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南普陀版手抄稿

廣論章節
三十七、複習 道之總義
廣論頁行
P.555 L4 ~ P.557 L2
廣論段落
今當略說道之總義~應如何學慧性毘缽舍那之法。
手抄冊數頁行
2015版 第19冊 P.265 L6 ~ 第20冊 P.38 L2
2016版 第19冊 P.265 L5 ~ 第20冊 P.38 L2
手抄段落
那麼再下去呢~再作一個簡單的、概括性的介紹。
音檔卷數起迄
152A 19:02 ~ 154A 01:50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152A 19:02 00:00

那麼再下去呢,我們這個簡單地說明了以後,請大家翻到五百五十五,五百五十五。那麼最後呢,我們就說這個道的總體,對,五百五十五頁第四行開始。這個五百五十五頁的前面,就是《廣論》所說的,《廣論》所說的止觀二品,那麼這個我們已經由《略論》上面略為解釋了。所以換句話說,前面我們所要講的那個綱要都講完了,第四行他下面說: 152A 20:07 01:05

今當略說道之總義,

現在這個地方要大概地說明一下,整個的這個一條菩提道路的這個整個的大意,整個的大意。說到這個這句話的時候啊,我常常有一個很可笑的經驗,從我自己開始,以及我遇見很多同修們同樣的一個問題。是最開始我對密教,啊!實在不了解,非常遺憾,就正如像弘一大師說的。弘一大師說:以前對密教是非常反感,一直等到看了......什麼,一下我記不起來了。看了這個《大日經疏》以後,才了解這個密乘之真正的高明。所以他建議大家說,不要一開始從那個儀軌形相上面去看,你了解了這個真實的內涵也是一樣。那麼對我來說,我倒沒有先看是看密教的儀軌,因為我本來對這種東西就以前很反感。不過反感的原因倒不是,我那個它的儀軌是沒看見,可是密教很多人不善修,那個因為不善修,他們那個錯誤的讓我們看見了,我們看見了錯誤把它誤解成密教,所以對它反感。就好像現在有很多外道,冒著這個佛教徒的名字在那麼亂搞,人家一看哪,你覺得,哎,這個佛教原來這樣地招搖撞騙,你覺得大起反感是一樣。所以它真實來說的話,還是從那個行表上面,而且這個行表也完全看錯了,這樣。 152A 22:14 03:12

所以當初的時候,我總對它有一個反感,雖然我第一次看本論就歡喜。看了本論歡喜,雖然沒有放開,所以我當時沒有精神貫注在裡邊的原因是這樣:欸,看看是滿歡喜,但是外面一轉,啊!覺得這個想到,這個時候好像那個密教寫的東西,總對它又是把那個淡了三分,常常這種心情。以後我真正深入了本論,體會到了這個本論真正精妙以後,所以尤其是這兩年,我到哪裡都跟人家介紹這本書。不管他是念佛的——因為我了解,不管是念佛、持戒,所以我們眼前從基礎上去的一切問題,根本都在這裡。結果啊,我發現大家跟我一樣,哦,一聽這本書,「誰寫的啊?」「宗喀巴大師。」「喔唷,他是......。」好了!這是密教的,好了,不談囉!就好像只是這樣。 152A 23:15 04:13

所以現在啊, 我引本論上面一句話, 請你們翻到三百七十四頁, 翻到三百七十四頁,妙極了,這句話!他這個三百七十四頁前面的,講那個定,講那個定。他還特別地說呀,說像我們前面講的這些道理,有的時候你還可以有名相多多少少,雖然啊現在修行的人很少了,這個名字、名相還在。可是現在關於學真正地學定、學慧這兩樣東西,那連它現在這個了解這個名相,這個大經、大論是對我們最佳的指導,這一點事情他都不知道,大家忙著去修,怎麼可能成功呢?所以他很感嘆地說:因為見到了這個,就把他自己的經驗,以及傳承的教授,他從真正的完整的佛的經,菩薩、祖師的論疏上面摘錄出來,告訴我們這個道理。而且他的結論告訴我們:你真正要學這個,還非要從這個一點不錯誤的佛、菩薩、祖師的無垢的經論上面下手。 152A 24:38 05:36

那麼現在呢,看:他把前面這個引佛菩薩經論的根本的這個教理告訴我們了以後——他倒的的確確是西藏這個圈子裡面,是密教的圈子——可是講的那些東西啊,人家覺得:「欸,你這個講的顯教。」人家不肯學。那現在看這個三百七十四頁最後一行,他前面是講,告訴我們怎麼樣學定、學定,結果很多人覺得:這個東西講的話是顯教嘛!所以他下面這句話: 152A 25:16 06:15

不應執此是相乘別法,非咒所須,

他很多學密的人,他說:「啊!你這個都是講顯教的東西,我這個學密教的不要這個。」我看了這兩句話,我當時自己就笑起來了,後來也始終碰見這種情況就笑了。那學顯教的人呢,他就說這是密教的,學密教的人,他又說這顯教的。結果呢,因為這個實際上是什麼?是共同的基礎。你要想把大乘教法學圓滿的話,前面一開頭就說得清清楚楚,這個是必須要的,你沒有這個完整的教法,你絕不可能得到完整的結果。儘管到現在這種狀態當中,是,我們客觀的條件呢,不允許我們能夠一步一步圓滿地上去。但是我們已經了解了,這客觀的條件之所以不允許是為什麼?因為我們因地上面這個種子下錯了!假定我們現在因地上面這種子再不改過來的話,請問:你什麼時候才做得成?如果說我們還排斥它的話,你下了這個排斥的種子,將來你長出來的永遠是殘缺的結果,這不很明白嗎? 152A 26:39 07:37

所以了解了這一點,正因為我們現在沒有機會圓滿學這個法,更應該對這個圓滿法的寶貝,在內心上面說:「一定要把這個圓滿的種子下下去。」這是最重要一點哪!很清楚、很明白!就不幸地大家排斥它。好了,就算你說:「我啊,的的確確只想學顯教不想學密教。」那也沒關係,這個是千真萬確最完整的顯教的基礎。所以我特別是引這個,它密教、顯教這個前面的共同完全一樣。就像我們念書一樣,儘管到後來你是學工的、他是學文的、他是學醫的,對不起,不管你文理、工商、醫農,你絕對小學、中學的課程是共同的。絕對不是說:「啊,我這個學工的,我不要念小學。你這是學理的,我不要念中學。」我們都害了這個毛病。結果呢,是念這個研究所的人,他不要念中學、小學,錯了!當然,他因為要念研究所,所以他必須要把那完整的功課都安排得好好的。是,現在這一本論是一個最完整的教授,一派一派安排出來的,安排出來的東西卻是小學、中學、大學,這樣。結果我們好好念書的人又看見說:「欸,這本書是那研究所的人安排的,我可不要研究這東西,所以我不去管它。」就等於這個一樣。 152A 28:13 09:11

所以他說呀,哪、哪、哪!我們說把它看成說是密教的,結果密教的人他就這麼說什麼啊?他就說你這個顯教的。所以宗喀巴大師特別勸哪,說你不要以為這個是「相乘」,相是講什麼?講法相名詞,實際上是真正就是講顯教的教理的。說「非咒所須」,咒就是密教,說「這個是顯教的,是密教裡不要這個。」你這樣地執著,錯啦!下面說: 152A 28:46 09:45

無上瑜伽續中亦說是所共故。

他就引證,在真正的密教,而且這個密教四部當中無上密哦!密教分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現在這個最高的,無上瑜伽的這個密教的經論當中,告訴我們得清清楚楚,說:這個是前面的共同的基礎,你沒有這個基礎的話,談不到密法。所以我這地方再特別點醒一下,說到這個地方。說到這個地方我們曉得,啊,原來這是共道。你了解了這個共道以後,整個的輪廓了解了,那個時候啊就看你自己的能力。 152B 00:03 10:33

在因地上面,我們必定要下最圓滿的,說我一定要做到最圓滿的。是,可是你的走法呢?卻不是一口氣能夠走得到,那時候看我們自己的力量以及自己宿生的根性。這個力量還是從宿生所積的善根而來,說你只希望得到一點人天果報,那麼你就齊下士,到這地方、到這地方,你就得到了。現在我們經過了這樣地修習,以及晚上溫習比如說《了凡四訓》等等,很清楚、很明白。這個要學《了凡四訓》得到現生命運的改善,基本的理論都在這個裡邊,本論裡邊也是。那麼你說,然後呢我要深入一點還要解脫生死,那麼齊共中士;最後高明的話,你說要徹底究竟圓滿,那麼要走到上士。 152B 01:08 11:38

說到這地方只是如此,上士的話就是大乘菩薩,而且說到現在為止,沒有一點點是真正屬於密教不共的,一點都沒有!只是因為寫這本書的人,寫本論的人哪,這個是密教的一個成就者,所以他引的祖師的語錄,的的確確是個西藏人。但是儘管是西藏人,可是其中大部分,比如像他前面博多瓦、慬哦瓦、樸窮瓦,他們儘管是西藏人,可是他們傳的學的內容,卻完全都是共道的。嗯,你仔細看看,沒有一點點這個地方是屬於密教不共的,這個都要我們理智去辨別,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 152B 01:58 12:27

那麼乃至於我們目前,我們最適應應機的,比如淨土,或者好一點的禪宗,哪!也在這地方。淨土齊什麼?最起碼的淨土,我只要去就好了,那齊下士已經可以做得到,齊下士就可以做得到。稍微做得好一點的話,那麼齊中士;你想做得好一點的話,那麼上士。換句話說,還是你能夠深入多少,就得到多少好處,這個概念,那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152B 02:37 13:06

所以在最後這個總說道的總義之前,這個概念我特別提一下。因為我自己當年就吃了這個虧,被這個障礙障在這裡,明明最寶貝、最好的東西,你都擋在那地方。結果呢,自己吃盡了冤枉苦頭,哎,回過頭來看看,啊,自己覺得心裡面真難過!所以我自己把我自己以往錯誤的經驗,處處地方告訴你們,至於說能不能受用,那就看你們了,就看你們了。如果你們能夠排除這個障礙去深學,一定得到。因為我曉得眼前有好幾位同修,啊!那的確是就因為得到了這個圓滿教授的指導以後,的的確確有直線地這麼上升,不管他用來持戒也好、念佛也好。現在我們看那個文,那個道之總義就是整個的圓滿的綱要,以及這個綱要必然的次第。 152B 03:44 14:14

謂於最初道之根本,即是親近知識道理,故於彼上當善修鍊。

第一件事情,修學佛法這個根本在什麼地方,這個第一個指出來。那麼然後呢我們用另外一個方法,另外一個觀點來說:要一切是因緣配合,外、內兩樣東西;換句話說,這個第一支就是外支,其次就是內支。那麼有了這個外面的圓滿的正確的指導——那個在五百五十五頁上面,就是我們剛才說五百五十五頁上面——那麼外面有了這個以後,那麼然後裡邊呢?裡邊說: 152B 04:37 15:06

次於暇身,若起真實取心要欲,彼從內策令恆修行,為生彼故當修暇滿。

你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所以真正要修學佛法,根本是靠外面的善知識,這個是我們現在已經有究竟正確的了解了。在講這個之前,昨天晚上我們溫習當中也特別提一下,容或有的同修沒來,我就舉一個比喻,佛法這種東西沒有人講,是絕對不可能知道的。就像說我們如果沒有遇見外國人的話,根本不曉得有外國,現在雖然聽人家有外國,啊,有外國這件事情,外國話怎麼講你也絕對不知道。乃至於這個外國話擺在這個地方,你只曉得彎彎扭扭那麼寫,你也不曉得怎麼唸,對不對?很簡單哪!儘管你可以現在那個字典上面用中文的拼,拼出來,你拼出來那個英文,外國人聽了聽不懂,絕對聽不懂! 152B 05:51 16:21

這個還有一個故事,我現在還想起來真是好笑。這個據說日本人這個治學問哪,用功甚勤!他們很多人,他們為了要好好地學,字典要背的。那說這個背不稀奇,他們那個背法很特別,買了一本字典回,背完了以後,那一張就撕掉了,背完了也就撕掉了,就這樣。換句話說以後就不准再有了,你如果背不出來你就沒辦法可想了。你看他們用功用到什麼程度!所以說他能夠把一本字典背得出來的話,那真是......而又很多人有這樣。 152B 06:30 16:59

有一次,我現在記不住了,那是民國六十三年不曉得六十四年,七三年、七四年?他有一個日本的學者到美國去,到美國去,他是醫學界很有名望的人,那麼在那邊開一個很有名的一個學術會議。學術會議這個一個日本人就發表一篇論文。他那篇論文是用英文講的,可是那個日本人講的英文,啊!那個實在是,他就像不善巧學,實際上還是有人教的喲,有人教的哦!結果他講出來那個英文啊,那個美國人聽了以後覺得他在講日本話,結果當然在座的也有日本人嘛,日本人聽了也覺得他在講美國話。結果呢,當然在座的人沒有一個聽懂。完了以後下來了以後,大家就問他,說:「你這個東西有沒有英文譯本?」「欸,什麼?你問我英文譯本,我剛才講的就是英語呀!」在座的,在座的有一個中國的一個大夫,那個大夫是好有意思,那是聖羅克士醫院的老人重建部的部長,就是以前我們台北那個中心那時候三個創辦人之一,他是醫學界非常權威的一個有名的,他親口告訴我們這個笑話。 152B 08:01 18:31

那時候我也是想起來,以前我們在學校裡的時候,聽見人家一個日本人,我們譬如說「第一」,第一這個英文應該唸「弗斯特」,他日本人唸怎麼唸?「發思豆」。那個完全,那個音完全變掉了。所以實際上如果說我們,以我們沒有這個一個外國人親自指導我們,儘管書本上面用了個注音,你去學的話,那個「弗斯特」你就唸成功「發思豆」。當然他如果聽慣的可能知道,如果不聽慣的,他的的確確覺得你在講日本話欸!所以他演說了一遍以後,他覺得講英文講得很得意,下來了以後人家要他英文譯本,就是鬧這種笑話。 152B 08:51 19:21

這個雖然是個笑話,這是很輕輕鬆鬆地讓我們體會到,我想我們人人感受到,那世間現見的這種東西,沒有人教,我們能學得成功了嗎?所以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儘管你可以看看經論,就像說,欸,它明明是把那個英文字用那個中文註解出來,對不起,你學了半天還是不行,是同樣的道理,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那這個本論前面也特別說明這個道理,所以這個是根本,沒有,談不到!容或你以前已經修過了,那個時候不是說你一聽就會,因為你宿生已經有過了,這個是前面一再解釋,這個是外支。 152B 09:44 20:14

那麼進一步呢,說有了這個你要修的時候,你所依的是什麼呢?就是難得這個所謂暇滿人身寶。這個得到真難哪!可是我們得到了以後,卻偏偏由於無始無明覆蓋,忙那些不相干的事情。所以那個時候要修習,修習這個暇滿人身的意義,於是從我內心策發說:哎呀,要忙這個、要忙這個啊!你有了這個這樣力量,那個時候就可以開始真實修習。那麼真實修習下面呢? 152B 10:27 20:57

次若未滅求現法心,則於後世不能發生猛利希求,故當勤修人身無常,不能久住,死後流轉惡趣道理。

那個時候就要學無常,這個次第很重要、很重要,而且有它的必然性!實際上呢,暇滿跟死也可以併在一塊兒,但是這個裡邊確實是兩樣東西,而產生的效果是一樣的。因為為什麼要修那個呢?平常我們就是耳濡目染,無始這個無明覆蓋,總是把現在的事情少不掉,總是為它所騙,結果騙了半天,兩腳一伸是一點意思都沒有。忙的東西留在現在是一點帶不去,而因為你忙了,然後呢造了業卻是把我們送到惡趣。這個道理如果不了解,雖然了解了而內心當中沒有如量生起,如理生起這個相應之量的話,還是沒有用!所以那個時候要勤修無常以及死後這個,否則的話總覺得:唉呀,這個也少不得,那個也少不得。所以平常為什麼我們覺得:哎呀,這個也不好意思,那個也罷不了。就是因為缺少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及雖然有了認識沒有如理地修習。結果呢人身很快過去,完了以後難得的一生是白白浪費,又下地獄,哎呀!所以這個是正式修行入門第一步,非此不可! 152B 12:18 22:48

所以不管你學什麼,你看禪——啊!那個禪,總歸一定說「生死事大,生死心切」,念佛也是如此,哪有一個地方不講這個的!那麼因為看見了人身這麼迅速,忙得一點意思都沒有,所以自然而然把現實的一切,哎呀,放得這是放到不能再低的限度。然後拿著一個缽去討到吃飽了,今天好也好、壞也好,吃飽了肚子趕快修行也好要緊。為什麼要這樣做?就因為見到世間是痛苦啊,一無可取,唯一是皈依是只有三寶啊!說: 152B 13:03 23:32

爾時由生真心念畏,便能誠信三寶功德,安住皈依不共律儀學其應學。

念那個世間的可怕,而能真誠地皈投、信仰三寶功德,安住皈依。那麼皈依是皈依兩種,「不共律儀學其應學」,那個時候一步一步地上去。皈依了以後那個才曉得,真正幫助我們跳出來的是這個,那時候就不但皈依而且學它。那麼再進一步, 152B 13:34 24:04

次於業果當由多門引發堅固深忍信解,是為一切白法根本,勤修十善滅十不善,相續轉趣四力之道。

皈依了以後——這個皈依是入門,正式入佛法之門;這個是下面,可以說第四步,順著次序來。那麼那個時候皈依了以後,由於皈依你找到了真實的方向了以後,那個時候曉得:原來,哦!我們真正該做的事情是什麼?從必須皈依的佛,說三界之內唯一依靠的是佛;從人上面而轉到我們正皈依的是法,而法的中心是什麼?哪!如此因感如此果,所以造什麼業因感什麼果報。因為你了解了這個,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舉手投足之間,是一步都不能差。那個時候自然你持戒是戰戰兢兢,念佛是啊更是勤勤懇懇,乃至於學禪,無一不從這個次第,用這個上頭來的。所以必定要對這個業果起得深忍信解,所以他說「一切白法的根本」。那麼這個時候呢,以往的事情已經造了,你沒辦法了,你怎麼辦呢?所以是啊,眼前是勤修十善、滅十惡業,而以往這個很多已造的業怎麼辦呢?要修四力懺悔,四力懺悔。所以你真正地由皈依了解了這個業果的必然關係以後,自然第一步走上去的是真實的懺悔,所以第六。以上這個叫作共下士的,共下士的。 152B 15:40 26:09

如果說我們要求世間的,那麼共下士已經就很好了、圓滿了!如果你要求出世的,共下士也最善巧的一個法門,已經派上用場了——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它這個共下士是求下一生保持人身跟生天,我們現在是要求往生淨土,這個道理都在這裡。但是呢這個往生,那是勉強可以擠得去,因為你取法乎下,不一定得到;你全心全力去做,可以得到的,差一點,就不行!所以我們從這個上頭來說,不要說圓滿的佛法,就是念佛,這個絕對不能以此為滿足。它假定你是一個根本就談不到解脫種性的人的話,你也只能算這個,那麼齊這裡為止也可以了,這樣。對後面來說,這個卻是下面必要的共同的基礎,必要共同的基礎。所以有的人說這是密教的,聽起來真是可笑,這個連它世間所應該學的東西都包含在這個理由。那再下去, 152B 17:03 27:32

如是善修下士法已,當多思惟,若總若別生死過患,總於生死令心厭捨。

那麼由於前面的善巧地修習以後,雖然你能夠跳出這個惡趣之苦,但是對不起,還在這個輪迴當中。只要你還在輪迴當中,這個輪迴沒有脫之前,這個總歸是永遠把你限制在這個生死苦輪當中。所以必定要了解,對這個生死過患的行相,那時候你策發了厭離心,那個就是佛法不共之法,佛法的超越的基礎在這裡了,這樣。那麼因為你從這地方了解了生死的真相,策發了厭離心,然後呢感覺到痛苦,要跳出來。那個時候你找到原因是什麼,能不能跳出來,所以, 152B 18:09 28:39

次觀生死從何因生,當識煩惱及業自性,發起真實樂斷之欲,

這個是下面一步,因為感到了苦,所以說「它這個苦的因在什麼地方呢?」那個時候就認識:啊!原來真正能夠繫縛我們流轉生死的——業跟煩惱,而煩惱為上首。所以你真正要斷它的話,必定要從因地上面斷起,所以這樣的話,就啟發那個真實的要斷生死的欲,這個時候所謂「善法欲」。由於如實地了知、信解佛所說的,所以「信為欲依」,那個時候你就開始說,要想了脫這個生死,怎麼辦呢?一定有它該行之路。要想了脫生死得到了脫生死的安樂,那麼就要走上這個了脫生死的真實之道,說: 152B 19:24 29:54

便於真能解脫生死三學總道,能引定解,特於所受別解脫戒,當勤修學。

因為這是三學的根本,一定從那這個根本上面的上來的。所以策發了這個以後,那個時候一定要努力從這個上面、根本上面,就是別解脫戒,就是我們所謂的戒——律儀戒,這個是第九。齊此到這地方呢,共中士,共中士。所以如果真正要修學佛法的人那必不可少的,這個基礎沒有,談佛法那都是空話,那都是空話!不管是哪一個,性、相、禪、淨,乃至於小乘。如果說我們以淨土來說,如果你能夠這樣地嚴持戒律的話,真正認真,你只要把這個功德說我回向——中品。《十六觀經》上面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要不信佛語則已,如果你不信佛語的話,你也不會念佛;如果說你要念佛的話,當然信佛語。那信佛語的話,那這個道理就在這裡,這麼簡單、這麼明白!我們進一步,說雖然如此還不圓滿,而且實際上呢,它真正的中心是拿這個共同的基礎,要引導我們究竟圓滿之道,所以再從這個基礎上面又向上。 152B 21:03 31:33

如是善學中士法已,作意思惟,如自墮落三有苦海,眾生皆爾,應當勤修慈悲為本大菩提心,必令生起。

因為你從前面所了解、觀察到生死的過患,所以覺得苦;那麼推己及人,有種種善巧的方便,然後呢策發大菩提心,而大菩提心的根本是在大慈悲心,這樣。所以不但是推己及人,為了別人,而且特別說明,就要圓滿你自己的問題,還非佛果不可!儘管你眼前討一點小便宜,可以證一個聲聞果,結果呢卻是走了遠路,卻是走了遠路。而就兩者:或者是直走大乘,或者是走聲聞果的,這個兩乘行人比較的話,聲聞果好像穩一點。因為他遠,所以說就他真正所負擔的苦來說的話,卻反而遠來得多;直走的那個大乘的,遠比聲聞乘的人要省力得太多、太多!所以從這個地方他也特別告訴我們,就算是真正為自利起見,這條路還是最好,還必定要學這個大菩提心,這個裡邊有詳細的說明,詳細的說明。那麼那個時候,啊!說一定要令這個大菩提心生起,這個是大乘道的根本,也是大乘的不共因,也是大乘的不共因。所以說: 152B 23:05 33:34

若無此心,其六度行二次第等,皆如無基而建樓閣。

如果這個大菩提心沒有的話,不管你是顯教、密教,顯教通常我們講的就是「六度」,密教真正講的就是「二次第」。所以學到這裡為止,二次第是什麼?只有那個名字,內容我們根本沒學到。所以說這個完完全全是什麼?完完全全是顯教,可是密教的共同的基礎都在這個上頭。所以說,的的確確這本書宗喀巴大師寫的目的,是希望學密乘的人學的,因為這是最高的。但是到這裡為止所學的內容,卻是共同的基礎,是大乘的人必須要學的,必不可少的! 152B 23:58 34:27

那麼六度是我們知道的,二次第呢?一個就是生起次第,一個就是圓滿次第,前面已經講過了。如果是你沒有菩提心的話,那麼不管你學的這些東西,就像沒有基礎建樓閣。這我們一再說,你造大樓屋頂壞沒關係,你屋頂補補行了;如果你沒基礎的話,對不起,絕不可能,你勉強造上來,造上來一定塌掉。現在有很多人講密、密、密,結果密了個半天,密的根本在哪裡不知道,雖然有的時候知道了,他也不曉得真實的內涵。所以你們如果說真正有人想學密的話,這個地方是更是重要!同時,如果我們對這個正確地了解了以後啊,這個密教的形象也不會任人家壞。 152B 24:55 35:24

因為現在這個時候大家有這個壞的形象,所以佛法都被這個上面破壞。如果說你這個壞的形象現在密教裡邊,人家就說密教把佛法破壞了;如果你壞的形象現在顯教裡面,同樣的是顯教把佛法破壞了。譬如說我們現在常常舉的比喻:現在說日本人講學教,本來天台教觀是非常圓滿的,他學到後來啊只要一樣東西——「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假定那個教就這麼六個字的話,那個佛真是一點用場都沒有了,說了四十九年說了這麼多法,他、他、他難道還不知道只要六個字啊!嗯,你看!如果弄到後來只要學這麼六個字的話,請問佛法還有些什麼!然後他也只會唸這個,然後呢唸完了這個字,什麼事情是亂搞。那人家說:喏、喏、喏、喏!佛法就害在這裡,這是很明白啊!所以我們真正要學的,必定要這個基礎有個認識,你為了弘法也好,為了自修也好。 152B 25:59 36:28

這另外一點呢,就是我們了解了這個東西以後,有什麼好處呢?我們就不會被那個形象所騙。我們了解了真實的內容,這個就產生兩樣殊勝的好處:有一種好處呢,因為我們不了解真實的內容,看見它壞的形象,隨便地毀謗它,結果產生了非常嚴重的毀法的罪過,對我們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對人家也沒有好處。你真的去破壞它,你破壞,你自己不懂得它的內容,你怎麼破壞它呢?也破壞不了!對你自己呢又是毀謗,造了毀謗之罪,這第一個。第二呢,另外一方面,是因為你了解了以後,然後你正確地了解這個不管是若顯、若密的真實內涵,然後你能夠把那個佛法的真實的內涵,能夠登高一呼展露出來,讓人家了解。那人人曉得:啊,他走錯了!於是這樣一來的話,就算你不修、不深入,佛法也因為你這麼一來,能夠維持它應有的世間的地位,你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你拿這個功德要去回向的話,不管你學什麼,你的功德是大大增上,這個道理太清楚、太明白了! 152B 27:26 37:55

所以以我現在的了解來說的話,千真萬確!就算我今年是六十多歲了,我還是拼命努力學,原因就在這個上面。因為我很清楚、很明白,我在這裡修學幹什麼?欸,佛法嘛,要增長功德、淨除罪障,這最好的方法欸!所以到這地方啊,說現在齊此為止,大乘的基礎根本建立。現在到這裡,到這裡為止,由共中士自己思惟苦,然後呢推己及人,乃至於為了自己究竟圓滿,說非要發大菩提心求佛果,這個是大乘的基礎,大乘不共之因,那麼到這裡才進入上士。「若無此心」,這個不管是顯教、密教都是空話。那麼繼續下去, 152B 28:31 39:00

若相續中,略能生起菩提心相,當如儀受勤學學處,堅穩願心。

那個時候有了這個心以後,不是到究竟圓滿,說「略能生起」的時候,那個時候就學這個學處。學處的什麼啊?願心。這個大菩提心又分成功願心跟行心兩樣東西哦!學願心,這個是不共皈依的願心,要使得這個願,大菩提願非常堅固。實際上那個大菩提願不是發了以後......一直繼續地修,一直到成佛。那麼這個在共上士的時候曾經說過的:初如種子增如水,最後成熟如結的個果長時受用,初、中、後三,都要這個道理。 153A 00:08 40:03

那麼發了這個願心以後呢, 153A 00:10 40:05

次當聽聞菩薩所有諸廣大行,善知進止,發生猛利樂修學欲。發此心已,當如法受行心律儀,

那麼發了這個願心以後的話呢,然後要了解:說你雖然有這個願,要想真正地成就單單這個願不夠的,還要行。以我們念佛來說,信願以後你一定行。行是什麼?那麼勤勤懇懇念。他現在學菩薩成佛果的話,要照我們所學、所了解的菩薩行去行,那麼這個行成,果才滿。所以要學習什麼?那個時候要進一步地廣聽聞,了解種種菩薩的應行、應止之處,對他發起猛利欲樂。他處處地方把這一句話,在綱要裡面還提這句話,這句話實際上有特別的意思的。做任何事情必須要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精進,而精進推動的力量是什麼啊?善法欲,所以說猛利的欲樂。在前面講到任何一個特點的時候,一個定點的時候,我們上來的時候,每一步的時候他都說明這一點,那麼乃至於到道的總體當中也特別強調。 153A 01:50 41:45

這個從這裡也提醒我們,所以我們現在修學佛法沒有力的原因就是這樣,想是想的,但是它那個善巧方法都不知道。哎呀,都是在那兒空夢,真正要去做的時候就懶在那裡、癱在那裡,所以總是覺得找不到。怎麼會找不到呢?他這個地方次第已經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你只要肯照著次第去學的話,馬上見效!我,包括我自己的經驗,以及周圍的很多同修,以前的也好、眼前的也好,凡是照著次第修的人馬上立刻見效。啊!自己心裡面就逼不及待那種心情啊,逼不及待那個心情! 153A 02:41 42:36

所以經常我為什麼現在忙成這個樣,原來就是這個樣,哎呀,儘管他,我一再告訴他:「唉,我實在沒氣力!」可是我下午起來拜完佛了以後,你看我這房裡總歸有人哪!你們都曉得我這個聊天實在是沒興趣的,但是他們這個問題的確是非常中肯,也可以說莫名其妙。為什麼說莫名其妙而非常中肯?那表示說他提出來的問題,正是他現在開始下腳步的緣,毛病所在;他只要這麼肯上來,也很快地嘩嘩就上來了。而且上來了以後啊,他自然而然......。我想這一個大家都看得見,我們的幾乎我們在座的諸位同修,都或多或少地,或者自己已經向前走得很多,或者看見別人。這個改善從什麼地方?就從這個上頭,因為你如法去做了,自然而然這個內心就有一種推動的力量,哎呀,然後你去做。 153A 03:37 43:32

所以平常我們在別的地方看不到的,昨天晚上還有一個同修我們在隨便談起來,他就說:「是啊!哈!這的確確啊到處跑,居然有這麼二、三十個人共同的團體,它能夠這麼地和睦共處,處得這麼好,而且能夠產生這樣的現象,的確還不容易找到。」不是我們任何一個人有這個力量,反過來說,的的確確靠我們任何一個分子。靠的是什麼啊?為什麼這個分子到這裡產生這樣的功效?喏!就是照著這個完整的教法,就照這個次第,這一旦這個內心生起了,它自然而然就策發你向前這種。所以他處處地方要策發這個「猛利樂修學」的這種善法欲,然後呢你越做越高興、越做越歡喜。而因為你歡喜,所以做,因為你做,所以啊你的習性慢慢地培養成功,同時你的業障慢慢地淨除,然後呢你資糧積聚。所以像念書一樣、像寫字一樣,哎呀,越寫是越好,然後呢興趣也越來越高,能力也越來越高,然後走得也越來越上! 153A 04:59 44:54

要以前我們這種,想是想了半天,是停在那裡是原地踏步;現在不但想,而且照著次第去走,是越走越高。這不知不覺當中,到那個時候,欸,大家當初共同發心要到極樂世界,到了半天,他還在娑婆世界流落,我就高居上品。乃至於到最後,像我們釋迦世尊也是一樣,釋迦世尊說:「欸!我跟阿難兩個人在空王劫的同時發心,我現在已經成了佛果了,他小果啊尚且還安住學地。」這個差別在什麼地方?就在這裡!當然這個裡邊,阿難他有他的特別的意義,說內密菩薩行啊,是外現聲聞果。但是他儘管如此,一定有他的緣起的因由在裡頭,也就是告訴我們:喏!這樣的因就是感得這樣的果。所以不是說我在那兒坐在那兒聽見了,哎呀,歡喜,這個還是不夠。所以你一定要照著這個東西如理思惟,策發這種內心的這種力量,然後呢努力地上進,那時候才會感得這個的果報。所以說「行心」,那麼這個行包括些什麼呢?六度四攝。 153A 06:23 46:18

學習六度成熟自身,學四攝等成熟有情,尤當勤猛捨命防範諸根本罪,

這六度是成熟自身,學習四攝是成熟有情。這個當中「尤當勤猛」,「勤」是勤勤懇懇,「猛」是勇悍猛利。幹什麼?乃至於捨命也要「防範諸根本罪」。喔,這個戒在任何情況之下,小乘固然,是大乘是更重要,命可以不要,這個戒是絕對不能一點侵犯! 153A 06:56 46:51

所以現在我們總是說的:「哎呀,學了大乘了,這個是小乘的!」那是根本上你就完全對佛法產生了誤解。當然是有一種大菩薩,他為了利人,是,在他那個戒條上面不犯的。他為了利人,以大菩提心為基礎救人,乃至於殺人都可以,這個是外現的凡夫相,內密菩薩行,像我們佛在世的時候維摩詰大士一樣。所以上面所說的話,這是策勵我們自己,千萬不要拿這個作為藉口。對於別人的話,我們總是注意:喔,那些都是大菩薩!這因為有時候大菩薩示現,他已經有這個本事能夠「在染不染」,而我可沒有這個本事啊!所以你越是看見這種情況啊,你越是自己警惕,如果你沒有這個認識的話,一天這到晚邪妄分別,那就錯掉啦! 153A 07:59 47:55

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明:這是對自己的,我們不要看別人。如果你力量夠了你可以看別人,正因為看到別人,別人如果是比你好,你趕快上去;別人在那兒亂來,你就說:喔唷,他是個大菩薩呀!那比我更高,要高不曉得多少,你更要努力啊!這樣一來的話,就算你跟不上,我們的心卻是什麼?不斷在提升。所以外境不管如何,你真正善巧了以後,你總歸上進,這個是它根本的重要的問題。假定你得不到這個這種正確的認識的話,喔!自己懂了一點沒有去做,結果呢自己沒做,看看別人都不對。實際上呢自己既然沒有做嘛,你也得不到好處,看看別人不對嘛,你又在這兒煩惱當中,懂得這個道理反而害掉你自己。所以本論上面一開頭就告訴我們,如果你不善修學是如天成魔。不善修學的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剛才懂得了這個道理,不曉得怎麼弄的話,他本來是幫忙你得到好處的,這天是專門引你上去的,魔是專門害你的呀,你懂得了這個道理沒有用啊!那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這根本罪是固然如此, 153A 09:23 49:18

中下纏犯及諸惡作,亦當勤防莫令有染。

喔唷!乃至於中、下也勤勤懇懇。那麼這個道理以前說過了,真正我們下手的卻是什麼?在中、下的地方。你能夠小的地方努力防護,那個時候才有談得到大的,你小的地方馬虎慣了以後,大的就擋得住了嗎?就像說叫你拿一斤的東西,你說「拿不動不想拿,我要擔一百斤」,那都是空話呀!所以你平常練慣了以後,戰兢惕厲的話,自然大事情上面來的時候,你才能夠動搖不了啊!再下面, 153A 10:05 50:01

若有誤犯,應勤還出。

這個同樣的,萬一不小心,實際上呢因為我們無始的習氣很重,的的確確,道理是懂得,要做是的確還差一截,那個時候啊要勤勤懇懇地懺悔。所以我們現在為什麼早晨也有,中午也有,乃至於晚上還要,就怕這個。所以我當初學的時候,我的老師告訴我:「你最後臨上床之前哪,要修一個什麼——懺悔法。」我現在想想真有道理,這個罪過絕對不要讓它留到明天,懺悔乾淨完了以後,然後你帶著這個佛號睡覺,啊!妙不可言,我告訴你們。再下面, 153A 10:55 50:50

次當特學最後二度,故當善巧修靜慮法引發正定。又於相續當生清淨遠離斷常二無我見,得彼見已,應住見上善知清淨修法而修,

那麼這個六度當中,特別是最後兩樣東西,那個就是奢摩他跟毗缽舍那。因為這樣,這個兩樣東西真正說起來是一樣,要雙運,而這個次第必定是從奢摩他上去的,所以要善巧這個靜慮。他所以說善巧的話,不但對靜慮的本身善巧,還要了解學靜慮之所以為學靜慮。所以我們剛才在講那個道的總體之前,特別翻開前面那個話說一下的原因是這樣,說:啊,原來我們學定的目的是這一個!如果你能夠這一個了解了以後啊,一方面把定學好,一方面把定也派上用場,是必然會走到最高圓滿這條路上去的。 153A 12:05 52:01

那麼這個學好了以後,然後呢繼續地在相續當中生起清淨的什麼?正見,這個正見一定是遠離斷、常二邊,這個就是無我正見。那麼得到了這個見以後,得到了這個見在我們中國叫什麼?大開圓解,就是這樣,或者是那是大徹大悟。然後呢在這個見上面,「善知清淨修法而修」,那個時候才去修。為什麼?雖然你有了菩提心,但是你這個菩提心啊——世俗的,雖然有心救度,但是自己為罪染、無明所覆。無明所覆的話,你自己都救不了,所以到了那個時候啊,然後才學無我正見,以慧來攝持這個方便,那麼那個時候就圓滿解決。反過來說,要方便攝持慧。而這個次第為什麼這樣安排?前面已經詳細說明,所以前面這個次第是一步都不能亂,不能哪,不但是這個裡邊的本質要不錯,量要圓滿,而且這個次第本身不能錯。錯了以後啊,那個質本身也弄不純,這個量也絕對達不到! 153A 13:29 53:24

即於如是靜慮般若立止觀名,非離後二波羅蜜多,而為別有。

所以這個止觀,實際上呢就在這個六度當中,不過因為它的特別的重要性,所以另外說明。 153A 13:43 53:39

故是正受菩薩律儀,學彼應學從中分出。

所以啊,受了菩薩戒以後,從裡邊分出來的。通常這個地方的菩薩戒,他是講《瑜伽戒本》,《瑜伽戒本》上面它那個菩薩戒的確,就順著我們六度四攝那個次第,清楚明白地一步一步上去。然後呢你照著這個次第學上去的話,到應該齊什麼?達到什麼程度?那個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153A 14:19 54:14

那麼總共呢以上面這樣的幾個,幾個大的段落。幾個段落我們總攝起來又可以分為兩支,一個是外、內二支這種分法,二分法,這樣。還有一個呢,三分法,說什麼?說下士、中士、上士。然後呢再細分的話,一步一步地不同,不過,整個的圓滿的,我們又有特別的一個方法來說。總攝這個全部的主要的大乘道體,分成三樣東西:第一個,出離心,了知生死過患,所以呢一定要跳出生死輪迴;就算生天,把天道看成像地獄一樣的恐怖,對它絕對地厭惡,這個是佛法不共的第一個基礎。由於這個上面呢,引發大菩提心,這是第二個主要的。得到了菩提心又要圓滿得的話,這要一定要得到空正見。所以這個三個,又稱為說整個這個菩提道次第的三個主要的綱要。所以我們大師先寫《廣論》;後來又把那個《廣論》,因為太廣了,又節略成功一個《略論》;那麼最後呢又對一個弟子,特別把那一個論當中的三個主要的特別的內涵,節略為剛才所說的——厭離心、菩提心跟空正見,這樣的三部分。那這個是,現在關於這個道的整體,內涵說明了。 153A 16:23 56:18

此復若能修習下下,漸於上上增欲得心,聽聞上上而於下下漸欲修行,是最切要。

這句話!這句話一開頭的時候就說過,今天我們學圓滿了再重新溫習一下。要曉得假定我們學的時候,真正學習的時候啊,你能夠從最下面的開始,下下是最基礎的地方開始,你自然而然對上面的,漸漸增加你的欲得心。這個「欲得」很重要喔!一切根本是欲,染污之法沒有欲行不通,聖人之法沒有欲是做不到。所以染污之法叫貪欲,你沒有貪欲,你沒有這個,一點胃口都沒有,再好的東西放在這裡引不動你;善法你沒有善法欲,說得再好你也不會去肯做。 153A 17:26 57:22

所以我們平常真正修行的時候啊,它一定要從基本上面去認真地去學。你能夠這樣去學的話,漸漸對上面的,欸,增長這個欲得的之心,這個善法欲就增長。為什麼呢?因為你所以上不去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就是你的罪業障礙在這裡,如果說你開始的時候不淨除那個障礙,那個障礙在這裡當然你根本就跨不開。所以一開頭的時候,他下士最重要的地方就告訴我們什麼?懺悔淨除業障。還有呢,因為業障淨除了,資糧集聚,你能力增強。當你資糧集聚、能力增強的,自然而然跟他相應的這個法理啊,在你內心當上面展現開去,你就增長你的淨信心。以前是從他聽聞、思惟,到那時候你如理地去行持以後啊,淨除掉這個染污,這個信心就清淨了,所以增長淨信。 153A 18:43 58:38

現在淨信既增長,能力又增加,自然而然你好樂心就慢慢、慢慢、慢慢地來了。障礙既減少,好樂心既增長,能力又增長嘛,自然啊對上面的話越想修行。這是所以為什麼你一定要真實地去行持的。否則的話呢,我們總歸,哎呀,聽在那裡覺得好。有太多人一聽見,哎喲,趕快恨不得一口氣成佛;再不然的話,聽見了說:「哦,馬上給我一個辦法,我最好七天當中念得個一心不亂。」哦,就這樣。可是呢你教他照這個次第慢慢地來,哎喲,他覺得我這個不行啊!這毛病都犯在這裡,所以這種狀態當中,那注定我們只有失敗。 153A 19:33 59:28

那麼既然說這樣的,下下嘛你這麼慢慢地下面就開始了,你何必聽這麼多道理呢?欸,妙咧!「聽聞上上而於下下漸欲修行」。欸,你為什麼要聽聞上上?假定你聽聞的道理說,弄了個半天只有那麼一點好處,唉!辛苦了半天只有一點好處,你忙它幹什麼呢?你就不想。現在呢,講那個究竟圓滿有這麼大的大好處在!所以啊你了解了這個無上的勝利以後,你只要付出一點代價——哦,有這麼大的好處啊!於是這個時候,就策發我們想修行的心情。喏,它這個必然的構架就在這個上頭。 153A 20:15 1:00:10

所以現在我們往往說:「哎呀,我們只要這樣就好了,你何必講這麼多道理啊!」喏,這個地方呢,很善巧地告訴我們。就譬如說,哎喲,現在叫你辛苦了半天,然後呢賺來五毛錢。「唉!我幹什麼嘛,我在這裡就算餓一下,我這個五毛錢對我也少不了嘛,我實在不想動。」現在就告訴你,你在那忙了一下的話,一賺賺個十億!啊呀,你一生食用不盡,你什麼樣的問題都解決了,那再困難我也要去做!這樣。何況你真的下去去做,從眼前第一步做,欸,並不太困難。他因為並不是叫你一口氣把那十億賺進來啊,你卻是從你眼前的下下,眼前可走的地方走啊!所以這一個關鍵是最切要。現在就把那個首尾整個圓滿起來了,現在我們了解了,這麼清楚、這麼明白! 153A 21:12 1:01:07

所以啊,說就算我們自己不修,至少在我現在的話,我是的的確確現在教我修,是,有很多困難,但是我逢人必說、處處地方讚歎。為什麼?我曉得讚歎然後呢隨喜,這個正是集聚我的資糧。以前我一向覺得:哎呀,你不要學這個;哎,不要馬虎那個!這個是最大的謗法之罪,現在唯一的就是靠這個來淨化。 153A 21:43 1:01:38

所以我常常想起世親菩薩這個公案,喔唷,他前半生毀謗那個大乘,那聽見了這個大乘佛法以後,他想:哎呀,害了、害了、害了!我以前一直就毀謗,現在要自己割掉舌頭。他哥哥說他,他的哥哥無著菩薩說:「欸,老弟呀,你割掉舌頭沒有用欸!既然前面你拿舌頭來毀謗,現在還唯一的辦法拿舌頭來讚歎哪!」嗯,一想,沒有錯啊!然後呢他這後半生,是拼命去讚歎。因為他前半生是毀謗,但是呢他......不是!他不一定是重點在毀謗,他是造的小乘,後半生呢弘的是大乘,所以時間容或相等,這個究竟什麼我們不知道啊,但是呢大小的力量畢竟不一樣。所以呀,這個如果說反過來的話,那罪一定抵不掉;因為它大所以不但抵掉了,而且他最後往生兜率內院,對不對?喔,這樣的好處啊,這樣的好處啊!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153A 22:54 1:02:49

就像以前我們這個做壞事,或者做得不小心啊虧損了一點。虧損的什麼?以前我們在這裡虧損的,譬如說虧損的台幣,現在我們賺的,賺的英鎊。喔唷,一塊台幣要換多少英鎊啊?我弄不清楚,大概一百塊吧,這樣。所以這個兩個量不一樣。實際呢,是大乘、小乘這個比例還不止此喔!所以他後半生能夠廣弘大乘的話,換句話說,哇!以前賠的本啊、虧的錢啊,只是虧它十萬、八萬,現在他賺進來的話,上億地賺進來,那這個就是。所以我現在的了解的,就算我做不到,我必定要努力地去做。 153A 23:41 1:03:36

實際上而更重要的還有一個原因,我常常說的,喏,現在我的因地心下對了,時時刻刻把那個圓滿的因行,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啊,我們就把那個圓滿的心從現在開始,然後呢處處地方,雖然我行持啊,哎呀,是老病相尋啊!欸,可是對不起,這沒關係啊,這個身體可以病,那個嘴巴可不病啊!所以我盡我的氣力、盡我努力,啊!我在那兒講、在那兒讚歎,你們在那兒問,就是這樣,原因就是這樣。喔,自己也歡喜啊、高興啊!道理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我一再鼓勵大家同學啊,你們也好好地趁年輕的時候,勤勤懇懇就努力,然後呢大家共同地讚歎、共同地發揚、共同地修學。 153A 24:39 1:04:34

若於前者全無所有,專修心住專樂見解,難至宗要,故須對於圓滿道體引生定解。

假定你對於前面所說的那個圓滿道的次第沒有,根本沒有這個完整的認識,一心想修心住,說我得的定啊,或者乃至於就像這樣的,哎呀,心不要散亂哪!沒有用!或者的話呢,啊!你說那麼因為這樣的話,你要懂得很多道理呀,然後是廣學去了,於是專門在那文字見解上面轉,這兩樣東西都沒有用。所以本論一開始就這麼說,本論一開始怎麼說啊?說現在「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故離智者歡喜道」,大家還記得這一句話吧?喏!現在有很多人要講修行的,那修行的人他不要聽道理的。不懂得,沒有去聽,不懂得修行的道理,修些什麼? 153A 25:57 1:05:52

所以我以往的痛苦的經驗,修了半天是修的我。哎喲,我是忙了個半天,哎呀,找了很多書去看,然後呢自己覺得懂了。所以我發現哪,我啊,假定是我要去做這件事情的話,就像那個日本人發表那個論文一樣,喔唷,他是忙了個半天,他自己以為是發表了論文,結果啊完了以後誰也不懂他說些什麼。當然對外面人,人家不懂沒關係啊,對我們這裡邊,結果是毫無功德可言哪,所以說這個叫學我啊,那是最大損失是莫過於此啊!所以你真正要修行的話,你一定要把那個修習的內涵是如理地、正確地認識,那個時候非要多聞,而多聞一定要靠善知識的引導。所以他前面也告訴我們,說勤瑜伽多寡聞哪,當時就是這樣,而於今為烈,現在是越來越厲害了。那我們真應該慶幸:雖然在末法當中,雖然這個法運是越來越衰,我們居然能夠聽聞圓滿的教法;我們要如何地珍惜自己的暇滿人身,宿生沒有善巧修行得不到啊,然後呢千萬要從上面努力啊! 153A 27:24 1:07:19

哦!結果呢,你呀,說既然要修行多聽聞吧!欸,對不起,他因為無始的執著,聽見了覺得:懂了、懂了!又不去修。是啊!所以廣聞的人又不善於修要,見解上面空轉,然後呢還大家講我這個對、你這個不對,就是這樣。昨天中午我們還有一個同修大家那兒討論,說看見現在有很多人,他歡喜某一宗、某一派,他用種種的理由說這一宗最好、這一宗最好,讚了半天、捧了半天,他修了沒有?沒有。啊!這個實在是,喏、喏、喏、喏,就是這種味道。所以他前面一開頭說,我們現在到處看見別人,「哎喲,這個好、這個好!就是這個、就是這個!」好了半天,完了以後呢,他回去覺得好了,他已經做了事情了,在那兒睡大覺。這個是什麼?又是犯了這個毛病,所謂專樂見聞這一類啊!這兩樣東西是「難至宗要」啊,你沒有,不可能,很難得到,所以我們必須要對這個圓滿的道體的內涵「引生定解」。這個定解跟那個單單的見解不一樣喔!就是說由於你如理聽聞,然後呢認真思惟,內心當中生起決定的一種力量,這個力量會推動你如理地步步行持。所以以聞為根本,然後呢以根據所聞的正見而行持,那個時候,行、解相應,解在行處,行在解處,自然而然就因圓果滿! 153B 00:53 1:09:04

修彼等時,亦當聰利令心平等,謂於引導修道知識,敬心微劣,則斷一切善法根本,故當勤修依師之法,

在下面了!所以現在我們照著這次第修上來的時候啊,也要使得我們的心,要達到兩樣東西,第一個「聰利」。聰就是什麼?明白,不要暗鈍、遲鈍;還有呢利,要勤,不要——就是說有很多做事情啊,總是想是想做的,提是提不起來。那個就是癡鈍,這個不!而且要「平等」,平等就是不能偏於一方面。 153B 01:34 1:09:45

那麼照著這個次第來說,第一個我們曉得根本重要的是對於善知識,對善知識最重要的——恭敬,啊!那個非常重要。假如恭敬心不夠的話,這個地方說「微劣」,何況現在我們對這個善知識一點恭敬都沒有。前面告訴我們,乃至於下至他這個地方的如理如法地告訴你一個偈子,你要把他看成佛。欸,現在就算我們聽了個半天,聽了個半天,回過頭來:「嗯,他講得頭頭是道,自己做的呢?」唉,我的天哪!我們怎麼修學佛法?所以《阿底峽尊者傳記》上面有這麼一段公案,人家問他說:「欸,尊者啊,為什麼我們現在這個地方,有這麼多修行人沒有成就?」阿底峽尊者怎麼回答,你們記得吧?說大乘功德生多生少啊,看他對於知識的淨信程度而言。現在你們這些人,對那個善知識啊,看得像一個平常的凡夫,你功德從哪裡生起?像根本一樣,你這根本都切斷掉了,你還談功德嗎?這個是我們千萬要注意!所以為什麼教我們要看這個《華嚴經》什麼等等,這個是千真萬確的非常重要! 153B 03:03 1:11:14

好在我覺得現在我們這個地方,我們在座的諸位真好,是處處地方是我的善知識。啊!你們這個很多地方的行持,一步一步地改善。在太多地方啊,跑到別的地方去的話,這個往往是這樣,啊,說「這些老傢伙老朽了,沒有用!」那完全錯誤!我記得我以前,以及我常常聽見老和尚的給我們開示,啊!那他們前輩真正的話,對於那個師長的敬重、恭敬,實在是!這個是根本,那麼如果這一個的話,一切善法的根本斷了,所以這個我們要勤修。那麼進一步, 153B 03:45 1:11:56

如是若心不樂修行,當修暇滿,若著現法當修無常,惡趣過患以為主要。

這個道理很清楚,每一個部分,每一個部分,拿這個道理來衡準自心。然後呢缺的,缺哪一個,你就哪一個地方地努力,把它補足。 153B 04:06 1:12:17

若覺漫緩所受佛制,當自思惟是於業果定解劣弱,則以修習業果為主。

假定說你對持戒這個東西啊,總覺得提不起來,「哎呀,何必這麼、這麼、這麼、這麼......好像,唉,這麼來呢?」那就「漫緩」,就是馬馬虎虎。那個時候啊,你一定要對這個業果,由業感果的道理,產生強有力確定見解,那麼是修業果為主。不過前面一步一步上來的時候,我們單單對那業果容或不太清楚,現在把本論學圓滿了以後,我們可以整個地融貫起來。所以以最後的毘缽舍那的正見,用到前面的業果上面的話,那對這個業果的道理啊,是百分之一百地透徹,再沒有一點疑問。而那個時候你學起來,那就是非常明利!不肯學,我們什麼都不談;肯學,一定可以產生應有的效果!再下面: 153B 05:13 1:13:24

若於生死缺少厭患,求解脫心則成虛言,故當思惟生死過患。

進一步,假定你說不能了解這個生死真正的真相,那個時候引不起厭離心來。為什麼厭離呢?因為了解這個生死的患害,因為曉得這個生死當中的種種的不理想,所以才產生、出生那個厭離心,沒有這個啊,那說解脫,空話!所以那個時候要思惟,那個時候要思惟。所以昨天晚上我們,晚上我們溫習的時候,這樣談起從心上改啊,這個因為時間到了,昨天晚上沒有說下去,今天不妨簡單地說一下。 153B 06:04 1:14:15

那個其實啊,說講道理的話,你總覺得是講了半天沒有用!要真正地如果體會到,簡單極了!你只要真正觀察一下的話,你起心動念就很清楚、很明白。比如說,今天我們隨便說吧!說外面來了一個人,一聽見汽車聲,你想:噢,今天來了一個大老闆了。你就想:哎呀,這個大老闆啊,他很有錢,怎麼跟他攀個交情啊!這樣的話你那個廟是越修越大,什麼越弄越來......。不對、不對,就錯了!假定你真實生起厭離心的話,他正因為他越有錢,你覺得:唉,這個世間一向騙我這東西,騙得不能再那個啦!他跑得來在求他的福報,那是他的事情。趕快某人哪,你、你去給我好好讓他拜拜佛,他如果要種福田哪,好、好、好,那來供養。我們這裡夠了,別的地方還少,你就讓他供養別的吧!這個好清楚、很明白,你這個心裡面就看得清清楚楚,這個東西一點都不假的,你不觀察,講那個文字再怎麼講都沒有用! 153B 07:09 1:15:20

所以前面說,如果沒有的話那個是空話;現在這個地方又告訴我們,這個心裡如果生不起來的話,求解脫都是空話。求解脫之心如果沒有的話,啊!那你持戒、念佛什麼等等,下一點種子。我們還是非常讚歎,佛法就這麼妙!好了、好了、好了,畢竟不行嘛你就下點種子了,那也就這個樣。所以呀,真正要想是這個要求了生脫死。儘管你說:「喔唷,這個念佛法門是了生脫死的。」對不起,了不了、脫不掉!因為你的心裡面沾在這個上面嘛!持戒的目的也是如此,念佛的目的也是如此,然後呢學禪是更是如此!大乘佛法不但你自己,還要幫忙一切人,現在這麼一點小小的事情當中綑得死死的,你還談什麼個大乘?所以這一個地方啊,是真正的佛法的關鍵所在! 153B 08:12 1:16:22

若凡所作,皆為利益有情之心不猛利者,是則斷絕大乘根本,故當多修願心及因。

那麼再進一步進入大乘,假定你做一切事情,為了利人之心不強的話,那個大乘的根本斷絕掉了。那個時候,欸,進一步說,喔!要這樣。注意喔!這個大菩提心,我們要從兩個地方去著眼:一個為了利人,還有一個呢為了自利。如果的的確確你那個推己及人心裡面展得開,你就從大慈悲那地方著手;如果說你為了自利心切,你也告訴大家:真正要想解決你自己的問題,還非走這個路不可啊!否則的話呢,你雖然覺得討了巧了,結果吃了大虧!這個前面是講得很詳細,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的,所以這個真正的佛法的重心,卻在這個上頭。那麼因為有了這個啊,然後進下面一步的話,就受學願心、行心。 153B 09:23 1:17:33

若受佛子所有律儀,學習諸行而覺執相繫縛猛利,當以理智,破執相心一切所緣,而於如空如幻空性,淨修其心。

能夠這樣。因為發了這個大乘心,然後呢修願心、行心,可是你真的去做的時候覺得:哎呀,這個做起來呀,願是倒是滿好的,做起來是這麼個困難法!那個時候,你呀就要以空正見破掉它,然後呢修如幻如化的空緣起,「淨修其心」。但是你要修這個東西的話,一定要善巧方便哪! 153B 10:04 1:18:15

若於善緣心不安住為散亂奴,則當正修安住一趣,是諸先覺已宣說者。

你雖然要想這樣,可是你心散亂不行,所以呀一天到晚被那個散亂所控制,像它的奴隸一樣,所以那個時候你才學定,學定的目的是為了完成上面的。那是前面過去所有已經覺悟的聖者,從佛、菩薩、祖師都這麼說的。 153B 10:36 1:18:47

以彼為例,其未說者亦當了知。

那照這個,沒有說的我們也應該也了解。 153B 10:43 1:18:54

總之,莫令偏於一分,令心堪修一切善品。

最後的結論:不要偏,不要偏。換句話說,眼前我們這裡,因地當中要把握得住,因地當中要把握得住,一定要下究竟圓滿之種,這樣。這個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一點!平常我們說,現在大乘的中心是在大菩提心,那麼這個修了大菩提心,要想滿這個願的話,那麼一定要,那個時候才學空正見。那麼有人說:「我得到了空正見以後,然後發大菩提心不是一樣嗎?」嗯,結果是一樣的,這一條路是遠路!為什麼?這個地方也簡單地說明一下。 153B 11:44 1:19:54

這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因為我們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什麼啊?欲。記住啊!欲。壞事沒有好欲、貪欲做不成,好事沒有善法欲做不成。那麼這個欲的推動的力量,在哪裡呀?以我們現在來說,最後不管是哪一個,推動的力量就是這個「我」,我這個東西就是推動我們的力量。一切無非是為了我才去忙——我要好,我要去苦,這樣。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會從世間而走到佛法,因為要找我的問題解決,找遍了世間找不到,只有佛法當中。所以呀在這個選擇當中,找到了真正唯一的皈依之處,不是世間任何一個什麼人,而是大師,就是佛。欸,結果這個從這個上面還是為了我。那麼因為找到了大師,所以聽信大師的指導才歸到說:啊!原來要修學法,而法的中心在這個上頭。 153B 13:00 1:21:11

那麼到那個時候你覺得:是啊!真正的問題解決的話,原來是這個自我執,所以你忙得去破那個自我執。到那個時候發現:原來我這個東西沒有它的自性。當那個我的自性破掉了以後的話——「我」是個推動的力量——同樣地那個推動的力量是沒有了,對不對?推動的力量是沒有的話,那麼好了,自然嘛你覺得問題解決了!儘管到那個時候還有這麼大的好處,對不起,推動的力量沒有了。所以你看哪,那個聲聞乘的聖者,儘管這個《大般若經》是......幫忙佛轉《大般若經》的卻是舍利弗尊者啊,然後須菩提尊者,很多聲聞的聖者。但是呢他聽完了以後,講是講,聽完了是聽,然後呢聽完了、講完了,他還坐在那裡不動。一直等到法華會上,他也自己懊悔:平常啊我也聽、也講,但是我心裡面就沒有一點好樂心。為什麼?那個推動的力量沒有了嘛! 153B 14:01 1:22:12

所以你要曉得,為什麼這次第一定要這樣安立的!所以當你前面這樣一步一步上來,引發了這個厭離這個苦以後啊,不待這個苦的堅固,真正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馬上把那個苦進一步就轉過來,幹什麼?緣一切眾生,發大菩提心。你說這個發了大菩提心好像不怕苦了。不是呀!發那個大菩提心,一定要是大慈悲為根本,大悲的行相是什麼?哎呀,看見這個眾生都苦。假定你沒有苦的體驗,你能看得出人家苦來嗎?當然看不出來!你對那個世間啊貪著得不得了,你勸人家不要,人家就說:「喔,我不要,送給你去享受啊!」那不是顛倒嗎?所以一定自己看到了苦,然後呢如果你......然後呢就再用到別人身上。 153B 14:55 1:23:06

假定你不這樣,看見自己苦深到很堅固了以後啊,那時候一天到晚自己苦得受不了,你只忙求解決,這個習性養成功了就很難改過來;一旦你見了道,那絕對沒辦法,這佛經上說得清清楚楚。我沒有證,可是我信得過佛講的,這是絕對!這是佛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你不能等待那個苦啊,緣苦厭離很堅固,要生起了以後馬上把那個心轉過來。 153B 15:31 1:23:41

其實這個習性啊,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儘管你講你的,可是呢每一個人都以他的見解、以他的習性在做事情,對不對?我們現在這種習性還是虛妄的、很淺的都扭不過來,何況你見到了聖道以後,這個力量是淨信心。所以凡是見道的聖者,到那個時候佛就告訴他:「某人哪,我以前說的錯了。」「管你!以前說的錯了,我就信得過這個!」所以這個叫淨信,叫不壞信,他自己親身驗證了以後,任何人動他不了。 153B 16:00 1:24:11

所以我們看禪宗的祖師也是一樣,當他一旦真正地見到了那個東西以後,他就是這樣。所以記得這個馬祖的這個弟子這個公案吧?哦!他以前告訴他「即心即佛」,他現在說「非心非佛」。他的弟子聽見了:「這個老傢伙,一天到晚騙人,我管他什麼非心非佛,我就是我的即心即佛!」欸,他還有個弟子覺得:欸,這一個人怎麼,別的人對老師這麼恭敬......。他就把那個話拿回去,他老師聽見說:「梅子熟也!對了、對了!對了!」喏,就是真正徹自親見了以後,誰都動搖不了他。你們懂得這個道理才曉得,你真正一旦到了那個時候啊,沒辦法,佛也奈何不了你的真正原因就在這裡。懂嗎? 153B 16:45 1:24:56

所以現在啊,我們要趁早,開始的這個次第千萬不要弄錯,一弄錯你就只有走這個遠路。那麼你說:「這樣的話,那個苦的力量好像不堅固啊!」怎麼會不堅固啊?因為你真正體會到你的苦,推己及人,本來你看一個人的苦啊,那只是苦還不大,只有一個人,現在你看盡法界、虛空界的人這麼多苦,你那個時候引發的苦的力量,不曉得比你一個人身上要大多少!那個時候你才堅固的話,這個不但堅固啊,而且是量大得不得了;不但量大,而且那個大悲心之深廣的程度在這個上頭,所以那個大悲的真正的行相這樣啊!所以他那個大乘真正的出離心,跟小乘的出離心是無二無別,不過一個呢只管你自己,現在要為一切眾生,所以你這個緣苦,不管質、不管是量,深廣都是小乘不能比的,《大智度論》上面說得清清楚楚。所以不但不矛盾,這個才是正規的路子。 153B 17:52 1:26:03

你更進一步還要了解,不但解救別人,然後呢還要對自己來說,還非如此不可!因為你能夠這樣的任運地修習,那好,自然而然最後就走上這條路去。那麼走上了這條路以後,然後你到那個時候啊,以修空正見——欸,前面修了空正見,把那個你推動你的力量斷除掉了,現在不!現在你一天到晚只為別人而忙,結果你已經破空的正見建起來,原來你發現「我」沒有;我是沒有,人呢?人都在,對不對?好了! 153B 18:34 1:26:45

所以前面你發了世俗菩提心,雖然你想幫忙別人,可是你幫忙別人能力有限,你說願心雖然強,跑到、做到這地方的話,對不起,唉,這地方實在不行!這個「我」總歸是個障礙。到那個時候啊,你有幫一切人的心,然後呢卻要拿我來去幫忙,這個我有種種障礙。結果你見了道以後,發現這個我沒有,這我的障礙拿掉了;而我的願心呢,一點都沒有動搖,對不對?所以那個時候你得到了空正見,是不但不像小乘會阻止你,正是幫助你大大地又跨一步。所以這個為什麼見道以後修的功德啊,那個沒有見道之前,是絕對不能比的原因在這裡,差別看見沒有? 153B 19:25 1:27:36

所以現在大家忙著去,哎呀,要求開悟,大徹大悟,不必忙、不必忙!你懂得了這個,那這個時候才曉得,阿底峽尊者為什麼見到這麼多大善知識,在第三個明了杜梋論師的時候,已經大徹大悟見到了這個境界,可是到後來啊,把金洲大師尊為他老師當中最尊重的,因為金洲大師把這個圓滿的傳承給他。這個地方還有一點喔!他不是未到,他還是有菩提心,但是金洲大師給那個圓滿的傳承。你們了解嗎?那這個都是他很重要的概念,所以我們對那個道的總體非要認識。 153B 20:10 1:28:20

那麼前面分開來講,說第一個現在我們認識了:啊!這個次第的必然性。所以說一定是厭離心以後,馬上啊策發菩提心,把這個厭離心擴大,然後呢修空正見。然後呢你這個求大菩提的障礙是消除掉了,而因為障礙消除掉了,由大菩提心的這個欲望是大。所以有人說「空大是悲大」,這話一點都沒錯!但是萬一你誤解了以後啊,因為空大悲大所以你偏不要學悲,你只要學空,空大了就悲大,那就錯了!你如果是沒有先把那個大菩提心、大悲心學好了,空一見的話,好了,陷在那個地方,你就大不了了。這個很重要!所以前面一再辨別不共因,哪個是共因,如果是你沒有弄清楚的話,欸,你當那個真實的這個大菩薩心的種子沒先種下去,然後呢你加肥料、太陽、水,就長得滿地都是草。現在雖然不是草,長出來的本來你要的是個大樹,現在長出來的是一點點的小花,這是太划不來!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第一個。 153B 21:34 1:29:45

那麼剛才呢,順便談到那個傳承問題,說阿底峽尊者不是沒有,他為什麼這麼重視,不是沒有菩提心,為什麼重視這個傳承呢?我們要曉得,你自己雖然體會到一點點,可是你自己體會的,憑我們自己體會能體會多少?這個傳承有什麼好處呢?就是把佛、十方一切諸佛的經驗報告擺在這個地方,然後呢你利用它只要體會到一點點的話,你能夠擴大了解整個的總相,這個有絕大的差別!拿我們眼前舉一個例子來說,比如說我現在眼前說有這台儀器,什麼?叫作錄音器,或者錄影機,不管什麼,你跑到工廠裡學個學徒,你也可以學得很好。但是如果你要成為真正的一個專家的話,不從這個上面學,要從一個最權威的學者,把這個理論學會;然後把你在工廠當中的經驗,再配合上去的話,你就在這方面變成功最完整的一個權威學者,對不對?所以他始終是把握住這個,這個概念我們必定要認識的! 153B 23:00 1:31:11

所以這個傳承啊有這麼大重要的特性。不要說:哎喲,這個人有修行啊!所以在當年印度他們找的對象,不是說這個人有修行——這個人啊是不是跟傳承相應的修行,而不是單看他修行之果。那麼請問我們中國有沒有?決定有!只是我們眼前佛法衰退了,大家不知道。看!盛唐禪宗最鼎盛的時候,黃檗禪師一句話,說:「大唐國裡不是無禪哪,只是無師!」大家記得吧?他是這個馬祖門下的這個大弟子,三員大弟子之一喔!說現在啊,就是說不是沒有對禪有認識的人啊,相傳馬祖門下有八十一員,八十一員還是八十三員,大善知識大徹大悟的,他卻說「嘿,現在大唐國裡,不是無禪,」禪是有的,他的經驗是有的,「只是無師」,作為老師不夠條件。 153B 24:15 1:32:25

就剛才這個比喻當中,就是說他自己叫他摸這個東西啊,欸,他是一個很好的技工,可是你要叫他把他學理完整地說明,不行!了解嗎?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古代一樣地重視這個,乃至於世間都很重視,所以到佛法末法的時候,是每況愈下。我所以特別提出來只有一個理由,就是說,儘管我們做不到,沒有關係,可是我們因地當中下圓滿因!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那麼能夠這樣的話那就對了! 153B 24:57 1:33:08

所以說最後這一句話,「莫令偏於一分」啊,「令心堪修一切善品」。因為我們有這個圓滿的師承,告訴我們圓滿的道體,然後呢我們從因第一步開始,就下圓滿之因,這樣步步上昇是必然感得圓滿之果。雖然我走任何一條路,乃至於散亂心念一聲佛也可以走到,可是這個中間路線、時間、所付出來的代價等等的話,那完全不能相比!他這個比例的數字不是一比一萬,一比一百萬,是一比天文數字,無法比的呀!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啊,下兩堂課我會把《法華》上面引證給大家的,真正原因在這個地方。你們只要真正地一看,那那個好清楚、好明白,好清楚、好明白!在沒有學《廣論》之前去看,的確不大了解,我以前也看不懂。 153B 26:10 1:34:21

那前天呢,下面有一位同修,啊!我真讚歎,我講完了以後,他自己就翻了個半天,自己看。看了個半天哪,看不出,說:「這個、這個、這個《法華》,跟我們這《廣論》有什麼關係啊?」我就簡單地說了一下,啊!大家覺得對、對、對,沒有錯!我沒有這個力量我告訴大家,我只是說我曉得我的老師當年對我的最大的慈悲——喏、喏、喏,我才看見:啊!原來這個綱要對我們這樣地重要法!所以為什麼他判這個叫作圓教,如果我們得不到這個的話,我們就看起來,《法華》上面最多也說,你也成佛、他也成佛,只是如此而已。剛開始的放光動地,乃至於說三請三止,好像佛也是什麼賣什麼關子一樣。不!他每一個地方,他有他最深刻的意義。否則的話,天台一家容或會這樣說,為什麼其他每一個學佛的祖師,他把它奉為圭臬,說這是最好的。那的的確確有他的理由,凡是明眼人都看得見,都看清楚這一點,這不是很明白嗎?我們現在不是要學明眼人嗎?要學明眼人當中最明眼人嗎?所以還必須從這一個地方學起。最後: 153B 27:29 1:35:40

已釋上士道次第中學菩薩行,應如何學慧性毘缽舍那之法。

啊!上面又把上士道次第當中學菩薩行怎麼樣學,乃至於總括起來——到這一個地方為止,這個總括起來是特別什麼?哪!就是我們真正佛法的,重要的基礎的圓滿的道體說完了,圓滿了!這個是我們必定要知道的。所以到現在為止,到現在為止,這個地方所說的,完完全全是我們大乘佛法的完整內容。這個密教部分,它的共同部分跟它一樣;密教不共,專門談密教的,一點影子都還沒碰到,一點邊都沒碰到。如果說有的話,只有幾個字:「二次第等」,就這個,兩個次第等,就這個。兩個次第是什麼?不曉得,也沒講,這是我們必定要有正確概念的。 154A 00:39 1:36:58

所以我說到了這點啊,我想起今年剛開始講的時候,曾經有一個人,他頭上聽了兩堂是滿歡喜,不曉得第三天哪裡來概念說:「啊,這個密教的!」從此以後他不聽。唉呀!我覺得真遺憾。那至於說其他的人,不管他是念佛、持戒,是像我一樣,剛開始的時候,看見了總是覺得有點皺皺眉頭,聽完了以後、學完了以後啊,沒有一個例外,是人人歡喜,所以這個地方我特別說一下。那麼,下一堂課在這個地方特別說一下,你們可以暫時先把那個考卷好好地去努力一下。下一堂課我先把那個《法華》的眉目抉擇出來,那麼怎麼樣把這個真正的圓教說的內容,那個時候你就了解得清清楚楚。完了以後,最後的時候,才把《廣論》上面說「特學金剛乘」這個原則啊,再作一個簡單的、概括性的介紹。 154A 01:50 1:3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