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其次於諸傳承上師中,最初皈敬教主者:妙以﹝俱胝妙者,謂不可計數或數中絕頂,因梵語俱胝亦可釋為絕頂,如《俱胝耳本生》所說,俗語中不可計數亦可得俱胝之名,此中亦即指此。﹞﹝圓滿妙者,功德也,此指身等。﹞妙善妙之二資糧所生妙所積聚故,或宣法音故,名之為巴果位之身,巴為相好所莊嚴,觀之不厭。妙成滿現前究竟所欲求義,故為成滿妙無際無邊﹝妙從前趣生於後,故名眾生。﹞希願,妙應上中下三機之語, 妙開示應機之法,故僅一語,亦為具足六十或六十四支韻音。如實妙俱時觀見妙一切﹝無遺故為無餘。﹞﹝妙心所了達故名所知。﹞妙法意,巴由詮身語意功德之門,妙傑喇嘛至誠恭敬,於是巴生於﹝釋迦,妙謂強力或勇猛種族。﹞巴種性中之二足尊主,語以身分之尊勝處稽首禮妙敬,巴謂以三門恭敬頂禮。
(請參見《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一冊第67頁)
第十六是佛語非常地柔軟悅耳,能令聽者心不散亂,屬耳而聽,故名「適耳」。剛才有人散亂嗎?我想如果佛陀現在出現,大家可能連呼吸都會停止,絕對不散亂。 [00′38″]
第十七「適身」,透過聽聞佛語,獲得心平等住,由此得到奢摩他。由於奢摩他的力量引發的身輕安這個快樂,令身體感到非常地舒適,所以叫適身。 [00′52″]
適耳、適身,接著該適哪裡?「適心」。第十八,修習善巧佛語所開示諸法自相、共相的智慧,由此引生毘缽舍那,遠離了無知黑暗,引生極其善巧的歡喜,叫適心。我們原來以為,你說點讓我入心的話、讚美我幾句,我就高興了,佛語的適心能夠引生毘缽舍那。要希求的話,還是聽佛說,會對我們現世、後世更好。 [01′31″]
十九「心喜」,如果我們的心有持著兩端的疑惑,就是又這邊、又那邊,這疑惑像箭一樣,疑箭會令心中感到非常地不快樂,而佛語能斷除一切懷疑,消除一切懷疑的痛苦,所以名為心喜。 [02′00″]
第二十「生喜樂」,佛語善巧地開示諸法自相、共相,令有情了解,消除不了知自相、共相的無明,故名「生喜」;佛語如實地開示了世俗、勝義道理,令有情如實地了解,消除顛倒執常、樂、我、淨的這個染慧,故名「生樂」,這個是《經莊嚴論論疏》的解釋方法。聖解脫軍也有一個解釋:因為消除了邪執,所以生起了「喜」;因為消除了不解,所以生出了「樂」。 [02′50″]
二十一「無熱惱」,聽聞佛語後,如果能思惟、修習所聞的法義,最終一定能現證空性,並且獲得佛陀所說的果位,因此不會後悔說:「我聽聞佛語,沒有產生任何利益。」而感到熱惱,所以名為無熱惱。不知道講到這一句大家有沒有反思?有的人說:「啊!我學了這麼久的佛法,還是很熱惱。」前面說:聽聞佛語後,如果能思惟、修習所聞法義。有思惟、有修習吧?有。質純不純淨、量圓不圓滿呢?不要輕易地說:「我聽聞佛語,沒有產生任何利益」,因為佛語的功德就是無熱惱。 [03′54″]
第二十二「遍知」,依靠聽聞佛語,能夠生起並且安住於圓滿的聞所成慧,故名遍知。 [04′02″]
二十三「善了知」,如果能運用四種正理思惟所聞法義,便能斷除增益,對法義獲得定解智,能夠生起並且安住於圓滿的思所成慧,所以名為善了知。 [04′17″]
第二十四是「分明」,不會只講某些法而不講另一些法,或只講文詞、不講義理,而是毫無隱藏,不悋惜法地開示正法,故稱分明。 [04′32″]
二十五「令喜」,依靠佛語,預流這些行者能夠現證斷除煩惱的涅槃,菩薩能證得佛果,而能成辦圓滿的自他二利,此時看到能成辦自己所希求的果位而生的歡喜,所以叫令喜。 [05′00″]
二十六「現前喜」,從未入道前直到安住於勝解行的異生凡夫,也會為了獲得自利的果位而想趣入佛語,故名現前喜。這個功德在《經莊嚴論疏》中翻成「現前欲求」,也是一樣的。 [05′19″]
第二十七是「令遍知」,對於空性及現證空性的智慧,分別心無法如同現證上述二者的智慧般如實圓滿證得,必須各自現前了知,所以空性及現證空性的智慧為不思議法。由於佛語能正確地開示不思議法,故名令遍知;或者由於開示四種不可思議,故名令遍知。四種不可思議是什麼?首先,業力不可思議、瑜伽師三摩地行境不可思議、佛陀智慧行境不可思議,另外還有一個,咒力、藥力不可思議。 [06′10″]
二十八「令善知」,就是蘊、處、界、地、波羅蜜多,由於是心所思量的對境,或者是心所對境法,所以稱為思議法。佛語無倒地開示上述這些思議法,故名令善知。 [06′32″]
二十九「如理」,對於佛語所開示的內涵,用現量、比量、自語前後或者直接間接相違三者都無法違害,如是三種觀察清淨,所以它是如理的。 [06′46″]
第三十「相屬」,不會說法不應機,就是不會為聲聞種姓開示大乘法,或者為大乘種姓開示不適應他根機的法類。所以凡是所化機需要何法,就為開示何法,所以名為相屬。
【複習題綱】
十六、第二十一「無熱惱」是什麼意思?帶給我們什麼省思?
Powered by iCage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