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老和尚開示
日常老和尚開示
日常老和尚開示

超薦法會誦《般若經》的意趣

  因為日常老和尚的教導,福智僧團每年都會在春、秋兩季舉辦「誦經超薦法會」,真如老師接班後,也提醒大家要重視這場法會,認真參與,好好為眾生迴向。您想知道當初舉辦這場法會的目的是什麼?什麼是真正的救拔?為什麼師父楷定法會誦念《大般若經》?平日我們又應該如何用功呢?歡迎閱讀以下開示內容,了解師父的心意!

1. 舉辦超薦法會的目的

  今天是今年秋季的超薦法會。超薦法會,我們希望能夠「冥陽二利」。「陽」就是我們看得見的「世間」,「冥」是看不見的,通常我們說「陰間」。

  我們應該這樣想:凡是我們看不見的,那是針對我們看得見的人來說,我們不一定要把他看成是鬼道,實際上這個範圍是非常非常地廣大。進一步來說,彼此之間互相是息息相關的,當我們真正有利益的時候,他們也會得利益;反過來,他們得利益,我們一樣地得利益。

2. 真正的超薦,是從哪裡超脫?

  這個超薦本身,在我們世俗的概念,好像是「他們墮落了,我們把他們超脫。」我們應該要把那個範圍擴大來看,所謂「墮落」也從兩個角度去看。

  一個呢,是我們就世間的情況來看,或者是說,通常信了宗教以後有這種類似的:「人死了以後啊,就幫他念一點經啊、咒啊,對他迴向。」還是有用,不過這個非常有限。

  另一個,更進一步來說,特別是我們學了佛,學了這樣圓滿的教法以後呢,我們必須要了解一個特點,說:「真正地來說,我們流轉在生死當中,我們怎麼想辦法從這個地方超脫?」這個因我們一步一步去努力增長,希望從這個裡邊把他們超拔出來。

  所以,不僅僅是說已經顯現出這樣一個結果來,還有,在因地當中我們怎麼應該趁著這個機會策勵自己,大家努力。

3. 把誦《般若經》當定課

  我不曉得諸位同學,你們在家有沒有誦《般若經》?(有。)那我建議你們,即使你們不能每天,比如有的人是固定誦一卷,我建議你們總是把它當成功一個定課一樣,希望能夠花一段時間,每天固定下來;或者,你每兩天、三天、乃至於一個禮拜,以這個功課為準,想辦法提昇,這個對我們有絕對的好處。在這裡,我很簡單地說明一下。

4. 師父為什麼選擇誦《般若經》?

  在我們的概念當中有一個誤解,就是說好像要念大經大論吧?天臺是《法華經》,這圓教,賢首是《華嚴經》。不只兩部經,不管是哪一個他們判,我們都把它列在最高的,這是沒錯。那麼現在我們為什麼不誦這個最高的,而誦《般若》呢?說明一下。

 這個應該把它分成功「因、果」兩樣東西。真正的大乘的根本因是什麼?大乘的根本因是什麼?它的不共因是菩提心,但是這個因,要想真正達到究竟圓滿成就,那就要空正見。

5. 《般若經》講的是成佛的因

  或者我們這樣說,講這個佛的果來說,那就是《法華》。講他的境界,究竟圓滿的境,是《華嚴》。然後《般若》講的是佛的因。現在一個是講因,一個是講果,諸位如果你們要趣入的話,請問你們從因地入?還是從果地入?果地能進得去嗎?

  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說「急求果報」,因在哪裡不知道,所以倒瞎忙一通。現在學佛法,我們不能說瞎忙,說種一個善因,還是在因,將來這一個因上你啟發的時候,你才開始進去。

  那麼,在這個上面,就是當我們真的要進去,到底怎麼進去法呢?所以正因為如此,前面說過,我們不要把它看成是「今天我跑得來,簡單地超度別人。」而是說:「我自己以什麼樣的心情去念?」

6. 透過讀誦,薰習般若空性智慧

  所以很多基本的觀念啊,在《般若》上面都說得非常清楚。但是因為《般若》本身,它牽涉的範圍非常地廣博,我們一般的凡夫沒有能力從這個地方簡單地來理解它。所以彌勒菩薩造《現觀莊嚴論》,宗大師造《菩提道次第廣論》。不管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也好、《般若》、《現觀莊嚴論》也好,他都是把般若的精要很有次第地引述出來。

  但是如果我們要再深廣地、真正去了解它的整個內涵,那還必須要學《般若》。所以我們了解了這個特點,即使我們現在眼前一時不懂,將來我們一定要走上去的。所以趁這個機會,我們把《般若》好好地薰習,對我們是絕對有好處,這是第一個。

7. 師父每天誦《般若經》

  我每天最主要的功課,再忙至少讀一卷《般若經》,自從開始了之後,中間沒有停過。剛開始我讀的時候,我也是跟大家一樣一竅不通。但是我了解,所有東西沒例外的,你不斷祈求、不斷地去薰習,所謂淨罪集資,這樣去做的話,自然而然。

  你不讀這個,你就在這兒空過,莫名奇妙地讓那個等流啊——對很多新同學來說,一時不一定清楚,對我們老同學來說——我們這個等流,在無明的等流當中慢慢地,增長那個無明而已。如果你真的念、很認真誦經的話,它增長的絕對不是無明,是跟法相應的。

8. 師父教我們誦《般若經》的訣竅

  所以正去誦的時候,最好能夠腦筋清楚。家裡如果有佛堂,點香固然好,沒有的話,至少你靜下心來,祈求一下。你很認真地念,久而久之的話,它自然而然有這個功效。

摘錄自 日常老和尚 2002 年 8 月 20 日超薦誦經法會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