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27期出刊,突破有機迷思

改變是為了美好的明天 換個角度看有機,讓有機有生機

「有機 3.0」突破農藥零檢出的迷思

  有機農業在臺灣發展二十餘年,如今面臨停滯不前的困境。國際有機運動聯盟提出突破現有格局的有機 3.0 概念。臺灣能否成為有機島,成敗的關鍵在哪裡?讓第 27 期《慈心大地》告訴你。

  國際有機運動聯盟(IFOAM)提出有機農業四個原則:健康、生態、公平、謹慎,揭示有機是很重視關係和諧的一個產業,包括人跟社會、環境,消費者和生產者,現代跟後世,都維持一個全面長久和諧永續的關係。

慈心大地27期出刊,突破有機迷思  臺灣從有機 1.0 的理念萌芽期,進展到有機 2.0 強調標準、規範與品質認定的階段,回顧二十多年的有機推廣發現,有機占比極少。歸咎原因很多,有政策支持力度、產區適合性、市場消費力及驗證法規與執行面等問題。

  有機農業本意是農業永續發展,兼具社會、生態及經濟功能等的積極意義,但觀察國內對有機認知多僅停留農藥零檢出的食安訴求,顯然國人對有機的真諦仍需加強教育。

  近三年來,臺灣有機面積近乎停滯在 6,000 公頃左右,約臺灣可耕農地的千分之七,這個數字也代表慣行生產的面積還有 99.3%。所以如何對生態與環保多一些關心,使原有的慣行農田漸漸少用農藥,注重自身與他人及環境的健康,讓有機面積增加,漸漸往 99.3%邁進,這也是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光復大地的理念。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第 27 期的《慈心大地》

 

用行動支持善行

1997 年日常老和尚創辦了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因為不忍見到農藥、化肥對環境與眾生的危害,率領弟子們走上一條「不好走,但應該走的路。」從草創期到現在發展多元產業服務、推動種樹與淨塑,慈心與國際有志之士同步。歡迎支持慈心,為環境與子孫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