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南普陀版手抄稿

廣論章節
十八、希求解脫
廣論頁行
P.152 L1 ~ P.155 L7
廣論段落
卷六敬禮勝尊具大悲者足~亦唯增上慢耳。
手抄冊數頁行
2015版 第9冊 P.84 L2 ~ P.129 L3
2016版 第9冊 P.84 L1 ~ P.129 L2
手抄段落
敬禮勝尊具大悲者足~那個時候正式地修行那個苦諦了。
音檔卷數起迄
67A 24:08 ~ 68B 17:31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67A 24:08 00:00

看卷六,一百五十二頁。

敬禮勝尊具大悲者足。

它每一個地方開始的時候,一定是皈敬世尊,皈敬世尊,這個道理一開始說過了。 67A 24:28 00:24

如是隨念當死及思死後墮惡趣之道理,能令其心厭捨現世,於後善趣發生希求。

這就是前面下士道當中所說的皈依之因。因為內心當中有了這個認識,當然這個認識一定是依靠善知識,指明世間的真相,你如理觀察思惟的結果。所以到那個時候,就要求皈依。說: 67A 25:04 01:00

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業果,勵力斷惡修善,則能獲得善趣妙位。

由於這樣的因,所以你皈依,由於這樣皈依了,最後達到了解正確的佛法的根本,如法行持、斷惡修善,所以增上生。 67A 25:31 01:29

然非以此便生喜足,

你不要把這個作為滿足。這個話講一下,這個話講一下。我們現在有沒有得到這個?對不起,很難說,以我來說,我自己曉得還沒有,所以我自己一點都不敢馬虎。我以前我有一個毛病,懂得了一點,哎呀,自己覺得懂得不得了,人家告訴我的就聽不進,我總覺得很懂。現在我看很多同學當中也是這個樣子,唉呀,他懂得了,他總覺得樣樣都懂了,然後呢其他也聽不進了,這個好遺憾、好可惜!世間也是如此,出世也是如此。 67A 26:24 02:21

或者你看見,看見的不是壞喔,的的確確地,它的的確確是好。可是不幸的我們看見的什麼?我們看見的是五濁惡世的凡夫世界,在這個凡夫世界稍微好一點,然後你就覺得以這個榜樣的話,就算你做到了也只是如此欸!對不對?前面告訴我們,你證得了這個聖者的羅漢果都不行欸,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這個地方特別提一下,如果我們自己覺得「我很對!」你錯了,你錯了!前面告訴我們,你真正相應的話,如果你發現你自己錯了,那你是有智慧的人,你有了這個你就可以爬得上去。反過來說,你自己覺得你很懂啦,那對不起,你只是一個世智聰辯最多,而且這是八難中人,這是我們千萬要注意的! 67A 27:25 03:22

所以現在前面已經提醒我們,這地方更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覺得夠了!所謂這夠了已經生起什麼?已經生起共下士之量。所以大家注意,你們自己檢查檢查,是不是你已經生起共下士之量哦?我們共下士之量生起什麼現象?一看見眼前現在,一跑到齋堂裡,「唉呀,這個東西可怕,但是我不能不吃它!」所以你每吃一口,佛經上面告訴我們,如曠野食子肉想。你越吃是越難受,吃得可以飽了,唉呀,趕快放下來,那個才是生起哦!如果你吃的時候越吃越起勁的話,對不起,連它共下士都沒有。如果在這種情況,居然喜樂的話,那完全錯了!進一步, 67A 28:19 04:16

是令發起共下士之意樂及發共中士之意樂,厭捨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緣而發大菩提心引入上士,

為什麼不能把這個就覺得滿足呀?哦!是說這個地方讓你作為基礎,先從這個基礎上面做這件事情。這個基礎部分是跟下士一樣的,這個叫共下士。然後更進一步,再上面一步——中士,這個是因為共中士一樣的,它共中士的內容是「厭捨生死一切」,不但是求後世,後世生了天你也不要。那麼依這個「發大菩提心引入上士」,這個才是。 67A 29:13 05:10

故於此中,須修中士之意樂。

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下士的量了,進一步就要上去。欸,念完了小學,要學中學了,不要說:「哎喲,我小學了,我現在樣樣都懂了。」要是說:「欸,我現在小學了,念完正好念中學了。」這樣那就對了! 67B 00:08 05:31

所謂雖得人天勝位,然仍未能出於行苦,若即於此執為樂性,實為顛倒。

為什麼?雖然說你得到了人天的好處,但是行苦還沒出,最後還在輪迴當中哦!假定你把這個以為快樂的話,那你是顛倒了。 67B 00:30 05:54

故於真實全無安樂,其後定當墮諸惡趣邊際惡故,譬如有一無間定當墮於懸險,現於險崖暫為休息。

所以雖然共下士做到了,但是對於這個真實的究竟意義來說,一點快樂都沒有,最後一定要墮落的。就像我們現在,在這個懸崖當中暫時休息一下一樣,一動馬上就跌下去,粉身骨碎啊! 67B 01:05 06:30

《入行論》云:「數數來善趣,數受諸安樂,死後墮惡趣,常受極大苦。」

這很明白。 67B 01:13 06:38

《弟子書》中亦云:「諸常轉入生死輪,而於暫憩思為樂,彼定無主漸百返,漂流等非等諸趣。」

現在我們普通人是怎麼樣?永遠在生死輪迴當中轉,而目前只是暫時得到一點點,這個三有當中的人天好的位子。把這個內容看不清楚,因為愚癡顛倒而把它看成快樂的。那個是沒有正確的認識,他自己作不了主。為什麼?看不清楚,無明,無明嘛當然作不了主。於是漸漸又轉百返,於永遠——這個「百」不是一百趟,百是泛,泛指,永遠在六道當中輪轉。「等非等」,或者上、或者下,這個意思。 67B 02:13 07:37

故於善趣亦當厭患,猶如惡趣。

所以我們真正的,對好的應該產生厭惡,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67B 02:24 07:48

《四百論》云:「諸智畏善趣,等同奈洛迦,不畏三有者,此中徧皆無。」

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真正的智者,對這個善趣看得像地獄一樣,不怕這個的,在我們這個圈子裡是絕對沒有的。注意哦!所以現在我們要了解,你一旦真正的出家,這個才是我們的目標。在這個圈子裡邊,不要說眼前,就把你生天,生到天上面去,就把你做到一個國王,就把你做到天王,你看起來像地獄一樣地恐怖,這個才是哦! 67B 03:08 08:32

《攝功德寶》中亦云:「諸具貪生死意恆流轉。」

我們現在這個狀態是什麼?這個貪著生死的這個,這一個心意狀態什麼呢?永遠在生死當中流轉,這是我們應該認識,真正產生厭離的。所以任何一樣好東西,你要了解,真正修行的時候,法愛如果說不遣的話,你上不去。所以在這個五道十地當中,資糧、加行,這個加行再上面去,所謂加行是煖、頂、忍、世第一地。世第一地最後的後心,那就是見道。這個到了這個頂端以後叫「頂墮」,停在那裡上不去了。它頂墮是什麼?就是他修了法以後他也歡喜,唉呀,覺得好,他有這樣的一念的歡喜的執著,就爬不上去。看看哪!那些人都是已經我們說起來是已經真實相似見道,說大徹大悟的祖師很多是這種人,他有了這一念,上不去。我們現在差得十萬八千里,這個心裡面還這麼個放不下,這個我們要認識的。不是要去做到,我處處地方提醒,我們真正要認識的現在——正知見,見的就是見這個,然後呢慢慢地努力去對治它。 67B 04:38 10:02

《弟子書》中亦云:「如如於諸趣中起樂想,如是如是癡闇極重厚,

嗯,就像這個樣,你對這個六道輪迴當中,如果說你「起樂想」,感覺得這是快樂的話,對不起,那你這個愚癡非常重。所以我們眼前看看真可憐哪!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這個也看不開、這個也看不開。利固然看不開,名也看不開,錢固然看不開,身體也看不開。乃至於我常常覺得,打了板了還趴這個床上爬不起來,唉,實在是,實在是,我自己深深一直為這感覺......儘管跟你們說,策勵你們,問我自己做到了沒有?我老實說我沒做到。我只是經常提醒:打了板了,趕快起來!有時候頭昏了半天。我總記得,當年我這個阿闍黎告訴我的話:「叭!你坐起來!」然後坐起來,然後呢腳放下地,哎喲,冷得要命!好,趕快穿衣服。千萬不要說:「哎喲,冷得要命,再擺在棉被裡面,反正打頭板。」那你就害了。 67B 05:56 11:21

這個注意哦!就是你處處地方,這正知見最重要,這是我隨便一提。你從任何一件事情,不要看成快樂的,這種快樂的都是什麼?陷阱,陷阱!這是我們必定應該認識的一件事情。你有了這一個念頭,現在真正重要的就是,注意哦!這個念頭最重要。 67B 06:20 11:44

所以眼前我常常告訴你們我自己的過錯,這有個原因的,就是你們不要害怕!就算是現在你們覺得,很尊重的這樣的一個老師,他自己都有錯誤,不但有錯,滿身錯誤。可是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呢?我自己認得了錯誤在改。因為改,所以今天你們覺得能夠尊重他,尚且如此,何況是佛呢!所以你們只要......這個才是你們該學的地方。所以注意!真正重要的,不是認得了道理看別人不是,跟別人講道理。你必定要把這個道理,看見自己錯在哪裡,然後努力策勵自己:「我總歸要努力!對不起,我爬不起來,我偏要爬起來!」就是這個。所以告訴我們,你如果對這個地方起點樂想,錯了!反過來, 67B 07:17 12:41

如如於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癡闇極微薄。

對一些那快樂的事情,你能夠「起苦想」,那麼你那個時候愚癡慢慢地減輕了,這個東西叫智慧。現在有很多人腦筋的確很好,然後你把那個腦筋用在這個上頭,那就對了。哦!應該這樣地思惟,然後呢觀照自己。你能夠觀照了以後,到那時候,你往往要跟人家辯論的時候想:欸,錯了、錯了!原來不是我有道理,是我是什麼?見煩惱重。那個時候,你話到嘴邊馬上吞下去。這個時候你的這個智慧慢慢地就增長了,愚癡就減少了,這個對見煩惱而言。同時呢對思煩惱這個習性來說,也是一樣,你平常的時候覺得:唉呀,冷得受不了,你剛才說的,又想縮到被窩裡。「欸,不對、不對,這個東西不行!我寧願在那裡咬緊牙關,然後多冷一下,然後策勵自己再穿衣服,一定要起來!」就這樣。說這個是平常我們應該知道的。 67B 08:23 13:47

如如修習淨相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燄極熾然。

下面就是告訴我們,眼前對美好的東西,你把這個美好的,覺得它好的話,害了!這個東西貪心,貪心增長,貪這個東西非常可怕,是越貪是越厲害的。這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你這麼越貪是越厲害的。所以這個「依眾靠眾」還有個好處,儘管我們現在理路或者清楚,或者不清楚,習性或者厲害,可是在大眾面前總覺得不大好意思,所以靠著大家多多少少,少造一點罪。等到你一個人的時候,你就害了,這貪心永不能圓滿。所以凡是我們歡喜的東西的話,不要看見它是清淨美好的。 67B 09:20 14:44

如如修習不淨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燄極殄息。」

你要看見這個東西好可怕的,是大騙子,這個大騙子給你一點小小的甜頭,把你送到地獄裡面去,那時候你想到的話,你心裡面就對它起恐怖。當然真正的平常我們初心修的人,對貪心譬如說用不淨觀什麼等等,有它特別的對治,這個以後講,眼前這裡我們要了解這個原則。 67B 09:57 15:20

此說從無始來,執著三有盛事為樂,增益串習諸淨妙相。

上面告訴我們,因為我們無始以來,我們虛妄顛倒的關係,把這個三有當中這種好事情,把它看成快樂。一向習慣,一向把這個妄想以為正確的,所以總把它看得這是好的,這個我們要認得它。 67B 10:27 15:52

能治此者,若修苦性及不淨相彼等便息,

它最佳的對治,什麼呢?修苦性,修苦性,說原來這是苦的;還有呢不淨,修不淨觀。實際上這個裡邊,正修的時候修什麼?「觀受是苦、觀身不淨」,這是我們最難對治的兩樣東西,最難對治的東西。但是它有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法,下面將來告訴我們煩惱的時候,那時候我再提起。當你這個一個念頭生起來的時候,你那時候才了解了,原來你又在被煩惱轉。然後呢轉了以後,真正煩惱轉的時候,的的確確我們誰都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是可怕極了。所以你必須事前認識,然後呢思惟觀察,到境界現起的時候,這一個正法相應的這一種現行現起的時候,那個時候你有力的對治生起了。那時候你歡喜,「啊,今天我居然打了一個勝仗!」那個快樂真正的快樂。 67B 11:44 17:08

你平常吃的東西,當你吃的時候吃得很起勁,你真的快樂嗎?那大家不妨心平氣和想想看。我們大家都有這個毛病——貪心,唉呀,好東西,事前是越多越好;吃完了以後,哈,肚子吃得脹脹的,睡在那裡,站也不是、睡也不是,就這樣。當時真的快樂嗎?吃的時候並不覺得快樂耶,我想大家都有這個感覺。你是一個勁兒就在那個地方做那件事情,吃完了以後昏昏沈沈,然後到那個時候又要來了,快樂在哪裡啊?欸,但是奇怪,它就偏偏到那個時候就讓你去這樣做,這個就是這個真正的行相。這個煩惱止息的道理,慢慢地好好地學。那麼你能夠如法地修學的話,這個就靜息了。反過來, 67B 12:36 18:00

若不修習便增癡貪,轉諸有輪,故修諸有過患為要。

所以如果說你不如法地去修行,修習這個對治法的話,那麼那個時候一直增長的癡跟貪,貪裡邊一定有癡。然後呢貪的最後的結果,得不到的話,瞋也跟著來,這個三樣東西就這樣的輾轉地相應。由於這個造業,然後輪迴三有,你沒辦法跳出來。既然前面你怕、厭惡,唯一的辦法就是這裡。所以現在曉得,啊,你真正要跳出來,要做些什麼呀?它說從這個上頭,從業感果的必然性,是了解我們真正要修的,是要修三有一切盛事的過患。然後從這個了解了以後,才步步深入能夠解脫,那個才是說進入更深一層,第二個步驟叫作中士。所以現在我們看看,那麼修中士這一個內容說些什麼呢? 67B 14:04 19:28

中士道次修心分四:正修意樂,彼生起之量,除遣於此邪執分別,決擇能趣解脫道性。初中分二:明求解脫之心,發此之方便。今初

「中士道次修心分四」,第一個「正修意樂」,喏,正修的這個內容是什麼,我們心裡應該些什麼認識,怎麼樣的做法。「彼生起之量」,第二個。「三除遣於此邪執分別」,這個是一樣的。第四「決擇能趣解脫道性」,既然你要求解脫,最後了解了,說第四個那個地方,就現在告訴我們了,我們哪,你要修解脫嗎?對了,解脫道是什麼一回事情,解脫道是怎麼一回事情。現在次第來講:「初中分二」,就是正修意樂。「明求解脫之心」,求解脫的心是什麼?第二怎麼樣發生這樣的求解脫的心,所以「發此之方便」。今初。 67B 15:05 20:30

言解脫者,謂脫諸縛。此復業及煩惱,謂於生死是能繫縛,

所謂「解脫」什麼樣呢?簡單,就是把綁住的把它解開來,這麼簡單法。那麼什麼東西綁住你啊?業跟煩惱,就是業跟煩惱把我們綁在生死當中,就是這麼簡單。 67B 15:32 20:56

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界等三。以趣分別,謂天趣等或五或六。依生處門,謂胎等四,即於其中結蘊相續,是繫縛之體性。

說,是的,現在綁住你的就是業跟煩惱,由於這兩樣東西的輾轉增加,結果呢把你綁住了。那綁在哪裡呀?綁的地方,如果拿這個「界」,拿那個地方,拿那個範圍來區的話,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然後在這個三界當中,如果分「趣」,就是我們分成功六趣,或者就是這個六個類型,那麼或者是六等,或者是五等。如果把修羅判作天趣的話,就是五等,有的把修羅叫作非天,這個沒關係。還有一種呢,「生處門」,就是在三界當中你怎麼去出生的,那麼分成功四:胎、卵、濕、化,就是這樣,不外乎這個。 67B  16:48 22:12

就是不管是三界,不管是六趣,不管是四生,總之前後業感緣起,前面的蘊滅,後面的蘊生,是「結蘊相續」。在這個裡邊繼續不斷地這個五蘊身,繼續不斷地向前推衍,說結生相續。那個蘊、五蘊,不是有一樣真實的東西。而這個五類東西,到那個時候舊的壞了,新的又生起來了,這一個東西,生新起來的繼續不斷向前面推衍下去,這個相續體,這個就是被綁住的這個。而業跟煩惱,綁住那個蘊體,就是這麼;就像那個繩子綑著你,就這麼簡單。這個繩子是業跟煩惱,現在這個你呢,就是這個蘊,五蘊。 67B 17:55 23:20

故從此脫,即名解脫,

就是這樣,從這個地方解脫開來,就是! 67B 18:02 23:26

欲求得此,即是希求解脫之心。

你現在呢要想從這個地方,說唉呀,不要被它綁住,我一定要想辦法跳出來,就是這個,就是這樣! 67B 18:14 23:39

又此解脫,非為惑業諸行生已息滅,以諸生法,於第二時定不安住,不待修習能治等緣,則不須勵力,一切解脫便成過失,

前面我們不是說業跟煩惱是能綁的東西,然後呢結蘊相續,就是我們生死的流轉的這個所綁的東西。那麼業跟煩惱的,說這個裡邊這樣,說這個業跟煩惱的諸行,它這個前面滅,後面的生。生完了以後它又滅,滅完了以後又生,生滅不停的。所以它生完了以後,它自己就會消滅。「以諸生法,於第二時定不安住」,它那個結蘊的事情,本身就是永遠生滅,永遠生滅。「不待修習」,假定說你不要去修習,說「不待修習能治等緣,則不須勵力,一切解脫便成過失」,就是說,那結蘊的體本身是什麼東西?找不到。它是怎麼一個?生滅繼續相續,換句話它一直相續的,一直相續下去的。這種情況之下,你必定要修習對治,斷了這個相續,那就對了。否則的話,如果你不修習對治的話,是呀,如果你不修習的話,對不起,它本身啊,它繼續不斷地就生滅、生滅、生滅。所以, 67B 19:59 25:24

故若未生對治,當於未來結生相續。

所以你沒有修這個對治的話,它永遠接下去。 67B 20:07 25:31

由其發起對治力故,結生相續即便止息。

你一定要修習,針對著這個生死流轉的結生相續,那麼它那個東西就停止了;那個停止了以後,那個繫縛也就沒有了。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我們要求解脫心,那麼要求什麼解脫心呢?就要對這個結生相續,要找到如法如理的對治,對治了這個東西以後,那麼這個解脫才能夠具體地成就。了解了,所以說,哦,要求解脫,要一定要有解脫的方法,正確的方法,簡單的一句話就是這個。至於這個方法的內容呢,我想留在下面一次再講,今天這一堂就講到這個地方。 67B 21:09 26:33

今天,《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五十三頁,卷六,共中士,中士道。那麼這個中士,由於前面那個基礎上來,我們進一步了解說,雖然人天當中保持了善趣,是善道,但是畢竟最後還要墮落。由於這個原因,所以想到畢竟墮落還是苦,這樣不行,進一步還要更求進一步的解決。那麼那個從這個基礎上面,又向上一步,這個叫中士。那麼次第呢分四部分:正修意樂,哪一個是正式的,就是我們說中士要修的。換句話說我們的心裡的內容,我們應該有的認識,以及心裡這個狀態是什麼樣。那麼怎麼樣才能夠發生這樣的一個狀態,他告訴我們的,用什麼方法才行。這了解了以後,有一種錯誤的概念要去掉。對正確的了解了,錯誤的去掉了,最後告訴我們,那麼現在修什麼樣的道,能夠達到你這個目的。這個分這個四科,這個次第層層推進,圓成我們的目標。 67B 23:16 28:40

那麼前面已經說過,所謂求解脫的心是指什麼樣的心?那麼這個心怎麼樣才能夠發起?平常說我們大家都希望,沒有一個人例外的,要想從痛苦當中脫出來,要想從痛苦當中脫出來。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可是找不到,原因呢就是自己的愚癡,自己的愚癡。因為愚癡、不了解,所以不曉得從哪裡去找。現在我們很幸運地曉得,哦,要去找一定從那個方面,這個就歸結到從三寶。那麼更從那個地方了解了,單單前面這個不夠,更進一步到這裡。 67B 24:15 29:40

那麼說現在呢,雖然我們進一步要求解脫,但是這個解脫的心,是曉得解脫,怎麼樣才能夠使得這樣的這個內心,跟它相應的如理如量地生起來?雖然我們大家都會這樣覺得:唉呀,這要求解脫啊!雖然你要求解脫,但是想完了以後,那下面就沒有一個力量來推動你,沒有一個力量來推動你,這樣。因為沒有推動的力量,所以當你想的時候儘管想,想完了以後,仍舊陷在自己一向的這一種習性當中,這種習性就是無明相應的見思煩惱。那種見思煩惱,儘管你拿來閱讀佛經,有的讀了半天增長各式各樣的知見,增長各式各樣的知見。結果呢它本來是要指導我們,憑這個去跳出輪迴的,淨化這個知見的;結果你弄了個半天,知見增長了一大堆。知見增長了,慢心也跟著增長,結果是煩惱是越弄越多。所以在這地方我們要很善巧地,找到這個正靜息的方便。那麼現在他下面告訴我們: 67B 25:55 31:19

第二發此之方便者。

怎麼樣能夠啟發這樣一個如理如量的認識。 67B 26:08 31:32

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於渴逼,見非愛相。

那麼先舉一個譬喻。譬如說我們嘴巴渴了以後,覺得痛苦不堪,那麼你一心一意要想去找水喝。為什麼?因為你覺得嘴巴渴的時候,那是痛苦難受。這個譬喻我們可以更加深一點說,你生了病,假如那個小病沒有關係的話,叫你去看醫生你也懶得看。但是那個病痛苦難受的話,叫你不看醫生也做不到。同樣的道理,一定是對於這件事情感到它的非可愛,就是應該這麼反面的,更強烈說可怕、痛苦的這種狀態,由於這個力量逼迫,所以你一心就去求怎麼解脫痛苦,怎麼從痛苦當中透脫出來。所以  67B 27:13 32:37

如是欲得,諸取蘊苦寂滅解脫,亦由觀見,取蘊苦性所有過患。

同樣的,現在我們要想從這個苦蘊當中得到解脫,解決這個苦,也必須見到這個取蘊——這個取蘊就是我們身心的五蘊——它那個特質是苦的,以及它這個苦的種種的過失、患害。當你真實地見到了,那個時候你才一心一意才會求它跳出來。你要見不到這個的話,那根本不可能,所以說這個是道的根本在這裡。因為你要從這個地方求解脫,有找到了解脫的這個道,進而去找,找到了解脫之道,那時候你才會努力去修。你沒有這個力量的話,推動你的力量都沒有啊,所以嘴巴上面都是空話,原因在此。我們每一個地方必定要把握得住!乃至於現在你說,你為什麼要持戒?同樣的道理,你必定要把握得住這個原則,這個是最重要的。否則的話,你弄弄弄就弄錯掉了,弄弄弄就弄錯掉了。 67B 28:44 34:06

故若未修三有過患,於彼發起欲捨之心,則於苦滅不起欲得。

所以第一件事情,我們先一定要認識苦蘊所在的三有,這個三有的種種禍患,種種的不理想。當你見到了不理想、禍患的話,你就一心一意產生厭惡捨離,一心一意從這個地方跳出來。為了要跳出來,你就想怎麼樣才把這個痛苦能夠解除,你才會去求解除的這個方法。這個是必須要的,這個是必須要的,這個道理,所以下面引論。 68A 00:15 35:06

《四百論》云:「誰於此無厭,彼豈敬寂靜,如貪著自家,難出此三有。」

任何一個人,對於這一個事情,如果不產生厭離心的話,他怎麼可能求寂滅這個厭離的方法呢?不可能的。反過來,他因為不了解這個三有的過患,而他見到三有這麼個好,所以他貪著難捨。既然貪著難捨,怎麼可能讓他從這個地方跳出來,怎麼可能從這個地方跳出來?所以啊現在有很多人哪,哎呀,要修行,說是要修行,喔唷,乃至於說受戒,乃至於出家,乃至於認真地去學;學了半天,他根本就沒把握住——你為什麼要跑得來學?他把握不住。所以到後來,知見一大堆,學問做了一大堆,有很多這樣。結果呢他始終在那個地方空轉,那是非常可惜,那是非常可惜! 68A 01:34 36:26

所以在這個地方,他首先把那個根本因指出來,換句話說,那個根本因有了,然後你在這個上面著力的話,把那個根本因慢慢增長圓滿,也就行了。否則的話,你忙了半天,忙了半天你所圓滿了什麼?染污之因,越做越遠,越做越遠哪,這一點是我們在這個地方首先應該認識。有了這個認識,然後你步步深入,所有的這些事情,都是幫忙我們解脫生死的。如果你這一個不認識,然後你跑進去的話,你那個知見都是不相應的,都是不相應的,這樣。那麼這種知見到後來呢,如果說你修的功德,那三世怨,到那個時候你很有錢;如果說你做學問,三世怨,你很有學問,就是這樣。 68A 02:35 37:27

所以現在有很多很有學問的人,很有財勢的人,乃至於很有地位的人,那種人他不能進入佛法的原因是什麼?就是有一類他修福德,啊,也在佛門當中布施、弄啊,修廟乃至於,但是根本因在哪裡,沒有把握得住。開始他是對的,沒有把握得住,所以他將來得到福報很大。有一類他那個時候,然後呢做學問做得很多,哎呀,經哪、律啊、論,然後深入思惟、觀察,乃至於講說,但是同樣地,根本因沒有把握得住,這一世很聰明,乃至於念書念得很好。有一類,持戒的戒相上面啊,做得非常地如宜,但是雖然如此,他真正的自淨其意,他的根本,為什麼要持這個戒的目的把握不住,這一轉世的時候,他聲望——說官位很高,那這個都是這樣來的。 68A 03:54 38:45

所以現在在這個地方,不管我們將來學什麼,你這一個根本因一定要把握得住,把握得住以後,然後不管你修哪一個都對。譬如說我們現在淨土念佛,是正因為如此,所以你那時候如救頭燃,「唉呀,別的我管不到啦,我只有一心一意依靠阿彌陀佛啊!」那時候你那句佛號就念得非常堅固。如果你持戒的話,你曉得得非常清楚,原來這戒的目的是在這個地方,自然而然你把握得住了,你就很努力。做學問也是如此。否則的話,我們處處地方產生諍論,說我這個對、你這個錯,然後呢大家又要忙這個、忙這個。在佛世的時候,這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這樣。佛就告訴他這樣,喔,他聽見了,全部精神貫注在他自己的問題上,要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他解決了,解決了以後他煩惱解脫了,那個時候你再做就好了。 68A 05:00 39:51

那我們現在,不,有一種人比較差的,哎呀,忙著要去解脫,不管這些。結果呢,方法得不到,儘管你關起門來修行,修了半天,在煩惱當中轉,不知道。那麼反過來有一類人是先要了解,然後去作學問,作了學問作了半天,他不曉得作學問的目的是什麼,然後比較各宗、各派、各家、各門,這個對、這個不對,學問一大堆,諍論不曉得引起多少,也跑到外頭去,這個我們必須要認識的。所以現在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喏,希求解脫的方法,根本何在!那看下去,說: 68A 05:45 40:37

希求解脫方便分二:

這個啟發的方法分兩部分,第一個由集諦門思惟,第二個由十二緣起門思惟。 68A 05:54 40:48

由於苦集門中思惟,由於十二緣起思惟。

這兩者當中你任意能夠了解一個,把握住一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你要想兩個都認識的話,那彼此之間為什麼要這樣開合,如果你弄得很清楚的話,那這個問題真是易如反掌。你去到......在任何情況之下,你可以觸處體會,可以觸處體會,所有的眼前這種障礙,都消除掉了。現在我們分那個兩部分看下去:初就是由苦集門中,分二。 68A 06:36 41:28

初中分二: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第一個先要了解、認識、觀察、思惟,這個生死的特質是什麼?苦,是苦。確確實實這一個是苦的。第二個呢, 68A 06:55 41:46

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那麼為什麼會在生死當中流轉呢?為什麼呢?這樣。這個兩部分,又一一各別分開來講。 68A 07:11 42:02

初中分二:顯示四諦先說苦諦之意趣,正修苦諦。今初

先說明四諦,說苦集滅道,為什麼先要講苦諦的原因,然後正講苦諦,現在說下去。要平常在我們一般狀態學的時候,我們就說:「經上面嘛告訴我們苦集滅道,你就告訴我們算囉!他為什麼要講,哦,『先說苦諦』啊、為什麼啊,這個次第為什麼要這講啊?」這樣。平常我們說:「啊!你趕快告訴我,告訴我們曉得嘛就好啦!」好像那個道理表面上面,我們找不到必須要說的理由,通常我們這種狀態。實際上呢,這個有他的絕大的原因在,絕大的原因在,現在我們把這個文看下去。 68A 08:06 42:57

集諦為因,苦諦是彼之果,故集是先,果應是後。

集就是因。由於造了這個因,聚集了這個因,那麼感得的這個因的果。流轉生死的因是集,然後呢感得流轉生死的果是苦,所以照這個先後的次第,應該是集在先而苦在後。結果呢,世尊卻先講苦,後講集,所以說:為什麼原因世尊不順那個次第? 68A 08:53 43:44

何故世尊不順彼義之次第而作是說,諸苾芻此是苦聖諦,此是集聖諦耶?

世尊正講的時候先告訴我們:這個是苦啊,你應該知道,這是集啊!他那個次第卻先講苦然後講集,恰恰相反,什麼原因呢?下面就說: 68A 09:19 44:10

大師於此違因果次第而宣說者,以有至大修持扼要,故無過失。

第一個告訴我們,說佛對於這一件事情,把那個因果次第顛倒違反而說,他有他的特別的原因的。什麼原因?修行的綱要在這裡。你為什麼要學?你要學了去修行,結果你要修行的,那個次第就是這樣的,所以沒有任何過錯,沒有任何過錯。反過來說,他就是絕對正確地要這樣講,世尊之所以為世尊,原因就在這個地方。關於這一點,對於我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我們平常所以不能修行的原因,就是缺少了推動我們修行的力量,曉得這個要修行,要好,但是就提不起來。那麼我們以前聽過那個各式各樣的故事,那個故事都是這樣的:哎呀,他去了,出了家也不行。結果跑到地獄裡一看,跑到天堂上一看,哎呀!那個時候不管他年輕也好、年老也好,大家都拼命了。為什麼?啊!原來看見這個情況是這麼個嚴重。 68A 10:50 45:40

那麼同樣地,對我們也是一樣。我們雖然沒有這個福德因緣,感得佛菩薩帶我們到天堂地獄去看看,但是我們眼前都遭受到了。哦,一生了病,哎唷,生了病趕快去找醫生啊,這個事情,要該做的事情都不願意。你就急著、忙著,病是件小小的苦,你就拼命去找醫生。所以現在這個地方也指出來,說喏、喏、喏,這一個東西本身哪,是在大病、大苦當中啊!那麼他指出來了以後,如果說你能夠如理照他指出來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深入,那個時候你內心上面就產生一種狀態,什麼?覺得這個痛苦的逼迫性,就在這裡啊!那是無法忍受,你就拼命要去求解脫了。所以他為什麼要先說的次第。 68A 11:56 46:47

從剛才這個說的譬喻當中,我們也可感受得到,假定我們在生理上面遭到了病,我們會求醫。現在呢,照著這個方法,在心理上面,如果你也感受得到苦切的這種力量的話,你那時候就會坐立不安。坐立不安幹什麼?一心求解脫。你能夠這樣去,哪有不解脫的道理?所以這個是修行的次第,這個是正確的,這是正確的。 68A 12:30 47:20

此復云何,謂諸所化,若於生死自先未發無倒希求解脫之心,根本斷絕,彼於解脫云何能導。

那就是這樣。對於所化的,就世尊要化度的那些眾生,他假定對於這個生死的本質並不了解,貪著難捨,根本不想求解脫,根本不想求解脫,那個時候你教他修,修什麼啊?修是修解脫,現在我根本不想修解脫,你修,那不是顛倒嗎?所以這根本已經斷絕了。諸位啊,這個地方好好地想一想,不要說我在那兒修行,我跑到那兒修行,你先問問:你跑到這裡來目的幹什麼啊?要很清楚、很明白。有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的,所有在座的各位,乃至於儘管不出家,今天跟佛法有機會接觸,都是宿生有善根。從前面我們講的業果的道理當中,曉得這個異熟同時有個等流,然後呢還有士用。士用就是外面的客觀的環境,異熟就是我們現在的這個身心的果報,然後呢等流就是心理,心生起的狀態。這個是宿生的善根所集,所以這一世,裡邊的因碰見外面的緣,你看見了出家你就歡喜,就會走上去。 68A 14:25 49:16

但是他為什麼要這樣走的這個根本的因,經過了這樣的生死的流轉以後,迷糊掉了。再加上出世了以後,前面所接觸的,都是世間染污,而這個染污呢,又是跟我們無始以來所種的這個無明習氣相應。所以以前一直都引發這個東西,所以在非常強有力的,世俗的這種貪染的現行當中,那個時候,對於求解脫這個心一點都沒有。當你接觸了以後,雖然啟發了好樂之心,跑到佛門當中來,但是那個根本本身有沒有?還沒有。這是所以一定第一件事情,要有正確的知見上的認識,經過懺悔,把前面跟世俗染污的這個現行,要把它破壞,還要把它克服。那個時候,他內心當中,引發出來這個認識,那個時候,你會心裡說:啊,要求解脫! 68A 15:47 50:38

我自己的經驗,以及我遇見很多同修,他就是一心一意,啊!對於出家的嚮往,然後呢要求善知識。儘管出家,儘管求善知識,但是呢,根本因真正找到的非常少。他也想去念佛,覺得念佛好,但是呢他這個推動的因始終不強;實際上與其說始終不強,這個推動的因根本都沒找到,就是這種狀態。就是宿生的這個善業,加上這一生的一個雜染,你糊裡糊塗有這種力量在這個裡頭的,但是呢他抉擇不出來。所謂抉擇不出來的話就是,不是以這個力量為主的,不是以這個力量主的。那麼是哪一個力量主的呢?就是——喏,無始生死的染心。現在我們雖然來了以後,對不起,眼睛所看,耳朵所聽,都是世俗上的那種,哎呀,知見上面、習性上面,種種的這些事情。所以說這個,他真正求解脫的根本,對不起,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地方叫「根本斷絕」。 68A 17:06 51:57

「彼於解脫云何能導」,到那個時候你就引導教他解脫,你怎麼引導他呢?你教他說:「哎呀,不要貪著啊!」他覺得:「這是我要的東西,你教我這個不做、那個不做!」他儘管坐在那裡,心裡聽起來真是生煩惱。啊,你教他這樣做,他就覺得:「哎呀,最好我多睡一會兒覺,最好多做那個......。」教他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那是越弄越遠哪,越弄越遠哪!這是我們要正確了解。所以說大師外支已成,真正的問題都在自己這個障礙當中,自己那個障礙當中啊! 68A 17:49 52:40

以諸所化無明闇覆,於諸苦性生死圓滿,執為安樂,顛倒所誑。

而這一個所化度之機——就是我們,這一個狀態當中,仍舊被這個無明癡闇覆障著,看不見事實的真相,看不見事實的真相。明明在生死輪迴當中,種種的這一種事情都是苦的,都是苦的。他把這一個苦的這個特質,現出來這個,在生死輪迴當中虛誑這些相,他被它所騙,覺得這是安樂的,這是安樂的。所以說「執為安樂,顛倒所誑。」你要教他這地方不要這樣,他還覺得:嗯,這個正是我所需要的,你教我不要,那怎麼可能?儘管他宿生的善根,讓他跑到這地方來,他還是不行,這根本原因在這裡。 68A 19:02 53:53

所以真正修學佛法,第一點你務必要了解這個。當你正確地了解這個,不管你拿到了哪一個法門,你就一心一意地從這個法門當中去深入,就不會大家起是非諍論。所以正法的時候叫作「解脫堅固」,他聽見了一個法,啊!他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這裡,乃至於聽見了「掃帚」兩個字,他掃掃、掃掃,然後呢把心裡的煩惱掃乾淨了。現在我們聽見了這麼多的法,哎呀,他偏偏還是說:「唉,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辨別得一大堆,啊,那個時候實在不相應啊!所以這種情況之下,叫作什麼?不幸地,這種叫世智聰辯,這個是我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應該了解的。反過來,如果說你能夠真實地淨化了,這個對我們是絕端重要的一個工具,絕端重要的一個工具。差就差在什麼?喏,一點點——是不是為顛倒所誑?是不是為無明所覆?所以第一件事,要把這個不正確的認識轉變為正知見。 68A 20:35 55:26

如《四百論》云:「此大苦海中,悉無諸邊岸,愚人沉此中,云何不生畏。」

這一個生死輪迴的大苦海,既沒有邊、又沒有底啊,愚癡的人在這個裡邊哪,一點都不怕。哎呀,怎麼不怕,這個人是何等地愚癡呀!所以  68A 21:04 55:55

先須為說此實是苦,非有安樂,

所以先必定要告訴他:這個是苦啊,這不是安樂啊!佛拿這個告訴我們。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應該第一個了解是了解這一點,所以不管我們現在學什麼,這是真正重要的,真正重要的啊!就是說,雖然說出家,大家說:「哎呀,出家五年哪,先要依止阿闍黎,知道開、遮、持、犯。」要曉得為什麼立這個戒,為什麼守那個戒,這你必定要知道。佛一定說苦、集、滅、道,因為你有這個次第,然後你去修道,修道的時候第一步才是持戒。所以這個戒的根本,還在從這個上面建立起來,必然我們要知道的。如果你這個把握不住的,請問你持的戒,你持些什麼?你為什麼跑到這裡來?這不是很明白的一個事情。 68A 22:08 57:00

所以三十七道品當中,第一個四念處,也是講這個。「觀身不淨、觀受是苦」,這第一個。平常我們最難放得下的就是這個身體,就難放得下的就是眼前的種種的貪著。所以告訴你:這個身體,不像你想像真實啊!不淨,像大便一樣地臭,你會愛護嗎?啊,你一看見你就厭惡!然後你種種的快樂,說告訴你這是苦啊!是必然如此的,沒有一個地方不是如此的,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68A 22:52 57:43

說多苦相令起厭離,是故於初先說苦諦。

不但一方面,多方面的、種種方面地善巧說明,目的一個——引起厭離心,所以先說苦諦。現在我們真正修行沒有別的,也必定要從這個上面,你把苦諦如果正確地認識,下面都有了,這是根本。如果這個沒有的話,那對不起,下面都在這兒走遠路,都在走遠路啊! 68A 23:35 58:26

此後自見墮於苦海,則於苦海欲求脫離,便見其苦必須滅除。

因為你了解了這個苦,所以你要求解脫,所以這個時候,你要求滅苦之心。 68A 23:52 58:43

此復了知,未止其因苦終不滅,便念其因復為何等,由此始能了知集諦,是故集諦於苦後說。

喏,這個來了!哦,因為你要想除掉那個苦,除掉那個苦,那麼這個苦怎麼來的呢?你了解這個苦是果,真正要把那個果消除掉了,必定要從因地上面解決。那麼這個現在的苦果的因在哪裡呢?那個時候你進一步找那個苦的因,這個集諦。所以由於苦的認識,然後呢策發我們求解脫的心,從苦當中解脫出來。因為要求這個心,所以一發了這個心,所以找:苦從哪裡來的呀?那個時候,你就會努力去找,那麼然後去找。當你這個時候你找到了集諦的話,你就努力會克服這個因,那個時候,它滅、道二諦就跟著來了。由於這樣,所以戒定慧的三學自然你如法修持。 68A 25:18 1:00:09

否則的話,儘管你說講戒,講得這麼頭頭是道,哎呀,不要說單單我們中國的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你樣樣弄通,你做個大學問家,說不定你戴各式各樣的博士的方帽,一點用場都沒有!流轉生死當中,弄得不好還說不定還要墮落,這個是我們必定要知道的,必定要知道的。反之,你就算這些東西,不要說每一個部都通,像周利槃陀伽一樣,只懂得兩個字,你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有更巧妙的方法,他周利槃陀伽還要證了羅漢果了,現在也不要,羅漢果都不要,你就想到什麼都不知道,我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了,欸,你照樣可以了脫生死,這個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這個根本,現在第一要把握得住啊!所以他是為什麼集諦在後說。 68A 26:24 1:01:15

次知生死眾苦,皆由有漏業生,其業復由煩惱發起,煩惱根本是為我執,便知集諦。

一步一步地,從這個上頭追根究底地找到:哎呀,生死的苦是有漏的業,業又是煩惱所起,那麼煩惱的根本是我執,那個時候你把集諦的真正的行相了解了。 68A 26:55 1:01:46

若見我執亦能止滅,誓願現證滅苦之滅,故於集後宣說滅諦。

你了解了這個,緊跟著見到:噢!原來這個我執這個東西,不是天生的,而卻是虛妄顛倒的,這個東西,你可以把它淨化、消滅。所以那個時候你想:啊,原來一切痛苦的根本在這裡啊!那那個時候你一定要想辦法,去把它去掉它,所以是「誓願」,不但願,「誓」是什麼?就是你必定要達到的這個願。不是我們浮浮泛泛:哎呀,我也想啊!雖然你也想,你還是弄得想了半天,坐在這個地方。他那個誓不是——我一定要做到它!你站起來全部精神去幹,當然,這個是指我們的心裡的這種狀態。所以這個修行不是什麼浮浮泛泛、有氣無力,不是的!修行是打起全部精神來,就這樣,心裡是這樣狀態。因為有這種心理,所以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那必然如此。你看那些大祖師們,他就是這樣,就是這個樣。所以那個時候,他集諦後面宣說滅諦。 68A 28:14 1:03:05

若爾開示苦諦之後,即於解脫發生希求,苦諦之後應說滅諦。

照你這樣說的話,那麼說了苦諦以後應該......你要求解脫嘛,就講滅諦啊,為什麼又說集諦呢? 68A 28:29 1:03:20

答云,無過,

他說:沒有錯的。為什麼呀? 68A 28:33 1:03:25

爾時雖有欲解脫心,欣得寂滅眾苦之滅,然猶未明眾苦之因,未見其因定能遮止,故於解脫,不能定執為所應得,定當證滅。

是的,那個時候,雖然你要想求解脫,希望把一切的苦得到靜息——所以這滅就是息滅一切的痛苦——但是你並不了解那個苦的因,不曉得這個因是不是一定能夠遮止,換句話說,一定能夠去掉。所以這個時候你不能確定,是不是能夠做得到,是不是能夠達到你息滅一切痛苦的這一個狀態,所以說這個時候不先講滅。 68A 29:36 1:04:27

如是若執定當證滅,定當解脫,便念何為趣解脫道,趣向道諦,是故道諦最後宣說。

現在照著次第,說首先了解了苦,那麼由於苦了找到了苦的因,而找到苦的因在這地方,原來可以止息的,那個時候你就想:啊!那我一心也要止息。但是你要止息怎麼做法呢?原來有它止息的一定的方法,那個叫作「道」。由於這樣地追求到道,那麼講道,就修道的時候,那個時候才講戒定慧三學。而不是世間的五花八門,而不是世間的小學、中學、大學,而不是世間的所謂理工醫農、士農工商,這套東西就完全用不上。有它這樣的必然的次第。 68B 00:56 1:05:28

所以你照著這個次第來的話,自然你的心裡面就跟它相應,然後就步步深入,你學到哪裡受用到哪裡。要不然你學到哪裡,自己一直在煩惱當中轉,所以這個都是雜染之法。儘管你修一點善法,是難免為雜染所染,所以始終啊......。現在我們就是這個狀態,因為你修了一點法,所以它有一點跟法相應的這個善報,但是這個東西雜染的,始終這個善,唉呀,跟著很多煩惱、痛苦,而結果永遠流轉生死,它基本原因就在這裡。所以在這裡,我們一定第一個要把握得住。 68B 01:46 1:06:18

如是亦如《相續本母》云:「如病應知斷病因,當得樂住應依藥,苦因彼滅如是道,應知應斷應證修。」

現在就比喻,就像生了病,那麼要感受到這個病的痛苦,那麼要曉得你這個病原因從哪裡啊?要曉得斷除病的因,那麼要求這個斷病,那麼那個時候要找藥,那個時候才依這個藥。這個同樣地,所以這個苦,由於苦而跟著找到苦的因——集諦;然後呢是從因上面,見到這個因可以消滅——滅諦;然後呢,如何滅是道諦。這個是我們真正「此苦汝應知」啊,然後呢應斷、應修,這個。這個是集,是你應斷哪!然後呢這個是滅,你應證哪!要想證那個滅諦,該怎麼辦呢?要修這個道啊! 68B 03:09 1:07:41

所以世尊三轉四諦十二法輪,就是這個樣。第一:這個苦,你應該知道啊!為什麼苦?有它的原因,這個原因你應該斷。然後呢斷了就證得這個滅諦,這個才是你真正需要的。要想證得滅諦怎麼辦呢?修這個道,就這樣。這個就是世尊所以說這個次第,所有的大小乘基本的內容,就是這個!就這個,沒有、再也沒有別的了!佛法離開了四諦就沒有了,只是把四諦的層次深廣不同——只管你自己,那就是小乘;如果說你把這個道理,深刻一點地了解透徹一點是緣覺;推廣到一切有情,就是佛菩薩,如此! 68B 04:10 1:08:41

如是四諦,大小乘中皆數宣說,是為善逝總攝生死流轉,生死還滅諸扼要處。

所以說,這個四諦,大乘小乘當中都要數數——這個「數」是到處,整個的大小乘佛法所說的,就是這個。所以佛把生死流轉還滅的最綱要,都在這個地方,所有的一切經典都是根據這個綱要,深細地來說明。有很多呢把整個的四個都說,有很多呢偏重於某一方面,乃至於越深越細。佛經沒有一個例外,都是這樣。 68B 05:00 1:09:32

故修解脫極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須如是次第引導學者。

所以,對於真正修解脫的,這個是最最重要的,這個真的最重要的。也是修行的——「嗢柁南」這個地方是指綱要,綱宗扼要。通常嗢陀南我們可以翻成功一個「偈」,偈子,所以前面說完了,那個偈子總結起來。換句話說,整個修行的綱要,就是這個!整個修行的綱要,就是這個。平常我們除了這個嗢柁南說這個偈子以外,就是四聖諦也叫四法嗢柁南,哪個四法?那就是苦、集、滅、道,就是這樣。乃至於三法印,它也叫三個——哦,不是,不是苦、集、滅、道,這個「諸行無常」,這個「諸法無我」......就是四法印,就是這個四法印,換句話說那是綱要,整個佛法的。所以這個修行的整個的綱要,所以用這個次第引導。也可以說完整的佛法就是這樣,所以本論的美也在這個地方。那麼下面呢,再把這個話說一下,這個是策勵我們的。 68B 06:41 1:11:14

若未真實思惟苦諦,厭捨生死,則求解脫亦唯虛言,隨其所作悉成集諦。

所以假定你對苦諦沒有正確的認識,以及認識雖然認識了,沒有如理思惟,生起相應的量,那個時候我們的內心還是在現法,世間的一切上面這種雜染當中現行。那個時候貪著生死,不是厭捨生死,這個時候,所謂求解脫都是空話,都是虛話。在家人固然談不到,出家啦,更在這個地方浪費自己啊!更是浪費自己啊!所以它「隨其所作」,不管你做什麼,你還是集諦,集諦是什麼?流轉生死。在小乘這樣說——不是,不是說小乘,在基本上面這樣說。如果我們更深一層、更圓滿一點說的話,另外一句話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也就是這個。你修學的根本目的何在?這個菩提心。這個地方就是什麼?求解脫這個心。如果你一旦忘失掉了,那你做什麼事情都是集諦,集諦是什麼?魔是什麼?就是專門把你拖在生死當中的。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呢,不管我們做什麼學問,這個一定要了解的。 68B 08:34 1:13:06

最近在座大部分同學,我看了非常歡喜,非常讚歎,為什麼?大家很用功。但是注意哦!這個用功不僅僅是追求一點學問,也不是追求文字,說:啊,現在了解了!你必定要把了解的道理,要在內心上面找到相應的意義;換句話說,這個道理所指的是什麼。那個時候策發我們對眼前生死的恐怖厭患,由於這個而推動我們努力如理去追求。否則的話呢,你一定會在這個文字上面推敲,文字上面推敲,這是一類。另外一類呢,儘管在這裡,哎呀!覺得這個地方的生活真是滿好,也不要跑得去忙,反正早晨稍微早一點起來,上一個殿,到那個時候吃起來,哎唷,人家樣樣送得來的。啊,那是講究口味,真是!吃完了以後一個大覺睡得個好,什麼都不要做。那個時候,講起來,喔唷,等下還要頭頭是道,意見很多,總不相應啊!總不相應,原因在這個地方,這一點是我們必定要知道的啊! 68B 10:00 1:14:31

所以這句話,好好地再讓我們自己提醒我們一下:「若未真實思惟苦諦」,你沒有真實地思惟的話,就不能「厭捨生死」。不但知道,知道了還要去思惟,這個情況就是,把跟現法雜染相應的現行破壞了,那個時候如法的心生起來,那一定會對於我們眼前那個會產生厭惡。那個時候你一心求解脫,那個時候對了,你做的事情都為求解脫而忙。否則的話,你心裡面不管做些什麼、想些什麼,都是集諦。進一步: 68B 10:58 1:15:30

若未思集,善知惑業生死根本,猶如射箭未見鵠的,是即斷截正道扼要,遂於非脫三有之道妄執為是,勞而無果。

更進一步,那麼說你現在了解了這個苦的特質,所以進一步要脫苦。那麼苦的根本在哪裡呢?原來是兩個東西:惑、業,就是無明、行兩樣東西,那個是生死的根本。假定你這個生死的根本不知道,或者雖然知道了又不善巧,說並不是馬馬虎虎知道,講的時候懂,等到講完了,自己腦筋裡糊塗一片,這個沒有用。或者你雖然能夠講給別人聽,講完了這個道理所指的,指的什麼?在書本上面。「我的論文得到了一個大博士!」但是它所指的內心的心理行相是什麼?兩回事情,那個沒有用。 68B 12:05 1:16:37

這個像什麼?射箭一樣,你射箭的靶子在哪裡你沒看見。請問你射箭,靶子沒看見,你無的放矢,人家說。什麼叫「無的放矢」?你沒目的,那個射箭,你射些什麼啊?就是這樣。我們現在修道,你修些什麼啊?這個就很清楚了。你拜佛,你為什麼要拜佛?你念經,你為什麼要念經?你作早課、作晚課,然後你研究學問,然後你寫文章,然後你學戒律,然後你學定,你為什麼啊?現在有很多人,「哎呀,我要學學定。」你為什麼學定?說實在他也不知道!覺得學定滿好,啊!修了定身體好的,學了什麼的......那完全不相應,這完全不相應啊!然後學戒,「喔唷,人家這個戒,你看這樣!」是,它對我們有引發的功效,這是我們宿生善根相應,但是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都是射箭哪,他沒有找到那目的啊! 68B 13:17 1:17:49

所以那個時候,正道的扼要切斷掉了,換句話說,你這個道路本身已經斷掉了。這個時候你忙的是什麼?「遂於非脫三有之道妄執為是,勞而無果。」那時候你修的道也不對,你修錯了,你忙了個半天,你以為在修道呀,但是,因為你修道的目的像射箭一樣,射箭要射到那個紅心、那個靶子,你這個靶子也沒有看見,你射了個半天,沒有果啊!修道的目的是要解脫生死的根本,生死的根本在哪裡你不知道,你修了半天。所以現在很多人哪,喔唷,天天去拜佛,忙著去拜佛,有很多人天天要念多少佛,有很多人讀多少經,還要寫論文,還要記這個、又要記那個,你為什麼要做呀?最好自己問問自己。這個地方都給了我們最佳指導啊!「勞而無果」,告訴我們。 68B 14:27 1:18:58

若未能知應斷之苦集,則亦不明靜苦之解脫,故欲求解脫,亦唯增上慢耳。

所以如果一開始的時候,「應斷的苦集」兩樣東西,你沒有把握得清楚的話,對不起,下面都沒有用,「則亦不明靜苦之解脫」啊!這個必定是從苦、集兩樣東西上面,追根究底才找到正脫苦集的這個方法,然後這個就是解脫之道。所以不了解之前,我們所謂的修行,最多也只是「增上慢」哪!增上慢,慢已經不好還要增上。這是為什麼我們現在修學佛法很容易:唉,這個也瞧不起,那個也瞧不起,看不見、看不到一個可以值得學習的。假定真正懂了以後,聽見「阿彌陀佛」四個字已經夠了,牢牢地抱著它,自己拼命都來不及,不管任何人,「阿彌陀佛,他提供了這個四個字讓我念佛,我感激得不得了啊!」他是與非,你管他幹什麼?這不是很簡單的道理!當然你更進一步的話,你更進一步解脫的煩惱越多,增長的功德是越多。所以自然而然,你越會感激人家都來不及,你哪裡有一點對這種是非之心。 68B 16:20 1:20:51

所以在這個地方先告訴我們,說:哦,佛原來一定有這樣的重要的關鍵問題啊!所以說這個地方先說苦諦的理由在此,在這地方我們現在可以了解了。所以大家不要忙著說,哎呀,你要去修行啊!你一定要把它為什麼這樣建立的次第,你弄得很清楚,了解了然後照著去做,那個時候你很清楚、很明白,每一步一點不錯,它會推動你上去。因為這個力量,所以找到了你修行的方法的話,你一心一意全部擺在這個地方去做,不管你做什麼,那個不是集諦所攝,你造的任何業都是淨業。既然你造的業都是淨業,哪有不透脫生死輪迴的道理。由於這樣的次第認識了,下面就告訴我們「正修苦」,那個時候正式地修行那個苦諦了。 68B 17:31 1: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