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老和尚開示
日常老和尚開示
日常老和尚開示

念師恩、念父母恩:他不是聖人,我也可以念恩

念師恩、念父母恩:他不是聖人,我也可以念恩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

說,對於這個善知識,我們要修這個信心,這個信心就是信賴這個善知識,信賴這個善知識。前面是把這個信善知識的基本的幾個道理說過了。首先說明真正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信,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大乘佛法尤其是,這個成就與否,完全看善知識。而現在這個地方是說,我們怎麼樣能夠修對大善知識的信心,大善知識的信心。那麼不但前面詳細告訴我們,乃至於說,喏,就是這麼一點點的這個恩,法恩,我們啊,尚且應該這樣慎重,何況我們所依止的師長呢?

下至什麼樣?只聽一個偈子,一聽一個偈子。一個偈子所謂四句,這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情,這個是就他所得到的法恩來說。而這個講這個四句偈的這個人哪,就算他自己做不到乃至於犯戒等等,這個是一個比,對比的比,不是比喻的比。對比什麼呢?就是說,這個我們要親近的善知識,一切都靠善知識——修習的道理,行持的方法,以及你照著行持、驗證的以後情況等等,都要依靠善知識。這個我們先不談。就算他只跟你講一個偈子,這麼簡單,一個偈子就是四句。而他呢?乃至於自己本身並沒有行持,就在這種情況,你都應該對他,思惟他的功德,不要看他的過失,就等於像佛一樣,策勵我們這樣去做。在這一點上我們會想:「哎呀,這個好像很難,好像很難!」實際上我們心理上一定會感覺得到:「這個,嗯......他自己也沒有行持,他隨便講講我也會啊!這有什麼稀奇呢?」為什麼對這種狀態當中,我們要這樣恭敬他呢?這個裡面問題就在這地方。

所以我們首先應該確立一個標準:我跑得來幹什麼?我來學佛。請問:你學佛,是你把你自己弄好,還是你要把人家弄好?我要把我自己弄好,因為我自己能夠成了佛,所以能夠幫助別人。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任何人都是如此,想想看,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你要想真正能夠幫助別人,必須要的條件:你要先幫助你自己。你自己都沒有力量能夠淨除、淨治你的煩惱的話,你怎麼幫助別人?這個概念很清楚。而淨治煩惱的都是要靠佛法,哪怕一個字,一四句偈,對於你有用的話,他幫助了你了,怎麼不感激、不恭敬他?他犯戒等等,那是他的事情。

我們現在不要說佛法,就拿世間來說,我們立刻可以得到一個最正確的答案。請問:我們今天能夠生長得這麼大,如果沒有父母的無比的慈愛的撫養,我們可能有今天嗎?沒有一個人例外,不可能,沒有一個人例外,不可能。乃至於高等的畜生,牠小的時候,都要牠的父母把牠帶大的。只有下賤的畜生,那個不要父母的。請問,那些父母都是聖人嗎?不是。我們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是聖人,都是凡夫,乃至於很多父母犯了很多錯誤,你會責備他的錯誤嗎?還是你感激他的恩呢?這個道理非常明白、非常清楚。他為什麼墮落畜生呢?他就是不知道念恩,不知道感恩,從壞的地方去看。

那麼你從壞的地方去看的話,你增長的完全是惡業。人家對你有這麼大的恩,你只看見壞的那一面,好了,這個法,業感緣起,所以不是佛創造的,而是佛發現的,世間的事情法爾如是。那這個因果本來就是如此:你能夠從好的一方面看好的,你就得到好的果報;你看不見好的,看見壞的,自然而然你就自己受苦。所以現在這個父母把一生的心血,全部的精神貫注在你,兒子身上面,你跑得去跟他:「你是個凡夫,你不是聖人。」那這種人不是顛倒到下地獄!現在這個人增長你的法身慧命,他都把了解的佛法告訴你,你要求法身慧命,正應該從這個時候努力淨化自己,你怎麼能不感激他?這個道理很簡單。假定你責備他,你以佛法來責備他,你第一個自己就已經錯到,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你如果懂得一點佛法的話,你只有感激他,絕不可能責備他。如果說你不了解,那你責備他,你根本談不到佛法,那是世間的人,你不必用佛法的眼光來責備他。這不道理很簡單嗎?

這是理論如此,然後我們看實際呢?對,我們學佛,佛怎麼樣?在因地當中,不但是對他的善知識,用種種方法地承事恭敬,有好多次那個羅剎跑到去跟他講,只是講一四句偈,可是那個羅剎的條件很苛刻:「欸!這個佛法這個東西很珍貴喲,你這麼馬馬虎虎求不可以啊!」要怎麼辦呀?用種種苛刻的條件,其中有一個,說:「要你身上面哪,點一千盞燈。」身上怎麼點呢?身上挖了一個洞,把那油啊,刺在那個肉裡邊,然後呢,拿那個燈芯插在裡面點燈。要我們哪,點一個燃一根香,身上面,咬緊牙關痛得個要命,就這樣。比較強一點的,點了三根,不痛已經算滿好了。實際上呢,這個點那個、燃那個香啊,已經把那個香燒得燒熟了,對吧?那個生的香叫我們點的時候實在受不了。他現在挖了一個洞,把那油灌注在裡面,要一千個。佛沒有說:「你這個羅剎,你自己是個大壞蛋,你還來教我!」佛不但是沒有,而且無比地感激。佛之所以成佛在這裡,這樣他自己徹底圓滿解決,他也幫忙我們徹底圓滿解決。

現在我想自己,每一個人哪,不妨自己問一下:我幹什麼?學佛,喏,典型的例子。前面理論這麼清楚,這個例子擺在這裡這麼明白,所以你是要學佛呀,還是走相反的路子?這個概念清楚。所以我們目前始終抱持這個原則:正知見是第一。

摘錄自《廣論》舊版音檔 第 18 卷 B 面

 

【編輯推薦】您可能會喜歡——師父教我學念恩系列開示:

● 從念母恩,更知佛恩
● 念母恩:觀察母親生養育,全心全意去報恩
● 念母恩:如何看待親子間的「代溝問題」?
● 念師恩、念父母恩:留學生返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