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合註小段落 全球四家合註

日期
2017/08/14
講次/段落
第9講——〈皈敬頌 4〉:第1段
淺釋段落
在上課之前,我們還是 ...... 熟練,不應該忽略它。
音檔起訖
00'00 " ~ 05'21"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在上課之前,我們還是要觀察一下自己的動機,就是我們為什麼來學習佛法? [00′14″]

今天早晨看溫哥華的遠山非常地美,山頂上是雪峰,山腰間有雲霧,山腳下有民宅,所以看出去非常像一幅風景畫,非常地美。在看著這一切美景的時候就在思考,這個景色太吉祥了、太美好了,但就是在這樣的景色之中,生老病死的故事卻從沒有停止地在輪迴中上演。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如此地寶貴,得到人身的時刻是如此地絢爛,可是它消逝的時候卻也如此地無情和迅速,就像寂天菩薩說的:「暇滿人身極難得。」既然得到了這樣的人身,一定要去成辦生命最大的理想,要它得到最深的意義,去實踐更深的意義。雖然它亮麗得如同天空的閃電,也消逝得如同閃電那樣,但是我們依然要用這短暫易逝卻又美好像摩尼寶一樣的人身,取得人生最大的勝利。那麼就要去思考從生到死之間,用我們這麼寶貴的生命去追求宇宙怎樣的真理,才算這一生沒有白活過?就是用怎樣的身心去追求佛道? [02′12″]

所以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開示了共下、共中、不共上士的幾種發心。在《廣論》的〈聽聞勝利〉裡有勸發大家,當我們去聽聞佛法,尤其是聽《廣論》,儘量都要策發自己的心變成大乘發心。因為考慮到自己在生死輪轉中的種種不自在、種種不圓滿,尤其是生老病死的痛苦,沒有人可以逃得過。面對這樣的痛苦,我們佯裝看不見,或者因為無力解決、沒辦法可想,所以只好不想,這都是一種態度。但是佛陀不是用這種態度面對的,他認真地面對了生死的問題,也解決了生死的問題;他不僅自己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非常有心幫忙我們所有有這種問題的生命來解決,他有大悲心。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佛陀實踐過了,也完成了。所以千佛出世都是在我們面前展示菩提道,就是一個有情如何離開痛苦,達到生命最究竟圓滿的快樂。 [03′44″]

對於我們來說,怎樣去取得人生的大義?一定要聽聞正法。那聽聞正法就要有一個正確的發心。所以思及自己及所有的如母有情,從無始劫來到現在都在生死輪轉中受種種的痛苦。但如果這一生沒有出離、沒有去證得空性,或者這一生結束了沒有求生淨土、徹底地超脫輪迴,我們還要在這個輪轉中。因為思及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這個問題一定要解決。那麼怎麼樣解決呢?佛陀能最圓滿地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我們一定要發心去成佛。成佛為了什麼?為了救所有所有像母親般的有情,沉溺在苦海裡的這種苦狀,所以我要去成佛。要以這樣的一個動機來聽聞佛法。 [04′53″]

所有的善知識們都教誡我們,這樣端正自己的動機之後,比如說我們聽聞佛法的善業以後會成熟為一個善果,由什麼意樂牽引,它將成就多大的果報。所以之前動機的策動都是極為必要,也是不容許忽略的。尤其是學得越久的同學,應該策動得越熟練,不應該忽略它。

【複習題綱】

一、真如老師開示中提到我們為什麼來學習佛法呢?
二、面對生老病死,我們是怎麼面對的?佛陀跟我們的差別在哪裡?

 

開示全文複習題綱學習回饋

 

 
 

Powered by iCage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