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南普陀版手抄稿

廣論章節
三十二、​​精進波羅蜜多​
廣論頁行
P.304 LL2 ~ P.321 LL3
廣論段落
學習精進波羅蜜多分五~速能圓滿精進波羅蜜多。
手抄冊數頁行
2015版 第16冊 P.269 L7 ~ 第17冊 P.265 LL3
2016版 第16冊 P.269 L9 ~ 第17冊 P.265 LL2
手抄段落
學習精進波羅蜜多分五~問題關鍵在哪裡。
音檔卷數起迄
128B 28:41 ~ 136B 25:15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128B 28:41 00:00

學習精進波羅蜜多分五:

在學精進之前我們先提醒一下,這個我們六度當中,前面三樣是方便,它這個資糧,真正的後面那個智慧是止觀。而這精進呢通於全部,通於全部,精進一度通於全部;如果用三學來說的話,通於三學,這個是最重要的一點哪!不過,如果說你沒有前面這個忍的話,這個精進根本就談不到。所以你如果不能忍的話,做一點小事情就退了,還談精進嗎?所以這個兩者之間有這樣的一個關聯。所以這個兩樣東西,務必請大家要再三地反覆思惟。那麼我們看這個精進波羅蜜分哪幾樣東西。 129A 00:19 01:02

學習精進波羅蜜多分五:精進自性,

就是它本身的特性、特質是什麼。然後呢第二, 129A 00:26 01:09

趣入修習精進方便,

在還沒有正修之前,用什麼方式能夠推動我們,使我們去修。有了這個認識,推動我們去修,然後去修的時候,精進的內涵是些什麼,下面說: 129A 00:51 01:34

精進差別,

那麼了解了這個,正修的時候,如何照著這個修行,說: 129A 01:00 01:43

正修行時應如何修,

最後也是 129A 01:03 01:46

此等攝義。 今初

來說明一下。下面是第一個精進的自性: 129A 01:13 01:56

緣善所緣勇悍為相,

就這個。這個當我們修善的時候,這個「緣」就是那個時候我們的對象,我們要去修習的。前面那個修習是什麼?於善所緣,對吧!就是平常我們所緣的都是什麼?都是無始無明相應的行,換句話說惑、業;現在反過來,這個是所緣善的那些。怎麼辦呢?「勇悍」,這個是精進的行相。勇就是勇敢、果敢,什麼都不怕,不但不怕而且勇往直前;悍也是勇敢的意思,它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勇敢,一個是兇暴。勇敢像前面一樣的,什麼都不怕,勇往直前。兇暴這個地方用得上什麼?對於這個煩惱啊是一點毫不留情,要絕對像大惡人一樣。那個大惡人哪,碰到什麼東西的話,對不起!他絕對沒有一點點給你好商量的餘地。現在我們在修行精進的時候,對於我們的大惡人——這個煩惱啊,也是一樣地,要絕對地拿出這種兇暴的味道來。 129A 02:46 03:29

所以在《華嚴》,善財童子所參的那個大善知識當中,有個「甘露火王」;密教的圖像當中有那個憤怒相,那個牙齒露在外頭,眼睛瞪得圓圓的,那個渾身那個火焰,頭上都是掛著個骷髏,就這樣。這個表示什麼?就是說他也是一種兇暴的精進相,對於這個任何煩惱來的時候,他絕不怕!然後呢對治這個煩惱的時候,沒有一點點的商量餘地,這樣,這一個情況,那就是精進相。所以它所對的是什麼?是我們要對治的,所以對善所緣的那個事情啊——就善法,勇往直前,對惡法要毫不留情! 129A 03:43 04:25

《入行論》云:「進謂勇於善。」〈菩薩地〉說為攝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無有顛倒,及此所起三門動業。

下面就引兩個論所說的,一個是《入菩薩行論》,那麼另外一個是《瑜伽師地.菩薩地》上面告訴我們。這個精進就是對於我們所行的善淨之法,以及利益一切有情,這一個心理的行相——勇跟悍。還有下面「無有顛倒」,這個不能錯哦!弄錯了就不對了。所以假定說你對這個善惡是非辨不清楚,那個時候你去努力的話,這不一定是精進。世間的人他沒有弄清楚,在顛倒的事情上面很努力,這個叫懈怠不叫精進,這個叫懈怠。所以精進的特質,不是說你勤懇努力就算,而是說你在善法上面,斷除自他無邊煩惱、惡業,以及利益大家的究竟利義,這一件事情上頭的努力,這個才是。那麼我們現在了解了,第二呢, 129A 05:15 05:57

第二趣入修習精進方便者。

也是不馬上叫我們精進,而是告訴我們,你怎麼方法策勵我們去修。這個很重要!你有了這種策勵的心情,把這個策勵的心情建立起來了,那個時候你自然而然去會全心全意。現在我們看, 129A 05:38 06:21

謂應多思精進勝利不進過患,此若串習精進起故。

就是說你呀,對於精進的殊勝的利益,以及不精進的絕大的害處,你能夠多思惟、觀察、了解,把這個道理經過了這樣的思惟、觀察,養成功了這個習性,你起心動念當中,一起來就這個念頭,一起來就這個念頭,自然而然哪,這種念頭推動了你向這個方面去做。所以說一定要把這個先要養成功習慣,換句話說習已成性、習已成性,久久地修習以後的話,你養成功這樣的一個個性。平常我們這個性,有很多人懶惰的人起心動念,自然而然覺得:哎呀!就是這個樣。有很多人呢,貪的人起心動念就是這個。現在呢我們在這個上頭養成功習慣,他起心動念自然而然推動他去,那個時候他就精進了。 129A 06:55 07:37

其勝利者,

那麼現在這個題目告訴我們了,那麼它有什麼殊勝的利益呢?下面這個論上面說: 129A 07:06 07:48

《勸發增上意樂會》云:「能除諸苦及冥暗,是能永斷惡趣本,諸佛所讚聖精進,此是恆常應依止。

能夠淨除一切苦惱的,哇!這個最重要。我們現在不是為苦所逼惱而求快樂嗎?喏,你只要看見這一句話,你就曉得,不管你世間任何一種人,要真正應該忙的是忙這一個。我們所以現在偷懶等等,無非是貪一點樂,怕苦耶!嘿!結果呢?你真正要想快樂,去掉這個苦啊,卻是在這裡,這個!還有呢,「冥暗」,就是愚癡無知。 129A 08:05 08:47

進一步我們所以要想去掉苦,去不掉;要想得到樂,忙了半天得不到,是為什麼?因為對苦樂的真相不了解呀!乃至於我們修行了,太多這種人。說昨天我講那個故事當中,那個人也是這樣,唉呀!他覺得這世間真苦啊,現在嘛想這個念佛啊,我就告訴他那個念佛的法門。他就說:「唉呀!這樣的話,我哪有這麼多時間哪!」問他:「那你平常幹什麼呢?」他白天嘛要上班,忙了一天回來嘛要休息、休息。休息完了以後,到那時候嘛為了放輕鬆,電視也要看一看,早晨起來是報紙也要看一看。哦!他覺得很忙。啊!教他真正脫苦的事情,教他看看經,乃至於這個聽聽這個的,他覺得沒有時間。唉,我心裡想了個半天,怎麼辦?只有說:「好了,好了,那你看緣啦!」啊,就是這個樣。 129A 09:09 09:52

那我們在這個地方啊,坐在這裡的時候,坐在這裡的諸位,我想很了解的啊,這個原因在什麼?冥暗,這是無知。他未嘗不想快樂,未嘗不想脫苦,他也未嘗不在忙。是啊!千真萬確,他比我們還一樣地忙,早晨一大早起來,先嘛要看一個報紙;然後要去上班嘛賺錢;賺完了回來嘛還要看一個電視,他也很忙耶!但是原因是什麼?冥暗哪!這樣。這個是苦的根本啊! 129A 09:54 10:37

要想除掉這個,然後能夠斷除一切惡趣的根本,這個從根本上面斷去是什麼呢?是諸佛所讚的精進,這是精進。「諸佛所讚」,佛是什麼?是徹底了知世間一切真相的人,不但了知而且如實真正做到的人。所以只有佛才是圓滿無缺認識,一切圓滿無失證得,他所說的話才是圓滿無缺,如理如量、百分之百地可靠。而現在一切諸佛怎麼說呀?欸,讚歎!喏,你要得到上面這個結果的話,就是這件事情。所以這個是什麼?我們應該依止的,而且應該如何依止法?「恆、常」兩個字哦!這個依止不是說,哎呀,今天聽見了嘛就努力一下,欸!放下來。放下來還要依止,要一切時處不能離開它。你哪一刻離開了,那一個時候,你就是在癡暗當中,那個就是受苦的因;有了受苦的因,將來一定感得苦的果。所以,應該恆常依止,下面繼續: 129A 11:26 12:09

此世所有諸工巧,及出世間諸巧業,若發精進非難得,智者誰厭精進力。

喏,不要說出世間的,就世間的那所有這些事情,以及出世間的進一步,假定你能夠發精進的話,沒有一樣事情,不難得到;再沒有任何困難,都可以得到。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會好樂精進,不厭精進。而現在我們所以不能精進的原因,真正的還是什麼?愚癡當中。唉!說起來真可憐哪,一點點小小的事情,大家心裡面就為它嘀咕,忙了個半天,也嘀咕了半天,結果是自害害他,自己還覺得很對,原因是愚癡。如果你正確地了解了以後,我們全部的精神所對治的就是這些,小事情上面,你只要把煩惱真正解決了,那一切問題跟著就解決了。 129A 12:47 13:29

若有趣佛菩提者,彼見昏睡諸過失,常發精進而安住,我為策彼而說此。」

現在有人真正要想走這一條圓滿覺悟之道,達到圓滿果位者。那麼他了解了這個懈怠,這個「昏睡諸過失」就是懈怠不精進的種種過失。於是啊恆常地發起精進,發起而安住在這個精進,如理行持。現在呢,我為了策勵那些想如法修行的人,而說這個道理。 129A 13:37 14:20

《莊嚴經論》亦云:「資糧善中進第一,謂依此故彼後得,精進現得勝樂住,及世出世諸成就。精進能得三有財,精進能得善清淨,精進度越薩迦耶,精進得佛妙菩提。」

那麼這個論也說,在「資糧善」當中,現在我們是集聚資糧,集聚資糧,有了這個資糧,然後才能夠上去;資糧善當中,最重要、最第一的什麼?精進。由於得到了這個,然後呢依這個,其他的東西就跟著得到了,其他東西都得到了。所以你沒有精進的話,什麼東西都得不到。《大智度論》上面也說的,有了這個一切都得到了,反過來一有懈怠,換句話說沒有精進的話,什麼好事都沒有,絕不可能!而這個精進呢,眼前就得到殊勝安樂,得到殊勝安樂。就是譬如說我們現在說,順著最簡單的次第——戒、定、慧,你能夠親近善知識,戒如法地去做的話,就當下得到清涼,從煩惱上面得到解脫。從煩惱上得到解脫、清涼是多少快樂!然後呢,由於戒而得定,那個定更是快樂無邊。這個還是世間的,由定而發慧的話,徹底連根拔起,都是靠這個。所以,前面說世間是如此,出世間也如此。我們現在看看,世間的這種成就,的確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例外的。 129A 15:41 16:24

「精進能得三有財,精進能得善清淨」,就是說,「三有」就是說世間三有當中的欲有、色有、無色有,這個一切啊,就是精進得到。然後呢更進一步善淨之法,能夠淨化它的也是。然後這個「善清淨」是包括得很廣,從開始第一步。然後呢,而一切的根本在什麼地方呀?薩迦耶見,就是這個根本。前面說苦惱的原因,就是苦果是由惑、業所感得,而這個裡邊惑是上首。那麼惑當中生起的次第、生起的原因是什麼?就是這個薩迦耶見。換句話說,根本拿掉了,其他統統拿掉了。而要想拿掉它靠什麼?精進。這個拿掉這個東西是三乘共的,所以一步一步上去,乃至於最後的不共大乘,佛的無上菩提,也從這個地方得到,所以這個精進是資糧善當中最重的一樣。 129A 16:55 17:38

又云:「具進受用無能勝,具進煩惱不能勝,具進厭患不能勝,具進少得不能勝。」

那麼現在我們在一步一步上去的時候,它除了策勵我們上去,還有很多障礙。譬如說我們對於眼前的很多受用耽著,欸!你能夠精進的話,不管那些種種受用,你不會為它所騙。有固然好,是沒有也不在乎;沒有固然不在乎,有了以後啊你也不會沉在這個地方。然後呢真正去努力的時候,為種種煩惱,那麼這個煩惱也怎麼也擋不過你,擋不過你。然後我們要修那個出離行的時候,從自度而進入利他,哎,這個利他是有無比的困擾,就從自利開始,唉呀,覺得這個苦不堪言。在這種情況之下,產生了厭患之心;而這個厭患,因為前面的忍,跟這地方的進啊,它也不能擋住你。這樣地從世間、出世間,從小乘到大乘,不管任何困難,任何障礙啊,都不能障礙你,都不能勝過你,你都能夠勝過它。如果步步上進,你得到種種的好處。可是平常還有一點,我們得到了一點哪,哎呀!就覺得以此為喜足,停在這裡;你如果能精進的話呢,「少得不能勝」。 129A 18:47 19:29

這個四樣東西,就是我們實際上平常啊,經常都具足的,經常都具足的。大部分人四樣是樣樣具足,那麼有一種人呢,欸,容或具足三樣、兩樣,或者一樣,或者一樣。尤其是現在的很多修行人,他修行人哪,他是自己相當努力,不為世間的一般受用所障礙;然後呢修行的時候,一點的煩惱啊它擋不住,擋不住;乃至於去修行的時候,不管自利而且利人哪,種種的困擾他也不怕。但是呢他安住在:欸,覺得這個就夠了,就是這樣。就得少為足,這樣。這個得少為足的現象是什麼?就是說平常我們哪,如果這個人學禪的、學念佛的,乃至於學密教的,就覺得:「欸!就這個了。」不!佛要究竟解決一切問題,圓滿所有的,沒有一樣東西不圓滿的,絕不會得少為足。現在我們稍微懂得了一點,哎喲!就覺得樣樣懂得了,那連它根本差得十萬八千里,差得十萬八千里。 129A 20:18 21:01

所以像善財童子這個故事,是最好的典型的例子;不但他自己,他的老師。你看,他去參訪一個老師,然後跟著這個老師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他自己繼續地參訪;而每到一個地方,以及繼續向前,都是經過很大的困難,但是它絕對擋不住,絕對擋不住,是一一過去。還有呢他的老師也告訴他,你看他每一個老師,每一個大善知識,就得到了這個,哎呀,無量無邊的這種功德,可是他最後怎麼說啊?「我呀,只知道這麼一點點哪,像那個菩薩行,還有這麼多廣大行,這個我怎麼知道呀!所以你呀還要繼續去修。」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凡是真正這一種如法行持的人,沒有一個例外的。《華嚴》是圓教,這個裡邊後來的那一些大善知識都是最了不起的,卻每一個人都這麼說,說什麼?他不但自己這樣努力,而且絕不得少為足,絕不像我們現在這樣。 129A 21:39 22:22

反過來說,我們所以凡夫之凡夫的原因是什麼?實在啊連它根本在門外,乃至於門在哪裡都不知道。唉呀!自己是閉上了眼睛在那兒瞎弄,還以為覺得:哎呀!就這個樣,好得很耶!所以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自己深深地,在自己的身心上面認得這個病根,努力去除掉它,努力去除掉它。凡是任何一點點,使得我們產生自滿、自以為是的這個心情,一定要拿出「悍」,這種悍相來,把它一刀斬斷!悍相就是什麼?對於這一種不如理的這種情況——絕不留情,這個才是正確的,才是正確的。 129A 22:26 23:09

〈菩薩地〉亦云:「唯有精進是能修證菩薩善法最勝之因,餘則不爾,故諸如來稱讚精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前面已經說過,資糧善當中,精進是第一,那麼現在呢這個地方也說,《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所以不管是哪一個經、哪一個論,都告訴我們,只有這樣東西啊是,哪一樣東西?精進!是修證這個菩薩善法當中最勝之因,換句話最殊勝的,最殊勝的就是這個,其餘的沒有一樣東西能夠跟它相比。因為你有了精進的話,其他樣樣東西都可以生得起來;反過來,如果你沒有精進的話,儘管你有一點東西啊,弄弄弄塌掉了,弄弄弄被這個障礙了,弄弄、弄弄不能前進了,所以這個最重要。所以一切如來讚歎這個,像前面一樣。那麼下面又一個論, 129A 23:38 24:21

《攝波羅蜜多論》亦云:「若具無厭大精進,不得不證皆非有。」

你能夠具足這個大精進,而對這個精進無厭足。他現在呢對於善法無厭足,我們現在凡夫是對什麼?對煩惱無厭足,唉!這個貪得無厭,對什麼東西都這個樣。菩薩不!菩薩恰恰相反,善法恰恰是對治惡法的,所以真正學菩薩行啊,對於這個對治惡法是絕無厭足。我們現在呢是惡法,惡法是正好消滅善法、對治善法的,這個是一個錯誤。如果說你能夠對這個對治惡法的大精進無厭的話,得不到東西,絕無是處;不能證得的東西,絕不可能!換句話說你要得到的任何好的東西,你要證得的無上菩提,絕對會有,絕對可以得到! 129A 24:49 25:32

又云:「非人皆喜饒利彼,能得一切三摩地,晝夜諸時不空度,功德資糧無劣少,獲得諸義過人法,如青蓮華極增長。」

不要說你自己,旁邊的人都歡喜來饒益他,饒益他。這個道理其實我們也很容易明白,雖然那個非人我們不看見,可是在我們周圍任何一個同學、師友,如果他很精進,我們大家都很讚歎,如果他要來找你幫忙,你一定很樂意幫忙,對不對?我想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反正你懶惰的話,儘管你自己覺得,哎喲!你偷了巧了,旁邊人人看了你,瞪大了眼睛:「這一個傢伙!」以及也許當面給你應付、應酬,覺得:哎呀!嘻嘻哈哈,心裡面老在那兒說,這樣。那麼我們人是有理性的,那非人也是一樣的,所以的的確確這是個千真萬確的事實。那麼自己好,別人也幫助,你能夠由此得到「一切三摩地」,那個是正式地證入進入修行,修行真正最重要的——止觀,這樣,任何的三昧你都可以得到。 129A 26:09 26:52

還有啊,「晝夜諸時不空度」,白天固然是不空度,晚上也不空度;醒的時候固然是不空度,睡覺的時候也不空度。這個概念我們一定平常的時候啊,要多多思惟、觀察,思惟是如理思惟,觀察是如理觀察。觀察的不是文字哦!是「如理」兩個字,一定要把文字所指的它的行相、內涵所指的,你要探得清清楚楚。那個指的什麼?就是你心裡起心動念,絕對不是在文字。在文字上面不管你說得多動聽,天花亂墜,聽眾百萬,沒有用!所以《摩訶止觀》上面,智者大師引以前這個鄴洛禪師,有很多這種了不起的大法師啊,唉呀!那個動不動後面啊「隱隱轟轟,千百成群」,就這個樣來。換句話說,哎呀!他這個認識、說法、口才,那簡直是不得了,平常的時候這個行為看看也很好,但是呀是「臨終皆悔」,為什麼啊?嘴巴上面的,心裡上面沒有用真正功夫啊,到臨死的時候懊悔來不及了!眼前的是名利啊,等到你兩腳一伸,嘿!沒有一樣帶得走。所以這一個時候,我們所指的什麼?要指心裡的行相,你真的心裡的行相能夠這樣地如實觀察了知,安住在這個善法上頭,它自然而然晝夜都不空過。 129A 27:59 28:42

所以前面一再說過的,這一個情況是什麼?不是說我們現在這裡,哎呀,覺得輕輕鬆鬆,不是!你一切時處提持了正念,就這個正念安住在你的心上面。欸!既然安住在心上面的,這個正念,就是如果是你沒有修習成功,現在正要努力的就是這個;如果你修習了成功以後,習慣了,這個就是等流啊,它自然一直在這個等流當中。就像河裡邊的水流一樣,河裡的水都好像沒有人推動它,它可是晝夜在那兒流欸,就是這個狀態!所以當到那醒的時候你能夠努力去做,睡著的時候,儘管你睡著了,它還在那裡呀,這個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啊!所以這個一定要靠什麼?如理思惟呀!這個東西是太重要、太重要了!太重要、太重要了!那麼現在我們所以不能做的原因呢,就是原因何在呢?就在這個上頭。 129A 29:08 29:51

最近經常有同修跑到我這地方談這個問題,我有的非常歡喜、非常讚歎。但是呢另外有一類同學,他,我就感覺得我很同情;但是也只有一個辦法,他只要來,我還是讚歎。他往往對那個思惟的能力,比較差一點,在我的感受上面哪,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停止,覺得不如人。是,這個事實的狀態是不如人,那麼在這裡怎麼辦呢?正因為不如人,你趕快努力!因為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他必定是從一無是處,然後去了知正法,然後從這個上面步步開始,對不對?小孩子進幼稚園、小學等等,沒有一個例外的,你只要肯一步一步地上去。現在我們也是這樣,我們坐在那兒念這些書,一點都沒有困難,可是一個小孩子剛進幼稚園,當然一無是處了。它怎麼來的?就是這樣努力過來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怕,總記得——如是因感如是果;反過來,現在這個果,就是以前的這樣的因。既然我們現在了解了,你只有一件事情可做,就是把我們所了知的這個因果的法則,運用在身心上頭。你只要去運用的話,那個一定是晝夜不空過,能夠這樣的話,啊!好,很容易、很容易,一天到晚在集聚資糧嘛! 129B 01:11 31:34

「功德資糧無劣少,獲得諸義過人法」,那麼這樣一來的話,你這個功德一直增長,眼前剛開始的這個就是資糧,那就不會下劣,也不會缺少。有了這個東西,你才能夠得到真正的義利。世間這些東西啊,名聞利養,那都是害我們的東西啊!而這個東西都是凡夫啊!這個東西才是什麼?真正地超過凡夫的聖賢之法。那個才是什麼啊?「青蓮花」。青蓮花是比喻什麼?佛法,出污泥而不染。而且妙咧!它必定從那個髒的地方長出來的,所以經上面說是高山、陸地、旱地上面長不出這個東西來。欸,雖然在污泥當中啊,但是它長出來的花是又美、又好、又香,還有種種特別的。所以最圓滿的經,這個經名字叫《妙法蓮華經》,就是這個。欸,這個東西的的確確,啊!增長,而且「極增長」,這是它的殊勝的利益。那麼這個是前面拉的力量,還有呢後面推的力量。反過來說,你不精進呢?不但得不到這個好處,而且還有種種大的過患哪,好大的害處!下面那個經上面說: 129B 02:54 33:17

過患者,《海慧請問經》云:「有懈怠者,菩提遙遠最極遙遠,諸懈怠者無有布施乃至無慧,諸懈怠者無利他行。」

那個《海慧請問經》上面說,你一有了懈怠的話,完了,你要的菩提遙遠得最極遙遠,唉呀!遠得不能再遠哪,不能再遠哪!眼前是什麼?眼前都是為著放逸懈怠相應的煩惱法。這個煩惱法的最後的結果,是讓你受盡無邊痛苦。所以我們眼前貪一點小便宜的結果,這是在懈怠當中,結果呢?自己害了自己是莫甚於此,自己害了自己是莫甚於此啊!所以經論上面處處地方告訴我們,說我們現在啊,怕那些小小的苦,但是對這個大苦的因,這個卻不知道怎麼去除啊!唉呀,實在是顛倒極啦! 129B 04:09 34:32

這個也是我記得《入行論》上面有這麼幾句話:「若人在世間,小苦不能忍」,就平常我們世間小小的苦不能忍耐,然後小小的這種無意義的快樂又放不下。結果呢,「地獄苦無量,瞋因何不斷?」你貪一點小便宜,怕一點小苦,結果呢,造的這個惡因,這個惡因下地獄,這個地獄之苦是不得了的大呀!這種苦因你怎麼不努力去斷除呢?人真是錯誤到絕點哪!所以有了懈怠這個菩提遙遠,不是說遠得讓你坐在那裡,它自己靠近;因為它遠的關係,現在讓你住在這個惡道當中啊,這樣地嚴重法!「諸懈怠者無有布施乃至無慧,諸懈怠者無利他行」,啊!所以一有懈怠的話,上面所說的、後面所說的,一切的從布施到智慧六度沒有一樣,自利沒有,利他沒有! 129B 05:31 35:55

《念住經》亦云:「誰有諸煩惱,獨本謂懈怠,若有一懈怠,此無一切法。」

這個經上面說,《大智度論》上面也引這個。任何一個人一有了……他任何一個人所以有煩惱的原因,這個煩惱的根本是什麼?就是懈怠!他如果一有了懈怠——好了!他什麼的好事情都沒有了,什麼好事情都沒有了。 129B 06:03 36:25

若無精進隨懈怠轉,一切白法悉當虧損,退失一切現時畢竟士夫義利。

假定你沒有精進,隨著懈怠而轉的話,一切好的事情統統虧損,已有的退失,沒有的生不起來。而這些好的東西呢,眼前的所謂現前增上生,以及究竟的究竟決定勝,這個是我們真正是一個人——說大丈夫——應該有的殊勝的利益,一有了懈怠,完了!反過來,只要有精進,剛剛相反。那麼這個是它的禍害,它的過患,後面推的力量。現在前面有拉的力量,後面推的力量,告訴你:「哎呀!這個精進有這麼多好處。」那麼我們有了這個力量,就一心一意地推動我們去修精進了。那麼要修精進,是精進這個內容什麼呢? 129B 07:13 37:36

精進差別分二:

所以精進的差別,說明精進的內容了。第一個是 129B 07:18 37:42

正明差別,

正確地說明。第二呢? 129B 07:23 37:47

發生精進之方便。

前面是啟發修精進的方便,現在有了這個修精進的方便以後,推動我們的力量,這個力量,正修精進的方法。所以同樣地,這兩個是不一樣的喔!這我們要辨別得清清楚楚。那麼這樣能夠辨別得清清楚楚,然後你去做的時候才不會混淆,不混淆的結果是一點不錯,這個不錯的因,才能夠得到圓滿的果。正明差別當中又分三: 129B 08:04 38:27

初中有三:擐甲精進,攝善法精進,饒益有情精進。

第一個「擐甲」!要披起這個精進甲,換句話說,這個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是心理建設。然後呢去做種種善法,饒益一切有情。下面: 129B 08:24 38:47

今初 〈菩薩地〉說:「謂諸菩薩於發精進加行之前,其心勇悍,先應如是擐意樂甲。

好!這個引〈菩薩地〉上面告訴我們,說我們要做菩薩怎麼辦呀?在發那個真正的行為,開始加行之前,第一件事情先要把這個心、意樂,披起這個精進的盔甲。「擐」就是披起來,換句話說,心理上面先要這樣,勇悍無比,不怕!前面發菩提心是先發願心,後來是行心;現在這個地方也是一樣,先是願,這個願就是意樂,然後有了這個意樂,然後呢進一步去根據這個行動。 129B 09:19 39:42

若為除一有情苦故,以千大劫等一晝夜,集為百千俱胝倍數三無數劫,唯住有情那落迦中乃能成佛,我亦勇悍為正等覺非不進趣,發精進已終不懈廢,況時較短其苦極微,如是名為擐甲精進。

說現在我們不要成佛嗎?成佛要濟度一切眾生嗎?現在不要說要濟度一切眾生,為了救一個人,為了救一個人的苦,然後呢我們要行種種難行,這個難行的程度,時間呢,說一千大劫相當於一個晝夜,然後呢當然三百六十天是一年,多少年積起來,變成功百千俱胝倍數的三無數劫。哎喲,單單「三無數劫」——平常我們說三大阿僧祇劫,這個一大阿僧祇劫就是個天文數字;然後呢要「俱胝倍」,俱胝又是一個天文數字;還要俱胝倍,還要「百千」俱胝倍的這麼長的時間。時間是這麼長,那個苦呢?這麼長的時間,做些什麼事情呢?要住這麼大的大苦,說一直住在我們的地獄當中。這樣去做,「乃」,才能夠成佛。欸!儘管有這麼大的苦,「我亦勇悍」!勇就是不怕,絕對不怕,勇往直前!而且悍的話呢,也是勇敢地要跟它鬥到底。為了達到這個圓滿,「非不進趣」,絕不會一點點地退怯,要發這個心。然後發完了以後,「終不懈廢」,一直到最後圓滿,絕對不會中途停止,不會懈怠,不會廢弛,這樣啊!這樣啊! 129B 11:32 41:55

何況眼前我們真正說起來的話,那個時間「較短」,要短得太多、太多了,太多、太多了!前面告訴我們,千大劫為一晝夜,要積無數百千俱胝的三無數劫。實際上呢根本不要,就拿我們現在一天一夜說,也不要百千俱胝,就是三大阿僧祇劫就可以成就啦!乃至於的確有很多殊勝法門,不需要這樣長啊!像善財童子,他十信滿心,十信滿心還是個凡夫喔!他就一生圓曠劫之因,一生就圓滿了,這是千真萬確的,對吧!所以你看看,他這個意樂甲,披這個精進意樂甲,要這個樣!何況現在那個時間是短得太多、太多了。而且他所受的苦啊,說住在有情那落迦當中,地獄當中,他也不怕。現在我們不要啊,真正修菩薩行都在人天當中哦!乃至有的時候是墮落畜生,但是畜生比起這個地獄的話不曉得快樂多少,我們也看見的,鳥啊、狗啊、雞啊,牠們比起地獄來,還是快樂得不曉得快樂多少倍呀!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 129B 12:54 43:16

所以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樣地發這個心哪,叫作「擐精進甲」。你想到這樣的話,那的的確確的:啊!這菩薩要這樣的,現在我們實際上苦是這麼小,時間這麼短,哪有做不到的!那心情就啟發起來了,不但啟發而且這個心裡面——勇、悍!這個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用種種方法思惟、觀察。 129B 13:25 43:48

若有菩薩於此精進,少發勝解少生淨信亦名堅固,尚能長養為求無上大菩提故,發起無量精進之因,何況成就如是精進。

說如果有修學菩薩道的人,對於這個所說的精進啊,能夠少少地發起一點「勝解」——殊勝的見解;少少地生起一點淨信,也叫堅固。這個的確,啊!這個精進的力量是大得不得了,大得不得了。實際上呢,說良心話,現在我們極大部分對這個真正的精進,的確啊乃至於認識都不認識,既然沒有認識,你談得到什麼叫淨信嗎?有了正確的內容,你認識了才信得過;信得過了,才把以前錯誤的這種概念淨除,才叫淨信,那個時候才是真正的心裡叫勝解。現在我們好幸運啊!總算漸漸開始認識了,認識了啟發信心,然後你思惟觀察的,策發那個淨信、勝解,這個哪怕很少一點點,這也是堅固。這個堅固的因,真正地能夠種下去的話,一定結果,何況現在步步在那個地方,那的確嘛,就是這樣耶!如果我們真的能夠這樣的話,晝夜一定不空過啊!成佛啊,的的確確不難哪! 129B 15:06 45:27

所以只要像上面說的,稍微發起一點點,都能夠成為求無上大菩提,而要發無量大精進的因。因為你有了這個正確的、堅固的淨信以後,這個是主因,把這個主因,然後把它長養的話,你就能夠增長無量無邊的大精進的因啊!否則你因沒有的話,談不到啊!所以啊,哪怕是一點點,欸,對了!就像賺錢一樣,絕對不是一口氣賺它十億進來,那賺進來硬是一塊一塊的,有一塊算一塊呀,就是這個樣。那個賺對了,然後你增加起來,現在我們也是如此。所以前面說,哪怕發起少少的淨信,少少的勝解,都是這樣,何況成就呢?何況成就這樣的精進呢? 129B 16:07 46:30

於求菩提饒益有情,無有少分難行事業,可生怯劣難作之心。」

你真正地能夠發起、成就了以後,對於追求無上菩提,要想利益一切有情啊,在這種情況之下,的的確確沒有一點點的事情難得倒你,沒有一點點事情你會害怕,絕對不怕,絕對不怕!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像我們現在這個狀態的話,自己衡量一下,衡量一下。怎麼衡量法呢?有兩個辦法,我們先不必拿善法來衡量,拿世間法來衡量。譬如說我們今天想要去做一樣事情去,世間譬如說,今天有一個好電影來了,哎呀!這個電影是好得不得了。大家要去看那個電影的話,哎呀!天氣熱也不怕,天氣冷也不怕,下雨也不怕,到那個地方買那個票的話,那個黃牛等在這裡,老早去等我也不怕,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吧!太多這個事情,為什麼?它有好處啊! 129B 17:27 47:50

所以同樣地這個地方,現在如果我們對善法也有這個認識的話,那自然而然也不怕。我們之所以怕的原因,因為我們不了解這個修行的真正的好處,一天到晚無始以來就在煩惱上面轉。喔唷,人家對你眼睛這麼瞄一下,你就想:「哎,他在心裡面給我幹什麼?」他隨便說了一句話,這個耳根就軟了,哎呀!自己就跟著它轉。那自己就是不了解正確的道理,一天到晚在煩惱當中轉。現在我們懂得了,像前面這些道理,那個時候就曉得什麼是煩惱——喔,就是這個!然後呢懂得了怎麼去克服,所以當心裡面稍微一點煩惱轉起來的時候,那就曉得:嗨!現在我懂得了,這個才是我要克服的生死怨家。你就不會在眼前這種小事情上面,等一下隨便一點小事情嘀嘀咕咕弄了幾天,就是苦惱得不得了,這個自己害自己耶!這完全錯誤了。你能夠從這個地方一步一步推展開去的話,自然而然不怕,樣樣都可以解決。 129B 18:40 49:03

若能修習如是意樂,定能醒覺大乘種性所有堪能,故應修習。

如果你能夠如理地修行,慢慢地鍛鍊,「修習」,就是樣樣事情都是這樣的,練習、練習、又練習。練些什麼?像上面所說的擐甲意樂,把這種如理的正確的心志建立起來,那個時候就把那個大乘的種性,從睡眠當中,從無明覆蓋當中,把它喊醒,把它策勵起來。這一個決心策勵起來的時候,你要做的任何事情,都絕對可以做得到,所以這個才是我們眼前應該努力修習的。下面這個論上面說: 129B 19:41 50:04

《攝波羅蜜多論》云:「設等生死前後際,成為極長大晝夜,集此為年成長劫,以盡大海水滴量。發一最勝菩提心,須以此相漸集餘,一一資糧悲無厭,無諸懈廢修菩提。自心莫思流轉苦,而擐無量穩固甲,住戒悲性諸勇識,是為最初所應取。」此亦是說擐甲精進。

他用種種的說法,經、論來證明、來說明、來策勵。那麼這個論上面也說,同樣地說個譬喻。它這個譬喻比前面還要大,說「等生死際的前後際」,我們從有開始到現在,這個時間是無量地長啊!把這麼長的時間算成什麼?算成一晝夜。哎喲,這個時間不得了!拿這樣的晝夜集成功長劫,這個長劫這個時間,是沒辦法算的這麼長的時間。以這樣的長的時間,發一個菩提心,勝菩提心,以這樣的方式來集聚這個資糧,一一修習。然後我們努力策發大悲菩提心種,要救濟一切眾生圓滿成佛,這麼大的困難當中啊無懈、無厭,絕不厭倦、絕不懈怠!這樣地去修這個無上大菩提果。 129B 21:33 51:56

那個時候自己心裡面,千萬不要想到:唉呀,在這個地方的苦啊!實際上呢要想的,要怎麼呢?如理地想——正因為啊這流轉的無比的苦,實在是無法忍耐啊,你唯一的辦法只有修行啊!那個時候策發你。策發你然後以後的話,儘管還在這個裡邊,卻是什麼啊?幫助你跳出來啊!那個時候你就披上這個精進的甲,而且「穩、固」,絕不動;不但穩固,而這個甲是「無量」,那是無量無邊。披了這個甲以後,然後呢,「住戒悲性諸勇識」,安住在這個戒、菩薩淨戒當中,然後呢這一個行菩薩道,這是大悲大菩提種性的這一些了不起的人士,這個是我們最最開始修行的時候應該做的事情。這個是什麼?也是說擐甲意樂。 129B 22:47 53:08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三百零六頁最後一行,最後一行。剛才說的這個,就是擐那個「無量穩固甲」,無量穩固甲,這是我們最初所應該的。換句話說在正式開始加行之前,先要把這個心理,這個意樂上面要建設起來,擐那個精進甲,這個也就是指的所謂擐甲精進。下面又引經: 129B 23:28 53:52

又如《無盡慧經》所說:「設從無始生死以來,現在以前為一晝夜,三十晝夜而為一月,於十二月計為一年,經十萬年始發一次菩提之心見一次佛,如是等一殑伽沙數,始能知一有情心行。以如是理,須知一切有情心行,亦無怯弱而擐誓甲,為無盡甲。」

這個不但是論,而且是經,經上面也這麼說,這個前面容易。從無始生死以來設為一晝夜,這個時間是你無法計算的。以這樣長的,經過這麼長的時候發一次心,見一趟佛,然後經過恆河沙,「殑伽沙」就是恆河沙,才能夠了解一個有情的心。現在你要度盡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這個時間是何等地長,何等地難!就是這樣,對不起,我照樣地以勇悍心情,沒有一點點的畏縮、害怕、怯弱,這樣地去做,發這個心,這個叫「無盡甲」! 129B 24:54 55:17

是為無上擐甲精進。

哪!這個是,這個是!我們現在真正要修習的,就是這個。這個修習不是說聽懂喔!一再大家注意,第一件事情你要如理地了解,現在我們正確的道理不了解講修行,那都是跟自己開玩笑。怎麼修不知道,說修行,你修些什麼呢?然後修行的次第,這個地方,這個地方這樣講的。 129B 25:24 55:47

總之若能引發少分如此意樂,速能圓滿無邊資糧,淨無量障而成最勝不退轉因,

喏!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結論:你能夠像上面所說的,引發這樣的意樂,這樣的心理的認識,這樣的意志力,哪怕是一點點,就種下來正確的因。這樣正確的因增長的話,很快就能夠圓滿無邊資糧。要積的資糧是圓滿了,然後呢要淨的障礙是淨除了,能夠淨除障礙,能夠集聚資糧,當然這個是成就最殊勝的結果,所以這個是成就最殊勝不退轉的因,都在這個上頭——精進! 129B 26:24 56:46

如於長劫能生喜樂,如是亦能速當成佛。

你真正地能夠這樣的話,那你就無往不利,沒有一件事情難得倒你!因為你能夠有這樣的心情,在任何事情上去努力,你隨時隨地、無時無刻不在廣集資糧,無時無刻不在淨一切障,當然很快成佛了嘛!這個是必然的,如是因感如是果嘛!反過來,若不是這樣, 129B 26:59 57:22

若於無邊妙行及於極長時等,全無勇悍,唯樂短時速當成佛,反於成佛極為遙遠,以能障礙諸菩薩眾發最殊勝大志力故。

假定我們不能像上面這樣說,上面是要告訴我們哪,以這麼長的時間,做這麼多的事情,這一些都是無量無邊的微妙善法之行。而對這些事情啊我們害怕,不能精進,不能勇悍,「哎喲,覺得這個很難哪!趕快成佛啊!」心裡面就這樣的想法。結果呢?不但不能成,反而障礙,這個成佛變得越來越遙遠。為什麼?因為要想得這樣的果,必定要有這樣的因,現在你事情沒有做心裡已經害怕;心裡害怕,你必定不能做如理如量行。既然如理如量的因行沒有集,請問:你能感得這個果嗎?所以由這種心情,於是反而障礙掉了我們。不要說行,連它這一個心志,都被這種怯弱的心情所障礙住了,所以不行。 129B 28:41 59:03

為何義故,如是擐甲發勤精進,其中有二,攝善法精進者,謂為正引發六種波羅蜜多故,修彼加行。饒益有情精進者,謂於十一事,如其所應而發精進。

那麼發了像上面這個擐甲精進,換句話說,建設了這個心力,要精進,目的幹什麼?你為什麼,要做什麼事情?所以說發了這樣的前面這個精進甲以後,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攝善法,去行、去做一切的善事,這個就是上面說的六種波羅蜜多。拿著這樣的心情,策勵自己行這個六度。上面已經說過了,這個六樣東西,包含了我們所應該做的全部,這個應該做的事情,是對治障礙以及圓滿應做的功德。障礙淨除得一點沒有遺漏,而功德圓滿得一點都不缺少,都可以把這個六樣東西圓滿地包含在裡頭。那麼有了這樣的心裡的意樂,然後呢開始去這樣地行持,所以說進一步「修彼加行」。進一步再饒益有情,饒益有情嘛,這上面所說的這個,這個饒益有情上面分成十一類,在這個戒裡邊說。正文是沒有,可是在戒波羅蜜後面有一行小字,就特別說明這個十一樣事情。就是饒益有情的時候,應該從這個十一類當中,就像它應該做的照著去做。 130A 01:31 1:01:22

那麼這個是把精進的差別說明了,三樣東西。那麼根據這個擐甲精進、攝善法、饒益有情三樣精進,然後呢正發精進了,說: 130A 01:47 1:01:39

第二發生精進之方便者。如前所說,二種資糧一切白法,由依此故生住增長,故修精進極為重要。

像前面我們所說的,兩種資糧——福資糧、慧資糧,以及一切白法。實際上這兩樣東西包括了一切白法,一切的白法也可以說,總共不外乎這兩種福、慧資糧,圓滿了就是二足尊——佛陀。而這個一切的白法資糧,依這個精進而生,然後依這個精進而住,依這個精進而增長、而圓滿,所以修這個精進最重要。有了這個依處,然後你能夠進而完滿一切的福智資糧。 130A 02:47 1:02:38

此亦唯見寂天菩薩論說,易解便修最圓滿故,當說此宗。

那麼發起精進的這個方法,是在這個寂天菩薩說的、解釋的這個道理啊,說得最圓滿,而且容易照著它去修行。現在就把寂天菩薩告訴我們的修精進的方法,分下面這幾個步驟來說明。 130A 03:21 1:03:12

此中分四:捨離障礙精進違緣,修積順緣護助資糧,依上二緣發勤精進,由此身心堪能之理。

這麼一步一步來說。障礙先要把它拿掉,然後呢積順緣,然後有了這個兩樣東西以後,根據著這個去精進。有這樣的精進的,我們若身、若心,就能夠成就我們要做的一切事情。現在一步一步來,第一個先捨離這個障礙,那個是違緣。 130A 04:12 1:04:03

初中分二:明所治品,修斷彼方便。 今初

明所治品,第一;其次,修斷彼方便。這個精進的障礙,精進要所對治的是什麼呢?先要了解。了解了這個東西以後,就曉得怎麼去斷除它,然後呢把所了解的斷除的方法,怎麼修習,就把它斷除掉了。現在說: 130A 04:40 1:04:31

不入道者略有二類,

不能真正修行的有二種。 130A 04:48 1:04:39

一雖見能修而不趣入,二怯弱不入,謂我豈能如是修習。

有一類啊,看見可以修,但是呢他不去修。另外一類呢,心裡面怯弱,說:「哎呀!像我這樣,我怎麼能修啊,這個不行啊!」主要的有兩類。上說: 130A 05:13 1:05:04

雖尚有餘能不能修未嘗思擇而不趣者,然此是說求解脫者,彼非此說。

是的,除了這兩類以外,其他的還有一些,還有一些能不能修而沒有思惟,沒有趣入的是太多、太多。可是我們現在這地方講的是什麼?就是說真正要求解脫道的那些人。對於那些連他懂都不懂,也沒有想到要修行的,這個不在此例,這個換句話說,他前面那個基礎根本沒有。我們到這地方要了解,這個基礎必定是道前基礎、共下、共中進入上士。真正進入到上士的那些人,是一定要求解脫,不但是要自己解脫,而且要幫助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去解決這個。所以前面所說的其餘那些人,不是我們這裡討論的。那麼現在我們這裡討論的,就是這個兩類。那麼這個兩類,第一種就是說他雖然看見可以,但是呢暫時沒有做,他為什麼呀?下面說: 130A 06:31 1:06:23

初中有二,一推延懈怠,謂念後時有暇能修。

第一個,說第一個推延,擺在後頭慢慢地來,這個也是種懈怠。他意思說:沒關係啊,反正後面的有時間,慢慢地來。這第一類。 130A 06:50 1:06:41

二雖非如是,然於庸常諸下劣事,貪著覆蔽。

第二類雖然不是說慢慢地來,他要修的;修是要修的,可是啊他對於平常下劣的事情貪著難捨。不但是這個貪著難捨,主要的原因,為這個貪著的事情蔽覆,這是最可憐的一件事情。他看不見大的利益,就被眼前的小小的利益擋住了。哎喲,這一點小小的苦樂,他就在那裡,哎呀,小小的事情就放不下。說實在的,眼前我們都是這樣。所以說真正可憐的,為什麼叫愚癡呢?他主要的原因就這個樣。我們未嘗不想求殊勝的利益,但是呢對這個殊勝的利益就認得得不清楚;因為認得得不清楚,所以在這個上面被它覆蓋住了。總覺得,唉呀!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人情又放不下,錢財又放不下。這樣更進一步嘛,這個身體又放不下,外面的話嘛,等一下親友呀,什麼東西,哎呀,這些東西。這個害了!所以主要的就是這兩類。 130A 08:06 1:07:58

如《入行論》云:「說其所治品,懈怠,耽惡事,自輕而退屈。」

一共有三樣。說「懈怠」,懈怠就是推延,暫時不做,馬馬虎虎。「耽惡事」就是這種下劣的事情,實際上這是壞事情啊!眼前看起來是下劣,實際上這是壞事情啊,實際將來是把我們拖累在生死當中,受無邊大苦的。還有呢,自己覺得:哎呀,我不行啊!這個三種原因是不能上進。 130A 08:42 1:08:34

能生懈怠之因者,謂諸懶惰味著微樂,愛睡眠樂,不厭生死。

所以這個「能生懈怠」——這個懈怠就是精進的相違對治品,這個原因是什麼?幾樣東西:懶惰!這個懶惰很容易解釋:哎呀,就是提不起來,「唉、唉、唉!」就是這樣,平常的時候。這個東西是最麻煩、最嚴重!最麻煩、最嚴重!你說它好像找不到什麼大害處,所以這個聖人為什麼最痛惡一些鄉愿?這個鄉愿的背後一定是這個,一定這個東西,欸,就是這樣。那麼然後還有呢,「味著微樂」,就是眼前的這種小小的貪著難捨,最可惜的,不了解。那麼下面是這些愛著睡眠,就是我們欲界生死的話,就是這樣的,這個是最難捨的。反過來說,不了解生死的真正的本質,因為不了解所以不能厭離,不能厭離。如果我們了解了,沒有一個人例外的,絕對不會貪著,絕對不會生不起厭離心來的。 130A 10:04 1:09:55

如云:「懶惰受樂味,愛習近睡眠,不厭生死苦,當生諸懈怠。」有釋前二句文,謂明如何生起之相。

另外有解釋,說這個上面的兩句啊,是說為什麼生起懈怠的原因的。那沒關係,反正你了解這個道理,你只要把握住這個問題的根本,去對治它,解決,就行!那麼所以了解了說:哦!這個對治的,我們正要對治的,換句話說這個精進的障礙是哪些,了解了,進一步呢我們要去對治斷除它。 130A 10:53 1:10:45

修斷彼方便分三,

有三個步驟,把上面三樣過失把它斷除掉。 130A 11:01 1:10:52

初破除推延懈怠者,略有三種,

破除這個推延,「哎呀,慢慢地來,慢慢來!」分三方面: 130A 11:09 1:11:01

謂已得之身速當壞滅,命終之後墮諸惡趣,如此人身極難再得。

分三部分。所以要曉得啊,我們已經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唉!很快就壞滅啊,很快就壞滅啊!這樣啊,這是快得不得了啊!儘管我們已經聽見了這個道理,但是如果不經過思惟,不經過思惟修習而養成功這個串習的話,力量還是沒有的。聽是聽見了,哎呀,講的時候很有道理,然後翻開來書的時候策勵一下,停下來就沒有了。結果呢,就眼巴巴地把一生空過,這樣。所以這個事情啊,不妨在這個地方再提一下,我們現在想一想看,不要說已經七老八十歲,大部分你們都三十上下,眼睛看一看,想前面三十年的事情啊,一眨眼,就這麼一眨眼。我們平常做事情就是這樣的,說:「哎呀!沒關係,擺在明天。」不妨大家想一想看,我們擺在明天的事情,往往是一擺,不曉得擺了幾天了。好囉!到後來了無影蹤,所以這個事情啊絕對不能推延! 130A 12:29 1:12:20

那麼不但如此哦,而且下面一步,你這麼一推延的話,這個生命失去了以後到哪裡去啊?對不起,「墮諸惡趣」。哎呀!現在耽著一點點微小的好處,結果在這個惡趣當中受大苦呀!還有啊,唯一的修行就是這個人身,一旦失去了,對不起,那再也難得。怎麼會得到這個人身的?一定要努力地持戒,是根本因,然後要布施、發願等種種的圓滿因,才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假定要想再得到的,我們只要觀察一下,眼前我們心理狀態是什麼?眼前停在那地方懈懈怠怠,將來就能得到了嗎?這個三點哪,你只要認識了,一思惟、一觀察的話,這個推延懈怠是絕對會破除的,絕對會破除的。唉!絕對不會說還要要忙這個,要忙那個;忙這個、忙這個把我們送到地獄裡面去,這種都不要。自然而然,你真正地能夠肯這個上面去努力的話,就對了! 130A 13:40 1:13:31

所以我們平常說,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其實這裡面只有一樣東西不應該放下的,什麼?佛菩薩告訴我們的教誡。這個地方說:「哎呀,不行,不好意思。」其實只有一件事情是真正不行的,就是要討好佛菩薩。實際上真正討好佛菩薩,才真正對我們自己有利。平常儘管那些啊,唉呀,親友、施主把你捧得好好的,結果捧完了以後,下次大家——這一世啊在這個地方捧,下一次大家一起到餓鬼、地獄、畜生當中去捧,那是一無是處啊!所以我們千萬要注意啊! 130A 14:26 1:14:16

由修此三能除執為有暇懈怠,引發恆覺無暇之心。此三於前下士之時,已廣宣說。

由於修習這三樣東西的話,就能夠把上面所說的推延懈怠,說「還有空、還有空!」的這個就能夠破除掉了。因為你一直在思惟觀察,所以你現在心裡的現行,這等流是一直是這種狀態。那麼這種狀態一直感覺到:哎呀,趕快要死啦,死了以後要墮落惡道啊,然後以後得到人身是極難得!你一天到晚就感覺這種心。然後這種心生起來了以後,你現在曉得了,哎呀,一心一意地趕快修行,自然而然你策發這個心。策發了這個心,你剛才說的,哪怕你睡覺,它也在增長,就這麼個好,這麼個妙!這個道理前面已經說過了,在前面道前基礎跟共下士的時候,道前基礎講的是暇滿人身,共下士一開頭說的念死,這個很清楚,很清楚。那麼第二: 130A 15:40 1:15:32

二破除貪著惡劣事業者,應觀正法,是能出生現後無邊喜樂之因,無義狂談掉等散亂,是能失壞現前大利,引發當來無義眾苦無依之處,修習對治而正滅除。

第二是什麼呀?我們對於這個下劣的事情放不下,下劣的事情。說起來這個下劣的事情包含太廣、太廣,我們眼前都是這個。世間的人哪,就世間人的放不下:哎呀,女兒還沒有嫁,媳婦還沒有娶,然後呢這個事情、那個事情。那麼我們出了家以後,亦復如是,乃至於說修行還要這個假借色身,這個身體還是很重要,忙了個半天,還是忙這個上面。結果啊,雖然嘴巴裡面說假借修真,弄了半天是認假為真啊,都是這個毛病。乃至於更進一步說:哎呀,我是大乘,行菩薩道要度別人。結果並沒有度人啊,被人家度了去了。唉!這東西都是好可憐,也好可惜,沒有如理如法地正確地了解。今天我們很高興懂得這個道理以後,不在自己身心上面觀察,然後就說:「你看!一點都沒錯,這個法這麼好,這個傢伙不對、那個傢伙不對!」我們也錯到不曉得哪裡去了。所以任何一點,我們務必要了解得清清楚楚,然後在自己身心上面是觀照、淨除自己。這個,這些事情都是惡事,要破除! 130A 17:32 1:17:21

然後你認得了以後,下面更應該認識的什麼?嘿!這些一向不認識的惡事情,是你覺得快樂,實際上呢給你大痛苦的。你要的快樂是怎麼辦呢?要由修習正法,這個正法才能夠出生現前的、將來的,乃至於究竟的喜樂,而且這個喜樂是無量無邊、究竟圓滿的這個因。而眼前這種小事情啊,除了正式修行以外,世俗的固然不談,眼前我們平常的,「無義狂談,掉等散亂」哪,這是的的確確,我覺得我們真正進入佛法當中最難對治的,看起來也是最小。什麼?大家沒有什麼事情,欸,坐在那裡聊聊天。啊!一生就這樣空過掉啦,一生就這樣空過掉啦!「無義」,有真實意義嗎?有真實意義嗎?看起來好像,哎呀,大家還在那裡談佛法,喔唷,某家長、某家短,哪一個好、哪一個壞,毫無意義呀!這個都是什麼?心裡邊不如法的狂亂的結果啊!所以剛才最後一點說,今天我們有幸而懂得了,趕快在自己內心上面去對治啊!是,我們想了一個道理,大家討論、討論,這個是絕對正確的,但是我們現在是真的這樣嗎?不是啊,沒有用啊!這是掉舉散亂。 130A 19:21 1:19:12

這種事情都是什麼?「失壞現前大利」,眼前的大利也壞掉、失去,將來呢引發這種毫無意義的無邊大苦,都從這個上頭來。為什麼說失壞眼前大利啊?注意哦!眼前的「大利」,我們真正修行人眼前的大利是什麼?清涼。對不對?要解除我們內心的煩惱惑,這個第一個——持戒,戒的對象就是戒這個東西呀!就是我們現在心裡面,哎呀,坐在這地方啊,覺得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哎,跑出去跟大家聊聊天吧,就覺得滿快樂,這就是煩惱的狂掉散亂。我們首先必定要認得它,然後你能夠依正見,下決心不要隨它而轉,這個叫作戒。這個是眼前的利益,你當下就調伏這個煩惱,調伏了這個煩惱就不被煩惱惑所擾亂,這個叫作清涼。因為你這樣的話,就從煩惱當中得到達到解脫,戒的定義就是這個,你有了這個才談得到定、慧。眼前的,你有了這樣的話,將來更是無邊的大義啊!所以了解了這個,這個是我們應該去觀察、修習的正法,就對治上面這個毛病,耽著毫無意義的下劣事業,把它除掉了。所以: 130A 21:19 1:21:10

如云:「棄妙善正法,無邊歡喜因,汝何故反喜,苦因散掉等。」

現在你不是要好嗎?是啊!要歡喜這好的事情吧?你要好的、歡喜的這種事情的話,那麼你就應該下這個好的、歡喜的因啊!現在你卻是放棄掉了這些正法,這個正確的方法是種下好的,將來結歡喜果的因,你不做,反而歡喜這個苦因。什麼苦因啊?眼前這種散亂、狂談、掉舉等等,將來結苦果,啊!真糟糕!你能夠這樣地了知、觀察、修習——好,破除掉了!那麼,前面那個不趣入,那個推延懈怠解決了。下面呢,退屈、自輕,怎麼破除法啊? 130A 22:33 1:22:25

三破除退屈或自輕者,如是破除推延耽惡事已,雖於正法能起勇悍,然非以此便為喜足,應於大乘精勤修學,故應除遣於彼怯弱,謂念如我何能修證。

像上面這個推延、惡事那種啊除掉了,於是就正式地起精進修這個正法,但是這個時候還不夠、還不夠,應該怎麼辦呢?進一步,對這個大乘精進啊先要修學,先要修學。因為真實修大乘精進,有種種無量無邊的難行之苦在這個地方,等到你去修的時候,你如果不了解,事前沒有準備,你不能把這個違緣事先有所準備的話,對不起,到那時候不行。所以叫「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任何事情,你事先有了準備啊,你有了準備了,到那個時候來的時候你不怕啊!沒有準備,到臨時的時候,你雖然想去,哎喲,碰見這種事情不曉得怎麼辦。所以進一步啊,這個地方要遣除對於修大乘行的這種害怕,自己自輕。怎麼個自輕法呢?說:「哎呀,像我這樣啊,怎麼能修這個這麼大的事情啊!」這個概念事先先要認得,然後有正確的方法把它拿掉,下面這三點就特別指這點。 130A 24:18 1:24:08

此中分三,於所應得破除退屈,於能得方便破除退屈,於所安住修道處所破除怯弱。

第一個是「於所應得」,我們現在應得的什麼?佛,就是無上菩提之果。哎喲!這個「佛」,說難得不得了,我們怕;欸,怎麼個把它破除。第二個呢,是,現在我們要修學,不怕了,要去修學,可是要得佛的果報,要下這個果報的因行啊,這個因行就是我們學的方便。就是換句話說,欸,這個方法上面,學佛,一想:哎喲,學佛要做這麼多的事情啊,唉呀!這個又害怕,這個怎麼去破除它。第三呢,破除了以後,你正式去行持的時候,在那個修道的過程當中,說唉呀,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要做這麼多的難事,這個又害怕。 130A 25:26 1:25:18

一步一步地告訴我們,指出這個真相,欸,他如理地了解了以後啊,自然而然你到那時候,不但不怕,而且你會勇悍無比。倒反而據我所知,你正確地了解了以後,對你那個退屈反而害怕,就害怕退屈。你們仔細地看,所以這個教法的圓滿,啊,實在美極了!平常我們就上不去,就是這種毛病,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懂;你懂得了以後啊,你反而害怕這個上不去,對你那個「上不去」反而害怕,一心一意只有上去! 130A 26:12 1:26:02

其實天底下的事情很簡單的,就像眼前叫你打一針,你很害怕。如果你了解了說不打那一針的話,對不起,那個傳染病生到你身上的話,非死不可,而且死的之前痛苦難堪。哎喲,你曉得了,說這一針不得給你打,你跟人家拼命——那我一定要打那一針!現在就是這個樣,你了解了這個方法以後的話,你才發現:哎呀!經過這麼一點小苦的話,把所有的後面的大痛苦啊......不跟你打,你還不願意咧!就像我們眼前一樣的,喔唷!跑到那地方有好東西,因為你曉得它好,如果不分給你一份的話,你心裡面嘀咕個半天,最後跟人家吵架。現在這個道理也是一樣,所以真正現在第一件重要的事情,你要如法、如理、如量地了解這個。現在我們看,第一個就是我們往往會害怕的,指所得的果,所以: 130A 27:15 1:27:07

所得佛者。謂是永盡一切過失,畢竟圓滿一切功德,

這個佛啊,要把一切過失徹底圓滿地盡除,一切的功德究竟圓滿地完成。而我現在呢? 130A 27:30 1:27:22

我修一德斷一過失且極艱難,故我豈能獲如是果。

說我眼前啊,叫我斷除一個過失,修一點功德,唉呀,困難極啦!唉,我怎麼可以得的到呀,哎呀!平常說實在的,那我們平常這種心裡面,講講可以,叫你真的去做的時候,哎喲,真是千難萬難,那時候心裡面就是這樣。下面說, 130A 27:58 1:27:50

若實發起如此退怯,已捨發心過患極重,設未實起,亦應從初滅不令起。

假定你已經發了這個的話,發了這個心以後,然後呢因為你怯弱了所以捨掉了:「啊!好,那算了、算了、算了,我就不要!」那這個害處是大極了、大極了!這個一點,假定沒有生起的話,那一開始要想辦法消除它。所以我們現在很幸運,正好一開始就先認得它,你認得有了準備的話,到那時候它就不怕它。那麼怎麼破除法呢?下面說: 130A 28:44 1:28:35

破除道理者,應作是念策舉其心,佛薄伽梵定量士夫,是諦語者是實語者,不虛妄語不顛倒語,彼尚記說蚊虻等類能證菩提,何況我今生在人中身報賢善,有智慧力觀擇取捨。故我若能精進不廢,何故不能證得菩提。

下面告訴我們的,我們應該照下面所說的道理去觀察思惟,使得自己的內心把它「策舉」,策勵,然後高舉起來!要把這個心策發起來,這個心高舉起來,不要被這個畏怯的心而戰勝。說「佛薄伽梵」,薄伽梵就是對佛的最尊貴的稱呼。他是決定了知一切,所謂十力、四無所畏,他無有不知,他所說的話是千真萬確,所以說諦語、實語、不虛、不顛倒。佛怎麼講的?說蚊虻任何一個,一切的這種有情,乃至於啊那種最下等的,都能夠最後證得菩提,何況現在我是人哪!不但是人,而且得到的人身當中的賢善的這個暇滿人身,暇滿人身;這個暇滿人身有智慧力,有勢力辨別的能力,而且曉得取捨之處。所以我只要運用我已有的這個能力,這樣去策發精進,而繼續不斷地,不懈怠、不終止的話,怎麼證不到呢?怎麼證不到呢?這千真萬確的道理!普通的那種畜生等等,最下等都可以,我現在比起他們高明得不曉得多多少少,哪有做不到的道理啊!哪有做不到的道理啊! 130B 01:31 1:31:00

如云:「不應自退怯,謂不證菩提,如來諦語者,作此諦實說。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蛆,彼發精進力,證無上菩提。

牠們都是如此。 130B 01:48 1:31:18

況我生人中,能知利非利,不捨菩提行,何不證菩提。」

何況現在我生到了人當中,而且暇滿的人身耶!這個暇滿的人身不是普通的喔!能夠知道什麼是真實的利益,什麼是非利。普通雖然得到的人身啊,對這個利、非利,還辨別不清楚喔!而且現在已經發了心,然後呢努力上去,哪有證不得的! 130B 02:22 1:31:51

又於往昔過去諸佛及現在佛並未來佛,此等亦非先已成佛次修諸道,初唯如我,由漸昇進而得成佛及當成佛,由如是思破除怯弱。

不但如此,而且所有過去的一切佛,與現前的佛,將來當來要成的佛,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怎麼辦的?像我現在這樣地修習,絕對不是先成了佛再修道的,都是像我現在這樣地,慢慢、慢慢依道修持,漸漸昇進,最後成佛。過去的是如此、現在的如此、將來的亦是如此,當然我也是如此。能夠這樣一想的話,這個害怕的心就拿掉了。下面再引經上面, 130B 03:21 1:32:50

《寶雲經》云:「菩薩應念所有如來應正等覺,謂諸已現等覺,今現等覺,當現等覺,此等皆以如是方便,如是修道,如是精進,

他們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拿、都是以現在這樣的方法,就是「如是方便」,我們正在學習的這個方法,照著這個方法這樣地去修,現在這裡主要的是就精進。那麼因為拿著這個如理的方法精進修道的,所以 130B 04:02 1:33:31

已現等覺,

過去的,已經成了。 130B 04:05 1:33:34

今現等覺,

現在的,正在成佛。將來的是 130B 04:09 1:33:39

當現等覺。」乃至說云:「此諸如來亦非皆是成如來已而現等覺,

所有的那些佛啊,絕對不是先成了如來以後,然後再去修的。所以, 130B 04:28 1:33:58

故我亦當於其無上正等菩提而現等覺,我亦應發共同一切有情精進,普緣一切有情精進,如是如是策勵尋求。」

所以我現在也是這樣,我應該對這個無上菩提現等覺。那麼要想現證這個正覺怎麼辦呢?應該發這個大菩提心,然後呢擐大精進甲,行這個大精進行,就是說「共一切有情」發這個精進,「普緣一切有情精進」,這樣地策勵,這樣地尋求。 130B 05:09 1:34:38

《無邊功德讚》云:「雖諸已得善逝位,亦曾墮諸極下處,佛墮險時不自輕,不應自輕壯亦怯。」

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所有過去已經證得佛果的那些佛陀們,他以前也曾經墮落在「下處」,換句話說六道當中,乃至於地獄最下的地方。但是呀,他不同的地方,他墮落的時候卻不自輕,不自輕。換句話說,不會自己說:唉呀,我不行啊!不,這個絕對不應該!如果你自輕的話,就算你很有力,你也沒有用。所以平常我們常常說,你事情還沒做,先打了退堂鼓了,「唉呀,我不行呀!」那做什麼事情都不行。「唉呀,我不想去做啊!」那麼天氣好了嘛,說太陽太大,今天天氣下了雨嘛,說下雨也不行,的的確確地現在就是這個樣子。乃至於樣樣都好了嘛,說:「唉呀,這個事情我還不能少。」那就是這個,再有力都不行! 130B 06:23 1:35:52

反過來,我們的的確確,看見歷史上很多這種人物,脇尊者八十歲囉,因為看見人家這個精進,說他不對,所以他就說:「發誓!發誓我這一生不證果,絕不休息!」所以他白天念三藏,到了晚上自己把三藏所學的學定慧,結果證了羅漢果,八十歲囉,喔,這樣啊!所以啊有太多這種典型的例子。我們現在年紀這麼輕輕的,唉呀,頭又痛,唉呀,腳又酸,唉呀,碰了一點點,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夏天嘛說流汗又不行,冬天嘛冷了也不好——完了!這個地方我們了解了這一點啊,勇不可當!那沒有一件事情能擋得了我們,沒有一個困難衝不破的。 130B 07:30 1:36:59

生此怯弱是由善知諸佛功德無有邊際,

為什麼會生前面的?因為正確地了解說,哎呀,這個佛的功德這麼無量無邊哪!既然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要集無量無邊的因哪,說 130B 07:46 1:37:16

果隨因行,故修道時,須無量門引發功德,及無量門滅除過失,

唉,原來這樣的啊,這個要做這麼多的事情啊! 130B 08:00 1:37:29

次觀自身而生怯弱。

看見了佛的果位要這樣,那麼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上面說的,哎喲,斷一分過都沒有,積一分德都沒有,於是那時候害怕了。下面看喔!下面這個道理就是我們平常常有的現象,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從這個地方去破除的話,我們就有希望了。 130B 08:29 1:37:58

若謂諸佛無量功德於修行時,僅由專懇修學一分微少功德即能成就,於道生此顛倒了解,則於現在全無所怯。然此非是賢善之相,是於修道之理未獲定解,或雖少有散渙了解,然皆未曾親切修持,總覺容易障覆所致。若至實行雖略顯示道之首尾粗概次第滿分之體,生恐懼云,若須如是誰復能修而捨棄故。

這另外一類。上面那一類說他看見了害怕,另外有一類啊,欸,他都不怕。怎麼個不怕法呀?「若謂諸佛無量功德」修行的時候,他真正修的時候,「僅由專懇修學一分微少功德便能成就」,說你只要專心至誠懇切地學這麼一樣東西,你就能夠成就的。這種狀態,他怕倒是不怕,他的心理怎麼樣呢?說:你只要這樣做,那好!於是他一點都不怕。譬如說我們現在學禪的,說:啊!你只要這個。然後呢他孜孜......的確,這個你不要小看喔,這個禪這是好難、好難,拿我們現在說。但是呢他的確有這個,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裡頭。 130B 10:08 1:39:37

平常我們說見道,有的人說把它看得很難,有的人說這個見道很容易,實際上的的確確不容易哦!你真正看那修行的人,古德們他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這個一點,在任何情況之下,就說「暫時不在猶似死人」——專、懇。但是對不起,這個是一分。他以為修了這個就能夠成就的話,這種狀態,對於這個圓滿的佛道他沒正確了解。在這種狀態,他現在的確是毫無怯弱。就是說禪是如此,還有呢乃至於念佛,啊!只有一句佛號。這個,說那個話的我們不談,那認真修行的哦,是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裡頭的。然後學密的人,他唸一個咒,啊,就是這個樣。不管是哪一個,持戒的人也說:哦!只要這樣,把那個做好了就好。總之,他這一類是指什麼,還是指認真修行的人,但是他是往往是執一非餘,執一非餘。 130B 11:14 1:40:44

說到這裡要順便提一下,「難道照你這樣說的話,你不要嗎?」不是的!前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說我們了解了這個整體以後,正式進去的時候,的的確確是專一的。可是這個專一,跟現在這裡所談的有一個不一樣哦!現在我們這裡所說的圓滿的道體的專一,是你了解了整個的這個內涵以後,然後走你應該走的這條路,一路一路上去。當這個圓滿了,緊跟著再圓滿這個、再圓滿這個、再圓滿那個......步步圓滿。 130B 11:51 1:41:20

我剛才說那種情況是什麼?總以為只要學這個就夠了。這因地當中他認得了這個,所以做的時候排斥所有其他的。記得不記得?一開始還沒有講修的時候,講本論四種殊勝的時候,就告訴我們:我們現在對於能修的是修,對於不能修的,不要因為不能修的就棄捨它,應該廣發正願。這樣的話步步上去,然後呢這一步修完了,你下一步繼續地昇進,到最後是究竟圓滿。這個概念我為什麼這地方說一下?因為你不說的話,往往又覺得:好囉!那麼這麼、這麼樣的話呢,叫你是專門又不行了。不是的!這個道理大家要弄清楚。 130B 12:42 1:42:10

所以現在我們了解了,說這個地方講「專懇」指什麼?他並沒有對這個道體圓滿了解的這種修法,所以呀他自己一點都不害怕,說在這個上面一門深入就夠,這種狀態。實際上呢,一門深入是絕對正確、需要,而是說我們正確的了解了以後,那麼了解了這個以後,然後你去下手的時候,的確是一定有它的下手的地方,這樣去走的,這個兩個要分辨得很清楚哦! 130B 13:17 1:42:46

現在我們看,說對這種不了解的人,以為這樣,這樣去做的話,他也認真這樣去做,那麼這樣啊,他沒有什麼怯弱,他也不怕。但是這個不怕呀,不是正確的,所以說這個不是「賢善之相」。他為什麼不怕?他之所以不怕,並不是由於像上面所說的正確了解,發了擐甲意樂的不怕;而是對於這個真正道,要修的道的內涵哪,並沒有正確的認識,並沒有根據這個正確的認識,發生那個殊勝的勝解。只是說稍微有一點點了解,而這個了解啊,是根本是支離破碎的,所以說「少分渙散的了解」,這是一種狀態。還有一種呢,雖然了解是了解了,也沒有認真地親自、「親切」地修持,那個時候他總覺得容易,啊!覺得這個很容易。為了這種錯誤的認識,以及錯誤的這種覺受覆障,才會產生這種心理不怕,實際上這個是個錯誤。 130B 14:40 1:44:09

他一旦有了正確的認識,乃至於真正行持,所以說若真正地實行,到那個時候,他稍稍了解這個圓滿道體的這個內容的話,哎呀!那時候就害怕了。那時候害怕又說:「原來真的修的要這樣啊!唉呀,那不行啊!那這樣做的話,誰能做啊?」那個時候就放棄掉了,那是沒有用,那是沒有用。前面你雖然不怕,但是你走錯了;正式一旦你走到正確的路上去,你又害怕起來了。既然要圓滿達到這個果報,一定要正確的路子,結果你前面雖然不怕,是你走錯了,一旦正式走對了,你又害怕了,還有什麼用呢?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地告訴我們,說我們在這地方要破除的內涵,不是說單單不怕就夠了。你要對正確的圓滿的內涵了解了,然後呢根據這個如理圓滿的教法,策發這個勇悍無比、毫不退怯的心,這個才對! 130B 15:55 1:45:24

這個地方順便也說明一下,那個時候正式修的時候,並不是叫你什麼廣修一切,修的時候的確也有它的什麼?必然的次第。所以我們看善財童子,他不是一口氣把五十三員大善知識的一個法,一口氣都修盡了,不是欸!他還是一個一個地參,一個一個地學,這很清楚、很明白。他所以的確在修學過程當中,是專一地一門深入,這個我們要辨別得很清楚哦!那了解了這個,現在我們看,那個祖師怎麼覺: 130B 16:33 1:46:02

霞惹瓦亦云:「未曾實行諸菩薩行,如看射箭總覺甚易全無怯弱,

說你沒有真正去做的人哪,唉呀,看起來覺得好像很容易,就看別人一樣,就看別人一樣。我們有一句話叫「看人挑擔不吃力」,看起別人來覺得:嗯,滿好的。像我們現在看祖師的傳記,啊呀,看了覺得:哇,真好!那是因為看他呀,叫我們自己去做的話,啊!那真是千難萬難。所以我平常常常建議大家看祖師的傳記,譬如像《一夢漫言》等等,哎呀,看見那個見月老人好了不起!看起人家來很容易,自己做就不簡單哪!乃至於建議大家看《密勒日巴尊者傳》,看人家,啊,覺得很感動,要自己去做呀!這地方我不是說你要像見月老人那樣的話,這個樣持,也不是說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樣的話。不管是哪一個,真正重要的從這地方我們要體會得到:喏,不要看別人,要從別人的行持當中,回過頭來,把這個作為自己的借鏡,來反照自己,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一點。 130B 18:00 1:47:28

現在之法無完善者,故不致到怯弱自輕之地,若善圓滿恐必多起怯懼自輕。」此言極實。

那個時候,不是現在哦,霞惹瓦那個時候。那個是什麼時候啊?那是阿底峽尊者在的時候,離開現在是快一千年了,換句話說,八、九百年以前的時候,那個就是這個狀態。他那位祖師怎麼說啊?現在這個法不完善——的的確確,是啊,從正法而像法,乃至於到今天更是每況愈下,每況愈下。為什麼這個法不圓滿哪?因為不圓滿所以不怕,所以不怕,假定真的了解圓滿的話,哎呀,恐怕都害怕。這個一點都沒有錯! 130B 18:55 1:48:24

他們為什麼前面告訴我們不要害怕,又特別後面引這段話進去呢?這個有它大道理哦!有它的大道理。換句話說,要告訴我們,你要這樣去修學,是一定要去除種種、淨除種種這種障礙。那麼這個障礙當中,到現在這裡所說的障礙什麼?就是了解了圓滿的佛果以後生起的害怕。而這個不單單是去除這個害怕哦!要怎麼樣圓滿正確的方法,去除的害怕才對。不是說你不了解,自己因為不了解,自己覺得毫不怕,這樣的不怕沒有用。 130B 19:49 1:49:18

說來說去,第一個要如理,這最重要的,你不如理的話,雖然生起了這個不害怕的,這個沒有用。如理了以後,還要如量,還要如量。主要的這地方就特別把這個理、量兩件事情,在這地方特別地說明一下。那麼這個是對於所得的佛的果,那麼進一步呢,你要得到這個果啊,要行、要做種種的方便,就是換句話說,這個要修佛果的方法。所以第二: 130B 20:32 1:50:02

於能得方便破除怯退者。謂念成佛須捨手足等,我不能爾,如此之苦應須堪忍。

那麼第二個呢,是破除說我要成佛,我不怕,但是想想成佛要修些什麼,喔唷,說成佛啊要捨頭目腦髓,唉呀!這個不行啊,我不行啊!那時候又害怕了。說現在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怎麼樣對這個苦如理地認識,去修習要忍耐,不但要忍耐,而且要精進勇悍!下面就告訴我們: 130B 21:14 1:50:43

即不修行自任運住,流轉生死,亦曾多受斫裂刺燒此等大苦,不可說數,然亦未能成辦自利。

喏!下面來了。是的呀,你說修學佛法要捨頭目腦髓,所以你說:「哎呀,不行啊,我不能修。」那麼你不修,不修的結果呢?對不起,你不修,然後你這樣地流轉生死當中,你就不斫了嗎?嗨!恰恰相反,是不但是不斫哪,而且多次地受這個斫裂刺燒大苦,是「不可說數」耶!結果你不修的結果,整個地就在這個裡邊受這個。結果你不修,真正地利益了自己嗎?沒有!不但沒有自己利益,而且永遠在這個裡邊。平常我們最多砍一個手,砍一個頭,現在他不但不斷地砍,在地獄裡邊是比起這個人間,是完全無法比啊!所以現在下面說, 130B 22:26 1:51:56

為求菩提難行之苦,較其前苦尚無一分,然能成辦自他大利。

喏!這個就是最正確的、最好的告訴我們。說前面是說,你說,喔唷,要成佛,要修這個東西難行啊!欸,結果你不修、不行,不行的結果啊,對不起,唉!要受這麼大的苦。反過來,如果說你為了求菩提,要行,做這個苦的話,比起前面不修的來,啊!那是少之又少、少之又少。的的確確的,你不修的話,在地獄當中燒、煮、砍、殺,唉啊!動經無量長劫。現在你修的話,要不了多少時候,要不了多少的苦,就能夠成就自己、別人的無邊大利益,無邊大利益啊! 130B 23:32 1:53:02

如云:「若謂捨手等,是我所怖畏,是未察輕重,愚故自恐怖。無量俱胝劫,曾多受割截,刺燒及解裂,然未證菩提。我今修菩提,此苦有分齊,為除腹內病,如受割身苦。諸醫以小苦,能治令病癒,故為除眾苦,小苦應堪忍。」

就是說這個道理。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三一零頁,三百一十頁。關於第二個,我們已經講到,我們怎麼樣破除我們的怯弱而退怯的這個方便。第一個呢,對於能得到這個佛果,我們心裡邊害怕,上面已經告訴我們。現在呢,說要想求得到這個佛果啊,要有這個一定的方法、方便,說對這個方便,想想:唉呀!這個要捨頭目腦髓啊,這個害怕。那麼昨天我們已經簡單地,頭上已經說明了。只要我們認真地想一想:是的,修學佛道是要這麼難行,絕對沒有便宜可討,但是你不修學的結果呢,請問省事嗎?這個正確的了解我們一定要很清楚,一定要對比得非常明白,對比得非常清楚,那個時候你才會,你才會弄得清清楚楚。 130B 25:50 1:55:20

說你現在捨棄掉了以後,然後省力嗎?就不苦了嗎?不是,不是!不但不苦,而且還有無比的大苦。你經過這樣地認真修學,思惟、觀察,最後你發現,這個修學佛道,行種種方便,捨頭目腦髓,最省事,然後呢最省力,乃至於到最後你發現,這是唯一的方法,唯有這一條。那個時候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一定會走這個路。從這地方就特別說明一個什麼原理呢?真正主要的,不是在它難不難,真正在我們知道不知道。如果你正確、如理地了解了以後的話,啊!你才那時候發現,原來這個事情的真相是這個樣的啊,那時候我們的做法就完全不一樣。所以說真正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正知見,你正確地了解。 130B 27:11 1:56:40

現在我們繼續看下去,那一段當中,那個文,昨天已經唸過了,那麼今天再說一下。這文說:假定說我們修學佛法,照著佛這樣做,要捨頭目腦髓,這上面說捨手啊,哎呀!這個事情,唉,不容易,對這事情很害怕。這個原因是因為我們並沒有真正地了解,真正地了解了實際的情況;那麼那個時候呢,我們在愚癡當中,愚癡當中。假定我真正了解了以後的話,你現在不捨的話,唉呀,將來豈但是手、足,乃至於頭目腦髓;豈但捨頭目腦髓啊,那個之苦啊不曉得多少倍,時間是無量無邊,痛苦是無限之大,而且逼著你非這樣做不可,你一點辦法都沒有。眼前你能夠這樣做的話,時間是有限,捨的有限。而前者花了這麼大的痛苦,經過這麼長的時候,永遠還在這裡轉,永遠還跳不出來,繼續地受這個苦。而我們現在能夠如理如法地,你稍微這樣做一點的話,問題都解決。 130B 28:51 1:58:20

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說我們以往已經經過了無量生死,一直在這個狀態當中。唉呀!不要說人間,人間固然你可以不捨,畜生,然後呢餓鬼,地獄,啊!那是可怕極了,一直在這地方來轉!結果呢?結果呢?唉,結果還在這地方轉,還在這地方,一點用場都沒有!而我現在了解了佛法,能夠照著去做,這個雖然是苦,但是這個苦已經有一個期限,哪,就是這樣了!就像身體當中,稍微受一點這個醫生的或者是吃藥,或者是手術的痛苦,就把根本問題就解決。所以在這個上面特別說明,就像以小苦就能夠把病解決一樣,所以我們對這個小苦應該忍受。不但應該忍受,應該歡喜,應該歡喜。所以前面告訴我們,讓我們修學的時候,使得心裡面沒有一點點害怕,沒有一點的退怯。實際上,我們更應該對這一件事情感到幸運、感到幸運。這個是一個絕端重要的一個概念,如果說沒有這個概念的話,修學佛法絕無可能、絕無可能。這是我們一個最大的一個,第一個應該突破的一個關鍵。再說, 131A 01:16 2:00:11

又捨身者,初怖畏時非可即捨,先於布施漸次學習,至於自身全無貪著,大悲心力開發之時,若有大利方可施捨,故正捨時全無難行。

再說:是!他是要我們布施頭目腦髓的,但是他並不是教你一開頭的時候,就去布施。剛開始的時候,說我們的的確確,因為理路即便是有一點認識,但是必定這個無始的習性,這個執著還很重,喔唷!對這個東西很害怕。那麼那個時候不需要馬上就捨,怎麼辦呢?先照著前面所講的布施這個道理,慢慢、慢慢地來學,慢慢地來學。小的地方學,慢慢地大了,到那個時候對我們的自身啊,一點的貪著都沒有了。對自身沒有貪著,這個有它的必然的次第,有它必然的次第。所以現在單單講一個理論,將來如果我們,如果正確地了解了這個空性這個概念,乃至於你經過了如理的思惟、修習以後的話,的的確確你對這個身體是一無貪著,不但一無貪著,而且發現,原來這是我們的生死大怨家。 131A 02:54 2:01:49

理念上面既完全正確地認識,然後呢經過一點習慣了以後的話,你把那身體送出去的話,的的確確就不會有什麼障礙。那個時候大悲心也開發,然後呢,不但是對這個身體沒有執著,而且發現這個身體捨出去,還有無比地大的殊勝的利益,那個時候才教你捨。所以那個時候捨的時候,一點困難都沒有,一點困難都沒有。就像小孩子的時候啊,就是小孩子他好吃的一個糖,喔唷!你叫他把那個糖、手裡什麼送過來,喔唷!他在那兒,怎麼捨得啊!你叫他拿的時候就哭。將來我們長大了以後,然後呢在很多的場合之下,送起人家東西來的話,送禮也好,那大筆大筆的,動以萬計乃至於百萬計,眉頭不但不皺,而且覺得還很好欸!為什麼?因為這樣做得到好處!所以這一個上頭,它一定要有完整的教授,你對這個理了解了,然後呢量、次第,一步一步地走上來的話,是一點都不難,不但不難而且有這麼大的利益。 131A 04:23 2:03:18

如云:「如此治療法,勝醫且不用,以柔和儀軌,治無量大病。導師先令行,惠施蔬菜等,習此故而後,自肉漸能施。若時於自身,覺如諸菜葉,爾時捨肉等,於此有何難。」

所以說,對於這一種治療的方法——換句話說,突然之間來的——真正有本事的好的醫生,都不會用的,一定用比較柔軟的方法,才慢慢、慢慢地......。譬如說我們現在那個醫生看那個小孩子,絕對不是抓進來像殺豬一樣地來,慢慢地哄啊,什麼弄啊!譬如說我們現在那個西藥,那個咳嗽,咳嗽糖漿,他不但是不覺得難吃,而且吃得很好吃。哎喲,說那個小孩子,吃了一次,還繼續地要吃,那個大人還非得藏起來不可,要不然他一口氣統統吃掉了還不好咧,這個千真萬確!這個佛,偉大的佛陀,他用的辦法也的的確確是如此。所以現在我們那個三界的大導師啊,教我們修學這個,也不是一開頭做這個難行的。他是用種種的方便,啊!先布施一點簡單的蔬菜啊,等到你這個習慣了以後,慢慢、慢慢地,欸,覺得好,而且看見它大利益,那時候你再深入等等的都可以。那個時候你捨那個東西啊,捨自己的身體,就像以前捨一點點菜葉子一樣,那有什麼好難,那有什麼好難!這一點都不難,一點都不難。所以呀, 131A 06:19 2:05:14

是故有說波羅蜜乘,須捨身命故生逼惱是難作道。今此教典善為破除,

「是故」,所以有的說:「唉呀!這個行那個大乘行啊,這麼個難作法,要把身命、頭目腦髓等等要捨出去啊!這個東西實在……啊,不行、不行!」那麼現在根據這個教典,換句話說,喏!你不是學佛嗎?那麼佛說的教典上面說得清清楚楚,說得清清楚楚是這樣的!所以這一個地方我們應該了解。我們現在大家說學佛、學佛,嘴巴上面學佛,實際上學的是什麼呢?我想慢慢、慢慢地到現在大家體驗得到的,我們都在學我,都在學我。這個學佛是什麼?哎呀,佛是好的。所以你就想那個好的果,但是殊不知這個好的果,應該用什麼樣的因?你真的要得到好的果,一定要學他的好的因,這樣才能夠得到。結果呢?我們只羨慕他好的果,然後呢,好的因如何我們不管,照我們的想法去想。所以大家只想:哎喲,好囉,如果有簡單的方法,那最簡單。 131A 07:42 2:06:38

所以有一陣子,譬如說在任何一個教盛行的時候,往往就偏向那一邊。譬如說宗門盛行的時候,他覺得大徹大悟了,喔,那好了,成佛。那佛都不在乎,大家都拼命忙這個東西,結果呢弄到後來,不是狂禪嘛,就是口頭禪。弄到後來呢,大家念佛,哎呀,說這個東西很難哪,你只要念佛你就好了。也是這樣,哎呀,什麼都不要了,結果這樣一句阿彌陀佛。結果這一句阿彌陀佛,真的行嗎?當然你有了善根,是!可是不幸的是啊,大家沒有得到那個方便善巧,總覺得,唉呀!那這樣一來,躲在那一個地方。所以紫柏大師那個時候就說了,現在人大家說念佛、念佛,結果變成功自己煩惱罪惡的「逋逃藪」,就是這樣。實際上呢,完全是為自己那種煩惱相應的法——唉呀,說是說修行,躲在那裡什麼都不想做,經教嘛也不想做,如理地修行都不要了,就這麼憑那麼念了兩句,這樣。所以除了這個以外,那麼教下等等都是如此。 131A 09:00 2:07:56

所以我們真正要學佛的話,你一定要把佛告訴我們的道理,弄得清清楚楚。現在這個地方這麼簡單地告訴我們,我們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哦!原來這樣的,原來這個事情這樣的啊!自然而然哪,我們心裡面就沒有一點點的怯弱。而所以這樣的是什麼呢?不是說,哎呀,單單聽見了這個好的果啊,就憑我們的妄想要求啊!是求不得的,求不到的。所以這個經上面很多地方特別說啦,這不是說:我要成佛、我要成佛,你這麼念幾下,成不了的。你要曉得他什麼原因能成佛,佛有什麼樣的殊勝的好處,策發你的好樂之心,然後呢使得你,推動你去求。求的時候你還要了解如理的方法——這個因,成佛之因何在;然後呢在因地上面,是一步不錯地努力上去,這樣才能夠得到圓滿的結果。 131A 10:21 2:09:17

所以現在的人哪,說是要修、要學,結果呢,把佛告訴我們的道理,那些大經大論都不要了。既然你不要的話,那只有一個結果——喔,望著天上那兒,哎呀,說這個好啊、好啊!但是它在天上,你永遠在那個地下。然後呢一開口就說:「哎呀!我是凡夫嘛,那個聖人境界嘛!」你不是要求聖人境界嗎?然後你永遠說我是凡夫,停在那裡,你有用嗎?沒有用。所以勢必造成功我們現在這種情況,哎呀!羨慕人家。現在不,現在不!要羨慕自己。怎麼羨慕法?哎!我宿生有這個善根,今天能夠進入佛門,然後呢如理行持。怎麼樣如理法?那在這個上面一定要從佛經教,這是菩薩、祖師告訴我們的這個論典上面,依止著這個次第,所謂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這必不可少,然後呢還要如理思惟,你照那樣去作,絕對不能憑我們的想像。 131A 11:44 2:10:39

所以太多地方,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阿底峽尊者曾經說過,阿底峽尊者被請到西藏去以後,就有人問:「哎呀!你有沒有成佛的方便的法門啊?」阿底峽尊者:「哎呀!不用你來問,如果有的話,我第一個就不願意忙這些事情去了。」現在我們一般太多這種情況。所以如果你正確善巧了解了以後,那時候你才發現,平常我們覺得難、難、難的,卻是最簡單、最方便、最省事、最好的。這個我們現在第一個要建立這個概念,第一個要建立這個概念。所以說,這個上頭以沒有錯的、正確的經教來說明了,然後呢把我們前面因為不了解而怯弱的這個心理面,破除掉了。所以他下面說: 131A 12:54 2:11:49

謂於發生難行想時不須即捨,

當你覺得還難的時候,這個不要你捨。 131A 13:02 2:11:58

如與菜等極易捨時,方可捨故。

一直要等到這個時候,那麼你才可以捨。不過這個地方要注意喔!不是說等在這個地方喔,等在這個地方,就可沒有來的時候喔!要什麼?你就順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地練習。而這個次第,從哪裡開始?就在我們現在下腳的第一步。所以不管哪一位同修,不管我們哪一個人,開始學的時候,就必定是從微小的地方,而這個微小的地方還必須要什麼——微漸的地方,是啊,真正這樣去作。假定我們微小的地方不求了解,不去下手的話,請問你大的你能得到嗎?能得到嗎?這個概念是第一重要、第一重要! 131A 14:05 2:13:00

那麼現在還有一類人,常常自己覺得:「哎呀!這個好像滿好,但是我這個腦筋就是不行啊!」這個時候尤其要注意!到這個地方,我們已經漸漸了解了因果之間的關係,我為什麼現在這個腦筋不行,為什麼?是天上掉下來的嗎?是沒有原因的嗎?信佛的人都知道,都了解這個如是因感如是果,就是我們以前在因地當中啊,造下來這個愚癡之因。如果現在知道了以後,不從這個地方努力下手的話,啊!那就完了。現在已經愚癡到這種程度,但是還有這麼一點機會,如果我們現在繼續地隨順這個愚癡的結果下去,把僅有的機會放掉了,那以後就完了,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以我現在了解的情況來說,越是碰見這種情況,是越應該努力奮發,這個是千真萬確的,絕對重要的事情。 131A 15:25 2:14:20

所以我常常跟大家說,我儘管今天年紀已經這麼六十歲了,然後呢身體也這麼衰,不管你們怎麼說:「哎呀!保養、保養啊!」我自己了解,唯一最好的保養——法,這個千真萬確的。如果我現在那個時候還不努力的話,下一世是一點希望都沒有啦!所以我策勵我們同修們,你們條件都比我好,萬一不幸有的人這樣,或者是心智比較遲鈍,或者是其他的原因比較衰頹的話,那時候告訴大家喲:啊!趕快努力哦、趕快努力哦!這個地方再不用功的話你就完了,沒有我們後退的路啊!有——哪裡?這個很清楚哦!刀山、油鍋等等,都等在這個地方啊!這個如果不清楚的話,你只要把前面業感緣起這個道理,仔細地看一看,然後呢再下士、中士的那個苦的情況看一看,那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後我們繼續下去,看第三個。 131A 16:38 2:15:33

於所安住修道處所破除怯弱者。

那麼現在說,好!我們對求的佛果也不怕了,然後求佛果所要行的種種方便也不怕了。然後呢正式去修道的時候,就在這個修道的過程當中,要時、處——這麼長、這麼苦的地方,哎喲!這個時間哪,說這個......又有一點問題來了。那所以他下面又說明,說: 131A 17:15 2:16:11

謂念成佛須於生死受無量生,爾時生死眾苦逼惱,故我不能修如是行。

那麼最後一種障礙,就是想一想:哎呀,說,是的,你要成佛,但是要成佛啊,這個要三大阿僧祇劫,乃至於要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唉呀!這個裡邊受生哪,這已經是不得了,再說在這個裡邊還要受無量的苦啊!這個事情,啊!實在不曉得怎麼辦是好,不能行!欸,下面告訴我們,這個如理的道理在下頭: 131A 17:58 2:16:54

應如是思,

我們應該這樣,對這一件事情了解。 131A 18:04 2:17:00

菩薩由其已斷諸惡以因遮故,必不能生苦受之果,

這是第一個,這個第一個。那為什麼有苦?因為你造了惡業,苦因當然一定感苦果。現在我如理修學的人,既然你了解到正確的,當你下因的時候你怕苦,已經努力:喔,這個絕對不能作!因既然遮斷了,將來你會得到苦果嗎?不會呀,不會呀!這第一個,這是第一個。所以既然你沒有造惡因,所以不會感得惡果;不會感得惡果的話,那就是快樂嘛,那就是快樂嘛! 131A 19:01 2:17:56

就以我們現在來說,哎呀,我們所以貪著難捨的話,覺得這滿好嘛!實際上呢,真正修菩薩行者感得的果報,是遠比我們好啊!這是我們看得清清楚楚。不管是印度的、中國的,乃至於其他的,西藏、日本等等,你們看都是這個樣,都是這個樣。啊!像阿底峽尊者等等的話,當年這種都是身為貴族,乃至於王子,從小是絕頂聰明,多少人愛戴。那要我們現在看起來,喔唷,高不可攀!那我們差這麼多,已經覺得很好了;那這樣好法,當然這個身上面,並沒有這麼嚴重的我們想像的——這很好的事情啊!那麼進一步, 131A 19:53 2:18:49

堅固通達,生死如幻悉無自性,故心無苦,

另外一方面呢,你又了解了生死的真相,原來生死的真相如幻如化,沒有自性。所以前者是福德因,後者是智慧因。你步步地以這一個方式,在因地當中如此修持的話,那麼將來呢你感得的這個果報,身是圓滿安樂,心更是這個非常自在,了無罣礙。所以身心兩者都沒有苦,不但沒有苦,而且你很明白地覺得,這個地方不斷地在淨化煩惱、增長法財。就像作生意人,哎呀!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一直在賺大錢,而且在很舒服、安樂這種狀態當中。就像我們現在這種大老闆,他坐在那個辦公室裡,冬天嘛又有暖氣,夏天嘛是有冷氣,出門嘛有車子,又隨便一動啊,周圍的這些伺候都來了,這樣,然後呢,啊!看見那個財源是滾滾而來。現在我們也是這樣,我們來的什麼?法財。他世間的財是有漏的,我們這個是無漏的,一直增上呀!是,在這種狀態, 131A 21:30 2:20:25

若其身心安樂增盛,雖處生死無厭患義。

那很明白,身、心都在安樂,而且這個安樂是不斷地增長。所以這個修學佛法一定什麼?增上生,而且增上生到最後的話,達到究竟圓滿。我們在這一個過程當中,在這個過程當中,這個雖然在生死當中,不會厭患嘛,這很明白嘛!「斷惡故無苦」啊, 131A 22:01 2:20:56

如云:「斷惡故無苦,善巧故無憂,謂由邪分別,罪惡害身心。福令身安樂,智故心亦安,利他處生死,悲者何所厭。」

現在我們如理修學的人,因為斷除了一切的惡業,因、果斷,當然不會感惡的苦果。然後呢我們又善巧生死的真相、世間的真相以後,所以就對這一個生死當中,也沒有一點點罣礙,自然也沒有憂、怖等等。平常我們所以身心受到逼惱的原因,是為什麼呢?因為無明相應,非理的思惟,這種邪妄的分別,所以造了種種的惡業,感得這個身心的苦惱。而現在我們了解了以後的話,功德、智慧——功德是感得我們種種的這個異熟圓滿,然後呢智慧,當然我們內心當中,這個一直安住的這個如如不動當中。這麼一步一步上去,享受這個法樂,在這種狀態當中,你還可以利他增長無邊的功德。這樣的有大悲心行菩薩道的人哪,就覺得:哎呀!快樂得不得了,怎麼會厭患呢? 131A 23:49 2:22:45

又云:「故遍除疲厭,騎菩提心馬,從樂而趣樂,有智誰退屈。」

在這種狀態當中,由於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然後呢發了大菩提心,這個像馬一樣,喔唷,這個快捷得不得了!在古代的交通工具,最好的是這樣的一匹馬。最好的這個菩提心馬,能夠坐在上面的話,啊,你真快樂!不要你這麼麻煩的,所有的把疲勞、厭患,都能夠徹底地驅除掉,而繼續地增長我們的快樂。這一種狀態當中,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夠做得到。等到你真的這樣的話,那怎麼會退屈呢?怎麼會退屈呢?所以說: 131A 24:48 2:23:43

如是雖延無量時劫不應怯弱,唯時長久非厭因故。謂苦極重,雖時短促亦生厭離,無苦安樂,時雖久遠無所厭故。

像這樣好的這種狀態,時間再長是不會、也不應該怯弱。所以要曉得單單說這個時間的長短,它不是我們厭患之因。厭患,真正厭患是什麼?是苦啊!所以說,如果說苦的話,重苦的話,哪怕很短一點點哪,你也覺得:哎呀,很厭!如果是快樂的話,這個就怕它少,時間再長我們不嫌多啊!我們人人都有這個感覺,叫你稍微受一點點苦,是一點是受不了;叫你有點快樂的事情,叫你捨得真捨不得。我們平常都有這個事情,跑在那地方,如果說叫作強迫大家跑到這個地方來,叫你做苦工固然不好,叫你那兒聽人家,這個講你不歡喜的,坐在那裡的話,哎呀!這個坐十分鐘,就老是望錶。可是如果你歡喜的話,坐在外面聊天的話,一聊三個鐘頭,你還覺得:「哎,怎麼這一下過去掉了!」這是這麼普通的事情,是我們人人都有這個感受,快樂的事情是越久越好啊!所以這個地方是特別說明。 131A 26:36 2:25:31

《寶鬘論》云:

這個論也云: 131A 26:39 2:25:34

「重苦雖時短,難忍況久遠,無苦而安樂,無邊時何害。

假定這個苦很重的話,哪怕很短的一個時候啊,唉呀,這個難忍得不得了,何況久遠呢!反過來如果說快樂,不苦的話,那麼時間越長越好啊,長有什麼關係啊!欸,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一下哦!現在是我們怕苦而不修,結果怕苦而不修是什麼結果呢?唉呀!陷到那個重苦當中,不但是苦重而且長遠無量阿僧祇劫——不是無量,根本就是無始,永遠沒有結束的時候——從沒有頭的地方,到沒有尾巴的地方,這麼長的時候啊!你現在怕眼前的小苦,結果呢,看不見這個大苦。反過來,如果你真正修行的話,欸,步步地在增上,步步地在增上欸!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的話,那就算苦它也有期限了,何況它不苦還是快樂,這個時間有什麼關係啊?這是很清楚、很明白啊!所以說來說去我們都是什麼?愚癡啊!偏偏愚癡又不肯努力地學佛,雖然說名義上面說我在學佛啊,是內質上面是一直在學我,真正的可憐是莫甚於此啊!所以我們現在繼續下去。 131A 28:26 2:27:21

此中身無苦,意苦從何有,唯悲世間苦,由此而久住。故謂佛久遠,智者無退屈,為盡過集德,恆勤修資糧。」

現在既然這樣的話,身沒有苦,那意哪來苦呢?所以你要留在世間是為什麼?你的內心當中曉得這個有殊勝的大利益,所以策發你的大悲心、大菩提心。而你這個大菩提心、大悲心是憐憫世間之苦,由此而待在這個世間哪!這樣去做的,你卻是在安樂當中,卻是在增長你的功德、智慧啊!所以佛道,是,要長遠的,但是,哎!這個是快樂,的的確確這個越長越好、越長越好啊!這個真正有智慧的人,絕無退屈的道理啊!所以這樣作是為什麼?欸,淨除一切過失,要積聚圓滿資糧啊,那個時候一定會!所以我們不知道的是必定應該從這一個地方知道,恆常地、精進無懈地,積聚這個福智兩種資糧。當然!那麼這一步;下面一步, 131B 00:26 2:28:55

又念成佛必須圓滿無邊資糧,此極難作故我不能,亦莫怯退。

進一步又有這種想:「哎呀!是,成佛,但是這個資糧是要無量無邊,都要圓滿哪,這個太難作了,我不能作啊!」那這個也不必怕,下面說: 131B 00:50 2:29:19

若為利益無邊有情,求證諸佛無邊功德而為發起,住無量劫,欣樂修集無邊資糧而受律儀,

妙咧! 131B 01:03 2:29:33

則於一切,若睡未睡心散不散,乃至有此律儀之時,福恆增長量等虛空,故無邊資糧非難圓滿。

欸,喏!還是無垢的、正確的經典上面說得清清楚楚。現在假定你如理地了解,照著這樣子去作,然後呢策發了大悲心、大菩提心以後,是的,你要利益無邊有情,所以要求證這個無邊佛的功德,住無量的時間,一直去積集一切的資糧——先發這個願心。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四句不是一個空話。是你如理地了解了以後,你內心上面的的確確,發起了這樣的內心的狀態,這個願心。 131B 02:17 2:30:46

然後你有了這個願心,經過修習以後開始行心,「行」就是受這個菩薩的律儀。等到你受了這個律儀以後,欸,好了,於一切時,因為你已經把那個種子種下去了,得到了這個菩薩戒的戒體了。既然種子種下去了以後,然後由於你的大悲心的策動,大悲心的滋潤,它不斷地在增長當中呀!所以不管你醒也好、睡也好、散亂也好、不散亂也好,只要一旦得到了這一個東西以後,嘿,它一直在增長!這個菩提心的心種,本來就是遍法界、虛空界的,所以只要這樣增長的話,哇!那是不得了的,不得了的啊! 131B 03:10 2:31:40

所以前面是特別說明,不要說行心,就是你發的願心以後,哇!這個力量之大,我們無法想像、無法想像!所以我們總不妨拿這個小的例子,說一個小沙彌就心裡面動這麼一念;一個羅漢,阿羅漢,喔,這個阿羅漢是好了不起喔,堪為三界應供的聖者哦!而這個小沙彌只是動了一個一念喔:「嗯,我可不要學這個小乘,我要成佛果。」那個阿羅漢馬上,啊!捧在他前頭,為什麼?說明這個菩提心的功德之大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哪!以前我們不懂的話也許還覺得:啊,這個叫作菩提心;現在我們懂得了,這個根本不是。但是呢,它的的確確這個菩提心的心種,就從這個地方開始發生。如果你現在了解了這個,依理這樣地策發,一旦真正的這個菩提的願心策發了,乃至於開始行心的話,你在任何時候,一天是廿四小時,然後呢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沒有一時一刻,在任何情況之下都在增長,積聚無邊資糧。這不難哪,千真萬確的,不難哪! 131B 04:42 2:33:12

所以我們現在得到了這個暇滿的人身,浪費它,還要忙這個、忙這個、忙這個,樣樣捨不得捨哇!捨不得完了以後,把自己送到地獄裡面去,這個卻忍得住的。唉呀,想想這個人真是可憐哪!為了身上一點點小小的毛病,為了眼前一點小小的利害啊,哎呀,大家要為它忙了個半天。現在有這麼大的利益在,居然我們不知、不見、不聞、不覺啊,這個實在是愚癡到極點啊!這個愚癡到極點哪!所以在這個上面,我們務必要把這個概念深深弄清楚,你能夠弄清楚的話,這些問題統統解決、統統解決! 131B 05:33 2:34:02

所以大家還記得吧?說如果一個菩薩發了這個大菩提心以後,乃至於他破了四重戒,他只要能夠護持這個不共的菩提願心的話,欸,他沒破戒。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哦,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哦!為什麼原因呢?這就是,這個兩個東西的的確確你無法相比的,你的的確確無法相比的。我們現在不必說菩提心跟法界相應的,那這個法界我們的確無法想像。譬如說,說我現在是一個國王,那個以前是一個轉輪聖王,富有四海之內,譬如說現在那個地球上面,全是我的。然後呢你隨便損失一點點,這個敲破了一個什麼金的、銀的什麼東西,乃至於金剛寶石,乃至於百萬、千萬,那對你來說根本毫不相關,一點都沒有什麼大的損失嘛!是我們處處地方都說明什麼?愚癡啊!愚癡啊!只見眼前的小利。而究實說來,這個眼前的小利啊,還是害我們的生死怨家,而且從無量劫來,把我們害得苦透、苦透,結果我們偏偏還繼續跟著它走。嗯! 131B 06:56 2:35:25

即前論云:「如一切諸方,地水火風空,無邊如是說,有情亦無邊。菩薩普悲愍,此無邊有情,欲度諸苦厄,安立於佛位。如是堅住者,從正受戒已,隨其眠不眠,及放逸而住。如有情無邊,恆集無邊福,無邊福非難,證無邊德佛。若住無量時,為無量有情,求無量菩提,而修無量善。菩提雖無量,以此四無量,資糧非久遠,如何不得證。」

看!經論上面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一切諸方」,在任何盡法界、虛空界,這個「地水火風空」,沒有一個地方不遍,到處都是;現在這個有情也是一樣,所有的盡法界、虛空界都是。那麼現在我們修學菩薩道的人呢,發的菩提心是什麼?普遍地、沒有一個遺漏地對他們憐愍,為了這個「無邊有情」,要濟度他超出這個痛苦,使得他們每一個人達到圓滿大覺的這個位子。你發了這個願心以後,然後呢你正受這個菩薩戒。於是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邊任運而起地,一天到晚:啊,我要這樣作!一天到晚:我要這樣作!所以你這個心理本身,不得了! 131B 08:44 2:37:13

平常我們說三輪、三輪,大家還記得在下士道的時候,講業的時候,這個最後說「八因三緣」,這個三緣什麼啊?心清淨,然後呢加行清淨,然後是田清淨,對不對?你如果能夠這樣作的話,哇!那得到的果報是不得了地大。現在我們這個心是什麼呀?普緣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哇!那個這心之廣大,不得了!你一切時處只為利他。那個心不但清淨而且廣大;廣大是指它的量,清淨是它的質,質既一點都沒有錯,而這個量又這樣地大法。啊!所以說我們現在剛才那個比喻說,喔,這個地球整個是你的,這地球算什麼?在整個的這個一法界當中,那、那簡直是,你小得找都找不到,要灰塵一點都不如欸!我們到了晚上張開那個一看,啊!那個太虛空這麼大。所以那個時候你的心跟這樣大的相應,這個不得了的一件事情啊! 131B 10:08 2:38:38

所以你心種當中,種下了這樣的這個心的清淨的話,所以下面你的行呢,加行也清淨。所以現在受了菩薩戒了,受了菩薩戒以後是什麼?你得到了戒體,所以這個法、體,然後你的隨行,你的隨行一切時處,它那個心種一直在增長。的的確確不管你在睡覺也好、不睡覺也好,在任何狀態當中它在長呀!就像你把一樣種子,如果說這個種子對了,種在這個地方的話,然後呢水呀、太陽啊,這麼一來它一直長啊!不因為天黑了它不長,不因為你睡著了不長,不因為你不管它而不長;只有一樣——你不能損害它。所以我們發願心,發好了以後,真正重要的——護持這個戒體。你只要護持它,然後你睡著,它也長啊! 131B 11:08 2:39:37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無邊的有情,結果呢卻是:你不是你度他欸,他這個無邊的有情來幫助你積聚無邊的福德欸!既然有這麼多無邊的福德幫你積聚的話,這個佛果,無邊的佛果自然得到嘛!所以他下面說,以無量的時間,為無量的有情,求無量的菩提,而修這個無量的善法。以這樣的四個無量,要得到這個佛果的話,啊!那並不難。怎麼會得不到呢!以四比一這樣的,這樣的一個力量啊!所以 131B 11:56 2:40:25

是故若由最極猛利大慈大悲,及菩提心衝動其意,為利有情,願於短時速成佛者,極為希有。

所以注意下面哦!所以由「最極、猛利」,這兩個很重要啊,「大慈大悲」,的的確確是非常猛利,而且是最重要的。被這種大慈悲心所策發的菩提心,策勵了以後,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要趕快成佛。因為看見那個眾生苦啊,所以這麼既然苦呀,你趕快越早成是越能夠救他們,這樣才好!前面曾經說:「哎喲!看見這個佛果這麼遙遠,我們就希望找一條近路,早一點成佛啊!」那這個菩提心是非常遙遠,這兩個是絕大的不一樣喔!現在我們這個裡邊就分辨得出來了。同時我們要了解,像前者那樣的話,結果,唉,你不但得不到,越是害怕是越是受苦。反過來,你了解了正確的話,欸,你越是勇敢,是結果是越是安樂。所以如果我們如法如理地破除了眼前這種狀態的話,啊,不但是勇敢,而且必然發現的,只有這一條路。只有這一條路是正確的、好的,剩下來這種路的話,唉呀!都是錯誤,都是傷害自己啊! 131B 13:34 2:42:03

然若未近此之方隅,僅由見於極長時劫,須正修學無邊諸行及多難行,便作是念誰能如是,故妄說云求速近道,此於願心間接損害,正損行心,令大乘種漸趣劣弱,故於成佛反極遙遠。

那下面就把這個道理再辨一下。所以如果說對於上面這個道理,沒有正確的了解,也並沒有如理的修習,離它十萬八千里,不要說行持談不到,連它懂都不懂。所以我常常說,不要說我們在門外轉,在門外轉你已經到了門外了,現在門在哪裡不知道。不要說門在哪裡不知道,目標在哪裡也不知道,那完全一點都不了解呀!只是說:「喔唷!這個成佛要這麼長啊,還要作這麼多難作的事情啊!唉呀,那這個趕快想辦法求一個近、方便的、快速的,能夠這樣......。」實際上呢,所以要求近、求快速是為什麼?就怕那個難,所以怕難,你根本不懂得道理。既然你現在不懂得道理,又怕做該做的事情,請問:結果是什麼啊?你不但得不到啊,反而是在損害了啦! 131B 15:13 2:43:43

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你這個願心就發不起來了。這個「願心」之所以願,是要你什麼?要你去救,要你去做,現在呢你看見了這個東西,喔,心裡面退縮了,豈不是......。因為你心裡退縮了,所以要你去行持更談不到。這種情況之下,真正說起來,是損害大乘佛法呀!所以既然我們因地當中積下來了,造了這個損害大乘佛法的因,請問能成佛嗎?所以「於成佛是反極遙遠」哪! 131B 15:55 2:44:24

以與龍猛無著決擇如來密意,最極增長菩提心力所有道理極相違故。

上面這種錯誤的心情啊,是跟正式的傳承——在印度來說,正式的傳承只有這兩家,對於佛法的完整如理的教理,只有這兩家。一個是屬於龍樹、聖天菩薩的;還有一個,無著、世親菩薩的。只有他們兩位把佛陀的真正的內涵,所謂深密的意趣,能夠如理說明的這個道理。那個道理,告訴我們的道理,跟我們現在上面所說這個,恰恰相反、恰恰相反。因為相反哪,所以不是增長菩提心,而是什麼?是在損害菩提心。所以在這一點,這個的的確確我們要特別認識。 131B 17:06 2:45:35

說到這地方,因為前面我曾經說:哎呀!有些人參禪,有一些人念佛,有一些人什麼,學教、學密——千萬不要誤解。我前面一再說,我們要,要參禪,要念佛,然後要學教,沒有一樣東西不要的。跟你哪一個相應你就學那個,可是你必定要把握得住這個根本,然後你了解了這個,學哪一樣都對。如果你把握不住這個的話,然後呢你要,哎喲,找一條近路的話,那對不起,全錯、全錯了!這個是損害佛法,因地當中已經種下來這個因,怎麼可以感得那個果報呢? 131B 17:54 2:46:23

這所以我一再地給大家說,你們把這個《了凡四訓》,尤其是後頭那個《俞淨意公遇竈神記》,好好看一看的原因。大家記得不記得,那個竈神給那個俞先生就說:「你呀,自以為作好事,結果實際上你因地當中造的都是種惡因啊!就像是遍地種了荊棘,然後呢那個癡心妄想地,還希望它長出好花美果來啊!」現在我們也是一樣,我們心裡上面就種的都是什麼?都是那個損害佛法之因,還自己等在那裡說:「哎呀,要趕快成佛啊!」了解不了解?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是,我要念佛,我要幹什麼?不但要求上品上生欸,我要念佛不是求上品上生,我要念佛是要學阿彌陀佛。然後以這種心情,然後呢阿彌陀佛怎麼成的,我也要學他,然後那個時候念,對了!你要參禪也是一樣,學教也是一樣,不管是禪淨律密,沒有一個例外的,這個是我們的基本因。有了這個基本因、根本因以後,然後呢再去加以圓滿。所以這個地方,把這件事情辨別得清清楚楚,辨別得清清楚楚! 131B 19:27 2:47:56

如是若僅怯弱而住,全無所益,反漸怯劣,故應善知諸能修證菩提方便,策舉其心,則辦諸利如在掌內。

所以這樣,結果分析、觀察,如理地抉擇以後,我們就了解了:哎呀,你單單看見那個事情害怕、退怯,那是一點好處都沒有啊!不但沒有好處呀,反而因為你因地上面不斷地增長這個東西,你越弄越差、越弄越差。這個是為什麼我特別說明的,經常說明的:你碰見一點點事情,唉呀,縮在那裡,那一定的,你越縮是越不對,越縮是越不對!哪,我現在還記得一個很有趣的事情,離開現在二十年了,那時候我剛到同淨蘭若。那個時候有一個年輕人,那二十剛出頭——現在年輕出家的已經慢慢多了,那時出家人很少。哎喲!大家看見一個年輕人很好,但是那個仁法師啊,是一直在嘀咕,最討厭他。我以前曾經聽人家說過這個人,後來跑過去一看,欸,曉得了!為什麼原因哪?是未老先衰。天氣稍微涼了一點啊,哎呀!他這個帽子、圍巾就統統弄上來了;然後呢感冒了一點點,拿一個大棉袍;出了個汗哪......這樣。哎呀!那簡直是啊,是這種情況。 131B 21:00 2:49:30

仁法師他是做樣樣事情,打起全部精神來做。那時候雖然是我很讚歎,但是我並不太了解,現在慢慢、慢慢到後來是越來越了解。我還......這個地方跟你們說一個笑話,這個雖然是個笑話,這是個事實喔!那個他老人家用那個毛巾,用那個毛巾,總歸用不到幾個、一段時候,我也不能清楚。平常我們這個毛巾,往往用得很久才用破,他沒多久都破掉了。它破的時候很妙,這個緯線都斷掉,那個經線在那裡。我那麼想不通,他這個毛巾為什麼這麼容易呀?你就算是來磨這個地上那個,它也不會那麼......何況擦那個面孔軟軟的。後來我曉得了,他原來幹什麼?他洗臉的時候,比如說搓啊,搓完了以後,搓了這個......這麼來,然後絞毛巾的時候,「嘎!」一下,就這樣。結果他那個毛巾不是擦臉擦破的,是這個東西弄壞的,人家常常笑,我剛開始的時候也覺得好笑。然後呢他跑得去開門也是一樣,拿這個鑰匙往這個裡面「嘎!」一下,插進去一定有聲音的,「鏗!」一來。欸,大家都會笑。 131B 22:22 2:50:51

當時我一直不懂,現在我一直讚歎,啊!就是說,說明什麼?說明這個因地當中,他做任何事情,他心裡面先有一個堅強的意志。所以他不管做什麼事情,他心裡面先哪,這個所謂心理建設,所以他做什麼事情都咬緊牙關,這麼來!當然天下的事情沒有十全十美,不要說我們普通凡夫;成了佛,他跑到這個世間上來的,還是現出很多缺陷相來,我們一定要注意這個幾個特質。所以我的真正受用就這樣,跑到從那個地方開始。 131B 22:59 2:51:28

我一直還記得,我所以能夠跟得住他的一個原因,通常他那個地方的人,去了以後實在待不住,人家也種種批評他,說他太要求。我第一天去,那個時候送我去那個法師說,某人哪,一方面嘛說這個人有什麼優越的條件,然後呢說這個人——我本來在原來這個地方,福嚴精舍住了個好幾年,兩、三年——大家覺得非常好,但是他就身體不大好,又是什麼病、什麼病,唉喲,又是肺病、又是胃病、又是肝病,一大堆病,就這樣。所以承他這個老人家的慈悲,他說,平常我們吃過早點嘛,就要出坡了,忙這個東西。他就說:「你身體不大好嘛,就休息、休息。」「喔!法師啊,你不要當我病人看哪!」我曉得我後面的所以能夠跟著他,就當時一句話,他後來跟我說。這是千真萬確的,然後呢我在那裡做。 131B 23:59 2:52:28

現在我們在這裡做了一點小事情,大家覺得,唉呀,委委屈屈。那時候,那個同淨蘭若現在還在那裡嘛,你們可以去看看,新店,就在那個地方,有六百多坪的地。然後那時候我們住的只有三個人,就是這樣,那時候只有三個人。然後呢早晨起來,當然仁法師他的確、的確地是我們哪,他是一個這個尊長,他主要的他自己用功,我們請求他。然後呢從廚房開始,上殿、過堂開始,樣樣都是我們自己做的。早晨起來嘛,然後呢燒飯。我們不是說,哎呀,輪到你燒飯了,上殿不上,哪裡有這樣的事情啊?三個人大家照作,這樣。一大早起來,先把那個電鍋裡的這個米弄好了放在那裡,然後一按按上來,然後呢菜已經切好了,這樣。然後呢就跑得去電鍋一按,跑得去作早殿,作完了早殿以後,馬上把那個菜,就把它鍋子裡鏗鏗鏗。反正你曉得我這個羅漢菜的方式,統統放進去,火一點,鏗鏗鏗燒燒開,好了,二十分鐘。所以我們那個早殿,平常上到五點鐘,算算看大概是還要早一點,然後呢這個早齋是五點半,那時間是寬寬裕裕。 131B 25:17 2:53:46

吃過了以後,然後呢大家把廚房弄弄乾淨,然後呢這個、這個淨頭也是我們做,然後呢香燈也是我們做,然後呢環境的環保也是我們做,沒有一個不做的喲!現在我看看,有的時候我們好幾個人做,那個客廳裡面那個灰塵經常在這裡,我們那兒沒有這樣的事情!有的時候仁法師跑出來看,他就摸一摸,他有的時候看見你不對啊,他要來跟你教誡了。我們那個時候都是戰戰兢兢,那個檯子上弄弄得乾乾淨淨。他怎麼去摸啊?他不會摸這個檯子,他一摸,「你弄過了沒有?」「弄過了。」這兒一摸,他給你看一下。你說誰會碰到這個地方去啊?就這個樣。但是我們那時候一點都不覺得苦哦,一點都不覺得苦。 131B 26:05 2:54:34

然後剛去的時候,他那個時間也是一樣,比如說打板、按鈴,這我想我都告訴過你們了。那時間的的確確是分秒必爭,那時候也沒有、沒有那個錶,沒有像現在的好。我們大殿上有一個鐘,叮叮噹噹會敲的,然後呢這個大殿後面有一個電鈴,那個電鈴現在還在,我最近去,我真歡喜那個地方。那時候就培養出我這個心志來,要豎起耳朵,有的時候外面大風還聽不見,聽不見他又跑得來:「你這個警覺心一點都沒有,這麼愚癡的、這麼遲鈍,怎麼學佛啊?」就這樣,你豎起了耳朵,前面那個大殿這麼「登!」一下,下面的一秒鐘那個板或者鈴就要按起來——就我們兩個人做啊! 131B 26:49 2:55:18

然後呢另外一個,那個法師,那個也是我們這老和尚的徒弟。他下面去買菜,那個騎個腳踏車,每次上來的時候,就怕冬天一定是滿身是汗。現在已經有路,那時候沒有,那個山路啊!哪有像現在我們這麼舒服,騎了個摩托車砰砰砰砰跑得去。就這樣騎個腳踏車,下去的時候還要推,因為這個山路嘛,不是騎的哦,上來的時候也得推,這樣個弄法。所以我只說到這個地方,這個事情大家平常的時候,就是最主要的原因——你並沒有如理地認識,然後呢一直陷在這個我、我的習氣當中,這個不行! 131B 27:41 2:56:08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這個地方特別說明,說自己如果心裡面先已經怯弱了,把事情那樣的話,這個一點沒有用場,不但沒有用場,反而這個心裡面會越來越怯弱。做任何事情也是一樣,你心裡面先自己打了退堂鼓的話,那一點辦法都沒有。打這個退堂鼓有兩種原因,那這個我們要了解、正確地認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就是宿生的習性,這個的確很難體會得到。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你碰到什麼事情,總是在這兒退縮,那個唯一的辦法,就是要如理的教授,然後呢認真去。還有呢眼前的客觀的環境,或者人家的非理的教授、非理的作意,非理的作意、非理的教授,千萬注意! 131B 28:43 2:57:12

所以平常我自己深深地了解,這個修學佛法為什麼一定要善知識?的確,因為整個佛法的概念,的確跟我們世俗的是相反的。世俗的都是無明,它是黑暗當中摸索,那摸索的都是莫名其妙的。你一定要把這個弄得很清楚;而這個弄清楚還特別是,不是文字,一定要在這個心理的行相。所以我上面說那個,倒不一定說明什麼,就是特別地策勵大家,策勵諸位同學。你必定要有這種認識,必定要有這種認識,不要看錯了,不要看錯了。啊!真是現在我們常常有這種心理,覺得好像尤其是因為末法啦,那麼這個出家人難得啦,所以你偶然出了家了,往往會說:哎呀,你好啊!自己捧得飄飄然,好像捧上天,好像出了家呀,該受現成的。那對不起,那完全錯誤,完全錯了!這個基本概念,不要說你要發大乘心,就是你自己要解脫等等的話,你的的確確要全部的精神跟那個煩惱鬥。剛剛那東西都是煩惱啊!所以啊,馬馬虎虎,這樣地輕輕鬆鬆這樣的話,無有是處。 132A 00:40 2:58:40

是的,我們也曾經看見過,譬如說《彌勒上生經》,上、下生經上面它說彌勒菩薩是什麼啊?嘿嘿,不修禪定,然後呢不斷煩惱。好像,喔,晃晃這樣的話。我們也說:「啊!我們也是一樣嘛,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他是什麼情況?他是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到了八地以上,是不動地以後,他任運一直安住在這個上頭,他無功用行,自然如此啊!你也跟他學啊?你安住在什麼上頭啊?你完全百分之百的煩惱當中。他已經徹證無生,無煩惱可斷,無禪定可修,這個境界欸!我們現在就跟他學啊?所以啊,那完全錯了,完全錯了!我們必定要把任何事情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當你心裡面先這樣的怯弱心一來的話,你完了!唉呀,就是每況愈下、每況愈下。你只要能夠慢慢地鍛鍊、鍛鍊的話,那無有不成功者。而且這個鍛鍊,必定從小的地方慢慢地開始。 132A 01:57 2:59:57

所以啊,諸位!尤其是現在這個時候,如果你不能從下腳的第一步,漸漸地微漸去修的話,那這個事情沒有我們份的,這個事情沒有我們份的。所以身體也好,精神也好,然後呢知識也好,如果說自己覺得不對,那個時候感覺到說:喔唷!我宿生因地當中沒有努力,現在趁這個機會趕快努力!千萬不要說:「唉呀,我不行啊!」然後退,沒有我們退路的。那麼如果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儘量地把這個好好地,前後反覆地多思惟,然後呢,找種種的經論上面來認識,告訴自己:「欸!我跑到這地方來,我是學佛,還是學我?我是要求無邊的大勝利,所以下一點苦功,還是貪眼前的小便宜,準備下地獄?」這個概念一定要辨別得清清楚楚。 132A 03:06 3:01:05

「故應善知諸能修證菩提方便,策舉其心」啊!所以這個地方啊,真正重要的,喏,「善知」哦!要對於我們所求的,以及如何去求得修證的這一個正確的內涵,要了解,要正確地了解,而且呢要非常善巧地了解。你了解了這種情況之下,你的心裡自然而然不會退怯的,啊!那時候打起精神來。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還「辦諸利」,所有下面那個大利啊,「如在掌內」,就在你手上,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別的事情哪,容或還要借重外面的很多東西,只有修行這樣東西簡單容易極了,就在你的起心動念之間。你心裡一動,喏,這樣轉過來,就是這樣。你心裡一動啊,哎喲,這個羅漢馬上恭恭敬敬地,讓你在他前頭;反過來,你心裡一動的話,哈!然後這個地獄的鬼就高興有事可做了,可以來燒你,可以來煎你了,就這麼差一點點哪! 132A 04:28 3:02:27

所以任何時候,記住:跨一步,也只要你跨一步,但是你必須要跨這一步!你能夠這樣做的話,這剎那、剎那在除過,剎那、剎那淨罪,就這樣,這個事情絕對正確、絕對正確。平常我們碰到一點小事情,如果說在這個上面不認識,轉不過來的話,那個時候你就應該好好地警惕。 132A 05:02 3:03:02

如《本生論》云:「怯弱無益悅匱乏,是故不應徒憂惱,若依能辦利聰叡,雖極難事亦易脫。故莫恐怖莫憂惱,如其方便辦所作,智者威堅而策舉,辦一切利如在掌。」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說你心裡面的退怯:唉!自己呀,這個怕、又這個怕,不但沒有好處;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啊你要的這種安樂反而越離你遠、越缺乏,所以不要白白地憂惱。所以記住,「小人是枉自為小人」,現在這個小人,不是世間的說壞蛋的小人,就是我們怯弱這種心裡面,所以君子的確是「樂得為君子」啊!所以呀,如果說你在這種狀態之下,怎麼辦呢?你應該「依能辦利聰叡」,要依止正確引導,正確的、有殊勝利益的,而不是我們這種無明相應的,看起來似是而非的,愚癡的這種行為,這樣。你能夠這樣的話,再難的事情你也能夠做到,然後呢,再大的困苦你也能夠透脫出來。 132A 06:37 3:04:37

所以對這件事情啊,不要怕、不要憂。像這樣的正確地了解,你了解了,就能夠去做,就能夠去做。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先哪,啊!有這個認識,然後呢,策發他的心,堅固、猛利!這一種心情之下,緊跟著由於這個認識而行持。欸,所有的事情啊辦起來輕輕鬆鬆,就像他所謂舉手之勞。 132A 07:19 3:05:18

聖者無著數數說為:「當具二事,一雖善了知於廣大法學習道理,應無怯弱,二於下劣功德不應喜足。」

那麼這一個地方啊,無著菩薩經常告訴我們,我們修行的時候,這個地方要特別兩件事情。第一個呢,喏,應該「善了知」,這個要善巧地了解,那麼這個廣大的佛法怎麼去學、怎麼去習。了解了這個東西以後啊照著去做,破除自己怯弱之心。這個具足了夠不夠?還不夠,還要「於下劣功德不應喜足」,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否則的話,我們得到一點點呢沾沾自喜,我們現在有太多這種情況。我記得上一次曾經跟你們說過一個事情,就是我早幾年,那現在也有十幾年以前了,在美國,跟你們談的這一位洋人。他剛開始的時候,他是學生當中最好的一個,懂得也多,平常的時候,哇,出力也多。但是到最後啊,是最糟糕的一個,為什麼?就得少為足,他動不動就說,哎呀,他已經懂了,就是這個樣囉!你叫他進步啊,他就是進不上;我們現在就是這個樣,的的確確地,那是太糟糕、太糟糕! 132A 09:08 3:07:07

所以在這個上面我寫了,昨天講的那個精進五相啊,那個是出在《大智度論》上面的,今天黑板上寫的精進五相,是《瑜伽師地論》上面的——性、相二宗。今天第一個「擐甲精進」,什麼叫擐甲精進呢?就是先哪,上面說的心理建設,心理建設。你能夠把這個意志,能夠透過正確的認識建立起來,建立起來。有堅強的意志力量,對於自己該如何做法,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啊有力量!那麼然後呢,第二個叫「加行精進」,有了這個心理的建設,進一步啊,就開始這個行持——加行。 132A 10:03 3:08:03

什麼叫「無下」呢?就是說對於這個下劣的事情,不耽著也不會退怯,有非常強悍的心情,在這個廣大法當中啊這樣去做,這樣去做!再下面呢,「無退」,無退是什麼呢?因為你有了前面這個力量,然後呢學這個廣大法、修廣大行,要無量無邊。在不管任何情況之下,你保持這樣,絕不為外面的困難所動,然後呢也絕不為一切障礙所障礙,這樣才能夠達到究竟圓滿的程度。最後一個叫「無足」,欸!它最後的,千萬不要得到一點點小小,就以為滿足,我們一定要這個把握得住。 132A 11:04 3:09:04

所以關於這一點哪,真要做到的話,當然有它必然的條件,可是最重要的還是什麼呢?對完整的教理的認識。如果是你了解了正確的這個教理內容,一方面固然讓你能夠如理如法地走上去,一方面你才曉得你要走的整個的內涵是什麼。要不然的話,我們難免會產生這種現象:哦!這下拜了幾下佛囉,覺得喔唷,這個心裡面好像很清涼,哎呀,然後呢覺得個拜佛好得不得了!是念了幾聲佛啦,稍微心裡面......乃至於直坐在那個地方打瞌睡,自己覺得:喔唷,這個打坐好得不得了!實際上呢,真正的根本在那兒昏沉當中,他還不肯捨,種種的現在太多這種現象。至於說更進一步,說就算你打坐得了定了,就算你參禪開了悟了,就算你念佛得到一心不亂,乃至於得到了念佛三昧了,對不起,那還是初步。這我們必定要知道的,就沾沾自喜,那個整個的最大的限制就在這裡。 132A 12:20 3:10:20

所以《瑜伽師地論》上面又告訴我們「五拘礙」,所以修學佛法最大的幾個障礙,這個最後一個啊,也叫「得微少善,便生喜足」。這個五拘礙以前曾經說過了,從顧戀諸欲啊,「顧戀其身,顧戀諸欲,樂相雜住,闕隨順教」,最後一個呢,「得微少善,便生喜足」。所以對於這個下劣的功德,不應喜足。所以佛到最後的話,到十八不共法當中有精進無間,他的確地,他那個精進,永遠、永遠在那兒保持著最大的這種。這樣的情況,這樣無喜足,這樣才能夠圓滿。 132A 13:14 3:11:14

然現在人,若生少分相似功德,或生少分真實功德,便覺已進極大道位,計唯修此便為滿足。

現在那些人哪——那個是,不是我們現在哦,那是宗大師的時候,離開我們現在是六百多年,那時候佛法,比我們現在也不曉得好多少——說,哪怕生起一點少分的相似功德,這個是最可怕,相似的哦、錯的哦!進一步,就是說真實的,也是少分的真實功德,自己覺得:哎呀,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了!就覺得修這樣就滿足啦,錯了! 132A 13:57 3:11:57

若為智者知道扼要,依於教理善為開曉,謂此雖是一分功德,然唯以此全無所至。

那個時候,如果說他有幸而碰見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了解了以後啊,依照著如法如理的教授,善巧地告訴他,說:「這個不對啊!你單單這樣的話,那得不到什麼好的結果啊!」在這種狀態下常常產生一個什麼、什麼後果呢? 132A 14:33 3:12:33

果能了解意必怯退,

碰見這種情況,一聽見:「哎喲,這樣啊!哎呀,那這麼難行,我怎麼辦哪!」就怯弱了。 132A 14:42 3:12:42

是故能於一分功德不執為足,更求上勝,及知須學無邊學處而無怯弱,極為稀少。

所以真實說起來啊,能夠不像上面這樣,得到了一點點繼續上進,得到了一點點上進。能夠這樣做,而對這件事情不怯弱的,這種人是非常難能可貴。而實際上呢,我們就要如此,就要如此。 132A 15:12 3:13:12

說起來這個事情也並不難,所以本論一開頭的時候說,本論真正殊勝當中,四點當中,就告訴我們,說我們現在修學的是第一個,對道的總體有一個認識。然後呢,當然這個前面一定是,外緣是依善知識,裡邊哪,認識了以後,現在能修的就下去,不能修的不要棄捨。正因為不能修——現在修下面的,所以努力積這個因,增長了結果的話,你步步上昇。所以你只要一開頭能夠這樣有了這個認識,步步上昇的話,他就不會產生像限在那裡這種狀態,說得到了一點啊,就以為喜足,就不求上進。如果人家告訴他了以後啊,他不是怯弱嘛,還有一種就執著的時候啊,還反對別人,這個這種狀態都是自己傷害自己!這個所以難能可貴。 132A 16:20 3:14:20

所以這種地方我們又重新可以想一想,為什麼《華嚴》當中,雖然說的圓滿的大法,可是啊,走這一條路的人很少。而《法華》同樣地,佛說每一個眾生最後都成佛,卻是無量無邊......。那這個事實擺在這裡,然後呢原因何在?原因何在——再說一遍。所以呀,諸位一定有機會去看一看,我一直想找一個機會,帶著大家念一遍,重要的關鍵指出來。那麼在這個地方我先指出來,佛一再說,說:「我無量劫以來,一直就把圓滿的教法告訴大家,可是不幸得很,你們都不能如理如量接受我圓滿的教法,只跟你們自己相應的,就找你們歡喜的。」這樣。所以他說的小根小草,中草中根,大草大根,天上是普雨甘露,無有不滋潤的地方,偏偏你那個根,你只有受那麼一點點,就注定你呀就這個,這樣。 132A 17:42 3:15:42

現在我們經過了這一番研討以後,現在了解:你這樣去做的結果,是不但對我們沒有幫助啊,反而是大大損害我們!這種道理啊,我們一定要善巧了知,不是聽過就完,那個時候自然而然,會能夠策發我們,策發我們。所以現在我們哪,的的確確不必忙著一定要修,哎喲,趕快要修一個什麼;啊,要打坐呀、要學定啊、要得什麼一心不亂哪!倒是應該把完整的教法,先應該正確地認識;然後呢不斷地去加探討、如理思惟,產生堅固的定解。到那個時候,你的的確確地,一定會產生像經上所說的必然這種效果。那個時候成佛啊,就像在你手上一樣,就像在你手上一樣。 132A 18:51 3:16:49

那麼前面說破除這個精進的違緣,換句話說,這些違緣會障礙我們精進的,不外這個幾個理由,現在一一如法如理地破除了。下面進一步還要順緣,欸!對呀,還要資糧。後面這個障礙你的拿掉了以後,還要推動你,它還有一個方便善巧。 132A 19:24 3:17:23

第二積集順緣護助資糧分四:發勝解力,發堅固力,發歡喜力,暫止息力。 今初

「第二積集順緣護助資糧」,它分四部分:「發勝解力」,第一個;「發堅固力」,第二個;第三,「發歡喜力」;第四是「暫止息力」。我們一步一步深入地去看下去。 132A 19:42 3:17:42

諸論中說,欲為進依,此中勝解即是欲樂。

這個所有的這個經論上面所告訴我們,我們這個精進的根由在什麼地方——欲,欲樂,這樣。那麼所以這個欲是善法欲噢!換句話說,你對你所對的這件事情,產生一個絕大的好樂之心。這個欲我們人人都有的,喔唷,是強烈得不得了,不幸的這個欲都是惡法欲,所以這個由於這個欲的推動啊,把我們送到地獄去。現在呢,我們要策發那個善法欲,有了這個善法欲就勤精進。那麼這個善法欲是什麼呢?就是勝解,所以這個地方勝解就是這個欲樂。 132A 20:40 3:18:40

須發此者,如云:「我從昔至今,於法離勝解,感如此困乏,故誰棄法解,佛說一切善,根本為勝解。」

就下面說的,祖師引的,說:「我從無始以來到現在啊,因為沒有佛法的勝解,所以才感得眼前身心的種種困擾啊,種種的貧乏呀!哎呀,所以了解了這個,哪一個人肯放掉這個東西啊!這個最重要的,我們唯一應該把握得住的法的勝解啊!」 132A 21:27 3:19:27

所以現在忙這、忙那個,都是開玩笑啊!當然你發了大菩提心,行大菩薩行,那是該行的時候;否則的話,這件事情我們要清楚。這個是騙得了別人,是騙不了自己;是騙得了自己,是騙不了因果,最清楚、最明白!所以說,不管你說什麼,你說自己問:「我來修行嗎?我來救人嗎?我來幹什麼嗎?」不管你要求開悟也好,要求往生也好,要持戒也好,哪!這個地方檢查一下:對於佛法的正確的認識有沒有?如果沒有的話,別的先不忙,第一個有這個,這是根本。你談到了這個根本,才能夠在這個根本上面增長,才談得到修行。 132A 22:24 3:20:23

所以佛說得清清楚楚啊,一切善的根本是什麼啊?對於正法的正確的了解,而且這個了解叫「勝解」。要了解到什麼程度啊?不為外境所動!要不然你聽的時候滿好,碰見事情啊,又不行了,這個不算,這個不算勝解,這樣。現在我們哪,的的確確地宿生有大善根,聽見了這個道理,但是真正有勝解的人,說實在的還是沒有,還是沒有。真正有了勝解的話,外面什麼東西都動不了你,什麼東西都動不了你! 132A 23:06 3:21:05

我記得祖師這種,有很多這種公案。有一個人去學禪,結果他因為學禪,全部精神擺在那個地方啦,結果呢,他把家裡面冷落了。哎呀,這個家裡面冷落了以後,這個實在不曉得怎麼辦是好啊,所以難免就發生了意外。那麼後來他學好了以後回去了,喔唷!回去了以後,那個丈夫回來了,啊,就是那個她這個姦夫看見原來那個主人回來了,馬上躲起來,其實他看得清清楚楚。要我們碰見這種情況,那還得了啊!結果啊,他就把他請出來,哎呀,叫他那個太太好好地:你啊這個燒一點菜......。燒好了以後,他還不吃,說叫她:嗯,床底下某人把他請出來。哎呀,她弄得個臉紅耳赤。請出來了以後,他說:「哎喲!我真感謝你,我一直在外面,我家裡沒人招呼,現在我已經哪,已經了解這種事情,那太感激你了!好,好,好,現在一切啊都送給你。」喏!這個真正修行人,雖然是個故事噢! 132A 24:27 3:22:26

這個現在我們自己看看,這個是什麼?得到勝解以後的必然效果,當然可能更高。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說要修行,說是說修行,哎呀,這個也放不下,哎呀,那個也放不下,喔唷,這個人情世故,牽絲扳藤一大堆。外面的嘛是這個,然後裡面的嘛,哎呀,等一下冷了不行,熱了不行,出了汗也不行,這個也那個、那個......弄了一大堆,那個累贅是越來越多啊!為什麼原因啊?就在這裡——根本,根本! 132A 25:05 3:23:06

所以我們的的確確地,這一點事情啊,我只是策勵我自己。我自己這個毛病,儘管我在這裡給大家說,這個坦白地說,我一直在這個毛病當中。正因為自己曉得這個毛病,所以深深見到這個毛病的可怕,深深見到這個毛病的可怕。所以我想說不定哪,在座的同修當中,也有心向上,那麼那個地方,自己要好好地真正下功夫啊!不要在文字上面轉哪!那麼下面又說勝解如何起呢?對呀!這個東西這麼好,怎麼生起呢?欸!下面: 132A 25:48 3:23:46

勝解如何而起者,如云:「又此之根本,恆修異熟果。」

就這麼簡單!你要得到勝解,就是這個「修異熟果」,而且要「恆修」,要多修。異熟果什麼啊?就是你什麼因感什麼果。現在你放不下嘛,沒有錯,你放不下!放不下積了因,你看看這樣放不下的果是什麼。你說所以放不下是為什麼?要得一點好的好處,結果你放不下,結果真正的結果是什麼?大大了傷害你啊!不得了地傷害你啊!欸,現在是的,你放掉一點點,好像是打一針這麼刺痛一下,乃至於動手術割掉一下,但是啊,是大大了保護你啊!所以 132A 26:44 3:24:45

此說修習從黑白業,生愛非愛諸果道理。

所以這個就告訴我們,你從什麼樣的業,感什麼樣的果;造了黑業是一定感非愛之果,造了白業自然感可愛之果。總之,我們時時提醒自己:佛法沒有別的,講因果、業感緣起,更進一層——空,就這麼,就這麼! 132A 27:19 3:25:17

諸論又說信為欲依,以從二種深忍之信,能引取捨二種欲故。

是的,那麼現在要策發那個善法欲,那個欲又靠什麼來的呢?靠信來的,論上面說「信為欲依」。這什麼信哪?說兩種深忍之信。哪兩種啊?哪兩種啊?那就是這樣的啊,上面的黑業啊是感得非愛果,是白業啊是感得可愛之果。對於這個關係,深深地忍可於心,不是浮在嘴上面的,不是浮在耳根旁邊的,而是從心底裡面深深的。然後你因為深入我們的心、腦當中,所以自然而然我們做任何事情的話,曉得該怎麼做,該做的是取,不該做的是捨。因為對這個有堅定不移的信心,所以啊,才能夠產生這個欲樂。的的確確推動我們是欲樂,可是所以你推動你的話,你目的求什麼?要求好。現在你了解了,如理地信得過,了解了這樣對你好的話,那個時候這個善法欲就生起來了。否則你不了解的話,這個欲始終是什麼?貪欲,三毒之欲!然後不管你用什麼美麗的藉口,世間聖法也好,佛法也好,是越弄越害,是越弄越糟啊! 132A 29:08 3:27:07

此是思惟諸總業果,及特思惟諸菩薩行所有勝利,及越諸行所有過患諸因果等。

那麼他下面告訴我們的,思惟一些什麼呢?就是啊,總的這個業感果,這樣。特別呢,思惟菩薩行的殊勝的利益,這是從它好的那一面看。反過來呢,就違越、「越諸行」,違反了,超越了這個的所有的種種的過患的因果。你把這兩個真正地肯擺在我們心裡面一轉的話,的的確確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他一定會全心全力走到這條路上去的,走到這條路上去的。 132B 00:34 3:28:01

所以前天那個同學跑得來,問我這個問題;也就是說,平常我們的概念哪,往往一種似是而非的概念,自己覺得對了,啊,好像是這個樣。所以我建議大家,你們應該空的時候討論。這我想我下個禮拜回來的時候,我會安排那個課,必定要把我們平常那個腦筋裡的這種錯誤的概念,似是而非的,要把它找出來,然後呢要把它改善它。就算你沒有能力,聽聽別人的話,心裡面也會增長。那個時候我們才有機會呀,真正地能夠策發那個淨信心的種子;有了這個淨信心的種子加強它,才有這個淨信心的果。有了這個淨信心的話,那個時候你的善法欲才生得起來,那個時候修行就有可能,就有可能! 132B 01:36 3:29:02

如是勝解大乘入大乘門,即是誓除自他一切過失,誓引自他一一功德。

你那個時候有了這樣上面的幾個層次,一步一步得到了這個勝解,那個時候了解:啊!原來我們真正走的最好的路是這個啊!於是就誓願——發誓一定要淨除自他一切過失,一定要真正圓滿自他一切功德。必然會產生的! 132B 02:18 3:29:45

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這個次第,所以第一個欲為進依,我們第一個要找到欲,欲是勝解。那麼勝解怎麼來的呢?修異熟果。然後呢這個是什麼?根據這個,要深忍之信。更從這個深忍之信,這個淨信哦,這推到必定要找到善知識。現在我們非常幸運,有這麼好的一本論,有這麼好的環境配合在這裡,內外都具足啊!所以這個因緣,如果你平白放過的話,那不得了啊,那非常可怕!尤其是現在在這個因緣當中,如果你自己不小心,產生什麼?第一個浪費,浪費本身就是一個最可惜的事情。如果在這個浪費當中,你還扭錯一點點的話,那不得了啦!那不得了啦! 132B 03:21 3:30:48

所謂弄錯是什麼樣呢?譬如說我們現在說,啊!現在在這個地方,要教你沙裡面揀金,結果你弄錯了,揀出來的是沙,把金丟掉了,完了!你以後注定你,只有永遠窮苦啊!所以這一點,我是特別地提醒大家一下。這我想,諸位所以願意在這個地方啊,跟我一樣,大家互相鞭策的原因,就是我們大家怕:在這個情況之下,得到了這麼好環境啊,不但不能浪費,還要扭錯,那個後果非常可怕!我們也不妨從本論上面,一向告訴我們的:它的殊勝的利益是什麼;錯了以後,它的過患是什麼,常常去想。繼續: 132B 04:19 3:31:46

然一一過及其習氣究竟清淨,一一功德畢竟圓滿,必須經歷多劫修習,不見我有淨除過失引發功德一分精進,我實徒耗有暇之身,如是思惟自行策發。

欸,好!懂得了上面這個道理啊,好囉!說你要淨除一切的過失,要達到究竟清淨,以及修習功德要究竟圓滿,要經過很長的時間。而我們現在呢?對不起,這個都沒有,要做這種東西,要精進。如果在這種狀態當中,「哎呀!我們得到了這個暇滿難得的人身寶啊,讓它空空地過掉了以後,不可以啊!」自然而然哪,就努力地策勵自己。否則你不懂得這個道理的話,一聽見要除無邊的過失,要集無邊的功德的話,唉呀!害怕就退怯;一個退怯,從此完了!然後你如理了解了,一個精進的話,那就對了!你只要跨一步,時時跨一步,的的確確這個菩提呀,就在我們手上! 132B 05:40 3:33:07

如云:「我應除自他,無量諸過失,然盡一一過,須經諸劫海。未見我有此,斷過精進分,墮無量苦處,我心何不裂。

我們看,下面就說,唉呀,說我現在啊,要想除自他的一切的過失,但是呢,任何一個過失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但是反過來,我們自己身心上面找一找,我們有這個能力嗎?沒有。乃至於有了這個精進心嗎?唉呀!沒有。所以呀,因為這樣的關係,結果嘛一直在這個無量的大苦當中啊!所以下面叫,什麼叫「我心何不裂」啊?說我們現在真正不應該忍的就是這個,我們應該把這個事情看見了以後,然後呢心裡邊說:「嘿,我這算什麼!」不要眼前一點小小的事情啊,等下說幾句,哎呀,心裡面就是自己嘀咕了,一點點小的事情就嘀咕了,這種事情根本動不了你! 132B 06:59 3:34:26

真正是要什麼?就是思惟法:哎呀!想想我這樣,那不可以,那個絕對不可以!一想到這個大痛苦,一想到我們不能淨除這個大痛苦,那個時候心裡面哪,就要熱惱得不得了,就像要真正地遭到大傷害破碎一樣,你有了這個力量就行了,那就行了!我們啊,現在不是跟煩惱鬥的這個力量,而是被煩惱轉的這種狀態,一點點小的利益,就被它牽去了,一點小的煩惱就被它牽去了。然後呢我們忍受它,還覺得為自己忙,結果害了自己。所以說, 132B 07:42 3:35:09

我應勤引發,自他眾功德,然修一一德,須歷經劫海。我終未能起,修此德一分,我將難得身,空棄實奇哉。」

好的方面來說,我要啊成就自他一切功德,欸,任何一個功德要經過這麼長的時候。現在呢,我沒有這樣修啊,這個不可以啊!欸,目前尤其是我們得到了這樣的暇滿人身,這個暇滿人身,包括了能修的身,以及應修、所修的法,就白白地浪費掉啦!那個實在說起來,啊!真是叫奇哉,是、是、是算什麼呀!這種地方是我們真正應該策勵的。這個叫什麼?第一個勝解力,勝解力。上面說的雖然簡單,可是我們真正眼前應該努力的,就要不斷地努力這個事情啊!要不斷地真正努力的就是努力這個!第二, 132B 08:55 3:36:21

堅固力者。謂於何事發起精進,即於彼事究竟不退。

由於前面發了那個勝解力以後,然後呢心裡面一心一意,被這種善法欲所策動,你就努力去做了。那麼等到你去做的事情,要注意!要第二個力量叫堅固力。對於你所做的發起了精進啊,要一直做下去,達到究竟而不能退轉,這個很重要!所以他下面呢,先防反面的,然後呢正顯。 132B 09:30 3:36:57

此初不應率爾而行,當善觀察,見其能辦次乃進趣,若不能者則莫趣入,與其既行中間廢捨,莫若最初不趣為勝。

怎麼樣達到那個堅固力呢?說在我們剛開始的時候不要「率爾」,好像很輕率地隨便就這麼開始去做了。要好好地善巧地去觀察,看見、了解的確地如是——欸,能做了,那麼然後去辦。假定說覺得還不行,那麼先不要去做,為什麼呀?與其中間做了以後不行退捨的話,不如最初不做。為什麼原因呢?他下面, 132B 10:25 3:37:52

其因相者,以於中間棄捨誓願,若成串習,由此等流,則餘生中亦棄所受學處等故。

欸,我們做什麼事情啊,中間棄捨掉了,這個養成功了習慣以後,由於這個習慣、等流習氣啊,你將來也是會這樣去做的。這一點也許我們並不知道,說以前究竟怎麼樣會到現在,現前究竟怎麼樣到將來,不知道。可是假定我們仔細檢查我們的內心的、眼前的心理狀態,就看得很清楚,就看得很清楚!我們大家都是已經住在這個地方,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來的時候都有一番好心:啊,要學佛啊!要這個樣啊,要那個樣啊!結果進來了以後呢,是不是真的能夠如理地、一點都沒有退怯的這個心在走啊,不一定,不一定。 132B 11:34 3:38:59

所以我們經常有這一句話,雖然這是句笑話,而經常有的說明了大部分犯這個毛病,什麼話啊?出家一年,然後呢出家三年,一年是佛在眼前,三年是到了天邊,再以後沒有了!為什麼原因?就這個。這個我們不必管眼前,這個狀態就是那我們以前就養成功這習慣,然後我們檢查、檢查我們自己心裡也是這樣。剛開始的時候,心情很猛利,來了以後啊,看看不對勁,然後呢到那個時候,或者拖拖拉拉,或者嘛就下去了,下去有各式各樣,這個情況我們就很容易了解。 132B 12:26 3:39:53

不是不談這一生哦,這是我們宿生的習氣,宿生的習氣使然。是不是每個人都是如此?不!千真萬確的。所以我一開頭的時候,我就跟大家說:我自己呀!就一直在毛病當中。不過我幸運的呢,就是這個拉鋸戰,拉了幾趟以後,欸,總算沒有退下來,慢慢地拉上去了,就這樣。我看見真正上去的那個,那的確不同、的確不同,他就是慢慢、慢慢地越來越深、越來越深。而且你去看的話,都有一日千里這個上升的情勢,一日千里的上升的情勢,這種善知識當代——有,我保證你們有!但是呢有一個問題,前面一再說過了,這個東西非要你自己努力,到那個時候看得見。否則你看不見,絕對看不見,他也不會給你看,真正修行人的話,他不會把那修行貼在面孔上。你心裡不相應,你也不曉得他心裡用功怎麼個用法,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現在我們繼續下去,不但餘生這樣, 132B 13:39 3:41:06

於現法中增長眾惡,於餘生中增長苦果。

現在呢增長種種的惡業,將來呢增長苦果,為什麼?欸,本來你要修善法的,現在棄捨掉了,當然棄捨善法嘛就是惡法囉!既然棄捨了善法,修了惡法嘛,將來嘛當然增長苦果囉,那還有什麼話好說呢!前面特別說明的,發菩提心的時候,說你許一個人,說我給你一個東西,到那個時候沒有了;現在你許法界一切有情的東西,到那個時候你沒有了,這有何等可怕呀!這樣啊! 132B 14:17 3:41:44

又因先思作此事故,未修餘善,退捨先作其果下劣,即此一事亦未究竟,故其所作終無圓滿。

再說,本來啊你要做這件事情,因為你要做這件事情,所以別的事情你就不做了。結果呢,別的事情嘛你沒做,現在你做的事情嘛又退捨了,完了!對不對?先前要做的事情,你說我現在不做、不忙這個,忙這個。譬如拿我們現在來說吧!假定我們不修學佛法,那麼至少我們在世間上面還做一點事情啊!然後賺一點錢啊供養、供養,上面供養父母,對社會上一點貢獻。現在我們這些都不管了,跑到佛門當中來,張開嘴巴來嘛吃,就是這樣,結果呢?你跑到佛門當中嘛,你也沒有好好地做,世間的事情嘛你也荒廢掉了,不是很明白嗎?兩頭皆失啊!「即此一事亦未究竟」,唉,那麼你現在要做的也沒究竟,所以呀「所作終無圓滿」。所以, 132B 15:32 3:42:59

總之誓作何事,其事未成亦障餘事。

喏,這個很清楚。如果說這件事情你不成功的話,其他的事情也跟著弄垮。 132B 15:43 3:43:10

由其等流,令其誓願所受律儀,亦不堅固。

這個習性,平常我們說習性難改、習性難改;而且我們另外一個立場說,也了解,我們一直在我們的習性所使當中。所以平常我們總是說:唉呀,就是這個樣啊,就是莫奈何它呀!正因為這個習氣的深厚莫奈何,所以大家務必要在這個地方要著眼!如果這個地方不著眼,不從這個病根上面除去的話,是永無了期。所以古德們總告訴我們,剛開始要五停心觀,為什麼?就是剛開始的時候,這個強烈的熾盛煩惱,這個強烈的熾盛煩惱,就是無始以來的強烈的習氣。如果你在這個地方不努力去加以對治的話,不管你說什麼都是空話,始終被這個裡邊的轉。這一點哪,我們切切應該記住的! 132B 16:47 3:44:12

如云:「先應觀加行,應作不應作,未作為第一,作後不應退。

先我們看看哪,我們要作的事情,該不該作、能不能作。沒有作,最好;然後已經作了,絕對不應該退。所以現在這個地方,注意啊!我們現在已經到了什麼地步了;碰見這種情況了解了,是,我們會怯弱,可是我的感覺當中啊,不是退。在我們現在這個已經站的位置上面,我們第一個把它牢牢地守住,在上面增強,那這樣的話,我們就有希望。你一退的話,那剛才說的,完啦,完啦——兩頭皆失。而且這個習性啊,會生生世世地輾轉增上,太重要、太重要了! 132B 17:42 3:45:09

餘生亦成習,當增諸惡苦,障餘及果劣,此亦未能辦。」

將來養成功了習慣,而且增長種種的惡,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 132B 17:58 3:45:25

是故願令誓願究竟,應修三慢,

下面告訴我們,你要想誓願堅固,他有個好的方法,什麼?修三慢,這個妙不可言,這個妙不可言!那麼在正式解釋那個三慢之前哪,不妨有一件事情說一下。我們平常看那個經論上面,常常發現有一個事實,說某人哪,他以前出了一次家,然後呢不能如法地做,然後因為這個善根,雖然墮落了,然後呢出來,碰見下一個佛出世,那個時候善根成熟了嘛,他就成就了。大部分的地方,經常有這種說法。我們樣樣說:「對呀!」這樣。現在教你爬上去是真辛苦啊!「好、好、好、好,那反正我種了這個善根,將來總有一天會成熟的。」 132B 18:59 3:46:25

這個事情要曉得,不是啊是自己告訴我們自己的哦!這件事情是就是說,幫助那些人,他萬一沒有辦法可想的時候,你就給他種了一個善根,它總遲早要出來的。對我們自己來說的話,你應該深入地了解哦!說種了這個善根以後,是,你如果不成熟的話,只要種下去,它遲早會成熟。現在這個裡邊,你必須比一下,在還沒有成熟之前,這一段時候幹些什麼?受無邊大苦。然後呢,最後沒有錯,它成熟了;成熟的時候,是不是天上掉下來你坐在這裡成熟了?沒有!然後你還是拼命去做,為什麼?因為你受了絕大的苦受,那個時候內心撐你這大的力量,我們願意嗎?我們現在所以上不去的原因是什麼?就是怕那一點苦啊!所以這個是我們現在這個如理的教法,應該策勵的。所以對於自學來說,千萬注意、千萬注意!你幫助別人是莫奈何的時候,才是如此啊! 132B 20:20 3:47:46

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那自然不一樣。說來說去一句話,你對圓滿的教法認識了以後啊,自然而然會引導到我們只有一條路。反過來說,了解了以後,自然而然逼到你非走這條路不可,只有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的。而要想幫助我們逼上去,一個辦法:書本闔上來的時候,緊跟著在還沒有闔的之前,約束自己——哎喲,把那個聽見的不要忘掉。不要說還沒有闔書本,心已經想了:唉呀!怎麼還沒有下課,我還準備忙這個事情。那你注定一點用場都沒有,注定一點用場都沒有。你這個教法聽的時候都已經準備捨棄它了,到外緣一來,課一下,當然你捨棄它了,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嘛!所以你必須要在聽的時候聽對了,說:「哎呀!對啊,沒有錯!」你必定要把握得住,必定要把握得住!「下了課以後,我牢牢地拿著這個東西去!」你能夠這樣地努力去作的話,那才有機會哦! 132B 21:30 3:48:57

所以前面那個所有講的道理,在這個地方都是它的基礎,都是它的基礎,那個基礎你如果不建立起來的,後面一定不行。所以你有了這個,然後呢牢牢地把握住,這個這樣地堅強的心,才能夠擋得住。同時在這個地方也告訴我們,我們精進第一個——擐甲,就是心裡面先披起來。反過來呢就是什麼?退弱。所以你還沒有作,心裡面啊這個甲已經棄甲,盔甲倒掉了,已經是準備打敗仗,準備逃走,當然到那時候非逃走不可啊!對這個概念先認識,然後呢,這個時候才談得到三慢。否則講那個三慢啊,還是口頭禪,還是飄在口上面。下面三慢是什麼? 132B 22:22 3:49:49

如云:「於業惑功能,三事應我慢。」

對於這個三件事情——業、惑、功能,對於這個事情應該生慢。嘿,妙咧!佛法裡面處處地方叫我們除貪、瞋、癡、慢、疑;但是啊,大乘佛法當中,卻是教我們利用這個貪瞋癡慢疑,來對治我們的三毒。前面說我們不忍,要瞋,瞋什麼?瞋我們的煩惱,對了!我們要貪,貪什麼?貪功德,對了,善法欲嘛!然後要慢,慢什麼?就在這個上面去慢,現在我們看看如何慢法。 132B 23:08 3:50:34

其業慢者,謂自修道全不賴他為作助伴,唯應自修。如云:「謂我應自為,此即事業慢。」

這個什麼叫慢?慢的行相就是「我」——我行、我高、我厲害。現在對什麼慢哪?對事業,這個業。說現在我要積的、造的什麼?善淨之業,這個業我來啊!一點不靠他人,不管別人,只有自己修,這樣。所以啊就像說:「我應自為。」欸,這個叫作事業慢。所以你真正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啊,平常我們做眼前一切的事情的話,你就歡喜都來不及。不要說:「喔唷,他不做。」嗯,他不作啊,他自己白白浪費了集聚功德的時間哪!我做,這個功德就是我的啊!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用得上「我」的時候。 132B 24:16 3:51:42

《親友書》亦云:「解脫唯依於自修,非他於此能助伴。」

解脫是靠你自己的啊,別人沒辦法幫你忙,是千真萬確。不要說人哪,佛都沒辦法,佛只能告訴你這個道理,還要你自己如法如理,聽了道理去做啊! 132B 24:37 3:52:03

此是念其我當自修,不希望他,與慢相似,假名為慢。

這個就是說,在這個地方策勵我們,說讓我們心心念念說:欸,這個靠我自己,我一定要自己去修,這不能靠他的;因為不能靠他,所以也不希望他。這個相跟慢相似,所以叫作慢,這個叫業慢,業慢。 132B 25:03 3:52:29

這個《親友書》是龍樹菩薩寫的,實際上呢,在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上面也說得清清楚楚。說我們應該怎麼如理思惟啊,說若我如不做的話,不得果報;若我不自做的話,不從他來。換句話說,我不做沒有果報;反過來,我不自做,絕對不會別的地方來,別人沒辦法幫你忙。而我做了以後呢,一定不會失去,就是業的定義就是如此嘛!所以現在既然你要好的果,就要好的業因啊!這個業因也沒別的,就靠你呀!所以別的地方,我拿「我、我、我」,我一來的話,這個慢就來了。欸,這個地方妙極了!他前面告訴我們拿掉它,這個地方就要利用它,結果利用它你成就了。所以這個地方,千萬我們真正應該提起來的,就怕你不提這個,這個叫作「業慢」,這個叫作「業慢」,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慢的地方。第二是功能慢: 132B 26:19 3:53:45

功能慢者,謂諸眾生隨煩惱轉,尚不能辦自己利義,況能利他,念我能引自他利義而勤修行。

那麼什麼叫功能慢呢?功能就是有做了這個事情,就有功德,它有能力可以達到我們要得到的種種好處。說那個一切眾生都是跟著煩惱在轉,因為他跟著煩惱在轉,真正自己的利益都做不到。他是想要得到利益,結果因為弄錯了,在無明當中,結果害了自己。他自己都在害自己,還要談利他嗎?欸,只有我能夠,不但是自己利益自己,還能夠幫助別人哪!現在為了這樣的大好處啊,努力勤懇地修行。 132B 27:15 3:54:42

如云:「此世隨惑轉,無能引自利,眾生非如我,故我應修此。」

世間的人啊,都跟著煩惱在轉哪!連他自己的利益,都沒有辦法。那些人都不行,不像我這樣,嗨,所以我要!欸,那個時候這個也是跟慢相似的。 132B 27:36 3:55:03

又此諸人於下劣業且勤不捨,我今此業能引妙果何故不為,作是思已而正修習。

你再看看旁人哪,為這種下劣、差得不得了毫無意義的事情,哎喲,忙、這個人忙這個,那個人忙這個,忙得個不得了。我現在忙這個事情,可以引發無邊勝妙大果,為什麼不幹哪!他們那些人種一點田,唉呀,忙得個要命;現在我能夠得到無比的佛果啊,為什麼不做啊!哎呀,早晨的的確確不要等到他三點五十分打板,我三點二十分就起來了,乃至於兩點鐘就起來了,哦,就這樣。然後他馬馬虎虎,正好我去幹哪!這樣自然你能夠如是思惟了修習。 132B 28:28 3:55:55

如云:「餘尚勤劣業,我如何閑住。」

別人都忙這個毫不相干的,我怎麼可以停在那個地方呀! 132B 28:39 3:56:06

然修此二,非輕蔑他而自憍慢,謂應觀為可悲愍相,無慢雜糅。

但是這個地方不是說輕視別人哦,自己驕傲哦!是說別人看見,唉呀,這個人真可憐哪!他不懂啊,我懂啊!所以這個地方是並沒有真正的慢。 132B 29:03 3:56:29

如云:「非以慢修此,自無慢為勝。」

不是真正拿慢心,而實際上心裡面並沒有慢,這個才對的。 132B 29:13 3:56:40

由念我能餘則不能,與慢相似假名為慢。

因為這個地方,說這個是有功德的,別人做下劣的事情毫無意思的,所以說別人不能,真是可憐者,而我能夠,這種行相啊是跟慢相似,所以叫作慢,叫功能慢。那麼今天我們講到這個地方。 133A 00:03 3:57:05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三百一十五頁。上次講那個精進,已經講到順著這個次第,就是正式地講精進有兩個,一個是違緣,什麼是障礙我們精進的違緣,把它消除掉。然後呢消除了這個違緣哪,我們在精進之前,還要四樣東西——順緣,幫助我們精進的,這個四樣東西。那麼這個裡邊是,第一個勝解力,第二個堅固力。關於這裡啊,請諸位特別注意,佛法整個的中心是菩提心,但是要想得到這個圓滿結果的,最重要的是精進,是精進。 133A 01:29 3:58:32

所以我們大家記住,一開頭的時候,特別經論上的證明當中,兩句話你們特別注意:「資糧善中,精進是第一」,在積聚資糧的時候,精進是第一;還有呢,「唯有精進是修學菩薩的唯一的勝因」,這兩句話。「唯一」,注意哦,就是這個!那麼經上面呢,反過來告訴我們,誰一有懈怠,那麼誰就不可能修習成功。這在三百零五頁上面,大家,請大家再回過頭來看一下,三百零五頁第六行最末,「《莊嚴經論》亦云:『資糧善中進第一。』」在我們現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最主要的積聚資糧,而在積聚資糧當中呢,根本——精進是第一。由於這個,依於這個根本,依於這個資糧之善,其他的跟著而來;如果這個沒有,其他都沒有,這是第一個。然後呢,《瑜伽師地論》上面是跳過兩行,「〈菩薩地〉亦云:『唯有精進是能修證菩薩善法最勝之因,餘則不爾。』」其他的不行,這個是論上面。 133A 03:31 4:00:34

那麼經上面呢,是最後一行,故「《海慧請問經》」反過來說,「有懈怠」,懈怠就是精進恰恰相反,那麼「菩提遙遠最極遙遠」,根本你就沒辦法碰到它。「諸懈怠者無有布施乃至無慧」,布施跟慧那是六度,就是說就自利方面來,你一有這個東西啊,你自己根本沒辦法真正利益你自己。「諸懈怠者無利他行」,自利既不行,當然利他更談不到。那麼下面呢,「《念住經》亦云:『誰有諸煩惱,獨本謂懈怠,』」誰有煩惱,煩惱的根本在哪裡?喏,就是這個,根本,唯一的、獨一的根本——懈怠。一有懈怠,好了,一切都沒有了。 133A 04:32 4:01:33

那麼當然,這個是就我們精進一度來特別來說明一點。所以諸位同修,或者是對整個的輪廓還並不了解,那必須從頭開始,好好地注意。其次在過程當中的時候,對於這個一步一步加深,乃至於到現在的精進,我們這個概念必定要把握得住,必定要把握得住,有正確的認識,那時候才談得到修學佛法。否則的話呢,所謂的修行,始終都是戲論。「戲論」拿我們現在來說,那是開開玩笑的,這個可是並不是跟別人開玩笑,而是跟我們自己開玩笑。而這個玩笑,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輕輕鬆鬆的,很輕鬆的玩笑;這個玩笑,是把我們長劫在生死苦海當中,在地獄當中燒、煮這個玩笑,這個玩笑是萬萬開不得的!這是我們必須應該了解的。不要說在沒進入佛門談不到,進入佛門以後,如果你不認識這一點,乃至於認識了,不從這個上頭實際行持的話,那始終是在這種狀態,這個是真正對不起我們自己的事情。 133A 05:59 4:03:01

那麼,現在我們這裡繼續下去。修精進的時候堅固力,那麼要想堅固,令我們誓願堅固啊,應該修三慢。前面已經講了兩個,第一個是「業慢」,然後「功能慢」,現在呢,「煩惱慢」。第三行,三百一十五頁第三行,最後, 133A 06:30 4:03:33

煩惱慢者,謂一切種輕毀煩惱,我當勝此,終不使此有勝於我,

前面特別說明的,這個「煩惱慢」是什麼。就是說,煩惱是我們了解這是什麼,我們對這個煩惱生起高慢心來,就是:「我不怕你,超過你,壓服你!」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輕視」,這個是我們心理上面的一種概念,換句話心理建設;「毀」,要摧毀。由於這個正確的認識,建立了這個心理建設以後,進一步在行持上面,我們真正要做到的——輕毀這個煩惱。毀,摧毀,我應該勝過它,絕不讓煩惱勝過於我,這個就是煩惱慢的特質。下面看, 133A 07:44 4:04:46

為欲摧伏諸所治品,令心勇悍令心堅穩。

為了要想降伏、摧毀種種所對治的——我們現在對治的,無非是說所知障、煩惱障,總的來說,惑、煩惱,這是根本。這個必須要的條件:「令心勇悍、令心堅穩」。那麼這個地方的勇悍應該說就是精進,特質是對善所緣,我們一定要分別、善巧善惡。所以這個精進不是說我勤勤懇懇努力,有很多人非常勤懇,哎,做起來比什麼人都肯做,可是,對不起,他在懈怠當中,在煩惱當中。我們看喏!世間那個壞人,啊,那些壞人做起殺人放火的事情來,比誰都精進哦!就是這個樣。然後呢,我們看動物,哦,這個螞蟻是最精進哦!一天到晚乒乒砰砰不停地跑。所以單單勤勞不是精進,精進是一定有它的特質在,就是說正確地、如法地、如理地、一點不錯地,在這一個法上面先把心理建立起來;然後由於這種心理呀,要毫不退怯,要能夠克服一切的困難的這一種心情,跟著身口的行為,所以這個叫精進。這一個地方對這一點要首先生起這個勇悍之心,而把這個勇悍之心「堅、穩」,堅是堅固、絕不動搖,穩就是絕不動搖。 133A 09:52 4:06:55

如云:「我當勝一切,不使誰勝我,諸佛獅子兒,應住此我慢。」若不如是而退弱者,障品雖小亦能為害。

就是說,這種心裡面是什麼?「我要超勝一切,絕不為一切勝過於我!」為什麼?我們現在既然在這個地方,是發心修學無上菩提,這個是的的確確是真諸佛的真子,這個是獅子之兒,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努力的,我應該住在這一點上面,住在這一點上面!假定不這樣的話,你心裡面還沒有走啊,已經退弱:「唉呀,這麼難哪!怎麼這麼行啊!」心裡面這個怯弱,這樣怯弱的話,稱得上是獅子兒嗎?佛為法王,所謂「獅吼」,他不為一切所退,而能夠退卻一切,這個是我們必定應該如此的。所以,你一有了退卻的話,那你什麼都做不成,就算是很小的一點障礙的話,你也沒辦法,你也沒辦法。眼前我們太多小事情,哪怕叫你拿一個東西:「唉呀!我站起來,就是懶得站起來。」拿一個東西啊,拿一個東西啊!所以這一點,我們應該認識。 133A 11:35 4:08:38

如云:「若遇死毒蛇,烏亦如鵬鳥,若我太軟弱,小罪亦為損,怯劣棄功用,豈能脫匱乏。」

這個我們真正能夠有啟發了這個大精進心的話,那任何東西都不怕,任何東西都不怕。否則呢,什麼東西啊,都這個會擋住我們,都會擋住我們。只要我們那個心能夠建立起來的話......所以說,如果我們心裡面太軟弱的話,一點點小小的罪啊,都能夠損害我們,都能夠損害我們。上面這個「死毒蛇,烏亦成鵬鳥」的話,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只要能夠心理建立起來的話,你不怕它,你不怕它!它一定能夠克服,它莫奈何你,你能夠克服它,這樣。本來鵬鳥那個是最了不起的,是專門對治這個的。現在假定說,你的的確確能夠生起這個慢心來——所謂這個「慢」,不是真正的慢哦,你不怕它,你能夠克服它,這樣。換句話說,我在心理上面先建設起來,「我一定要把你制伏,一定要把你殺死!」再多的東西,在你看起來,毫不在乎!就是你的心裡面先建設起來,你就能夠克服一切。 133A 13:23 4:10:26

否則的話呢,對不起,你就算是、就算是要想做啊,那真正的東西你都碰不到。而是實際上沒有用的東西,你在這個地方逞勇敢,這個東西是毫無意思,這意思就是這樣。說因為你內心上面沒辦法生起這一種精進力量,而自己退卻、自己怕,你覺得:「唉呀,我很差呀!」這是怯弱一來的話,你就不可能挺起來,努力照著前面這樣去的話:「啊,一切都要靠我做,我這樣做倒是有種種的殊勝的功能。」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就沒有辦法真正地努力。既然沒有辦法在因地上面下這個正確的因,你怎麼可能得到正確的果。既然這樣的話,當然,你樣樣不如,就是樣樣欠缺,你怎麼可能從這個安樂當中得到圓滿的結果?反過來說,一樣東西都沒有。 133A 14:44 4:11:47

霞惹瓦云:

那個祖師說: 133A 14:47 4:11:50

「棄法之樂,較往昔樂全無過上,於現法中若棄正法,應思當來所受諸苦無有邊際。若自不能勤加功用,煩惱亦必不覺悲愍,對治不說汝不能修,我自圓滿,諸佛菩薩亦不能救。」

那麼這個大祖師,就告訴我們這麼說:是的,我們要修學佛法,這麼大困難,說:「唉呀!這麼大困難,我不行啊,不行啊!」所以的的確確,唉,我們說:「這樣的啊,唉!實在是現在的條件不夠啦,那麼慢慢地再來啦!」雖然說是慢慢地再來,實際上,就放下了就不做了。那個是什麼呢?「棄法」,捨棄正法,換句話說,不去如理修行。你所以不去如理修行,不能上進是為什麼?怕苦!反過來說,你想找一點快樂。結果呢,你不如法行持,真正得到的快樂,如何呀?比較一下,「較往昔樂」,說你放掉了這個法的這個快樂,並不見得好呀!並不見得好呀!但是,結果呢?說因為你放棄了,現在呢棄捨了正法,而現在棄捨正法的原因是你怕苦,想得到快樂,結果你真的去掉苦了嗎?放掉了法以後得到快樂了嗎?沒有,這第一個。而更進一步想,將來呢?這就嚴重了,這就嚴重了!你因為捨棄掉了正法,將來受無量無邊的大苦啊!永遠在輪迴當中,這個事情的嚴重啊! 133A 16:58 4:13:60

為什麼?為什麼是這樣?要曉得,一切法只有一個原則——如此因感如此果,如果你在因地上面不努力去做,絕不可能有這個相應的正果出現。所以,如果我們自己不努力去用功對治煩惱的話,煩惱不會有悲心的,說:「唉呀!我憐憫你啊,看你可憐,好、好、好!我就讓步了。」煩惱不會這樣,不會這樣!所以這個煩惱不會讓步。反過來呢,這個要想淨化煩惱的正確的方法說對治,這個對治的方法,它也不會說:「好啦!我看你可憐哪,你不能修啊,那我自己就圓滿啦!」絕沒有這樣的事情,絕沒有這樣的事情!所以法本身法爾如是的。 133A 18:10 4:15:13

進一步講人,我們說佛菩薩,佛菩薩儘管他是大慈大悲,不但他的慈悲啊,把法界一切有情,要把我們救出來;不要說我們信佛的人,不信佛的人,乃至於他的怨家。不要說已經成了佛,在因地當中菩薩,這個提婆達多生生世世要害他,他也都要救他耶!何況我們現在信了佛了,佛弟子。在菩薩在因地當中,他還沒有圓滿的時候都要救我們,何況現在成了佛囉!他不但是悲圓滿、智圓滿,所以他有足夠圓滿的,百分之百最圓滿的理解以及力量來救我們。但是對不起!除非我們自己去行持,佛菩薩也沒辦法救我們,這個我們要正確了解的。 133A 19:15 4:16:18

所以這個地方,從任何一個角度告訴我們,我們要想解決自己的困苦,唯一的辦法,就是如理如量地行持。而這個之中最重要的——精進,精進!那麼現在精進呢就告訴我們這樣,所以這個地方說,對於煩惱要生起這個:我絕不怕它!而反過來,我要有這種勇悍之心:一定要克服它!如果說我們能夠這樣地認識,這樣的心理建設起來了以後,問題就好辦了。 133A 20:04 4:17:07

若能生起如前我慢,障品雖大不能為障,是故應須發起慢心。

假定能夠生起像前面所說的這種心力,這種心力,那麼雖然是再大的障礙,對不起!它沒辦法擋礙,沒辦法擋得住我們、障礙我們,所以我們必定要發起這樣的。 133A 20:33 4:17:37

如云:「若起慢功用,障大亦難勝,故心應堅固,摧伏諸罪惡。」

所以說,假定你能夠生起像前面所說的,這個慢的這種功能,這個功效一旦生起來,再大的障礙,它絕對不會勝過你,不會勝過你。所以在這一點事情上頭,在這一個修對治的精進上頭,我們心裡邊應該有正確的認識,努力地建立起來,使它堅穩,然後靠著這個力量去摧伏一切罪惡。 133A 21:20 4:18:22

若不爾者,修行之人為罪所勝,猶願戰勝三界煩惱,實為智者所恥之處。

這一段話,值得我們每一位同修啊,再三反省!假定我們不能像前面這樣說,說我們心裡有這個認識,然後根據這個正確的認識——注意哦!始終是第一個:「如理」,你自以為懂得很多,不如理的話,那一點用場都沒有,你走錯了;還有呢,「如量」,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還要夠量。假定你不能這樣做的話,自覺得是修行啊,結果修了半天,是「為罪所勝」。我們修是修什麼?淨除一切罪垢,結果修了半天,反而是增長罪垢,被罪過所勝哪,還在說,我要戰勝三界煩惱,還要自利利人,這一個實在是很可笑,很可恥! 133A 22:29 4:19:32

所以,真正智者——這一個地方是佛菩薩,乃至於說稍微明眼一點的人,看起來都會笑我們,都會笑我們,這千真萬確的。說我們現在說起來是修學佛法的人,拿世間的標準來說,那都是高人一等的人。而佛法的特質要摧伏煩惱,然後淨化一切罪障,然後把自己這個理路了解了以後,就幫助別人,告訴別人;自己淨化了,不為煩惱所染,然後進一步地推己及人。結果弄了半天,現在自己都困在煩惱裡邊,一天到晚煩煩惱惱,說要戰勝煩惱,那不是開玩笑嗎?所以說呀, 133A 23:18 4:20:21

如云:「我為罪所勝,勝三界可笑。」

現在我自己啊,都被這個罪惡所克服,居然說要想超過、要想克服這個三界,那真是可笑啊!那麼,這個最後下面說, 133A 23:39 4:20:43

此由輕毀諸煩惱故,欲為摧伏,故假名為煩惱我慢。

這個地方,他所以立那個「我慢」的名字,並不是真的跟那個煩惱相應,跟那個慢煩惱相應,而是說我們要摧伏這個煩惱,那麼不被這個煩惱所壓伏。平常我們看見煩惱,唉呀,這個心裡面就覺得:我不行啊!像前面所說的:「喔唷!要修的佛啊,又這麼個難行,要修學的佛的方法,要這麼做苦的事情,而時間又這麼長遠。」唉呀!心裡想想:「我不行啊!」自己就輕輕地怯弱而退卻了。結果呢,為煩惱所降伏。現在不、現在不!我絕對不怕它!把這個煩惱啊,根本不放在眼裡邊!所以這個地方「輕」——要去摧毀它,這種心情就跟那個慢相似的,前面已經說過了。是啊,我們要摧伏它,所以在這個上頭假名叫「煩惱我慢」,我不怕煩惱,換句話說。那麼,這個是第三個煩惱慢。 133A 25:06 4:22:09

諸作釋者雖有異說,然覺此說與論相符。

關於前面這個解釋,有不同的這個祖師們不同的解釋,但是這個裡邊比較起來,像上面那個說法,覺得跟原來這個論說得最相應,最相應。所以就把這個拿來這個地方解釋一下,說明一下。這樣地修學的話,我們精進當中,就能夠如法如理地做到了。 133A 25:53 4:22:56

如是應斷希望於他,當擐誓甲願我自作,此復覺其非餘所能,唯我始能自負其任。如是見已,正修之時令心堅固,唯應向外摧伏煩惱,不令煩惱向內摧伏,

這是第一點。就像上面所說的這一個,根據了這一點,那麼說現在呢,是的的確確這個東西只有我來做,只有我來做。這個你做,這個你得;別人做,你得不到。只要你做了,它一定有這個功效,一定不會失去。所以有了這個了解了以後,自己的內心當中,啊!就建立起這一個正確的認識。所以我們說心理建設,這個地方叫「擐誓甲」,擐甲精進——這一個東西,一定要我自己去做,這絕對不是別的人所能做的!實際上呢,別的人能做,可是對不起,別人做了以後跟你不相干哪,你的事情只有你來做啊!這是這樣。那麼而且必須要我親自負起這個責任來。以正確地、如理地見到這樣的一個實際狀態,然後經過了思惟、觀察,不斷地修習以後,使得自己的內心產生堅固,把這個正確地認識,而且達到非常堅穩的一種狀態。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一心一意地要摧伏煩惱,而絕不讓煩惱來控制我們。 133A 28:15 4:25:17

說實在的,現在我們修行人最可憐的事情啊,說起來是說修行、修行,一天到晚在煩惱當中轉。而真正最可憐的不在煩惱當中轉,什麼是煩惱大家都還不知道。我們大家再回憶一下,想想看對不對?所以前面每一個地方都告訴我們,這一開頭的時候就告訴我們哪,斷三過、具六想,那時候聞還根本談不到。它為什麼要具六想?第一個想是什麼?說我們在長夜無明、貪瞋癡三毒當中,居然沒有一個人曉得是我們在三毒,在貪瞋癡當中,這是第一種狀態。那麼一步一步,然後呢深入,一步一步地上來,告訴我們始終是這種狀態。乃至於我們有了正確的認識,開始修持,說對治的唯一的方法,一定要依著這一個戒、定、慧三個次序。而戒定慧三個次序,持戒,他不先說戒怎麼持,先告訴我們為什麼會犯戒。犯戒的四因,你們還記得不記得?記得記不得?第一個什麼啊?「無知」,一點都沒有錯,我們根本不知道。所以我在這個地方是特別......說起來也可以說非常慚愧、非常痛心的,我乃至於到以後,覺得極大部分同修跟我犯同樣的毛病,什麼?無知!哎喲,自己還覺得很修行;喔,我一天拜多少拜;哎喲,我盤在那裡,可以一盤盤幾個鐘頭;哎喲,我一天念多少佛;哎,一天哪,我吃一餐;哎喲,我早晨幾點鐘起來,晚上幾點鐘這個樣。忙了個半天,真的對了嗎?我不能說你錯,但是真正的對錯,不在這個上面判斷的,這我們必定要了解! 133B 01:14 4:27:36

我們必定要了解修行的特質是什麼,目的是什麼,如何修行方法,這一個非常重要!說原因無非是要想從生死的苦海當中透脫出來,如果只想為我們自己,好,小乘羅漢也好!假定想幫助別人,那同樣一個理由啊!同樣一個理由,一個只管你自己,還有要把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救出來,問題是一樣的——你的煩惱就是他們的煩惱,所以你必定要對這個問題根本解決。那麼這個痛苦的根本在哪裡呢?假定你不知道,說修,修些什麼呢?這個很清楚、很明白,很清楚、很明白! 133B 02:09 4:28:32

所以有很多人修行,「哎喲,我不怕苦!」結果你雖然苦啊是無益苦行,他因為沒有把握住這一個生死的根源何在。所以在這一點上面,在這個地方特別再提醒一下。你必定要了解,那你了解了以後,然後把整個的綱要、輪廓認識了以後,說現在曉得了:啊!原來這個痛苦的根源是業,業的主導是惑——就是無知、無明。然後呢,真正你只要把惑淨除了,下面的問題都解決。那麼為了淨這個惑起見,是有種種不同的方法,那個時候,你拜佛,拜佛對;打坐,打坐對;念佛,念佛對;是,當然你起得早更好,反過來說,你一天到晚睡大覺也一樣,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 133B 03:11 4:29:34

所以當初「臨濟」的弟子,是臨濟吧,我記不起來了。喔唷,他那個時候,那個時候盛唐的時候,禪是最發達的時候。那個是臨濟呀還是......記不住了,反正「鐵牛」他很有名的一個禪師啊,大家那麼禪堂裡面瞪大了眼睛在那兒拼命用功,欸,結果他老兄跑到後面去呼呼睡大覺。哎喲,老師看見了說:「別人在那兒都用功,你在那兒睡大覺幹什麼?」跑得去一看,他根本就看見老師來,理都不理,就這樣。欸,結果老師說了幾句話以後,發現那個弟子——對了!然後呢出來:「你們看看!你們在那兒自己用功,你看看後面這個後生小伙子,你們用些什麼功?」大家覺得:哎喲!在那兒用了功半天不對。真的跑到後面去看看,他在那兒睡覺!欸,睡覺就是真的用功喔!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喔! 133B 04:11 4:30:34

所以說明了這個什麼?你真正把握住這個重心,你能夠把煩惱降伏,對了!不過這個地方順便一說,我們不要說:「哎呀,他既然這樣,那我也去睡覺去啦!」那你就完全錯誤,完全錯了!這是告訴我們,你必定要把握得住這個重心在什麼地方,你如果重心把握得住的話,你用不管哪一種形式都對。就是這樣,這個是最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特別說明。 133B 04:40 4:31:03

那現在這個地方所指的,修行最重要的資糧善當中,精進第一。那麼精進的特質是什麼?一定是修這個善法。然後呢,這個精進建立起來了,摧伏煩惱,是不讓那個煩惱來摧伏我們。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133B 05:05 4:31:28

更思中途棄捨誓願所有過失。善思擇已,隨所作事,一切誓願悉願究竟,乃至未獲堅穩以來淨修其心。

我們進一步該想一想,唉!假定說你修了以後,中間覺得:哎呀,不行!不行!然後說:「唉呀,不行哪!」你中途退下來的話,這一個過失,這一個患害,那是非常厲害,非常厲害、非常嚴重啊!前面已經說過了,你能夠對這個道理,正確地善巧地思惟、觀察以後,那麼你做什麼事情,一定照著這個次第這樣去做。那樣去做的話,你使得你的要想做到的,一定做得到,所以令我們的誓願要得到究竟,得到圓滿。所以在你還沒有有正確認識之前,以及雖然認識了,不堅固、不堅穩,這一個時候努力地修習,努力地修習。所以,乃至於沒有獲得這個堅穩這個心的時候,要淨修其心,淨修其心。這個地方「未護」應該是「未獲」,應該是未獲,不過這個字我們還要去查一下看看。繼續下去,第三個力,堅固力下面以後呢, 133B 06:50 4:33:13

發歡喜力者。如是由其猛利欲樂勝解之力,精進未生能令生起。又令已生不退之因,謂由成就堅固之力或我慢力。最初入時歡喜而入,已趣入時,於其事業不欲斷絕無飽意樂者,即歡喜力,故應引發。

那麼什麼是歡喜力呢?前面說像我們前面所說的這樣次第,由於引發了這個勝解,「勝解」的話,就是對於這個法的正確的認識而確定不為所動,這個叫勝解。那麼既然在這個地方引發的勝解是什麼?喔!對善法——原來這個東西有這麼樣的好處啊!啊!到那個時候,你內心當中就產生一種好樂之心,一心一意要在這個善法上面努力,那個心裡邊產生堅強、猛利的心情。那麼這個心一生的話,這個精進沒有生起來就生起來啦,生起來啦!生起來了以後,真實去做的時候,如果不堅不穩的話,慢慢地做起來會退的。所以進一步由於這個堅固力的話,使得生起來的這個精進心就不退、不退。 133B 08:33 4:34:56

所以第一個是生起那個心;第二個,去做的時候內心當中堅固;還有一點,進入去做這個事情,因為你前面有勝解之力,而且有堅固之力,做的時候很歡喜。就是繼續不斷地向上,下面這個很重要喔!能夠對於我們所做的事業——這個事業就是修行的事業——不斷絕,不會中斷,乃至於「無飽意樂」,一直做啊,一直覺得繼續下去的力量什麼?叫「歡喜力」。這個地方講一下,這個地方講一下。 133B 09:21 4:35:44

我們大部分的同修,我想大家都有這個感覺,大家覺得聽見了佛法:「哎呀,好啊!修行好啊!」一心一意地跑得來修習。結果剛開始來的時候是一鼓作氣,然後咬緊牙關衝將進來,弄弄、弄弄、弄弄啊,慢慢、慢慢慢......這個每況愈下,每況愈下。再而衰,這個氣衰了;三而竭,到最後啊洩了皮球一樣,一點都沒有了。不要說歡喜,痛苦無比卻是!放嘛又放不下,提嘛又提不起,怎麼精進法?欸,他現在妙了,不!不!進來的時候,固然先策發這個勝解之力;然後呢還沒有修的時候,把那個殊勝的見解,還產生非常堅、穩的力量;然後趣入了以後,就產生很歡喜的這個心情。這個歡喜不是別的歡喜,就是說對你所修的這個內涵。譬如說我們念佛,越念是越歡喜,是拜佛亦然,做任何事情也是亦然。不但歡喜,而且你越做越歡喜,因為它好嘛!因為是越做越歡喜,所以你就捨不得放下嘛,這個叫「歡喜力」,這個叫歡喜力。 133B 11:12 4:37:34

所以古德們念佛的時候常常說:這一句佛號念起來「親切無比」,親切什麼?是我們人人歡喜的,哎呀!覺得親切,好歡喜,如果念佛的話。別的呢,沒有一個例外的,修行必須要的。它並沒有把「歡喜」那個名詞說出來,但是正規上去的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有這個內涵,是越做啊是越快樂,所以叫「現法樂住」,所謂禪定的,這是為什麼他們成就的原因。 133B 11:49 4:38:12

我們現在呢,說實在的,的的確確是宿有善根,宿生沒有善根不可能進來,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因為這個宿生的善根,這一世遇了緣了以後啊,它策發了。哇!然後這股氣就起來了,就像那個青蛙吹起來的時候,鼓了那個下面那個大大的這個像個氣泡一樣。但是,因為你沒有如法,不能如法地行持,所以吹、吹、吹、吹,那個氣就後繼無力,慢慢、慢慢越來越不對,越來越不對,越來越不對!所以等到出家三年哪,佛在天邊,再下去,沒影子了。 133B 12:35 4:38:57

現在不是,發歡喜力!那麼假定你做這件事情,越做越歡喜,叫你放掉你捨得嗎?我想誰都捨不得。不要說在這個地方,在前面剛開始講的時候,道前基礎講正修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個道理,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說讓修行作為你的朋友,不要把修行作為你的怨家,還記得嗎?還記得提的這些故事嗎?那就是這樣。你會覺得是越修行越歡喜,就像看見好朋友一樣,哎呀!你看見了這朋友,就是會啊大家也歡喜。就像平常我們一樣,坐在那裡上課,不一定大家開心,然後下了課,欸,如果你覺得朋友聊起天來的話,聊得個沒個完。為什麼?歡喜嘛!它就有這樣的吸引你的力量。所以從頭一路上面都告訴我們這個,不過呢,越向後說得越清楚,現在在這個地方說得最透徹! 133B 13:53 4:40:15

這個力量我們一定要引發,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引發了這個以後,好咧!這個力量是源源不斷,人家看起來是:「唉呀!你這種人哪,真是苦惱無比。」可是我卻是很快樂。所以古人一直說「貧道、貧道」,是身貧道不貧,窮沒關係。呃!哪怕沒地方住,我住在樹底下,住一宿、住一晚也可以。然後呢,的的確確雖然我沒錢哪,這討飯;討到好的固然好,討到壞的也一樣;討不到,餓也不怕!這個原因就在這裡,就在這裡。否則的話,儘管我們出了家了,樣樣現成,弄到後來還是塌在那裡呀,所以說「應引發」呀!那麼進一步要引發修學善法當中,所得到跟法相應的法樂,這個是最重要、最重要的!那麼這個法樂怎麼樣的? 133B 15:05 4:41:29

應發何等無飽之理,如云:「此於所作業,如欲遊戲樂,應著其事業,喜此業無飽。」

就像我們做事情一樣的,這個做事情像玩一樣。哎呀!因為玩得快樂,所以你越玩是越快樂,越玩是越快樂,怎麼樣也不覺得滿,不覺得夠,要這樣好耶!所以我們看看佛陀的因地當中,的的確確他生生世世做這種事情,我們看起來:「唉呀,捨頭目腦髓!」他假定真的把它看成苦事,誰願意做啊?沒有一個人願意做的,說實在話。現在真正問題在哪裡呢?始終是這一個。 133B 15:51 4:42:14

所以前面在忍辱波羅蜜當中,第三個諦察法忍當中,說得很清楚,「不解無其欲樂」。現在我們修行最苦惱的事情,最大的障礙,說實在的,並沒有真實地了解佛法的特質在什麼地方。然後呢我們聽見了一點名詞,摸到了一點行相,自己覺得修行,乒鈴匡啷啷撞進去,佛法的特質在哪裡啊?不知道!因為你不知道,照著我自己的心裡想:哎喲,我覺得我去苦行;我覺得我去念佛;我覺得我去拜佛;我覺得我去參禪。結果參禪的人哪,跟兩條腿過意不去,哎呀,盤了個半天哪,越盤越痛、越盤越痠。如果是大幸而克服了以後,以後跑得人家告訴去:「嘿!我能夠盤兩個鐘頭。」其實盤兩個鐘頭在幹什麼啊,誰都不知道!最大的情況呼呼大睡,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喔,你不妨去看看喔! 133B 16:55 4:43:18

當然我不是說盤腿的人都是這樣,真正了不起的人都是這樣來的。所以我剛才一再說明了這一點,一再說明了這一點,這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佛法的特質什麼?你要了解它的內涵,的的確確你有一種無上的妙樂在裡頭,這個就是歡喜力。你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啊!不要說在那個地方盤兩個小時,二十個小時;在前面說的,時間長不是害怕的原因,對不對?痛苦才是!一分鐘的痛苦都受不了。快樂的時候,如果是快樂的話,我們就怕時間短呢,越長越好耶!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有這個認識。 133B 17:51 4:44:12

所以在修「其因之業亦應無飽」,不對、不對,這個我們還沒有說到那地方。喜此無飽, 133B 18:02 4:44:26

謂應勵力發起喜心,如同小兒遊戲之業,無飽足心。又如樂果無所飽滿,其因之業亦應無飽,如諸俗人於安樂果能不能得,尚有猶豫且策勵轉,況行此業決定能生安樂之果。

下面說的,所以對這個地方,我們應該努力啟發這個歡喜之心,歡喜什麼?法,跟法相應。那個就像小孩子玩那個事情,他小孩子玩的事情啊,他永遠沒飽滿的。在趴這個地上,你別看他,唉呀,你叫他進來啊,他還不願意,唉呀,苦苦惱惱、拖拖拉拉的。其實我們現在,我們現在都是這個樣。唉呀!我們說起來真是可憐哪,我們在世間的標準來衡量是大人,拿佛法的標準來說,我們能夠像小孩子已經不錯了喲!我們像小孩已經不錯了喔!我們在長夜無明當中,夢都沒有醒啊,眼睛都沒開啊,不曉得在忙些什麼呀! 133B 19:18 4:45:41

所以呀,我們現在應該對於我們的佛法努力歡喜。所以第一個,一定先把佛的圓滿的這種狀態讓我們認識,說你這樣做有怎麼殊勝的大的利益,不這樣做,有什麼絕大的禍害。因為這樣的是非、好惡,有了一個圓滿的比較以後,那個時候我們一心一意要得到這個快樂的果。實際上,這的的確確是我們人人所要的,沒有一個人例外的。說你活在世界上要什麼?我要找苦,沒有一個人;修學佛法的人固然是,所有世間沒有一個人。做生意,哪怕強盜,他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啊?快樂嘛,很簡單哪!不同的是,他沒有了解真正的苦樂的因果,所以不如理,如此而已,對這個究竟的果是一樣的。 133B 20:24 4:46:47

所以現在既然我們了解了要得到這個圓滿快樂的果,這個果,是我們只嫌少不嫌多。那麼既然如此的話,你要想得到圓滿的果,幹什麼?我們了解一定要在圓滿的因上面去下,有這樣一分因,必定感這樣一分的果。既然你對這個快樂的果不嫌多只嫌少的話,你在下這個圓滿果的因,這個業因上頭也應該如此,所以「亦應無飽」。 133B 21:08 4:47:30

現在我們退一步來說,這個世間的俗人,就忙這些事情啊,這樣忙完了半天,是不是真正能得到安樂的果啊,他還不一定耶!但是他還拼命努力,這是千真萬確的。世間的人做生意,然後呢種田,實在在春天種下去,他不能保證說今年秋天一定有收成耶!萬一來陣颱風,萬一這個病蟲害,萬一什麼......。做生意的人萬一到那個時候市場上面,尤其是現在這個有什麼風暴,喔,他不管,大家拼命努力去做!而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由於前面的這樣地認真地修學,跟隨善知識,如理去了解,經過我們的理智地抉擇辨別,千真萬確,確定有這個果,那麼我們會不努力在業因上面嗎?當然!決定應該努力,這是可以肯定的! 133B 22:13 4:48:35

所以說來說去,修學佛法始終有一樣最重要的——正知見。所以這個佛在任何地方都說,佛法的中心是什麼?正見,八正道——正見,真正的佛法的中心是八正道。沒有一個例外的,持戒,持戒的宗要是什麼?正見。所以我們六和合的僧團當中,第一個「見和」,這是非常重要!那麼這個地方也是如此,我們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覺得:喔!你這樣做一定得到圓滿的果報;反過來說,你為了要求這樣的圓滿的果報,那麼一定要在這個因地上面這麼認真地去做。 133B 22:57 4:49:20

如云:「成樂否無定,尚為樂作業,若業定感樂,不修云何樂。」

那世間那些事情忙了半天,是不是一定得到快樂啊?還不一定啊,還不一定啊!尚且為了這種事情而忙得個不得了,而且很樂意地去做。現在呢,我們所造的這種業因,是一定能夠感得樂果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不去修的話,你怎麼會快樂呢?就像作生意的人一樣,明明曉得這個東西做出去的話賺錢的,結果你眼看著別人在那兒賺大錢,你停在那裡心裡面實在過意不去,對不對?我們人人可以了解到的,人人可以了解到的一個事情。喔!說現在眼前那個錢,喔唷,奉送給別人,不送給你,哎呀,你心裡面過意不去。那個錢並不快樂,可是你曉得那個錢可以換得你要的快樂,啊!所以你得到那個錢,說來得個快樂。現在我們也是一樣啊,我們對佛法確定曉得能夠得到快樂的,這樣。所以如果不在這個上面因地當中下的話,你心裡面應該為這個難過呀!所以你只要真正得到了正見的話,是必然有的現象。 133B 24:21 4:50:45

所以我們現在說:「唉呀!要修行啊,覺得提不起來。」原因是什麼?就是這個正見未得。如果你把那個正見產生了很正確的認識的話,你看得很清楚啊!何況前面、後面一再告訴我們,不要等到那個果出現,就在那個因地當中你去做的時候,那個時候已經本身快樂了。何況還有大果在後頭,而這個大果是更大的快樂。說來說去始終有一個問題,什麼?缺少正確的認識,缺少正確的認識。所以我在黑板上面,特別把這個「五拘礙」始終寫在上頭,你們常常提。第四個「闕隨順教」,跟那個正法相應的,完整的如理的教授不夠、沒有乃至於,不夠。最後一個,雖然你有了,但是你去修的時候,「得微少善便生喜足」,下面那四個字來不及寫。這個黑板上這幾個字不要把它擦掉,等到精進講完了之後再擦掉它,我們平常過來的時候看看它:嗯、嗯、嗯!對! 133B 25:41 4:52:03

又以此理亦不應飽足,如云:「諸欲如刀蜜,尚且無飽足,況福感樂果,寂靜何故飽。」如鋒刀蜜雖亦略有甜味可嘗,但若舐之必能割舌,可愛欲塵雖與現前少分安樂,然生現後極大痛苦,其受用者尚無飽足。況諸資糧能與無罪現前久遠無邊安樂,何應飽足。

嗯,這個說,這個不但是得到快樂,而且這個快樂還不應該飽足,不應該得到:「唉,可以了,可以了。」不可以!為什麼呀?下面說:就像刀上的蜜,刀頭的蜜,我們對那個刀上的蜜都不飽足的。刀上的蜜,喔!那是好危險,而且呢又是一點點;現在我們修學佛法,這個所感的果報是寂靜的,不但沒有危險,而且是絕對圓滿。 133B 27:01 4:53:24

所以下面說呀,刀頭這個蜜雖然有點甜味,但是你舔它的話,對不起,一定把你的舌頭割掉。現在世間上面很多這種塵欲,看起來滿可愛,眼前好像有一點點安樂,但是後面生絕大、厚的痛苦的果報,而我們對這個事情尚且沒有飽足啊!我想這是我們人人感受得到的,我們到了冬天,哎呀,睡在這個被窩裡邊很舒服;而是到了夏天,在那兒吹涼風很舒服;跑到廚房裡去啊,哎喲,這個吃起來又放不下;聊起天來啊,教你不聊還又覺得不行。這種事情啊,眼前是一點點的快樂,而且將來有無邊的大痛苦,我們從來沒感覺飽滿過,千真萬確的事實,不管什麼眼前的這些事情。 133B 28:04 4:54:27

而我們修學佛法,積聚這個資糧啊,能夠得到「無罪」——它總是反顯的,它反顯有一個原因,換句話說,喏!一切的過失都沒有的,只有好處。這個好處包括兩方面:不但究竟圓滿,而且眼前就好;反過來說,眼前已經好,是就後是更好,無量無邊。對這樣的,怎麼我們會覺得說:「啊!夠了,夠了。」不應該!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無飽地、永遠追求下去的。 133B 28:47 4:55:10

如是思已,應當發生無飽意樂,故為圓滿所修善業,乃至未生如日中時,日熾諸象趣向可意蓮池之心,應善修習。

這樣地善巧思惟了以後,我們第三個不但要歡喜,而且對這個歡喜要無飽,這個意樂就是內心當中:「啊,不夠、不夠!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所以對我們所修的圓滿的事業,就像什麼樣呢?就像這個,這個印度啊,哎呀,這個天氣熱得個不得了,說那個象,那個皮又厚,被那個太陽曬得,哎呀!所以跑到那個什麼「可意蓮池」。那個地方不但水清涼,而且那個,這個所謂花又美麗,又清涼、又美麗啊!就牠太陽曬得莫可奈何的時候,跑到那個地方,那種心情。只要這個心情還沒有生起來,我們一直努力地修學。等到你修學了以後,有了這個心情,自然而然,一直為這個心情推動你去努力。 134A 01:02 4:56:25

如云:「為圓滿業故,如日中熾象,遇池而入池,亦應趣其業。」

我們為了求得圓滿的這個因,為了求圓滿的果,那麼忙這個圓滿的業因的時候,就像什麼啊?就像上面說的這個故事一樣:太陽日正當中的,被曬,那個太陽,跑到一個這麼清涼美好的蓮池當中,啊!心裡面也應該這樣去做,也應該這樣去做。總之,這一點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你有了這個力量的話,修學佛法自然解決。 134A 01:48 4:57:12

不過到這裡有一個問題,大家說:「哎呀!聽來是很好,可是修起來為什麼心裡面這麼始終是苦苦惱惱,這個快樂生不起來呢?」原因是什麼?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我們要了解,第一個,根本因要把握住,有了這個根本因,進一步是圓滿因。什麼是根本因啊?正知見,你必定要對佛法有正確的認識,這樣。而這個事情還是靠什麼?靠我們宿生的善根,的的確確的。我們今天有幸而接觸了佛法以後啊,這個剛進來的時候,這個力量都很強,一鼓作氣。那麼這個作氣呢還要看個人的善根,有很多人善根足,他可以維持很久;善根差,維持就不久了。 134A 02:43 4:58:06

如果說我們諸位修學佛法的的確確上了道,越修越快樂,那是對了。不過這個快樂啊,一定要拿教理來衡量哦!所以佛法始終是什麼?最重要的正知見,這個正知見,一定是以無垢的經論的教理作為衡準的。你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因為你所了解修學的內涵,然後呢照著這樣去做——從善知識那裡。所以必定要善知識的話,就是說他是個經驗過來人,然後呢聽聞正確的方法。聽聞的時候雖然你沒有體會得到,可是你一聽覺得:「欸,對啊!有道理、有道理。」所以這個還要靠你自己的如理的思擇,不是聽完了書本一闔放在那裡,那沒有用!這佛說得非常清楚。佛的信心叫「淨信」,什麼叫淨信啊?淨字的特質是什麼啊?哪,就是這個!它的的確確不是說,啊,誰告訴你相信他;如果是你沒有如理抉擇的話,這個人告訴你這樣,那個人告訴你這樣,到那個時候的啊,那害了,那就害了。一貫道也是、盧勝彥也是,你跟著哪一個對啊?跑到佛門當中就算你走對了,他就念佛的說念佛,參禪的講參禪好,你又莫奈何了! 134A 04:15 4:59:37

上面說到這個歡喜力的這個心情,這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非常重要的事情。總之,我們要使得自己的內心,對於佛法有了認識以後,然後呢你去如理思惟、如理體驗,到那時候自然而然哪,你會生起跟這個法相應的。那麼關於這個道理,我想我不必多講,你們就把前面所說的很多這種事實,來在內心當中,深深地策勵自己,遵照那個次第。萬一到這個地方還了解得不清楚,那麼照前面去找;反過來,當這個地方深的地方,你有了正確的認識,前面那種淺近的地方啊,自然都一一迎刃而解。因為這樣,所以你是越學是越快樂,越修是越高興!就這樣,越修是越高興! 134A 05:35 5:00:59

那麼這個就是說,當我們正式進入以後,對於我們所修的佛法,能夠繼續不斷的力量是「歡喜力」。而對於這個歡喜力啊,永無飽足之感,永無飽足之感。我們平常說「乃至菩提」,乃至於到成就菩提了,一直要做。這個這句話下面,你們不要誤解,以為到了菩提就不要做了。到了菩提成了佛果以後啊,他永遠以這個無限大相應的這種精進力,他不要......任運的就是這樣。所以十八不共法當中「精進無減」,他那個精進達到了頂點以後,欸,卻是永遠以這種大精進力量上前。這個是理論是如此,我們看看事實呢,喏,不是嗎?佛在世的時候,他為老比丘穿針、伺候病人,處處地方說明這個事情。哦!一個年紀老的比丘,補衣服看不見哪,唉呀,這個針怎麼穿也穿不過去啊!他就說:「唉呀,我現在年紀大了,這個看不見,哪一個人幫幫我忙啊!」佛聽見了馬上過去,然後呢,「哎呀,你不行啊,我幫你忙!」這個老比丘一嚇,什麼?佛來給他穿哪,「喔唷,不可以、不可以!」欸,他馬上啊他就給他穿。 134A 07:24 5:02:48

有一趟佛在那兒生病了,那麼不大舒服,在那兒休息。那麼阿難為那個新來的,新戒的年輕比丘們講說,講到「精進」兩個字,佛就,雖然病了,就坐起來,說:「阿難哪,你在那兒講精進啊!」阿難說:「是、是、是。」啊!他聽見了無比地歡喜。這個處處地方說明什麼?「無飽意樂」,不要說行,乃至於聽見這個名詞就歡喜。說我們前面曾經說過,《入行論》上面告訴我們:「困難不應退,皆以修力成,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大家還記得這個偈子吧!這個困難不應該退,這個退絕對不是被困難而退,為什麼呀?真正重要的不在困難不困難,而真正重要的在應該不應該。你如果正確地了解了以後,說:「喔,這才是應該做的!」應該做的事情你不要怕,你只要是如理地去修習,一定能夠成就。就像平常事情,先頭你聽見它的名字,喔唷,就害怕得要命!到後來沒有它啊,哎呀,你還少不了咧! 134A 08:46 5:04:10

我們常常舉一個比喻說辣椒,哎喲,第一次嚐到那個辣椒,吐了個半天,用水弄了個半天哪,啊、啊!我自己怎麼樣我忘記掉了,容或有、容或沒有;可是我的的確確看見那小弟弟們,喔唷,吃了個辣椒,弄了個水啪了個半天,哎,哭啊、鬧啊!欸,但是等他長大了,他就沒有辣椒沒有味道,就是這個樣。所以我們現在也是那樣,儘管開頭有困難,你只要如理去做的話,到後來啊,哇!不要說去做的時候你歡喜得不得了,一聽見這個名字啊,你在病當中都坐起來。那是誰啊?佛,他親自告訴我們,這件事情這麼個好法。想想看,你有這樣的精進力量,哪一樣事情做不成功啊!現在說實在的,我們哪,為了這種世間的小小的利益,哎呀,忙得是放不下,這個放不下。這事情前面一再說的,這個眼前的小利,將來究竟有沒有結果都放不下,何況這個佛法!最可憐的,始終,前面告訴我們的。這些一步一步地,如理地這樣上來。 134A 10:05 5:05:28

那麼這樣呢,雖然無飽足,欸,妙了,雖然無飽足啊,他下面還告訴你,雖然你無飽足啊,又要停一下。現在固然在我們沒有修的時候,他教我們趕快站起來,要努力;真正修的時候,他還很巧妙咧!告訴你——暫止息,你還要休息、休息,不過這個休息是暫時的。下面看, 134A 10:31 5:05:54

暫止息力者。發勤精進身心疲勞須暫止息,

嗯!這個「暫止息」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從前面,從勝解開始,然後由於勝解得堅固,而歡喜行持的時候,那個時候策發我們努力去做。那個時候去做的時候啊,我們身心都會疲勞的時候,當這個時候的它要休息,要休息的!一直要等到你身心完全調柔了,完全調柔了,跟定慧完全相應了,那個時候自然任運是「無功用行」。為什麼要這樣呀?他下面解釋這個道理。 134A 11:20 5:06:44

若不爾者則極厭離,能障後時發精進故。

他說假定你不休息的時候,那麼弄到後來,你呀,唉呀,感覺得疲倦得不得了。因為疲倦,所以你就心裡面是厭患;因為厭患,你就遠離精進;因為遠離了精進,以後就沒辦法認真修行了。所以這個修行這個東西,的確要得其善巧,使得我們越修越快樂。 134A 11:54 5:07:18

我們上面剛才講那些事情,就真是可憐哪,靠宿生的善根推動我們,結果我們進來了以後,沒有得到如理的方法,是越修越苦。善根深厚一點的還咬緊牙關,可是一點味道都沒得,這個是好可惜的事情,好可惜的事情!那麼現在呢,得到了,歡喜呀,他還要讓你停止。欸,前面我曾經跟大家說過,我自己的經驗也是如此,將來你們體會了一定會體會得到。我相信在座的,有的同修說不定也已經體會得到,當你正在恰到好處的時候,讓你休息一下停下來的話,你雖然身停了,心裡面哪,哎呀,你一直在想!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何況是你累的時候,這是一個最佳的方法。所以你把握住了這個原則,正知見得到了,你怎麼做就對!不過呢,下面說: 134A 12:59 5:08:22

休息無間仍發精進,

欸,等到休息了一下,等到疲勞恢復了,繼續地努力。 134A 13:06 5:08:29

前事究竟不應以此便為喜足,應於上勝更發精進。

下面這句話很重要啊!短暫的一點事情,是,累的時候要這樣地休息;然後呢當你這樣精進,那件事情究竟圓滿了以後啊,還不可以停止哦!不要「以此便為喜足」,在這個上面還要什麼?「應於上勝更發精進」,比你現在做的那件事情,還要向上、還要超勝地繼續精進。這個話怎麼講?這個話怎麼講?這個點對我們是特別重要!不管我們現在修學是從哪一個路進去,說持戒、學教、參禪、念佛。哦!我們剛開始進入佛門當中,說受戒,哎呀,然後呢戰戰兢兢那個戒相,然後做的戒相當中啊,完全百分之百地做對了,那個時候不要停止。不要說:「哎喲!我做對了,這個人不對,那個人不對。」你錯了!我們必定要懂得「法、體、行、相」這個次第;就算法、體、行、相圓滿了解了,你曉得戒是什麼啊?是定、慧之基,真正的根本是在啟發定、慧,戒只是破煩惱,定縛、慧殺,這樣的!這個才是持戒。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不要說我們還沒有碰到邊的人不會諍論是非,你是我非;就算你那個戒相持到,哇,像佛一樣,那正好那個時候,你有了這個基礎深入定、慧。就算你得到了定、慧以後,趁這個機會,然後呢濟度眾生,眾生無邊,你哪有停止的時候! 134A 15:10 5:10:32

學教也是,現在我們學了一點,哎呀,懂得了,好像樣樣都懂。唉!我自己以前一直犯這個毛病,所以我說到那裡,那是以很懺悔的心情,告訴大家我的毛病。因為懂得一點點文字,哎呀,什麼都懂了,眼睛從這裡搬到那裡。喔唷!看看世間看不見一個人,這樣。啊!就除了我以外什麼人都看不見——錯了、錯了!這「教」不是說你講得頭頭是道,三藏十二部樣樣看過,不是呀!它講的內涵是什麼?所指的特質是什麼?你怎麼樣把這個特質運用到自己身心上面,怎麼樣把法界有情,一切能夠從生死苦海當中解脫出來啊! 134A 15:57 5:11:20

然後參禪、念佛也是如此。所以不要說我們現在這個參禪連它什麼都不懂啊!大徹大悟了,絕對不是說:「欸,大徹大悟了,好啦,我眼前便是快樂人也!」那個祖師有這個說法的,這個話對不對?對,這是鼓勵我們的。但是另外祖師們說,說:「你未悟以前是如喪考妣。」悟了以後呢?大徹大悟了以後他怎麼說啊?「如喪考妣!」欸,妙咧!古來的人他最大的事情就是父母之喪,是莫大於此。當然你沒有悟,哦,這個生死事大;那麼你開悟了呢?開悟了他還是這麼忙,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念佛的人也是如此,我們不要說得到一心不亂了,對不起,錯了!你覺得得到一心不亂了,不對!所以我一直說,如果說你現在的念佛——我說我念佛是念這四個字,是的,你把四個字掛在口頭就夠了,那往生不往生不要去管它。可是很明白,假定你得到正見的話,你說我不是為了這個事,不是為了這個四個字,是要求往生。實際上呢,真的目的為求往生嗎?不是啊! 134A 17:12 5:12:35

求往生到了個邊地,就好像我們現在這個窮人啊,唉呀,這裡戰亂,想趕快逃出去,跑到那個地方去啊,結果別人在那兒發大財,賺大錢,你跑到那兒做個乞丐。唉,想想,不行、不行!到那個時候你還要努力對不對?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要去是幹什麼啊?成佛。所以以前我也策勵大家說要求上品上生,究實說來的話,你求上品上生的概念還不對。那麼,為什麼要念佛啊?我要成佛,很簡單。所以你必定在因地當中,這個因要完全做對,說我為了要學這個。所以尤其是現在,引導到我們大乘當中,大乘的特質是什麼?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什麼啊?要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沒有一個遺漏,使他們個個成佛。然後在你選擇過程中,覺得「阿彌陀佛」這個人了不起,我要學他,你為了要學他,你要親近他,那時候你念佛。 134A 18:13 5:13:36

所以那麼那個時候念佛了!現在我們的條件不夠,以前的念佛啊是實相念佛,說現在不對,我觀想,說觀相,乃至於只有持名。所以你能夠這樣做的話,現在固然散亂的拼命得到一心不亂;得到一心不亂了以後啊,還要從一步一步上去。所以你要從所謂「凡聖同居土」的邊地來進入,一步一步到上品;上品上生了還不夠哦,還要進一步,「方便有餘土」我可不要去,要進入「實報土」,要生到「寂光土」,那個才是我的目的啊!所以他上面說,告訴我們:「前事究竟不應以此便為喜足,更應於上再發精進。」很重要喔! 134A 19:04 5:14:27

始終記住一句話——如此因感如此果。你事情還沒有做你先已經想了:「哎呀,我啊,反正只要怎麼,這樣就算了!」你忙了個半天,等到你結了果了以後,就算得到,對不起,然後你停在那裡,因為你當初就是這樣。所以這個事情啊,我們要千真萬確,如果想我們要得到圓滿果的話,佛法告訴我們的——因。這個是有一個辦法,只有一個辦法,我們要曉得自己無知,要如理地學最圓滿的因,最圓滿的因。所以我們假定一開頭了解了這一點,那作法就完全不一樣,作法就完全不一樣! 134A 19:51 5:15:14

所以我常常感覺得,本論給我的太多殊勝的教誡,讓我們哪......。對我們的住在這裡的同修來說,我想我們常常聽見的,說「若要佛法興,莫非僧讚僧」、「不要毀謗別人」等等。這個話常常聽見人家說,也掛在口頭,可是動不動啊就是批評是非。然後呢,歡喜念佛的人就說:「哎呀!念佛實在,這個參禪是口頭禪、又難!」歡喜參禪的人又說:「啊,這個念佛是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好像事情不夠味道。那麼學教的人說:「你們這些人道理不懂,是盲修瞎鍊!」欸,為什麼原因?根本在這裡。 134A 20:42 5:16:05

是,你一開頭時,你目標如果放正了以後,這個問題都沒有了。這話怎麼講呀?簡單地來說,假定說你一開頭的時候,說這個圓滿因你認得清清楚楚——我要成佛。是,然後你這個最正確的,有人反對嗎?我想在座的沒有一個人例外的,百分之百地不但同意,而且全部說:「我要這個!」然後呢,要想得到這個,你有了這個正確圓滿的認識,在這個圓滿的認識當中,找到你相應的路,然後這樣你步步上進。必然將來你要究竟圓滿,究竟圓滿的,一切都要學,所以你為了究竟圓滿起見哪,眼前我們學的只是學相應的那一部分;相應的那一部分,這個成就了,一步步上去。 134A 21:34 5:16:58

我們像爬樓梯一樣呀,說我要登那個摩天大廈,可不是一步跨上去的哦!怎麼辦呢?眼前相應的跨一步。我絕對不是跨了一步停在那裡,「好囉,哦,跨過囉!」對不起,只跨一步。現在跨一步的目的:再上一步、再上一步、再上一步、再上一步......,現在你的目的登到這個地方。是啊,眼前我力量不夠,是沒有錯,那麼跟我相應的,我只有學教;跟我相應的,參禪;跟我相應的,眼前這樣!所以本論一開頭的時候就告訴我們說:眼前能做的是做,不能做的啊,絕不能因為不能做的棄捨它!恰恰相反,不但不棄捨,正是眼前做的是把因慢慢地積累了,障礙去除,資糧集聚,可以步步上昇。 134A 22:29 5:17:52

所以我曉得,我要成就圓滿佛的時候啊,將來一定都要學,既然要學,我因地當中這個因種先下得正確,我當然將來樣樣要學啊!一方面要把自己學,一方面把佛法要圓滿無缺地維持在這個世間,幫助別人。結果我做不到,我只能念佛,看見他參禪:「欸,好啊,你幫了我的忙!」你學教:「好啊,你幫了我的忙!」他持戒......那麼我們每個人做起來,這不是好了嗎?所以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的話,正因為我只能念佛啊,我就拼命讚歎不是念佛的人,其他的每一個也是如此。必然的你在這種條件之下,上面所說的輕而易舉做到。結果好處,嘿!妙了,是你的,佛法也就圓滿了,而你在因地當中一點不錯。等到那個時候你念佛念對了,固然是持名念佛念對了,再上昇啊,然後你把念佛法門透了,然後呢你再學別的啊!最後樣樣東西學好了以後,然後你濟渡眾生——你歡喜什麼我就給你什麼。欸,你的佛願才能圓滿哪!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134A 23:50 5:19:14

所以這個地方說啊,「前事究竟不應以此便為喜足,應於上勝更發精進」。這個要從因到果,注意哦!這個因就是我們眼前下去的第一念。不要現在處處地方都是求眼前的、小小的地方,「哎喲,就這樣算了!」處處地方討一個小便宜,討一個巧,這個錯了。你必定在因地當中要注意,我決定要做圓滿的因!事實上做得到做不到?事實上做不到,正因為做不到,所以要你要這樣去下圓滿因嘛!你做到了,做到了你就是佛了,你還在這兒幹什麼!這不是道理很簡單嗎?正因為你現在做不到,正因為錯,所以你必定要在因地當中一步無錯。現在你下的因種已經弄錯了,你談什麼果呀!這不是很簡單嗎?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哪,是不應喜足,要從這個地方開始認識哦!要不然的話,你這個不應喜足這個兩個字的話,文字可通,實際上摸進去,就摸不到的,你只是摸摸文字而已哦!現在我們繼續。 134A 25:02 5:20:26

如云:「若時力衰乏,為後故暫捨,為趣後後故,善竟即應捨。」

欸,那我們現在真實如理地去做了。那麼做了一些時候啊,慢慢地做得很累了,或者是體力的衰,或者是心力的疲,那麼為了以後繼續精進的話,暫停一下。休息以後啊,努力向上,所以呀這樣地步步上進,這個是對於過程當中。同樣地,做任何一件事情,當這件事情做圓滿了以後啊,捨掉了,馬上再繼續進步。 134A 25:49 5:21:12

此後所說極為重要,

這個後面就講的是非常重要哦! 134A 25:53 5:21:16

若以前德而為喜足,則能障礙修證眾多勝功德故。

這個太重要了!假定你在這個上面不認識,就以這個作為沾沾自喜,就以為足夠的話,在修行的廣大的功德啊,那障礙太大、太大。前面這個精進一度,你們務必要好好地認識。前面已經說過,今天再說一遍,關於這個「忍、進」兩點,太重要、太重要了! 134A 26:27 5:21:50

此又顯示發精進規,謂應俱斷,太為熾然,功用過猛及太散緩,當恆相續如瀑流水。

那麼這個地方又特別地說明一件事情,這個暫止息力啊,特別說明,這個發精進的這個方法,這個善巧應該得其中道。這個過分的都不可以,太猛熾然不可以,太散不可以。所以佛就調琴喻,調得太緊了繃斷掉了,太散了那個琴彈不出聲音來,不行!那像什麼啊?像這個「瀑流水」一樣,一直繼續,這才對。關於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134A 27:20 5:22:43

所以這個精進一定有幾個特質,幾個特質。那個大家還記得《瑜伽師地論》上面告訴我們,第一個是「披甲精進」,然後呢「加行精進」,然後呢「無下、無退、無足」。在第一個披甲的時候,就是我們心理建設的時候,這個認識要十足十的,要十二萬分。百分之一百不夠啊,還要超過一點,百分之一百的話不夠,這個是心理建設。然後你真的去加行的時候啊,欸,不要說百分之一百不可以,百分之一百二十固然不可以,百分之一百都不要。你有一分力量用三分,有三分力量用七分,要保留一點,就是這樣。等到慢慢、慢慢地力量越來越強,這個才可以。所以前面告訴我們,這裡又告訴我們要這個樣! 134A 28:18 5:23:42

吉祥敬母云:「修殊勝德時,尊曾無急緩,故尊諸勝德,前後無差別。」

喏!真正修這樣的殊勝相應法的時候啊,世尊他做的時候是恰如其分,不太急、不太緩。因為能夠這樣,所以他一直在上進,所以他前後沒有什麼差別。我們常常說龜兔賽跑,你別看那個烏龜跑得慢,卻先到、卻先到! 134A 28:55 5:24:19

博朵瓦亦云:「如席摩主巴之逐盜者無益,應如絳巴之逐盜者,

他們兩個人同樣去追強盜,一個捉到了,一個捉不到,為什麼?他下面說: 134B 00:00 5:24:34

初先預備,次乃至未及盜處而追,如是緩追,又須耐久。譬若全不停息,速猛而進,走至極乏,坐不能起,等同未進。」

這個很容易懂,說我們要追強盜,先看看自己的氣力:嗯,怎麼弄法。譬如說我們要去捉強盜,去的時候,看看我的氣力比強盜大不大,如果不大的話,還要找些同伴,還要手上武器等等,每一樣東西準備好。然後呢你慢慢地去追,不必猛追,要耐久。而不是說你一口氣,哇,拼命追!然後呢跑得個筋疲力盡,塌在那裡,好了,強盜逃掉了!那不行。這個煩惱啊,是亦復如是,亦復如此。 134B 00:43 5:25:23

那麼說到這地方,我這兩天到台北去,台北去有個因緣,就是有這個居士,他也聽說了這個懺悔這個法的殊勝哪,他也跑得來問起那個懺悔,那麼我也特別去給他說了一下。那天這個林居士也一起去,他聽了很高興。中間有一個小小的插曲,他以前是這個念佛的,後來因為聽了這個論以後啊,他覺得:唉呀!不念佛了,念這個地藏王菩薩。嗯,他先沒告訴我,後來告訴我了,我說:「欸!這個念佛有什麼關係啊?而且我覺得末法的時候修念佛最好,你為什麼不念佛,念地藏王菩薩?」哦,後來他就告訴我。唉,我說:這錯了!這錯了!我的真正的用意不在念什麼,就是念這個的訣竅上面,念這個訣竅上面。所以如果說你覺得,你一開頭的時候覺得你願意學地藏王菩薩,那好;你一開頭的時候覺得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好的。問題不在念哪一個,而是第一個,你要正知見;第二個,在正知見過程當中,你走的正確的、如理的方法;然後呢,你能夠圓滿把握住了,你怎麼走都對。好!那麼這樣子。「啊!對、對、對、對!」以後他就改過來,又念佛,欸!他念得很好。 134B 02:11 5:26:50

那麼後來這個拜三十五佛的中間哪……還沒有,這不是這一次。以前在另外一個地方,他又有個同修跟我說:「欸,那我拜三十五佛的時候,我不是可以把每一個人、每一個佛像都看成阿彌陀佛,可以嗎?」我說:「可以。」當時。實際上呢,真正說起來的話,內涵很不一樣,這個我這個地方要特別說明一下。就是對我們一般人來說,尤其是不明教理,他也不想了知教理,或者沒有能力了解的,那最好的方法你隨順著他,跟他相應的。你叫他換一個啊,哎呀,那他千辛萬苦弄了半天,瞎摸八摸,說不定到時候滿好念佛,他也念地藏王菩薩;滿好念地藏王菩薩,他也念觀世音菩薩,弄得來莫衷一是。如果你分辨得清楚的話,那時候不一樣,學哪一個法門那是沒有關係的,主要的就是說,你一定要了解這個情況。 134B 03:09 5:27:49

那麼我剛才說,剛才這個回答說,啊,拜三十五佛,究竟有什麼差別?因為這個關係啊,我想起來在這個地方說一下。剛才暫止息力裡面特別說明,究竟以後,不要以此便為喜足;文字沒有講,我特別說明,我們最初第一因要完整。你能夠這樣完整的話,將來究竟圓滿的時候啊,必定是最省事、最快速。反之,因為眼前力量不夠啊,你覺得想討一個巧的話,結果是吃了大虧、上了大當。上誰的大當?不正知見,沒得話說還是自己,所以在這個地方我應該提醒大家一下。佛佛道同,沒一個例外的,十方一切佛是共同一法身,但是所現的報、化相,那是完全不一樣,尤其是化身相,為什麼?化身是應眾生根器應化之身,應你的根性,用這種方法,這樣。那麼這個說明什麼啊?眼前我這個條件,要學這個法門。假定是我只是要學羅漢,好,你解決了煩惱,可以了,停在那裡也不要動。究竟不究竟啊?不究竟啊! 134B 04:40 5:29:20

同樣地你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從這條路究竟來看,你只要走上去了,一定對。所以《法華》上面說得清清楚楚,不要你得到往生都對呀!《法華》上面說得很清楚嘛:「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你散亂心跑到廟裡面去,「哎呀,阿彌陀佛!」這麼一句話,就成佛了。真的成了佛了嗎?沒有欸!只是成佛的因種下去了,將來遇緣慢慢地策發、策發,就成就。遇這個緣,還是要經過這麼大的、長遠的時間,《法華》上面也授記說得清清楚楚——經過無量阿僧祇劫。這個無量阿僧祇劫,不是叫我們在那兒睡大覺哦,不是在那個地獄裡面,那個沒有用哦!還是在《法華》上面,你看舍利弗尊者,那些大尊者,一個一個都是這樣——你將來還要供養兩百億恆河沙數諸佛,如何、如何,然後成佛。換句話說,你還要經過這麼長時間,如理修行,然後你成佛。那個因只是種下去,然後不斷地與善法欲相應的。 134B 06:00 5:30:39

現在我們哪,前面中士道的時候,這個十二因緣學過了,大家應該這個理路很清楚,對不對?這個因怎麼樣感果,靠什麼力量呀?一定是靠一個力量,什麼?如果說,生死當中的話,與無明、觸相應的「愛」來滋潤它;如果說你跳出生死輪迴的話,應該是明——智慧、正知見相應的善法欲,還是「愛」來策發它,對不對?那必然還是如此啊!所以不斷地淨化你的,一步一步地上來。那麼這個時候,它淨化的過程當中,必定什麼啊?把我們不同類型的煩惱的種子,以及現行習氣,一一淨化。它淨化過程當中,我們什麼樣類型的煩惱,他以什麼方式來對治,這個緣起不一樣。 134B 07:04 5:31:43

平常我們世間來說,「生了病看醫生」,這句話千真萬確就是如此,這句話本身只有一句話,這任何病都是說「生了病看醫生」。可是你真的看醫生的時候啊,它絕對不是說,一個醫生一味藥。你生......,外科他也這個,是內科也這個醫生,這個不可以!然後呢,你傷風也這味藥,感冒傷風一味藥,然後呢癌還是這味藥,肺病也是這個藥,寒病也是這個藥,熱病也是這個藥,有這樣的道理嗎?請問有這樣的道理嗎?所以大家記住哦!所以我們因地上面哪,務必要知道這個事情,務必要知道這個事情! 134B 07:55 5:32:35

所以不但是說我們凡夫,喏,看看哪,《華嚴》——圓教,為什麼他能一生圓曠劫之因,善財童子跟他的五百個同參呢?他就是找了各式各樣的善知識。因為我們修學過程當中,沒有別的,就是煩惱障、所知障,因為每一種不同的障礙,有它不同的特質,有它不同的對治;要對治它,有不同的專門的善知識,專門的醫生。你只要找對了,的的確確能很快地問題解決,靠什麼?就是因地當中。喏!這個善財童子,在沒有求證之前,他的地位叫「十信滿心」。什麼叫十信滿心啊?他那個信心已經徹底清淨,完全不在自己,繞著我轉——淨化了自己。他徹底信得過佛法,徹底信得過善知識,徹底信得過煩惱非靠善知識對治。所以對這個病找這個人,然後呢這個人解決了,再找這個人、再找那個人、再找這個人、再找這個人、再找這個人,欸,這麼最後還是......。 134B 09:09 5:33:48

他這麼高了尚且如此,我們現在下腳第一步不如此,等到哪一年?或者有人說:「是嘛,他這麼高才可以呀,我們因為差不行啊!」我的感覺不是。不管是高是低,佛法一個原則——業感緣起,這個大家有沒有人不了解的?我想沒有一個人不了解的。「如此因感如此果」,你在因地當中下的什麼因,那麼將來做的,無非是把這個因慢慢地把它策發圓滿,對不對?他十信滿心,那還是就這個因感這個果,現在我們下腳第一步也是如此啊! 134B 09:52 5:34:31

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的次第,一定是什麼?聞、思、修。所以善財童子在修的過程當中這樣作法。那麼修之前面還要什麼啊?還要思,思之前面還要聞,對不對?欸,聞的時候你就把這個正因種下去,然後呢根據這個正因是如理思惟,得到了以後,然後如理修證,這是所以他真正成就的原因。假定你在聽聞的時候,這個因沒種下去的話,對不起,修沒有你的份! 134B 10:26 5:35:05

所以舍利弗尊者同樣地坐在這個會上面,華嚴會上,大智如舍利弗坐在那裡如聾如啞,為什麼呀?哪!因為你聞、思慧上你沒有種這個正因。這個現在很簡單,我們在那兒講,有很多人歡喜念佛的,他才聽不進呢,「你們說那些!」參禪的,他一樣聽不進,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在這裡覺得:「哎呀,這個好啊!原來告訴我這個方法,正要告訴我去念佛、去參禪哪,並不違背。」但是他聽不進,為什麼呀?對不對!道理就在這裡。所以我們務必要知道,這個「因」最重要。 134B 11:08 5:35:48

所以《華嚴》上面就說得很清楚啊,「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初心難。」我想在座的有的同修曉得這句話,《華嚴》上面說得非常清楚。發起這個心,發什麼?菩提心,跟這個究竟圓滿菩提心,圓滿菩提心什麼啊?圓教佛——這個究竟啊,兩樣東西沒有差別,一點都沒有差別!「如是二心」,這個兩樣當中啊,「初心難」。嘿嘿,不是成佛難欸,就是你下這個因難哦!為什麼?你只要這個因對,果一定對,眼前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我燒一個飯,你只要燒的飯嘛要用米,燒的菜嘛要用菜,然後拿回來,每一個步驟做對了,你不要問他飯好不好、熟不熟,一定好!你如果這個因弄錯了,不管你怎麼忙,一定不對!對不對?現在《華嚴》上面所講的,這個兩個是指「修」這個位次來說的,修這個來說就修證。所以說,當初見道的時候,見道的這個,跟這個究竟圓滿的,這兩樣東西啊,說「初心難」。 134B 12:36 5:37:15

但是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了解了,這個修之前要有什麼基礎啊?要有思。思之前要有什麼?要有聞。聞之前要靠善知識。但是他不說善知識的原因,是為什麼啊?就是說自他兩個力量,不能欠缺,他力外面善知識,自力就是聞、思、修。所以真正重要的,這句話徹底圓滿地來解釋、來認識的話,卻不是等到善財童子十信滿心啊,到了那個時候已經來不及了,而是在我們現在下腳第一步啊! 134B 13:22 5:38:01

所以有的人已經走了一段路了,那是莫奈何了,那是的確。所以佛絕不是說:「哦!我這個《華嚴》最圓滿。」不是的。是,他在《華嚴》會上說,然後呢對其他的人也是這個圓滿、那個圓滿,因為佛只有一個目的,怎麼樣應你們的根性,把你們救渡出來。你們已經走了這個路,那麼走了這個路就這個路走上去囉,這個千真萬確事實啊!所以究實說來,哪一個法門、哪一條路,最極來說——究竟成佛!所以《法華》上面說得清清楚楚。但是對我們如果想走直截快速的路子,這個是這條路,這個是這條路。 134B 14:09 5:38:49

所以已經進入了,那我們讚歎:「好、好、好!你參禪,好!念佛,好!持戒,好!沒有一個不好。」然後如果對我來說,我的的確確在現在這個圓滿的教法上面,初心下第一步的話,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先把前面這種錯誤的這種因,統統把它洗除乾淨,從頭開始,所以要懺悔。那個時候懺悔的時候啊,不要說:「啊,我只拜阿彌陀佛!」如果是只拜阿彌陀佛,說實在的,這個《廣論》也可以不必學,只要你好好地去這樣去一心念佛就行,而且也不必出家,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到了極樂世界,決定有你的份,慢一點沒關係嘛,這千真萬確的。懂不懂這個道理? 134B 14:57 5:39:37

這個概念哪,所以最主要的,所以現在也不是急著大家說,哦,聽懂了馬上做到它,不是!第一個要了解它,了解它整個的重要的概念在什麼地方;了解了以後呢要認得它,它所指的內涵是什麼;找到自己下腳的地方。凡是這個東西最主要的,所以一定要對這個教理的基礎建立得非常穩固。你有了這個教理的基礎,穩固的基礎以後啊,然後你能夠簡別是非,什麼情況來都不怕,什麼情況來都不怕。在我們修行過程當中你真正做的時候啊,一定有各式各樣的不同的情況出現。情況出現,假定你了解了這個完整的認識以後啊,好的當然好的,壞的也是好的;反過來的話呢,壞的固然是壞的,好的也不一定好,是壞的。這話怎麼講?這個要說一下。 134B 16:04 5:40:42

當然剛才說,如果你不認識這個道理,壞的,壞的來了你又受不了啦,不曉得怎麼辦哪,被它障礙住!然後乃至因為你不認識啊,平常說,人家來對你有不利或者什麼,哎呀,你生煩惱,輾轉地,那當然是壞囉!好的呢?這好了你就歡喜啦,哎呀,覺得好、好、好、好!最壞的,不是,應該最小的損害是什麼啊?你覺得好、好,停在那裡啊也就不前進了。所以,既然不前進的,好嗎?也不好嘛,所以好的都是壞的。而弄得不好的話,因為你覺得好了就歡喜耽著啊,所以種種問題引發,人家說著魔等等都是從這上面。哎喲!你覺得好得很啊,你沒有能力去判別它,下面緊跟著壞的就來了。 134B 16:55 5:41:33

反過來,你了解了以後,說好的,好的嘛當然好的,為什麼壞的也是好的呢?你假定說究竟圓滿了,還要修行嗎?不要修行。所以說,既然是你不了解,當然處處地方都是缺陷、都是壞的。現在你認得了曉得:哎呀,這個壞的,正是我了解了,我可以了解了去改善了!這個不是我們修行正是最重要的這件事情嗎?所以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啊,就壞的也是好的,無往不利!對不對?所以這個地方呢,特別地這一件事情上面,跟大家提醒一下,跟大家提醒一下。 134B 17:43 5:42:22

所以前面這一個順緣,下面最後補充一個,這一次順緣我們再記一記,哪幾個順緣啊?勝解力、堅固力、歡喜力、暫止息力。尤其是這個暫止息力的特徵是什麼?你了解了剛才這個道理,才曉得那個暫止息力的特徵。大的地方來說,善財童子參了一位善知識,他絕對不會說:「哎喲,好囉、好囉!」絕對不會像我們說:「啊,我現在得到了,這個參禪了,啊,那大徹大悟了!好了,安然睡覺。」不是,祖師說得清清楚楚,大徹大悟時候啊正是如喪考妣,趕快再向前哪!念佛的得到了一心不亂,趕快就是努力上進啊!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如此,所以我們能夠很快地達到這個高深圓滿的境界。現在我們再翻過來,看卷十三: 134B 18:46 5:43:26

如是了知精進三種違緣,修習對治。其未生修持,能令生起之順緣,謂勝解力。若已生者能令不退之因,謂堅固力。修彼業時不欲斷絕者,謂歡喜力。更以息捨力勤發精進。若於此理已得善巧,則於精進當發欣樂之力,茲當宣釋。

現在我們了解了,所以我們不能精進哪,由三種因緣障礙我們,跟這個精進相違背的,那麼去對治它,去對治它,對治的方法前面已經告訴我們。那麼然後呢,你真實去學的時候,「未生修持」的時候,要想策發我們的這個精進力,第一個「勝解力」。生起了這個勝解力,要想去做而使得我們不退的,要「堅固力」。而這個堅固力的維持,繼續向上不斷絕的是「歡喜力」。最後還要一個「暫止息力」,才能夠究竟圓滿。那麼對於這一個道理得到了善巧。得到了善巧以後呢,欸,然後怎麼個精進法,怎麼個欣樂法,他下面來說明。運用前面告訴我們這種方法,換句話說,現在工具啊,欸,每一樣工具,這個工具的特質是什麼?就像看病,說藥,藥的特質是什麼?你了解了,怎麼去吃?欸,這個還要有它一番道理,這個道理在下面。 134B 20:41 5:45:20

第三發勤精進斷所斷時,

在這個科判上面,就「由此身心堪能之理」。換句話說,由於前面這個對治了違緣,得到了順緣,那麼然後呢發精進,使得我們身心都能夠如理如量,要做到我們想做的,這個道理在這個地方說明。 134B 21:08 5:45:47

如云:「如與慣戰敵,鬥劍於陣前,當避煩惱劍,返擊煩惱敵。」

我們真正來精進的時候,就像一個什麼啊?「慣戰」,這個慣戰就不是個初出茅廬了,這個敵人,呵!這個敵人哪,卻是一個有經驗的,有經驗的——這個經驗的敵人就是我們的煩惱。說實在這個煩惱跟著我們無始劫來,哎呀,這個煩惱啊,這真是一個沙場老將。像這一種人在對陣的時候,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呢,不要被他刺。現在這個敵人什麼?煩惱。所以這個煩惱的劍啊,你不要被它傷害,要避開它。單單避開不行,一味地逃不行,你還要反擊,要反擊它。這個很明白,我們打仗的時候都是一樣,不被他打,要打中他。 134B 22:14 5:46:54

如慣戰智者與諸怨敵鬥劍等時,不應專謀害他,當善二事,謂須善避他來擊刺,及返害他。

說真正的,能征善戰的這種戰士啊,不是一味地專門想傷對方,實際上要做兩件事情。哪兩件事情啊?要善於不讓他打中,避開他對你的進襲;還要進一步,第二件事情啊,要去能夠把他打倒。現在我們修行也是一樣,說: 134B 22:54 5:47:34

行者亦爾,與煩惱鬥時,一須善防避煩惱來傷自心,二須依止對治更進害他。

要做兩件事情:要善巧地防備,不要來讓那個煩惱來傷我們。因為我們真正的目的要對治它,結果你被煩惱傷,避不開來,你還鬥什麼!進一步呢,單單避不行,還要對治它,把它降伏,乃至於徹底地連根拔除。 134B 23:29 5:48:08

若不爾者,雖以對治滅除一分煩惱作用,然餘煩惱,則又劫奪一分善法,或令心中起一大罪,損利平均,則諸善行極難生故。

「若不」,假設不這樣的話,雖然對治一分的煩惱了,但是呢你這個防了,那一個煩惱又生起來了,把我們的善法又傷害掉了。乃至於使得我們心當中,生起更大的這個罪惡來,結果兩者當中一對的話,對不起!往往抵銷掉,乃至於反而虧本哪!這樣你要想賺錢,賺那個善法、法財啊,你生不起來,生不起來。就是我們現在也是一樣,我們現在啊說:「哎呀,要懂得嘛,要學教理!」結果學得教理了以後,說不定不小心啊,又為教理所騙。然後我們講說:「哎呀,教理說要修行!」結果啊,又為修行所騙。我想我們的的確確,每一個人都是這樣。 134B 24:35 5:49:15

譬如說我們現在說,修學佛法要出家,哎呀,結果發現,跑到出家這個環境當中,這個也不理想、那個也不理想!出了家跑到這個道場,欸,這個道場不行;跑換到那個,那個地方又不行;又換,換那個地方,又不行,是弄來弄去,「一生善行是終成過失」。然後這種習慣養成功惡習啊,生生世世在那兒轉,一直在這個習性當中轉,就透不過來。所以我們必定要善巧兩件事情——第一個不要被煩惱來傷害你;進一步在這個情況之下,才來對治煩惱,來對治煩惱。 134B 25:18 5:49:58

所以,以我們現在目前來說,譬如說我們在這個地方講戒,或者不要說戒吧,就是我們常住來講規矩。妙咧!這個規矩的特質是幹什麼啊?調伏我們的煩惱的。結果啊,我發現我們大家啊,為了這個規矩,它原意是調伏煩惱的,結果呢?大家抬槓子,爭得個面紅耳赤,你覺得你的規矩對,他覺得他的規矩對。說了半天哪,兩個人吵到閻羅王那裡去,閻羅王眼睛一瞪:「好,下油鍋!」這個是規矩是這樣的嗎?不是欸!不是欸!所以我們必定要了解這一點,你必定要把握住這個特質是什麼。如果說這一個法,不能真正對治你內心煩惱的話,說什麼都是開玩笑、都是戲論;反過來真正能對治你煩惱,睡覺也是對的。然後呢,所以為什麼經上面叫「殺無明父」,這個父是——哦!那我們殺父的話是五逆十惡啊,嘿嘿,但是你殺對了!殺的什麼啊?無明父。就是我們生死都是從無明而來的,這是根本,你有本事把它殺掉,對啊!沒有錯啊!這個我們要弄對這一點哪,這個是最最重要的啊!下面緊跟下去, 134B 26:54 5:51:34

喻如欲修法者,覺以先知為要,唯於了解執為堅實極力尋求,此以多聞雖能除遣無知之愚,若不防慎諸餘煩惱,即於爾時染多惡行,致令身心極不調順。

欸,妙咧,就在這個地方你看!就譬如說,先拿我們現實來說吧,我們說修行,修行呀,說你要曉得怎麼修才對呀,你不曉得怎麼修沒有用啊!欸,那麼所以啊,說這個時候要去了解的話,然後呢就廣學經論、廣求善知識。結果啊在這個時候,「了解執為堅實極力尋求」,多聞是能夠把我們的無知的這個愚癡是拿掉的,但是啊,對不起哦!你也這個時候不知不覺其他的煩惱跟著來了。 134B 27:56 5:52:36

什麼煩惱?我們往往了解了很多以後,自己覺得這個也知道、那個也知道,喔唷,自己的知見比誰都多。哦,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這個也不對,就是我對!唉!這個煩惱的根本是「我」欸,結果知道的時候本來是對治煩惱,結果你知道了,把這個我是增長得這個「我慢幢高如天」,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餘煩惱」沒對治,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說,那個時候又被其他的這個煩惱侵染進來了,結果呢「身心極不調柔」。所以我剛才說的那個道理就是這樣,我說我常見的這個情況就是這樣:哎呀,大家講規矩,結果弄得規矩吵吵鬧鬧吵了半天,假定佛曉得這個立的規矩是這樣的話,唉呀,佛在那裡真要會哭了!反過來呢,又有一種, 134B 28:50 5:53:29

又如念云:調伏身心要於多聞,若專重其修不防愚敵,不聞不學正法,即自所受律儀進止之處,亦極愚蒙,則亦恆為眾罪侵害。

又念,說:我想調伏這個身心要多聞,單單修,能夠不能防止這個愚癡的敵人?這愚癡什麼啊?就是你不知道怎麼修呀!假定你說:「哦,我現在看了前面這種情況,說,啊!有眼前太多這種情況,那就是,都是這樣的:唉,講道、學的人哪,因為他學了半天,不曉得怎麼修;然後講修的人哪......」這種都是好人哦!看見說,他本來學了以後要講修的,結果學了以後反而這樣的話,那沒有意思,我就不要學了!他發心倒是正確的,可是不幸的話,你不學,你怎麼曉得修法?修些什麼?唉!那個時候啊——愚癡,所以他不聞、不學。既然也不聽聞、不好好地學,就自己所受的律儀等等也不了解,起心動念固然不一定對,然後呢,這個動身發語更是糟糕。這怎麼辦、這怎麼辦?所以兩樣東西啊,都要努力防止。下面的比喻: 135A 00:59 5:54:55

又如臨陣手劍失落,恐被他殺,無間拾取。如是與煩惱鬥時,若失明記取捨進止所緣行相憶念之劍,恐墮惡趣,亦須無間依止正念。

嗯,這個比喻就像我們打仗的時候,真正打仗的時候,當然你拿了個劍跟人家鬥,那個唯一的那個時候,就是你手上這個利劍哦!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的利劍是什麼,你們知道不知道?正知見——正念、正知,就這個!正念、正知這個最重要的,你有唯此拿著這個東西才對。那麼打仗的時候,就是你手上面這個利劍,手上那個利劍。哦,萬一不小心手上那個利劍,一旦失掉了以後,對不起,你只有被他殺。所以呀,必定要一掉下去馬上撿起來,絕對不能掉在那裡、站在那裡!站在那裡,對不起,你就被傷了。 135A 02:05 5:56:00

所以我們跟煩惱鬥的時候啊「若失明記」,就是很清楚、明白地記住這個正念。這個念些什麼?下面的,「取捨進止所緣行相憶念之劍」。什麼是該作的——取,什麼是不該作的——是捨;該取的向前,該捨的停止。這個心裡邊所應該的,叫「所緣的行相」,這個靠什麼?正念。因為一旦失去了以後,對不起,你就跟著雜染邪念轉;跟著雜染邪念轉的話,就造了惡業、惡因,一定墮落。所以啊一定要「無間」的,這個無間哪,中間絕不能一刻的停止。 135A 03:02 5:56:57

這是所以為什麼念佛的人哪,必定要追頂聲聲,不要讓那個邪念進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參禪的人哪,他在沒有開悟之前,一定要看,說那個一念不在,「暫時不在,猶如死人」,這個道理一定是這樣。持戒的更是如此,持戒的更是如此!一定是這個正知見,正念、正見一定要依止著。而且這個依止的方法——無間,哪一念掉掉了,哪一念就不對。你別以為現在我們在這裡好像沒有作壞事,這是無記當中,這個無記本身就是錯的。當然無記有兩種,有一種是叫有覆、無覆。譬如說我覺得現在這個時候,心裡面說「坐得是規規矩矩、站得正正確確」,這個是無覆無記,對的!這個跟正念相應的。然後你塌下來了以後,覺得:「哎呀,現在這個很舒服!」這個是有覆無記,這已經錯了,持戒不可以這樣的,這是我們務必要知道。 135A 04:02 5:57:58

那麼你說:「那這樣的不要休息了。」要啊!休息了——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哪,吃飯的時候該怎麼吃,睡覺的時候該怎麼。說睡下來了,是,我心裡還是保持得清清楚楚,為了發勤精進所以躺下來,這個正念沒有動啊!然後呢身放鬆,心可以放鬆,這個念卻是安住在正念上頭啊!所以他每一個地方,有非常善巧、正確的、明白的指導。這是所以為什麼他二十四小時當中,你只要得到了這個東西,醒的時候固然增長功德,睡覺也在增長功德呀!所以念佛固然可以去,持戒更穩哪!為什麼?那就是這樣嘛!你的二十四小時,無時無刻不在增長那個善淨的業,哪有不去的道理!就是這樣欸,那持戒是根基,都能夠這麼好欸!這就是說,欸,這個依止這個正念要無間的。所以說, 135A 05:04 5:59:00

如云:「臨陣劍失落,畏怖速拾取,如是落念劍,畏地獄速取。」

下面這個說,很容易。啊!說打仗的時候,一旦掉掉了這個寶劍的話,喔唷,趕快撿起來!現在我們這個正念的這個劍也是一樣啊,一掉掉了,對不起,三惡道。不一定是現在,但是你只要沒有跳出生死輪迴,那遲早問題!而這個遲早啊,我們了解了無常的話,哎呀,那的確是,下面一口氣不來,就不曉得哪裡去了! 135A 05:41 5:59:36

龍猛菩薩亦說此念極為重要,如云:「大王佛善說,念身為共道,故應勤守念,失念壞諸法。」

所以下面說,哎呀,這個佛親口最正確地告訴我們哪,這個我們不管一切法,三乘的共道,這個什麼?念——正念,這個「身」就是它念的本體。你在這個時候,要勤勤懇懇地守護到,這個一旦這個正念不在的話,那麼其他的一切法都失壞了。下面一句話重要哦! 135A 06:25 6:00:20

又所念境先以慧別,次乃念取,以念無擇境力故。

這個念的境啊,為什麼叫作正念哪?一定是先拿智慧來辨別、抉擇,然後呢安住在這個經過正念辨別、抉擇的這個念頭上面,不要把它掉掉。所以說,以你智慧來抉擇,然後呢保持下去的這個力量叫正念。因為這個念本身,它並沒有力量曉得對、錯;對的是取,錯的是捨,所以究實說來,一定是正知、正念。這個怎麼樣善巧運用正知、正念,前面曾經簡單地提示,在後面會有詳細說明,會有詳細說明。 135A 07:18 6:01:13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三,三百一十九頁請翻開,我們繼續下去。現在照著這個次第我們了解,重新注意一下。說修學佛法最重要的——精進,「資糧善中進第一」。有了這個,那麼所有的其他的一切的跟著來。如果沒有的話,所謂要修學佛法,始終是戲論,始終戲論。談戲論還好,一個不小心就滑下去,這個後果是非常可怕!那麼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發精進的方便,先是精進的殊勝的利益,不精進的過患,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推動我們去學。進一步是告訴我們,怎麼策發這個精進的方便,那個時候才談得到精進的內容。 135A 08:27 6:02:22

那麼正式精進的時候呢,又說明精進的特質是什麼,用這個東西對治的內容是什麼。對治就是換句話說,我們凡夫為什麼是凡夫?為什麼在生死苦海當中?毛病在哪裡?要針對著這個毛病,把那個病根把它拿掉它。那麼這個有兩個原因:一個說前面已經說明了,所謂精進的違緣,那麼這兩個當中又分成三部分。然後呢,順緣就是現在我們講這個。有了這個精進的順緣以後,用它來修行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兩件事情。第一個,不單單是說我們向前衝,我們還要防止被煩惱來襲擊。這個觀念非常重要!然後這個觀念一定要拿來,把它所指的心理的行相什麼,認得清清楚楚。 135A 09:49 6:03:44

所以談到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把前面哪,從前面的基礎下士、中士——這個下士當中的業這個道理,這個如果不清楚,後面都不清楚;有了業以後,進一步了解煩惱的行相是什麼,這個特別重要,這一切佛法的根本。這兩樣東西,如果你不了解這個業的特質的話,那怎麼講都是空話;儘管你講得頭頭是道,可是你並不了解,喏,這個業在你身心上面的發生的現象。當我們面對一切環境的時候,為什麼心裡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這個種種,就是兩樣東西:一個是業,一個是煩惱——惑,換句話說。你認得它了,就是正知見,由此導向智慧,整個的佛法,就在這裡說的。 135A 10:51 6:04:45

那麼,現在我們以精進來對治煩惱的時候,它最主要的就是什麼呢?要把這個正念提起來。但是這個正念本身,所謂「正」是什麼?正確無誤的;這個「念」本身哪,就是你維持著這個正確無誤的這個概念。所以這是兩樣東西。你防止的力量是這個「念」,可是這個念要「正」那麼才行!所以那個「正」是靠什麼呢?靠知見。所以他......昨天說到第三行,說「念境先以慧別」,要以智慧來辨別,說哪一個對、哪一個錯。然後呢,錯的去掉、對的提起,要把這個對的這概念,維持在念頭上面不鬆懈,這個叫作正念。所以他特別告訴我們,這個念本身,它並沒有能力選擇是非。繼續下去,今天。 135A 12:03 6:05:58

慧須分別何法者,謂總諸經中所說一切應進止之處,尤以自所受律儀中應取應捨。

喏!那麼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了,是的,那個念哪,先要智慧來分別得清清楚楚。那麼現在這個智慧是分別什麼呢?換句話說,這個地方我們首先要了解,佛一切的經論當中告訴我們,修行過程當中,什麼是該作的,進;什麼是不該作的,應該止,應該止。那麼,而這個裡邊,特別是自己所受的戒——律儀就是戒,那麼該作的要作,不該作的要捨。這個裡邊特質要把握住,戒的基本的精神始終是正知見。你有了這個正知見以後......平常我們說正知見、正知見,好像我們懂得一點道理,不是哦!真正的正見,戒體本身就是這個東西,說這個你確實見到了,然後呢留下一個非常深刻的一種心種,起心動念之間,自然而然這種力量會生起來了,就是這樣。 135A 13:41 6:07:36

所以將來關於這個道理,講到《在家備覽》,這個三宗抉擇戒體的時候,那個時候會說明它,說明它。所以歷來我們中國的大祖師,所以選擇南山一宗的,它根本的原因就在這個地方,根本在這個地方。所以這一點哪,以後慢慢地再來談。總之這地方我們要了解,那個正知見不是說,「啊!我會講啊,看見那個書上面去說一下。」不是,這是引導我們正知見的必須要的前方便步驟。你必定要把這個文字所指的內涵是什麼——這個內涵就是我們身心上頭現行的這種狀態,哪一個是跟煩惱相應的,如何是正確的佛法,然後怎麼樣把它轉化它,這個你要看得清清楚楚,而且產生非常堅穩的力量。你有了這個內心的這種力量以後,那起心動念自然而然會,欸,隨時警覺、警惕,這一點這個地方說明一下。 135A 15:00 6:08:55

若能於彼住念正知,其所修法乃能圓滿,

那下面就說明了,假定你能夠在這樣的狀態之下,經過正確無誤的如理聽聞,如理思惟,得到決定勝解,然後呢這個正念把持得住——這個正念當中包括了正念、正知。那麼你一切時處,以這個東西提持住,以這個為根本,發之於身口的行為,這個法圓滿了,這個法圓滿了!假定是沒有這個特點的話呢, 135A 15:47 6:09:42

若唯於住心所緣修念正知,全無所益。

假定說你沒有這個,你只是說,啊,你的心哪,安住在這個上面,那沒有什麼用處。這個心安住在上面,換句話說,儘管你不散亂,自己覺得很好,對不起,這個不相應,這個不相應。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必定要了解,這個「定」這個東西啊,它是共外道的。但是定這個東西,是一個最好的、必要的工具,必要的工具,修學佛法必須要定這個工具,這個善巧方便。所以說共外道的,就我們前面說是叫共因,它的不共因不在這個正念,不在那個定上頭,不在那個定上頭。你要想得到解脫生死的這個不共之因是智慧;要想策發大菩提,救度法界一切有情,它的不共因,是悲智雙運的這個特質。你要把這兩樣東西圓滿的話,一定要......不要說圓滿,要想真實地能夠深入的話,一定要加上這個定的不共因。 135A 17:16 6:11:11

那麼「念」這個是什麼呢?念是定的前方便,一定要先有念,然後更進一步的話,念力現起以後下面再到定,這個觀念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眼前呢我只說一個大概,等到再下面特別講奢摩他的時候,換句話說講止的時候啊,那個的行相抉擇得非常細微。等到關於奢摩他那一部分了解了,眼前不管他是外道也好、內道也好,乃至於禪宗,這些概念你都很清楚、很明白。 135A 17:57 6:11:52

不過這裡我們要特別注意哦!現在這個地方的話,所謂我們修學佛法的不共的特質在哪裡,你要把握得住。所以平常我們很多人說:「哎呀,我心很亂哪,然後呢要學學定啊!」對不起,如果是你沒有把握住中心的話,上面說得很清楚,對於真正跳出生死這件事情啊,毫無意思,毫無意思!就算你在長劫安住在這個定當中——對於我們世間人來說,不錯,喔唷,這個八萬四千大劫啊,大得不得了——你真正的見到實相的人來說啊,這個無常相不管你多大,不管你多大,那始終都在虛妄顛倒當中,這個長劫跟剎那沒有什麼差別的。這個根本的因我們一定要認得。下面, 135A 19:02 6:12:58

又如陣中,先必勵力令劍不失,設有所失無間急取,是因實畏所殺,非僅空言故。

那麼下面說,這個比喻前面說過,現在再深一層地運用。譬如說我們在這個軍陣當中跟敵人戰爭,那個時候,一定要努力地把手裡邊這個武器,這個寶劍哪,擺在手上面,絕對不可以掉掉。萬一不小心掉了,馬上絕不可以停留,「無間」是,不是說等一下,不可以的,馬上拿起來!為什麼呀?因為你手上那個武器一掉掉了話,那對方那個敵人來,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你那個手,你能擋得過他那根寶劍嗎?那麼為什麼這樣呢?因為你沒有武器對他的話,你只有被他所殺。這個打仗的時候,那是硬碰硬的,不是我們在那兒紙上談兵哦,這不是空話喲!那麼所以打仗是如此,我們現在修道呢也是一樣的,我們修道所對的對手是誰啊?煩惱敵。我們用的武器是什麼呢?智慧劍。所以說, 135A 20:28 6:14:23

諸修道者,先恐失落明記取捨所有正念,設有所失無間能修者,亦因心中實畏忘失念時,為罪染著墮惡趣果,非虛言故。

嗯,下面就告訴我們了,我們現在真正想修行的人哪,也害怕說把這個正念忘失掉、掉落了。這個正念是什麼啊?哪!說得很清楚:「明記取捨」,這個正念是告訴你,什麼是該作的,什麼是不該作的這個正念。換句話說,這個念就是把那個正知提在這個念頭上面,不要忘失,不要忘失,這樣。「設有所失」,那個時候不是提這個念頭,而是拿那個念頭提起那個如理的正知,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這個念本身哪,就像一個有力的手一樣。那麼所提的東西是什麼?那個是智慧劍。這個要很清楚,要很明白的。因為我們曉得萬一那個時候,你那個智慧劍——破除煩惱的這個武器,一旦掉掉了以後,對不起,你那個時候就擋不住煩惱。既然擋不住煩惱的話,你被煩惱所侵哪,然後呢就為罪染,罪惡所染著了。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會墮落,所以我們才害怕,說:「欸,這個不可以、不可以呀!」 135A 22:14 6:16:09

這個概念用同樣的道理,你如果說真的對於這個煩惱侵犯你了以後,然後被煩惱所轉造惡業,然後一定集惡果——墮落,有了正確的認識,那個時候你才會心裡面說,喔唷,心心念念:「哦,不、不、不、不、不!」假定這個空話的話,嘴巴上面講的時候,你根本不在乎,所以他告訴我們「非虛言故」,那個不是空話。要想產生實在的、正確的認識的話,喏,下面又來了,他一再提醒我們: 135A 22:53 6:16:49

能生此心,尤以修習業果為要,

這個道理所以能夠生得起來,你必定要懂得業果!換句話說,如此的業因,必然感得這樣的果報。這個時候我們所見到的,不是眼前:「哎呀!這個錢很好啊,收起來放在我袋裡。欸,這個很好吃啊!這個名位很好啊!這個地位很好啊!」絕不是看見這東西。而是看見你做了這件事情以後,造了這個業以後是讓你生天,讓你往生淨土,讓你成佛作祖呀;還是眼前貪了一點小便宜,結果把你送下地獄。眼前這是業的因哦!真正看的時候,由這個業感那個果那個道理,你必定要對這個道理,要有非常正確的認識。所以他說: 135A 23:55 6:17:50

吾等若未知此為甚深教授,則為斷絕道中精髓,聰叡所愛功德之本。

假定關於這個道理你不了解的話,你修學什麼啊都談不到,修學什麼都談不到。修道的真正的精髓,換句話說這個精華的重心,所謂特質在哪裡?這個!現在你對這個概念都弄不清楚的話,那不是像樹根一樣,像那個精髓一樣,這個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所喜愛的,這是功德的根本。前面在下士道業果那個時候已經特別說明,這一切善法的根本,一切善法的根本,這個善法是從下士開始,中士、上士。現在講到上士精進的時候,還是這個。你要曉得,精進的特質是什麼?一定是對正確無誤的善所緣法努力。現在你努力了半天是沒有弄對善、惡的話,你努力些什麼?所以這地方又特別告訴我們。 135A 25:09 6:19:04

而這裡又特別說,叫作「甚深教授」,別看業果這個東西很簡單哦!哦,我們講起來,哎呀,因緣果報,講起來啊嘴巴上面講得頭頭是道,不一定哦!一定是要對這個很細緻的,一點的細微的因果,心裡看得很清楚。而且如此因感如此的果,清楚、明白,隨時隨地心當中心心念念啊注意這個事情。心念一動,曉得:這個我的業因是什麼。你能夠真正把握住這一點的話,眼前這種世間的名聞利養的話,你才有機會放得掉。要不然無始以來的習氣啊太嚴重、太嚴重!哎喲,等一下一個人隨便捧你幾句啊,你飄飄然忘得乾乾淨淨;一個人隨便這麼白你一眼的話,喔唷,你煩惱生起來,又忘得乾乾淨淨,那談佛法是一點都沒有用場。 135A 26:12 6:20:08

然後呢世間上面講那個人的事情,是這個也不好意思、那個也放不下、這個也捨不掉。欸,就是一樣東西不在乎——佛法。因為什麼?佛菩薩坐在那裡,他不會跟你講交情的。這個很明白擺在這裡,我們看起來木頭,人家說泥塑木雕——哎呀,這個才是真實的啊!然後呢佛法在書本上面,它不會拿這個喇叭一天到晚在你耳朵裡面吹的,欸,你自己去找,看了半天還不一定看得懂咧!而世間那種,喔唷,不管是朋友也好、怨家也好,這個朋友是如膠如漆,讚得你更是教你啊,讚得你舒服得很啊,你放不下;那個怨家瞪大了眼睛要來殺你,你也逃不了。所以處處地方無非是引發我們貪、瞋、癡這個狀態。這必定要靠我們深入的、正確的、如理的認識,然後不斷地觀察,產生這個殊勝的勝解,那個時候內心當中,才有這力量抗得住外面這種。 135A 27:20 6:21:15

所以這地方又再一次強調說明哪,這個如此因感如此果,這業感緣起這個道理呀,是甚深教授!如果這個不認識的話,那個道的根本就斷掉了,根本斷掉了你還談什麼,根本斷掉了還談什麼!那麼他下面進一步又說了:哎,那麼好!既然這樣的話那根本把握住囉,那麼往往我們又有一個毛病——你把握住根本嘛就好了,小地方好像忽視。所以他又假設, 135A 27:56 6:21:52

若爾何須於微小罪見大怖畏,無間滅除不令相續耶?

那麼容或有人說:喔,既然這樣的話,那麼真正……。因為真正持戒的時候啊,不但要根本因把握得住,而且圓滿因也一點漏洞都不讓它有,乃至於一點點的小罪啊,也把它看成功大得不得了!所以容或有人這樣說:「好、好,不錯、不錯!那麼我們在大體上面著手,小地方好像可以把它輕鬆一點。」所以他問:「那麼為什麼對於這個小罪啊,要看得這麼個大,也產生這麼大的恐怖,而隨時生起不讓它繼續了,要滅除呢?」回答: 135A 28:47 6:22:42

答:譬如毒箭略傷於身,以此不久毒遍全身,故當速割。如是惡行略傷心時,若捨不顧速遍全心,實非微小速能廣大,故於最初須滅令不生,設已生起無間應斷。

喏,就是這個道理,就這個道理!就像那個毒箭一樣,你碰在身上的時候啊,你別看這麼一點點哪,一下那個毒就跑到全身;跑到全身你就沒救了,所以啊一碰到馬上要割掉!那麼現在我們罪犯也是一樣,欸,剛剛沾到你心上的時候啊,如果說你讓它去的時候,很快啊,對不起,唉!你就為它所控制,那個事情就不小哦,那個事情很大呀!所以最初啊,一定不要讓它生起,如果生起的話呢,立刻要把它斷除! 135B 00:51 6:23:49

所以這個我們平常我想我們都有這個概念,都有這個概念;或者說我們一天到晚在這個裡面,根本不知道!我隨便舉一個例子,嗯,眼前我們一切的事情,譬如說:啊,我在這裡作什麼忙,然後呢旁邊一個人哪,本來跟我們大家一起工作,安排的。以我們這裡來說吧!說我們同組的,今天我們大家分攤在這個地方做,我在這兒忙,他在那兒偷懶,就這樣。你一看見了以後啊,心裡面覺得:「這傢伙在偷懶。」是啊!你看得清清楚楚的。平常我們怎麼辦呢?心裡就嘀咕了:他偷懶,我在那兒做,說起來我們大家一起做;然後呢等一下有人來的時候,欸,他忙得很起勁,好像這樣。 135B 01:34 6:24:32

照一般世俗來說,這種是好像順理成章的道理,對不對?實際上請問:你這個心理是什麼心理啊?什麼心理啊?結果你一天到晚在忙這個事情,下次有機會的你要跟他說:「欸,老法師你別看他哦,他啊,這個當你的面這麼認真做,背後啊就這個樣!」然後你心裡上面一天到晚。請問:你這個心理是什麼心理呀?什麼心理呀?我們不懂之前,大家還覺得很有道理,「是嘛,這個傢伙是這樣啊!」如果現在你真正懂得了,懂得什麼?兩樣事情。第一個,煩惱相。就是不管你看得多對,你現在這個心裡邊是什麼?煩惱相,對不起,你錯了!你錯了!更進一步呢,我們也並不懂得這個真正的業感緣起之理,如此業感如此果。我現在這個心裡面是跟煩惱相應的,對不起,你心裡面哪,就算你沒有說他,就算你沒有發瞋心,就算你沒有什麼,這個不是嚴重的引業,可是這個是等流因果,將來你這個心裡面一直跟著無明相轉。第一個,這個很清楚、很明白! 135B 02:57 6:25:55

第二個,如果你正確了解的話,哎呀,你那個時候不但不會去責怪他,而且會可憐他:哎呀,我們今天有幸大家跑到佛門當中來啊,這麼樣的一個好機會積聚功德、淨除罪障,他不做,真可憐哪!如果只管自己的話,我一定會想:哎呀,這個好的工作啊,積聚功德他讓給我,我努力。啊,好哇!我好歡喜啊,我多積聚功德呀!所以這樣。然後呢,如果說你談大乘的話,這個上面更應該慈悲憐憫他:他之所以這樣地偷懶的話,正說明他對法不了解,他身也許很健康,這個地方很明白,他心裡邊是個大病人;我自以為修學佛法要解救一切人的人,那麼當然這正是苦眾生,我看見他苦眾生,啊,那個時候……。 135B 03:56 6:26:54

你必定先要在這兩個概念很清楚、很明白,然後呢這個時候,你才於前、後兩者之間有個取捨。那麼那個取捨的時候啊,你隨時平常多思惟、多觀察,一定讓那個正知相應的正念提起來。一旦這個煩惱——看見他了,覺得這個傢伙又偷懶!欸,馬上覺得:不對、不對、不對!你只要這個地方停止的話,很快轉過來了。否則的話你在心裡面嘀咕、嘀咕,其實你已經跟著它不曉得到哪裡去了,你那段時候啊,你自己遭了殃了。我想通常情況都是這樣,如果你越是這樣想的話,這個煩惱是越來越盛,你怎麼排也排遣不開。所以一定是當它煩惱剛剛生起來的時候,就是這樣。所以在共中士的時候特別告訴我們哪,這個現在最重要的——鬥煩惱。而鬥煩惱的特質是什麼?「生已無間」,它才生起來,發覺了,哦,對不起!這個我們真正要努力的。那麼在這個上面呢,一點不容許它馬馬虎虎,這個就是精進。你現在把前面的、後面的連貫起來,啊!那個時候才了解這精進的特質是什麼,這個是我們要把握住的。 135B 05:17 6:28:15

如云:「如毒依於血,速能遍全身,如是罪得便,亦能遍全心。」

就像一樣這個道理。 135B 05:27 6:28:25

若爾欲勝煩惱陣者,云何依止念正知耶?

好,那麼現在前面這個道理懂了,說我們要戰勝這個煩惱敵人,怎麼樣依止這個正念、正知呢? 135B 05:43 6:28:42

如云:「如執滿缽油,執劍住其後,溢則畏其殺,禁者如是勵。」

喏,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就像這個公案當中,說有一個罪犯,這個故事簡單再說一下:有一個犯人他犯了必死之罪,那麼現在有一個辦法可以赦他,說一缽的油拿在這個手上,然後呢繞著這個大街走一圈。如果說你這個缽裡邊的油啊,不掉出來一滴的話,好,赦你的命;如果任何時候,這個油掉出一滴來,那把劍就馬上「嗒!」下去了。大家記得不記得這個公案出在哪裡呀?那我……對!我這地方再說一遍。 135B 06:42 6:29:40

那個是在印度當年,因為印度當年這外道很多,很多苦行的人啊,哎呀,做這個、做那個。結果修學佛弟子的人哪,他不一定這樣地苦行,所以有一個國王就說了:「那些外道這麼個努力啊,他也沒辦法真正解決問題,你們現在不這麼努力啊,你憑什麼呢?」然後呢,這一個聖者就回答他,他說:「現在我告訴你一個辦法。」告訴他什麼?就這個辦法,說找監牢裡邊一個必死的犯人,他本來啊要準備殺的,那就叫他捧了這麼一缽的油,跑到這個大街上面去跑一轉——後面那個劊子手就是要殺他,那個人拿著斧頭跟在後頭——然後呢一直跑,跑回來了以後啊……。就說:「喏,先告訴你哦!如果那個你拿著這個缽裡邊的油掉出來的話,那刀就下來了。」結果他居然跑回來的時候啊,欸,油沒滴出來。滴出來了以後啊,這個大王也很奇怪。那個聖者不在這個地方,先問他說:「欸,你今天大街上面這麼熱鬧,你看見什麼?」「我什麼都沒看見。」「怎麼?你什麼都沒看見,怎麼可能呢!」「我只看見我手上面那個油啊,一點滴出去這命就沒有啦!」然後呢他就對那個大王說:「大王,欸,沒錯!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弟子這個是真正重要的,這樣,真正重要的!」 135B 08:26 6:31:24

當然說到這裡,也許我們想:哎喲,這個東西好難哪!所以記住哦!這事是難的,修學佛法是苦的,我們千萬不要誤會,「哎呀,跑到這個地方快樂啊!」所以這個地方一再說明,他前面一定先告訴你這個道理是什麼啊?說修學佛法的殊勝的好處,不修學的嚴重的過患。你拿這個力量推動你,然後說,以修學佛法這是苦的,可是這個小苦是換取大苦。這個千萬注意!是啊,我們現在這個概念認識了,那麼到那個時候啊,你自然而然能做得到。 135B 09:13 6:32:11

所以剛才前面告訴我們的業果什麼等等,大家還記得吧!在共中士的時候他說得很清楚,這個業感果的這個道理啊,不是我們眼前可以見得到,眼前可以體會得到的。這個道理很深遠的,必定要正確的教授,如理地觀察、思惟、抉擇,產生確定不疑的這個淨信心,那個時候我們心裡面哪,說不從形象上面轉。那個時候我們對於這個經過如理抉擇的殊勝的見解,在策勵我們,那個時候才有力量說:在這麼惡劣的環境當中,我能夠抵擋得住。就像剛才那個人,所以他現在是外面的譬喻,是那眼睛看得見的,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哪,要用什麼啊?智慧眼。所以說這個正知見自始至終是個最重要的! 135B 10:19 6:33:17

你從外面轉,離開了這個東西以後的話,那對不起,不管你講持戒也好、念佛也好、參襌也好,都是啊在那裡種點善根哪!最後這個善根成熟的時候,沒有一個例外的,仍舊要走這條路。大家始終記住這個話,始終記住!不是說你種了善根,到那時候躺在那裡,到那個時候根善成熟掉下來,你就成了佛了。那個時候的話,啊!我想不要說我是第一個,十方一切佛啊沒有一個例外的,他們都是會這樣做的。實際上呢,十方一切佛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這樣地精進過來的。所以我們哪,不想學佛則已,想學「我」啊,那由你去做,不管你怎麼做。然後你被了這身衣服,你說我就是佛,哎,你弄得名氣很大,那是你的事情。要修學佛的話,那這個概念哪,我們一定要照著佛菩薩無垢的經論,如理抉擇,這樣步步深入那才可以。再下去, 135B 11:27 6:34:25

謂應如是策勵廣如迦旃延那因緣,應當了知。

那麼,上面就說的,這個前面那個公案,那就是那個迦旃延那延尼子見到那個國王的那段公案,上面說的,說剛才說那個聖者就是他。 135B 11:50 6:34:48

如是策勵之時,總諸惡行,特見睡等懈怠之因現在前者,應不忍受迎面遏止。

那麼你經過了上面這樣地努力的時候啊,對於這個種種的惡行,就是跟煩惱相應的,這個擋住它的是,特別說的「特見睡等」哪,注意這個字,「等」是包括很多。這個地方講睡,要我們現在看起來,那個睡算什麼?嘿,妙咧!如果說我們只談說你不要發脾氣啊,不要談,談那個什麼大貪、不要貪污啊,那談不到修道,世間做一個好人都是如此。你真正發大精進的時候,那完全不在這個上頭啊!真正發大精進的時候,的的的確確有它的特別的內容的啊! 135B 12:45 6:35:42

所以哪怕是平常人的啊,說這一種小地方。所以我自己始終感念我的善知識,當年剛出家的時候,我始終記得他。他說:欸,早晨那個板,一打。「碰!」一打聽見了,我馬上從床上坐起來,坐在那個地方,眼睛張不開我也絕對不躺下來,閉著。我自己現在越來越了解,所以這個你不拿這個心力去對治的話,沒有用!不是說你懂得了行的,不是說你做到一次行了。我二十多年來,一直到現在還是這個樣,說實在的,我只是說一直保持這個警覺心裡面。到現在還是這樣,一是年紀大了,又是身體不大舒服,的的確確的,啊,坐起來,心裡邊總歸會覺得啊,這個老想躺下來這個念頭,你就是那麼難地克服它。你想這樣地努力尚且如此,如果說你在這個地方馬虎一點的話,是一點用場都沒有!這是說實在話。 135B 13:46 6:36:45

不過這一點哪,我並不要求大家去做,只是說但願大家能夠體會到這一點。如果有一點你自己覺得,要想懂得了真的修行的話,這是必然的,這是必然的。就是騙別人容易,騙因果啊是騙不過的,這一點特別注意!就是說,這個的的確確是心裡面你隨時隨地必須注意到:欸,這個是煩惱相應法,這個是煩惱相應法,我絕不能忍受!這個是懈怠之因哪,它任何一個現起的時候,不能忍受,那麼當下就把它擋住它。我們現在不忍受的應該不忍受這個。哎呀,我們現在人家來罵你幾句,是成就我們的忍辱啊,那個就是高興、感謝都不得了,我們卻忍不住。那個煩惱來的時候,這個才是我們的生死大怨家,我們卻歡迎它,還跟著它去作。唉!說這個事情是真是顛倒,真顛倒!不過這個地方要特別說明啊,始終記住:這個修行的特質,你不是說聽見了,我硬來,「啊,那我學不倒單。」千萬不要這樣做!那個次第我想啊,前面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135B 15:15 6:38:13

如云:「如蛇入懷中,故應急起立,如是睡懈生,皆應速遏止。」

就像毒蛇鑽到我們的衣服裡邊,喔!那時候趕快起來呀,把那毒蛇想辦法弄掉;那個懈怠之因,像乃至於睡眠等等的話,馬上要把它擋住它。 135B 15:41 6:38:39

非但斷除,應於犯罪心生不喜,

這句話喲,這一個很重要哦!不但行為上面斷除,因為行為的根本在哪裡啊?行為的根本在這裡,所以你內心當中應該這樣。所以平常啊注意一件事情:容或我們剛開始的時候,這個行為沒有能夠圓滿做到,但是我們這個正確的知見,一定要一開頭開始建立;你有了這個正知見,然後跟煩惱鬥。所以前面的祖師告訴我們,他說:我啊,有的時候的的確確沒有戰勝煩惱啊,被煩惱打敗了,然後呢被它壓在底下,可是我在下面幹什麼啊?咬牙!換句話說,對不起,我今天儘管打敗了,我不服氣,我要跟你打,要鬥到底!所以雖然是屢戰屢敗,卻是要屢敗屢戰,要有這種精神。這個是靠什麼呢?就是靠我們的內心當中正確的認識。 135B 16:55 6:39:54

謂我往昔如是轉故,乃至現在漂流生死。

特別提起:是啊,你一天到晚忙這個、歡喜這個、歡喜這個……。你歡喜了半天,結果呢,它不但沒有對你有好處啊,而且現在還把你逼得生死當中啊!你待它這麼好,結果呢它偏偏把你送到地獄裡面去,最好的也在輪迴當中。現在唯一的辦法,照著正法如理行持,以戒定慧這樣做。其中, 135B 17:30 6:40:29

尤以正受菩薩律儀,而反安住學處障品極可訶責。

而特別是現在我們居然受了戒了,唉!說實在是啊,現在呢或者受了五戒,或者受了沙彌戒,或者受了這比丘戒、菩薩戒。受了這個戒,結果行為反而跟它相反,那實在是太不像話,那太不像話了!我們不要讓人家來訶責,人家來訶責的話,那沒有用啊,要自己訶斥自己啊!而要怎麼辦呢? 135B 18:13 6:41:11

及願今後於如是罪定不令生,防護當來,於彼二心應多修習。

對這個罪啊,一定不要再生起。還有呢,努力地隨時如理如法地思惟、觀察,說以後啊千萬不要,千萬不要!這一點概念很重要、很重要!那麼真正重要的,就是怎麼辦呢?對這兩種心情要多修習,要多修習。換句話,眼前我們真正修行的,真正修行的修這個,真正修行的修這個。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我們要拜佛、要念佛什麼等等。我們往往不了解這個真正重要,哎呀,覺得:「我一天拜多少拜佛,一天坐多少時候的座。」心裡面哪,坐在這裡的時候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拜佛的時候也是這樣。唉,那時候不曉得是修些什麼啊!這個是真正可憐的地方,真正可憐的地方。 135B 19:24 6:42:22

所以記得嗎?這個俞淨意公這一段公案,他還是個共下士哦,只修世間的,只修世間法哦!他立誓改過,只要能做得到,一定努力去做;就是做不到的,下面有一句話很重要的——他一定令這個「善意圓滿」,記得這句話嗎?這句話怎麼講?就是說就算他做不到,他心裡一定說:我一定要做到它!我一定做到它!那麼我現在力量雖然不夠,就好像說叫你拿著個一百斤的東西,我拿了個半天拿不動,但是對不起,我拿不動,我決不放棄,我一定要來想辦法做到它!這個就是真正的狀態。然後呢,碰到這種情況不對的時候我求菩薩,那時候一心一意地求菩薩的加被,消除我的業障。那個時候你要打坐也好、要什麼也好,持戒也好,都對啦! 135B 20:23 6:43:20

如云:「一一罪生時,應當自訶責,必不令更生,恆思如是行。」

我們現在就是這樣,任何一個罪生起的時候啊,馬上認得,第一個;然後呢訶斥它:嗯,絕對不讓它再生!而我們目前真正要做的事情什麼啊?就是這個,所以叫「恆」,恆是恆常無間,恆常無間;就一切時處真正要做的——思,這個思就是我們心裡真正的行相,這個才是我們目前修行人要做的事情。如果我們果能如此的話,你拜佛、打坐、念佛、持戒固然好,你吃飯、穿衣也好,你睡覺也好,別以為一定要等到禪宗開悟了以後,說「吃飯、穿衣無不是道」哦!我們在聞思境界當中,沒有見道之前,你能夠這樣做的話,也的的確確吃飯、穿衣是無不是道——隨順於道的。你必定要在聞思階段上面有這個因,才能夠感得將來一心不亂,乃至於大徹大悟,乃至於成佛作祖的果,這個因果關係是必然如此! 135B 21:51 6:44:47

應勵修學能相續生有力正念最深之因,謂與善師善友共住及應依止多聞等因。

好了,最後又特別提出來,特別提出來。上面說明了這個道理以後,說現在,哦!現在我認識了,真正修行是這樣的。那麼眼前既然是要這樣學的話,那麼這個因從哪裡可以得到的呢?就說應該努力修學,修學什麼?能夠生起這樣的正念——這個正念是最正確的、最有力的、最甚深的——靠什麼啊?靠什麼啊?說一定要跟善知識、善友,就是共同同住的人,跟他們共住。然後呢,共住的目的,不是大家在那兒嘻嘻哈哈哦,那完全錯了哦;不是在那兒聊天哪,什麼張三長、李四短哦!「依止多聞等因」,這個都是跟正法相應的,你所以依止善知識是要聽聞正法,所以依止善知識隨時觀摩他,隨時接受他的指導,改正我們自己的錯誤。 135B 23:22 6:46:20

注意!要接受他的指導改正我們的錯誤,這個裡邊說明必然的一件事情,就是說:一定對我們這個老習慣不允許它。所以真正修學佛法,一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這千真萬確!我們本來要這樣的話,說這個不行;本來要那樣的話,這個又不行;我想這樣的話,他偏偏要那樣。我們現在都是這樣,哎呀,是覺得出了家了,好像是:哎呀,這個世間很苦啊,出了家跑到那裡,哦,這樣樣現成啊!所以跑到那裡吃一點小苦,覺得:「唉呀,錯了、錯了。」那是完全錯、完全錯,完全錯、完全錯!這是我們必定要把握得住的,必定要把握住。 135B 24:09 6:47:07

所以前面一路上面來說那些東西的話,無非都是說明這個,說善知識的真正的好的地方、殊勝的地方啊,就在這裡。所以我們常常多看那個祖師的傳記的原因這樣;不過問題是這樣,我們看祖師的傳記是讚歎,哎呀,我們人人曉得尊重、恭敬善知識,可是很遺憾的是啊,他寫這個傳記的真正目的,是希望我們也做到。我們往往曉得:哎呀,恭敬他。恭敬了半天哪,就不恭敬自己,所以這個真大遺憾!我現在才了解了:祖師固然要恭敬,我可是更恭敬自己哦!嗯!我要努力的就是這個,祖師告訴我們就是這個!所以啊,我們絕對不要自輕,你自己一輕哪,你完了,一點用場都沒有!事情還沒做,先已經打了退堂鼓,那個不行、那個不行。 135B 25:11 6:48:09

那麼關於這個事情,你們特別注意呀!你一定要把十二因緣這個道理弄得很清楚。弄得很清楚以後對我們有絕大的幫助,眼前那個境界來的時候,我們一生都在這個受當中,受當中。那就是說:名色、六入、觸、受,一生都在受當中,在這個境界上頭,換句說話。我們平常因為不以十二因緣講,所以不講這個的,我們只是說:「哎呀,隨緣消舊業,莫再結新殃!」或者我們說:「不要被這境風吹去啊,應該自己把持得住啊!」這我們常常會說的。這個怎麼講?就是這個,當那個境界現起的時候,我們自然順這個境界啊,一種領受、有一種感受。那麼在這種感受當中,平常的時候一定啊,隨順著無明相應的這個愛、取來去做的。因為你這樣的關係,所以下面自然而然哪,把這個前面無明相應的行的業的種子,這個輪轉生死乃至惡道種子滋潤它,就這樣。 135B 26:30 6:49:28

所以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一定要什麼?拿正知見提起來:「欸,來了!」儘管你今天身體不舒服,對不起,你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了以後,你會想:我為什麼不舒服啊?造了以往不如理的因。現在要想真正改變它的原因是什麼?一定要如法的不斷的業因啊!然後呢,把已有的惡是淨除它,那麼未生的善從「種」,然後呢「長」,然後呢「結果」。 135B 27:14 6:50:12

所以戒經上面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尤其是《梵網經》上面,如果你遇到種種不如理的事情的話,那時候你怎麼辦?多讀誦、解釋、書寫這個戒經啊!它為什麼你遇見不如理的時候,就讀誦、書寫、解釋啊?因為你這樣的話,這個概念就提起來。這個概念提起來,依著這個正法來做的話,於是你的因地當中啊,不斷地以正知見、善法相應策發,那個以前的惡果你沒有繼續地輾轉下去,到此為止,你沒跟著它轉哪!都靠什麼?這裡——精進。要想精進,一定要得到正確的認識;要想得到正確的認識,一定要多聽聞。從哪裡聽聞啊?嗨!一定要依靠善師、善友——環境,否則我們耳濡目染哪,不知不覺就跟著跑掉了。 135B 28:16 6:51:15

如云:「於此等時中,謂當串習念,此因能遇師,或行應理事。」

在這個時候啊,我們應該努力修這個。這個原因是什麼啊?你為什麼能夠串習這個最殊勝正念的因啊?這個是要靠善知識,就是上面所說的,遇見如理如量的老師。或者你行那個應理之行。如果你已經有了,就靠你;如果你沒有了,必定要依止善知識。然後依止了善知識,照善知識所正確地引導行如理之行,那樣你漸漸積累就對! 136A 00:14 6:52:05

所以他下面總結地又說: 136A 00:17 6:52:08

總須多聞善辨菩薩學處取捨,

一句話。這個總結起來最重要的事情,就必須要做這個事情——多聞、多聞!要善巧地辨別,這個多聞不是說,哎呀,又看報紙,又要什麼樣的。這個不,這個沒有用!佛法裡邊的聞的特質,什麼?一定是如理的正法,是對治煩惱的,所以要善巧地辨別,辨別得非常清楚,哪一個是我們修學菩薩的人該學的、該取的,哪一個是我們學會了以後不該做的,該捨的。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如法行持,所以說: 136A 01:03 6:52:54

次於所知法義,一切威儀,恆依正念發勤精進,

你了解了,那個時候下一步,在任何狀態當中,「一切威儀」就是不管是行、住、坐、臥任何時候,一定把這個理念提持來了以後啊,努力行持,努力行持!所以最後, 136A 01:27 6:53:18

故於所精進處要無錯誤。

最後又特別告訴我們,說這個精進啊,要不要錯喔!所以現在很多人說:喔唷,這個人好用功!喔唷,這個人怎麼樣喔!欸,沒有錯,這個是好事情,可是他努力了半天,這個內涵有沒有錯啊?這還是個大問題哦!是不但你要努力,而且你努力對了沒有,努力對了沒有。所以當年一個善知識提醒我,我現在也一直提在這個心裡面,我們別以為我現在,哎喲,做了、忙了很多喔!忙了很多,有的時候是好的,有的時候卻是壞的。你做對了是必須要的,做錯了是不如不走。因為你忙了半天在這兒原地踏步啊,是浪費時間,那些信施白消耗掉了。原地踏步還小事哦,你還站在那裡踏踏哦,浪費你的精力了。結果你是越跑越遠,你還做得很起勁,等到你發現了,再回過頭來的話,唉呀,又不曉得哪一年,然後呢你又感得多生多劫才感回來哦!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哦! 136A 02:45 6:54:36

所以別以為我們現在,哎呀,我們在那兒修行哦!第一個你要根本因有沒有弄對啊!所以在這裡,很多經常大家說,哎呀,你有什麼樣的好的,這個大的希望擺在這裡,我總是戰戰兢兢!今天不是說,哇!你這個名氣很大,不是說你這個房子很大、地方很大,然後呢這個團體很大、事業很大。不單單是這個,先問:你辦的事業是什麼事業?佛法事業。根本因是佛法,如果是「佛法」兩個字錯了話,對不起,這個事業絕對不能要!我們現在一個不小心弄錯了,事業是越辦越大,佛法是越來越遠。對外面是如此,對裡邊也是如此啊!這一點是我們特別應該注意的事情啊! 136A 03:44 6:55:34

所以再說一遍,「故於所精進處要無錯誤」啊!要想無錯誤,記住前面這一段話呀!所以第一個,要把正知相應的這個念提起來,一方面不要讓煩惱所傷,還要進一步要克制這個煩惱。那麼你能這樣做的話, 136A 04:15 6:56:06

第四身心由此堪能之理。

對了!那個時候你要想做什麼,欸,就能夠像你這樣做到了。現在我們有個情況:我們也未嘗不想做,但是對不起,我們想做的事情總做不到。總做不到,為什麼呀?就是我們這個身心無堪能性。說早晨起來了以後,欸,早晨哪,說打了板起來倒還可以;教你上早殿的時候,這個心裡面要想能夠專一,這個很難;如果打坐的話,是要想或者把所觀想的觀得起來,乃至於不要昏沉,很難,要想這個也很難,這身心無有堪能,我們要的東西都得不到。那為什麼呢?就因為我們沒有如理如法了解前面所說,你能夠了解前面所說如理如法的話,那一定沒問題。下面說: 136A 05:17 6:57:09

謂自在之力,

那個所謂身心堪能,就是你所想你希望的,你能夠做得到。 136A 05:26 6:57:17

如〈不放逸品〉說:「必須善學菩薩學處,及受已不學過患極重,當視煩惱猶如仇敵,於諸難行莫覺為擔,應發心力視為莊嚴。」

這個告訴我們哪,我們一定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我們「善學菩薩學處」,我們現在已經了解了菩薩的內涵是什麼,那麼既然你了解了所以這麼殊勝大的利益的話,你必定要好好地去學,好好地學! 136A 06:08 6:57:59

所以大家再回憶一下,我前面講過很多次的——大家不要學「我」啊!要學佛啊!我們表面上面人人說:哎呀,在學佛、學佛!結果學了半天都在學我,學了半天因為學我,這個我是越學越大。儘管你在經論當中轉,儘管你在拜佛、念佛、打坐、參禪,然後呢持戒,對不起,實際上在學我。所以你第一個,一定要根據這個善知識的教授,依據無垢的經論,這個裡邊辨別得清清楚楚以後,那時候你才曉得,這個我跟佛之間的行相是非常細微、非常細微。你這一點要學對了,所以叫「善學」,這個才是我們該學的,那個時候你精進的時候才不錯誤,然後呢這是第一個。 136A 07:06 6:58:57

然後呢進一步要了解,受了這個菩薩戒而不學的這個禍患,是非常嚴重、非常嚴重!對這個錯誤,我們要把它看成功什麼啊?欸,這是才是我們要對治的,所以我們所要對治的是煩惱啊!你要想對治煩惱,請問你不懂得煩惱你能對治嗎?所以我們現在特別重要的——不要在文字上面轉哪!不要大家爭那個口頭是非啊!一定要在自己內心上面去找啊! 136A 07:45 6:59:35

你能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啊,那個時候要去行,行的時候是苦的喲、是難的喲!可是這個難行是什麼?是真正的莊嚴。所以對於這個難行,不要覺得這是個擔子,應該了解。那時候你了解了你自然覺得:啊,這才是我的莊嚴!莊嚴什麼?莊嚴淨土。莊嚴什麼?莊嚴報身。這不是我們要求的嗎?我們要求圓滿的嗎?這個才是真正耶!所以真正的這個圓滿的莊嚴,絕對不是坐在那裡,哎呀,樣樣現成;喔唷,人家送紅包來,還要跪在地上送給你,覺得:喔唷,這個出家好耶,去出家。那是一點用場都沒有啊!我們必定要了解這一點哪! 136A 08:32 7:00:23

所以我常常跟大家同修說,他跑得來送我紅包,叩我個頭,我以前真是錯誤,總覺得:嗯,這個出家很好。現在每碰到這種情況之後,我心裡面膽戰心驚啊!受他這一文錢,我不曉得怎麼樣才能夠跟他相應啊!這樣。如果說我不能跟他相應、真正跟在煩惱上面對治的話,對不起,那個是地獄的刀山、油鍋等在這個地方啊!這我們必定要知道。所以你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定要什麼?要努力啊,真正在這個煩惱上面對治!你能夠對治,如法了解了,那時候你才可以告訴別人:喏、喏、喏,修學的佛法是內容這個啊!懂得一點的文字隨便去講講的話,我覺得我們不如一個麥克風,它這個喇叭聲音響得很耶!哦,我們只要把那個錄音帶放在那裡的話,要大就大、要小就小;我們喊了個半天,等一下還要嘴巴乾、喝茶,它什麼都不要耶!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我倒不是說笑話呀! 136A 09:40 7:01:30

於未修業前先修此等,

在我們沒有正式修的時候啊,先把這個道理了解了。 136A 09:53 7:01:45

破除身心於諸善事無堪能性一切怯弱,學菩薩行令成輕利。

因為我們這種道理如果不了解的話,一開始去做的話:哦,這個修行很難哪!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了以後,覺得:啊!原來有這樣殊勝的好處,不學,有這樣大的過患!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曉得:噢,得到這樣殊勝的利益,是要一點努力的。那個時候你碰見那個難事啊,欸,就不怕。所以啊,我們對於這個做很多善事害怕、怯弱,不能做的這個心情都掃除掉。因為這個掃除掉了,所以我們行菩薩行的時候,輕而易舉地就做得起來。 136A 10:43 7:02:33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說由於我們前面這樣正確的認識,了解了這些道理啊,破除我們「身心於諸善事無堪能性」。就是說不管是我們身體上面、心理上面,對於做這個佛法的事業啊,心裡面覺得,哎呀,不能做的這種情況,以及心裡面的害怕,都一切拿掉了。這個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你能夠這樣善巧地這樣學習了以後啊,那時候就不怕,那時候就不怕了。真正修學佛法,的的確確最重要的關鍵在這個地方!這一點哪,說聽起來很容易,大家有幸而聽見,你們一定要好好地把握住這個機會呀!你能夠在這一點上面認真地努力的話,保證你這是最快、最好的一條路線。否則的話你做的話,那都是——唉,走遠路!記住啊!不是在不走哦,走遠路,走遠路! 136A 12:02 7:03:53

所以這一次時間還有的寬,我到最後一定要把《法華經》跟大家來提一下。你是自然而然那個大經、大論上面哪,每一個地方都有最正確的指導告訴我們,不管從剛開始《阿含》,然後呢中間像《般若》等等,乃至於《大寶積經》,乃至於《法華》、《華嚴》,說的道理絕對是完全一貫的!我們必定要把握住修學佛法的特質——根本因在哪裡,然後呢如何去圓滿它,圓滿因是怎麼樣。 136A 12:45 7:04:35

如云:「定於修業前,令一切有力,憶不放逸論,令自成輕利。」

就像那麼說,在你正式開始修這個善業之前哪,怎麼辦啊?先在你心理上面,要有這樣正確的認識,然後呢經過這個認識加強,產生了一個力量。這個力量怎麼來的呀?叫「憶不放逸論」。欸,告訴我們,我們真正要修學佛法,有它修習這個這樣的個內容在,詳細地論說不可以放逸。因為你經過了這個有力的修習以後,經常提持著正憶念的話,那時候身心自然做起來輕輕鬆鬆,輕快而殊勝的利益來了。所以佛菩薩的的確確,你教他做一點世俗的事情啊,他痛苦得很欸!教我們恰恰相反哪,教我們恰恰相反。 136A 14:08 7:05:58

現在我想在座的同學當中,也有人有這個感受,也有人有這個感受。以前這個世間難捨的事情啊,現在看見就厭惡、就討厭,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昨天下午還有一位同修來提起這個事情,哎呀,他說看見以前那種這個很美好的這種事情啊,現在看見了厭惡不堪,千真萬確;反過來說,以前覺得難行的事情啊,現在做起來是輕而易舉,而且覺得:啊!利益無邊。你必定要這樣地一步一步走上去,那個時候你才會像我們釋迦世尊一樣——啊,說為求一個偈,身上挖一千個洞,好!也幹。然後呢看見餓虎,身體捨給牠,也幹,而且幹得個起勁耶!那千真萬確! 136A 15:08 7:06:58

如是勵力能發何等精進耶?

那麼像這樣地努力,發起什麼樣的精進呢? 136A 15:15 7:07:06

謂如樹棉,去來飄動隨風而轉,自內身心於善勇悍,隨勇悍轉,

就是這樣的狀態,就像那個樹上的棉花一樣。這棉花有兩種,一種木棉,一種樹棉,它成熟了以後啊自己那個苞子就張開,軟軟地在那個地方,那個風這麼來它就這麼飄,那麼來這麼飄。換句話說,我們也看見的,一個棉絮在隨一點點的風,它就跟著風去了。那麼現在我們依照著上面這樣地如理修學以後,我們對於做這個善的事情啊,那個心裡面這種精進相也一樣的,你輕輕地一動,嗯,就來了!也能夠對於這個精進啊,隨時提起來,跟著它而轉。 136A 16:17 7:08:08

此後精進能善成辦。

那麼這麼一來的話,你要精進的話,那很容易就成功了。 136A 16:24 7:08:15

由生精進乃能成辦一切資糧。

你這個力量有了以後啊,什麼都做得到了。要不然我們現在碰到一點事情,常常這樣:「喔唷,要做這個事情啊!」哎呀,事情還沒做啊,就像天塌下來了。唉!那是實在是沒有什麼用處。有的人曾經說要修學佛法,問他為什麼?他講,哎喲,他看見那個修學佛法真好啊!然後呢打打坐,喔喲,這個真輕鬆哦!反正吃飯人家燒好了,我跑到廚房裡張開嘴巴,那麼咕嚕咕嚕吃了兩口,然後睡下來,睡一個午覺,在那裡真輕鬆。這個不是學佛啊!大家千萬注意啊!這是宿生自己的善業所感得的果報啊!這一生你這樣浪費的結果的話,倒不如豬啊!這個千真萬確哦!豬這樣省事,然後呢被殺了一刀牠還了人家了,牠不一定下地獄哦!我們現在披了這身衣服這樣去做的話,對不起,這個果報是非常可怕、非常可怕哦!豬只被殺一刀,我們這樣下去的話,到了地獄裡邊去的話,啊!這個油鍋、刀山的話,那個無邊恐怖啊! 136A 17:39 7:09:30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處處地方要提起自己來:它的過患是什麼?它的勝利是什麼?從這個上面,你一步一步上來的話,欸,到那個時候精進起來了,那辦什麼的難事啊,你不但不覺得難,「欸,這就是我的莊嚴啊!」那勇往直前。你看見他那個人不做,「哎,你避在後頭啊,我真高興啊!」一馬當先你就衝前去了,把事情統統做好了,就這樣啊! 136A 18:12 7:10:03

如云:「如樹棉去來,隨風飄動轉,如是勇悍轉,由是事皆成。」

就像這個棉花一樣跟著風啊,這麼輕輕地一來它就動了;現在呢我們也是一樣,由於把這個身心這樣善巧地調柔了以後,也跟著這個精進而轉。因為有這個精進啊,這麼輕容易的,你要怎麼辦,它這個精進心就起來了,什麼事情都成就。 136A 18:45 7:10:36

又諸難行唯應策勵不應棄捨,

嗯,這個地方就注意!這句話為什麼又特別說一下呢?要曉得前面告訴我們,修學佛法要積聚無邊資糧,淨治無邊罪障啊!不是說你發了一個心就行哪,要去努力繼續不斷的,而且時間是無限的去做啊!所以碰見了難行,能做的固然做,不能做的也絕對不棄捨啊! 136A 19:18 7:11:10

如吉祥敬母云:「不修難行業,不獲難得位,故佛不自顧,令精進增長。」

不修這個難行的業,是得不到這個難得的果位啊!所以佛之所以成佛,他絕不自己顧慮這個、顧慮那個,一天到晚只是增長,為了精進,為了精進。世間也是這麼樣說嘛,「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天下的法則,法爾如是,沒有一個例外的。好,那麼前面那個精進的正規已經有了。 136A 19:58 7:11:49

第四正修此時應如何行。

正修的時候怎麼辦呢? 136A 20:04 7:11:55

隨發何精進,皆當具足六種殊勝及六波羅蜜多。

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不管你做任何事情,這個大乘佛法的特質哦!注意哦,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不管你做任何一個小小的事情,行為的時候固然是如此,就是哪怕你在這個心理的話,也一定要跟這個六種殊勝相應,要跟這個六波羅蜜相應。他先解釋,所謂 136A 20:36 7:12:28

精進施者,謂自住精進而安立他,餘如前說。

那個六波羅蜜多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等,那麼你自己安住、自己精進,而又想辦法使得別人也是這樣,那就是把這個精進布施給他嘛!如是這般一一都是前面。關於這個雖然這裡不講,但是諸位的概念當中一定要清楚哦!這六個殊勝是什麼?大家還記得不記得?第一個什麼?啊?對,沒錯,一定要記住!他行這個法門的所依,可是根本在哪裡?菩提心。記住!然後呢行持的時候如何。所以哪怕你做最小小的一點的事情,你始終這個目的把握準,這是根本因一定要把握得住,我們修學佛法這是第一個重要! 136A 21:38 7:13:29

所以啊大家,我們在這裡特別注意的,不要從事相上面看,「喔唷,看見人家做得這麼好,我也要這麼好。」你錯了!不管他人家做得好不好,我心裡的這個東西擺在那裡,我要這樣去做;這個是你在自己內心上面就很清楚、很明白,一切時處。人家好,你不是說:「哎呀!我也要這麼比他。」人家好,我在讚歎他,我就隨喜他,這個就對了;人家不好,如果是該做的,人家再不好,我要去做。就是這個你內心當中,有這樣的一個正確的固定的知見,絕不可以動搖!不要說別的,我們世間上常常說:「欸,這個人不錯,他做事情有原則。」表示什麼?他不是跟著別人隨風飄動的。 136A 22:29 7:14:20

其實不要說是這個佛法耶,世間也是一樣,有很多人哪,現在我們常常看喏,我們這裡好說一個話——一窩蜂。喔唷,看見這個好,大家也跟著來。對不起,跟著來啊你多半都吃虧,因為你並不了解他為什麼這麼做,他為什麼能夠這樣做成功,你只是從行相上面去看。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也走上這一條路,那不是很可憐嗎?所以說這個六種殊勝一定要把握得住,然後行持的時候啊,每一度它有這個六度當中在這個裡頭。最後: 136A 23:06 7:14:57

第五此等攝義。

那麼,然後呢總括起來再說一遍。 136A 23:15 7:15:05

應當隨念,發菩提心為諸行依而勤修習,則於精進為欲安立諸有情故,策發修學漸令增長。

這我們任何一個行為,那個行為啊時時刻刻記住、記住:就是剛才六種殊勝當中第一個,這是發了菩提心這個根因上面,才有身口的行為,所以這個菩提心是諸行所依。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呢修什麼?精進,勤勤懇懇。「精」是精純、專精,一點都不夾雜!在質上面是一點都不夾雜,在量上面是一點都不馬虎,這個才是精,前面這個「精」,精純、精一、專精。幹什麼?向前菩提道上推進,這意思。那麼然後呢以這個心,是目的是為什麼啊?為了使一切有情都安立在佛地上面,所以我行精進,也使一切有情也要這樣走。因為你要真正成佛,這個是必不可少的,而努力「策發」,然後呢「修學」,使得這個精進增長,這是這樣。 136A 24:48 7:16:39

次於大地所發精進修為願境,

那麼然後呢策發了以後,次一步說,我們現在精進修持的內涵、修持的方法是什麼?以大地菩薩的行為是我們願境哦!這個地方很清楚、很明白哦!所以在這個地方,就說明了一件事情:我們常常說:「哎呀,我現在是凡夫啊!」欸,沒錯,你是凡夫,所以這個地方告訴你,正因為你是凡夫啊,所以你要努力啊!以大地菩薩的境界做為你的目標啊!你還沒做就先說:「哎喲!這個是菩薩的做法呀,我是個凡夫啊!」你因地當中已經一刀兩斷,把你已經什麼?把它看成功:「唉!我原來就是像《法華》上面那個除糞人。」這個是我們最大損失、最大損失!明明我們是佛子,可是我們因地當中一個念起來說:「哎喲,我是個凡夫啊!我這一天忙是忙一日除糞之價。」你完全錯了!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要怎麼辦?欸,我就是佛子!所以我現在的行持的行為就是什麼啊?就是佛子的行為,這個佛子的行為就是菩薩行。這個才是!所以你因地當中第一念正確了,將來才有圓滿的果。 136A 26:26 7:18:17

所以昨天不是說得很清楚嗎,大家還記得不記得?為了提醒大家,再說一遍。下面這個話不要讓我來提醒,要我們自己每一個人自己提醒——「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初心難」,這個《華嚴》上面特別說明的。你發這個大菩提心,跟究竟圓滿這個大菩提心兩樣東西,就它那個內涵、特質、心理來說沒有差別,無二無別!但是這兩樣東西啊,如是二心叫初心難哦!真正難的是剛開始第一個哦!也因為它難,所以它真正重要的也在這裡哦!然後呢,在《華嚴》上面,善財童子示現的是修證的時候的境界,所以他叫十信滿心;換句話說,他那個淨信心哪,已經跟佛的菩提心的特質是無二無別,只是還沒有圓滿。所以這個初因最重要,有了這個因,然後你繼續不斷地把它圓滿、圓滿、圓滿,到最後成佛。你有這個因,這個果是一定有的;如果是你沒有這個因的話,你怎麼忙也沒有用。正因為如此,所以這「如是二心是初心難」。 136A 27:59 7:19:50

但是退一步——我們不要說退,再返回頭來,再找那個根由,那個根由在哪裡呀?欸,修的根據是什麼?思相應慧。思相應慧要看思,要想所以思的話,一定要先聞相應慧。聞相應慧從哪裡來?多聞。多聞從哪裡?從善知識。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哪,要想生起有力最深的正念,一定要依止善知識、善友共住而多聞等因,就是從這個善知識、多聞開始。當我們聽見了以後,心裡面就說:「對啊!現在就這個樣,我要做的!正因為是我是凡夫,所以我一定學這個!」那個時候你當下的一念下去,因就對了!你如果只有這麼一念,將來就有一念成佛的因。但是呢,你要真的感果的話,單單一念不夠,第二念你又想到別的地方去了,那對不起,那又跟著它散了。所以你假定說那個心心念念,把這個念頭不斷地一直增長、增長,因為你的因都是集這個嘛,自然而然將來感的果非如此不可啊!修行沒別的,就是這個呀! 136A 29:23 7:21:14

所以了解了這一點的話,我們一定會這樣說:「正因為我是凡夫,所以我必須要這樣做!」絕對不是「哎呀,我是凡夫啊,那個是菩薩境界啊!」就把自己先排拒掉。明明我們是長者唯一的兒子,長者是誰啊?佛嘛!可是我們偏偏要去忙啊,忙那個打掃廁所,然後呢弄了半天,一個大餅,喔唷,吃飽了,安安心心。唉,真是可憐是莫甚於此!所以真正修學佛法的最可憐、可惜的地方——愚癡。然後自己還覺得:哎呀,我一天拜多少佛,我一天念多少佛,我一再地說,拜佛絕對好,念佛絕對好,弘法利生絕對好,你根本因有沒有把握住?根本因沒有把握住的話,對不起,唉,好可惜! 136B 01:01 7:22:15

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哪,「大地精進願境」,嗯,我要這樣做!這個就是我們聞思相應的時候。等到你到後來它變成什麼呢?佛!這是我的願所在,然後呢在因地當中下這個相應的因,只要這因圓,欸,果滿那自然有嘛!所以說妙法蓮華是因在果中,是因即是果,這千真萬確! 136B 01:33 7:22:46

於初發業所行精進隨力勤學,尤應斷除精進不共所治諸怯弱等。

那麼在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啊,欸,不是教你像菩薩一樣地這樣做,而是要學菩薩作為我們的願;然後呢根據這個願,隨我們自己的力量去做,所以叫「隨力勤學」。然後這個隨力勤學,有種種前面那些道理,特別告訴我們哪,我們真正做的時候,要想學什麼?要想學這個人。換句話說,欸,那個龜兔賽跑當中啊,不要學那個兔子,「叭叭叭叭」一口氣衝了個半天,哎呀,然後停在那裡。這個兔子倒是不是說,那個故事不是說,牠衝在那裡衝累了,不是。我們不是說不顧一切地莽撞這樣來,要如理如法地了解。這個道理在一開頭的時候,還在道前基礎當中的時候已經特別……大家還記得吧?如果忘記掉,回過頭去趕快仔細看一看,在修的時候應該怎麼樣。一定要對我們所修的內容,這個質正、量足、次第無誤,然後安排好了,自己相應的下足之處、程序,一步一步上來。 136B 03:12 7:24:26

那麼特別呢,對於這個我們修學佛法必須要的精進,妨害我們精進的這一種毛病,所以要把它對治,要把它對治。你能對治了,策發精進;能策發精進了,下面其他東西都來了。所以說這資糧善中啊最殊勝、最第一,而且只有依靠這個才能夠真正圓滿。繼續下去。 136B 03:48 7:25:03

又於所得菩提及為一切有情與樂拔苦,經極長時,集無邊資糧,行無量難行,先當勇悍擐精進誓甲。

那麼最後又告訴我們,我們對於我們的要求的,所謂什麼?大菩提果。所以他開始的依的是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什麼?使一切有情的苦統統淨除,樂是統統給他。為了要這樣做,要積集無邊資糧,行無量難行,要經過很長的時候,對於這一件事情啊,先要披這個精進之甲,披精進之甲。所以《瑜伽師地論》上面,我在黑板上寫的這個,第一個叫「披甲精進」,就是心理建設,心理建設。有了這個下面才是加行,那麼加行的時候,真正行的時候啊,叫「無下」、「無退」,乃至於「無足」,這個概念特別重要、特別重要!我還希望啊,這個六波羅蜜講完了以後,要總括起來,關於這一點要特別地還要說一說。不過特別說一說,看看這次有沒有時間啊,看看有沒有時間。 136B 05:18 7:26:34

《妙手問經》說:「若略發此廣大意樂,即已積集廣大資糧。」故當勤學。

經上面這樣,你乃至於稍微啟發一點這種意樂,就能夠積集廣大的資糧,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大家還記得吧?在下士的時候,這個業感緣起到最後告訴我們的「八因三緣」。這個三緣當中啊,第一個心清淨,第二個加行清淨,當你心清淨、加行清淨了,其等於田清淨。你樣樣東西都清淨了,哪有不能集無邊資糧的?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這個。所以你那個心裡邊能夠產生這樣地大的,跟法界相應的這種精進力量的話,乃至於發一念,這個力量就不可思議、不可思議! 136B 06:18 7:27:33

所以我們經常要提醒自己:噢,像學那個小沙彌一樣。你看看,這個羅漢他這麼了不起的聖人,那個小沙彌就一個念頭:「噢,我要成佛!」喔唷,這個羅漢的聖者了不起,馬上把那個小沙彌請到前面,很清楚、很明白。那個小沙彌在那兒磕上一千個頭,說不定這個羅漢理都不理他;他在那兒念上一萬聲佛,說不定那個羅漢告訴他:「你錯了。」但是那個小沙彌腦筋一念,這麼一個轉過來的話,喔唷,這個羅漢馬上,嘩!很恭敬地把他這個包袱統統拿下來:「來、來、來,我來拿,我來拿,你請在前頭。」然後跟在後面恭恭敬敬。為什麼?說明了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真正的智者,他了解這個事情的是非、輕重,根本在哪裡。所以說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哪,我絕對不是說,我們單單學那個沙彌就發一個念頭。不是哦!說我們要分別得清楚是非、輕重何在,然後呢在這個上面勤勤懇懇地努力。你一定要先要如理,然後呢根據這個如理,再如量;所以質要對,然後呢量要足,次第要不錯! 136B 07:38 7:28:52

若不學者,

下面這一句話,啊!我們要勤學,若不學者, 136B 07:44 7:28:59

不能增長種性堪能,恆為眾多惡行染著,

這是眼前的。假定說我們不學的話,對不起,你不學,這一個特質、這個種性,這個什麼?菩提種性哪,你不增長。前面已經說了,在三慢當中特別說,你不去對治它,你不去努力造,它煩惱不會說:「哎呀!我憐愍你呀,好了,你不行啊,我自己就退啦!」這不可能!功德不會說:「哎呀!看看你可憐哪,我自己去圓滿。」這不可能!沒有例外,絕無例外,你必須自己要如理如理地去修習;要想去如理如理修學,第一個,就是照前面這個次第。所以說如果你不學,沒辦法增長,乃至於啊那個種子都沒有。當然現在在這個地方,既然已經講到六度當中的波羅蜜多當中的精進的話,說菩提心已經有了,有了都不能增長。所以我們現在呢,欸,還沒有,要想辦法把它從沒有變成有,先下那個種,下了個種,然後把它增長。 136B 09:07 7:30:22

如果你不能這樣做的話,我們忙些什麼啊?這個才是真正兩方面我們比較的。你不忙這個好的,對不起,一直為「眾多惡行染著」啊,這是我們必定要認識的呀!這個惡行不是說你今天跑得去殺人放火這叫惡行欸,你坐在這地方,心裡面沒有把這個正念提起來,你那個時候就是惡行當中,這是我們真正應該了解的。不是說你在那兒,哎呀,動人家壞腦筋的時候就是欸!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哪,我們從長夜以來一直在無始無明當中啊!所以你在這地方呢,那一念不跟正念相應的時候,你就在癡相大無明當中啊!那很清楚、很明白擺在這裡呀!所以為什麼修學佛法的人,不管他是禪、淨、律、密,學禪的人說「暫時不在」,那一念如果一下忘失掉的話,「猶似死人」哪,這樣啊!念佛的人為什麼必定要每一念,一念不能放鬆,為什麼?因為你的一念一放鬆的時候,那個時候就跟癡、無記,就是在輪迴生死的業,是這麼情況呀!所以這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啊! 136B 10:34 7:31:49

於現生這個樣,既然現生這樣,那一直種的這個輪迴生死之因,你能感得跳出輪迴的果報嗎?那絕不可能哪!異熟是一直在生死輪迴當中,等流呢?這種惡習繼續不斷地增長。這一生也就這麼一生,哎呀,輕輕鬆鬆、馬馬虎虎過去。到了下一世啊,還是這個樣,要提啊提不起來,放啊又放不下,就這種味道。所以 136B 11:07 7:32:22

於餘生中亦極難學諸菩薩行。

將來也是,將來也是。這個習氣養成功了要改,真改不過來,眼前非常簡單的一個小事情,都改不過來,何況這麼一個大事情。說到這個地方,我也想起了,前天我們這裡有個同修跟我講一個,啊,我想起來真是覺得這是個善知識。什麼事情呢?就是那個羅漢菜那個事情,我想大家曉得,我是跑到哪裡,把那個羅漢菜帶到哪裡。大家這個羅漢菜不是說,喔唷,這個素菜館裡面,喔,人家說:欸,這個羅漢菜,喔唷,那個羅漢菜要多少錢,要擺多少!唉,完全錯了、錯了!不是。我這個羅漢菜就是這樣的,水呀、鹽哪、油啊、菜呀、蘿蔔啊,什麼「更、更!」放進去,和一點,就這個樣。 136B 11:56 7:33:11

哎,結果啊,的的確確,反正真正碰到了,能夠有心來學的,人人歡喜,那麼在台北那個地方也是。就前天我們這裡有一位同修回去了,他就說:哎呀,現在發現這個羅漢菜真美!可是啊,他頭一年是一年什麼啊?他頭一年哪,剛開始的真不習慣,一直經過一年以後啊,慢慢、慢慢地,環境就逼得如此嘛!喏、喏、喏、喏,這東西還不是不讓他吃哦,還是給他吃哦!欸,就是這樣。我為什麼特別說這個事情呢?我希望大家每一個人自己反省反省:我們一個很小的小的習氣,你這個習氣養成功了要想拿掉它,是千難萬難;反過來說,一個好的習氣要想啟發的話,同樣地非常難哪! 136B 12:49 7:34:04

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啊,你如果這一生不努力學的話,那麼這個時候是什麼狀態啊,什麼狀態啊?這叫以前的老習慣當中,而且這個習慣是無始以來的習慣!所以你如果說不從這個地方懂得的時候開始精進,還為自己找一點藉口,哎呀,說這個不行、那一個不行,對不起,將來你更沒有機會。因為為什麼呢?我們現在因地當中種的什麼因?很簡單嘛,你現在因地上面處處地方保護這個煩惱,說:「哎呀,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還自己覺得做得很得意,心裡面哪,喔唷,騙得人家,還覺得人家不知道。騙人家,害不了人家,是害了自己啊,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你懂得了,你也不會怕人家來騙,沒關係,他是他騙他自己,這個很重要、很重要的! 136B 13:47 7:35:02

所以這樣一來,有機會學的時候你都不學,造了惡業以後將來你墮落了,請問你沒有機會,你能學嗎?再說,就算你將來仍有機會,這一生你都上不去,下一世你就上得去嗎?惡習慣養成功了,一天比一天厲害的。像病一樣,剛開始的時候都不治療,到後來病到那時候,啊,已經拖得,不曉得拖了幾年,就弄得好嗎?眼前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所以我們懂得了這一點哪,為什麼他前面告訴我們,於微小罪啊要把它看得很重。真正重要的就是——煩惱生起來的時候,立刻說:「哎!對不起,我就不讓你。」絕對要想種種辦法,咬緊牙關站起來,要對治的這個!這個現在說來說去啊,最可憐的還是什麼?無知。哎,我們在那兒用心機,實際上呢正在煩惱當中轉,還自己不知道,這個是世間人最可憐的事情。那麼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從這個地方務必要認識。 136B 15:02 7:36:17

如是知已,雖尚未能如實修學,然心亦應趣向彼品,

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啊,的確行為是還不一定能夠做到,但是呢心裡邊一定這樣。實際上做任何事情,一定從心理先建設起。譬如我們眼前做太多的事情,不一定是真正地你肯去做,但是覺得:哎喲,這樣做有好處哦!比如說我們吃東西,「這個東西有營養哦!」啊,因為有營養你就吃起來很起勁,就這樣,吃到嘴巴裡不一定好吃耶!那麼現在也是這樣,佛法這東西也是一樣,「這東西真有營養哦!哦,將來有這麼殊勝的好處哦!」你只要去做,做做習慣了就好了嘛,就好了嘛!所以能夠心裡面能夠這樣建設起來啦, 136B 15:53 7:37:09

隨力隨能發勤精進,如《妙手問經》說,

能夠這樣做,欸,下面就妙囉! 136B 16:01 7:37:17

則於餘生少以功力無諸苦難,速能圓滿精進波羅蜜多。

欸,到下一生,嘿,你不要太努力,也沒有太大的困苦啊,你就很快圓滿。為什麼啊?因為這一生你因地當中,不斷地集、不斷地集、不斷地集,你念念下那個因都是這樣啊!既然你這一生念念下那個因這樣的話,將來感果的時候,如果說你這個業很重的話,將來自然感果的時候,跟現在這個因相應的,於是在這種狀態當中,當然容易。比如說我們眼前來說吧!說我們要想念書,要想作生意,不管做什麼嘛,今天我勤勤懇懇努力,儘管我很窮啊,可是好好地集。今天集它十塊錢,明天集它十塊錢,後天集它十塊錢,天天這麼集。集、集、集、集,集了一年以後啊,欸,到了年底結帳了,然後呢明年一開頭的時候,哦,那時候我就有很多錢了吧!是嘛!就是這樣。所以你這一生努力這樣去集,而且一直這樣去集的話,到下面來生,感得的異熟、感得的等流,自然而然都跟那個善法相應,你做起來自然就很容易。你個人是如此,而且你住的客觀的環境,自然而然也都是這種善師、善友啊!所以這一點是我們要很重視的。 136B 17:35 7:38:51

有一次有一個人問我一個問題,說:哎呀,現在這個時候,這無常很迅速,很害怕啊,怎麼辦哪?這樣。我覺得這個事情很簡單嘛!因為無常啊,所以我們了解事實的真相是一無可取,這第一個。第二個,因為無常啊,所以你不能等待,趕快努力。還有因為無常啊——無常說明了很多殊勝的特質,淺的地方,只是看見世間的生滅無常相;深的地方來說,無常本身就說明空無自性,沒有特質的一樣東西。那麼眼前既然這樣,那時間這麼快的快速地過去。還有一點呢,就是既然沒有特質的,怎麼辦?一切法生起都是因緣而生,所以《華嚴》上面說,「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一切法本身是什麼?沒有本來如此的,從因緣而起。因為這樣,所以啊你在因地當中,種下去的這個一乘佛因,將來自然感果。 136B 18:50 7:40:05

現在你了解了無常,只要你因當中,每一個因種種下去的跟正法相應的,那無常由它無常。正因為無常,所以我念念必然能夠——把這個眼前當下一念如理掌握住了,種下這個正法相應之因。如果它是常的話,你就沒辦法改變它,它天生就是如此,而且永遠就是如此嘛!對不對?這個才叫常啊!現在因為是無常,一方面是時間迅速地過去,一方面呢並沒有特質地如此,所以完全看你因地當中,那個時候我就心心念念。你只要心心念念種下去的是正確相應的,你還愁沒有好的果嗎?如果你在這個無常當中,下的是一心念佛求往生,感的果是一定往生;如果你在這個地方求的是發大菩提心,下一生,對不起,那個菩薩的位次生生增上,這個道理很簡單哪!所以佛法裡面說來說去,前面告訴我們的業感緣起,這個是一切白法的根本所在。不是不怕,要怕,要懂得善巧地怕,了解它,然後你把握住了特質,現在處處地方說這個。 136B 20:20 7:41:34

那麼最後一句話,說這個千千萬萬有一個毛病要改掉它——不要說耳朵裡聽見,嘴巴上面講出來;眼睛裡看見,嘴巴裡面講出來。這個所謂古德告訴我們:「耳鼻之間數寸耳,何以美堂堂七尺之軀。」你聽見了講給別人聽啊,這麼一點點,我現在啊,對這個真正的這個堂堂七尺之軀沒有用場。那聽見了要記在心裡面,了解了特質,身體上面的如理去行持,然後呢你所感得的什麼?哎,報身哪!這個是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我們如果現生能作固然好,現生不能作,不要怕,怎麼?因果,業感緣起,法爾如是。我們要對於我們現在的狀態感到慶幸,說儘管現在是末法啦,居然我們還能夠聽見這樣圓滿如法的教理啊!然後呢不要停在那裡哦,要步步上進。 136B 21:39 7:42:54

所以你們特別記住!前面哪,「闕隨順教」,這是一個修學佛法最嚴重的一個關鍵,隨順於佛法的。很多我們修行的人,哎呀,覺得修行了,結果忙了半天呢,學我,他那個真正的如理的教法沒得到。學了以後呢,最後呢,「得微少善」,碰到了一點點,哎呀,覺得好得不得了,就停在那裡了,不上去了。啊!這個都是很可惜,這個都是很可惜!所以我們只要在這一個上面當中,能夠步步上升的話,絕不停滯的話,是絕對沒問題,絕對沒問題!一生一生增上,這個很清楚、很明白。 136B 22:29 7:43:44

佛,他發的願是什麼?要濟度一切眾生。他悲心的量是什麼?把所有眾生,就看成他最疼愛的獨生子一樣。他的智慧是什麼?了解一切真相,幫助人家怎麼解決一切問題。還有,他修持圓滿了成就的力量,是具足滿兩個願的力量,他有不救我們的道理嗎?不信佛的人不談,信佛的人,你想想看,他會不救我們?我們現在舉一個簡單的比喻,不要說佛,說就像世間的一個慈母,然後呢帶一個最可愛的小孩,那個小孩儘管一點無知在地上爬,可是母親看那個小孩看得清清楚楚。她會不會讓那個小孩,把那個毒的東西吃到嘴巴裡,會不會讓那個小孩,由於毒的東西傷害他,會不會啊?當然不會呀!你只要自己說能夠信得過,跟上這個母親,哎,那就對了!所以佛前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啊,皈依內外兩支,是外支是大師已成啊!不但是一個佛,有無量無邊的佛啊!而佛之所以成佛啊,無住涅槃,盡未來際,一直安住在他這個大智、大悲、大願、大行當中濟度我們,就像這母親,一天到晚在照顧這個小孩,我們就是這個小孩。所以這個道理一再清楚、一再明白! 136B 24:16 7:45:31

但是千萬這地方特別注意呀!不要說:「哎喲,我不行啊!」你這個一個念頭來了以後啊,那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同樣剛才說那個比喻,現在那些孩子長大了,他不知道他還滿好;知道了以後啊,他知見多得很。那相當於我們什麼啊?我們在學,結果學錯了,學我,總是拿自己的概念去衡量這件事情。那麼這個話,在這個比喻當中是什麼呢?就像眼前普通那個家庭當中,那個父母就告訴那個子女怎麼做啊,那個子女就說:「哎呀,那些老人哪,這個他們那個時代,這沒有用啊!這老朽了,這個概念是落伍了!」你不能接受他,對不起,那個父母拿你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啊!所以這個我們用最平舖直白的話,無非提醒我們:喏、喏、喏!問題關鍵在哪裡。 136B 25:15 7:4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