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合註小段落 全球四家合註

日期
2016/01/25
講次/段落
第1講——解釋無等:第10段
淺釋段落
第十、「由講說之門而 …… 此三者,是不共的特法
音檔起訖
40'01" ~ 44'26"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論名之義

一、無等
二、宗喀巴大師
三、所著
四、菩提
五、道次第
六、廣論

(請參見《四家合註入門》第一冊第28頁)

第十、「由講說之門而無與倫比」。前期的諸善知識,雖然也有講說《二觀續》、《道果》等百部論著的人,但是宗喀巴大師在年少的時候,就已經能講說《二觀續》等,又能同時宣說眾多教典;對於根本論主自宗的說軌,能不雜餘說而講解;所說能利益他人。具足這三個,就是不共的特法。 [00′36″]

第一點,「同時宣說眾多教典」,就是講得非常非常地廣泛。第二點,「對於根本論主自宗的說軌,能不雜餘說而講解」,這是什麼意思呢?比如在講龍樹菩薩的教典、講中觀見的時候,他不會將無著菩薩的唯識見講到中觀見裡去,因為那個論主是龍樹菩薩。再一個,他也不會把跟龍樹菩薩不一樣的見解,雜進去說是龍樹菩薩的見解,只會清晰地說龍樹菩薩的見解。沒有摻雜其他的見解,這叫「不雜餘說而講解」。 [01′34″]

第三,「所說能利益他人」,為什麼講說能利益他人呢?從極其清淨的動機,非常地應機,還有善巧說法,廣泛地具足種種譬喻等等諸多門,然後才能夠利益他人。以慈悲等起心所說的法,能最廣泛地利益他人。就像在《廣論》裡所說:「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讚一善哉。」他沒有接受別人說:「你講得真好」這樣一個讚歎。為什麼呢?說法的人接受又會怎樣呢?你們的答案是什麼?為什麼說他沒有接受一個善哉?這要怎麼理解呢? [02′40″]

舉個譬喻:你的孩子走失了,走了很久突然找到他了,一看他在荒地裡餓得皮包骨,都不成人形了,這個時候你會趕緊先做點吃的給他。然後你那小孩吃到,就說:「哇!媽媽你煮的飯真好吃。」這個時候你會說:「啊!我煮的飯真好吃。」你會有這個心情嗎?你會一直看著他說:「別大口吃,別吃太多了。你小心!這麼多天沒吃飯了,別吃多了,怕噎著。」你的心會一直一直在那個孩子身上,就像這個說法師的心思都在這些苦的有情。為什麼為人說法?是因為別人苦才為他說法,一直關注著他。想著:「你的苦去掉了嗎?你有感覺好一點嗎?」心裡沒有一絲縫隙覺得:「啊!我在這兒美一下,我講得真好!」沒有這時間,因為完全被關注別人的心佔據了,所以沒有接受善哉的時間。滿滿地都在注視著你那個久久在外面流浪又歸來的孩子,他吃得怎麼樣,是這樣的一種感覺。這就是所說能利益他人的大悲心。 [04′10″]

所以具足三者——同時宣說眾多論典;又於根本論主自宗的說軌,能不雜餘說而講解;所說的又能利益他人,具足此三者,是不共的特法。

【複習題綱】

十九、如何由講說之門,成立大師無與倫比?
二十、請問這三種功德中,能利益他人這點是怎麼產生的呢?

 

開示全文 複習題綱 學習回饋

 
 

Powered by iCage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