「欸!成就我的布施啊!」他來毀謗他,「成就我的忍辱啊!成就我的持戒啊!成就我的精進啊!」那不是嗎?所以剛開始,不要我們從那種惡劣的人上去想,那這善知識對你有這麼大的好處的人哪,你慢慢地來,等到你力量增強了,你自然而然,一定一步一步能夠得到這個。 18B 11:40 4:28:23

所以我們現在不要說:「哎喲!這個佛法呀,大乘我要學的,但是這麼難呀!」你得到了這個次第一點都不難,就要先從善知識身上修。然後你力量加強,一步一步加強,加到最後這個提婆達多,你也一樣地能夠擋得住,一樣地把他看成功你的善知識,那你就成佛了嘛!這個次第這麼簡單哪!所以真正走起來,任何時候你只要跨這麼一步,但是任何時候必須跨一步。我們眼前要跨的哪一步?眼前必須要走哪一步?就是善知識。等到你這一步跨到了,最後啊,捨頭目腦髓的時候也只跨一步,還是一樣。這個道理懂不懂?就是你的心力、認識,各方面增強了,到那時候做的也是這樣,只做一點點。 18B 12:28 4:29:11

我們現在因為沒有這個次第,沒有這個完整的認識,總覺得:「哎呀,這個佛法啊,遠得不得了啊!」說起來總是:「哎呀,我是凡夫啊!」所以心理上面要想佛法,永遠坐在那裡一動都不動。它現在的真正這一本論的真正的善巧,欸,是,不但是告訴你佛法要學的,現在告訴你呀,最高的目標這個,眼前你下步所走的就是這一步。你能夠這樣走的,將來一步一步走上去,他最後那時候還是走的一步,你就成功了嘛!所以最後一句話: 18B 13:02 4:29:45

復次如大依怙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宗實相分見,由見門中雖有勝劣,然大乘道總體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發起,故執金洲為諸尊重中無能匹者。

現在馬上舉個例子。這個阿底峽尊者的老師有很多,可是這個老師當中最殊勝的是誰呀?金洲大師。嘿,妙咧!這個金洲大師真正論持的實相見哪,卻是弟子比老師強。所以阿底峽尊者持的中觀見,這是究竟的,他老師金洲大師持的唯識見,不如這個學生。但是這個學生,因為大乘道的總體跟次第及菩提心——這個是佛法的中心,最重要的,這個後面才講,暫時不在這裡詳論,太重要、太重要了!這個概念從哪裡啊?從金洲大師那裡得到,所以他把金洲大師看成功所有的老師當中最殊勝的。馬上這個地方舉出這個,說,大師告訴我們,這個最圓滿的師承從這裡來的,這個師承當中這個典型的例子,那個老師不如弟子,嘿!但是呀,這個弟子把他看成功尊重當中無比的。現在我們這種情況,假定說我們在這個概念上面不認識,上不去的話,那個修學佛法就戲論,自己害了自己。所以這一點聽完了,好好地自己多看、多聽、多思惟、修習。 18B 14:55 4:31:35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

卷二。我們談到這個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那麼這個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親近呢?那麼親近善知識意樂方面,換句話說,心理上的應該有一些什麼認識,怎麼樣的準備以及行為上頭。那麼關於意樂方面分三部分,這個第一部分已經講了,第二部分開了一個頭,現在繼續下去。看文: 18B 15:53 4:32:36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

說,對於這個善知識,我們要修這個信心,這個信心就是信賴這個善知識,信賴這個善知識。前面是把這個信善知識的基本的幾個道理說過了。首先說明真正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信,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大乘佛法尤其是,這個成就與否,完全看善知識。而現在這個地方是說,我們怎麼樣能夠修對大善知識的信心,大善知識的信心。那麼不但前面詳細告訴我們,乃至於說,喏,就是這麼一點點的這個恩,法恩,我們啊,尚且應該這樣慎重,何況我們所依止的師長呢? 18B 17:39 4:34:21

下至什麼樣?只聽一個偈子,一聽一個偈子。一個偈子所謂四句,這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情,這個是就他所得到的法恩來說。而這個講這個四句偈的這個人哪,就算他自己做不到乃至於犯戒等等,這個是一個比,對比的比,不是比喻的比。對比什麼呢?就是說,這個我們要親近的善知識,一切都靠善知識——修習的道理,行持的方法,以及你照著行持、驗證的以後情況等等,都要依靠善知識。這個我們先不談。就算他只跟你講一個偈子,這麼簡單,一個偈子就是四句。而他呢?乃至於自己本身並沒有行持,就在這種情況,你都應該對他,思惟他的功德,不要看他的過失,就等於像佛一樣,策勵我們這樣去做。在這一點上我們會想:「哎呀,這個好像很難,好像很難!」實際上我們心理上一定會感覺得到:「這個,嗯......他自己也沒有行持,他隨便講講我也會啊!這有什麼稀奇呢?」為什麼對這種狀態當中,我們要這樣恭敬他呢?這個裡面問題就在這地方。 18B 19:25 4:36:08

所以我們首先應該確立一個標準:我跑得來幹什麼?我來學佛。請問:你學佛,是你把你自己弄好,還是你要把人家弄好?我要把我自己弄好,因為我自己能夠成了佛,所以能夠幫助別人。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任何人都是如此,想想看,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你要想真正能夠幫助別人,必須要的條件:你要先幫助你自己。你自己都沒有力量能夠淨除、淨治你的煩惱的話,你怎麼幫助別人?這個概念很清楚。而淨治煩惱的都是要靠佛法,哪怕一個字,一四句偈,對於你有用的話,他幫助了你了,怎麼不感激、不恭敬他?他犯戒等等,那是他的事情。我們現在不要說佛法,就拿世間來說,我們立刻可以得到一個最正確的答案。請問:我們今天能夠生長得這麼大,如果沒有父母的無比的慈愛的撫養,我們可能有今天嗎?沒有一個人例外,不可能,沒有一個人例外,不可能。乃至於高等的畜生,牠小的時候,都要牠的父母把牠帶大的。只有下賤的畜生,那個不要父母的。請問,那些父母都是聖人嗎?不是。我們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是聖人,都是凡夫,乃至於很多父母犯了很多錯誤,你會責備他的錯誤嗎?還是你感激他的恩呢?這個道理非常明白、非常清楚。他為什麼墮落畜生呢?他就是不知道念恩,不知道感恩,從壞的地方去看。 18B 21:30 4:38:12

那麼你從壞的地方去看的話,你增長的完全是惡業。人家對你有這麼大的恩,你只看見壞的那一面,好了,這個法,業感緣起,所以不是佛創造的,而是佛發現的,世間的事情法爾如是。那這個因果本來就是如此:你能夠從好的一方面看好的,你就得到好的果報;你看不見好的,看見壞的,自然而然你就自己受苦。所以現在這個父母把一生的心血,全部的精神貫注在你,兒子身上面,你跑得去跟他:「你是個凡夫,你不是聖人。」那這種人不是顛倒到下地獄!現在這個人增長你的法身慧命,他都把了解的佛法告訴你,你要求法身慧命,正應該從這個時候努力淨化自己,你怎麼能不感激他?這個道理很簡單。假定你責備他,你以佛法來責備他,你第一個自己就已經錯到,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你如果懂得一點佛法的話,你只有感激他,絕不可能責備他。如果說你不了解,那你責備他,你根本談不到佛法,那是世間的人,你不必用佛法的眼光來責備他。這不道理很簡單嗎? 18B 22:58 4:39:40

這是理論如此,然後我們看實際呢?對,我們學佛,佛怎麼樣?在因地當中,不但是對他的善知識,用種種方法地承事恭敬,有好多次那個羅剎跑到去跟他講,只是講一四句偈,可是那個羅剎的條件很苛刻:「欸!這個佛法這個東西很珍貴喲,你這麼馬馬虎虎求不可以啊!」要怎麼辦呀?用種種苛刻的條件,其中有一個,說:「要你身上面哪,點一千盞燈。」身上怎麼點呢?身上挖了一個洞,把那油啊,刺在那個肉裡邊,然後呢,拿那個燈芯插在裡面點燈。要我們哪,點一個燃一根香,身上面,咬緊牙關痛得個要命,就這樣。比較強一點的,點了三根,不痛已經算滿好了。實際上呢,這個點那個、燃那個香啊,已經把那個香燒得燒熟了,對吧?那個生的香叫我們點的時候實在受不了。他現在挖了一個洞,把那油灌注在裡面,要一千個。佛沒有說:「你這個羅剎,你自己是個大壞蛋,你還來教我!」佛不但是沒有,而且無比地感激。佛之所以成佛在這裡,這樣他自己徹底圓滿解決,他也幫忙我們徹底圓滿解決。 18B 24:22 4:41:05

現在我想自己,每一個人哪,不妨自己問一下:我幹什麼?學佛,喏,典型的例子。前面理論這麼清楚,這個例子擺在這裡這麼明白,所以你是要學佛呀,還是走相反的路子?這個概念清楚。所以我們目前始終抱持這個原則:正知見是第一。那麼下面引經上面證明。 18B 24:58 4:41:40

《寶雲經》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復寡少,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或具尸羅,或犯尸羅,皆應發起大師之想。如於大師信敬愛樂,於親教師亦應信樂,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

先把這一段看一下。下面是經上面說,假定你正確地了解,如理地聽聞,了解了依止善知識的真正的好處的話,情況就不一樣了。依止善知識有什麼好處呀?「不善損減」,壞的事情慢慢、慢慢地減少。這個壞的事情是指我們無明、煩惱,或者是說「惑」,就是說對事情的真相邪知邪見減少,以及我們的惡業、染業減少。所以在因地當中我們要曉得,不是說親近了善知識,一下得到快樂的果報。佛法的因果跟世間的概念不一樣,佛法的真正高明的地方,就指明這個因果緣起的法則:你要因地當中做對了,自然有好的果報。所以親近善知識不是說有吃、有喝、有樂、有玩,不是的。親近善知識是得到正確的認識,如理地行持,把我們的邪知邪見,自以為是的這種錯誤的概念淨除,而得到正知正見。然後進一步我們的行持,跟那個正知見相應的淨業,善淨之業,有了這個,一定將來得到圓滿的果報。所以整個來說,就這一點「不善損減」。 18B 27:40 4:44:22

你真正了解了這一點以後,不管那個親教師——親教師通常我們叫作和尚,和尚,這個是真正地他能夠啟發我們法身慧命的,非常重要。平常我們說這個得戒和尚,得戒和尚,一個廟裡的住持稱他為和尚,它有特殊理由的,這叫親教師。不管這個親教師是或者多聞,他了解得非常廣博,或者了解得很少,或者智慧以及認識很深,或者是沒有乃至於,或者是持戒,或者犯戒,不管怎麼樣,我們都應該把他看成大師。大師——佛,這地方的大師是佛。就像我們對佛怎麼樣地,一心地信賴他,然後恭敬他,一心地好樂,一心地,沒有任何一點點雜染地愛樂恭敬,那麼我們對我們的親教師也應該這樣,同時對軌範師,也一樣地承事恭敬。軌範師就是我們阿闍黎,這個阿闍黎通常一般說起來有五種,比如說我們出家的時候,出家的時候,一個是親教師,一個是阿闍黎。 19A 00:09 4:45:57

沙彌剃度的時候要兩個,如法的是要兩個。然後呢受戒了,受戒的時候是羯磨、教授,這樣,所以一個是授戒的,一個是教授;還有呢,授經的阿闍黎,所以古代他要傳經很慎重;還有一個依止阿闍黎,一般說有五種。真正出家,在自己沒有正式認識通達之前的話,一定不能離開,一定不能離開。在這種情況之下,所以說,喏!不管這個親教師也好,阿闍黎也好,我們就把他當作佛一樣,這樣地來恭敬、承事他。你能夠對自己的親教師,以及依止的阿闍黎這樣的話,那麼不管這個阿闍黎的情況如何,你卻是在增長法身慧命,增長法身慧命。 19A 01:20 4:47:08

這個世間哪,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它所有的好事當中,孝第一。然後呢,平常我們流通得最廣的,像什麼《感應篇》,什麼《陰騭文》啦,這我們中國千百年來很盛行的這種。找了很多這種印證典型的故事,說某某地方一個孝子,得到天的保佑等等,實際上這是因果,凡是真正大孝的人,他得到世間最好的回報。現在我們要增長法身慧命,法身慧命從哪來的?師長,所以這個師長是自己法身慧命的父母。你對世間的父母,這養你這個生身,這是一世,你對他的傷害以及對他恭敬報恩,就產生這麼大的善、惡的效果。現在這個法身慧命的父母,你可想而知,對他做任何一點善、惡,所產生的這個善、惡之果報,不得了地嚴重,不得了地嚴重啊! 19A 02:58 4:48:46

所以我們真正了解了這一點以後,不管這個老師多差,我們就會當佛這麼看待。所以我們不能做的,還是我們自己愚癡。現在有很多人常常說:「他有什麼了不起?我憑什麼恭敬他?」他說起來好像自己很得意——那慢心很好,實際上這是最可憐、最愚癡的人!他如果真的有智慧了解一點的話,是不管他怎麼了不起,乃至於起不了,一點都不行,我還是對他無限地恭敬。你能夠這樣地恭敬的話,功德是你的,他分不去,他分不去!這個道理前面一再說明。所以我們為什麼平常的時候要多思惟、觀察,就是這個道理。你不斷地腦筋裡把這種正知正見擺在腦筋裡觀察,這個正知見正在現行,遇見事情的時候,自然而然這個正知見相應的事情,這個業就派上用場了,換句話說,你就造了善淨之業。反過來,你心裡面不在這樣想,你就想啊,在煩惱上面轉:「哼!這個人有什麼了不起,我還不是比他強。」你真的這樣想的話,那一碰到那個事情,你一定隨順這個惡法而去,結果我們披了這件衣服,而行持是這樣的話,只有一條路——墮落,只有一條路,墮落! 19A 04:44 4:50:32

所以我現在非常同情很多同修們以這種眼光看人,因為我以前一直犯了這個毛病,啊!總覺得走遍天下,沒有一個人當得上我瞟一眼的,不要說正眼看他一眼。現在想想、看看自己完全錯、完全錯,是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一直現在為了這個事情痛悔!這個習慣好難改!所以我在這裡特別說明。我們能夠尊重別人,這個結果還是我自己好,因為你好了,你回過頭來還要還人家,那個就是幫助別人的時候。你把這兩件事情徹底圓滿做成功的時候,你就是佛。一般人尚且如此,何況受過法恩的人,乃至於一四句偈尚且如此,何況是我們的師長。這個道理懂得了,下面又告訴我,還有這樣的好處喔! 19A 05:48 4:51:36

由此因緣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悉能圓滿,煩惱未斷悉能斷除。

我們現在修學佛法最大的困難是什麼?障礙未除,資糧未聚。所以煩惱未除要除掉它,那麼除掉了以後,我們得到的叫斷德,斷德;資糧未聚我們要想集聚,那個就是,換句話說智德跟恩德。現在呢,妙極了!你能夠承事恭敬你的師長的話,以這個因緣,這個「菩提資糧」不圓滿的是「悉能圓滿」。這個本論的這個文字,它很多地方一點都不含糊,所以「圓滿」的話,不是說你得到一點點,從這個上面,乃至於可以得到圓滿的資糧。這個不是本論哦,是本論引那個經哦,換句話說,這個經上面說得清清楚楚的,在密教裡邊這一點說得很清楚,在顯教裡邊大家不大強調這一點。實際上這一本經是我們顯教的大乘經,是我們三藏——《寶雲經》,你們去看。 19A 07:29 4:53:17

那麼密教裡邊它說「即身成佛」,這個即身成佛,平常的時候跟我們的禪宗當中見性成佛不一樣。「見性成佛」是見到佛性,那個是見道的情況,見道就是當你初地見道的時候,那個佛性跟佛圓滿的時候,佛性徹底相同,無二無別,質完全一樣,是量是有差別的。而密教裡所謂即身成佛的話,這個就高了,高很多、高很多,不一定就是我們釋迦世尊那個圓滿佛,釋迦世尊那個圓滿佛——自、他都圓滿,實際上他密教裡所成的佛是自圓滿。譬如說《法華》上面說:釋迦世尊無量劫不曉得多少以前,就已經成了佛了。那個時候成的佛可能就是自圓滿,換句話他自己的二障已經斷盡掉了,可是度人很多功德,的的確確那個時候不一定是為圓滿。從此以後他一直不斷地在生死當中,佛永不涅槃,永遠度生死。當那些人的因緣具足的時候,他又示現一次又成佛,完了以後再來,又示現再成佛,就是這樣。 19A 08:52 4:54:40

那麼這個密教裡邊,它為什麼這麼容易呢?就是從那個承事善知識上面,這個經上面就很明白地給我們說明。所以《密勒日巴尊者傳》上面這一段公案,它就說明這個。這一種情況在密教裡邊說得比較詳細,有這麼大的好處啊!這個好處之大是不得了,要我自己去做的話,唉呀,不曉得多辛苦啊!要捨多少頭目腦髓等等。當然這個不是那麼簡單,不要就是我們聽見三兩句話以為內涵就在這裡了。你真正把本論完全學完了,進一步,如果自己覺得力量夠,那個時候再向上談到密,那個時候才真正圓滿了解這幾句話。不過眼前我們先應該有正確的認識,依止這個善知識有這麼大的好處!除了這個《寶雲經》以外,《華嚴經》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大乘經典上面,都有這種類似的說明。可是因為平常我們沒有深入經藏去研究,所以這裡特別說。然後煩惱沒有斷除的「悉能斷除」,能夠完完全全地斷除。啊,這個好處之好是不得了地好啊!所以 19A 10:28 4:56:16

如是思已,便能獲得歡喜踴躍,於諸善法應隨順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

上面這一個你能夠了解了以後,那好!哎呀,我們「歡喜」得不得了!當你心裡歡喜得不得了,你情不自禁地「踴躍」——手舞足蹈,是這樣啊!情不自禁地無比地歡喜,真實地歡喜。我們現在所以不得歡喜的話,就是內心當中都是煩惱,跟法不相應。因為跟煩惱相應,所以一點的......本來是很好的好事情,你把它看成壞事,害了,所以我們都隨順不善之法!他現在了解了這個以後,隨順這個善法,不善法是不隨順;現在因為我們不了解,所以我們隨順不善法,我們都是隨順那個不善法。而這個不善法究實說來是什麼啊?就是我們的知見,就是我們的無明,我們還覺得很對咧,「欸!這個傢伙莫名其妙,我憑什麼要恭敬他?」唉,阿彌陀佛,我要學佛啊!不恭敬他恭敬誰啊?人人都要恭敬,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點。 19A 11:54 4:57:42

說到這裡這個地方也順便提一下。說真正的善巧好的教授,它就有這樣的好處,它不是說強迫你,讓你做一個很難做到的一個理論,哎呀,這個很艱深的一個事情要你去做,不是的!把要你做的這個事情的道理,事先先告訴你說:「你這樣做你有什麼好處,你不這樣做又有什麼壞處。」當你道理既了解了,又了解這樣做了以後的好處,不這樣做的壞處以後,自然而然,教你做起來就輕鬆容易得多!然後你去做的時候呢,它層次又很分明,不是一口氣教你做最難的,教你做容易的。等到你容易做了以後,你真的是體會到:「啊,一點都沒有錯,原來千真萬確!我以前的了解是不正確的,現在得到了這個正知見,原來有這樣的好處啊!」你是越做是越歡喜。 19A 13:08 4:58:56

那時候心裡產生一個什麼現象?喏,自然而然對你以前錯誤的這個見解,或者不認識的這種狀態改善了。那個時候你就覺得:「哎呀,真顛倒啊!以前我一直以為這樣對、那樣對,原來是我的見惑、思惑在無明當中啊!」第一個你對自己的信賴可以慢慢地淨除、減少,而這個我是生死的根本哪!平常的時候無緣無故教它拿去,絕對拿不掉的,可是是現在非常善巧。不懂道理的時候去拿時的話,逼著你是痛苦的,欸,你懂得了道理去拿的話,你很辛苦當中,但是你覺得這個裡邊有甜頭,是越吃越甜哪!這樣。在這種狀態,障礙漸漸減少,然後你的能力是漸漸增高,這樣的呀!所以一步一步上去,在不知不覺當中,你跟佛法就相應了。 19A 14:22 5:00:10

所以如果得不到這個,什麼現象呢?平常我們總是說一個很高的理論,講起來大家都知道的:「哎喲,佛!」什麼叫佛?「自利利他,然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嘛!」嘿!兩句話說完了。等到做的時候,總是:「哎呀,阿彌陀佛!我是凡夫,教我怎麼做得到呀?」一點小事情都是好像太空火箭一樣,推得遠遠地。所以儘管你講得頭頭是道,始終在原地踏步,一動不動。原地踏步還算是好的,他還是肯去踏喲!或者是去拜佛,或者是念佛:「哎喲!我一天拜多少佛,我一天念多少佛,念多少經,我怎麼怎麼......打坐可以打一個不倒單。」嗯!煩惱是一點都沒有動。 19A 15:14 5:01:01

現在這裡不是,現在這裡不是,還很清楚、很明白地告訴你這些道理、那些次第。也許你並沒有不倒單,乃至於佛都沒有拜一拜,但是你心裡面清楚明白了,到那個時候你發自至誠恭敬地,啊,對這個佛的無比地敬仰,無比地讚歎!如果你看見佛像,你跑得去啊那個一拜,這個力量不得了地大,到那個時候你自己會曉得。不要等到你拜佛,你心裡就歡喜呀!然後你住在這個僧團當中,你處處地方感覺得僧團之美,沒有一個地方例外的,都在給你機會淨除你的煩惱,增長你的功德,從哪裡開始?就這個地方——正知見。所以目前我們真正重要的,要摸到這個東西,下面繼續看,又引經: 19A 16:22 5:02:10

《猛利問經》亦云:「長者,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及求讀誦。若從誰所聽聞受持,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

又引一個經,說現在這個菩薩,修學菩薩的人要求「聖教」、要「求讀誦」——讀誦就是先要懂得怎麼唸,然後就這個道理。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從哪一個人那一方面聽到的,不管他告訴你的是什麼內容,布施、持戒......六度等等,總括起來,這些無非都是積聚菩薩的「正道資糧」。不管內容是什麼,只要跟這個法相應的,少到「一四句偈」——通常所以說一四句偈,它有一個原因的,就是說一個偈子當中,它就能夠包含一個完整的內容,他只要是聽到一個完整的內容的話,那就對了嘛!那就是讓你積聚菩提資糧。 19A 18:02 5:03:50

所以這一四句偈,也不一定是說一定要四句,一定要四句,也不一定是這個情形。譬如說:我們中國祖師,隨便普通的話,三句也好、兩句也好,但是他的確有一個真實的內涵,使你能夠開竅,把你引導上去,就是這個道理,這樣。有的時候乃至於話都不講,拿起個棒大喝,把你大喝一聲,一棒打下來,欸,你開了個竅了,就對了嘛!最主要的是指這個而言。那麼在這種情況,「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要恭敬、尊重,要什麼?如法,這是唯一的報答的方法,唯一的報答。你能夠如法地去恭敬尊重,妙了,卻是增長你自己法身慧命,增長你自己法身慧命! 19A 19:05 5:04:53

所以現在處處地方我總是要特別提醒,我們一開始的時候,雖然目標曉得佛,佛要徹底去掉這「我」,但是我們學佛的時候,不是說把文字上面的「無我」兩個字盤著個口頭。把那個無我盤著口頭,你心裡害怕得要命,唉,這個我這麼大,叫你拿掉這個我,痛苦不堪!不是的。剛開始的時候,是目標放正了,然後處處地方還是為你著想。嗨!你如果得到了正知見的話,你會發現真正為你著想,這樣做最好,於是你越做越起勁。等到你越做越起勁的話,那個我相對地漸漸在減輕當中,然後你跟法相應的能力漸漸增長當中,到那個時候拿掉這個我,輕而易舉!所以說正確的教授,都有這個特質在裡頭。所以我們平常的講、聽等等,如果說結結緣,哪一個都非常好、非常讚歎,如果從這個裡邊深入的話,這個是抉擇的標準。那麼下面再看,說: 19A 20:22 5:06:09

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即於爾所劫中,以無諂心,以一切種,利養恭敬及諸供具,承事供養此阿闍黎。長者,於阿闍黎,作應敬重阿闍黎事,猶未圓滿,況非以法而為敬事。」

說,看那個阿闍黎給你多少開示,假定說以那麼多開示,你就把......譬如說跟我們講一段話,那麼你就要一劫,假定講兩段話或者這個時限來看,假定跟你講這麼一點東西的話,你就要拿這麼長的劫數,幹什麼?去供養、承事他。而這供養承事要什麼?「無諂心」、「一切種」。這個無諂心就是心裡面,的的確確不是委委屈屈的;而這個「諂」的真正是,表面上面做得恭恭敬敬,心裡面不曉得打什麼鬼主意,這個就是諂。不!你就從心底正直地覺得,一心一意要去恭敬供養,這是心理上面。行為上面呢,「一切種」,在任何情況之下,各式各樣的事情去供養他。你這樣供養、恭敬還不圓滿,為什麼?跟這個法還不相應,還不足以還報這個阿闍黎對你的真正的好處,何況你非法!現在我們不要說非法的就恭敬哪,現在我們恭敬根本談不到,我們卻是如法地去毀謗,如法地去損害我們的師長,是這樣啊!那個真是絕大的錯誤。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自己覺得:「哎呀,不理想啊!」沒有別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惡因,感得現在的惡果。 19A 22:30 5:08:18

可是我們很幸運哪!儘管哪,儘管比之正法的時候、像法的時候不如,可是我們在末法當中還是第一流,最好的佼佼者,這是千真萬確,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這一點我們自己還要自慶、自幸,努力啊!趁現在在末法,尤其是在末法的條件之下,不但出了家,而且能夠聽到這麼圓滿的教授。我想我們在座的很多人,都有同樣的感覺:「有很多聽儘管聽得高明,做也總歸覺得做不到呀!」現在這個地方,好在什麼地方呢?欸,這個道理聽起來是頭頭是道,然後做起來的話呢,卻你可以一步一步地踏上去!然後呢,還有這麼多事實的證明,經這麼說,祖師這麼講,祖師的行持擺在那裡,每一個地方給你一個千穩百當的證據、理路以及走法。所以在這一點上面,我們要感到無比地慶幸,然後努力去走! 19A 23:49 5:09:36

那麼,這個是我們親近善知識,應該有什麼心理上的認識,心理上準備,以及修持這個內心上頭的狀態——心相。怎麼樣把以前錯誤的改正過來,怎麼樣把錯誤的習氣消除掉,怎麼樣把正確的認識增長它,使它從現行不斷地增長。第二段當中說修信,第三個呢,「隨念恩」。

第三隨念恩者。

他除了上面說對善知識要修那個信心以外,下面還告訴我們念他的恩。它一個特別的好處,當你一想到念他的恩的話,你自然而然對他的感激、恭敬、信心都起來了。所以世間事情為什麼講那個孝的時候,孝當然有種種的好處,他有兩種方式來策勵我們:一種呢,就說父母對我們的恩有這麼多的好處,哎呀!你想到這麼多的好處啊,你不知不覺自然而然會對他一心地無比地愛、戴、敬仰,這是一種。還一種呢,把世間因果告訴你,說你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啊,對你有這麼多的好處,總歸是這個!所以我們常常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這個才是真正的先以欲鉤牽!但是這個有次第的,第一步的欲鉤牽是世俗上面的、看得見的,現在這個地方是精神上面的、心靈上面的欲鉤牽。佛法是從這個地方來的,對不對?那現在我們坐在這裡聽,很清楚、很明白,啊,原來這樣對我們有這麼大的好處啊!我們不要隨便看那欲鉤牽這個字,它還有這麼深的意思,所以念他的恩,念他的恩。 19A 26:07 5:11:55

那麼下面他講的這個念他的恩,我們現在這個地方,下面的文不詳細講,總共的從兩點上面來說。一點,我們眼前看得見、感受得到的,譬如像自己的父母。哎呀,我們也不妨去看一看:現在要我們自己把一點好東西讓給別人,喔,心裡面不曉得是多少地一百二十萬分地不願意!不要說自己東西讓給別人,看見旁人多拿一點,自己心裡還在嘀咕。那個父母怎麼樣啊?嘿!他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省下來給子女吃。哪有一個沒有父母的?你想到這裡,你能不感激自己的父母嗎?然後我們做一點小小的事情,哎呀!總覺得我已經做得太多了——他在那裡玩;父母可不是,那子女讓他玩,什麼苦事情都是他做,他做完了還專門賺了錢,哎呀!趕快買一個玩具來讓那個寶寶去玩一下。想想我們呢?這是一種念恩的方法——從眼前的果地上面去看。 19A 27:30 5:13:17

另外一種從因地上面去看,我們看,當你能夠對自己的父母感恩、報恩的時候,你種了這個因,將來得到那個果報,是不得了地大!現在我們人人不是要去賺錢嗎?要賺這個地方賺的法財。所以你平常做一點事情,積累功德是千辛萬苦,但是如果說你能夠報父母的恩,然後這樣去做的話,哇,那是不得了的果報呀!現在報法身父母的恩,那更是無量無邊,這個法身父母誰啊?師長。所以經上面太多地方告訴我們,你供養師長的這個福報,沒有一個人能比的,供佛的這個果報不如供師長,尤其大乘經典裡面。 19A 28:31 5:14:19

我們都想它不懂:「這個佛是個圓滿,那這個師長他是一個凡夫乃至於,怎麼會供養那個師長功德比佛還要大呀?」比佛還要大!這個要說一下。假定你沒有正確的認識,你拿凡夫的心情去供養的話,那個沒有用。那個當然還是有好處的啦,不會比佛來得大,如果說你有了正確的認識,你把他看成佛,而這是個你的師長,你這樣去供的話,的的確確這個功德比供佛還要大。而且這個話,不是普通的經典,是大乘圓滿了義經講的,後面會引證它,後面會引證它。 19B 00:14 5:15:06

所以我剛才拿世間的標準來說:你普通做一點好事,那個果報不大,可是如果你孝順或者是損害父母的話,哇,那這個回報不得了地厲害!世間的父母如此,法身的父母亦復如此。關於這個道理,講後面這個關於業報的時候會特別說,特別說。那麼所以現在我們看,要幫忙我們,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你念他的恩。現在我們把文字唸一遍。 19B 00:47 5:15:39

《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

我們在無明長夜當中,一直在生死當中,誰來尋覓我們啊?善知識。 19B 00:59 5:15:50

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

我們一直為這個無明長夜掩蓋著,善知識來覺醒我。 19B 01:11 5:16:03

沈溺有海,拔濟我者。

我們在三有苦海當中,頭出頭沒,救我們的。 19B 01:19 5:16:11

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

就是這樣想:啊!沒有一點例外,所有的好處,所有的好處,都是善知識。這個恩是不得了,是無量無邊啊!善知識用什麼方式給你這個恩啊?就是如法地告訴你,因為這樣,所以乃至一四句偈,你只要聽到了照著去做,你就有這樣的好處。所以他破不破戒,他怎麼樣,又有什麼關係啊?這個道理就是這樣。也許我們現在說:「啊,現在聽了這個教授很好!可是有很多人這個沒有完整的教授。」對不起,不是他沒有完整的教授,我們沒有足夠的善根,我們沒有足夠的善根!所以如果你自己能夠如法地淨除煩惱,增長功德,到了這種狀態,你隨便人家跑著去唸《華嚴經》也好,《金剛經》也好,一唸,你就開悟了,對不對?那是一定應該這樣啊! 19B 02:43 5:17:35

所以你想到這地方要了解,這為什麼平常我們聽那個經不行啊?那還是我們自己的障礙。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是拼命淨除都來不及啊!你現在不去淨除,反而增加你的障礙,不是顛倒嗎?所以不管......你真正了解了,如法了解了以後,不管哪一個層次,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像前面那個桑樸瓦這樣,欸!他跑到任何地方去,一個在家人的講經,哎呀,他也跑得去聽,為什麼?他就嘗到那個法味,就感念這個法的恩。現在我們聽來聽去,覺得沒味道,不是他講得不好,佛的話哪有不好的,是我們的煩惱太重啊!這是我們應該正確了解的。下面又說: 19B 03:41 5:18:32

《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

看!「隨念」痛哭流涕,他為什麼要痛哭流涕啊?他念了以後。隨什麼?隨善知識的教誡,這個教誡是如理如法的;然後想到了,哎呀,以前沒有聽善知識的,錯誤啊!現在聽見了善知識的,高興啊!所以叫「悲欣交集」,這必然的現象。下面就, 19B 04:16 5:19:08

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於我。令善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三世所知法海。顯示聖眾妙曼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

這個文在這裡不解釋。但是,當本論講完了以後,你們回過頭來再一看,清楚明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地方我只是這麼說,你只要照現在的次第,能夠認真地聽,聽完了好好地思惟,思惟了照著去做,自然而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像善財童子一樣——「隨念」善知識的教誡痛哭流涕,然後一步一步向上,啊,歡喜啊!會這樣。那麼,所以他下面說: 19B 05:34 5:20:25

應如此文而正隨念。

應該像前面善財童子所說的,我們也如理如法地隨著這個法義,擺在心裡面,如法地憶念。不同的呢? 19B 05:52 5:20:44

一切句首,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

哪一句當中都是這樣:啊!一切善知識是我的這個——我在生死當中,他來救我;我在長夜的苦惱當中,他來救我;我為煩惱火的燒燃,他作雨雲來息滅;我要到一切智的佛地去,他指示我,他護送我;能夠讓我進入法界大海;能夠讓我了解一切佛法;能夠讓我到眾聖處所。噢,下面有一個地方大家不懂,「顯示聖眾妙曼陀羅」,這個曼陀羅,翻成功我們中文叫壇城,「顯示」就是說這個佛菩薩所住的地方,佛菩薩所住的地方。換句話說,哪!照著這個法,你能夠達到這個就是淨土。我們現在希望到淨土,哪!善知識就指給我看了。至於: 19B 06:58 5:21:48

於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專一念其義理。於前經中,亦可如是,而加諸語。

這個三句話,就是他們真正修行。將來我們慢慢地、慢慢地,如果說能夠如理步上去的話,我們每一位都可以修到這個程度。怎麼樣呢?就是你先觀想,說前面是善知識。通常我們觀善知識的時候,這樣——比如說師長,我們的師長就是釋迦世尊;或者如果說你專修觀音法門,說這個善知識就是觀世音菩薩,這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的這個師長的相。或者你把師長的相看成你所想的——阿彌陀佛也好,釋迦世尊也好;或者你把阿彌陀佛想成:啊!他現在示現這個相在前面。所以說在前作意善知識的相,然後呢嘴巴裡念,心裡面專一地憶念你所念的這個。 19B 08:07 5:22:59

你能夠如理這樣去做的話很容易,不要太艱難的狀態,你能夠見到。要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見到,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見到,只要大家認真地去做,絕對都有這個機會。當代有這種人,你不要看這種人,喔唷,高不可攀的大成就者,不是!而卻是學的人,學的人,年紀也說不定跟在座差不多,三十幾歲也有,四十幾歲也許,這都是我親眼看見的,絕不騙你們。你們好自為之,好自為之,將來我們都有這一天。這個所以我常常說:「往生淨土不難!」你想嘛,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你眼前的話,這不是很容易嗎?這樣啊!何至於說我們念了一輩子,到臨終的時候手忙腳亂,叫人家來給我助念,還不曉得到底去不去,這個是我們不得已的辦法。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19B 09:23 5:24:15

又如《華嚴經》云:「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徧示菩薩威儀道,專心思惟而來此。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周徧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利。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對於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等同船師徧救護,善財是思而來此。菩薩啟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諸知識佛所讚,由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應咏其頌而憶念之,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仍舊引《華嚴經》上面這麼一段,我這地方也不一句一句來解釋,隨便地看一看。說這個知識告訴我們如理的正法,這個「正法」兩個字,現在我們漸漸有個概念。不是說我們翻開經典上面,把這個文字這麼唸一遍,乃至於把這個文字,像我們想像當中解釋一下,不!的的確確要這樣如理如法地,乃至於如果說你心裡上面有了正確的驗證以後,那個時候說出來的話,那就是慢慢地相應了,圓滿正確了。這一個道理——「普示一切法功德」,所有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面,任何一方面的功德,他在各方面告訴我們,告訴我們。 19B 11:58 5:26:50

我們現在修行,現在修行覺得難,假定說你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啊,不難,而且是最容易。因為我們任何一件事情上頭,你面對的不管是有形無形,張眼閉眼,睡著以及起床,這個所對的事情叫作法,法沒有別的,就這些事情。而不了解之前,一直在無明當中,增長染污;了解了以後,你如法去做的,增長功德,都是靠這個東西來的,都是靠這個東西來的!因為你能這樣,所以你憶念:「哎呀,對啊!我這個善知識告訴我任何一件事情......我們現在是在煩惱當中,只有靠著善知識,轉煩惱作為功德,轉過患為功德,啊!美不可言,美不可言!」這樣。所以每一個地方,你這麼去念。為什麼經上面很多地方,在我們看起來,好像重重疊疊?它這個有很多意思,它每一句話,一層一層地深,一層一層地廣,這是一種。還有一種呢,對我們凡夫來說的話,欸,你這麼唸下去的時候,說不定什麼地方,跟你相應的,你能夠處處體會。還有,得越長越多的話,不是能夠增長你的功德智慧,越長越多不是越好嗎?所以啊,它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特別的意義,都有它這個特別的意義! 19B 13:51 5:28:43

現在我們就應該像那個善財童子那樣。那麼這些東西最主要的在什麼地方呢?都是在後面那個〈入法界品〉,〈入法界品〉這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以信解行證——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你「信」得過,你了「解」了,告訴你修「行」的方法,最後實際上驗「證」了,就這個樣!這個最早的時候,在《華嚴》六十七卷上面,說福城東,這個文殊師利菩薩來告訴善財童子,然後呢,一個一個善知識,不斷地上去。善知識怎麼教誡善財童子,善財童子學了一些什麼,然後呢他怎麼樣地體驗,怎麼樣地感受。如果我們有機會,可以好好地去看一下,否則的話呢,就是眼前你能夠把本論告訴我們的內容正確地了解,能夠一步一步深入的話,已經足夠我們受用,而且受用不盡哪! 19B 15:11 5:30:02

所以目前平常的時候,記住!把主要的時間應該擺在這個上頭,不要單單聽,聽完了以後書本一闔,效果往往不大。如果你聽完了以後,事情再過了一下,不是說馬上就看,過了十分鐘,等過了半個鐘頭,再看一次,印象就深。如果你事前能夠好好地念、看,儘管不懂,可是一聽的話,那時候境界又很不一樣。聽過了再溫習一下,那個效果就非常大、非常大!到了那個時候,你會有絕不一樣的這個進度。你同樣地去念佛,同樣地參禪,同樣地學教,這個效果就完全不一樣,因為你的心智那時候就變得非常利了,變得非常利了。 19B 16:04 5:30:56

譬如我們現在眼前也是這樣,你同樣地用汽油,你把那個汽油擺在普通的那個「碰碰車」上面,這種開法;擺在你那個摩托車上面,也是一種;擺在那個汽車上面,因為引擎的不同,所以效果不一樣。現在我們那個引擎是個老爺引擎,壞得不能再壞,所以第一件事情——我們所謂的引擎就是我們的心智、我們的相續,你先把這東西淨化,淨化了以後,然後把這個東西,法又加進去的話,哇,那效果就很大、很快!所以目前我們生活當中,為什麼要儘量地簡化,而精力集中擺在這個上頭的原因在此。我們現在休息幾分鐘。 19B 17:00 5:31:52

上面是說,關於親近善知識,我們概念上頭、心理上頭應有的認識。照著這個認識,如何去修習、改善。那麼,下面進一步呢,就是講行持,怎麼去行持。所以第二: 19B 17:33 5:32:25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

親近這個善知識的道理,以及行持的方法是怎麼樣的。他下面引這個: 19B 17:47 5:32:39

如《尊重五十頌》云:

這個是印度馬鳴菩薩所造的,怎麼樣親近一個善知識,這個是大乘的,而密教當中特別重視。應該這樣說,就是行持得越高,他這個規則是越嚴峻、越嚴峻。我們看: 19B 18:15 5:33:06

「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金剛持自說,成就隨軌範,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長。」

說,這個還用得多講嗎?他為什麼說這句話呢?說現在既然你們是大乘行者,乃至於直到最高的地方去,這種道理的話,應該很清楚、很明白,不必多講。要做些什麼呢?就是你努力地——這個「勵」不是馬馬虎虎,你全心全意地去「觀彼及彼」,這兩個彼,一個就是善知識,一個就是善知識所重視的法,一個是善知識這個人。前面已經告訴我們,我們親近善知識,捨自自在,一切都要承事、恭敬、供養這個善知識。那麼,外面的身體上面的供養,這是一個;裡邊如法供養的,這是一個,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應該觀這個。觀了以後,這樣去做,應該去做師長所歡喜的,不歡喜的事情「應盡遮」,完全不要做,完全不要做。 19B 19:54 5:34:46

那麼,這個從前面一路上面下來,我們了解了,必然是什麼啊?這個善知識有這樣的條件,你才能跟他。而這種有條件的善知識,他圓滿的是佛。當然!佛的希望——希望你成佛,所以你當然會從發自內心地願意跟他。其次,佛所了解的,也徹底地一點不錯地告訴你怎麼成佛,所以在這種狀態之下,你只要肯跟他,一定行!尤其是我們現在起心動念,都是凡夫,為了我結果是害了我,所以唯一的辦法,你只有聽從善知識的教誡。但是如果是你馬馬虎虎,一個不小心,欸,這個「我」又冒出來了,所以如果說你不精進的話,不行!這是為什麼要告訴我們應「勵」,換句話說,努力地。這個親近善知識不是含含糊糊的,不是說我們現在,哎喲,我把時間省出來一部分,給善知識跑得去,侍候他一點點哪!不僅僅是如此。剛開始是的,剛開始我們不是一口氣就可以達到最圓滿的,一步登天不可能,那麼我們慢慢地學習。真正到深的時候,他會全部精神注意、了解善知識要什麼,善知識希望的是什麼,就這樣。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啊,那就對! 19B 21:41 5:36:32

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呀?哦,下面告訴我們,「金剛持」自己親口說的,這個就是報身佛,報身佛親口說的。化身佛說的,容或是不究竟的、不了義的、三乘與共的,報身佛說的都是最徹底究竟的。說你的成就完全看你這個所跟的依止規範師,了解了這一點以後,什麼事情「悉敬奉」——沒有一點剩餘,沒有一點例外,百分之百地至誠恭敬,供養這個善知識。 19B 22:29 5:37:20

總之應勵力行,修師所喜,斷除不喜。

就是這個。要努力呀!這個師長所歡喜的,努力;不歡喜的,去斷除。什麼,「所喜」的是什麼呢? 19B 22:43 5:37:35

作所喜者,謂有三門,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

分三部分:第一個,「財物」統統供養善知識,這個是外面的;裡邊呢,「身語」都侍候他;最後,如教奉行,這三個次第,這個三個次第。前面這個「供獻財物」,是對自己集聚資糧;「身語承事」,然後是調伏粗猛煩惱;「如教修行」,是一路直超,這個必然的次第。所以我們要了解的,你必定認得了這個以後,你了解得越深,你那時候去做的時候才好。要不然我們無緣無故,我自己不享受,供養你為什麼啊?自然而然會有彆扭的。所以你有正確的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就會很高興地去做,也做得會很好。 19B 23:43 5:38:34

如是亦如《莊嚴經論》云:「由諸供事及承事,修行親近善知識。」

說這個經論上面怎麼告訴我們,怎麼親近這個善知識呀?是這樣的作法:「供事、承事」。換句話說,就前面說的,外面以財物,什麼東西都供養,然後你乃至於自己親身,最後如教奉行。 19B 24:13 5:39:05

又云:「堅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

這個你一切的成就都是什麼?「依教奉行」。這樣的話,欸,善知識就歡喜了。真正的善知識歡喜的什麼?你成佛嘛!你能夠這樣去做,你能夠「堅固」,當然善知識會歡喜。所以這個佛陀,你供養他什麼東西,他不一定歡喜,你依教奉行,他是最歡喜,這個是佛陀真正偉大的地方!他現在為了救我們示現一個凡夫相,當然他的歡喜也是這個,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修行的。 19B 24:53 5:39:43

其中初者,

初啊,就是財物供獻。《五十頌》當中也說, 19B 24:58 5:39:52

如《五十頌》云:「恆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師,況諸動資財。」

「恆」這個字,不管是身、心兩方面,一直不斷絕地一念都不忘失,時間上面一直這樣。拿什麼呀?最難布施的東西——自己的外財,這個外財當中,最親近自己的妻兒子女,都拿來供養;乃至於內財,就是自己的身命,都拿來供養自己的「三昧師」。三昧師就是密教當中的老師,他為什麼這個地方要特別指密教的老師呢?因為真正密教的老師,那是佛示現的凡夫相,這個所以當你真正遇見這種情況之下,就應該這樣。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參的那些就是,就是這一類善知識,他的的確確,有這樣的弟子,有這樣的老師,就有這樣的成就。這個就是我們的榜樣,何況是「動資財」,何況其他的呢? 19B 26:16 5:41:08

又云:「此供施即成,恆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成就。」

這樣的供養布施,成功什麼?「供一切佛」。哪!現在供一個佛的功德已經不得了了,你現在只要供養你的自己的老師的話,等於法界一切諸佛統統供養了!所以這個地方的證明,就是因為你得了這個資糧,有那個資糧就得成就。現在我們要求佛,要福資糧圓滿,要智資糧圓滿,你能夠供養這個你這樣的上師的話,福資糧就圓滿,真快!平常我們,哎呀,那不曉得要多少時候,現在如果真正遇見老師,你就這樣,就得到這個好處。 19B 27:04 5:41:56

在這裡大家會問:哎呀,對呀,沒有錯啊......。現在暫時不了解的不談,了解了信得過了,說一點都沒有錯,那我想,我趕快去找這麼一個老師!一想,說:「我自己剃頭的這個老師可不是這樣的,那個不要去供養他。」這個概念表面上面看起來好像對,其實完全錯、完全錯!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有個層次,一定要有個層次。真正的佛菩薩在前面,你也不認識,說實在的。實際上呢,你所以能感得佛菩薩,一定要有你的業。現在剃度你的人,這個是引進門的第一個人,你對他這個恩你都不知道、不去感,你找到佛,你能找得到嗎? 19B 27:52 5:42:43

所以剛才說的,我們世間真正最大的大恩人——父母。我還記得很有意思的一個公案,那出在我的家鄉,事情離開現在七十年以前大概。喔唷!那個時候,剛在這個清末民初的時候,很多人到國外去留學。那這個現在當然是,那普通的學說,普通人念大學都不稀奇。那個時候,這個念小學都不容易呀,居然一個民間的一個人,栽培一個子女,去留學。最好的中學,最好的大學——那是清華,我想大家還了解,到現在清華、北大的聲名都始終非常高,然後最後留學。留學回來了以後,這個父母是非常歡喜,他一生的心血,都擺在這個兒子身上。回去了以後,那個父母看見兒子回來了,好高興,招待親友給他吃飯,他不願意。說嫌那個父母,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知識也不好,什麼也不好!你們想想看,要你們看見這種人怎麼說啊? 20A 00:13 5:44:05

但是他看見的事實喔,他留學的,眼界高得不得了,那個父母是個土包子,什麼都不認識,開起口來,這個土裡土氣的樣子,喏、喏、喏!就是這副德相。現在我們看看這個人好像笑他,實際上我們回過頭看看我們自己,我們現在這裡學了一大堆的學問,看看這個也是!對嗎?所以在這裡,我們真正要學的就是這個。 20A 00:43 5:44:34

第一件事情呢,如果我們想到的話,就感激自己的剃度恩師啊!然後你能夠這樣想的話,妙了!慢慢、慢慢地什麼人都是你的恩人,乃至於這個人今天瞪你一眼,罵你一言,你就覺得:「哎呀!阿彌陀佛!他成就我的忍辱,他使我成佛啊!」不是嗎?既然你要想成佛而感激佛,現在這個人來成就你的布施,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精進,你怎麼不感激他呢?同樣地成就你,使你成就佛呀!這個地方你了解了這一點,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同時那個時候你就如法了。反過來,還妙了!那個時候你發現你的心裡的煩惱就沒有了。喔唷,本來你這個慢心是不曉得多大,然後呢一天到晚跟人家講道理、鬧,心裡邊都是那些煩惱;那個時候,你這個煩惱都沒有了,你只有一片感恩之心,一片如法相應之心。你福報、智慧再再增長,你跑到那裡,人家也就會歡喜你。所以佛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一個人看見了,就這麼歡喜他,為什麼呀?就是他一步一步積累的功德。現在我們學了一點點法,那個也看不起,那個也看不起,所以跑到哪裡人家就對你害怕。唉,是你越學呀,人家是越害怕你,你怎麼能成佛呢?不道理很清楚嘛! 20A 02:22 5:46:13

所以我們在這地方說,啊,原來這樣呀!是固然他是善知識,我固然要恭敬他,從這地方恭敬起;再說,現在我們的師長是一個凡夫,渾身毛病你能感激他的話,那個時候,有一個善知識,毛病很小的話,你就不會發現他的毛病,對不對?清楚不清楚?要曉得,佛菩薩之不來,他不是不慈悲,正因為他慈悲所以不能來。現在我們渾身都是毛病,看看這個也不對,看看那個也不對,佛菩薩跑到你面前,你一看不對,你瞪他一眼,你就下地獄,這麼長的時間,他怎麼忍心!他要來救你,結果跑得來,沒把你救起來,先把你送到地獄裡去了,不可以!所以他只能不來。所以在這個時候,你如果是跟著一個凡夫,你能夠這樣恭敬他,你心調柔了,欸,佛菩薩到你面前的話,你就不會犯那個過失,那個時候他才能來呀!這不是很明白嗎? 20A 03:21 5:47:12

所以小孩子剛開始玩的時候,玩一個玩具汽車在地上滾滾,叫你真的在車子裡面,不要說你不會開,跑進去跌一個跟斗的話,把你撞得要死。然後你慢慢地大了以後,哦,跑得去看看,坐在這個車子裡,等到你有能力自己開車就行了。你現在沒有這個能力,一碰到這個東西馬上出毛病。我們不要說車子,一把刀一樣,小孩子拿著木頭的刀劍,大家來弄弄,不行!不行,那麼最多就是砍的那個地方痛一下。如果你真的一個刀槍放上去的話,誰一砍到他,誰就受傷,誰就出毛病,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所以我們現在這種概念都是很錯誤、很顛倒的。所以為什麼修學佛法不要說自己懂了、懂了,我們現在是一竅不通啊,還自己覺得懂了,是大毛病就在這裡! 20A 04:16 5:48:07

我剛才說的,晚上自習就是這種地方,但願你們聽了覺得不懂,提出問題來,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話,我們就步步增上。現在繼續下去,由於你集了這個資糧,欸,那個資糧有了,你就成就了,就是這樣。現在我們修習的確是沒有資糧,哎呀!碰到處處地方障礙。你有了資糧,你要什麼東西樣樣都有,那個時候就行了。至於說為什麼先集福資糧,這個也有道理,小乘可以不一定,大乘這個東西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那麼我們現在暫時這個按下不談,繼續看下去: 20A 04:58 5:48:49

復如拉梭瓦云:

這個善知識就告訴我們: 20A 05:02 5:48:53

「如有上妙供下惡者,犯三昧耶。

這個密宗戒就這麼嚴重哦!你要供養上師,還要把最好的東西給他,如果自己有好的藏起來,把壞的東西供養,不行,犯了!把最好的,他如果不要的話,或者他歡喜那個,那不犯。 20A 05:19 5:49:10

若是尊長喜樂於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則無違犯。」

而是這個尊長他歡喜要下劣的,那你隨他的意樂,或者你沒有好的,只有差的,那沒有犯。 20A 05:33 5:49:24

此與《五十頌》所說符順,

說這個善知識講的跟《事師五十頌》,這個意思一樣的。 20A 05:42 5:49:33

如云:「欲求無盡性,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勝妙供尊長。」

如果你要想求這個佛,「無盡性」就是佛,這個才是無盡的、圓滿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如如」,任何一件事情,他只要少少,欸!這個老師歡喜的話,你就應該拿這個東西去供養,而且以最好的、最殊勝的方法。這個「如如」,這個地方主要的是外面的外財;東西雖然是外面的外財,可是你心裡上面卻是你的內財哦!但是你一定要心裡上要跟這個東西相順,那個供養的話,那就是最好的供養。 20A 06:32 5:50:22

此復若就學者方面,以是最勝集資糧故,實應如是。

他告訴我們:「這樣做啊,嘿,這是修學佛法的人最佳、最殊勝集聚資糧,所以應該如此,所以應該如此啊!」所以剛才說那個小沙彌的故事,一個小沙彌跟著那個老師父在那個廟裡面,那小沙彌盡心盡力地供養這個師父。那個師父有的時候跟他很輕鬆地說:「這是為你好。」他總歸這樣,你怎麼供,總是覺得為你好。這小沙彌聽了:「師父、我這麼盡心盡力供養師父,他總覺得為了我,那我不管他了!」結果他就馬馬虎虎不管他了,他自己管他自己了,欸!那個老和尚:「這一下子為我好!」你們去參參看,為什麼?下面: 20A 07:25 5:51:16


就師方面,則必須一,不顧利養。

這個是學者,反過來對老師呢?你儘管盡量地供養他,可是老師可不貪你這個,老師完全「不顧利養」。下面,這個祖師告訴我們: 20A 07:42 5:51:33

霞惹瓦云:「愛樂修行,於財供養,全無顧著,說為尊重。與此相違,非是修行解脫之師。」

他真正足以給我們作善知識的人,他重視的什麼啊?修行!他對於你供養他的財物,身語這種承事,他「全無顧著」,根本一看都不看,這個才是真正的。他心理上是這個,他之所以接受你是為什麼,為了成全你。所以你們好好地看《阿底峽尊者傳》,很清楚、很明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真正的大成就者都是這樣,那個弟子把什麼東西都供養他了,欸,結果他那個老師無動於衷。有的時候,你不供養他還不行咧!《密勒日巴尊者傳》裡面有這段公案,你們記得不記得?啊,那個密勒日巴尊者的老師馬爾巴尊者,有好幾個大弟子,然後有一個上首的弟子去求法,把他家裡的所有的東西統統拿來去供養。喔唷,那個不得了呀!都把這個值錢的東西換成功金子,然後呢,綢緞、布匹,反正可以用、可以動的,最後那個西藏人是這個畜牧民族嘛!是馬、牛、羊統統去了。最後一個老山羊,那個老山羊乖張得不得了,跑到那裡,這個羊群就會打架的,所以他想這個老山羊,腳嘛又壞,然後脾氣又不好,這個也不要去供養。其他的統統拿去供養他老師,結果老師就問他:「你這次拿來供養,還有沒有東西留在家裡?」說:「有,有一隻老山羊,這樣的一隻老山羊。」「不行,不行!你還有一點不供養,這個法不能傳給你。」你要我們看見了,這個,這個顛倒得怎麼這個樣子的?最後拿來供養了,供養給他老師了。「其實,我這個要牠幹什麼?這是為了法的緣起呀!」「嗯!好好!」這樣。 20A 09:37 5:53:28

他那個徒弟還很有意思,要我們的話,心裡面嘀咕得不得了,這個老師怎麼這樣!他那個徒弟就說:「那我馬上去拿,如果說我拿了,你傳不傳我?」「那個可以!」他什麼都等不及,他馬上回去,西藏那個路很不好走,平常走的話要走幾個月,因為他自己有了修行了,所以有了修行,他自己真是跑起來比車子還要快,幾個月走的路子,他半天就奔回去——氣功,然後把那一隻羊自己馱在背上把牠馱得來,然後中午的時候供養老師。老師說,這個弟子,真正密教的弟子就這樣。所以我們看他,說為什麼他即身成就,有他的理由在。現在我們也不必強調這些,這個地方有特別說明,這個地方所謂集聚資糧,他們的師弟之間,這個狀態這樣! 20A 10:31 5:54:22

然後他那個老師也是一樣,那個老師妙不可言,那馬爾巴尊者也是把他所有的東西統統賣掉了,換成功金子去找他的老師。那個老師就是那洛巴尊者,那個那洛巴尊者,就是阿底峽尊者同時代的人,也是阿底峽尊者的老師之一。那時那洛巴尊者已經圓寂了很多年,但他不管,他要找他老師。啊!那這種人,這種精神可佩呀!他跑到什麼地方去就問:「啊,你有沒有看見我老師呀?有沒有看見我老師呀?」就像瘋掉了一樣。他廢寢忘食地這個樣,找了多少年——欸,找到了!其實真正成就的人不會死的,就是這個完成的因緣呀!現在我們看很多佛菩薩都是這個樣,然後把最後那個大法傳給他。 20A 11:21 5:55:12

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應該把這種傳記,記在腦筋裡面,作為我們的榜樣。那個時候,你的眼睛要向上看,不妨放在這裡,這個才好。我總要看,學佛菩薩,要學佛菩薩的樣子,那個好!那個好!所以說這個地方我們了解,師弟之間。那麼第二呢?第二是什麼?就是身語的承事,怎麼去侍候他。 20A 11:48 5:55:39

第二者謂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當如實讚師功德等。

前者是「身」,幫他做一切的事情,洗澡乃至於他的身不舒服,他樣樣去做。「語」呢?「如實讚師功德」,這個讚也不是隨便地妄誇,喔唷,說:「我的老師就是佛」,這個不必要;「啊!我老師的功德是不得了的」,這樣。但是你要讚老師,你要懂得,沒有智慧的話老師的功德你看不見,老師的過錯你也看不見。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首先要使自己具修學佛法的弟子相。下面第三, 20A 12:37 5:56:28

第三者謂於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

那是真正主要,前面這個是集聚資糧,調伏我們身心,那個時候如法修行,然後證得圓滿果位。 20A 12:51 5:56:42

《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

這也就是我們的最終的目的,真正報恩是這個樣的,就是「依教奉行」。 20A 13:03 5:56:53

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三律儀事,如何行耶?

下面這句話對我們現在很重要!那麼不過這個它是特別在西藏,在我們這裡,我們有一個認識,在正法的時候,那些善知識固然是佛,這個弟子也都是有大善根的人,所以這種情況不大會發生。在末法的時候,弟子固然是差,老師十全十美的樣子,樣子也不大容易找。我特別說「樣子」,為什麼?老師還是有佛菩薩來的,但是這個佛菩薩來的,佛菩薩之所以來,一定跟緣起相順的。我們平常想像當中,啊!佛菩薩示現,好像他扮一個樣子,錯了!佛菩薩示現,一定要順著緣起示現,這個我們要懂得的。是佛菩薩示現,但是你是一個渾身凡夫相,那個佛菩薩示現那個相的話也就是渾身凡夫,比你好一點,這我們要懂得。所以那個時候這佛菩薩開起口來也是會說錯的,做起事情來是做錯的。那是——真正的原因啊,就是跟這個我們這個染污之業相應,我們要了解這一點,這個概念很重要! 20A 14:24 5:58:15

那麼這種情況之下,欸!是,除了佛菩薩示現,還有呢?的的確確是比我們高明一點師長,這種人也是有的。那這種人的話,的確他有很多錯誤的地方,那麼這個時候怎麼辦呢?要我們的智慧去辨別,他下面就告訴我們這一點。說如果這個老師說一切要隨順他,萬一他跟我們說不合理的,乃至於告訴我們的違背戒的,那你怎麼辦呀?因為在密教裡邊,從印度到西藏,這個老師就是佛,他說什麼你總歸聽他;以前是的,以後不一定是。 20A 15:09 5:58:59

最近在《佛教寶藏》裡面,有一篇相當好的文章,說這個東西,如果萬一這點用得不善巧的話,害了,害了!所以不但要「契理」還要「契機」。在這種狀態當中,契這樣的根性的人用的法,換一個機的話,他不一定派得上用場。像密勒日巴尊者那個時代的那種作風,用在現在不一定用得上。同樣地,在我們中國,我們看見那個盛唐的時候,了不起的大祖師這種作風,用到我們現在這裡,我們也不一定用得上,我們也不一定用得上,這個我們要了解。那麼現在這個時候,所以說碰見這種情況,下面告訴我們,說: 20A 15:52 5:59:43

《毘奈耶經》於此說云:「若說非法,應當遮止。」

如果這個老師告訴你的不合理的話,你不要去做。戒上面這樣說,經上面也這樣說,所以 20A 16:05 5:59:55

《寶雲》亦云:

《寶雲經》上面也說: 20A 16:08 5:59:59

「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故於所教,應不依行。

所以對於不如理的不要照著他去做,那個時候重要呀,你必定要辨別說如理非理。好在這個地方次第很清楚,我們已經依照著次第來,曉得自己要「具相」,具相的話有「具慧」,你能辨別得出來。否則的話,你糊里糊塗,反正老師教的,你都聽著他做,那害了!那個佛世的時候,鴦掘摩羅就是這個公案。他跟著他老師,他老師告訴他怎麼做,他聽著他,就殺了這麼多的人,好在他有大善根呀!所以這個情況我們了解,不僅僅是說後來密教,佛世的時候小乘都是這個樣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20A 16:56 6:00:48

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

說老師告訴我們不合理的不做的話,除了上面經上面,論上面也告訴我們,也明白告訴我們,老師教不合理的不要去做。但是下面這個話很重要哦! 20A 17:14 6:01:05

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於師所,不敬輕訾而毀謗等。如《尊重五十頌》云:

但是絕不可以因為這樣的關係,說這個老師說的不合理,你就對著自己的老師不恭敬!不恭敬都不可以,何況你毀謗他,何況你批評他,這個是萬萬不可以!你啊,前面說過的,他乃至於跟你說一四句偈,你要這樣盡心盡力地,盡壽以這樣長的劫數去供養,你都沒辦法報他的恩,現在你還要去毀謗他,怎麼得了!所以下面又引證這個《事師五十頌》當中說: 20A 17:57 6:01:48

「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

照著道理你不能做的話,你說:「不行。」 20A 18:04 6:01:54

應善辭謝而不隨轉。

要很善巧地、婉轉地說,很婉轉地說:「師父呀,我實在不行!我請你多多原諒,我做不到呀!」他說不定會罵你,罵了就這樣讓他罵了。實際上,你罵了能夠歡歡喜喜忍受,消你的業障,增長你的福德智慧,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那個時候你就很歡喜,所以像前面那個畫師跟他的師父兩個人一樣,欸,跑得去他那個善知識把他痛罵一頓,然後他那個弟子覺得,他那個師公怎麼老罵我。畫師說:「你還覺得他罵你呀!我是像得到那個本尊親自的加持一樣。」欸,就這樣! 20A 18:50 6:02:41

如是親近時,亦如《莊嚴經論》云:「為受法分具功德,親近知識非為財。」

我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呀?受法分——佛法,這個是增長我們功德,我們親近知識,不是為了財,這個財就是指世間的,指世間的。 20A 19:10 6:03:01

是須受行正法之分。

我們所以跟他,為什麼?增長法身慧命,從這個地方開始。 20A 19:19 6:03:10

博朵瓦云:

下面這個祖師引一段公案,說: 20A 19:25 6:03:16

「差阿難陀為大師侍者時,謂若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餘食,許一切時至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大師。

這個佛選那個侍者的時候,大家很多人都願意給佛陀作侍者,什麼乃至從阿若憍陳如開始,一個一個都非常希望侍候佛,因為感那個恩嘛!佛就告訴他說:「不要呀!你老了,你不行呀!」實際上他們都證得阿羅漢果了,他們的心目當中,都希望阿難來承事。阿難只是一個初果的聖者,所以阿難始終不開口。後來大家說:「阿難哪!佛在屬意你!」「我也是很想侍候,但是有條件的。」別人想:大家侍候這個佛陀求之求不得,他居然還要有條件的,這個不是顛倒嗎?然後你看看他的條件,你曉得了他的條件,不由得我們不恭敬得五體投地!是善知識之所以為善知識。他說:「我啊也想侍候佛,但是要侍候佛的話,有幾個條件。」什麼條件呀?「大師不穿的衣服我不要,大師不吃的餘食我不要,還要許一切時可以到大師前。」 20A 20:45 6:04:36

要我們去事這個善知識的話——大師不穿的衣服嘛當然侍者穿哪!大師不吃的當然我吃啊!唉呀,我一天到晚享受啊!平常的時候要跟著大家就是苦苦惱惱的,人家供養佛最好的我來。欸!阿難陀好的都不要,那麼這是我們的榜樣啊!想到這裡我們自己要深深慚愧,對我是感覺實在慚愧,我實在做不到。不過不怕,我了解了,生了慚愧心,正是我們努力的榜樣。那麼為什麼一切時到大師前?為了法!他之所以來,為了法。有疑問、有什麼情況,要來!好的絕對不要,世俗的利養不要;佛法,要!佛說:「好、好、好!這就對了!」所以, 20A 21:33 6:05:24

如此慎重,

看那個文: 20A 21:35 6:05:26

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

為什麼這樣慎重呀?那就是教化我們,教化我們,我們要學就從這個地方。那麼我們是個什麼樣的狀態呢?看下面: 20A 21:47 6:05:38

我等於法全不計較,雖少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愛不愛念,此是心內腐爛之相。」

我們現在對佛法不計較,我們計較些什麼呀?我們計較些什麼呀?唉,真可憐!少到一點點茶都要去計較,吃一口茶都要去計較。「他有我沒有!老師歡喜他,是虐待我;他吃掉了,我沒有吃!」什麼?「內心腐爛之相」。不過現在這裡我們要了解,我們無始以來就在這個無明當中。我們現在非常幸運,宿生的努力,了解了這個病根所在之處,正好從現在開始努力上進。 20A 22:50 6:06:41

所以佛菩薩真了不起,他安慰我們,不是說你做不到叫破戒;你不肯去做、不了解、懶惰、馬馬虎虎、不好好地做,這個叫破戒。《瑜伽師地論》上說得很清楚,我們一直在犯戒,然後呢,犯戒懺悔,努力拼命求上進,你只要上進,慢慢地改善,這就對了!你不要說我反正懺悔,懺悔完了以後,依舊如此這般,那就完全破了!這個概念本身就錯到底,非下地獄不可!這個一點不能錯的,我們要弄得很清楚哦!不要說《瑜伽師地論》上說這個破戒不算犯戒,那我們就破去了,只要我懺悔就好了,那註定你在地獄裡面,不曉得什麼時候才能翻身。正見是什麼?就是正確見到我們的煩惱相,然後我們向上努力,拼命努力!那個時候,當然你在努力向上嘛,對了!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地方要真正我們學習。那麼上面這告訴我們怎麼親近,下面的說:親近幾時,

幾時親近者,如博朵瓦云:

親近的時間也有了,仍舊引博朵瓦的話,說: 20A 23:57 6:07:48

「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然住餘處,亦不能成,是須於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

這個文字本身有一點不大清楚,我就簡單地說明。真正的老師跟教弟子之間,不是可以說一大堆,像我們現在這樣一大堆的話,那是不大行。他真正師弟之間的話,的確是幾個人,幾個人,然後全部精神一直跟著他,這樣!要自然而然這個老師真正主要心目當中也沒別的,就在這個自己的弟子身上;那個弟子呢也沒別的,全部的精神在老師身上。時間啊,要恆長,不是說臨時跟一跟,就這樣,不是的。不是我們現在跑得來就說,哎呀,聽了幾堂課就算了,或者學了三年,這個不夠,不夠的。如果說目前這種,種一點善根,夠了! 20A 24:58 6:08:49

其實不要說佛法,世間也是如此。我們世間要想念書,念一點隨便得一個博士,要念多少年呀?算算看,幼稚園不算,小學六年,中學六年,然後大學四年,畢業了以後,然後研究所至少兩年,多則四年,乃至六年,多少年呀?哈!二十多年。世間的一個學問要二十多年,現在修學佛法居然跑得去聽了一堂經,啊!然後幾個錄音機,我聽懂了!然後關起門來就修行了,那註定你修不成功。或者說:「哎喲,我在這個佛學院已經念了個三年了!」那個時候是可能有一點樣子,如果想真正地這一生得到成就的話,那的的確確需要好好地跟一段時候。所以,看!我們歷代祖師這種典型的公案,他都是前面還沒有這個真實地開悟之前,跟著老師苦苦地被那個老師罵呀、挨呀、打呀!什麼東西呀!哎呀,一天到晚給他忙這些事情,不忙別的,就是忙什麼?早晨起來的話,洗臉水開始,現在還比較好,都是衛生設備,那個時候還要處理這個,處理什麼?大小便,你樣樣都要弄的,從這個上面的嘴巴一直侍候到下面,一弄弄個幾年。心裡面就是只是一心一意地,死心塌地地去侍候他。 20A 26:25 6:10:16

所以古人的真正成就,是這樣,然後呢?欸!跑到這地方老師看你機緣成熟了,一下——過來了!過來了以後,他不是說,喔,這一下子我大徹大悟了。然後呢,隱姓埋名,還在這個道場中好好地又弄它多少年,那時候才龍天推出一代大善知識,典型的例子,典型的榜樣。所以這個樣樣都擺在這裡,可以夠每一位自己選擇自己的,但是我們這個地方不一定說一定要這樣做哦!他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功德。所以你們今天懂了,能夠跑著去廣為宣揚這麼如理的正教,它也是件非常好的好事情,這是個人不同的根性。但是我們的的確確要了解,這個真實的內容是些什麼,這個是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所以在這地方把這個公案說一下。 20A 27:24 6:11:15

那麼,因為這個完整的教授是從阿底峽尊者傳過來的。《阿底峽尊者傳記》上面,有這麼一段公案。親近阿底峽尊者的這個人非常多,從印度到西藏,印度尤其多,西藏後來有主要的幾個。那個最主要的西藏有三個,一個敦巴尊者,一個叫大瑜伽師,一個叫阿蘭若師。那麼,這個前兩個都是在家人,都是在家人,一生都在侍候他老師。阿蘭若師是個修行人,他一心一開頭跑得去求那個老師,然後呢得到了法,一直在修行,所以叫阿蘭若(阿蘭若就是寂靜處),一直在修行。到最後他老師走了以後,他自己很嘆息地說了一句話:「唉!我們師兄弟幾個,他們兩個一天到晚跟在老師面前,從上面的嘴巴一直忙到那個地方,忙到腳底。唉,好像一點修行的時間都沒有;我呢,這跑得來就聽老師講法,講完了去修行。結果成就啊,我遠遠不如他們兩個!」 20B 00:18 6:12:31

這段公案,你們好好地去看哦!所以現在我們很多人覺得,哎呀!懂得了一點點,自己關起門來去閉關、去自修。不要說你沒有聽懂,你聽懂了,這樣去修的話,都成就不一定高。越要向上爬,越是這個樣!所以善財童子是個典型的例子,他不是說,啊!跑著去聽見一個善知識,聽見了以後,然後他就繼續地就自己關起來,跑到那兒就去閉關去了。不是的,他第一個善知識參完了,參第二個;第二個參完了,參第三個;最後啊,到最後一個參了,然後參了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還沒停欸!最好的例子啊!所以這一點我們心理上應該有的認識,下面還有很多。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目前內容我們還不知道,但是至少這個概念放著——他為什麼這樣?我應該怎麼樣?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對佛法本身的了解,是有一個很大的距離、很大的距離。 20B 01:21 6:13:35

我還記得自己一個經驗,離開現在二十多年了,離開現在二十多年了。那個時候我剛出家,因為受這個時下的影響,總覺得現在這個環境不太好,真正想修行的人一剃頭馬上閉關,住茅篷。我也這樣,一心一意呀,師父剃完了頭我就住茅篷。那個獅頭山,我在獅頭山元光寺,家師是上本下明老和尚,他已經走了好幾年了。那個地方樣樣東西是坐享現成,唉,我也可以說家師待我仁至義盡。那時候我完全不懂啊,我居然還要去住茅篷,鬧著要去住茅篷。那時候他們是十二點鐘吃飯,我因為要持午,一定要十一點半,他專門下面人十一點半把飯送上來,我居然那時候還,居然還良心發現,說:「啊!還讓他們送上來不好,我自己去拿。」現在是越想越可笑,越想越顛倒,越想越懊悔!然後下面我一個人先吃,他們還特別弄好的,就這樣,我心裡還不滿意,總覺得他們都不如法,他們都不如理!就是這樣,所以我還要去住茅篷! 20B 02:37 6:14:51

結果我師父大概也忍無可忍,他老人家真好啊!他後來說:「那你要住茅篷,你就去住嘛!」欸,那天我看到那口氣,他也不會像我這樣的糟糕,他還是很婉轉的,這意思就是這樣。後來我想:「對呀!那我真的去茅篷,現在一切坐享其成。就是我下面去拿,他樣樣都弄好了。我住這個茅篷,吃哪來啊?其他東西能不能來?」我想了半天,我不要住了。我也沒講要離開,他看見我弄了幾天,他也沒講,笑了一下。旁邊有人告訴我:「某人啊,你現在不去住茅篷啦!」我就想:「欸,不行、不行!」欸,那個時候就旁邊有人要去住茅篷,我心裡又癢癢的,後來我就想:「讓他先去,去成了我也跟著去。」結果幸好沒有去。整個過了一、二十年以後,往後我們當然中間也有機會見面,見了面以後,他懊悔了:「唉呀!某人啊,結果我就這樣拖死在這裡,自己說當初跑得來好想用功,結果用了半天呀!剛開始好像有一點樣子,到後來就這個樣,到後來就這個樣。」等到我跟《菩提道次第廣論》,一講,啊!他本來對我來說是個上座吧,我剛開始的時候,他很多地方提示,告訴我,我也一心一意地聽從他。他聽了以後覺得聞所未聞哪!跑得來天天恭恭敬敬地聽,我還覺得心裡很過意不去。我說:「這個不是我的,這個是大師佛陀圓滿的教法。」 20B 04:15 6:16:28

我就隨便自己想起這段公案,給你們提一下,但願在座的諸位,不要犯我這個錯誤。至於說剛才弄了半天,大家還是這個樣,我想這一點在座的我們有幾位同修,說不定有這個經驗,或者少——乃至一年、二年,多——三年、四年弄了半天,好像還是這個樣子。但是你真正親近了善知識以後,會不一樣,你會日日夜夜感覺不一樣。我剛才曾經跟你們說過,將來有機會我告訴你們這幾個例子,你們會看得見。所以這個有機會的話,要看你們是否努力哦!不努力你們看不見,一點看不見,真的努力了,相應了,你會看得見。所以我說一直到現在我看見的那些人就是這樣,他就是跟著那個老師身邊。哎喲,那個老師怎麼罵也罵不走,打也打不走,就這樣。欸!結果他有成就了,那成就了也不出來。這種人將來要嘛不出來,一出來的話,那這是佛門龍象,馬上對佛法上面有大貢獻。 20B 05:22 6:17:36

這個是對善知識的,有怎麼樣的心理上的認識,以及身口上怎麼樣的行持。說道理了解了,進一步告訴我們說,親近善知識有什麼好處,以及不親近有什麼害處。看: 20B 05:44 6:17:58

第四親近勝利者。

親近善知識的殊勝的好處。 20B 05:49 6:18:03

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

第一個「近諸佛位」。我們到這裡來幹什麼?要學佛!我們現在雖然要學佛——是!目的沒有錯,認識好像也對;是弄了半天哪,就是想是想的,真正做的時候總覺得:我是凡夫嘛!一步都踏不出去。好一點的,在原地踏步,踏了半天,還在原地;否則就坐在地上,乾脆就是這樣。他現在不!他步步上進,步步上進什麼?近諸佛位,這麼簡單,就這樣!而且走的是直路。因為你如理地上去了,所以「諸佛歡喜」。啊,對呀,對呀!你這就對了! 20B 07:03 6:19:17

還有呢?「終不缺離大善知識」,因為你結的緣就是這樣嘛!一直在善知識身邊,這個業感緣起就是這樣,你不會離開他,不會離開他,不管是異熟,不管是等流。你能夠接近善知識,當然你不會墮落惡趣啊!壞的、業障慢慢地消除,「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煩惱也不會影響你,惡業當然也不會。現在我們一天到晚在惡業煩惱當中轉,你有了善知識,這個就擋住了。你的行為呢?就不會違菩薩所應行的,在家菩薩——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出家菩薩戒,做得很正確。 20B 07:51 6:20:05

「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因為你能夠親近善知識,得到善知識的教導,所以你認識也好,起心動念都是跟應該有的這個行為相應的,這個是「正念」,這點很重要;所以你由於這個正念的關係,所以你行持自然都在淨除煩惱,集聚資糧,所以這個是「增長」。因為你淨除煩惱,集聚資糧,所以你的感的果——眼前的、究竟的,一直在增長當中,樣樣都成就,「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這麼多的好處,這麼多的好處!不是到究竟才行哦,眼前就好、眼前就好。 20B 08:46 6:21:00

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啊!你這樣一來的話,心理上面以及行為上面都是好的,都是好的。於是在這種狀態當中啊,你要求的自利利他,現在我們做的自利利他在資糧,資糧順了,將來果自然順,都圓滿,這麼大的好處!關於這個好處,要自己細細地去想。你想得越多,你越歡喜啊,欸!這個效果就越大。那個時候你親近起來的話,你不會覺得這是負擔,覺得這是莊嚴。那時候你就越做越起勁,那時候你就覺得越做越起勁。那時候你才感覺得像,像我們常常用的個比喻,做生意一樣,啊!你覺得在賺錢,雖然你忙了半天,財源是滾滾而來,是越做越起勁!就這個。下面我們繼續說下去: 20B 09:49 6:22:03

如是亦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

這段話現在解釋一下。如果說,「諸菩薩」,就是修行菩薩的人,修行菩薩的人——我們現在在座的都是因地當中準備走這條路的人,假定說你能夠得到善知識的攝受的話,那絕不墮落惡趣、絕不墮落惡趣!不過這地方要曉得哦,不是靠善知識的功德,而是善知識——你能夠如法受他攝持,如法受善知識攝持的條件,非常重要。善知識儘管可以攝持你,告訴你:「某人啊,你應該這樣做啊,不要這樣做啊!」你眼睛一瞪,心裡面嘀咕半天,那一點用場都沒有。他下一次他也不會跟你說了,你要去磕頭他也不會攝受你。不是他不攝受你,你排拒了,沒有用,你排拒了,你沒有用,這我們要了解的。 20B 11:08 6:23:21

如果說,你能夠為善知識所攝受,還有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如果善知識思念你的話,你不會違背。的確的,說善知識思念,他覺得孺子可教,他會處處地方注意你,很多事情他看見了,他會來告訴你。假定說,他告訴你的話,你心裡面跟他一瞪,你還給他嘀咕,他還能告訴你嗎?所以我們處處地方要曉得,不是人家不攝受啊! 20B 11:39 6:23:52

就像我們也有幾個經驗,人家常常說:「哎呀!我有錯誤希望你告訴我。」的確有太多這種好心的人,我當年也是如此,我一直說,哎呀!老師或者某法師啊,請你告訴我,可是人家始終不告訴我。到後來,偶然我了解了,不是不告訴我,有的時候他絕對不會說:「欸,某人呀!你不是要我說你的錯誤,我告訴你,你坐下來我告訴你。」他不是這樣的。等到你真有錯誤的話,他來告訴你,然後你就種種理由,「欸!我沒有錯呀!這個我對呀!」唉!他一聽,好了,他看得清清楚楚,他真實告訴你的,都是你的理由,他下次就沒有話好說了——你對!你對!所以上次告訴我們,我們中國歷史上「千金市骨」的公案,為什麼?就算他說錯了,你也至誠恭敬地聽他,他覺得孺子可教,他就告訴你。有很多事情,我們看不見的,很多看不見的,尤其是修行這個事情,你不比較的,絕對看不見,這是我的經驗。 20B 12:40 6:24:53

我剛才告訴你,我當初出家了,聽大家說:「哎呀!出了家馬上閉關。」就一心一意想閉關。可是有經驗的曉得閉關不好,他告訴你:「不要閉關。」那時候我心裡想想:「不要閉關,留在這裡侍候他!」就是這種想法欸!但是他真正的狀態我就是看不見。所以我現在告訴你啊,的的確確,然後我還覺得滿好咧!還不是瞪大了眼睛把這個話直直地說,還說不出口,我找了種種的理由啊!他看看:「是啊!你不是說,你有錯誤要跟你說嗎?真正你有要跟你說的時候,你聽不進;然後稍微認真一點的話,你生煩惱,然後背後嘀嘀咕咕。」他下次:「好、好、好!你好、你好!」那註定你就完了!這個地方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認識,這一點都不是笑話。 20B 13:27 6:25:40

所以我現在自己看看自己的以前犯的錯誤,現在這兒大部分年輕都是犯這個錯誤,我不曉得怎麼幫忙他們。不要說佛菩薩,佛菩薩要求的條件更高。不是要求高耶,他可以讓你達到更高的標準耶!你這麼一點點都做不到,你就想到......跨一步都跨不開,你說我居然一步能夠爬到天上去,那不是笑話嗎?所以說這個地方,不是善知識不思念我們,看看我們自己,具不具跟善知識修學的條件呀!所以他前面不先說老師什麼相,先說弟子應該具足什麼條件就在這裡呀!所以大家不要忙別的,就忙自己先成為一個弟子相。 20B 14:19 6:26:32

「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欸!這個時候,世間沒有一個能比的。你別看在善知識面前做他一個侍者,或早晨起來要給他清洗廁所等等,那個比做大總統還要好,這千真萬確的,比做百萬富豪還要好!「若諸菩薩,承事供養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又對了!這是應行的,絕對不怕!你錯了,他會時時點醒你,這個環境當中,他會不允許你錯。「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業、煩惱難以取勝,你就成就了嘛! 20B 14:59 6:27:13

又云:「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

你只要能夠聽著善知識的告訴你的話,那個「諸佛世尊心歡喜」。佛世尊歡喜的什麼?歡喜你早一點成佛嘛!你能夠聽著善知識的教誡,你真的做到,當然佛菩薩歡喜。所以我們真正地供養不是說:今天你煮了好幾個好菜跑得去;哦,這個敲打唸唱很好的,讓他吃一餐。我們世間的那些東西,不要說佛菩薩沒有這個胃口,到天上面他來聞的話,哎呀,那個味道是沒辦法忍受啊!那個天上東西佛菩薩去聞起來,就像天上聞我們一樣。我們真正的供養是什麼?如法照他的教誡,這樣。所以我們剛才說的,佛菩薩歡喜的,不是歡喜我們炒幾個菜;而佛菩薩歡喜的,歡喜我們至誠恭敬地去供養他的「心」!這個你要了解的。所以他還是歡喜我們這麼認真地去做,我們不要說:「啊!那既然這樣,我們不供養了。」那你就錯了!這個概念錯一點點哪......。就是你今天有好的,最好的東西供養;今天沒有的、最差的,你還是至誠恭敬地跑得去敲打唸唱,板眼一點都不錯。對,最好!這個概念要分得很清楚。又下面繼續下去,下面繼續下去, 20B 16:26 6:28:39

若諸菩薩,於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

喏!把善知識告訴你的話,你能夠不違背,「安住」,安住兩個字,不容易哦!先要認識,認識了以後,內心上去操持,一心擺在心裡面,不跟它相違背。不違背啊,「近一切智」。欸!你就靠近,你就差不多了。一切智——佛。「於善知識」......這地方的一切智,我們要了解啊,因為這個順了文氣,這個一切智不是說三智當中的一切智;一切智智的一切智——佛的智慧智。 20B 17:05 6:29:18

於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於諸善知識。

下面又說,對善知識的言教沒有一點懷疑則乃能親近,否則你會心裡又想:「欸!他告訴我這個,他有什麼動機啊?」你心裡一個懷疑,完了!真正我們修的,修的心法。你心裡一念的疑念的話,你就沒辦法靠近善知識,這麼個嚴重法。所以我們真正第一件事情為什麼要修信啊?「信」這東西就淨化所有的一點點疑慮,這個東西跟煩惱相應的。不管用什麼方式來對你,你對他的信心,絕不動搖!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像九心——像金剛心、像孝子心、像輪圍山心、像犬心、像乘心,為什麼原因啊?像除穢人心,不管再做,再做骯髒的事情,你覺得:啊!還是謙恭卑下。像狗一樣,不管他怎麼罵你、踢你,心裡面絕不動搖;不管遭遇到多少困難,你絕不退卻,乃至於心裡面沒有一念疑念!欸!對了,這時候你才能親近善知識。還要什麼? 20B 18:10 6:30:24

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不但是不能疑,還要起心動念,「作意」就是你起心動念的、主動的心。一直在想:哎呀,你絕不可以離開善知識!絕不可以離開善知識!平常我們心裡面是什麼狀態呢?在無記當中,那個是真正努力的時候!所以為什麼叫「思惟」,就是說心裡經常這樣想:啊!我要親近善知識。假定你把那個善知識看成阿彌陀佛,那時候你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南無」兩個字有特別意義哦!你如果說心裡面,的確我一心皈投依靠阿彌陀佛——有了這個心意的話,那個「南無」兩個字可以不要;如果沒有的話,那個「南無」兩個字加進去,那就是「作意不捨善知識」。 20B 18:55 6:31:08

如果說你能夠認真這樣去做的話,阿彌陀佛就在這個世間,用不著到極樂世界,要到幾十年以後,眼前就有。為什麼?沒有一個佛例外的,佛佛道同。像我們釋迦世尊一樣,「毗盧遮那佛遍一切處,其佛所住名常寂光」。說得很清楚嘛!哪裡不是!我們釋迦世尊,現前;阿彌陀佛,現前。因為我們的心裡面疑念沒有淨除,所以遠離。碰見一點小事情,我們就想:哎喲,這個營養不行哦!到那時候損失了自己哦!你那個時候不尊重著戒,你起的這個念頭,這個疑嘛!他叫你戒當中,戒你什麼?戒你貪瞋癡,戒你的見煩惱、思煩惱。可是你那時候在見煩惱當中,對不對?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念佛不難欸!難是難的不懂得念佛的道理,你能夠真正地懂得的話,那的的確確修行是最容易、最快樂,也最方便的事情。那麼今天就到這個地方。 20B 20:04 6:32:18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三十八頁。那個修學佛法的根本,我們現在了解就是在善知識。那麼關於這個親近善知識,我們前面已經大概的有一個基本的概念。這個,經常有一些同修,後面慢慢地上來,那麼假定說,他是偶然來旁聽一堂、兩堂那沒關係。如果說是後面來聽的同修,前面的還沒有聽過的,都要從頭開始補聽,這樣它才有價值,才能夠得到完整的概念,這個非常重要啊!那麼在座的好像有三位、有三位。那個完了以後你們要從頭開始,沒有聽到聽一下,今天我們繼續說下去,三十八頁第三行。 20B 21:17 6:33:29

《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緣,造作善業。轉趣善行,

到這裡,另外引經上面的告訴我們一段話,說不管是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地方「善」字,我們現在有一個進一步的認識。以前我們平常經上面總是看,哦,善男子、善女人!我們隨便開口就善男子、善女人,現在我們了解,這個「善」字的意義,有它程度深淺的不同。普通我們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是一個口頭上面的習慣,也就是給大家一個好的印象。現在我們這裡了解,這個「善」字——具有種性的修學佛法的補特伽羅這個人,那麼具要什麼條件呢?一定是前面斷器三過、具六種想,乃至於要具弟子相,具弟子的四個相,這個才成「善男子、善女人」。所以這個關鍵非常重要。平常我們總說修學佛法了,為什麼得不到好處呢?就是那個「善」字的定義不知道。或者應該這樣說,就是「善」,究竟我們內心上面到了什麼程度,那個時候你才能夠承受聽聞佛法?大家都沒這個準備,就想去求佛法了,那所以得不到好處。所以說,沒有聽的同修一定要前面聽一下,那個時候才曉得我自己的條件如何?假定你條件不具足的話,很明白、很清楚,那個甘露下下來對我們一點用場都沒有。 20B 23:42 6:35:56

那麼現在這一種具足條件的善男子、善女人,真正修學佛法了,第一個就要親近善知識。那麼親近善知識,他應該絕端地恭敬這個善知識,以這樣的心情去依止他、去承事他。你只要能夠這樣做到的話,那下面好處就跟著來了,什麼呀?「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善知識之所以成為善知識的原因,必定能夠如法地把這個三寶當中的正法,能夠傳遞到我們身心上頭,這個是善法,這個是善法。因為你聽到了這個善法,於是你的概念就跟他相應了,所以「成善意樂」,這是第一個重要的概念。 20B 24:45 6:36:58

那麼平常我們的內心狀態是什麼的意樂,我們立刻可以檢查一下,立刻可以檢查一下。現在聽法的時候,比較好的,那是專心一致地在聽聞這個佛法,這個就是所謂善意樂當中的一種。但是你不聽佛法的心裡是什麼狀態?我們自己糊里糊塗,那就是一種「癡」相。這個還談不到深細的無明哦!只是無明的粗顯的行相,就癡癡呆呆那個樣,自己還覺得滿好。憑這個你怎麼修行?然後當你不癡呆的時候,有外境引動的時候,不是貪、就是瞋——看這個境界很歡喜,那貪相應的現象;如果看見這個情況是不歡喜,覺得討厭,那就是瞋相應法。然後心昂的時候是貪瞋,心沈下,低的時候呢,昏沈、睡眠,這個都是在三毒當中,這都是染污之相。 20B 25:57 6:38:10

乃至於我們平常都不知道,不要說這種狀態,你就是念佛,嘴巴裡面雖然在唸,心裡面不外還是這種散亂昏沈相。「善」嗎?根本談不到,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不知道!而要得到善知識的引導,還非要自己具足弟子的條件,那個時候說了,你才能夠聽得進,要不然人家說你的話,心裡還不服氣,這個狀態。所以他必須要的條件,這個次第是一點都不能錯!那麼到了這個時候,你因為你有了事先的準備,一心恭敬,而這個善知識也的的確確是具足條件的。不要說最完整的善知識一定是佛地,乃至於這種十地以上的權位菩薩,就比較差一點的,一定都是大地菩薩,當然來告訴你的絕對沒問題的。所以你必然會有正確的認識,把我們心裡面一向雜染的跟三毒相應的這個意樂,改過來了——善意樂。而我們一切的行為,它真正的樞紐引導者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心意呀!當你那個心意一改變過來,你的行為也成「善加行」。所以由於這個意樂善了,加行當然善。 20B 27:30 6:39:43

那平常我們的意樂是什麼意樂?癡癡呆呆坐在這個地方,覺得沒什麼事情嘛想睡覺;一個人跑過來嘛,大家好高興就聊天。有一樣東西引動你,哎呀!跑得去真高興,這樣;否則你覺得不對勁的話,你心裡面就瞋心。就是因為我們的意樂都是在三毒當中,所以我們自然而然那個行為都也是染污的惡加行,所以這個正反之間這麼差。由於這樣的加行,那麼身口意三業造的是什麼啊?就善業!造的善業。關於業的詳細的內容,一直到後面講到業的時候,那個法相、行相分得非常清楚。每一位同修......你們會清楚明白地曉得我現在造的業,染、雜,還是清、淨,那麼清楚。因為你造的善業,根據了上面這樣來,自然而然「轉趣善行」。一切慢慢、慢慢地向這一方面去,一切因、果等等,這個次第這麼清楚。這是你自己的,純粹屬於你自己的。下面呢? 21A 00:37 6:41:04

能令善友,愛樂歡喜。由是不作惡業,作純善故,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由能隨順護自他故,能滿無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是故菩薩應依尊重,圓滿一切功德資糧。」

像這樣來的話,純粹都是善的,你自己是善的,還有呢?引發你行為的最重要的,什麼?你的同伴。因為你自己善了,自然而然你跟那些善友相應。善友也歡喜,你也歡喜他。反過來,對不起,我們歡喜的就是大家高興,啊!聊聊天、開開玩笑、說說人家閒話——這惡友。所以真正的這個彼此之間,最重要的兩個關鍵就在這裡。因為你自己也好,你周圍的這個同伴,上面的善知識,當然是善知識,然後你的同行的、周圍的同行善知識也都是善的,那種情況之下,你不會作惡,都是純善的。 21A 01:55 6:42:22

我們平常常常說:到了極樂世界,就沒有你造惡的地方。哪!就是這個情況。假定你能夠把握得住這一點的話,在這個娑婆世界,何嘗有你造惡的地方?在娑婆世界不但沒有造惡,還有比極樂世界更超勝的地方。極樂世界,是的,它沒有地方讓你去造罪,但是你要增長功德就很難了。我不是說極樂世界不增長,當然一直在增長功德,比之於如法修行的娑婆世界的那種真正的修行人要難、要難。為什麼?沒有這個境界引發你,你本來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力量不強;而在娑婆世界,你如法地去這樣行持的話,壞的境界固然不能引動你,不但不能引動你,而且壞的境界碰到你身上,都轉化成功好的境界,這個卻是極樂世界絕對沒有的,這個才是我們這個地方的真正重要。 21A 03:02 6:43:29

好處都從哪裡來啊?嘿,依靠善知識!要依靠善知識,你必須要自己具足這個條件。能夠這麼一來,「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為什麼不起憂惱?跟法相應。法的特質是什麼?它能夠淨化雜染、淨化煩惱。這個煩惱跟雜染就是憂惱的根本,沒有了,當然你自己也不會有,你也不會讓人家生起憂惱。那個時候真是「隨順護自他故」,那個才是真正地保護自己、是保護別人。 21A 03:49 6:44:15

我們世間也有保護的,喔!我這個國家,你隨順我這個國家法令,這個國家的法令在保護你。小的呢,這個團體,乃至於黑道的兄弟們,他也是這樣,你參加我這個團體,他會來保護你的,但這個不究竟,這個不究竟。而且世間的所有這種保護,得到了一點小的好處,付出無量的代價;佛法恰恰相反,剛開始做的時候滿辛苦的,但是得到真正圓滿的保護、究竟的保護。而且得到的最後好的結果,比之付出的代價那個大得太多、太多,換句話說,你雖然修行的時候一點辛苦,可是這個辛苦比之於你的收穫是微乎其微。現在我們不懂這個道理,所以貪眼前的便宜,那是害了。真正修行的話,眼前是苦的,但是那個收穫是非常地了不起,大而圓滿!你能夠這樣做的話,那是能夠圓滿無上菩提的道,這個就是你真正的修道了,走上這條道路,步步上升。 21A 05:01 6:45:27

所以因為你能這樣的話,「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當然我們現在修行,當然好!你能夠這樣的話,那些人你才能夠幫助他,這個才是真正的弘法利生啊!真正的弘法利生是這樣來的,是自利而利他。你自己都做不到,談什麼利益啊?這不是很明白嗎?而自己要做到呢,就是像上面。 21A 05:29 6:45:56

「是故菩薩應依尊重」,所以真正想修學圓滿佛道,要求自利、利他的那些人,這個就是菩薩,決定應該依止這個大善知識。那麼這樣的話呢,能夠「圓滿一切功德資糧」,這個就是修學佛法中的因地當中必需要的。這個經上面。前面這個理論,然後呢祖師告訴我們的這種引經上面一一證成,這個次第這麼清楚。 21A 06:06 6:46:33

復次由其承事知識,應於惡趣所受諸業,於現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惱,或於夢中而領受者,亦能引彼令盡無餘。

上面這個是主要的說集聚資糧方面。我們曉得集聚資糧跟清除罪障,是可以說一而二、二而一,好像我們去賺錢,你賺了錢,你這個債還沒有還清之前,這個叫作好像沒有賺到,還了債,實際上你還是賺到了。等到你債還清楚了,那個時候純粹是集聚資糧,好像在上面正的方向是增加了。當然這個裡邊有它不同的細的差別,但是有它共同的特點。 21A 07:00 6:47:26

那麼上面主要的是說正面,下面這地方是另外一面。你的很多罪障,也由於親近知識、承事善知識,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本來你應該到惡趣當中,受三惡道的種種這種惡業。喔喲,這個是非常可怕!非常可怕!關於這一點,我們平常一定要好好地多修習,那個才能夠體會得到三惡道的可怕。否則我們儘管嘴巴上面三惡道、三惡道,總覺得好像不關痛癢那樣,所以心裡面,它也不會有策勵、推動我們的力量,我們就不知不覺之下去造罪去了。你如法地去修持,那個時候你才真正地感到三惡道的可怕,那個時候就認真修行。因為你能認真修行,所以把那些墮三惡道的因去掉了——眼前的;以往的呢?你也能夠懺悔乾淨了。這是對我們是最大的收穫,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修行佛法第一件重要的就是這個。 21A 08:12 6:48:38

那麼說因為你現在能夠承事善知識,所以本來要墮落惡趣的這樣可怕的,欸,你現在身心上面稍微起一點病、惱,病是身上的痛苦,心裡面跟著煩煩惱惱的,就是這樣。你稍微起一點,乃至於夢當中受一點這種惡劣的情況,都能夠把這個在三惡道當中受的業清淨。這個可便宜占大了!這便宜可占大了!我們在這個地方,如果你們曾經看過經論上面說三惡道痛苦的話,這個地方可以思惟一下,否則等到後面了解了三惡道的情況,回過頭來再看,那個時候才曉得。 21A 09:03 6:49:29

同時你們也不妨自己試一試看:當天氣熱得要命的時候,你不要去吹電扇,也不要用冷氣。其實我們這個電扇跟冷氣現在才有耶!叫你曬個太陽你就受不了,天氣很冷的時候,叫你穿一件單衣,你說不定就很難受。那種感受比起地獄裡來的話,啊!那像天堂一樣,那是絕對像天堂一樣,我們都受不了,喔,一點點事情啊就受不了了,這樣。吃東西少吃一點啊,就受不了了,那個餓鬼是長劫餓的,這樣啊!長劫這樣餓啊!現在你能夠承事善知識,把那些絕大的痛苦在稍稍的情況之下,就消除掉了,換句話說,這件事情實在是一本萬利!下面繼續, 21A 10:05 6:50:32

又能映蔽供事無量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勝利。

他下面總結。供養承事佛陀的這個善根啊,不得了!他現在不是供養一個喔,供養無量諸佛的善根。「映蔽」是什麼?那就是遮蓋這個意思。平常我們常常說映蔽,比如說我們日光燈,當太陽出來的時候,那個日光燈的光都被那個太陽映蔽掉了,遮住了,換句話說,完全看不見了。現在呢?你供養無量諸佛的這個善根,你只要供養你所親近的這個善知識的話,這個功德超過。哇!這一點哪,我們有的時候的確無法想像。不要說供養佛,我們看佛經上面很多例子,很多人不是供養佛,供養一個羅漢,供養一個辟支佛,乃至供養一個如法修行的人。啊!那個福報就大得不得了。我們上次曾經講的阿耨樓陀尊者,就是九十一劫以前,供養一個辟支佛一缽的粺子飯。粺子喔,還不是米飯喔!然後呢九十一劫呀!一直天上、人間,再沒有窮過。你看看那個辟支佛怎麼能跟佛比啊?然後呢要無量諸佛,這個福德之大不得了,現在你供養善知識,超過!千真萬確,經上面處處地方這麼說。 21A 12:00 6:52:26

《地藏經》云:

下面又引《地藏經》: 21A 12:02 6:52:29

「彼攝受者,應經無量俱胝劫中,流轉惡趣所有諸業,然於現法因疾疫等,或飢饉等,損惱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責,或唯夢中亦能清淨。

假定說那個善知識攝受了你,那個是真正的善知識,你去依止一個善知識,善知識說:「好、好,你可以了。」跟著他,那個他攝受。真正能夠攝受的話,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先說反面消除你罪障,本來你這個罪障要經過什麼?「無量俱胝劫,流轉惡趣」的這樣的惡業,這個是非常可怕、非常巨大的這個!就算我們這一生一直把你呀這個苦刑,那也不過是最長一百年,然後真正惡道當中一動就是「劫」。無量俱胝這個數字,你無法想像、無法想像! 21A 13:18 6:53:45

所以我常常說,我們不妨自己試一試看,拿一把刀把那個手上面割一條縫,然後弄點鹽巴放在那裡試試看,我們一分鐘都受不了,一分鐘都受不了!而這種感受比之這個三惡道來,那不曉得舒服多少倍,你完全無法想像地舒服啊!它現在呢?要比這不曉得大上多少倍的這種惡業,因為你承事、供養善知識,結果那些惡業,就在現法當中,就是我們現生受一點小小的病苦,乃至於餓一點,換句話說,身心上面稍微一點的損惱——消除掉了! 21A 14:01 6:54:27

所以前面一再告訴我們,我們親近善知識,要「視為莊嚴,莫覺如擔」哪!我們現在千萬不要親近善知識,還自己覺得這個不行、這個不好,住又住得不舒服,吃又吃得不痛快,等一下這個熱又不行、冷又不行。這個完全是內心腐爛之相,這個是對我們一種最大損失啊!除了這個以外,下至呵斥,這個善知識對我們的呵斥,這樣。 21A 14:36 6:55:03

這個呵斥那段公案,我建議你們看的那些祖師的傳記,在在都說明。其實除了這個呵斥以外,其他很多的苦惱,身心上的苦惱,對我們就是最大的收穫,最大的莊嚴。「或唯夢中亦能清淨」,這是消除罪障的那一面。集聚資糧呢?下面: 21A 15:02 6:55:29

雖於俱胝佛所,種諸善根,謂行布施,或行供養,或受學處,所起眾善,然彼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議。」

關於集聚資糧方面,喏,經上面馬上證明。說你在「俱胝」——也是無量的佛那個地方啊種種種的善根,包括什麼啊?布施、持戒、供養,這樣,這麼多,受學學處,所有的眾善,各式各樣的善,這個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情,不得了的事情!現在我們,你只要承事這個善知識,做半天,只要做半天,就得到的功德,能夠超過了供養俱胝佛所行的這麼多、很多好處。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你無法想像地多,無法想像地多!這個引《地藏經》,又繼續又說 21A 16:13 6:56:40

又云:「諸佛無量功德神變,應觀一切悉從此出,是故應如承事諸佛,依止親近供事尊重。」

一切佛的所有的功德,所有的神變,換句話說所有的佛成就的一切,哪裡來的啊?都從這個地方來的,這個我們應該了解,都從親近善知識來的。前面已經簡單地說過了,這一點我們務必要知道。不過前面說的是一個大概的總綱,在我們沒有正確認識之前,對這點只能說,由於前面的經論佛菩薩的開示,來增長、來啟發我們的信心。而我們繼續學下去的話,我們會如實地了知,喔!為什麼這樣,到那時候,我們信心增強,功德增長,到那時候你就會完全不動搖。現在容或還會懷疑,說:「會嗎?」但願你們有這個懷疑,然後根據著這個懷疑努力去追尋,不要糊里糊塗:「啊,聽見了,我信得過。」這個沒有用,這個沒有用!真正的信得過,你的的確確把這個道理如實地了解,然後清楚明白地感受到,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動搖,那個才是真的。不是說我嘴巴我信得過,說過了以後,等一下碰見了小小的事情,哎呀,你又煩煩惱惱的這樣,不去毀謗那個善知識已經算很好了。這個完全是一點點浮面上的浮想,只是如此而已。 21A 18:15 6:58:39

所以我們對於這一點,啊!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你自然而然會照著去做。那麼在沒有認識之前,我們產生了這個信心以後,也願意去做,所以說現在我們應該什麼?應該像承事佛那樣地去親近、依止、供養這個善知識。上面是經,下面是論,換句話說:佛是怎麼講的,菩薩是怎麼講的。他每一個地方層層給我們說明,來加強我們的認識、增長我們的信心。 21A 19:02 6:59:29

《本生論》亦云:「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薰。」

在任何情況之下,「悉」,換句話說,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遠離諸善士。這個「諸善士」包括你的尊重,以及你的同行善知識。換句話說,修行你絕不可以離開善知識,你一離開善知識,修行絕不成就。除非你自己有了相當成就,到了地上的菩薩,那可以遠離,並不是一切時遠離喔!不是一切時遠離。真正說起來,到了地上的菩薩,他一切時都在親近善知識,不過以我們眼前的眼光來看,我們看這個標準來看,那個時候他地上的菩薩可以離開佛菩薩到眾生當中,實際上那個時候眾生對他來說也是善知識。 21A 20:06 7:00:33

這一點我想我們容或不太了解,為什麼這個眾生是他的善知識啊?地上菩薩行什麼?廣行六度。你如果在佛國土當中,還要你這個菩薩來布施嗎?對呀!一定要在這個染污的穢土當中,窮苦當中啊!所以他缺財嘛,你布施財;缺法嘛,你布施法;他有所畏懼嘛,你布施無畏。你跑到淨土當中,佛——你去受他布施耶!因為你到這個地方,在染污世界當中布施了,所以成就你的功德,所以那些人是你的善知識!但是在菩薩是這樣的,在我們看起來,覺得他離開了佛了。所以我說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容或看見他離開善知識,實際上他還是不離善知識,這個地方可以曉得。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遠離「諸善士」,不可以! 21A 21:14 7:01:41

那麼怎麼辦呢?在我們現在這個情況之下,以及一直上去,「以調伏理修善行」。什麼叫調伏理啊?平常我們說——戒,戒。你可以說廣義地來說,所有的佛法;狹義的來說是戒,而這個廣義的調伏是從戒開始的。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啊?因為是煩惱雜染之行,都是惡的,隨順著我們自己,我想這個樣、我歡喜那樣、我要那樣,這樣才配我胃口。對不起,這個都是雜染、染污之法。現在你有正確的了解了,起心動念覺得:哎呀,不對呀!這個又隨順著我見,這個隨順著說我惑,或者思煩惱,或者見煩惱——見煩惱是我的見解如此,思煩惱是貪瞋癡慢等等。正確地認識,然後呢把它去克服,這個叫調伏,這個就是戒,這就是戒,戒的真正的行相是這個!那麼你怎麼知道呢?你怎麼知道這個?平常我們說我們當然理所當然的,你怎麼知道那個我不對呢?這個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是絕無可能!所以不離開善知識,他指導你、告訴你正確地認識了以後,如法地去調伏,以調伏的理,如理地調伏自己的雜染煩惱之行。這個時候你的行為就改過來了,所以這個本身就是「修善行」——靠善知識! 21A 23:05 7:03:32

所以說「由近彼故」啊!因為靠近了善知識,「德塵」,這個功德,他用個塵字,美不可言!說平常我們做很多事情,慎重其事地這樣來,好像有個收穫。現在如果你親近善知識的話,你處處、處處地方啊都是增長功德,就像我們處處地方碰見那個灰塵,他現在處處地方碰上的都是功德,這麼好啊!所以千真萬確,你如果弄對了,由善知識能夠如理如法地親近承事、供養,照著去做的話,廿四小時吃飯、睡覺無時不在增長功德。就像灰塵一樣,你跑也跑不了,就碰到哪裡就沾到哪裡,這麼個好法! 21A 24:02 7:04:29

說「雖不故染自然薰」哪!嘿嘿!這麼好法。我們現在,你拼命地努力,弄來弄去薰染了惡法,原因在哪裡?在這裡。這個上頭那個行相指得多清楚啊!行相指得多清楚!不過這裡有一點要說一下,儘管行相清楚了,聽的時候,的確覺得好。但是我們不是說馬上做到喔!為什麼?無始以來的習氣。只要你們聽得歡喜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你們馬上有個感受,覺得:喔,原來這麼好。我想在座後面的幾位初修的人,你們也可以說幸運,一開始就聽見這麼好的、圓滿的教法,還不一定了解這個真正的可貴。前面有幾位久修上座,我想也許可能心情不太一樣。在以前的經驗比之於現在,一聽的話,哇!立刻曉得為什麼以前雖然想修,爬不上去,原來這個道理是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就是這樣。 21A 25:20 7:05:47

所以很多以前想修的人,大家覺得很想修,弄了半天,就是好像沒有味道,摸也摸不進去,捨嘛,又捨不得,爬嘛,又爬不上。現在這地方都告訴你道理在這裡,這麼清楚、這麼明白。而這個道理不是講個空話,每一個地方就是把心理的行相指出來,清清楚楚。你不認真去想,那也就罷了,也沒有用;如果你認真去想,你立刻就感受到,啊!在你身心上面,就是這樣。而要認真去想的條件是什麼?前面告訴我們的,斷三過、具六想,還要具足弟子的行相,就是這些。 21A 26:12 7:06:38

那麼上面是佛的經、菩薩的論,下面又有祖師親自的驗證,告訴我們這個話,一層一層地,從深到淺,從淺到深。從深到淺、從淺到深是為什麼?說理呀!從說明這個道理,然後引論跟經來證成;然後反過來也是,把這個經上面的道理說明了以後,再一步一步地推下來,因為根器的不同,層次的不同,所以自然而然它這麼清楚明白。最上根的聽了個經了解了;不行,菩薩的論,解釋知道了;再不行,那麼祖師們也跟我們最近,也可以說跟我們最相應。這是為什麼他一而再、再而三,這個層次也有它的這樣的特別的意義在裡頭。那麼祖師怎麼講呀?說: 21A 27:23 7:07:50

博朵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過,如拖破衣,唯著草穢,不沾金沙。其善知識,所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少過,即便染著。故於一切略略親近,悉無所成。」

說我們就像破衣裳的那個過失,那個破衣裳怎麼樣?拖個破衣,破衣啊,平常我們穿的衣服滿好,下面撕破了拖在地上。結果那個拖在這個地上面,拖到那裡,那個下面那個地上那個雜亂一起都沾上了。我們現在比較好了,那下面還有磁磚哪,掃得乾乾淨淨。如果我們到鄉下去的話,那個地上面灰塵、然後呢牛屎,一塌糊塗,你跑到哪裡這些東西就沾到哪裡,好的東西一點都沾不上的,好的東西一點都沾不上。那麼我們現在也是一樣,說善知識的功德你都沾不上,而一點的過失你就被染上了。 21A 28:27 7:08:54

他為什麼要說這個話?這是他自己的切身的體驗,以及他教誡弟子的所看到的,用在我們眼前怎麼樣?就是前面所說的,我們不妨回憶一下。如果你自己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善知識的真正的功德在哪裡,你看不見,但是善知識稍稍有一點過錯你完全看見了,然後呢心裡還嘀咕,然後你要去誹謗他。啊!本來依靠的善知識,能夠清淨我們所有的罪障,結果因為你自己條件不夠,他教你說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這個要做、那個不可以做。本來這些都是幫忙你修行,現在受不了,覺得:「哎喲,這樣,這個地方這個人慈悲,這個善知識不慈悲......。」你心裡嘀咕什麼等等的話,不但沒有幫忙你淨除罪障、步步上升,而且你造了無量無邊的罪過,由此墮落。所以他說像那個破衣服一樣,好的你就是弄不上,壞的一點點你都碰上了。唉,這個好可怕!所以在這裡他告訴我們,說「略略親近,悉無所成」,前面講那個道理,你略略地,啊,意思一下,沒有用、沒有用!他下面還有詳細的說明的,所以我們這裡不深入地去講。這個是說依止善知識的殊勝的利益。那麼再下面呢?不依止善知識有什麼大的害處? 21B 00:28 7:10:34

第五不依過患者。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

先把那個主要的原則告訴我們,假定說你想去親近他,親自去懇求他,做為你的善知識,而那個時候,你不能好好地如法地依止他,這種情況什麼樣呢?「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眼前馬上遭種種,這是花果喔!因為你造了絕大的惡業;那麼將來呢?未來世,當墮惡趣。這個時間是無量無邊,受不曉得多少苦。下面解釋說明,先是用經上面來說明, 21B 01:33 7:11:39

《金剛手灌頂續》云:

這個經典裡面說,密續裡邊說: 21B 01:40 7:11:47

「薄伽梵,若有毀謗阿闍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

那麼這個經裡邊是佛跟金剛手菩薩的對語,金剛手菩薩就是大勢至菩薩,他在密教裡是密部的主。說:「佛陀呀!假定有人毀謗他的阿闍黎」,他這個阿闍黎我們要了解是幾種,一般說五種:出家、羯摩、教授、授經、依止,都是。不過這個地方他上面告訴我們,乃至於你聽一四句偈,實際上你真正了解了以後,所有的人都是我們的阿闍黎耶,他成就你,使你成佛嘛!提婆達多就是世尊的一個最了不起的阿闍黎。我們總希望能夠從佛開始、善知識開始,一步一步上去,到最後任何人都是我們的阿闍黎,那時候我們就成就了。現在我們只看我們眼前看得見的,這就是我們的師長。說:「佛陀呀!假定有人毀謗自己的師長的話,那麼他將感得什麼樣的異熟果報呢?」換句話說,這個惡因將來結什麼果報呢? 21B 03:12 7:13:18

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

啊!世尊聽了這話,心裡面馬上覺得,哎呀!說:「金剛手啊,你不要提這個事情啊!你提起來那這是,真是恐怖極了啊!不管任何人,天人世間大家都怕得要命啊!但是還是要多多少少告訴你一點哪!」說: 21B 03:39 7:13:46

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應諦聽。

勇敢的人才能聽啊,普通人聽見了這個嚇都嚇壞了。 21B 03:46 7:13:53

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

說:我告訴你呀!這種人毀謗了自己的阿闍黎的話,他怎麼樣呀?墮落這個地方,無間地獄就是他的去處。這個地方是這個,時間呢?是「無邊劫」,那你無法想像地痛苦啊!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毀謗老師。所以佛也告訴我們,假定說你們出家受不了,千萬不要說,哎喲,那地方不行啊!這樣說:「我現在自己條件不夠,所以只好回去好好地努力,等到自己的條件夠了再來。」用到我們現在也是一樣,如果這個地方待不下,最好的辦法自己懺悔,說:「唉呀!這個我現在條件不夠。」那離開。這個是最好、最好的,真正說起來保護自己的最佳辦法還是啊!那麼上面是經,下面《五十頌》,那就是菩薩集的,所謂《事師五十頌》,就是論,「亦云」: 21B 05:07 7:15:14

《五十頌》亦云:「毀謗阿闍黎,是大愚應遭,疾癘及諸病,魔疫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羅叉盜賊,非人碍神等,殺墮有情獄。

前面就是,如果你毀謗阿闍黎的話,那是最大的愚癡,最愚癡的事情就是這個。那麼要遭到什麼啊?就是這些,眼前的是「疾癘、諸病」,反正世間所有的壞事情,統統可能碰得到——或者是全部碰到,或者碰到一部分。然後死了以後,墮落有情大地獄,大有情地獄。所以 21B 05:59 7:16:06

終不應惱亂,諸阿闍黎心,設由愚故為,地獄定燒煮。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諸謗師範者,佛說住其中。」

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要惱亂阿闍黎的心。他這地方特別說,不要惱亂阿闍黎的心。就換句話說,伺候阿闍黎,你要委曲求全,照著前面伺候阿闍黎的九心。說看這個師長歡喜什麼,你委曲求全地,要想去體會他,這樣才是我們正確的做法。假定說,你不了解,由愚癡,這地方說的這點我們了解,實際上我們常常受不了、不能,那時候還是我們愚癡,就是我們無明熾盛。如果說你愚癡而做了以後,對不起,那一定、一定墮落,一定墮落。墮落到哪裡啊?無間地獄,所以我們應該注意。 21B 07:08 7:17:15

我說了這個地方也想起來了,這裡啊,所以我覺得我非常歡喜,在這裡跟各位同學共同研討。有一天早晨,我在這裡,正在還沒有開始,這個時間還沒到,大家已經到了大殿了,正在或者禮佛,或者站在這地方。那麼有一個同修在後面按了一下那個電扇,他也怕熱,吹。那時候我也不曉得什麼?倒不一定是看見了,回過頭去這麼看了一下,他馬上把那個電扇關掉了。那時候我心裡非常讚歎,為什麼?當天我沒有想這個事情,不過我前後曾經想過,我每次看見,一看見廣老出來,我心裡面總覺得,心裡想這個他是我們的精神的真正重要的背後的支持。依我現在的了解的話,一切在這個地方,只要他在這個場合之下,我們總是以他為主。你看他這個病得這麼嚴重的人,跑到那個地方去,弱不禁風,你能吹那個風嗎?前幾次都這樣,不過我覺得大家都非常好,還是儘量避開他,雖然避開他,那個風吹過來還是滿大。我想講了幾次沒講,結果那天早晨,一看見,我心裡真感動。 21B 08:31 7:18:38

所以平常的時候我們不大注意,而尤其是那個開關那個同修啊,我最近那段時候的的確確在座有好幾位,就是說很明確地,聽見了以後,馬上真的就身體力行,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就是這種地方。所以呀,慢慢地我們只要去改善,自然這種情況都會產生很好的效應,這就是我們共同研究了這個經論的真正好處。 21B 09:04 7:19:10

善巧成就寂靜論師,所造《札那釋難論》中,亦引經云:

下面還是這個次第,經、論、祖師講的,那個祖師講那個釋難,就是也是「亦引經云」: 21B 09:22 7:19:28

「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為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

不要說你一心至誠請為阿闍黎,就算你在那個地方跟他聽了一個頌子,前面的《寶雲經》上面,好幾個地方引證了。所以很多地方引經上面來說明,乃至於你只聽一個偈子,如果說你不尊重他,不把他看成佛這樣的話,你就要墮落,「百世生犬中」。哇!這個百世生犬是很長的時候啊!以後出來的話呢,「賤族姓」,還下賤,還是下賤。這個法的珍貴是無比的,我們現在所以不了解,是為什麼啊?我們煩惱太盛!這個非常嚴重的這種煩惱熾盛當中,體會不到法的珍貴性,你只要真正肯如理去修的話,那時候你才會慢慢地、慢慢地感受得到。所以修行為什麼第一步一定要懺悔,一定要慢慢地淨除;愈淨除,你那時候就感受都來了,那時候感受你就進步就快了。這是我順便一提,繼續下去: 21B 10:41 7:20:48

又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

不但是這樣,不但是前面所說的。你的功德沒有生起的,生不起來;已經生起來的,就會退失掉,這樣。你不依止善知識,或者依止了而不如法,在這種兩種情況之下,你不依止善知識,你要想生功德,無有是處;依止了不如法也更是如此,已經生起來是退失,沒有生起來——生不起來。下面引那個經, 21B 11:23 7:21:30

如《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云:

《三摩地經》,實際上這《三摩地王經》,有的地方有一個「王」,有的地方不加,那沒關係。 21B 11:34 7:21:41

「若彼於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

經上面告訴我們,我們對這個師長「住嫌恨心」,嫌恨心——你討厭他,因為討厭就瞋恨心,就這個。然後呢?「堅惡心」,這個惡心還老在那個地方,這個堅惡心。這個軟的起一念都不可以,你還把那個心老在這個地方,啊!那是更可怕。前面告訴我們,你起一念的承事,就有這樣的功德;你起一念的惡心,就這樣長的劫數,你就住在惡道當中。所以說嫌恨心不可以,堅惡心更不可以,你只要一念「恚、惱」,就是這樣,恚是瞋,惱是惱亂,而在這種情況之下,能得功德無有是處,經上說得明明白白。你說想得到功德,絕無可能,絕沒有!應該怎麼辦呢?要「作大師想」、要作大師想。 21B 12:46 7:22:53

若不能作大師想者亦復如是。

前面說是你討厭、厭惡,現在你不討厭,不討厭還不一定夠,要至誠地恭敬,恭敬到什麼程度啊?把他看成佛。如果說你不能作大師想,在這種情況之下,說功德未生不生,已生也是退失,這樣喔!不但是自己的阿闍黎。下面看: 21B 13:17 7:23:23

若於三乘補特伽羅,說法苾芻,不起恭敬,及尊長想,或大師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無有是處。

就是三乘的,說大乘的固然,本論主要的引導我們走上大乘的;就說是小乘的,任何一乘的說法的那些比丘們,你對他如果不恭敬,不把他看成像自己的師長、像佛陀一樣的話,這個時候你要想得到功德,都得不到。前面第一個是告訴我們毀謗不可以,那個地方就是說,你就是不毀謗你還要恭敬,不恭敬都得不到。不要說你大乘的,就是三乘的、小乘的,那說法比丘,你一定要把他看成像自己的尊長。 21B 14:19 7:24:26

現在我們這個了解,這個尊長我們會把他看成像所有的佛一樣。如果你做不到的話,那麼這個時候你要想得到法不可能——諸能得未得之法,不可能!說「已得者不退失」,不可能!我們會想:會嗎?好像我們平常的時候恭敬,當然有的人非常恭敬,可是有的人的的確確不一定恭敬啊!乃至於有的人,說毀謗,隨便地這個討論啊,這我不是還是懂了很多啊!那是我們對法完全沒有了解、完全沒有了解,誤解了。法的特質是什麼?法的特質是什麼?這地方要,處處地方要肯定一下。 21B 15:14 7:25:21

法的特質寫在黑板上面,大家看一下——清淨、寂靜。如果我們籠統地說,清淨跟寂靜可以互通,如果嚴格一點說,清淨是什麼?就是在我們聞思慧當中,我們如理地了解,然後呢認真去做,那個時候還是我見還在,沒有斷,但是你隨順於法這樣去做的,那個是清淨。寂靜呢?破掉了!那個時候寂靜,這法的特質是這個。 21B 15:57 7:26:01

說現在懂了,懂得什麼法?要懂這個,才是真的懂法。假定說,這個文字語言算一部分也算懂了的話,那這個錄音帶,這個留聲機比我們懂得很多耶,書本比我們懂得更多耶!這個我們要懂得。不是說我聽了一點、看了一點,能說能道,這個叫懂得法。不是啊!這是懂得法必定需要的經過的幾個步驟,這是......它真正的重點,就是你聽懂了以後,然後呢修學、淨化你的雜染,然後能夠靜息你的染污、熱惱,這個是法的特質。 21B 16:48 7:26:52

請問,現在我們平常的時候聽見那個善知識,嘀咕他,你心裡什麼相啊?這不是明明熱惱相嗎?明明是雜染相嗎?居然說這個懂了法,你懂在什麼地方啊?顛倒啊!所以這個顛倒是莫勝於此啊!當你真正地跟法一點相應的話,你絕對找不到一點點這種狀態。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文字不是說你看了一下,啊,懂了!懂了!哪有這麼容易的?如果真的這麼容易懂的話,那這個佛法一點都不值錢,也不能稱為寶啊! 21B 17:28 7:27:35

這地方,所以我再特別強調一點,說平常的時候你覺得好像是很懂,那個都是我們的煩惱相、慢心,都是傲心、都是熱惱心,高慢跟人家較量,都是墮落之因。持了戒覺得我持戒,他不持戒——跟法差得十萬八千里;懂了一點講的,啊!我講的對,他講的不對——跟法差十萬八千里!真正你跟法相應了以後,淨化這個,淨化你的雜染相,這個就對了。你等到有了這個體驗以後,你自然曉得這地方的這句話的意思,你絕對不會對你的師長起一念不恭敬。不要說師長,就是那個世間的那個十惡不赦的眾生,你也都不會起它惡心,那個時候才是跟法相應的心。你看見他十惡不赦的,你憐憫他,唉呀!這個人真可憐,我怎麼樣方法救他?那時候跟法相應,那時候你真的懂了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說,未得之法能得者是無有是處,已得者不退失無有是處,為什麼啊? 21B 18:44 7:28:51

由不恭敬,沈沒法故。」

法這個東西,無比地珍貴,佛陀他老人家自己,一聽見人家講法,他馬上豎起耳朵來了。《阿含》裡面就有這段公案,佛陀他不大舒服躺在那裡,那麼弟子們講法,阿難他們就正要討論,談到精進,佛陀馬上就坐起來:「啊,阿難哪!你剛才談精進啊?」「是啊!」啊,他無比地歡喜、無比地讚歎、無比地恭敬!為什麼?佛陀之所以成佛原因就這樣。他生病了,他一聽見這個,馬上至誠恭敬的,躺在那裡馬上坐起來。他沒有一點點說:「哎!這些小孩子還講那個東西,跑到我面前來班門弄斧。」對不起,如果這樣的話,他完全不是佛了。 21B 19:36 7:29:42

所以這個地方,這是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必須應該了解的。你不是來學佛嗎?那看看佛是什麼樣子的啊?你懂得了這點,你才會了解,為什麼桑樸瓦跑到任何地方,聽見了兩個人講經,他跑得去聽,聽完了又說「我得二益」。佛陀不是很明白嗎?成了佛了,阿難尊者,阿難尊者還是沒了問題的,還是個初果的羅漢,可是講到兩個字,啊!他好高興,內心當中生起來了——恭敬法。所以我們現在反省一下,我們有沒有恭敬啊?當你有了恭敬的話,你怎麼可能去毀謗?你怎麼可能去嫌恨?沒有啦!這裡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驗,那就開始慢慢地懂了。 21B 20:32 7:30:39

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生一切非所愛樂,故一切種悉當遠離。

前面是不親近善知識的過患,這個裡邊就特別告訴我們,親近惡友、惡知識的可怕的地方,這是一件事情的兩個面。在正式說這些道理之前,我們要了解一個事實——有情哪,他就是有這樣特別的東西叫「情」,情這個東西不是你一個人單獨生起來的,情這個東西就是人與人之間共同增長的,所以你絕不可能離開人家而獨居,不可能的。但是實際上有沒有?六道當中有的!阿鼻地獄的眾生,他一個人,只有他一個人;還有呢?生到天上的無色界當中眾生,他是一個人。所以這兩種人都是不能修行的人,他只是受那個果報,只是受那個果報,這樣。除了這個以外的話,他一定在其他的有情共處當中。那個時候如果你不親近善知識,你一定親近的就是惡知識,這個概念我們要清楚。所以我們在沒有談這個惡知識對我們害處之前,我們要了解,沒有中立可能的,絕無中立可能!在這個地方如果要修學佛法的話,你要了解這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21B 22:20 7:32:27

關於惡知識特別的行相等一下再講,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你不親近善知識,然後親近的時候,惡知識跟惡友的話,那怎麼辦呢?把你的功德漸漸地損減,一切的罪惡漸漸地增長,能夠生起所有一切不是你歡喜的,一切的壞處都從這個地方來的,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定要遠離。那麼這個地方呢特別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一定要親近善知識;而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定要遠離惡知識。為什麼呀?因為你親近善知識,一切的功德增長,親近惡知識呢,一切的過、惡生長。現在休息。 21B 23:13 7:33:21

現在我們就看一看,這個惡知識,經上面先說明,這個道理前面已經告訴我了,親近善知識跟惡知識之間,那麼這個地方我特別提醒大家,你不親近善知識,你必定親近惡知識,這個裡邊並沒有中立可言,不進則退、不進則退。你拼命上進的都不一定進得上去,這是我們必須了解的。所以這個地方沒有選擇的,不是我站在那裡,我說贊成不贊成啊?也沒有人舉手,有人贊成的也不舉手,有人不贊成的也不舉手,這可以中立的;現在這裡沒有中立,你只有親近一面。那麼這個道理,目前眼前也許不一定了解,你們好好地修學下去,等到你對這個法的行相有正確的認識的時候,你這個概念會很清楚。我說這個法相清楚的時候,不是說你文字上面能夠辨別得清楚,法相真的清楚,就是你內心的行相看得很清楚,喔,起心動念就是這樣。然後那時候,你看別人大概也可以了解,那時候你就很清楚、很明白的,這個中間絕無選擇的餘地。 21B 24:52 7:34:57

我告訴你們,我自己的一個痛苦的經驗,二十多年了,那時候我出家沒多久。我這個胃一直不大好,那時候就比較弱,跑到那個地方去的時候,有一個法師他非常好,非常同情我。看見了,說:哎呀,這個人啊......。因為他多多少少大概也聽說了我出家的一個因緣背景,所以很承蒙他看得起。他就來跟我說,送點衣服給我,然後就說:「某人啊!你身體不大好,要好好地多保重啊!小心啊!」那時候我覺得這個法師真好、真慈悲啊!然後他就告訴你,你吃東西,這個小心、那個小心。那時候我真的很感謝他,但是我後來了解:唉,惡知識!我真進一步了解的什麼啊?它這個惡的真正可怕的地方,平常我們在惡當中不自己曉得在為惡。他倒是一番好心,他倒是一番好心。那時候我處處地方覺得:哎喲,真是這樣啊!等到後來我慢慢地了解了,有很多人他往往一生在無病呻吟,還有呢自己覺得病,就受了那個病的磨折。 21B 26:30 7:36:36

我自己總覺得自己好像是滿不錯的樣子,同樣地受了這個困擾一生。我不妨把這個公案簡單地跟大家說一下,作為你們一個最好的參考,千萬你們不要跌這個觔斗。我從好的方面去說,我剛開始的時候,住在福嚴精舍,那麼後來,福嚴精舍因為辦學,我就到同淨蘭若。那時候還承某法師親自送我去,那麼某法師就給仁法師講,說:「法師啊!這個人很不錯的,不過他身體就比較差一點。」那麼承蒙仁法師也看得起,所以第一天晚上住在那兒,第二天早晨吃早飯的時候,仁法師就說,說身體好像不大好,你自己小心啊!我就跟仁法師說:「法師啊!你不要把我看成病人,我可不願意把自己看成病人!」仁法師很聽得進這句話。我以後所以能跟他多少年,始終現在有這樣的一個,承蒙他攝受的,當時有兩個大原因,一個原因我跟你們說過了,一個就是我這句話。我心裡的確是這樣,我一直覺得不能把自己看成病人,從不把自己看成病人。儘管如此,所以有很多小小的事情,向來是我也不喜歡吃藥——吃藥!吃它幹什麼?病倒再說,吃藥增加麻煩,這樣。打起精神來做! 21B 28:02 7:38:09

但是後來因為我這個胃一直弱,後來到了美國了,那時候胃已經動過手術,動過手術總覺得這個地方不大對。到現在我還記得,就是第一個前面這個所謂很慈悲的那個法師告訴我的,他身體也不大好,很多人都有胃病,他就說這個胃病應該怎麼樣,怎麼現象啊!我就受了這個影響,牢牢地覺得,他也看了很多醫學的書,現在我發現這個叫什麼啊?見取。這眾生的這個見,見惑之難拔! 21B 28:38 7:38:45

到了那個時候又胃不大好,那麼就看醫生。那時看了幾次醫生,覺得沒問題,但是我受了先天的影響,我曉得那個中醫治本的,西醫治標的,西醫往往等到你那個病發現的時候已經來不及治了。我心裡總一直在想,他是現在檢查是檢查不出來,但是那個根不拔掉總歸在,所以自己以為自以為是。他醫生說,你不必吃這個藥;既然我想不對,我又拖了那麼久,我主動地自己去買那個藥來吃,前前後後吃了一年多。我現在這個胃不好,我現在回想起來,受這個絕大的影響!往往心裡面自己覺得有病,就害害在這個上頭。所以以後啊,當然這個世法上面,佛法上面亦復如是。往往我們自己覺得,他在安慰你、幫忙你,然後呢,讓你向上這個精進的這個一股力量,拿掉了! 22A 00:12 7:39:43

人家釜底抽薪,是把你壞的事情釜底抽薪,這種人就是把你好的事情釜底抽薪。你聽了這個話覺得很來勁,本來你是準備打起精神來向上衝的,他告訴你:「某人,你身體不好啊,好好地休息休息、營養營養。」你就:對啊!早晨起來多睡一會兒。然後呢這個地方該要衝的地方,那個衝勁,他就不知不覺就把它拿掉了,真正可怕的還是這一些。這個時候,你一定要有什麼?要有自己的具慧才能夠辨別得出來。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具三相,正住還不夠,還要具慧,那個時候,你才辨別得出來他是正說,還是似說——似是而非的這種說法。看文: 22A 01:05 7:40:35

《念住經》云:「為貪瞋癡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

一切的善法的根本是善知識,一切的惡法的根本就是惡知識,這惡知識就是你旁邊那些人。他自己在無明當中,還是告訴你,就像毒樹一樣。毒樹是什麼樣的呢?就是根毒、全部都毒,那個風吹過,吹過毒樹的風吹到你身上,你就中了毒了。你完全不覺得,欸,吹的時候覺得滿涼快;然後太陽來的時候,你就坐在樹底下,覺得還很蔭,你中了毒了。這個惡知識就這麼個可怕法!啊,這麼個可怕法! 22A 01:52 7:41:22

《涅槃經》云:

用不同的經典來告訴我們、教誡我們。 22A 01:58 7:41:28

「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

我們也對惡知識應該這樣,就像這個菩薩防備惡知識,怎麼個防備法?對這個惡知識的怕,怕到極點。醉象,在印度是最可怕的是大象,那個象已經調伏了,牠平常不會亂發脾氣的,一旦吃醉了,那就亂搞。這個野象,在還沒有調伏的那個野象在森林當中,只要這個象群走過去,獅子、老虎都會讓開的,你可想而知,這個象多厲害。所以當那個醉象來的時候,啊!那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可以說可怕極了。但是,嘿!菩薩對這個惡友的恐怖,遠超過那個醉象。為什麼啊?那個醉象最多把你命送掉,惡知識不但把你的善根、命送掉,把你的「淨心」,換句話說,把你的善根是連根鏟除,這麼可怕!這醉象把你這一生弄死,如此而已,惡知識一定把你送到地獄裡面去,這麼可怕!這一生弄死,最多痛苦短短地沒有幾個小時,到地獄裡是無量無邊劫。所以 22A 03:23 7:42:53

又說彼二,一唯壞肉身,一兼壞法身。

這我們可以分別得清楚。 22A 03:30 7:43:00

一者不能擲諸惡趣,一定能擲。

醉象、任何一樣東西的傷害,它沒辦法把你送到惡趣;但是惡知識一定把你送到三惡道當中。 22A 03:44 7:43:14

《諦者品》亦云:「若為惡友蛇執心,棄善知識療毒藥,此等雖聞正法寶,嗚呼放逸墮險處。」

萬一一旦你親近了惡知識,這個惡知識像毒蛇一樣,而居然你執取不捨,你還以為他,啊,依靠他,就相當於這惡知識把你的心抓住了一樣,那個時候,你一定遠離善知識。這個善知識是什麼啊?治療我們無始三毒大病的對治之良藥,這個東西你不要了。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你聽見了正法寶沒有用,沒有用!儘管你聽見了,不要說聽見了,乃至於你講,能說能道,沒有用。下面最後一句「嗚呼放逸墮險處」,險處就是三惡道,放逸的話,精進的相反,本來佛法是照著如理行持的,現在對你聽見了沒有幫助,你沒有照著去做嘛!而且不聽,世間的惡人還不一定一定墮到無間地獄,也不一定墮落地獄裡面去,這個修學佛法的而不能親近善知識,走錯的話,是一定墮落,而這個裡邊真正最可怕的,就是那個引導你的人——惡知識,這點我們一定要了解。 22A 05:16 7:44:47

《親友集》云:「無信而慳悋,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

這個就是指出惡知識的行相,惡友的行相。第一句話已經包含了全部了,「無信」,沒有信。那麼這個信,大家要注意,不是說我信佛,不是,不是「這一句話」,這一句話不算。信的特別的行相是「淨心為性」,那我們怎麼判斷那個淨心為性呢?所以一定要具慧。信的特質,說你能夠淨除煩惱的,淨除煩惱,如果你正確地了解了以後,這個人一開口,你已經了解了。平常我們常常會談論是非,一開口,你曉得:欸,對不起,他既然在這個是非當中,他這個心當中不乾淨,在煩惱染污當中,馬上遠離。所以真正修行人,他必然是。 22A 06:19 7:45:49

你說真正修行人是非都不談嗎?談!什麼情況下呢?要辨別清楚,怎麼樣去惡從善,他辨別得很清楚。是!但是他絕對不是像世間上面的這種談論是非的方式,這個我們要差別弄得很清楚。修行絕對不是大糊塗蛋,修行是決定大智慧,他對任何一個行相判別得非常清楚——是啊、非啊!但是他的判別是什麼?曉得怎麼去去染轉淨。喔,這個壞的,你怎麼樣去淨除它,怎麼樣防止自己不受染,淨化,然後怎麼樣去幫助別人。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有這個毛病,你如何去幫助他,當然你還曉得他的病根何在,所以你一定對方也知道他,可是這種知道的,跟平常我們在煩惱當中這個行相絕大地不同。你後者的知道,你完全不動,所以你能夠他的是非看得很清楚;另外一種的話,你自己完全纏在裡面,你也不曉得自己染污不染污,實際上呢,一團黑。所以前者是正分別,這我們必須要的,後者是妄分別,這是我們要去掉的。而我們所以能夠去掉妄分別,就是靠你那個正分別。 22A 07:41 7:47:10

在前頭我們剛開始的正分別,是跟聞、思相應的,等到你證到無分別智的時候,那個時候如如不動,那個是修相應的。但是修相應的這個如如不動,並不是什麼都不想喔,這個又錯了。所以根本、後得等這種行相,慢慢地、慢慢地我們了解,我們千萬不要現在說:「啊!你不要去妄分別。」實際上呢掉在大無明、大糊塗當中,什麼是非不辨,這個叫作修行。假定這樣修行的話,那太容易了!你只要睡在那裡的話,這不是修行嗎?你在這兒什麼都是不分別當中啊!所以佛經上面也說,那個像螺螄、蚌蛤那種人,他是無分別,他豈不是也得了無分別智了嗎?他根本分別不清楚是非善惡來的,所以這個我們要弄得很清楚,隨便一提。這裡你要分別得很清楚信的行相,把握住這點,好了! 22A 08:39 7:48:08

然後呢下面慳貪、妄語、離間等等,那是更糟糕的,更粗猛的,我們容易了解。妄語、離間,凡是這種人,「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千萬不可以親近,不要跟那些人,這是惡人。所以這個惡人絕對不是今天跟你吵架,跟你罵、跟你吵,不是。佛法上面這個我們要了解。 22A 09:04 7:48:34

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為作惡,惡名亦增長。

如果說,你自己雖然不做,你一旦親近了那些人,對不起,唉!人家總覺得你......實際上你自己也一定沾上。人就是這樣,人就是這樣!譬如現在人家,隨便來說,以我來說,我跑到很多地方,當然現在年紀比較大了,認識的人比較多了,以前我跑到什麼地方,人家常常問:「某人啊,你哪裡來啊?」我就告訴他,我在哪裡,依止某法師。哦!他一聽:「好、好、好,歡迎、歡迎!」為什麼啊?我現在就沾了光了,不是我自己好,那就是我親近的善知識。反過來,你今天什麼地方,他一聽的話,喔唷,他雖然說好、好、好,心裡面在這裡好,心裡面就想辦法怎麼擋住你。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吧!就這樣。實際上呢?從外面也說明裡邊,那惡名也增長。 22A 10:03 7:49:33

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

實際上呢,你一旦親近他了以後,不但名譽壞——實際上狀態呢?就這個!你一親近他,對不起,他的過錯你都沾上了。就像那個毒箭放在你的袋裡一樣,那個毒箭沾了那個,碰到什麼,什麼地方就中毒!碰到什麼,什麼地方中毒!雖然你自己不毒,可是你靠在那個地方,一靠近,你也完了!所以, 22A 10:33 7:50:02

惡知識者,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先有者不能損減,諸先非有令新增長。

這個就是惡知識的特徵。一靠近他,那個罪過,性罪、遮罪種種惡因,以前有的你不能減。我們修行佛法,以前有的,要減掉它,現在你靠到了,不能減;不但不能減,你原來沒有的,他也會讓你增長。我們修行應該去掉它,跟他相反吧!所以它修行要靠善知識,要遠離惡知識。 22A 11:13 7:50:43

善知識敦巴云:「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

所以這個善知識告訴我們,下等的人啊,雖然跟那個上等人住在一塊的話,勉勉強強跟成個中等,所以向上爬不容易啊!但是上等人如果說跟一個下等人,「不待劬勞」,你不要花氣力的——跟他一樣,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修學佛法如逆水行舟,拼命努力都來不及啊!所以為什麼佛在世的時候,處處地方重視啊!現在我們這個地方注意:修學佛法為什麼常常說千萬不要遷就情面,情面這個東西,就是本身最大的染污。在佛門當中,真正的大壞蛋倒是沒有的,就是自己不曉得自己在無明當中,往往受這個害,然後呢我們的情面所累,就跟著下去了,這是最可惜的一件事情。 22A 12:16 7:51:46

我們今天雖然末法,在這種環境之下,居然還能夠出家,那好不簡單、好不簡單啊!在座的諸位都是這樣,大有前途,各種條件這麼好,今天能夠出了家了,要想把宿生的善根繼續,記住!第一個重要的——要靠善知識,這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否則把宿生的難得、難得積下來的這個善根,不知不覺當中害了,把自己送下地獄,那就太划不來,太划不來! 22A 12:54 7:52:23

那麼前面重要的已經都一一指出來,每一個行相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告訴我們,所以我們為了加深這個概念起見,請大家看一下這個科判。 22A 13:14 7:52:43

這個科判在最前面,最前面第一張的反面,「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正式修學佛法。就是我們前面的基本的幾個條件都具足了,然後正式修學佛法這時候啊,這裡面分成功兩部分,「道的根本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那麼親近善知識又分成功六個項目,第一個說明所依善知識的相,第二個說明能依學者之相。善知識應該有什麼條件?那麼自己去依靠他的,應該具足什麼樣的狀態?每一個項目當中啊,要仔細地自己檢點。然後呢有了這個條件,怎麼樣地依止?怎麼樣去依止他。後面又特別說明依止的殊勝利益,以及不依止的大的禍害。你每一個次第都認識、都了解、都做到了,那修學佛法真正說起來已經過半!「行百里者,所以九十里」,過半,你已經跑了九十里了,這千真萬確的。 22A 14:44 7:54:15

將來你們自己好好地努力走上去看,如果說你一旦真正地依止到這個善知識的話,修行這事情不難。這一句話我先說在這個地方,現在大家不妨慢慢地努力下去,如果說你們這一生體會到這一點,做到這一點的話,我想大家那個時候,大家值得談恭喜、恭喜!最後,攝彼等義第六, 22A 15:17 7:54:48

第六攝彼等義者。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那個文,這個「攝彼等義」是什麼意思呀?就是說,前面呢主要的項目都已經說了,還有一點的結論,以及有所遺漏的,沒有交代清楚的,這個地方說一下。因為這個修學佛法,這一點太重要、太重要了!所以,把重要的幾個大綱在一開始的時候,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現在我們看: 22A 15:50 7:55:21

世徧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

為什麼一般普遍地、共同地,沒有例外地,特別強調讚歎,來稱揚、來重視這個親近善知識的這個道理呢?「尊長瑜伽教授」,教授,換句話說,我們修學佛法的重要的綱要、重點。這個重點說明什麼?尊長瑜伽。說依止這個善知識,怎麼樣才能夠依止善知識相應?「瑜伽」兩個字是「做對」,不是說我懂得一個道理,道理懂了以後,你做了沒有?做了以後,是對不對?對了以後,是不是跟他所說的相應?這個是我們修學佛法第一個重要,你做對了,下面的問題都解決了,可以這麼說。就像前面所說的,已經告訴我們清清楚楚了,然後呢下面要叮囑幾件事情,你道理雖然懂了,你雖然去做了,要殷重地去修,不是馬馬虎虎。所以說: 22A 17:08 7:56:38

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

假定你雖然修了,修了一趟、兩趟,沒有用!「所緣境」就是我們所修的對象,我們心裡面一定有一個所緣的對象,你念阿彌陀佛,就念阿彌陀佛,現在我們所緣的什麼啊?貪、瞋、癡相,這是我們所緣的,不知不覺當中,所以叫無明嘛!所以叫大無明,所以叫癡相,就是這個。你真正去做的時候,你清楚很明白,當眼前好吃東西擺在那裡,眼睛瞪得大大的,心眼啊比這個眼睛瞪得更大,那就是我們心緣這個東西的時候。反過來,有一個冤家對頭在眼前的時候,儘管你的面孔上還帶著三分的笑,你這個眼睛也瞪得這麼地大,那時候你心裡就緣著這個東西。 22A 18:02 7:57:32

現在我們緣什麼?緣這個「法」——怎麼依靠善知識,所以,這個時候就是我們修的時候,次第就是照著前面告訴我們,他不是說一趟兩趟。一趟兩趟都不夠,何況是我們:「啊,懂了、懂了,聽懂了!」書本一合,這個不夠的。不過目前,既然我們的重點先要了解、認識,重點是擺在這個上頭的。是!有能力馬上就修,沒有能力,先把本論的整個的次第、綱要了解了,然後一步一步地慢慢地深入,這樣的做法,應該這樣地認識。那麼下面就是策勵我們: 22A 18:45 7:58:15

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恆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

現在我們自己問一下看,我是不是?是什麼呢?「至心欲行法者」。你是不是真正要想修行要走的路?現在有很多人說,我真是一心想修行,一心想念佛,不管你是哪一個,這看看是不是真正的心裡面至心要想做這個。要想做這個,那麼「須恆」,恆字恆常不斷,「親近」,親近什麼啊?最殊勝的善知識。這個最殊勝的善知識一定能夠引導你,沒有一點錯誤的,這是必須要的,這是必須要的。 22A 19:38 7:59:08

爾時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時,恐有所失。」

怎麼依靠呢?這個祖師告訴我們清清楚楚,你依靠他的時候,那是戰兢惕厲,就怕有一點點做得不對,這個是需要。說到這裡,我也覺得我們在座的同學當中,在座同學處處,可以作為我的老師,剛才說的固然是,其他的處處也是。有一天我在房間裡面,聽見那個電話響了,我就拿起電話來,一看那個電話不是我,找別人的,馬上有一位同學:「啊,找哪一個?」他本來在那兒自己用功,聽見了以後......。啊!我覺得真是我的善知識。儘管我,實在是談不到什麼,可是在那個地方,也只是像那個什麼錄音帶一樣,把那個我老師告訴我的,告訴你們一遍,但是他心目當中就很認真地這樣。啊,我覺得這是我的善知識!是說明什麼?說明真正的依善知識的相,就是他處處地方一心一意地。我看見古來很多那種大德們,他的的確確,就像是所謂的孝子心一樣,他一天到晚想,這個善知識怎麼樣,他怎麼樣去承事他,就怕一點點的、小小的錯誤的地方失着,錯誤地方失着。 22A 20:59 8:00:30

說到這裡,譬如我們現在這裡,有一個人離開這裡,那個離開這裡的我沒留他。他一來的時候,我對他印象很好,覺得這樣......總是不管任何人,現在只要他肯跑到佛門當中,我總是無比地讚歎。他來了第二天早晨,正好有居士們來給我什麼開心果,好像,然後呢我放在我房裡,第二天早晨我就拿出去,我就跟他說:「某人啊,你去供供佛,就這樣,等一下拿到齋堂。」他拿了這個東西,放在那裡一放,也就不管它了,那我也沒有說他,又過了個半天,這樣。後來總算看見供在那裡,我就跟他說:「那麼供好了,你收上去。」他說下午供的,要擺到明天。結果交到他手上開始,到等到齋堂上面,三天以後。我一看啊非常可惜,非常可惜!我在那個時候心裡想:唉,我不曉得用什麼方式能夠幫他忙,但是我一定要努力去幫他忙。 22A 22:13 8:01:44

我所以說的這兩個公案,同樣的這兩個人,我心裡面,拿世間一般來說,說不定你們會歡喜那個人,但是我自己那時候開始,處處地方告訴我,喏、喏,這兩個都是我善知識,我可不要學這個,應該學那個,這裡隨便一提。所以他們真正地依止善知識,的的確確有他的成就的條件在,這是我們應該學的地方。下面告訴我們, 22A 22:49 8:02:20

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

這是假定我們不曉得依止的道理去依止的話,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受害。這個是我們要在這個地方要特別警惕的喔!要非常警惕的一件事情。所以,現在很多人跑得來說:「啊呀!這個地方佛學院我去念書。」你要想去念一張文憑,不要來。上次說的混混,那更不可以!一定要在這個概念上面,一開始弄得很清楚。所以對這地方的來說,在座的同修來的,極大部分我跟你們說,來了試!試一個月到三個月,覺得不對,慢慢地回去,正好。這是為什麼原因就在這裡,你弄得不對的話,不但得不到好處,反而損害,這又何必! 22A 23:45 8:03:15

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餘一切極為重要。

比下面的都重要,這是基礎嘛!你有了基礎的話,上面慢慢地沒關係;反過來,你沒有基礎,急急忙忙造到三樓,垮下來了,有什麼用?所以他這個地方,大師特別告訴我們說, 22A 24:12 8:03:43

見是究竟欲樂根本,故特引諸無垢經論,并以易解,能動心意,符合經義,諸善士語,而為莊嚴,將粗次第,略為建設,廣如餘處,應當了知。

所以現在大師說,他看見了這個是我們究竟欲樂的根本,我們現在要得到的真正的好處,應該是究竟的,這個就是成佛!成佛!這個要想得到成佛,這根本在哪裡?就在這個地方,依止善知識。所以他特別引經、論、祖師的語錄,而這個經論是什麼?「無垢」,這個無垢,實際上這個裡面有兩個條件,第一個,這個經論本身是跟我們現在所說的這個法完全相應的,這個話怎麼講?譬如說像大乘法,那麼就跟大乘相應的;如果說是學性宗,那麼性宗相應的。所以它經論本身固然是沒有錯,還有呢「機」本身也是完全相應。這個機就不大容易,佛說的這個道理是絕對正確的,但是應機本身又有相當的條件。現在大師離開我們又幾百年了,所以我們要檢點檢點自己,使得我們也能夠應他,那就對了! 22A 25:56 8:05:25

引了這個經論以後還什麼啊?「并以易解,能動心意」,這兩句話。他雖然現在在這個地方,講了經論,可是如果說,不說清楚我們還是不了解。我跟大家研究,我也本著這個原則,所以有很多好像很通俗,原因為什麼?因為通俗,所以我們容易了解;因為通俗,所以我們立刻感受到,這樣才對。感受到了什麼?「能動心意」,能動心意的,喔!那轉過來。否則的話,我們無始的無明像生牛皮一樣,一動不動,那講了半天有什麼用?聽了半天有什麼用?所以這個時候原因是為什麼?大師一番的苦心,我們現在也很認真地在這個地方學,而這樣的解釋卻是「符合經義」的。能動心意不一定符合經義,講得天花亂墜,講錯掉了,這個又害了!他還要經義完全符合,而把深奧的經義,經過這樣地說明,我們如實地了解。 22A 27:09 8:06:38

那麼這個大師也說「諸善士語」,那就是祖師的語錄,祖師的語錄,來這個地方真正莊嚴,這個才是我們的莊嚴哪!而這個地方所說的還是什麼啊?「粗次第」,這是大綱,「略為建設」。所以在這個地方原則都有了,這個重要的,一點都不欠。那麼現在呢剩下來就是我們怎麼去修行。如果要想了解得更多,「廣如餘處」,這我們自己去找。下面又來一段叮囑,這個叮囑實際上跟我們實際的狀態完全相應的。 22A 27:57 8:07:28

我等煩惱,極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

這是實際上的狀態,說我們現在怎麼辦啊?唉!糟糕,煩惱非常地粗、非常地重!「粗」是指這個行相,「重」是指這個量;質、量又粗是又重,這樣。那個時候完全要靠善知識來淨化它,卻偏偏又不了解,不了解依師的道理,這第一個難關。了解了以後呢,「知亦不行」,唉!知道了不照著去做。在這種狀態下,「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本來依止了善知識的話,是淨除罪障、積聚資糧,因為我們沒有能夠正確地如法行持,所以反而增長了很多罪過。那有了罪過怎麼辦呢?馬上懺悔啊!結果呢?「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要去懺悔,已經造的要去懺悔,沒有造的要防護,這個真正懺悔的時候,一定要這樣的!這是大師特別這個地方,真是老婆心切,老婆心切!我經常犯的,這個地方經常犯的就是這個。嗯,仔細翻翻、仔細地翻翻看!所以 22B 00:14 8:09:14

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

所以我們應該了解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不要看那個道理,這個道理究實說來,就是對我們最切身相關的,最切身相關的。照著去做,對你有這樣殊勝的大利益,不照著去做,對你有這樣地嚴重的害處。那麼為什麼我們了解了以後做不到呢?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業力很重。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我們真正重要的應該什麼?「數數思惟」。這個「思」就是我們的業流,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業流非常強,所以聽的時候儘管很好,聽完了,這個業流又來了!那麼你唯一的辦法怎麼辦呢?就是聽完了以後,馬上去思惟、觀察、深入,那個才是真正產生功效的。 22B 01:16 8:10:17

所以以前最早的時候我曾經說過,我們現在往往有這個感受,說這個佛法上的道理是明明知道了,但是呢就偏偏做不到。為什麼?跟大家提過這個事情,我想在座的一定有同修有這個感受,原因在哪裡啊?就是這個。對治它的方法呢?「數數思惟」。第一個,不懂,固然一點辦法都沒有;懂了以後做不到的原因,就是你沒有如法地修持。 22B 01:52 8:10:52

所以這個地方,現在的修持是指思惟、多去思惟。思惟說,你做的有什麼殊勝的好處?不做有怎麼嚴重的害處?欸,有了這個,你會心裡想:哎努力去做了!那麼進一步,你就覺得如何做法?然後你這樣去做,那就——知道了,你也做得到!所以我們前面說的明明知道了偏偏做不到,實際上,沒有正確地如法地知道。現在我們動不動說,啊!你就不要妄分別,你不要分別就行了嘛!好像這一句話說起來好簡單,結果真的做到了嗎?對不起!一百個人,是一百個人做不到,說實在話是這樣。為什麼原因?就這個次第,你根本......就是把持個大原則,我們就像看那個太空上面的人造火箭,啊,說人造火箭,大家知道了!知道是知道了,它在天上,我在地上,相去十萬八千里,了不相干。我們現在這個地方,每一個地方的次第告訴我們,我們就可以如實地走上去啦! 22B 03:03 8:12:02

於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多發防護之心,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為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

說我們以前無始以來,沒有如法依止,那些罪過現在了解了,第一件事就把它懺悔,以往的懺悔;然後呢,以後千萬不能再做,所以防護以後。罪障消除了以後,自己努力去修習,使自己成一個法器,成了法器才能夠接受佛法,能夠接受佛法如理修學,才能夠成就,那個完全靠善知識。所以我們現在真正修行的是怎麼辦?是這一件事情,然後「數數思惟圓滿善知識德相」——啊!這樣。現在我們偏偏沒有,為什麼?很簡單,業感緣起、障礙重重!所以因為這樣了解了,只要你肯努力,於是罪障除掉了,資糧積聚了,你只要下這個因,將來一定感這個果。 22B 04:30 8:13:30

那你現在懺除罪障、積聚資糧,為什麼?說目的是為求這個。所以他說「積集資糧、廣發大願」,啊!說我要成無上菩提;要想成無上菩提,必定要走這個路,這就是我們現在發的願。你能這樣做的話,那麼種了這個正確的因,因為得到了這個正確的因,所以你將來得到這個果。所以,在你還沒有證得無上大菩提因之前,你一直這樣子努力,這樣努力有這個因,將來自然感這個果。所以我們現在真正要忙的就是忙這個。你有了這個因種下去了以後,自然而然,將來文殊師利菩薩,也會跑到福城的東邊跑得來說:「某人啊!現在你要求了,你要怎麼做啊!」五十三員大善知識都等在那個地方,他已經等了無量無邊劫了,我們就是不成氣候。這個話,我想我們大家了解,沒有一個佛菩薩例外的,他要救我們,無量無邊劫都等在我們,就是我們沒有這個條件,沒有成就這個法器。一生取辦不難哪!關鍵在哪裡?就在這裡。 22B 05:49 8:14:48

若如是者,不久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我們能夠這樣去做的話,欸,不要多久!為什麼?罪障清除掉了,資糧集聚了嘛!你有這個因,當然馬上就感得這個果,這不簡單嘛!所以我們想,喔唷!成佛遙遠得不得了,不遙遠!善財童子一生取辦,你只要因地做對了,就是啊!那麼這兩位是,一個是《大般若經》當中的常啼菩薩,一個是《華嚴經》當中的善財童子,這個公案在這裡不詳細說了。常啼佛子就是《大般若經》當中的,為什麼叫常啼?他為了求善知識痛哭流涕,乃至於他自己把那心都挖出來給人家——求善知識,這樣艱難法!善財童子,那我們比較更熟悉一點,你能夠這樣做,不要多久就可以、就得到。 22B 06:57 8:15:56

那麼這個是善知識那方面。我們現在曉得了,喔!原來修學佛法從這裡上去,我們要感到慶幸啊!真正難的,你找不到這條路,現在找到了,走起來是容易的。將來你如果正確地了解的話——我現在的認識,不走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走啊!是一件很省力的事情。我們大家會想:那個修起來這麼個難,你怎麼說這個不走是難,是走反而是容易啊?欸這個道理說起來真簡單哪!我們人人都可以體會得到,就這樣。平常我們修行,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業障在這裡,所以這修行的真正很多狀態、障礙沒除。重重障礙,你當然沒辦法嘛,資糧沒積聚、路途不曉得,所以難。等到你真正了解了以後,為什麼容易?清除掉了,當然容易! 22B 08:06 8:17:06

譬如我們現在來說,世間的很多好的事情,哪有一個人不想的?人人想,叫你不去做,欸,誰都不願意。有一個好東西擺在那裡,叫你說坐在那裡,你慢慢地去吃,你受不了耶!為什麼好東西在那裡的話,叫你不去吃?我們的的確確,就一個勁兒叫你坐在那裡,坐不住,站起來去走是遠比坐在那裡來得容易,那我想我們大家體會得到的,對不對?為什麼?那就是你內心當中,如實地了解這個對你有好處,然後生起來推動你的力量,那個時候做起來就很容易了。佛法也是如此。現在我們腦筋裡都有的染污,等到你真正認識了,我們真正要求的一切好處,都是靠什麼?這個法財,佛法之財,那時叫你不做是難的,叫你做是容易的。我想這個大家可以體會得到。 22B 09:07 8:18:07

最後,說一個最切實的一個例子,那現在我們大家坐在這個地方,忽然之間大地震了,人人脫門而出,叫你坐在這裡真難囉!要有一點本事喔!你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你還坐得住,否則的話一定逃出去。是不是逃出去比坐在這裡遠來得容易啊!所以我們不能做的原因,就是你沒有如實地了解了事情的真相。所以真正難的話,還是在正知見,你正確地了解了以後,人人都是這樣的。所以說修行真容易啊!現在的難關就在這裡,他一關一關給我們突破,每一個地方指出世間的真相來。 22B 09:51 8: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