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合註小段落 全球四家合註

日期
2016/05/16
講次/段落
第5講——〈箋註皈敬頌 2〉:第10段
淺釋段落
我再花點時間講一小段 …… 麼?戒律,清淨的戒律
音檔起訖
50'05" ~ 56'55"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拿瑪梭惹梭帝曼殊廓喀雅姑如布達菩提薩埵唄

(敬禮皈依妙音天女妙音上師佛菩薩)

勝解行時志力即無敵,猶如日月諸佛共讚歎,

喻如白蓮獨一日親尊,祈以悲手今賜我善緣。

紹繼能仁慈氏怙,諸佛獨父慧藏等,

三寶上師並諸祖,頂嚴眾尊恆禮敬。

光顯勝者善妙規,開無謬軌被三地,

二車覺窩聖父子,袞巴內蘇博朵瓦,

慬哦仁欽崗巴等,敬禮法尊諸善識。

(請參見《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一冊第54頁)

我再花點時間講一小段,大家知道慬哦瓦修心那個《入中論》上面的偈頌吧?記得吧?「若時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墮落險處隨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他每次修法的時候都要這樣唸誦,這是月稱菩薩的《入中論》中的一個偈頌。宗大師對此做了解釋,說:若時隨自欲樂自在不用依賴著他人,我們就可以住在人天善趣的和順之處,非常和樂的地方;就像一個勇士住在順處,隨順著非常和樂的地方,脫離了很多東西對自己的束縛一樣。這個時候,如果這個補特伽羅「不能善自攝持不墮惡趣」,發生了不能善自攝持自己的心不墮落惡趣這種事情,反過來就像一個勇士被很多兇惡的人綁起來投到山澗裡去。一旦墮落惡趣險處之後,已經全都不可能憑藉著自己的力量再把它轉成善趣。所以會有那句話:彼更以何因從惡趣中出離呢?似乎沒有一種有力的原因,讓我們從墮落惡趣的那種狀態再生到善趣。 [01′45″]

大家想一想為什麼?因為惡趣身修善少,而造惡的勢力強,所以只能流轉惡趣。就像《十地經》中也這樣說過:假使後來生到人中,也會感得兩種果報。比如說殺生墮落惡趣之後,即使生到人中會得到短命多病。所以一旦墮落惡趣,非常難再生到人中,一定要在得到人身的時候「善自攝持」,要好好地管束自己的三業,千萬別墮惡趣!這裡邊說「莫墮惡趣」,是宗大師的教誡,千萬不要墮落惡趣。那麼請問如何不墮惡趣?因是什麼?宗大師教誨說「竭力嚴持淨戒」,應當竭力嚴持淨戒。 [02′53″]

慬哦瓦大師每次修法都念這個偈子,那麼這個偈子所包含的內意到底是什麼?所以《入中論》後面還有一段說:「是故勝者說施後,隨即宣說尸羅教,尸羅田中長功德,受用果利永無竭。」大家都知道,沒有好好地持戒,乃至破壞戒律,是感生惡趣等等無邊痛苦的根本,所以一定要戰勝一切罪惡。如果談布施的話,戰勝一切罪惡就是為了布施的功德不失壞,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布施後,開始說持戒這個教誨。戒律就像良田一樣,為一切功德所依止。如果在「尸羅田」中,就是在戒律的田中長養這個布施的功德,使布施的這個因,和身、身受用的財產這個結果,輾轉增長,永遠沒有窮盡。這樣的話才能長時間、沒有盡期地,去受用很多我們這種善妙的修行結果。 [04′23″]

所以凡是要修布施的,不應該只是為了感得圓滿的資財,老是想:「因為現在窮,我好好修布施,這樣就會感得生生世世資財不匱乏。」不能只是這樣考慮而已。要計畫一下:我要用什麼樣的身來受用我布施的結果,這個是很重要的。還有再要考慮一件事:就是如何才能使我布施的這個資財多生相續,不要一下子就沒有。考慮過之後,「則知」,知道「持戒為勝方便」。這兩件事怎麼解決?一定是好好持戒,才能以殊勝的身來受用自己布施的結果;而且你好好持戒,生生世世這個結果會增長無盡地、一直一直地綿延下去。 [05′22″]

所以初發心的菩薩,雖然是以利益一切有情為得佛道的這個心,要勤修布施等等。可是仍必須在善趣的身成熟布施之果——我們布施的結果一定要在善趣身上成熟,才能夠很多生相續地受用布施的這個結果。所以應該以持戒為因,因為如果沒有善趣身,請問我們怎麼樣修菩薩行,怎麼樣能夠具備修菩薩行的這些順緣呢?是非常困難的,甚至聽到佛法都是很困難的。 [06′10″]

所以就讚美持戒是增上生和決定勝的因。得到善趣身,我們才能在這個身中長時地受用布施的結果,一定是依賴於戒;乃至得到決定勝的果,也以戒為非常必要的事。大家都知道,凡夫沒有入聖道,能夠得到善趣增上生的因就是什麼?戒律,清淨的戒律。

【複習題綱】

四十九、請問老師在介紹完這些祖師的功德後,強調了《入中論》的哪個偈頌呢?
五十、請問此處的「順處」是指什麼?
五十一、請問此處的「險」是指什麼呢?
五十二、請問此偈頌所要詮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五十三、請問為什麼墮落惡趣後,就幾乎很難再回到善趣呢?
五十四、請問要如何不墮惡趣?
五十五、請問為了幫我們嚴持淨戒,老師又為我們開示了哪個偈頌呢?
五十六、請問在這偈中,「尸羅田」的作用是什麼?
五十七、因此我們考慮到,為了生生都有資財受用而行布施後,應考慮什麼問題?
五十八、如此考慮後,便會得到什麼結論?

 

開示全文 複習題綱 學習回饋

 
 

Powered by iCage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