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南普陀版手抄稿

廣論章節
六、聽聞軌理
廣論頁行
P.15 L7 ~ P.20 L10
廣論段落
如何講聽二種殊勝相應法中分三~斷器過等而正聽聞
手抄冊數頁行
2015版 第2冊 P.9 LL4 ~ P.129 LL1
2016版 第2冊 P.9 LL4 ~ P.129 LL1
手抄段落
翻到十五頁。~這個是對於聽聞的道理。
音檔卷數起迄
9A 10:58 ~ 12B 07:10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9A 10:58 00:00

翻到十五頁。由上面我們了解,說這個佛法,這樣無比珍貴的這法寶啊,現在有這樣的一個殊勝的大成就者來造這個論。佛法深妙的意趣,我們不容易領會,那麼經過一個菩薩祖師的解釋,才可以體會到。而由於造者的成就高低,所以解釋的內容同樣也有深、廣或者偏、滿之間的不同。現在造本論的這一位菩薩,成就這樣殊勝圓滿的功德;不但如此,而且他一生造的論當中,以這一部是最究竟。那麼跟這樣圓滿的教法,如何才能相應呢?我們現在學它,應該有些什麼準備呢?假定你事先有了完整的準備,那麼你將來就可以得到完滿的結果。所以我們世間有一句話,孔老夫子儒家說的,「凡事豫則立」,你世間哪,事前先準備好了,那這個事情就可以做得好,事情可以做得好。所以我們對於這樣殊勝的法門,應該怎麼樣去聽、怎樣去講,才能夠跟這個法相應。 9A 13:03 02:05

我想我們平常大概都有一個經驗,說哪個地方打七,哪個地方講法,我們趕快匆匆忙忙,把家裡的事情放掉了跑得去。是,或者你可能覺得這麼難得的機會呀,把安排事情弄弄好,匆匆忙忙騰出個幾天或七天。可是你剛跑得去,第一天的時候,那時候跟法不相應。原因是你剛離開家裡面,家裡一大堆的雜務還在腦筋裡轉,對於眼前的環境你又摸不熟。就算你家裡事情放掉了,大家在念,念些什麼你也不知道,趕快去找一本書本,怎麼拜也不知道,怎麼弄也不知道。結果等到你七天下來,也許你知道了,念些什麼,拜些怎麼個拜法,你樣子好像會了、了解了,可是它打七真正的意思,叫你跑得去,就學一個三皈依嗎?就叫你學得去拜一下佛嗎?當然不是。為什麼?原因就是事先沒準備。假定說,我們事先已經有準備了,說那個地方佛堂的規矩應該如何,打佛七的真正的宗旨,然後你跑得去,樣樣準備好了,一開始全心全意照著去念的話,完全不一樣。其實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都是如此! 9A 14:44 03:47

在這個地方我們也經常舉這個比喻,常常說六祖大師一聽就開悟了。那麼至於六祖大師傳給他的學生,一講,那個學生就行了。他為什麼行?我們為什麼不行?經文是一樣的,為什麼差別這麼大?這個地方主要的關鍵,這個內容我們只要好好地看下去、研究下去,思惟、觀察、修習就會了解。這個文字本身是比較容易懂,而這個所以立這樣的次第,這個內容重要在什麼地方,我在這地方特別加以說明。所以,在正式講聞佛法之前,我們要曉得如何去講,如何去聽,你把這個工作準備好了以後,你講聽就有絕對大的好處。 9A 15:45 04:48

我們往往說:「哎呀,現在找不到好的法師,找不到善知識,聽不到好的法!」是,這個是一個原因,但是裡邊更重要的原因——自己沒有準備好,自己一片荒田。我為了證明這一件事情,說兩個公案給你們聽聽。這個在佛世,在《雜寶藏經》上面,有一個老比丘,他是老年以後出家。修學佛法,年紀大了比較困難,年輕的時候就容易,為什麼?真正修行要拿出全部精神,不是說老了什麼都沒有了啊!平常我們世間都說,啊,等退休了,那時候修學佛法,來不及了!年輕的時候全部精神放下去都不一定,等到你年老了還有希望嗎?但是這個老比丘真是啊,他年輕的時候沒有好好地有機會,有善根,到了晚年才進入佛門當中。但是他雖然晚進去,這個人意志倒是好樂之心非常強。 9A 16:57 06:00

跑到佛門當中,佛世的時候,那個僧團也是各式各樣的人都有。有很多人固然看見老年出家,很憐憫他、同情他。但是就有這種年輕人,常常看見:嗨,這個傢伙老朽了,怎麼樣都不行啊!總歡喜開他玩笑。可是這老比丘本身卻是非常認真、非常恭敬、非常虔誠。他一點不會說像我們普通世間,往往倚老賣老,這是非常壞的大毛病,他沒有!他也沒有——普通人年紀大了以後,有很多老的習慣,他總覺得修學佛法了,世間的用不上,全部精神像年輕人一樣,跟著他去學。但是儘管你那個心裡有這樣的準備,這體力不行,所以他處處地方總不如人家。這個年輕人常常開他玩笑,開他玩笑,他總歸逆來順受,人家雖然故意開他玩笑,他還誠誠心心地聽人家去做。 9A 18:04 07:06

那麼有一次,就有這個年輕的比丘在一起啊看見,那個年輕人看見他:欸,這個老傢伙來、來、來,給他開開玩笑。經常歡喜這樣。他們本來幾個年輕人在開玩笑,看見這個老比丘來了以後,大家故意裝得很莊嚴地在那裡講法。這個老比丘過去了,看見他們聽法好歡喜地過去。過去了以後,他很恭敬仔細,很羨慕這些年輕人講法,其實這些年輕人哪,都是調皮搗蛋的。看見來了,說:「好,你那個老上座,來、來、來!」這個上座有幾種,僧年也是個上座,換句話說年紀大,或者戒臘上座,或者智慧上座。就是說他年紀雖然輕,出家雖然晚,但是他智慧很高,或者開悟了,這叫智慧上座。因為人家開他玩笑啦,所以他出家雖然晚,年紀大了,說:「你這個老上座,來、來、來!歡迎!」然後坐在這裡,就給他講法,他聽得歡喜、高興啊!那些年輕人肚子裡都在笑:「這個老傢伙,老上當!」就這樣。然後有一位年輕人就說:「來、來、來!告訴你,讓你證得四果,佛告訴我們法要證果的呀!」他好高興,好歡喜!「就這樣,你坐在那個角落裡邊!」然後這個老比丘,就非常恭敬地坐在這個角落裡邊。 9A 19:31 08:34

有一個年輕人拿了一個鞭子,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那個,禪堂裡面用的那個香板,給他頭上面「叭!」一下,「好,這個加持你,使你得須陀洹果——初果。」這完全是開玩笑,但是這老年人卻是至誠恭敬地,一心一意地聽他們。結果一棒下去啊,他真的開悟了,證了個初果。哎呀,他歡喜啊!年輕人覺得開他玩笑而高興,這個老比丘因為開悟了,哎呀!非常恭敬、非常歡喜地,高興地下座感謝他們。結果大家一般地歡喜,但是內情完全不一樣。結果,「哎,你不要急,這個只是初果,還有二果。」「好、好、好!」跑到這個角落裡面。然後那個年輕人是後面笑得笑壞了,覺得這個老傢伙就這麼糊塗,會上那個當,這麼高興。這個老比丘心裡面真歡喜,證了果怎麼不歡喜啊?把生死了脫了,見到這個道相,一心恭敬從這個角落跑到那裡去。然後另外換了一個人,拿著個香板,頭上又「吭!」一下,說:「加持你,給你二果!」就這樣,如此這般四個角上面敲了四下,證了四果羅漢。 9A 20:59 10:01

你們去看看,真實故事。這個說明什麼?意業很重要,很重要!就是他心裡上面已經自己成熟了。佛法這個東西處處告訴我們:內學,內學!你學了法,自己內淨心意。我們現在真正最大的毛病——學了法是專門當做照妖鏡看別人,看看所有的人都是妖怪。除了這個以外,然後自己我慢心是越學越大,那個大得不得了!跑到任何地方,看看他不對,看看他不對;只有一個地方沒看見,應該看的地方就是沒看見。大家就是這個就是錯的。準備——真正的問題在這上面。換句話說,一開頭我們並不了解,佛法的特質是什麼,這是很可憐的一件事情,也可以說非常可笑的事情。所以在這地方特別告訴我們,我們不要急著受什麼大法,你如果這個地方,你能夠轉化得過來的話,下面的法一一受用,馬上受用而且!所以他這個地方,在沒有聽之前,先告訴我們怎麼去聽啊,就說聽聞的軌理。

如何講聽二種殊勝相應法中分三:聽聞軌理,

這個佛法,聽聞佛法,應該有什麼樣的軌則?為什麼道理要這樣聽?在這裡再說一遍,大家千萬不要講道理!大家聽了這個道理,看看哪,是不是你心裡面相應不相應,這個才是,這個才對,否則的話那個東西啊,越走越遠!第二呢, 9A 22:29 11:32

講說軌理,於完結時共作軌理。

講應該怎麼講,它為什麼先聽後講呢?你聽,自己會了,體會了,那個時候才可以講給別人聽。現在我們自己不會,先講給別人聽,這個是一個大遺憾。然後你聽會了自己,還要講給別人聽,那時候才圓滿,自利利他,然後二利才圓滿。這個地方也是,做完了以後,最後應該怎麼辦?一個法會是共同的。關於這個地方,聽聞應該怎麼辦,又分成三: 9A 23:04 12:06

初中分三:思惟聞法所有勝利,於法法師發起承事,正聽軌理。 今初

這個聽聞佛法,又分三個步驟。第一個就告訴我們哪,「思惟」,就是觀察思惟,擺在腦筋裡去想,說聽聞佛法有什麼殊勝的利益,這個非常重要。平常我們總覺得:好端端地在那裡,舒舒服服、高高興興,為什麼要去聽啊?送到門上來啊我們還不一定聽咧!送到門上來聽的時候,覺得:「欸!他講得不對,我這個對,他那個有什麼了不起啊,他這個我也曉得!」這種心情完全不相應,完全不相應,完全不相應!你首先先要想,這個聽聞佛法有什麼好處?反過來不聽佛法有什麼壞處?那個時候你才心裡面會一心一意地會推動你去做,推動你去做。實際上我們心裡面的,平常啊有各式各樣的煩惱擋在這裡,假定你沒有一個準備的話,很容易都在煩惱上轉。儘管你坐在聽法的地方,在那個法會裡邊,你心裡面還在煩惱上面相應,結果在這種狀態聽了法,害了你。下面會詳細說,為什麼叫聽了法,害了你呢?就是剛才說的,聽了法,你不拿它來自己淨化而增長煩惱,這個原因。所以你先聽聞它的殊勝的利益,然後推動你,推動你去一心求這個法。 9A 24:45 13:48

那麼其次呢?對法是如此,對講法的法師應該怎麼辦?發起承事,發起承事。要對他至誠恭敬,這個道理下面講。你有了這樣的準備,那下面就是正式聽聞。它每一部分有它的特殊的理由在,我們哪必定要照著去做,必定要照著去做!你能照著去做就得到好處,你能做多少就有多少好處。所以下面這個每一個部分,對我們現在是絕對,有絕大的意義!真的照著去做,這個才是對我們真實的好處。現在我們看,說聽聞佛法有什麼殊勝的利益? 9A 25:33 14:35

《聽聞集》云:

那個是龍樹菩薩寫的。 9A 25:37 14:40

「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四句話。這話的意思好像很簡單,你由聽聞啦才曉得法,這個法是代表一切,一切法由聽聞你才知道。不,這個地方有個特別意義,佛法所講的法,它有一個目標,如果說不能跟那個目標相應都是戲論,戲論是好聽的,另外一個名詞——魔業。魔跟佛有什麼不同?魔跟佛的差別是恰恰相反。佛是把我們從生死輪迴當中救出來的,把這個錯誤的行相指出來,讓我們了解這錯了,怎麼去覺悟;由於覺悟,然後從這個痛苦當中透脫出來。魔不是!他恰恰相反,專門把你拖下去的。所以我們對這個法正確的了解,是要了解這一點。假定你了解了這一點,而不能跟這個相應的話,那個就是一點意思都沒有,是戲論。所以不是我們說懂得很多,我們有太多這種情況之下,一聽:啊,這個覺得都懂了,這個東西好像一點意思都沒有。或者他講是那點,你有你的見解,那個東西啊,這是個很糟糕的事情,很糟糕的事情。 9A 27:14 16:17

現在這個地方說「聞知諸法」,特別的意義什麼呢?要得到真正的正見,了解這個法的特質,了解這個法的特質。而我們眼前並不是完全不知道,我們曉得這個叫什麼、那個叫什麼,說得一大堆,可是這些東西對我們真正的苦樂有關係嗎?沒有直接關係。對我們眼前極大部分的事情,知道得越多,倒是知見稠林,煩惱叢生,不如不知!所以他這個地方真正告訴我們的,由於聽聞佛法而得到正見,正見就是告訴你迷悟的關鍵,哪一個是對,哪一個是......那麼曉得內外的差別。乃至於,內—內就是佛道,佛道當中小、大的差別,乃至宗派的差別。你這樣就曉得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以至取捨等等,能夠分別得清清楚楚。而主要的這個取捨,歸根結柢是在我們內心上面。從外面的萬事萬物,一直慢慢、慢慢地認識到這一點,這個才是真正重要。這個必須透過聽聞,必須透過聽聞,重要的!那麼這一點哪,換句話說,由於了解事相,一直到究竟圓滿達成,整個的。 9B 01:22 17:55

下面分三個步驟:「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對普通一般事情,因為我們並不了解,所以我們忙得很起勁,忙了半天,結果呢都是戲論,生死輪迴當中輾轉不斷,這個沒有意義。所以佛法裡面告訴我們非常正確,你必定要了解這個關鍵所在,然後應取,取、棄之間,所以對我們有害的去掉,對我們有好的努力去做。因為你能夠這樣的話,懂得了以後,所以啊對於不應該做的事情不做——遮止了,該做的事情去做,然後你就增長了。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夠斷除惡業,斷除惡業實際上另外一方面的是善業增加。這一點呢特別指什麼?戒而言。尤其是我們平常啊一天到晚為惑業所綁住,那麼這個剛開始入手的地方,就是以這個為主,指戒——從惡業當中透脫出來,透脫出來。 9B 02:42 19:14

進一步,雖然透脫出來了以後,但是這個只是說初初的一步,進一步要把這個煩惱的現行降伏,煩惱的現行降伏,所以「由聞斷無義」。惡是偏向於惡那方面,雖然我們不造惡了,可是我們做的事情,對於真正地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還不一定有特別的意義。很多情況之下,或者無記,或者戲論當中,所以進一步斷無義,這個特別是指「定」,所以使煩惱的現行降伏。降伏了,最後一步的話呢,把種子斷盡,所以「得涅槃」,這個次第。這個佛法真正重要的地方,關鍵在這裡! 9B 03:36 20:09

所以諸位,大家這個概念非常清楚、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不要說:哎呀,我現在在修行啦!那你看看你修行了半天,你的煩惱在減少,還是煩惱在增長?假定說你煩惱在增長的話,你怎麼做都是錯的。不要說:「我這個對,他這個不對!」啊,你根本不曉得錯到那裡去了!不管你懂多少道理,不管你那個法器敲得多好,不管你那個腿盤得多實,乃至於得了定,這個還是沒有用!佛法的特質我們要把握得住,這一點一定要靠什麼?靠聽聞,靠聽聞! 9B 04:20 20:53

又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內,縱然有眾色,具眼亦莫見。

他下面又說,就一個比喻先說。說有一間房子,它遮蓋得非常好,因為遮蓋得非常好,所以黑得一塌糊塗,什麼都看不見。雖然裡邊有種種美好的東西擺在這裡,但是沒有光明,儘管你有眼睛啊,什麼都看不見,什麼都看不見,這個很明白。就是這間房間,如果說四邊把牆統統砌起來的話,那我們在裡面像黑暗地獄一樣,什麼都看不見。那麼這個說什麼呢?說像我們人一樣,我們如果沒有覺者來指導我們的話,雖然我們有這雙眼睛,真正的事情完全看不見,在無明長夜當中。所以說: 9B 05:18 21:50

如是於此中,生人雖具慧,然未聽聞時,不知善惡法。

現在我們在這個三界當中啊,雖然生為人身,三界當中畜生那不談,根本不可能有能力去辨別是非;天上太快樂了,他也不想去辨別。唯一的人身有這個智慧,所以這個智慧是世間的。但是他沒有聽聞這個覺悟者的說明之前,他並不真正了解善惡,這個善惡是指出世的,不是世間的。世間的善惡的標準,只是維持這個社會的,說這樣做善,這個叫世間的好人,表揚表揚他。這個價值有沒有?有,幾十年,幾十年。然後呢等到你兩腳一伸,換一個地方,那麼一點用場都沒有。比如說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覺得這個地方好,跑到別的地方不一定好欸!所以這個善惡是在我們這個圈子裡。 9B 06:25 22:57

而現在佛法裡指的善惡是什麼?佛法的標準!這個善法是使你增上,一直增上。不過這個善有「有漏」跟「無漏」之別:有漏的話就是人天就叫善,無漏的話一定要超脫三界。惡法的話呢,就是這樣,使你墮落的,使你墮落的。從有漏、無漏的方面來說:說是有漏的,那麼在這種善法也是惡法,有漏的善法也是惡法,因為你還在輪迴當中。這樣,是這個!所以說一定要聽聞了以後,我們才真正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能夠跳出輪迴,解脫生死痛苦的。 9B 07:10 23:41

如具眼有燈,則能見諸色,如是由聽聞,能知善惡法。」

剛才,這個房子裡邊雖然你有眼睛啊,但是「黑漆布嚕」什麼都看不見。現在呢有了燈,嘿!有了燈你就看見房子裡面各式各樣美妙的東西。現在也是一樣,由於人家來告訴你了,你能夠曉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所以才知道取棄,什麼不要的、什麼該做的。下面又引《本生論》,本生本來是佛陀的本生,不過有的是講佛的自己說的故事,有的是後來菩薩照他那個敘述的,總之它的內容是一個。說: 9B 08:00 26:03

《本生論》亦云:「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住,啟發智慧無愚癡,用自肉買亦應理。

現在既然這樣,所以如果說,由於聽聞佛法以後,我們能夠「發信意」,這個「信」字在這個地方說一下。由於聽聞了佛法以後,單單聽聞,聽過了算了,沒有用!而你聽聞了以後,能夠啟發這樣的一個意樂,意樂就是心裡的這種狀態——信,這個信平常經上面叫「淨心為性」,或者「心淨為性」,這個兩個字可以倒過來沒關係。它那個信字啊,淨心為性,或者心淨為性,這兩個正倒沒關係啊!平常我們講的信——我相信、我相信,這個是我們修學佛法,初機進去的必然步驟。你信什麼?信佛。但這個信字,是不是談得到這個地方的信字?不!我們現在普通那個信心,是這地方信心的因,要達到我們書本上所講的那個信的話,那時候就功效就產生了。那個信字有各種不同的解釋,現在我們用唯識法相上頭的,原則上面雖然不同,它那個大意總不會差。 9B 09:31 26:04

這個唯識上面講,「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於真實有功德、有能力的,這個各別的慢慢地再說,換句話說這個就是指什麼?三寶,三寶是真實的,世間是虛妄的。這個東西它才有功德,自利、利他,他有能力能夠啟發種種世、出世,自他好事情的。對這個東西,這個法,這個理,能夠深深地忍可於心,說:啊,是這個樣!然後因為你深深地忍可於心,所以啟發你一心追求的好樂之心。有了這種狀態,你的心裡面就會得清淨、寧靜,產生這樣一個特質的,這種的心相,這個才叫作信。所以啊這個信的,真正具足信的話,這個條件是這樣的。 9B 10:36 27:09

我們現在把它用最通俗的話說一下,我們立刻衡量一下,看看我自己,具足不具足這個心。譬如說我們眼前,一點點小小的事情發生了,如果說你信得過佛法的話,你就能夠拿佛法把這件事情淨化,心裡面不會生煩惱。比如我們廚房裡面哪,今天這個菜不配胃口了,心裡想:不配胃口了!人家呢,人家說了你一句話了,心裡就嘀嘀咕咕。反過來你說別人、看人家就覺得他不行,那個不行!聽聞了佛法嘛,又在這樣是非上轉。對不起!不要說在家人沒有用,儘管是出了家了,儘管是一百年的老上座,一點用場都沒有,心裡面沒有淨,在煩惱上轉。它的特質是什麼?心淨為信。就是佛法本來是淨化你身心的,遇見什麼事情的話,你曉得哪個是對、哪個是錯;什麼是該取、什麼是捨。心裡很清楚,剛才這個東西——煩惱相,然後這是妄分別,你能夠把這個東西了解得清清楚楚。然後呢把不該做的不做,該做的做,安忍在這個相應的上頭,一心地向上,心裡面絕不動搖,這個才是。 9B 11:59 28:32

假定說真正你有淨信心的話,今天廚房裡那個東西不配你胃口,乃至於營養不好。要我所了解的佛法的話這樣:今天這個不配我胃口,法告訴我這樣,該這樣做,我今天吃下去,吃死了我正好生天。假定你要往生求西方的話,你正好回向嘛,就怕你不死啊,死了以後就去。這個世界,娑婆世界是一無是處啊!你哪裡還會:唉呀,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嘀咕個幾天,都很明白清楚的事相。不過這裡並不是要求我們要做到,我指出這個行相來,讓我們自己反觀內心。體會到了以後作為目標,一步一步上升,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我特別說明這一點。 9B 12:48 29:21

所以這些事情都要什麼?聞法!聞法!那麼反過來說,聞法的目的是在這個。所以反過來說,不是聽聞了佛法以後,哎呀,自己執著得要命,這個就對、那個又不對啊,那並不是真正地啟發你的淨信心。聞了法以後,去淨化自己內心的這個才是!那個時候你做對了,就啟發自己的淨信心。 9B 13:14 29:47

這個情況產生什麼效果?嘿!「成妙歡喜獲堅住」,那個時候這個歡喜是妙歡喜。平常我們聽完了以後,哎呀,真歡喜啊,法喜充滿!它現在這個法喜加一個字叫「妙」,這個有很大的道理。譬如說我們現在在這地方,不聽佛法,聽另外一個東西,譬如說他在那兒講一個故事,或者說一樣什麼東西,我們一樣地眼睛瞪得大大地,聽得非常高興,說不定聽得更高興欸!聽佛法,你在那兒聽得直打瞌睡;講那個故事啊你聽得來得個有勁,是越聽越歡喜。你說同樣的歡喜,這個有什麼差別啊?所以我們往往有的時候,講的、聽的佛法,覺得:哎呀!真歡喜,法喜充滿——不一定!聽聞了佛法以後,如果這個佛法針對你內心的煩惱,你認得它,你能夠淨化你的煩惱,這個歡喜才是真正佛法相應的,叫「法喜」。這個歡喜,妙的!妙歡喜。不是說今天你能說善道,哎呀,說得人家天花亂墜,聽的人哪聽得興趣無窮、餘音裊裊這樣,幾天還回憶這個事情。但是不一定能夠淨化煩惱的話,對不起,這個不是真實的法喜。 9B 14:45 31:17

真實的法喜啊,有這樣的「妙」。功效呢?「獲堅住」!你就在法上能夠安住,不動搖!所以才叫堅住。要不然聽見了以後,儘管講的法講得有道理,叫你淨除煩惱,碰見一點點小小的事情,哎喲!貪、瞋、癡在那個地方轉,沒有安住,堅固更談不到。所以你在這種情況之下,能夠剛開始的時候,在心裡的行相認得它,經過你思惟,經過修證的話,最後儘管三千大千世界為劫火燒盡,你就在那個寂光當中安住不動,這是必然的次第,由聽聞入手。所以大家記住,這個修學佛法的四個要則當中,九個步驟,注意一下。就是當你聽聞了,得到這個佛法真實的「慧」,慧的特質,那個時候那個歡喜才對,才叫妙,才能夠獲得堅住。這個東西的特質是什麼?「啟發智慧」啊「無愚癡」啊!那個才是啟發你智慧,智慧是對治煩惱的正對治。 9B 16:00 32:33

平常你聽懂了歡喜,然後你也可以講給別人聽。喔唷!這個講給別人聽的時候很動聽,你有這麼多信徒!這個,結一點緣非常好,但是佛法還遠,離開佛法還遠,這是獲得智慧,慢慢的前方便你還在門外,乃至於門在那裡還沒摸到,這我們要了解的。 9B 16:24 32:56

那個時候你沒有愚癡了,愚癡相的特質,另外一個名字就叫無明,就叫無明。在這種情況之下,「用自肉買亦應理」,用自己的肉去買都合理的呀!不要說我們現在稍微辛苦一點,唉呀,就覺得辛苦得要命,這個完全錯了,完全錯了!所以常常要記住,這個一個偈子啊,你可以很認真、深廣地去觀察思惟。我們不要說,佛陀生生世世用頭目腦髓去換那個法,祖師們求法也是千里萬里,千辛萬苦。所以他告訴我們自肉買,那這個佛的的確確是這樣的,他因為能夠這樣去做,所以成了佛;祖師因為肯千里萬里地求,所以成了祖師菩薩。我們法在了面前還不願意接受,然後聽進去了以後還造罪,那就是我們凡夫!這個概念我們應該認得很清楚。下面這個文字很容易懂,下面這個文字很容易懂,這個細細的我不說它,念一遍。 9B 17:29 34:03

聞除癡暗為明燈,盜等難攜最勝財,

這個法財是你內心相應的,強盜拿不去,小偷偷不走。 9B 17:40 34:15

是摧愚怨器開示,方便教授最勝友。

是愚怨的這個東西的啊,能夠摧害這個愚,我們愚怨啊,這就是我們無明。我們這個愚癡無明,這個才是真正我們的冤家。我們講的「我、我、我」,我的見解、我的習性,啊呀,我歡喜這個、我那個,這是我們的冤家啊!但是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愚癡嘛,就是無明。每個人真正的冤家不是外面,外面的人沒辦法害你的。我剛出家的時候,我這個第一個依止阿闍黎,常常跟我說:「某人哪,別人不能害你呀!別人不能害你呀!」因為剛出家的時候,難免自己跟法不相應。剛進去的時候,大家見了面還是老習氣很多,所以你瞪我一眼,我瞪他一眼;你說他一句,我說你一句,一天到晚就在這個地方轉。 9B 18:40 35:12

所以我覺得一直憶念善知識,我一直感謝善知識!他就幾次跟我說:「某人哪,人家不能害你呀!人家不能害你啊!」後來又加了一句,「真正害你的是你自己!」那時候我不太懂,現在了解了,慢慢地了解了,但願你們及早了解,及早了解。別人說了你一下,你心裡嘀咕個三天,你自己在邪妄地分別,因為無明呀!你不理他,不是很好嗎?假如你懂得佛法,人家說你的話,那他說對了,你感激他嘛,因為他說了你能改正哪!如果他說不對,正好成就你忍辱嘛,不是增長你功德嗎?這再好不過的事情,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是你的善知識。你現在反過來不這樣,還在那裡自己心裡面嘰哩呱啦。所以的的確確不是人家害你呀,自己害!那為什麼呢?愚癡!把這個不應該信的聽信他了,這個是它毛病的根本,這個是它毛病的根本。那麼現在由於法來摧怨,所以「開示方便教授最勝友」。 9B 19:53 36:25

雖貧不變是愛親,

所以修道的人,是身貧道不貧。欸,貧它這東西啊,對我們是絕對有幫忙的! 9B 20:05 36:38

無所損害愁病藥,摧大罪軍最勝軍,亦是譽德最勝藏,遇諸善士為勝禮,於大眾中智者愛。」

這個自己看一下。後面最後一句話聽一下,非常有道理。 9B 20:21 36:53

又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

啊,這幾句話美不可言!我一直在憶念,空下來常常想那句話。你修學佛法,如果能夠正確地去聽聞,這個聽聞很重要,可是這個聽聞之前,一定還有一個條件。我想大家曉得了,前面已經說過,後面還要詳細講。你能夠跟從這個善知識,如理聽聞,這第一件事情。然後呢聽到了正確的方法以後,下面「隨轉」,要跟著它轉。平常我們這個心如生牛皮,人家告訴你呀,剛強得不得了!人家告訴你——「告訴我這樣,你自己呢?」一點用場都沒有。這種情況之下,千萬不要去找善知識!惡知識,大家打打架,反正都是地獄種子,不怕;你看見那個善知識,你這樣一來的話,一定墮落!這話絕不是我講的,你們自己好好地去翻開那個經教上面告訴我們,後面會詳細說明,我這裡順便一提。真正的善知識如理跟你說的話,你起一念怨恨心的話,你就要那麼多世墮落在地獄當中,或者生到畜生當中,這麼可怕! 9B 21:40 38:13

所以這個佛菩薩不在世間,不是佛菩薩不肯來慈悲,他一來了話,非把你送下地獄去不可,這樣嚴重欸!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嘛,現在我們粗裡粗氣的話,你隨便亂來一通沒關係,反正粗裡粗氣的。如果這個地方都是很精細的東西,給你隨便一碰,跌倒一個是價值連城哪,這個很明白的事情嘛!你自己傷害,也傷害別人。就像那個小孩子一樣,在這屋子裡面,反正跌筋斗沒關係。如果在這裡這價值連城的東西給他碰的話,這個絕對不讓小孩子來。再不然如果是電,很危險的東西叫他一碰的話,他自己也受傷。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要隨轉。 9B 22:21 38:53

那麼怎麼才能夠轉呢?為什麼我們轉不過來呢?我們聽說這個道理很有道理,好啊!現在聽得覺得非常歡喜,聽得時候滿歡喜,書本一合,又還到書本上去了,又還到書本上去。現在比較好一點還有這個,說:啊!沒有關係,再聽一遍。你聽完了以後,還在那個裡頭,沒轉過來!下面會告訴我們怎麼轉,這個非常重要的!這個轉哪就在思惟。所以我這次特別講,這一次我之所以要求大家很嚴的原因就是這樣,如果你們單單聽聽的話,慢慢地別的有的是機會,還沒有準備好的,先不必聽這個,的的確確。然後我會繼續不斷地在這個地方講下去,還沒準備好了,先準備好了再來聽,那時有大好處。 9B 23:08 39:41

總是希望這次聽了以後,大家能夠跟著轉。那麼要想轉的話,就是整個的我們生活必須要配合,這個是它的一個原因之一。那時候你能夠轉了,就可以照著去修,否則我們談不到修!實際上這三個次第就是——聞、思、修。這個「隨轉」,就是真正關鍵就在思惟,等到你思惟觀察這樣的話,那你就轉過來了,轉過來了。平常我們所以轉不過來的原因就在這裡。關於這一點,講到後面業那一部分會特別說明。這業從那裡起?業的行相是什麼?我們講了半天都不知道,實際上主要的關鍵,就是我們這個思惟心所這個上頭。你能夠這樣做的話,「少力」——不要花多少氣力,「即脫生死城」。現在我們花好大的氣力哦,唉,花了很大的氣力,還到地獄裡去受苦,冤枉,非常冤枉!如果說你拿這個法門來念佛的話,的的確確萬修萬人去,這個祖師絕不騙我們的,絕不騙我們的,是千真萬確的!乃至於根本不要出家,你在家的話,照著去做也能夠去,這有這麼大的好處啊!關鍵就在這裡。 9B 24:25 40:58

於其所說諸聞勝利,應當決心發起勝解。

所以我們曉得,第一步都是靠聽聞。所以我們一開始的時候,先要對聽聞佛法的殊勝利益有決定的認識。決定的認識這個從哪裡來?從聞、思來。所以第一件我們現在真正努力的,不要說:「哎呀,我現在要趕快學學定,我趕快學學,要學這個、要學那個。」不是!要怎麼樣對於這個法的勝解發起,你能夠發起來的話,不動搖,全部精神貫注進去的話,那絕對有希望。尤其是現在佛給我們開的淨土法門,萬修萬人去,這麼安全法!繼續下去,那麼除了這個特別告訴我們,還要有一個這個應該有的準備。 9B 25:19 41:52

復次應如〈菩薩地〉說,

這個聽聞之前哪,我們應該事先有的準備,這個是在《瑜伽師地論》上頭的。《瑜伽師地論》上面我們曉得的,〈本地分〉當中,分十七地,十七地,是五識身相應地、意地,然後有尋有伺地等等。這本是好論哪!談到這地方,我心裡面常常著急得要命,也覺得一點辦法都沒有,看到大家空下來沒什麼事情說閒話,我心裡面真是代大家覺得可惜呀!倒不是,不是啊單單可惜你們,可惜我自己。我自己覺得年輕的時候不曉得用功,現在年紀大了,實在來不及了,恨不得現在這種情況下,叫我一天有九十六小時,整個地看書我還嫌少。我居然看見這麼多有寶貝的時間,坐在那沒什麼事情直聊天,然後一坐,坐在那地方乘風涼。唉,好可惜!這樣難得的、寶貝的無價的這個暇滿人身就這麼浪費掉了,說閒話還造罪。這種好書好好地去看,對我們絕對有好處,好處啊!我順便提起。關於很多重要的概念,這裡邊都有清楚明白,順便一提。那這個〈菩薩地〉上面,十七地當中〈菩薩地〉說: 9B 26:42 43:15

須以五想聽聞正法。

要這樣的五種概念。聽聞佛法之前哪,你先準備自己,使得心理上面有這個認識,然後以這種心情去聽的話,你就得到好處了。哪五樣?看下面: 9B 27:00 43:34

謂佛出世極罕難遇,其法亦然,由稀貴故,作珍寶想。

佛出世不容易,非常難得!佛固然難得,法也是一樣。佛之所以成佛,三大阿僧祇劫說起來,究竟說起來無量阿僧祇劫。單單時間長不稀奇,我們沒有一個人不經過無量阿僧祇劫的,乃至於根本無法算,所有的人都是這樣,所以單單時間長沒有用!什麼啊?他長時地修習。這個修習,那真苦了,真苦了!我們為了確實體會到這個情況起見,今天叫你多做一點,哎呀,你受不了了,不願意;叫你少吃一點,你受不了,不願意;叫你委屈一點,你不願意。現在呢,什麼樣的苦事都我來擔,什麼樣的好事都送給人家,受盡種種的委屈都我來,不容易吧?不容易!教我們在這地方受它一天都不容易,受它一年都受不了,他是無量阿僧祇劫啊!不單是一個人哦,還有很多人哦!佛在這個整個的團體當中成佛的時候,譬如我們佛出世,單單一個佛沒有用哦,還要這麼多菩薩弟子,那些人每一個人都是經過這樣地修習。那個時候,自他圓滿的時候,那個時候佛才應世出現。所以這個難,極難極啊,太難了! 10A 01:13 45:10

那我們現在,乃至稍微辛辛苦苦挖寶,挖到一個金鋼石,哎呀,覺得寶貝得不得了,比之金鋼石,那個佛算起來,那個金鋼石簡直是垃圾都不值啊!三千大千世界送給你,都絕對不能比,這樣地難哪!然後呢,佛固然難,法也是如此。實際上法比佛更難,為什麼?佛出世佛說得清清楚楚,說了很多法,他跟阿難說——地上挖了一點土——說:「阿難哪,你看我爪上這個土多,還是地上土多啊?」「當然地上土多。」佛說:「我說的法只是爪上那麼一點點,我沒有說的法地上那麼多。」喔唷,這個法啊這樣啊,這樣難得呀!所以它時間又長,又這麼地難得,它更重要的,因為它能夠真正解決問題,所以珍貴極了!這個法有什麼好處? 10A 02:21 46:18

時時增長俱生慧故,作眼目想。

第二個。這樣難得的東西,能夠增長我們的「俱生慧」。這個俱生慧有幾種不同的解釋,我現在這地方只用一種說明。什麼叫俱生慧?與生俱來的。為什麼是與生俱來的?就是我宿生的福智資糧所集聚的,福智資糧所集聚的。這個相對什麼呢?相當於這個說聞所得的慧,跟修證所得的慧。我宿生有這個智慧,福智資糧智慧,遇見善知識而聽聞,然後這一生增長。不但聽聞了增長,如理修證,就這樣。那麼這個俱生的智慧是宿生來的,這個宿生的智慧,而所以能夠增長的話,都要靠什麼?靠這一生聽聞這個佛法。所以聽聞這個佛法是能夠增長這個東西,而究竟圓滿解決問題。所以它像眼目一樣。 10A 03:29 47:26

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故,作光明想。

哦,所以他這麼一說的話,我們增長的幹什麼啊?它的目的始終要把握住。不是說:哎喲,我又懂了,然後我說給別人聽,我名氣很大、賺錢很多。不是、不是、不是,完全不是!戲論!而是說由於了解了這個東西,能夠得到這兩樣東西: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個是正知,一個是遍知,那兩個究竟圓滿就是佛陀。這個東西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所以這個東西,不但是自己的眼睛,而且是外面的光明,這是第三個。這個東西有什麼好處呀? 10A 04:18 48:15

於究竟時能與涅槃菩提果故,作大勝利想。

這個東西到最後的話,給你涅槃菩提果。這個才是,這個是最殊勝,這個「大」是絕待的無與相比的殊勝利益。你所有的、一切的惡斷盡,一切的德圓滿,這樣好處!那麼說,這個好處雖然好啊,可是以後啊,妙了!以後固然好,有這樣的究竟圓滿,眼前就見效。 10A 04:55 48:52

現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作無罪想。

得到這個菩提涅槃,一個是斷德,一個是智德,這兩個是究竟的這個的果位,眼前就可以得到。實際上如果眼前得不到,是究竟決定得不到,為什麼?眼前是因。請問你沒有種下這個因,能得到果嗎?所以我們現在常常有這個說,講一個問題啊,人家說:哎呀這個是菩薩境界,這個是聖人境界啊!我們常常會這樣,好像要求我太高啦!這個是一個錯誤的概念,我自己當初就是從這個地方過來的。我自己又想起我的善知識,以前常常用這個勉勵、要求我。我心裡面常常想:唉!法師講的,我還是一個凡夫啊,我還是一個凡夫啊!有一次他就跟我說:「正因為凡夫所以才跟你講,那你聖人,我還跟你講什麼!我磕你的頭向你學,你講給我聽啦!」我抓抓頭想:對呀!但是這個問題還是弄不清楚。我聽完了回來想一想:「我還是凡夫,還是要求太高了!」以後慢慢才懂。說你凡夫才要學,你感到了痛苦,所以要聽著佛法淨化自己,下這個因,將來才能夠步步上升,感得透脫痛苦的果,非常清楚。 10A 06:23 50:20

所以現在我們聽了以後,總覺得自己:我凡夫,凡夫啊!那時候你還沒有做,已經先打了退堂鼓,先已經把「這......不行!不行!」你一打退堂鼓,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常常記著!今天不要說別的,叫你到下面去掃個地,你說:「大家都坐在這裡,叫我掃地,外面太陽這麼大。今天雙十節人家都放假,我們坐在這裡已經很委屈,還要叫我去掃個地。」你掃個地都不行欸!你還沒有做,打了退堂鼓了,這必然結果!這麼小的小事情做不成,你現在說:啊,我要學佛,解救三界一切眾生。然後這種心裡面,請問你怎麼解救法?往往有這種心情,叫你掃個地不行,跑著去說法可以的。為什麼?弘法利生!你自己的心裡面真那麼煩惱都弄不清楚,你能弘法利生嗎?顛倒啊!錯誤啊! 10A 07:17 51:14

所以這個真正的重要,始終這個概念要把握得住,現在下的因對了,必然感得將來的果。所以懂得了這個,我們眼前很多障礙都可以去掉了。眼前做一點事你會想:哎呀,馬上給我積聚什麼——福德資糧。不會說:他不做,叫我去做!那個嘴巴翹得這麼高,心裡面增長的不是智慧,是煩惱。然後做了這個行為的話是鬥爭在這裡,很明白、很清楚。所以你真的心理行相一看的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真正高明的地方。 10A 07:51 51:48

所以他說現在的兩個因——止、觀,所以能夠得菩提涅槃,一個斷德,一個智德的話,這個因就是這個東西。當然所以能夠得止觀,前面還要得正知見,得正知見的——戒、定、慧,歸納起來都在這個止觀兩個。這個止觀本身不是痛苦的事情,樂!都是千真萬確的。現在我們很遺憾,修學佛法,越修越痛苦,關在山裡面,真受不了,這個沒有用。持了戒以後,教你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不行!戒真正的特質是什麼?調伏,調伏你的煩惱。調伏你的煩惱了,什麼呢?得到清涼。清涼是快樂的,所以叫解脫。這個尸羅有三個名詞,翻成我們中文的調伏、清涼、解脫。請問你清涼、解脫了還有煩惱嗎?還不快樂嗎?我們現在持了個半天戒,覺得:哎喲!我這個戒,某人傳給我的。啊,這個我慢是那麼大!這個東西不相應,不快樂的事情,這個,千真萬確的。 10A 09:04 53:02

你因為能夠調伏了這樣,所以你才進一步,才能夠學定、慧。戒相應尚且如此了,何況是定,何況是慧呢?的的確確它每一個地方,都有它深厚的內涵,能夠使得我們感受到,這個跟法相應的樂。世間的樂有沒有?有!世間的樂,最後的結果,還是會輪迴生死的。所以只有這個樂是無罪,它不講好的那方面,只講無罪是有這個原因的。世間我們今天賺了個錢,眼前是快樂的,對不起,兩腳一伸,不曉得到哪裡去了,這個有罪的,這要分得很清楚。所以這必然的情況,喏、喏、喏!就是這樣的五個次第。 10A 09:50 53:47

作是思惟,即是思惟聽聞勝利。

你能夠照著這樣去想的話,那麼這個時候這樣的想法,你了解這個好處哪來的?聽聞佛法來的,啊原來聽聞佛法,有這樣的殊勝的利益!所以現在有很多人說:我要去修行了,所以不要聽聞。欸,以前我也是這樣想,總覺得關起門來修行,現在想想才曉得,真懊悔,什麼都不懂修習什麼呀!關在山裡面剛開始覺得滿清淨的,關了幾天以後,自己就關不住了,不曉得怎麼辦是好!好一點的人就睡覺,不好一點的人,到外面去亂搞,所以原因就在這裡。你正確地認識了以後,整個的情況會徹底改善,這個都靠聽聞而來,這第一個。 10A 10:40 54:36

然後呢我們說有這樣的好處,於是你那個時候,不會停止在那裡了,一心要去求善知識,去聽聞佛法。不是馬上去聽聞,還要有一個條件。前面那個淨除了我們的障礙,就是說,如果你沒有這個心理狀態的話,那個障礙擺在那裡。普通在世間的學問,物理上面常常說,它這個任何一樣東西有一個惰性。什麼叫惰性呢?你譬如說任何一個東西,它本來在這裡,靜止的,它就靜止,你要叫它推動它,要加一點力量。我們現在這個有情分上也是如此,平常我們的心情就這樣,你要改變那個現狀不太容易,這個叫作惰性。改變這個現狀一定要有一種力量,物理上的東西你把它推、是拉,那麼我們心理上的力量靠什麼?就是靠思惟。 10A 11:34 55:30

等到你思惟了說:這樣做有大好處,不這樣做有大害處,你會改變你。其實這個道理我們很容易了解,我們在這裡滿好的,就不想動,如果說,你發現這個地方很不安、又危險,那個力量推著你,把你推走。或者說,哪裡有一個什麼特別的好處,你想去,那個力量拉著你去。那麼現在這裡也是如此,思惟了這個以後啊,它會拉著你去聽聞這個佛法。那麼你要去聽了,那個時候說,前面那個障礙除掉了,你還要為自己準備一點東西。這個什麼啊?對法及法師發起承事。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

實際上這個裡邊要恭敬地承事。不管所說的法也好,以及法師也好,你要一心恭敬地去承事他。剛才老比丘這個故事就在這裡,他前面來的時候,就是覺得這個佛法的好,然後呢他不管什麼人啊,他對佛法本身絕對沒有一點輕忽的心情。不管你講什麼,他至誠恭敬地去聽;不管誰去講,他至誠恭敬地聽,因為這樣,他得到好處。所以在這個地方我不是說講法的人一定都是佛,你一定要這樣去做。可是呢我們要了解我們該怎麼做,你能夠這樣做,好處是你的,這個概念非常重要!我們現在所以做不到的,還是為了「我」。所以我這地方不強調「無我」,我這個地方寧願講「我」,或者對你來說對你,真正為你自己,這還是最好的辦法,千真萬確的。我們不妨把經上面,佛陀告訴我們的這個話,仔細研究下去。 10A 13:20 57:17

如《地藏經》云:

他都是引經、論、祖師的語錄,乃至於實際的說明。要怎麼辦哪? 10A 13:30 57:28

「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於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

這個對法跟法師,要怎麼辦呢?「專」,是專一,專一。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這個地方,只有這樣,這目的要擺得很清楚。所以說,我們世間念書是求文憑,是要賺錢,佛法也同樣的,要求什麼啊?要得這個菩提涅槃之果。全部精神貫注跑到這地方來。不是說我聽了法,過兩天我也講——這個大法師,也可以講法——那不對!這個專一、純一,然後要以淨信心,這個時候還要一個恭敬。所以淨信當中有恭敬,而另外專,還加恭敬,恭敬有個重要、絕其重要的功效在!平常我們無始以來,都跟著「我」這個行相轉。「我」這個東西一定有個慢、一定有個慢,一定有個見,一定有個癡。見就是你的見解,然後呢其他的習性。然後呢慢心,這個東西在的話,什麼好東西,佛法一定進不來,一定進不來!聽聞哪要專、要信、要恭敬,這樣去聽聞,這樣去聽聞。那麼目前我們哪要想一下做到,恐怕不大容易,盡自己的能力,你能夠多思惟聽聞佛法的殊勝的利益的話,那個時候慢慢、慢慢地就可以了,要多思惟、多思惟。 10A 15:23 59:20

反過來呢,「不應於彼起毀謗」。千萬不要起毀謗,這個事情非常嚴重,毀謗這件事情非常嚴重。你前面已經聽不到這麼無價之寶,得不到,你還去毀謗它。本來這個無價之寶,那可以解決你一切的問題,得到無比的快樂。結果你不但得不到,而且還得到了反效果。你如果毀謗它的話,那個東西有無比的嚴重的後果。這個東西我們一定要自己多思惟觀察,多思惟觀察。 10A 16:09 1:00:05

所以現在容或人家會說:「啊,這個說法的法師,他自己不行啊!」不行,你不要去聽他嘛!這個很簡單,你毀謗他幹什麼?他不行是他的事情!我們絕對不會跑去地獄的眾生去罵他,你罵他幹什麼?他已經很可憐了。你不會去罵一個牛,牠很可憐。他不對,他不對他的事情,如果說你自己覺得罵他的話,你並不比他好欸!他因為愚癡,如果是你有智慧的話,要改善你自己。如果你不改善你自己,你罵他的話,豈不是你跟牛一樣,這個千真萬確。所以你罵他啊,這正說明了你自己就是那個,比他還不如的,這樣的一個胚子啊!所以這地方我是從反面來說,我們特別要了解的,對於這個法也好,說法的人也好,絕對不要去毀謗啊! 10A 17:08 1:01:05

所以後面曾經有一個這個例子,那個也是這些大祖師們。有一次一個大祖師經過一個地方,正好那個地方有一個法會。然後他就叫他後面的這個伺候的侍從的人——侍者,「停下,停下!這個地方有一個法會,去聽法。」結果那個法會就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一個人在那裡講法。結果那個下面的侍者,受了一肚鼻子委屈!覺得我這個老師,當代最高的一個大善知識,跑到這個地方來聽這個人講,那個人講還不如我啊,怎麼跑到去聽這個東西!但是他那個老師,善知識,在那兒認認真真地聽,他也莫可奈何,勉強一肚鼻子委屈。聽完了以後,他心裡面有點不高興。他說:師父啊!這個人講的這麼個平常,你跑得去......。意思就好像不是委屈了你的身價了嗎? 10A 18:12 1:02:09

那個善知識怎麼講?「哎,你怎麼這樣講的,我可是在這個地方得到了兩樣大好處啊!」「得到什麼兩樣好處?」「法啊!他在這裡講法,我無比地恭敬,讓我又能夠在法上面能夠隨轉。無比的好處啊!今天就因為聽了他講的這個法,我得到好處。然後呢,他這個法會我去隨喜,這個都是無比的功德!平常跟你們說了個半天,你們聽的法都聽到哪裡去了?有這麼個好機會!」啊,一點都沒有錯!那個大善知識的行持,樣子就是這個樣。現在我們跑得去,懂了一點點跑著去聽:「唉,這個傢伙說這些是幹什麼啊,真是!」然後他說得你好的,「他好!好些什麼?我才不在乎他咧,他好!」他比你好嘛,又不行;他比你不好嘛,又不行。這不是他好不好,是我們心裡面;毛病就在這裡,這真正我們要淨化自己的。下面「於說法師供養者。」特別強調這個法是要恭敬,法師要恭敬,那麼除了這個以外,單單那個法師也要供養。 10A 19:27 1:03:24

「謂於師起如佛想。」對於那個說法的法師,要把他看成佛,這個有大道理,有大道理。這一點我們平常很不容易做得到,很不容易做得到。這個道理在這裡不多說,假定你能夠把他看成佛的話,你會全心全意地去努力、去恭敬。你能夠有多少恭敬,嘿,妙了!你就得到多少好處。當年印光大師,他在自己關房裡面閉關、拜佛。當然平常我們信佛的人,對他老人家恭敬得不得了。當時有一些人,仰慕他的名去,他倒不一定信佛,所以有一個人哪,也是個知識分子跑得去,跟著他們的朋友。那些朋友都是很有名的人物,去拜訪他,就拉著那個不信佛的人一起去。結果他就問:「老法師啊!你這個佛像是木頭,泥塑、木雕呀,你拜他幹什麼啊?」印光大師怎麼講?「他是泥、木作的,我不是呀!」你們懂得這個話嗎?沒錯,那個是泥塑木雕,我不是呀! 10A 20:41 1:04:37

同樣的道理,擺在這裡,他跟人講的也許講得不對,我不是啊!我是要學佛的。請問你們是要學佛的嗎?你們到這裡來幹什麼?要學佛而來,要學佛而來的話,你要往好的方面去想。所以孔老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這三個人行,是必定有我的老師。其實啊三個人行,必定「是」我的老師,不是必定「有」。他這個三個人,實際上不是指三個人哦!所以這個有三種行為:有一種好的,一種壞的,一種不好不壞。好的,善者而從之,好,你就跟著他,當你的教授;不善,你看見他不善,我可不要不善,我來改。 10A 21:30 1:05:27

佛法更精采!佛法真正超越的地方,這個壞人,不但是你不要跟他去做啊,所以說,善人是師,惡人是自己的資。好的話,他教你,你跟著他;壞人的話,正好在這個上面,把好人、師長教你的道理去運用,增長你的功德。那不是三個人必定都是老師嗎?如果你們不能夠把握住這一點的話,根本不能學佛。 10A 21:56 1:05:55

所以佛告訴我們很清楚,佛成佛靠眾生哪!那個菩提樹王要慈悲水去灌的,這個慈悲水靠廣大眾生,就是這樣。所以我們現在口口聲聲說學佛,口口聲聲地都說大乘,口口聲聲要度眾生,從哪裡開始?就從這裡開始。所以剛才說,最後得到這個究竟的果利,眼前這兩個因才是我們下手的地方。所以我剛才說,以前我不懂,說:「我現在是凡夫啊!」現在要轉過來,「哎呀!我現在是凡夫啊,趕快努力!」怎麼把因地上面種下聖賢種子,千萬再不要把那個凡夫的因,繼續增長,繼續增長永無了期。所以說,「這個人不對,那個人對我這樣!」這都是凡夫的因,都是生死的因,都是輪迴的因!趕快把它切斷,這個才是真正學佛的人。你能夠切斷了,至少你不會墮落。你能夠切斷了,把你切斷淨化這個告訴別人,那真正幫忙別人,真正弘法,那個時候就可以開口了。道理這麼簡單哪!所以這一件事情正是我們凡夫做的。 10A 23:04 1:07:01

了解了這個,專一也專一得起來,信心也建立得起來,恭敬也必然,自然而然,講法的人把他看成佛。不但講法的人看成佛,惡人你也把他看成佛,為什麼?惡人為什麼把他看成佛?這個很簡單,沒有惡人,你就沒辦法成佛,你的成佛靠他啊!所以佛陀說得清清楚楚,我之所以成佛,靠兩個人,第一個,我的老師,他是佛,告訴我這個道理。單單告訴你道理行不行?沒有用,你還得去做!第二個,靠提婆達多。他為什麼靠提婆達多?這提婆達多是個代表,世界最惡、最罪大惡極,沒有比這個更壞的。「沒有這個提婆達多,我成不了佛!」他現在使你成佛,當然你要敬之如佛,這個很簡單嘛,這個道理說起來那麼簡單哪!那何況他現在是佛,你能不敬他是佛嗎?提婆達多都把他敬之成佛,現在告訴你道理,你反而不恭敬他了,有這個道理嗎? 10A 24:06 1:08:03

所以我們真正重要的,不是做不到啊!我們往往去修行,頭磕了半天,怪不得憨山大師說:「你頭顱磕破也徒然」,然後呢你念佛,「喉嚨喊破也徒然」,你沒有得到正確的認識、正確的方法。有了正確的方法,隨便一點事情都是功德,何況是念佛,何況是拜佛,當然有無比的功德!這個念佛的功德,拜佛的功德無量無邊!所以說看你有沒有正知見。正知見哪來?非聽聞不行!從哪裡聽聞?善知識!就是這樣。你怎麼能不把他看成佛!我們了解了,好,繼續下去。 10A 24:51 1:08:48

應視如佛,

下面是解釋,那麼看成佛怎麼辦啊?要對他  10A 24:56 1:08:58

以獅座等恭敬利養而為供事,斷不尊敬。

要對他這樣地恭敬,要對他這樣地恭敬。 10A 25:06 1:09:03

應如〈菩薩地〉中所說,而正聽聞。

那麼上面告訴我們,下面告訴我們〈菩薩地〉這個論上面,菩薩、祖師詳細說明,那麼正式聽聞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10A 25:21 1:09:18

謂應無雜染,不應作意法師五處。

他主要的就是心裡面要純、敬、專一,不可雜染,這個雜染下面會解釋。另外特別舉出來,我們腦筋裡面,不要從這個概念去想,不作意法師五處,這個都是非理作意。非理作意把我們送下惡道的,如理作意把我們超脫輪迴,幫助別人的。那麼這雜染是什麼呢?下面那個兩部分: 10A 25:55 1:09:52

離高舉者,應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而聽聞之。

這個雜染當中,第一個,把自己舉得高高的!第二個,把對方看不起。這個高舉要拿掉,輕慢要拿掉。什麼?恭敬,專信!這個因為你離開了高舉了,所以你謙恭,所以要時時、要應時去聽聞,聽的時候要恭敬,不但恭敬而且要種種承事。這個承事分兩方面:第一個,身語承事,第二個,如法修習,這個都是承事,這兩個都需要的。然後不應忿恚,心裡面不要起不隨順的。這個忿恚有多種,或者由於自己方面,或者由對方方面。所謂自己方面,譬如說你不舒服啦,或者什麼啦。對方呢,也許他說到的法,觸犯你的心等等的話,那個時候千萬注意,這個很重要的,很重要的!我現在就體會到,我所以常常給大家說,我今天所以多多少少能夠跟大家同學在那兒講講的話,最主要的原因,一開始就得到那個善知識的攝受。 10B 00:09 1:11:13

大部分同學都曉得我這個善知識的行相,今天再說一遍。我跟了那位善知識幾年的時間,他很少說給你好好地笑一笑。你做什麼事情跟他說,他總歸覺得不對,總歸是呵斥你,這樣的!結果,我現在一直感念他,就因為他這樣,所以多多少少把我這個煩惱降伏了一點,降伏了一點。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不應忿恚,隨順正行」,聽完了以後,要照著他去做,不是一口氣叫你做到,你總是跟著他所指點給我們看的,就是佛菩薩指點給我們看的而去做。去做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說:「他教我這樣做,他自己還不是有毛病!」那個千千萬萬不可以——「不求過失」,不要求他的過失。要求誰啊?要求自己的過失,你求自己的過失,你就改善了,你就改善了。由此六事而正聽聞。 10B 01:13 1:12:17

所以以前我在〈常憶念頌〉上面聽過一個頌:「己過如山積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懺悔常憶念。」我在這地方寫一下。我再說一遍,自己的過失,比山還要高,積得如山,積不見,看不見!我們無始以來的無明哪,一直在惑業當中,豈止山哪!像法界虛空一樣地這麼多,看不見!師過呢,老師的過失,秋毫一點點哪,你看得清清楚楚。法不相應實由此啊!我們修學了佛法不相應,原因就在這裡啊!勤加懺悔常憶念,常常擺在心裡面。你能夠擺在心裡面,你就得到好處,就這麼一句話,就這麼一句話!你要常常擺在心裡面,這最重要的,只有這一件事情,你就得到好處,千真萬確的!你有多少時候能夠反過來看自己的過失,你看見了,那時候覺得:「哎呀,我自己修學佛法的人哪,穿了這件衣服,原來自己還這麼差啊!」那時候你就有希望了,你就有希望了!然後你把那個「師」字改一個「人」,那是更好。注意啊!就這麼一點點,佛法就這麼一點點,所以叫內學,所以叫內學,所以叫內學!外學,就是看外面的,內學就是反過來,反省自己的。 10B 03:09 1:14:12

我記得我們中國歷史上,有一很有趣的公案,很有名的公案,與其說有趣,不如說是最感人的一個公案。南山道宣律祖,那真了不起,對我們中國貢獻,對佛法的整個的貢獻。他先跟他的老師學,他老師跟他講戒,聽了一遍覺得:欸,懂了。戒,這個東西嘛,一聽,他絕頂聰明的人哪,覺得就是這樣了。然後呢,他也是講來講去就是這個東西,他自己覺得到外面去參學。那老師:好了,你要去外面就去參學。結果他就出去。結果轉了個大圈子,看來看去外面也不過如此,沒比他師父更高明的,所以他又回來。回來啊,他師父把他趕出去不要他,他又拼命地求懺悔,懺悔也不要他。跪在那裡苦苦地懺悔,怎麼說他要努力,最後又回來了。 10B 04:04 1:15:09

回來了以後,老師沒別的,還是講那個東西,還是講以前的東西。他自己多少年已經聽了,已經都聽懂了,覺得沒有味道,所以出去的,回來老師還講這個。然後他一心一意地聽了〈四分律〉二十遍,你們看看道宣律祖那個公案去,一代大祖師不是那麼簡單哪!我們現在——哎呀,這個懂啦!實際上差得很遠,我這個隨便提一個公案。你如果聽懂了,回過頭去一照的話,啊!我現在發現我這個渾身不曉得多少的罪惡在這個裡邊,全部精神,拼命晚上二十四小時不睡覺都弄不過來。你只要一照,你就立刻發現。我想人人都有這個本事,人人都有這個能力呀!可憐的就是,嗯,就在這裡! 10B 04:57 1:16:01

所以他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千萬不要找人家過失。固然是老師的過失不可以找,別人的過失也不可以找。我們現在說,這個不修行,不行!因為這個習性已經非常厲害、非常厲害了。我們緣法,跟法相應的心,沒有!可是一直一天到晚在那散亂當中,這樣。隨便一點的風吹草動,你眼睛就......喔,這樣!然後看見,無非是看見,都是看見人家的過錯,這個毛病就在這裡。然後呢因為過錯,分別那個邪妄分別的是非,然後鬥爭,然後造業,都在這個地方來的。所以只有一個辦法——回過頭來看自己。你一旦看見了,不要說老師的過失絕對不敢看,沒有一個人的過失你敢看見哪!你哪有時間去看那個,一看見自己的過失——下地獄,啊,那個油鍋,那個刀山,等在那裡呀,你怎麼有時間去肯一步之錯!那個油鍋就等在這裡。「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懺悔常憶念!」

離輕蔑雜染者,謂極敬重法及法師,及於彼二不生輕蔑。

然後呢高舉不可以,輕蔑也不可以。不輕蔑應該怎麼辦呢?「謂極敬重法及法師,及於彼二不生輕蔑。」法跟法師不要一點點輕蔑,要恭敬他。 10B 06:16 1:17:20

不應作意五處所者,

這個五樣東西不要,特別的,我們很容易犯的,哪五處啊? 10B 06:22 1:17:27

謂戒穿缺,

這個地方不一定持戒,換句話,他自己的行持不夠。「穿缺」有它特別意義,簡單一點說,他自己好像做不到。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固然可能的,做不到,實際上他做到了你看不見。千真萬確的!以我,不要說過來人如何高妙我們看不見,拿我們眼前來說,大家都說:眼前的時候,我跑遍了台灣就看不見一個人!我卻是看見很多善知識哦,我的受用就在這個台灣得到的,千真萬確!現在還有,眼前也有哦!那你們只要好好地去學,我保證將來你們都會看見的。所以說你不要看人家呀,你真正過失改過了以後,那個時候你才會曉得這個善知識的行相,千真萬確的事實!這一點特別重要,以後慢慢地、慢慢地隨時來說明這件事情。然後呢? 10B 07:24 1:18:28

種性下劣,

我自己的出身高貴,這個人好像他......這個身分很低的樣子。

形貌醜陋,文辭鄙惡,

長嘛又醜陋,「形貌醜陋」,講起來的話,文辭嘛又鄙惡。人家講的是非常文雅,典故、典章等等,他那個出起口來的話,好像很粗魯的樣子。 10B 07:49 1:18:52

所發語句粗不悅耳。

別人跑得來告訴:「哎呀,某人你真了不起、你真好!」他又跑得來告訴:你這個不對,那這個不對!諸如此類的。因為你聽見了, 10B 08:01 1:19:05

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捨之。

唉!這地方沒道理,那聽不進你跑掉了,完了!跑掉了,沒有希望了!

如《本生》中亦云: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應該怎麼辦?佛陀告訴我們: 10B 08:12 1:19:16

「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

你自己把自己放在最低。這個不一定是叫你坐得最低,叫你心裡面放得低低的。換句話說,你一定要把那個慢心拿掉:哎呀,我是最差的,我要努力去學啊!那個你能夠「發起調伏德」。我們修學佛法三個步驟:戒、定、慧。戒的名字叫調伏,調伏什麼?調伏煩惱。本來你這個慢心高得不得了,欸,你能夠這樣做的話,跟法相應了,馬上調伏你的煩惱,那個時候你才有機會,法水才能夠進來。所以「慢如高山,法水不入」,像高山一樣,它儘管甘露下下來,流掉了,沒有用!現在你把它反下來的話,進來的,啊,那對了,才能夠調伏——德相。那個時候, 10B 09:04 1:20:09

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

唉呀,你歡喜呀!就像飲甘露。甘露是治我們一切病的,現在呢治我們生死病。反過來,如果你沒有這個,你拿這個心情去的話,你也能夠得到這個法的滋潤,體會到這個法的美。說: 10B 09:26 1:20:30

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恭敬、專一、至誠,這樣地來淨化自己的內心,調善我們的內心,把心裡面的髒垢,徹底地淨除乾淨。這個時候,有個什麼現象啊?你不會論這些是非,就像個病人,一心一意地聽那個醫生招呼。我們現在是無明大病,聽那個佛、法、法師告訴我們這個法藥,然後一心一意去承事他,去聽聞,這就對了。前面就是告訴我們準備。夠不夠?嘿,還不夠。這個真正聽聞的前面,已經有了,後面這個正聽的軌理,究竟說起來,還是一個聽聞之前的條件。下面,說:

正聽軌理分二:斷器三過,依六種想。

「正聽軌理」,正式聽聞的軌理。實際上這個裡邊還有,還有的留到下面講,我們一步步講下去,自然會分得清清楚楚。所以現在好,沒錯,前面的障礙掃除掉了,用什麼方法?思惟聽聞佛法的殊勝利益,把自己不想去聽,不願意去聽的拿掉了。那麼聽的時候又是產生種種,不但得不到好處,而且啊反而反效果的,又淨化掉了,這樣。所以那個時候可以正式聽聞,又分兩方面:一個是障礙方面,另外一方面,反面的,正面的。反面的,自己的過失,叫「斷器三過」;正面的,還要具足這樣的條件,「具六種想」。 10B 11:27 1:22:31

今初

他告訴我們,哪三個過失呢?他先說明: 10B 11:34 1:22:38

若器倒覆,

這第一個。 10B 11:37 1:22:41

及縱向上然不淨潔,

第二個。第三個, 10B 11:42 1:22:46

並雖淨潔若底穿漏。

說倒了的器具,像那個杯子一樣的。這個杯子這樣擺,不行,那個法水進不去。然後它向上,但是那個杯子裡邊有髒的、有毒的,沒有用。然後你把它洗乾淨了以後,那個杯子下面有一個洞,漏掉了,也沒有用,這很明白。那麼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也是一樣。所以他說那個杯子, 10B 12:15 1:23:19

天雖於彼降以雨澤,然不入內。

這是第一種情況。如果倒過來的話,盛那個甘露,不能,進不去。你把它倒過來,不再倒了,向上了。向上仰了,但是裡邊髒, 10B 12:32 1:23:36

及雖入內或為不淨之所染污,不能成辦餘須用事。

你不能用這個東西派它用場。 10B 12:41 1:23:46

或雖不為不淨染污,然不住內,當瀉漏之。

雖然沒有髒,然而不住在裡邊,漏掉了也不行。這個比喻,比喻什麼?比喻我們現在聽法的時候,也是一樣。

如是雖住說法之場,然不屬耳,

聽法的時候,第一個呢,「不屬耳」,就是根本耳朵沒放在這裡,而他在那裡聽法。我們呢,兩種情況,心裡面胡思亂想,乃至於有的人,平常我們上課有這種情況,在學校裡,老師上課,抽屜裡面拿了一本小說,就在看小說。不看小說,胡思亂想。等到你散亂心過去了以後,打瞌睡,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我們平常的時候聊天,聊了個起勁,叫你去睡覺,叫你不要聊天,做不到,可是聽法的時候,他就打起瞌睡來了,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實際上就是我們的業障,碰見這種情況,好好懺悔,好好懺悔。這第一種情況。第二種情況呢? 10B 13:43 1:24:47

或雖屬耳然有邪執,或等起心有過失等。

他耳朵聽見了,但是他心裡面有邪執,「或等起心有過失」。他這個「邪」是錯的,「執」,可以說兩種,可以說一種。他沒辦法跟那個法相順,他聽見了以後,這個聽不進,他有他的執著。也許他在這兒說:「哼!我在這兒可要學的參禪,他在這兒教我念佛,不行,不行,這個沒有用。現在這個時候你還講這個幹什麼!」諸如此類的事情,他心裡面總有他的。還有呢等起心,就是他聽了法,跟它相應起來的這種,他有他的特別的概念,這個裡邊有錯誤,沒辦法跟那個法相順。譬如像我剛才說的,我自己以前的這種經驗,我自己的過失。這個法師真正告訴我們:「某人哪,你該怎麼辦......。」我心裡面怎麼想?「法師,你告訴我,我是個凡夫啊!」說多了,有的時候受不了,我乃至於跟他說:「法師啊,我還是個凡夫啊!」這個就是等起心有過失。就自己執著在這個,牢牢地不肯捨棄自己錯誤的見解,就這樣。那這個是一點用場都沒有。 10B 14:57 1:26:00

雖無上說彼等眾過,然聽聞時,所受文義不能堅持,

上面你一步一步拿掉了以後,那麼很好了吧!聽過了記不住,也不想去記,那還是沒有用,還是沒有用!所以正規地來說,一定要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然後聽的時候,還要不要說拿我的想法去想,你一拿你的想法去想就不相應了。真正應該什麼呢?以菩提心相應的心,你曉得真正要學無上菩提,要學一切法。他現在在教,全心全意先聽懂了他說的什麼,照著他去做,這才是我們相應的。然後聽完了以後,牢牢地記在心裡面,這個是我們必須要的條件。 10B 15:41 1:26:45

所以這個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面,一開頭的就告訴我們,剛才那個偈子,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應該有這種心情。看看:「專視聽聞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就是全部的精神,全部精神它不是要瞪大了眼睛去看他,當你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頭的話,你自己不知不覺全部的精神啊,「專視」。這個專視,心志所在。換句話說,它真正重要的,心志在那裡,你眼睛可以閉上,但是你全部心志在那裡。有的時候,我們有人習慣聽得來勁的時候,全部精神瞪大了。我記得我那個時候剛開始的時候,我就跟仁法師,我這個聽了法,聽了,啊!全部精神在那裡,眼睛瞪得大大的。仁法師常常跟我說:「不要看我!」可是我過了一下,眼睛又瞪得大大的,實在是!以後慢慢地跟了他才曉得他為什麼說:「我晚上不能講法。」以後我發現哪,他晚上固然不能講,我也不能聽。我晚上聽了,我晚上也睡不著,全部精神貫注在那裡,你自然而然就歡喜,精神就提起來,到那時候躺在床上睡不著。 10B 16:45 1:27:49

所以我現在感覺得很多人,聽了這個打瞌睡,那實在不相應啊!這個東西毛病,只是種種善根可以,你真正要聽法,不行的,專視!聽這個法。那個時候就要像什麼?像渴得不得了,啊,那是這樣,看見那個水,你說擺在那裡,你不去理它,會嗎?當然不會啊!然後那個時候,「一心入於語義中」,你全部的精神聽他,他講到哪裡,這意義把握住了,心裡就相應了。你能這樣的——踴躍。聽了法心裡歡喜,歡喜啊!「心悲喜」。佛法相應的必然情況。 10B 17:27 1:28:32

弘一大師走的時候,寫了一個偈子,叫「悲欣交集」!一點都沒錯,你到那個時候法相應的時候,就會有這種心情,你也說不上來,你到底是悲啊、是喜啊!說起來是又悲又喜,悲——聞法之太晚,喜——從今天開始。實際上那個心情很混雜的,但是的的確確跟它相應。那個時候這種情況應該說;反過來我們應該聽法,就應該有這種心情,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這麼如果像上面這種情況, 10B 18:05 1:29:10

由忘念等之所失壞,則其聞法全無大益,故須離彼等。

在這種情況之下,聽聞這佛法,沒有大益。他寫那個「大」字很有意思,還是有一點好處的喲!佛法這東西真了不起啊!哪怕你討厭他,哪怕你在這個地方說辨別他:「是,你講了半天,老是講了半天,他自己呢?」哪怕你起了這個心,是,你起了這個心以後你要下地獄的,但是等到你地獄上面出來,還靠這個力量你又上來了。佛法之美啊,它必定有好處!必定有好處!但是要想得到大好處,卻得不到。當然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他得到大好處,每個人絕不希望聽聞了佛法,先下了地獄,回過頭來再生天哪,沒有這樣的事。所以我們要想得到這個真正的大好處,一定要把那個過失拿掉。那麼過失拿掉的這個針對的這個方法,所以叫對治。 10B 19:04 1:30:08

此三對治,

是什麼呢?

經說三語,

經上面怎麼說啊?

謂善,諦聽聞,意思念之。

聽的時候嘛好好聽,然後呢,好好地聽完了以後,要去如理思惟,這樣。 10B 19:19 1:30:22

此亦猶如〈菩薩地〉說:「希於徧知,

你要希望得到這個,你一心好樂希求這個——徧知,正徧知,就是佛陀智慧。那怎麼辦呢? 10B 19:29 1:30:33

專注屬耳,

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把耳朵聽在那裡。 10B 19:34 1:30:38

意善敬住,

這個意,你心意要善、要敬,安住在這個地方。 10B 19:40 1:30:44

以一切心,思惟聽聞。」

全部精神去聽,這個是論上面告訴我們的。完了以後,經上怎麼講啊?我們每看經典,尤其是大乘經,它一定說,比如哪一個人聽聞,啟發那個問了,佛陀就說:「善哉!善哉!」好極,好極,你問這個問題啊!然後呢他一定告訴我們:「諦聽!諦聽!善思念之。」這個話,不一定用這個方式,可是很多經典上面都說這個,「諦聽、善思」。平常我們看見那個佛經上面,好像這兩句話無關緊要的,場面話交代一下,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這兩句話是何等重要! 10B 20:26 1:31:30

所以本論的真正殊勝,列為四個大科,而這個是第三個主要的。你沒有這個前面的準備,告訴你這個正文沒有用。你有了這個準備,來了。根據哪裡呀?佛經上說得清清楚楚。所以我們現在說,不要人講啊,自己可以看看佛經就看懂啦!那這種都是天才。天才是當然的,普通一般人是絕不可能。經裡面這個「諦聽、善思」,有這麼深刻的意義在,平常我們不了解;你了解了,你就做到了,那個時候你就步步向上了,步步向上了。那麼這個是斷器三過,這個過失要斷除掉。斷除了過失,然後呢,正面還要具足這個條件,要具六想。

依六想中,

這個最起碼的。不是說單單那個三個過失斷掉了,後面還要有。不過這個地方最前面的,最起碼的這個要除掉。同樣要具足的,要六樣東西。這個六個東西,第一個, 10B 21:27 1:32:30

於自安住如病想者。

聽聞佛法,第一個,先把自己,說我現在在病當中,在病當中。 10B 21:36 1:32:39

如《入行》云:

這個《入行論》是叫《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我們《大藏經》裡這個名字不叫《入菩薩行論》,叫《菩薩集學論》,好像這樣,我一下忘記掉了。這是寂天菩薩造的,可是我們《大藏經》裡面說這個是龍樹菩薩造的。寂天菩薩是龍樹菩薩的弟子,我不敢肯定這兩個是一、是二?說不定是寂天菩薩,又把他師父說的這個內容增加修改一點,或者是我們傳的人譯錯,這個不敢肯定。他怎麼說? 10B 22:15 1:33:19

「若遭常病逼,尚須依醫言,況長遭貪等,百過病所逼。」

說如果你遭到了一般普通的病苦所逼惱,那個時候你怎麼辦呢?一定要找醫生,聽照著醫生的話去做。何況我們無始長時遭到三毒貪等,各式各樣的百病。這個百過不是一百樣哦,這個「百」字,泛百,我們說泛百,泛百,是所有的。因為我們在無明長夜當中,我們沒有一樣對的,沒有一個地方對的,全部都是錯的!我們為這個大病所逼,居然不知道。現在我們生了一點小病:哎呀,我感冒,我頭痛,我要去看醫生,我在這躺一下。現在我們這麼大病居然不管,這個人真可憐哪!所以第一件事情這個要了解,你了解了,你才肯去找醫生,那個時候你聽了有用了。所以他下面解釋: 10B 23:22 1:34:26

延長難療,發猛利苦,貪等惑病,於長時中,而痛惱故,於彼應須了知是病。

說我們無明長夜當中,而這個病很難把它治得好啊!的的確確很難、很難哪!而這個病,發猛利痛苦,我們眼前一切問題沒有一個例外,都在這個裡邊。是什麼?「貪等」就是三毒,舉其綱要,整個說來,我們平常說的,以天台的說法,見思、無明、塵沙,總之,沒有一點點例外的,都在這個裡頭。時間呢,無始以來,沒有一分一秒曾經脫離過。這個痛苦得不得了,身上嘛痛苦,心上嘛懊惱,對於這個地方才是應該知道的,知道這個是病啊! 10B 24:20 1:35:24

迦摩巴云:

那個祖師就告訴我們哪, 10B 24:24 1:35:29

「若非實事,作實事修,雖成顛倒。

這是說假定你修行,修行而修又修錯了,這個不對,顛倒啊!但是多多少少還知道修行啊!我們現在什麼,我們現在的狀態怎麼辦? 10B 24:41 1:35:45

然遭三毒,極大乾病之所逼迫,病勢極重,我等竟無能知自是病者。」

現在我們什麼狀態?我們遭到三毒大病,啊,這個病是大得不得了,大得不得了!我們起心動念很清楚的,好的境相現起的時候,心裡面覺得很歡喜,這是什麼?貪相應法!非常明白。哎呀,你這個歡喜,這個好!在貪當中,跟著它去掉了。不對的境界現起的話,你又覺得這個不對勁,這瞋相應法!不在這個當中,什麼狀態?癡相應法!請問大家每一個人仔細檢點、檢點看,有沒有一個時候跳開這個的?可憐的是,可惜的是還不知道,還不知道,病大得不得了!醒來的時候是如此,睡覺的時候也是如此;上天的時候是如此,下地獄的時候還是如此;小的時候如此,老的時候還是如此。唉,「病勢極重」,我等不知道這個是病,這第一個要知道的。想想看對不對?如果你聽法,對這個不了解,那沒有用。你了解了這個,一心一意才要曉得,我這麼大的病,就會推動你去做了。 10B 26:10 1:37:14

平常我們常常說,哎呀,我現在感覺到要去修行佛法啊!這個的的確確,在座的諸位,不要說出家人是這樣,在家人也是這樣,都是很難得,有善根,要修行,要了生死!但是啊,要修行,但是你真正跑到那裡,覺得:哎呀,提不起來,就是沒勁。為什麼?沒有力量推動你。你不曉得自己病,如果你曉得自己病的話,這個推動的力量,必然。就像比如我們坐在這裡,叫你去動一動,千難萬難。一下忽然地震了,嘿,就是你生病爬不動,站起來跑得個快!我想這個我們人人都會體驗到吧!眼前很簡單,哇,馬上地震了,你馬上跑!頭痛也好,腳痛也好,什麼病都沒有了,因為這個力量推動著你。他現在告訴我們,假定你知道自己有這個病的話,你會一心一意去求了。所以他教我們具六想,它不是空話,有絕大的道理在,本論的真正殊勝的地方也就是這個。前面那個過失在的話,你沒用。然後呢過失去掉了,推動的力量沒有。現在告訴你,一步一步地來。現在你有了這個病,進一步要怎麼辦哪?欸,要去找醫生啊!那麼現在這個醫生是什麼?法師。所以說,進一步, 11A 00:30 1:38:40

於說法師住如醫想者。

對於說法的這個法師啊,這是醫生。 11A 00:37 1:38:44

如遭極重風膽等病,便求善醫,若得會遇發大歡喜,隨教聽受恭敬承事。

假定我們遭到了病,病去求醫,而找到一個真正的好醫生啊,覺得好歡喜,啊,好啊!一定跟著他所告訴我們的,然後恭敬承事照道理去做,這個不必說,人人都會。哪怕小毛病,哎呀,你一下治好了,你一定去找他,再遠一點,如果大毛病的話,那不惜千里萬里地去找。所以同樣地為什麼前面第一點,要教我們知得病,你曉得了病,你就拼命去找。那麼找誰呢?找善知識,所以他下面說: 11A 01:22 1:39:30

如是於宣說法善知識所,亦應如是尋求,

我們真正的善知識也是這樣,就像你有病一樣。所以第一個條件你有了,第二個自然跟著來。 11A 01:34 1:39:41

既會遇已,莫覺如負擔,

碰到了以後不要覺得這是個擔子喔! 11A 01:38 1:39:46

應持為莊嚴,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啊遇見了善知識了,善知識啊,平常真正的善知識,他不是說這樣話:「哎呀!你好難得哦,你有善根哦!你怎麼樣哦!」然後呢,假如你唸一點書他又捧你:「哎喲,你是個大學畢業哦!」乃至於「留學哦!」你就輕飄飄地坐在那地方,「好了,好了,你在這個地方!」像鳳凰那樣捧你,完了!沒有用。反過來,倒是他處處磨折你啊,嘿,那說不定行。他如果真的有本事磨折你,那你真的碰到了,那時候你千萬不要覺得這是個擔子,那是個真正的莊嚴。同樣的道理,碰見個好醫生,他有本事跑得來的話,要該動手術,要該什麼,就老實不客氣地就這樣來了。當然現在這個醫生啊,都是用種種地方,用糖漿來哄你。以前不是的啊,真正的好醫生針對著,譬如說這「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也是一樣的「利於行」。修行亦是如此,我們有這麼大的大病,一定針對著這個地方來的,所以你千萬不要覺得這是一個負擔,要把它看成莊嚴。 11A 02:49 1:40:56

所以在這裡我的的確確請了幾本書,譬如《一夢漫言》,那是我們清初明朝末年,見月老人寫的。歷代祖師的傳記,特別是《密勒日巴尊者傳》,它有特別意義,你們好好地看,我們不是說學哪一宗、哪一派,就看看人家為什麼有這樣成就的。然後,你不妨更大一點,看這個《大般若經》的常啼菩薩、《華嚴經》當中的善財童子,他怎麼承事善知識。我們現在不要說伺候善知識,給他做一點事情不行,他樣樣東西伺候你,你還覺得不滿意咧!那是我們跟法不相應啊!跟法不相應啊! 11A 03:32 1:41:40

不要說別人,就像我這麼,我自己覺得已經很不成氣候了。我的老師,今年春天我請到他蓮社去的時候,下面有這麼多同修,我曉得這個同修不曉得老師怎麼辦,我自己來。他們吃那個茶很特別的,就是偶然一次做了,我一定嚐嚐,味道不對,全部重來,一定自己去弄。所以因為我沒有真正的相,做得比較差,的的確確不如那些祖師們,可是我覺得比你們稍微好一點,所以我坐在這裡跟你們講,我但願你們每個人比我好,那恭喜你們。這個地方注意,遇到了以後啊,千萬不要覺得這個負擔,因為這是莊嚴,這個是什麼?這個才是真正的莊嚴。當年,我這個師長告訴我,說現在說你幾句聽不進啊,將來你會懊悔的啊!我好幾個老師說,他說他呀,現在一直懊悔現在沒有人罵他啦!我現在才感覺到,一點都沒錯,一點都沒錯。要怎麼辦呢? 11A 04:33 1:42:41

依教奉行,恭敬承事。

你照著他去做。我們現在是依我行事,總是儘管講完了以後——他講他的,我就不聽他,他也莫奈何我。唉!這個還算是好的,你不給他對嘴,已經是滿好的。這個就不相應。所以一定要依教奉行,而且一心一意地恭敬去承事他,這個是相應的。所以  11A 04:59 1:43:07

《攝德寶》中作是說故:「故諸勇求勝菩提,智者定應摧我慢,如諸病人親醫治,親善知識應無懈。」

下面告訴我們,說真正要求無上菩提的這種人,應該怎麼辦呢?「勇求」。修學佛法兩個必要的條件,第一個正知見,第二個精進行,沒有這兩樣東西談不到。正知見的確難,你有了正知見,前面的那些道理都容易解決。譬如我們前面說過了,我們平常看見的這種覺得做不到的事,你有了正知見,理路上面都清楚,是啊!怎麼會做不到呢?必然做到的。就像剛才說的,你一天到晚看人家不是,你了解了正知見的話,怎麼可以看人家不是啊?眼睛專門看著自己,就怕出一點點小毛病,道理很簡單嘛!現在在這個娑婆的惡世當中,一下不小心就出大毛病。就像現在這地方遍地盜賊,你在這個地方眼睛瞪大了,就看一個小偷把你東西拿走,就怕一個強盜來把你東西搶走,你怎麼可以東張西望啊?這個很明白的事情啊!你一望別的,你就完了!所以,啊,聽懂了,一點都沒錯。可是這個你說你得到了正知見沒有?還沒有,只是人家告訴你的,你思相應慧產生起的時候,你就有了正知見了,這個道理下面會講。 11A 06:35 1:44:43

下面呢,要精進行。你懂得了,就是你相應了如果不精進,還是沒有用,你原地踏步,何況我們現在在門外,不曉得在哪裡,目標都沒有做到。那個時候真正求法,一定要是勇悍,一定要勇悍!我們不必說那個大善知識如何,所以一跑到這裡來啊,我感動不已,我已經久已仰望我們這老和尚,來了以後,果然不錯。我那天跑到醫院裡看到病房裡面去,他昏迷不省啊,張開了嘴巴在那兒念,聽聽幹什麼?他一下子念念讚佛偈,一下念阿彌陀佛,一下念這個,表示他腦筋一直這個。回來了以後,我們說,唉呀,老和尚,現在這裡你是我們的精神支持,你好好休息啊!欸!他早晨一聽見這個鈴聲,睡不住了,要去上早殿。那我們現在呢,「唉!這個早殿實在是,最好搖了鈴了再睡一下。啊,這麼早起來!」這個所以是真正的原因在這地方。心裡面實在是,叫你做一點事情,委屈得不得了,這樣。總是覺得:啊,這個營養也不夠。然後呢,叫你早一點進去,跑得去,這空氣又不好,不曉得在想些什麼啊!這是心裡面哪,問題就在這裡呀! 11A 07:55 1:46:03

這個真正有正知見,真正精進行的人,這個是「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現在我們要學。那時候,最主要的、難克服的——摧我慢。這個我慢倒不一定是說,處處地方我對、你不對。就是說,當處處地方你以我為主的這種心情障礙著你,這個是我慢相。所以這個我慢,它叫「我見、我慢、我愛、我癡」,見解固然是我,然後我愛、我癡,你保護著我,也是我呀!唉呀,總覺得這樣子受不了,你要弄這個!就這種我愛,這個無非都是在癡相當中。你真正地修學佛法,這個東西徹底要掃除,徹底掃除,你就成就了。現在因地當中你怎麼辦哪?我懂得多少就下多少功夫,那時候隨時注意:欸,它又來了,拿掉它!你能夠拿掉幾分,你就跟法相應幾分。因地當中這樣去,慢慢地果地當中慢慢地來了。 11A 08:50 1:46:57

所以現在大家總是修行很難哪!哎,就我現在了解,天下沒有比修行更容易的事情。嗯,大家聽了話,覺得這個怎麼會啊?那我馬上理路告訴你。你要學開汽車,說現在很容易,到處有;對不起,沒有汽車,你能嗎?有了汽車,沒馬路行嗎?有了馬路,沒汽油行嗎?有了汽油,沒人教你行嗎?你還在這種條件哪,騎個腳踏車乃至於,對不對?做任何事情欸!可是修行啊,嘿,你自己的事情,你只要......腦筋壞了,不行!腦筋壞了做什麼事情不行,你只要腦筋好的人,你起心動念,莫非是這個,對不對?哪一樣事情比修行更容易的?它不要任何條件,就坐在這裡也在修行。然後你做別的事情的話,白天你忙完了,晚上總要休息吧!欸,修行,睡覺你也在修行。做別的事,你吃飯時總要停下來吧!它吃飯也在修行。所以你真正懂得了,二十四小時無處不在修行,二十四小時無處不在淨除罪障、積聚功德,修行這麼容易喔! 11A 09:58 1:48:06

為什麼原因得不到?沒有正知見哪!沒有精進行啊!現在我們要怎麼辦呢?第一個摧我慢,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每一個,不是說四個步驟分段喔!你任何四個當中走到一個,你就在修行當中。所以現在我的感覺,大家求,真難的、最難的就是求到善知識,而求到善知識真難的是摧伏這個東西,你只要這個找到了,下面問題都解決了。淨土法門,也就是這個原則當中的一個特例,一個特例,這個以後再講。 11A 10:34 1:48:42

「如諸病人」,像病人親近那個醫生,這個善巧的醫生哪,嘿、嘿!遇見「親善知識」,應該不要懈怠,真正親近善知識不要一點懈怠。這個《華嚴》上面特別示給我們看,這是所以善財當中一生取辦的原因。佛法不難哪,千真萬確一生可以成功啊!問題在你如理不如理啊!想想看,別的東西都那麼難,修學佛法這麼最容易,別的東西都可以間斷,修學佛法可以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當然一生取辦嘛!問題在哪裡?就是前面那些關鍵。你只要那個關鍵一步步克服,每一個人都是善財童子,《華嚴》當中,真正圓滿的地方就在這裡。 11A 11:19 1:49:27

所以我前面一再說,你懂得了這個佛法——本論,你就曉得《法華》、《華嚴》的差別在哪裡,佛出世的精神在哪裡。其實《法華》真正的意趣,還是通於《華嚴》的,我那天提了個頭,這地方順便說一下。欸!怎麼是《法華》明明講的,好像它轉了個半天。欸,《法華》裡邊那是個公案,我隨便提出來噢!大家如果沒有聽過的,以後慢慢地回味,如果曉得《法華》的,馬上就會懂得這個公案。 11A 11:52 1:49:59

《法華經》一開頭的時候,授記那些聲聞等等,一個、一個,乃至於凡夫,「小低頭,一合掌,皆已成佛道。」授記這個,但是都是遠得不得了!所以這個才是佛出世的究竟意趣。為了證明這件事情,那麼多寶如來那個塔來證明,然後呢,透過所有的化身釋迦如來的與欲以後,開了這個寶塔的門。最後說,大家覺得那個,跟這個來的人說,那好啦,我們現在回去了吧!欸!那個時候釋迦如來怎麼說?「慢慢地,慢慢地,你先不要回去,看看我們這個世界上面弘揚《法華經》的效果如何?」說完了以後,文殊師利菩薩來了。從哪裡來?從龍宮。哎呀,說無量無邊的人,那個時候幹什麼啊?他在說《法華經》。所以說,「啊呀,你在幹什麼?」「我在這地方在龍宮當中說《法華經》。」所以,說「欸,那麼你在這地方說《法華經》,說的效果怎麼樣啊?」「你看!」結果他說完了,龍女出來了。「八歲成佛」這個公案,大家曉得吧?曉得,馬上轉過來! 11A 13:16 1:51:24

當然這裡面還有很多關鍵。說明了......我們從這地方看,就是說,文殊師利菩薩就在那個龍宮,給他們說佛出世的......你不要看,把那個《法華》不要看我們現在這個《法華》,就是說《法華》的真正意趣的重點、概念,你要把握住——佛出世的真正重要的關鍵,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把他無量無邊證得的真實內容和盤托出,告訴眾生,也教你去做這個,這個才是《法華》的真正意趣——所以實際上,就是最直接的成佛的這個。文殊菩薩說:「我在龍宮裡面講這些,效果呢?你看!」馬上就有一個龍女她聽了發菩提心,當下成佛!不是嗎?我們真正了解了,你要從這地方去著眼,才了解佛法的真正圓教可貴的地方。這個絕不是說單單圓教喔!通於我們一切眾生的。 11A 14:20 1:52:28

這裡還有一個:妙咧!就是佛在這地方說《法華經》,那些人都是轉了個半天,結果另外一個人說《法華經》,還不是佛,是菩薩講的,在龍宮當中,講了半天就一生取辦。你們有沒有注意,有沒有疑問哪?這些都是大關鍵的問題喔!這個公案,就在《華嚴》上面得到了最佳的答案。《華嚴》是最了不起的一個經,但是佛沒有說耶!剛開始的時候〈世主妙嚴品〉,是世間的那些人,拿我們世間來說,也可以說,哎呀,土地、神王,一個一個都在說。什麼地神、天神,哪一個神、哪一個神,乃至於通到菩薩——佛沒有講!一直到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的人也是一樣,第一個是和尚,第二個是和尚,下面後頭都是在家人,最後一個是和尚。當然裡邊還有包括這個比丘跟比丘尼呀,那麼尤其是後面那個什麼地神、主林神、主風神、主什麼神,也是這些啊!欸,奇怪咧!佛親口講的,大部分的弟子就是羅漢;結果那個地方佛沒有講啊,就讓善財童子一生取辦,這麼一個內容。 11A 15:33 1:53:40

然後在《法華》裡面,也是同樣的,喏、喏、喏!佛在那裡說了那麼多,他就說:「我呀多生多劫教你們哪,你們總是不能聽我的。所以我雖然雨那個甘露雨下來啊,可是你們只能接受一點點。小草嘛吸收一點點,長一棵小草。中草嘛吸收多一點,長個中草。大草嘛吸收多一點,長個大草,乃至於樹也是如此。所以啊,雖然我是把最好的法給了你們,你們就轉了大圈子啊!」 11A 16:04 1:54:12

你們說,這個對我們有用嗎?有用。那地方我們就仔細反省一下,善知識給我們講了以後,我們是不是依教奉行了?我們聽了:「唉呀,不行啊!我現在是個凡夫,教我做這個,做不到啊!」那是什麼啊?你完全排斥在外頭。那就是我就是吸收我那一點點,說這是小草,或者是中草,或者是大草。你能夠「依教奉行,恭敬承事」,能夠「勇求」的話,那對了,你一生取辦!概念就在這裡,清楚明白。想想看,對不對?所以這個是第二條,啊,曉得自己病——找醫生,找了醫生以後怎麼辦哪?要吃藥啦!所以  11A 16:48 1:54:56

於所教誡起藥品想者。如諸病者,於其醫師所配藥品,起大珍愛。

那麼醫師現在開給你那藥品了,照著去好好地做。 11A 17:00 1:55:07

於說法師,所說教授,及其教誡,見重要已,應多勵力,珍愛執持,莫令由其忘念等門,而致損壞。

佛也是一樣,像醫生一樣。佛沒有辦法把我們哪,叫你說加被你,讓你成佛。佛只是如理地把他悟證的法告訴你,你如法行持,很清楚,理論是如此,事實也是如此。沒有一個佛例外的,都是大慈大悲,沒有一個佛例外的都是大智慧。他的慈悲心啊,要救渡一切人,他的智慧了解一切,他的力量能做一切。如果是他能夠把我們轉化成佛的話,當然絕對會做嘛!現在做不到,明白表示就是這樣。所以每一個佛都是說:「我沒辦法把你轉化成佛,我只有告訴你怎麼成。告訴是非我不行,然後呢,成不成是要你如理去行持。」醫生跟佛一樣,他告訴你這個教誡,你聽了這個教誡以後,然後呢,說哎呀,這個重要啊!應該怎麼辦?「應多勵力」,要努力,這個才是我們珍愛執著之處。我們不應該珍愛執著這個我,「唉呀,我這個不行啊!」不應該執著這個見,不應該執著這個情,應該執著這個法,你能這樣做,那麼就對了。 11A 18:31 1:56:38

翻開《菩提道次第廣論》第十八頁。這個六想當中,第一個自己病——無明大病,無明大病,這是一切病的病根所在,這是我們修學佛法首先必須應該認識的,這個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現在所以大部分人,說聽懂了道理做不到的根本原因,實際上就對於這一點沒有正確的認識。認識的都是文字上的,然後把那文字上的還告訴別人去,結果有一點功效,種下一點善根的種子。但是對於整個的佛法來說,眼前產生不了功效,不但產生不到功效,反而成為鬥諍之因。這是我們應該為了這個,要深深地痛心疾首努力改過的,努力改過的。那麼這個關鍵,本論順著次第一步一步告訴我們,就是告訴我們,怎麼樣把聽聞的道理應用在身心上面,淨化罪障,然後呢,把煩惱慢慢地淨化,積聚資糧,淨除自己。等到你自己能夠淨除了,那個時候進一步去告訴別人,這個才真正弘法。 11A 20:14 1:58:21

所以在座的各位,尤其是這裡非常難得,將來出去都是佛門龍象。說到這裡,我勉勵各位同修啊,大家應該有這個志趣,不要忙著去說法,千萬不要忙著去說法,像普通這樣說法,已經很多人啦!我們應該進一步提升我們自己,至少把這個法懂得怎麼淨化自己身心,那個時候才告訴別人,幫助就大了,幫助就大了。法的真正的目的是淨化身心,你要淨化,你至少曉得自己毛病在哪裡,這樣。所以不是說貪、瞋、癡啊,文字認得很容易,要想認得自己這個身心上貪、瞋、癡的行相,這個是重要的。認得了,還要曉得怎麼去對治它,它有什麼缺陷,對治了有什麼好處,就是這樣,這些都應該要知道。 11A 21:17 1:59:25

第一點呢,說要曉得自己是病,因為有了病,所以就努力去找醫生。你有了這個,然後那時候找到的醫生,你覺得這個醫生就是我的最好的莊嚴,醫我的病。你沒有這個概念的話,那就麻煩就來了,麻煩就來了!我們跑到哪裡呀,要去求學問的。求學問,這是世間的,我們反正付一點學費,然後呢這個老師求一點學問,就是如此而已,大家互相這麼交換,世間的交換。尤其是現在這個時候,老師說一點什麼聽不進的話,他自己就不服氣,大家就爭執。現在佛門當中也都是如此,這是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 11A 22:03 2:00:10

所以我昨天已經鼓勵大家看看這個祖師們的傳記,不管是中國的......可惜的現在西藏的祖師的傳記比較少,還有偶然有一點印度的傳記,尤其是《密勒日巴尊者傳》。我所以鼓勵大家去看,看看他們是怎麼成就的,必須要師弟之間有這樣的關係,那麼你才能夠真正地調伏自己的煩惱。要不然自己心裡面都是這個煩惱,這是講的佛法都是空話,都是空話。那麼所以這個第二善知識。 11A 22:40 2:00:48

找到了善知識呢,他的教誡就是藥品,拿這個藥品幹什麼?然後你進一步要去治病。所以我們看第四,十八頁的第五行文字: 11A 22:53 2:01:00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

現在呢,我們知道有病,找到醫生,得到醫生開的藥,緊跟著自己去吃藥治病。那麼在世間身體上的是吃藥治病,然後呢,在出世,我們整個的身心上面,是照著這個法師所開的這個法藥去修行,這個才真正修行。你懂得了這個去修行的話,不管你做什麼,都在這兒增長功德,淨除這個罪障。拜佛、念佛、參禪、早晚課、聽經,乃至於你睡覺吃飯,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也許我們說:「欸,古人哪,他說穿衣、吃飯哪,無不是道,那是開悟了以後的事情啊!」這是沒有錯。但是開悟是對我們現在來說,這個結果,你因地當中,要怎麼樣做才能夠感得這個果?假定你因地當中一點消息都沒有,請問那個果能天上掉下來嗎?佛法會是講天上掉下來那個果嗎?當然不會。 11A 24:12 2:02:18

那麼現在我們因地當中應該怎麼辦呢?這就是修行。聞、思兩個階段應該怎麼修?拿這個聞思階段的修作為因,你才能夠感得得到這個,說修相應的這個果呀!這樣的,這個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麼對我們現在來說,目前這個完整的教授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所以你要了解它,然後呢,在起心動念之間都跟法相應,拿這個心念在日常生活當中行、住、坐、臥,這個才是真正的修行。所以我們現在下面看文: 11A 24:59 2:03:06

猶如病者,見若不服醫所配藥,病則不瘥,即便飲服。

就像病人哪,他很明白地看見,欸,這個醫生雖然開了藥方,也給了你藥,假定你不吃的話,那個病不會好,所以我們緊跟著要去吃。那麼對我們現在呢,就是: 11A 25:27 2:03:35

於說法師所垂教授,若不修習,亦見不能摧伏貪等,則應殷重而起修習。不應無修,唯愛多積異類文辭,而為究竟。

對於說法的這個師長,所告訴我們的這個教授啊,假定你不照著它去修習的話——修就是修改,那麼習呢,這個就是不斷地照著這個辦法去做、做、做,就是這樣。修改些什麼呢?就是我們的行,以前我們的行啊,是跟無明、煩惱相應的,見、思二惑,這一點很重要。我們現在很多人都有一點小聰明,啊,覺得這個樣的。這種小聰明,真正說起來是害我們的,無始以來害我們的就是這個。我們真正的唯一的救護就是佛法,所以第一個要把這個東西拿掉。那麼我們現在這個小聰明呢,自己的見解,就是見惑,這個大怨家是這個東西;我們的習性呢,叫思惑,與情緒相應的。那麼細的部分就是塵沙、無明等等,都是這個東西。那麼要把它修改過來,但是一次還不行,所以不斷地、不斷地努力叫修習,不可以不修。 11B 00:05 2:05:03

那麼,平常我們修學佛法重重難關。第一重難關呢,說我要修行哪,是不要聽的。這個道理以前講過很多,倒不一定是說他的錯,因為看見太多人講了說了半天哪,一點樣子都沒有,所以真正有志氣的人,覺得那些人講了半天沒有用,我可不學那個。他這個志氣倒是本身好的,但是這種情況是前面說法的人的錯誤,並不是說真正的佛法不要講說、不要聽聞的。 11B 00:41 2:05:42

那麼現在呢,第一個難關如果克服了,說真正要修行啊,你必定要懂得修行的道理,要懂得道理,要去聽聞,結果聽聞了以後他真正要做的,是照著去修習。欸,假定說現在呢聽聞了,說我懂了、懂了,不修行的話,這個沒有用。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變成什麼?聽得很多,覺得這個是修行,害了下面這個毛病,是「多積異類文辭」。你無非是做得可以說文字很通達,就是這樣。啊!這個經上怎麼講的,中觀怎麼講,唯識怎麼講,小乘怎麼講,大乘怎麼講......一大堆參考書,一大堆資料,把人家弄得是越弄越頭痛,以為這個就是佛法。這個不是的,不是的!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11B 01:31 2:06:32

所以近代現在這個佛法,從清末開始又漸漸地恢復了,各宗各派的氣象蓬勃。其中尤其是法相一宗,譬如像當年太虛大師也是,歐陽竟無先生也是,那麼韓清淨等等。我曾經聽說過,很早以前聽到過人家讚歎這個,後來我出了家以後,有機會看,人家就告訴我:「唉呀,這個法相這個東西真難學啊!這唯識呀,不曉得多少名詞,越學越頭痛,背得你暈頭腦脹。」那我剛開始的時候我是歡喜念佛,也覺得有這個感覺,一直等到後來過了一些年,我總算幸運,自己的障礙除掉了。哎呀,我發現這個法相之美呀!美不可言!初機修學佛法,你只有走這條路,如果說你不走這條路,那條路我是覺得非常辛苦。當然,你宿生有大善根不在此例,因為你早就修過了嘛! 11B 02:38 2:07:39

那麼關鍵在哪裡呢?這就是我的經驗,假定你把它看成功單單是文字,那麼這個麻煩就來了。有很多人哪,就宿生有這個習氣,他是個念書人,碰見了書啊,書不怕多的,然後說得頭頭是道;說完了以後,也到此為止,對修行上面哪,更進一步,暫時停在那裡。這種情況之下對於不歡喜念書的人,這是件苦事情。 11B 03:06 2:08:07

但真正的法相是這個嗎?不是,指出來法的行相是什麼,這個叫法相。你說貪,貪是什麼樣子?你說瞋,瞋是什麼樣子?你要認得它呀!那個時候,非要靠那個經論指授給你看,這個叫法相,是指這個,哪裡是講文字叫法相!這文字,只是法相百千萬分當中的一個東西。所以你如果有了這個的話,經過它一指,你認得了,你認得了你才有機會淨除它。你否則不認識,你說修行,去掉貪瞋癡,貪是什麼?不知道。瞋是什麼?不知道。你怎麼去除掉它?很明白。像拔草一樣,你說要拔草,跑到那地方去,茫茫一片,那沒有用啊! 11B 03:53 2:08:54

所以我常常說的,我這個善知識,當年我剛依靠他之前,我旁邊有好幾個人常常說笑話,說這個法師啊,大家已經出坡去了,他是做什麼事情,拿起全部精神來就做。就出坡去了,跑到這個花圃裡邊、苗圃裡邊把那個草拔掉,他做的一定是最快,全部打起精神來。結果等到他拔過了,你就看,草固然沒有了,菜、花也統統拔掉了。那時常常會笑,我那時候也笑,現在才慢慢、慢慢地,啊,我是覺得:所以問題就在這個上頭,你必定先要認得。所以修行一定要兩樣事情,第一個正知見,然後精進行、精進行。我剛才說那個善知識,他兩樣東西都具足,正因為他具足,他那個精力他不會用在這種小事情上的,你叫他管這個,他很多事情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他真正的重點把得很牢。啊!我到現在所以對他始終一生佩服不盡、感激不盡,受用也從這地方來的。 11B 04:57 2:09:58

這個雖然是個笑話,我是說明,現在如果說我們講修行,固然你這個園圃的事情你不了解,那剛開始當然你可以樣樣拔掉,現在如果叫你去是種菜的話,然後你這樣去做的,你怎麼種菜?現在就是耕耘我們這個心田,你心裡面哪一個是雜草,哪一個是應該保留你不知道,一股腦兒亂來的話,你能修行嗎?而且要認得這個,就是說這個才是真正的法相,以後我們真的這個地方講的重點,就偏重在這地方,這一點大家要注意、要了解。否則的話,是你自己對不起你自己,自己對不起自己。我們好好地世間可以做個很好的人,放棄了不幹,跑到這地方來,那不是自己耽擱自己一生嗎? 11B 05:48 2:10:48

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說,不要多積異類文辭,然後你靠著這個指導你認得,認得了去做的話,那真省事呀!真省力呀!你心一動,那心相就記得了,曉得這是什麼。然後呢,不對,你把它改過來;對了,把它增上,這個時候你內心上面感到無比地歡喜,這個是法喜,眼前那些東西都動不了你。否則你一天到晚在這裡直轉,自己還覺得得意。你得意了半天,將來你下去,把別人也拖下去,這個東西很可怕的,很現實的而且。下面繼續下去。 11B 06:25 2:11:26

是亦猶如害重癩疾,手足脫落,若僅習近一二次藥,全無所濟。

說我們是修了,而單單修夠不夠?不夠,所以前面告訴我們殷重修。什麼叫殷重啊?哎呀,很鄭重地、很殷切地。為什麼要這樣認真呀?因為我們這個無始長夜無明大病,就像我們現在害了很重的痲瘋病,這個「癩病」就是痲瘋啊!這個痲瘋害了以後,哎呀,這個會手、腳、鼻子、耳朵,不曉得什麼地方,它會掉掉的。碰到了這麼嚴重的病的話,你隨便的一兩次藥的話,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所以他說: 11B 07:11 2:12:12

我等自從無始,而遭煩惱重病之所逼害,若依教授義,僅一二次,非為完足。故於圓具一切道分,應勤勵力,如瀑流水,以觀察慧,而正思惟。

說我們現在從無始以來,遭到這個煩惱大病所逼所惱。儘管我們現在得到了這個完整的教授,了解了這個佛告訴我們真正的內涵,你雖然能修,但是修一兩次,不夠,假定說我們不知道的話,更不談,更不談!所以我們真正說起來應該怎麼辦呢?應該「圓具一切道分」,要整個的內容要統統了解,統統認識,然後去修。我們在這個地方大家容或有一點疑問,說等到你樣樣了解了你做,怎麼行呀?不,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要了解的。我現在舉一個很簡單的譬喻,譬如說我們要造一個高樓大廈,造一個高樓大廈,造這個高樓大廈,不是叫你一口氣就把它造起來。要造高樓大廈,你必須把那高樓大廈次第步驟完全把握住,照著這個次第步驟去做的話,必定沒問題。如果你把握不住這個的話,那麼你東摸西摸的話,那個啊,摸得一無是處,一無是處,我想我們大家了解。 11B 08:53 2:13:53

譬如說你隨便造個小房子,你說沒關係啦,反正地上草拔掉一點,大一點就是好了,萬一覺得不對重來,可以。你造個高樓大廈你行嗎?你一定要每個步驟弄得非常完整,絕對不是說要造房子嘛,反正我磚頭水泥統統進來嘛就算。你把它統統進來了以後,對不起,他說那個要挖地基,你怎麼辦哪?再搬出去呀?搬出去了重來。你搬了幾趟以後,錢固然花掉了,鋼筋嘛爛掉了,水泥嘛硬掉了,完啦!我們這個同樣的道理,我們這一生哪,生命是快速得很哪!你浪費,要不了多少的話,一生就完了。然後養成功這習慣,下一生這又來,匆匆忙忙地就碰上就碰,等到你碰完了,覺得不對重來的話,這一生又完了。那個還算是你沒出大毛病喔!如果出了毛病的話,下一生人身得不到,就到地獄去囉,這一轉不知道什麼時候出來喔,那是個事實欸! 11B 09:49 2:14:49

所以他說的「圓具一切」,那是你把握住,像比如說我們造房子,我不急著去造。先哪,我造這個房子要多大,然後請一個好的建築師畫一個藍圖,這個次第怎麼一步步上來。表面上面你沒有動,可是你將來要嘛不動,一動的話一路上去,高樓大廈成功了,這不是就是很簡單嗎?所以一開頭我特別告訴大家,你們記住《華嚴》、《法華》的這個真實的境界,拿著這個好好地,這樣。我們真正去做的時候,一定是一門深入,相當於我們造房子,我們真正做的時候,一定是照著這個次第步驟完完整整這樣,這條是「大王路!」本論的真正可貴的地方就在這上頭,真正可貴的地方就在這個上頭。那麼把握住這個,那去努力;做的時候呢,「如瀑流水」,這個瀑流水像瀑布一樣,萬馬奔騰,永不停馳地這樣來。 11B 10:47 2:15:48

他這個地方叫我們修行啊,有意思!不是說叫我們:你趕快去拜佛,趕快叫你念佛,趕快你去參禪打坐。他叫我們幹什麼?「觀察慧而正思惟」,這是我們眼前真正應該做到的。這觀察慧跟正思惟是什麼意思?我們凡夫之所以為凡夫的話——愚癡、邪見,我們要想破除它的唯一的正對治是智慧,智慧,說聞、思、修慧。聞是從善知識那裡開始的,然後從善知識得到你正確的教授,這是從外面來的。你聽懂了以後,你開始的第一步什麼?就是思惟。那個思惟,就是不斷地把聽懂的道理觀察,欸,這個對不對?這個錯不錯?這個是什麼一回事情?要觀察的什麼?要觀察自己的心行相,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它叫「內明」,所以它叫內明。 11B 11:51 2:16:51

所以古來人哪,古德們總是告訴我們:銷歸自性、銷歸自性。什麼叫銷歸自性啊?哪,就是回過頭來,你在你自己的心性上面找這個問題去,這個才真的法相,這個才真的法相。而我們心性的所以起心動念,哪來的啊?有幾個原因,簡單地說,第一個,就是心裡的種子,無始的識種,外面是外境的引誘,帶上根,「三事和合觸」。因為世間講心理的,好像是心理跟物理,內、外是兩樣事情,佛法不是,這個我們要了解的。也不是心物一元論,它是個緣起論,當我們談到一個心理行相的話,一定有外面的東西在裡邊。你看見這個人,這個人對你笑一笑,欸,你覺得很歡喜。你看見這個好吃的,你就貪;這個人對你瞪大了眼睛罵你幾句,你就瞋,所以這個瞋貪的是你內心的,可是跟外面的外境卻有這樣的關係。這個我們以後再談,我這裡順便一提。 11B 12:52 2:17:53

那麼所以在這個時候都要靠什麼?觀察,觀察去思惟,這個叫作正思惟,叫做如理作意,我們修行的第一步是這個。因為我們經過觀察,經過思惟,才曉得我們現在這個心裡面哪,一天到晚無始以來的妄念如瀑流水啊!那麼現在唯一的辦法,說要阻止它,有種種: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等等。而這個裡邊一個殊勝的法門,那時候你念阿彌陀佛,那個時候你心裡面了解了,一心一意地去念。正在念的時候,當然!然後呢,你也不斷地去觀察,那個正知,觀察這個叫正知,曉得它對了,就讓它念下去,不對了,把它拉回來。然後在這地方開出來說,你要對治這個,產生這樣的功效是念佛;為對治這個,產生這樣的功效是拜佛;然後要叫你去經行、要叫你去打坐,它那個中心,都在從這上面開始的。所以八正道當中啊,正見下面第二個是正思惟呀!這個次第有它的必然如此的,修行的最佳指導在此。 11B 14:07 2:19:08

如大德月大阿闍黎《讚悔》中云:「此中心亦恆愚昧,長時習近重病疴,如具癩者斷手足,依少服藥有何益。」

所以下面這一個大阿闍黎說,我們的心哪,一直長夜無明當中啊,愚癡,為這個無明所遮蓋,所以我們平常的習性、認識都是跟三毒相應的那個大病。這個病得就像什麼?病當中最厲害的是痲瘋,哎呀!那個手足都斷掉了。現在要去治療它的話,一點點藥是不行啊!看下面: 11B 15:00 2:20:00

由是於自作病者想,極為切要。如有此想,餘想皆起。

這個是最重要的,你這個認識一起來,其他的都起來了。這個想啊,想啊,產生功效與否,對我們能否修行,產生的最直接的關係。現在這個道理,佛菩薩、祖師告訴我們了,我們能不能真的運用,就靠什麼?靠能不能正思惟。就在正思惟之前,它還有一個關鍵,還有一個關鍵。所以,以後慢慢地、慢慢地我們會照著這個次第去講,然後一步一步來修習。所以在這裡,在這個地方啊,我明天會給大家簡單地說明一下,以後我們這地方的進度。所以我說,我們這次的這個原則上面哪,這個學院跟常住是完全合起來的,完全合起來的,希望每一位同修都得到這個相應的好處。那麼假定說不這樣,產生什麼效果呢? 11B 16:22 2:21:23

此若僅是空言,則亦不為除煩惱故修教授義,唯樂多聞,

假定說這個想、觀念只是空話,空話——就是講,講得頭頭是道,說得天花亂墜;聽,聽得津津有味。講完了、聽完了書本一合,照樣地如此這般,那這個就是空話,這個就是空話。這種情況他「不為除煩惱」,除煩惱才修那個教授,我們只是好樂聽聞,這樣的話沒有意思。就像什麼? 11B 17:06 2:22:08

猶如病者,求醫師已,而不服藥,

找了醫生不吃藥有用嗎?有用嗎? 11B 17:13 2:22:14

若唯愛著所配藥品,病終無脫。

不能脫啊!這個地方我想我們在座的很多同修,可能會有這種念頭:「是啊!我並沒有不想修,我想修啊,但是為什麼心裡邊就提不起來呢?」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概念?有沒有這樣的痛苦?我想很多同修有。所以上次我曾經問過一個問題,說我們現在明明了解了,這個偏偏做不到,這樣,關鍵在哪裡?現在我們一定要從這地方找到病根所在,找到病根所在。實際上呢本論後面,這個所謂教授、教授,不一定本論啦,反正有圓滿傳承教授的話,都在這個地方,會給我們指出一條最好的路線來,最好的路線來。這條路線,那個善知識、佛菩薩會告訴我們的,所以這裡要注意喔!修不修靠大家自己,如果說你不照著去做的話,儘管最好的方法,你會聽得很歡喜,這個時候,沒多大用處,沒多大用處! 11B 18:21 2:23:22

《三摩地王經》云:「諸人病已身遭苦,無數年中未暫離,彼因重病久惱故,為療病故亦求醫。彼若數數勤訪求,獲遇黠慧明了醫,醫亦安住其悲愍,教令服用如是藥。受其珍貴眾良藥,若不服用療病藥,非醫致使非藥過,唯是病者自過失。

這個地方先停一下。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大家身體上面遭到了這個病苦,多少年來這個病苦一直沒有能夠弄得好,那麼因為這個重病所困苦所以找醫生。找醫生啊,好辛苦去求訪,幸而找到了真正精采的黠慧、黠明,「黠慧」就是很聰明的、明了,是的的確確的好的醫生。而這個醫生呢,也的的確確肯幫助我們。現在這個醫生是佛、大醫王,他不但有智慧,了解怎麼救我們,而且有悲心,也願意救我們。而這個悲跟智,都是無上的大悲大智,了解圓滿,沒有一點點遺漏的。我們所有的病,病根、病因、治好的狀態他都知道;然後呢悲心也是究竟圓滿的,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他都要把我們救到最究竟的地步,不到究竟絕不罷手。那麼在這種情況,這個醫生教我們要吃這個藥。是的,現在我們受到了這個好藥,假定不照著他開的藥,告訴我們的方法去吃的話,這個不是醫生的過失,也不是這個藥不好啊,這是病人自己的過失啊! 11B 20:37 2:25:38

在這裡我覺得願意諸位同修跟我一樣的,自己閉上眼睛,想一想我該怎麼辦?我該怎麼辦?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現在我們幸運,遇見了、了解了這個法,以後要策勵自己。我們常常覺得「我、我、我」,是!後面告訴要「我慢」,這個地方什麼叫我慢?這個慢倒不像普通的慢一樣,是我自己一定要做得起來!一定要成功它!所以我們現在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我們要跟誰鬥?不是要征服別人,要征服自己的煩惱,這個就是大丈夫,這個就是大丈夫。你跟別人鬥沒有用,你不鬥他,他到最後也是死的,天下沒有一個人不死的。所以你不必去鬥他,哪一個人都要死,再大的怨家仇敵他到最後他也要死的。那麼只有一樣東西呀!欸!這個煩惱啊,那才是永遠存在的,你有本事征服那個煩惱,你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我們要有這個志趣才對! 11B 21:45 2:26:46

如是於此教出家,徧了力根靜慮已,若於修行不精進,不勤現證豈涅槃。」

現在我們普遍地都了解了,說五根啊、五力啊,這個那是止觀的方法啊,假定不照著去做,做而不努力精進的話,那麼沒有辦法真正地驗證;沒辦法驗證,痛苦不能了。所以  11B 22:17 2:27:17

又云:「我雖宣說極善法,汝若聞已不實行,如諸病者負藥囊,終不能醫自體病。」

說啊,這個經上面佛陀說啦:我現在已經把最圓滿的教法告訴你了,你假定不照著去做,那就像病人把那藥背在身上啊,嘿!卻醫不好病。這個是經上面告訴我們的,那個菩薩在論上面怎麼說呢? 11B 22:44 2:27:45

《入行論》亦云:

入行就是入菩薩行,我們修習菩薩人,怎麼開始下手去做。 11B 22:52 2:27:53

「此等應身行,唯言說何益,若唯誦藥方,豈益諸病者。」

這個要身體做的,單單講沒有用。就像治身體上的病一樣,要拿這個藥吃的,不是叫你念的,單單念沒有用處。所以呀, 11B 23:12 2:28:13

故於殷重修,應當發起療病之想。

所以對我們認真地修行,要曉得這個是在治我們的病,這個治我們的病。 11B 23:23 2:28:24

言殷重者,謂於善知識教授,諸取捨處,如實行持。

喏,這個殷重修是什麼?對於善知識告訴我們的這個佛法裡邊的訣竅、精要,哪一個該捨,哪一個該取,如實地、實實在在地照著它去做,這個才對。你要去做呀,它還有一個條件哪! 11B 23:47 2:28:48

此復行持,須先了知,知則須聞。聞已了知,所有須要,即是行持。

所以你真正去做的話,你一定要懂得你怎麼去做呀!你要曉得怎麼去做,一定要從善知識那兒聽聞哪!所以對自己來說,聽聞是第一個關口,聽了以後要的的確確地、如實地了知;那麼照著這個所曉得的,照著它去深入,這個就是行持。講起來,那個聽聞很容易,實際上我現在才有這個經驗,聽聞不大容易。我以前曾經聽說過一個故事,後來自己也親自碰見了。相傳以前那個軍隊裡邊哪,這樣的,一個傳令兵,不像現在這個電話、電報很方便,所以一個命令啊,他就叫這個傳令兵來。那個傳令兵傳的時候很有意思的,在那個指揮官前面,把那個指揮官告訴他的如此這般講一遍,講完了以後,一定要叫那個傳令兵,然後呢「你重複一遍!」就這樣。我們剛聽見了覺得很奇怪,那個簡單地告訴你幾句話,這還要重複嗎?欸,說這一定要重複,重複了一遍不夠,往往還要重複兩遍。當時我只覺得這個很奇怪,後來我自己試,我也聽人家講,乃至於現在告訴別人哪,你們可以試一試看,試一試看。 11B 25:16 2:30:17

昨天還發生了一個小小的一個小故事,因為我當年,記得我也是有一個同修,我就告訴他這一件事情這個樣的,然後他——懂了、懂了!然後就說:你把我告訴你的話,簡單地說一遍,他回答了半天,吱吱呀呀,答了半天哪,不曉得答到哪裡去了。我曉得不僅僅是他,不僅僅是他,三、四十年以前我就遭遇到這個經驗。多少年以後,你們不妨自己想一想看,所以我們以為是這個情況,一聽就懂啊,不那麼簡單喔,不那麼簡單喔! 11B 25:50 2:30:50

所以你聽完了為什麼一定要努力好好地真正去看,凡是用過功的人,是,他已經摸索了很久了,一聽——啊!訣竅把住了,他通了。這種人只有絕少數的人,大部分人聽了一遍,聽的時候滿來勁,聽過了以後腦筋裡一片糊塗,又是那個老毛病現起了。這是我們所以說為什麼不能用功的原因,這個是千真萬確的。所以我這地方是特別提這件事情來,是策勵大家真正想用功的人,必定要改頭換面,換另外一個方法。這也是為了什麼我們這裡,這個學院的內容有一套不同以前的辦法,順便一提。這個事情我明天會宣布,到那時候給大家說,給大家說,這個是有它很特別的理由在的。那麼現在我們講,說這樣做才是行持。 11B 26:44 2:31:45

故於聞義,應隨力能,而起行持,是極扼要。

對於聽聞這個道理,隨自己的力量去做,這是最重要。你啊一定要聽了馬上去做,並不是叫你聽懂了,馬上做得到,一定做不到的,我告訴你。剛才說的乃至於聽,叫你重複一遍,你都不能重複的,你就能做得到了嗎?這個是為什麼聞思等等的必然的關係。 12A 00:07 2:32:12

平常我們哪,應該是說人人都有這個經驗,只是平常的時候不注意罷了!我現在隨便提一下,讓你們自己好好地反省一下,看看對不對。你們歡喜看報紙吧?或者看什麼吧?現在我們這裡沒有報紙,當然,是。我想大家都有這個經驗,每天早上起來了第一件事情,拿一個報紙看,看得很起勁。看完了問你:今天報紙上什麼事情呀?請問你能回答得出嗎?你有印象嗎?大家想想看,有沒有?硬是沒有印象!欸,看過了,剛才什麼呀?天大的事情,你記得的;好了,下面的事情,迷裡糊塗一片。平常我們太多這樣事情,想想看對不對? 12A 00:48 2:32:54

所以不是說:哎喲,我看過多少書了!你看過了腦筋一片糊塗,那有什麼用呀!所以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現在學這個本論你也這樣學的話,是對不起你自己啊,你耽擱了你一生哪!認都不認得,還談修;馬虎得碰都碰不到,還談殷重修;不殷重修,根本改不過毛病來。跑到這地方來,白吃了人家心血,擺在這地方的話,下完了地獄,然後做牛做馬還人家,這個東西不好吃的呀!這個東西不好吃的呀! 12A 01:21 2:33:26

如是亦如《聽聞集》云:「設雖有多聞,不善護尸羅,由戒故呵彼,其聞非圓滿。

那麼《聽聞集》上又來了!儘管你聽見了很多,如果你「不善護尸羅」,這個「尸羅」說一下:簡單地我們來說——戒。大家了解這個尸羅的意思嗎?了解這個尸羅的意思嗎?我不能說你們了解,可是我相信,不一定很多人了解,至少對我來說,我到現在為止,還是糊裡糊塗當中。這我告訴你們老實話,講那個戒,我也早就幾十年以前就會寫了,這個戒我也會講了,但是我真的懂啊,到現在開始才慢慢地才懂。戒的意思是什麼?調伏、清涼、解脫。調伏了嗎?沒有,碰到煩惱上面,一點用場都沒有,你真的懂了嗎?你既然不能調伏的,你能懂嗎?我們講過汽車,畫、畫個樣子很好,然後汽車什麼樣子?怎麼會開的?怎麼弄?你真的懂了嗎?假定說這個戒是這樣講的話,那個佛法就沒有意思了。佛法的真正好處,調伏煩惱,把人救出來,你現在既然沒調伏,你能說懂嗎?但是我又不能說不懂啊!所以這裡大家了解哦——「不善護尸羅」啊!你如果不懂的話,請問你能善護嗎?這個是它的真實內意喔! 12A 02:56 2:35:01

我的感覺,不是說:「哇,今天受了戒了!」你有開始可以學這東西了。所以受了戒以後要慢慢去善學學處,好好地跟著那地方去學,一步一步地上來好好去學,這個是開始啊!好像進了學校一樣,不是你進了學校,你就是工程師啊!畢業了都不能做工程師,何況你剛進學校。所以這個戒兩百五十條,這書本上的戒喔!這是在你心裡上面,一樣一樣東西要把你的內在煩惱調伏,調伏了,你就有清涼之感,然後你在這個罪業上面得到解脫,那時候你差不多懂了,這樣喔! 12A 03:38 2:35:43

所以昨天晚上大家在這兒作布薩的時候,很多人起來懺悔,哎,我看了好讚歎、好歡喜!儘管我們剛剛開始起步,只要這樣去做的話,自然而然,有它層層深入。不,始終注意不在這個形式上面,但是不離這個形式喔!這個儀軌,是幫助我們深入的最重要的。就像我們學開汽車,這部汽車很重要,在這個裡面去摸,現在也是如此,所以這個護尸羅是這樣子的。你不善護,那麼由於你不善的話,「由戒故」,就你的行持來說,沒有,不行!所以你儘管有多聞,因為你的行持不夠被呵斥,那你這個聽聞不圓滿。 12A 04:24 2:36:29

設雖聞寡少,能善護尸羅,由戒故讚彼,其聞為圓滿。

你聽得雖然少,但是你能夠做到。因為你能夠做得很好,啊,那對了,那就對了! 12A 04:35 2:36:41

若人既少聞,不善護尸羅,由俱故呵彼,其禁行非圓。

還有一種人,聽嘛也不聽,然後護嘛也不護,兩樣東西都不夠,那完了! 12A 04:49 2:36:55

若人聞廣博,及善護尸羅,由俱故讚彼,其禁行圓滿。」

那麼最後一種,就是聽也聽得多,行也行得夠,兩樣東西都到,那是圓滿。 12A 05:04 2:37:09

又云:「雖聞善說知心藏,修諸三昧知堅實,若行放逸令粗暴,其聞及知無大義。

又說,雖然現在有善知識,告訴你最完整的教誡,你也了解他說的什麼,那照著去修,曉得必定可以真正得到好處。因為我們世間忙的這些東西都是虛幻的,唯有如實地修法,這個才是實在的,這個才堅固的。但是你雖然知道了而不認真去做,你的「行放逸」,然後結果啊你仍舊在粗重當中,在暴惡當中,那這個——你的聽聞、你的了解,沒有多大意思啊! 12A 05:55 2:38:00

若喜聖者所說法,身語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護得聞知彼岸。」

如果你很歡喜地聽見聖者告訴我們的如理言教,然後聽見了,了解了以後,跟著身語照著去做,正確無誤地,這樣的作法,是真正「具忍友伴喜」。那一個「忍」呀,就是信心具足以後的必然現象。對於真正的佛法,它佛法的特質——實的,實在的、有功德的、有能力的,從轉染成淨的,深忍欲樂照著去做。那些真正修行的友伴,那個大家歡喜,你這樣做的話,那個人會歡喜。於是你護持自己的,深深地「根護」,這個就是我們護持我們六根門頭,這個就是得到了聽聞的益處,然後你能夠達到彼岸,達到彼岸。 12A 07:10 2:39:15

所以前面告訴我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這個上面那一句話當中的三件事情,是要連下來的——聽聞、隨轉、修心要。聽的就是這個;然後隨轉的,就是把自己從凡夫的習染,轉到跟法相應的;轉到那個地方,照著它去修,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精要。你不要花多少氣力,就可以了脫生死,進而幫助別人。所以這個地方,處處地方指給我們看的,就是這個。 12A 07:54 2:40:00

《勸發增上意樂》亦云:「謂我失修今何作,歿時凡愚起憂悔,未獲根底極苦惱,此是愛著言說失。」

說我現在沒有好好地修行,把時間空空地浪費掉啦!到這樣的話,死的時候,到死的時候,懊悔就來不及了,那些人真是愚癡凡夫啊!現在貪眼前的小便宜,結果兩腳一伸,憂悔來不及了,為什麼?那個時候「未獲根底」啊!這個才是我們的根本,我們要從這個上面要跳出來。那個時候,就苦惱了。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後悔、苦惱啊?「愛著言說」,都在文字上面空話!這個是一個大失足,一個大失足。 12A 08:54 2:41:02

又云:「如有處居觀戲場,談說其餘勇士德,自己失壞殷重修,此是愛著言說失。」

就像我們去看戲一樣,看戲的戲場裡面看什麼?啊,看那個台上那些人打鬥,「哇,好啊!」在我們這樣喝采、叫好,這看別人好;自己,沒有你的份,沒有!沒有!要自己去做呀!這個才對呀!所以這個在在說明我們都在語言文字上面。啊,現在我們這是真可憐哪,真可憐哪!我以前也是這樣,以後也遇見很多同修,常常覺得:「哎呀,這個我都懂,這個我都了解了。啊,念了幾年書了。」結果念了幾年書,修行居然還在門外,反而說這個念書沒有用。唉,實在可憐哪,實在可笑也是啊!這問題都在這個上面。就算懂了吧,他也不照著去做,還是沒有用啊,還是沒有用啊! 12A 10:01 2:42:06

譬如說我們現在來說的話,往往有這個感覺,就好像講修行跟這個教理是兩件事情。譬如說尤其是目前哪,譬如目前我們常常講唯識、中觀,在我現在的感覺,不管唯識、中觀,這個兩樣東西,對我們修行都是最佳指導,實在好極了!你要了解這個心理的行相,清楚明白的話——法相!沒有比法相更好,也是唯一的辦法。可是你把問題的根本,要想從根本上面配合淨除的話,是中觀。然後反過來說,那個問題的根本,你要去運用它的話,要靠那個法相。就好像我們說,啊,這個汽車,你要汽車怎麼開,你引擎的原理了解了,然後呢這個引擎的原理了解了以後,你要用在這個車子裡邊的話,你擺在地上滾嘛變成汽車,擺到天上飛嘛飛機,那這個法相一點都不能少,是這樣地配合啊! 12A 11:01 2:43:07

如果你真的了解,日常生活當中處處地方,無非都是運用這個,深淺不同,最淺的地方也是它,最深的地方也是它,沒有一個離得開的而且。而我們現在學了半天,文字弄得很美,修的時候說沒有用了,啊,實在覺得好遺憾!好可惜!也是好顛倒!所以慢慢地我們從這個上面下去的話,我們都會摸到這條正路的,即算是並不徹底,但是這條路,是絕對正確!絕對正確! 12A 11:36 2:43:42

又云:「甘蔗之皮全無實,所喜之味處於內,若人嚼皮故非能,獲得甘蔗精美味。

甘蔗的這個皮,它沒味道的呀,它真正要吃的在裡頭啊!如果人吃那個皮啊,他不能得到甘蔗的味道。我們那天說那個笑話,人家沒有到過南方來的人啊,說這個甘蔗很好吃,可是這個肉很難吞,這個甘蔗很好吃,說這個肉很難吞。這甘蔗,叫你吃那個汁啊,那個肉不要叫你吞下去的,他不知道把它吞下去了,那當然難吃啦!現在更顛倒,他肉吐掉了,只吃那個皮呀,那不是更笑話嘛!那不是更笑話嘛!我們現在就犯那個毛病。 12A 12:27 2:44:35

如其外皮言亦爾,思此中義如其味,故應遠離言說著,常不放逸思惟義。」

就現在我們講話,講的話就像甘蔗皮一樣呀,所以要從那個語言文字上面,深入法義啊!而這個裡邊的味道,就是在這個皮裡邊的味道啊!所以我們千千萬萬要遠離這個言著。可是這個言著,要從這個上面進去,把那個皮拿掉了以後,然後思惟裡邊的真正的內涵,不要放逸啊!不要放逸啊!所以這個地方,真正有心好學之士,務勸你們不要空下來,往那個涼亭裡邊一坐,三個人那麼一聊,跑到那個地方一聊,聊個半天,跑到那裡去一聊,聊個半天,一天亦得過,沒有用啊!這個沒有用啊! 12A 13:25 2:45:31

這個是第四條,這個是最重要的!其實這個前後是首尾連貫的,首尾連貫的。你有了第一條,前面的就跟著來了。但是第一條之所以能夠達到真正的成就,靠這一條,靠這一條。同時,你有了這個修持,你前面這個聽聞等等,才能夠真正深入,才真正地深入。否則的話,你始終在那個障礙當中,慢慢地轉。下面第五: 12A 13:54 2:46:00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隨念世尊是說法師,發起恭敬。

那麼我們對於這個所講說的這個老師,覺得這個就是佛;反過來,佛就是這個老師,我們對他要發起恭敬。這個有什麼關係呢?好像跟前面的修行不太密切一樣。直接就修行來說,這是我們......恭敬這是我們真正進入佛法第一重要的第一環,沒有恭敬,都不行,絕對不行!所以大家注意:你不管任何人,這個如果你要去聽法的話,千萬不要懷著輕慢的心,這輕慢的心對我們是最大的損害,最大的損害!不要說他是個大善知識,你不能輕慢,就是一個普通人,再起碼的人,你要嘛不坐下來聽,聽他,聽他——你就得很恭敬的。因為他這個「人」是有差別的,「法」卻是佛講的,你有多少恭敬心,你就得到多少好處。 12A 15:05 2:47:10

所以昨天跟你們講的,這個老比丘得四果那個公案,他這就是什麼啊?專、誠、敬三個字。三個年輕人拿著個皮球,往他頭上打一下,打四下,他就證了四果了,這樣啊!這個是我們所以恭敬第一個重要。那麼,這個地方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特別的理由,就是我們真正要想修圓滿的佛法,什麼是圓滿?佛陀境界才是圓滿,佛陀境界才是圓滿。所以你把說法的師看成佛陀的話,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你恭敬心,不會尋求過失。一尋求過失,真正受害的是尋求的人,不是這個老師,這個我們要了解。向後處處地方都說這個,你有一念尋求別人的心,那個尋求別人的心,就是你一念流落在生死當中受害的地方。 12A 16:03 2:48:08

佛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佛例外的或者說,他看不見人家的錯,不是看不見,他總是把人家的錯,轉化成他的功德。欸,人家種種的煩惱,種種的不如理,他引發他的悲心,引發他的智慧。因為他有了人家的不對,他要去救人家,欸,他是這樣的。他一看見人家不對,要找什麼方法去救人家,所以引發他的大智啊!假定你能夠從這個地方著眼的話,那就怕你不分別,現在我們不是,這個是我們必定要認識的。我們學的過程當中,也是如此,我們一定要這樣,這個是對自己的利益。 12A 16:48 2:48:54

還有呢,修學佛法,既然都是徹底圓滿的話,你把念這個說法的法師如世尊,於是你的目標加深、擴大,這樣,這個才是你究竟圓滿的榜樣,你不會停止在現在這個階段。對人來說是如此,這也是究竟圓滿的希望的,就步步向上。所以不是說眼前的這個,就不侷限在我們現在所要修的這個圈子裡頭了。最後  12A 17:23 2:49:29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聞如是法,令勝者教,久住於世。

最後一個呢,對「正法理」,覺得:怎麼樣啊由於聽聞這個法,而使得這個如來的正教,久住在這個世間。那這個為什麼呢?這個又為什麼呢?因為世間的一切的好處都靠佛法,不管世間、出世間,都是靠佛法而來的。這個佛法真正對世間有兩種功效,一個叫增上生,一個叫決定勝;或者叫眼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眼前的世間的利樂,這個叫增上生,當這個圓滿的時候就是「報土」。當我們初機開始一步步修行的時候,不斷地向上,就是這個。所以如果說要想得到利樂的話,一定要佛法久住世間。然後有佛法久住世間的話,那麼你能夠享受這個佛法;反過來,你能夠推展佛法的話,那麼增長你的功德,而這個最後圓滿的境地,這個就是報土。所以這個東西,必定是自他互相——我們拿世間來說,好像心、物是對待的;實際上,佛法裡邊是相互為緣的,分不開的。要這個好必須要那個,要那個好必須要這個好,這是互相因待的,這第一個理由。 12A 18:57 2:51:03

第二個理由呢,我們平常真正修行,固然是要精、要一,可是目標要廣大圓滿。所以廣大圓滿的這個目標的榜樣是佛,達到圓成的境地是清淨的佛陀,而這個清淨佛陀的果,這是果,下手的因,就是眼前。那個所以我們希望這個佛法久住,不斷地增上,增上的最後的結果是究竟決定勝。所以我們對於這個所聽聞的佛法,一方面自己知下手處,一方面要推展開來,達到究竟圓滿的狀態。人是佛,然後這個境就是這個圓滿的報土,因就是現在,所以第五、第六是這個而言。那麼,這樣一來的話,這個就是圓滿的教法行持者,應該有的開始第一個概念。如果這個概念完整的話——因正,這個果實。 12A 20:11 2:52:18

這個六條,這個是六想,所以我們要斷器三過、要具六種想。你如果真正的能夠這個做到了以後,你說我們能不成就嗎?當然能成就,當然能成就!到那時候,不要說人家真正教我們,我們一心一意去聽;就是人家跟你開玩笑,他也拿著個皮球,叫你坐在四個角上面,我還找不到這個機會咧,就怕不來!他來找的話,我也證羅漢了。不是嗎?所以這個真正重要的,現在我們主要的就是淨化自己。下面  12A 20:49 2:52:55

復次於法若講若聽,將自相續若置餘處,另說餘法,是則任其講何法事,不關至要。

再說,不管是講也好,不管是聽也好,如果說你講完了、聽完了以後,不真正用在身心上頭——「自相續」就是身心,不用在那個身心上頭,而把講的跟聽的分開來,跟那身心分開來,講的是一回事情,你的身心另外擺在一個地方,作另外的說法。那麼不管你講什麼、聽什麼,沒有用!這話怎麼講?對於我常常引的這個例子,就我典型的例子,我法師跟我說:「某人哪,你要這個樣啊!」我就說,哎呀,有的時候,嘴巴上面講,有的時候心裡這麼念:「哼!我還是個凡夫嘛,我是個凡夫嘛!」那就是講的法是一件事情,我的身心是放在另外一個地方,說另外的話。他本來叫你凡夫要你修,可是我就是不把那個用的法用在我身心上面,偏偏講我是個凡夫,就是這樣。那你跑得來幹什麼?我一直把這句話現在再來追悔,責問自己,這是我自己的毛病說給你們,但願你們少犯,你們能少犯,你們就是能夠快成就。現在休息幾分鐘。

故須正為,決擇自身,而聽聞之。

......而且有大損害,所以我們要真實地抉擇身心而聽聞之。所以必須要為了抉擇自身,什麼叫抉擇呢?就是來明辨這個法說些什麼,這個所說的內容,在我們身心上面指的是什麼?現在我們的身心,是跟所說的相順,還是相逆。相順是對的,是好的,如何去增上,如果不對的,如何去改善淨除,這個才是我們聽聞的目標,也是我們講說的希望,共同的。 12A 23:34 2:55:39

譬如欲知面上有無黑污等垢,照鏡知已即除其垢。

就像說,我們要曉得我們面上有沒有髒,拿一個鏡子來照照看。看見了,然後要去去掉它,不是拿這個鏡子來開玩笑的。 12A 23:58 2:56:30

若自行為有諸過失,由聞正法現於法鏡,爾時意中便生熱惱,謂我相續何乃至此。次乃除過,修習功德,是故須應隨法修學。

現在我們聽聞正法也是這個樣,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問題,所以去聽聞。聽聞了以後,我們自己身心上頭種種錯誤的,都看出來了,在這個法鏡當中照出來了,對的是這個樣,不對的是這樣。那個時候,我們心裡面就生熱惱,哎呀,懊惱啊!說:「怎麼我這個身心這麼個差呀,差到這種程度啊!」那麼,有了這個了解,有了自己對於自己的煩惱不能忍受的這種心情,進一步去修行哪,這個才對,這個「煩惱」,就怕你少。現在呢,我們不是,我們也沒有發現自己的煩惱,只看人家的煩惱;還有呢,就是自己心裡面懶懶散散哪,這樣。乃至更可憐的,我們在煩惱當中,還不知道,這是最可憐的。人的真正最可憐的地方,就是我們在煩惱當中不知道,這是實在可憐哪!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的唯一的目標,就是要找到這個煩惱,然後要了解如何去淨除。發現了這個的話,然後,那是真正要煩惱了:「啊,我怎麼這麼差啊!我一定要跟它鬥,一定要把它戰勝!」這樣,這樣我們就有份。 12A 25:52 2:57:57

在我們這本書上面的這個傳承哪,說是由阿底峽尊者帶到西藏。然後呢,西藏阿底峽尊者有一個最大的大弟子,敦巴尊者;另外有一個弟子,這個人叫奔公甲。那個奔公甲,這是個大強盜,哇!那個東西非常厲害。那個強盜,可怕的程度這樣:在當地那個時候,如果有一個小孩子,要哭了、鬧了,只要人家說:「奔公甲來了!」那個小孩子馬上不哭,會有這樣的靈驗。相傳有的時候,一個年紀老的一個老婆婆,人家跟她開個玩笑,說奔公甲來了,大家聽見了,馬上逃,那個老婆婆一嚇,就嚇死在那個地上,這個人這麼個厲害法。結果後來,他接觸了、接受了佛法以後,他一心修學,一心修學啊。他怎麼個修法?這個故事真動人哪! 12A 26:51 2:58:56

那麼他老師告訴了他很多事情,很多事情。比如我們現在說拜佛啊,念佛啊,早晚課啊,他一概沒有做這些事情。他自己關在心裡面看自己,說:「欸,老師告訴我這個叫煩惱,我要去掉它,怎麼轉化。」所以他起一個念頭,自己說:「欸,這個念頭對了!」啊!好高興,把惡念克服了,高興。他把這個手,代表這個好的念頭,做對了,他就舉這個手舉起來,自然自蹦、自慶,對了、對了!這個手代表惡念,他起了個惡念頭,他就打它,「你又犯了!」啪!啪!一定把那個手打得又紅又腫。然後他在牆上面,起了一個善念,就點一個,圈一個圈圈;然後起了一個黑念,就塗一個黑點。每天只做這個事情,做得累得不得了。躺下去,一醒來,就看念頭,自己起心動念在這裡想什麼。他老師告訴他了以後,他就關在裡面做一個這樣的事情。 12A 27:48 3:00:02

過了幾個月以後,他的老師是誰呀?就是敦巴尊者,就是傳阿底峽尊者全部心法的這個。那這個阿底峽尊者下面有很多非常精采的弟子,他經常去看他們。有一天,他也跑去看那個奔公甲,奔公甲看見老師來好歡喜,恭恭敬敬地。說:「你這些以來,做了些什麼?」「喏,就做這些。」他老師不知道,一看那個牆上,畫得滿牆都是這個,有的是黑點,有的白圈圈。「什麼!你忙了幾個月就是忙這些啊?」「欸,對呀!就是這些啊!」他還很起勁呢!心裡面很不高興:「你這個是什麼一回事情?」他然後告訴他如此這般。「啊,對,對!」他就對著這個牆磕頭,他這個真正修行喔!所以我們不要說:哎喲,我現在跑得去喔,一天念多少咒,哎喲,盤多少腿;然後我這個唸唱是對,你那個唸唱不對呀!在我的感覺當中,我們走上岔路了。 12B 00:58 3:00:55

奔公甲後來成為一代善知識,他有各式各樣的故事,到現在流傳不絕,他這個故事,每一個故事動人得不得了。有一次,他在僧眾當中應供,大家很多人應供。應供啊,因為他出家晚了,坐在後頭。他們那個行堂像我們現在一樣,那個行堂是好的......他們那個西藏人吃那個茶,那個茶啊,供的時候有個奶茶,上面那個就是奶呀,那個“butter”很厚,弄到後來,那個東西沒有了,越來越少了。他坐在後頭,慢慢地,開始的時候用功,後來是起了一個念頭:「肚子又餓,又冷。哎呀,輪到我的時候,那上面的油都沒有了。」他起了這麼一個念頭,心裡覺得:「啊!奔公甲,你又來了!」就這樣狠狠地瞪了一下眼睛,他就把那個自己的那個缽啊,「叭!」蓋在那裡。蓋在那裡呀,那個行堂跑過頭來:「欸,你,輪到你了,把它拿出來!」他說:「那個壞蛋已經吃過了,今天要餓他一天。」那個人不曉得他幹什麼:「你拿出來!」「不行,壞蛋已經吃過了,要好好地餓他一天!」他因為起這麼一個念頭,就把他那個缽擺在那裡。所以他終於成為一代大善知識,修行人的典型。 12B 02:13 3:02:11

佛告訴我們,他不怕壞,佛世的時候,鴦堀摩羅這麼壞,然後種種這種典型,結果都成為很了不起的人。怕不肯改——不肯改,拿你再聰明,一點用場都沒有。善星比丘、提婆達多,都誦通六萬偈,無所不通,結果下了阿鼻地獄了。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我們真正要該做的地方做這一個,真正要做的地方做這一個!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要好好地隨聞的修學、聽聞,如理行持。 12B 02:52 3:02:50

《本生論》云:「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我這個卑鄙的、惡劣的行為,這個影子啊,欸!被這個法鏡一照,照出來了。那個時候才是真正我該痛恨的、厭惡的地方。所以真正修行人,一定是這樣。豈不見六祖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不管是印度,不管是中國,乃至於哪一個修道人都是這樣,真正修道人看不見人家過失,為什麼?看自己都來不及啊!等到你自己做好了以後,然後你看見別人,救人都來不及!這是千真萬確啊!等到你把人家救起來,你就成了佛了,然後你生生世世,永遠做這個工作,這一定的,所以我們下腳第一步是這樣的。那個時候「意極起痛惱」,這個痛惱幹什麼?痛惱我不成材,然後一心一意去趣正法。 12B 04:00 3:03:57

是如蘇達薩子,請月王子宣說法時,

前面那個蘇達薩子,請了月王子,月王子是個菩薩,他請他講法。 12B 04:09 3:04:07

菩薩了知彼之意樂,成聞法器而為說法。

曉得他,欸,他夠這個條件啦!夠什麼條件?就是前面說的,我們一定要「斷器三過,具六種想」。所以佛在,尤其在大乘經典上面總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好好地聽啊,認真地聽啊,實實在在地聽啊!而且一再教誡,要兩個「諦聽!諦聽!」不要浮浮泛泛,不要馬馬虎虎。聽完了以後怎麼辦?「善、思、念、之!」這幾個字,修行的都在這地方。「善」,善為抉擇,去思惟,等到你思惟了以後,一心憶念。這個念是在思的後頭,有了這個念就是定慧跟著而來。定慧,那麼見了效了。你有了前面的準備,他才告訴你下面這個法,然後你自然相應,所以這個講說要這樣。這個地方就是聽,我們現在所以得不到好處的話,毛病前面已經指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我覺得我好高興有這個機會,了解怎麼真正深入,毛病在何處,今天大家一起從這地方深入。 12B 05:38 3:05:36

總之應作是念發心,謂我為利一切有情,願當成佛,

總之,這個總結起來,整個的大綱,我們真正開頭的發心應該怎麼?我要為利益一切有情,要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要成佛。 12B 05:54 3:05:54

為成佛故,現見應須修學其因。

你要想成佛,這佛是果,那麼要種什麼種子呢?因地上面怎麼做呢? 12B 06:07 3:06:05

因須先知,

因當中你先必定要知道,知道了照著去做呀! 12B 06:12 3:06:10

知須聽法,

要知道,一定要去聽啊! 12B 06:16 3:06:14

是故應當聽聞正法。

要聽聞正法,那麼這個照著次第都來了。 12B 06:23 3:06:20

思念聞法勝利,發勇悍心,斷器過等而正聽聞。

這個聽的過程當中,他是照著先是聞法的殊勝利益,有了這個,然後自然而然啟發勇悍心。「勇悍」就是精進,所以叫「信為欲依,欲為勤依」,你聽聞了以後啟發信心,啊!覺得這個才是你真正希望好樂的地方。然後呢,你有了這個好樂心,緊跟著勤健的行為,精進的行為來了。然後去聽了以後,就照著去做。要照著去做的前面第一步的準備,就是這個——斷三過,具六想,這樣去真實地聽,這個是對於聽聞的道理。 12B 07:10 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