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融滲心靈教育的學術社群與研究導向——「2019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

當《廣論》陪我走入職場——福智文教基金會「2019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交流日常老和尚思想的實踐

福智文教基金會舉辦「2019 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

蓄積日常老和尚思想學術化能量 深入探討多元研究主題

福智文教基金會於 2019 年 4 月 6 日假臺北醫藥大學大安校區舉辦「2019 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聚集 40 位講者、81 位學界專家,共同深入探討 10 個研究主題、16 篇論文構想書,另外特別邀請福智僧團月光國際譯經院副執行長如密法師,分享〈藏傳佛教「道次第」概念的形成與發展:從《菩提道燈論》到《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演變過程〉論文構想。

自 2015 年起,福智文教基金會已舉辦過四屆「日常老和尚思想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紛紛表達期待能夠從更多元的研究主題,邀請專家學者或法師齊聚研討與對話,以增進對老和尚思想的認識,以及交流日常老和尚思想的實踐經驗。因此於 2019 年舉辦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發展出多元研究社群,並作為各領域研究的交流平台,為未來蓄積日常老和尚思想學術化能量奠定豐厚基礎。

參與工作訪的專家學者針對研究主題架構提出回饋與建議

參與工作訪的專家學者針對研究主題架構提出回饋與建議參與工作訪的專家學者針對研究主題架構提出回饋與建議參與工作訪的專家學者針對研究主題架構提出回饋與建議參與工作訪的專家學者針對研究主題架構提出回饋與建議

參與工作訪的專家學者針對研究主題架構提出回饋與建議參與工作訪的專家學者針對研究主題架構提出回饋與建議參與工作訪的專家學者針對研究主題架構提出回饋與建議參與工作訪的專家學者針對研究主題架構提出回饋與建議

參與工作訪的專家學者針對研究主題架構提出回饋與建議參與工作訪的專家學者針對研究主題架構提出回饋與建議參與工作訪的專家學者針對研究主題架構提出回饋與建議參與工作訪的專家學者針對研究主題架構提出回饋與建議

福智僧團月光國際譯經院副執行長如密法師致開幕詞時,特別對於長期指導本系列學術研究的黃俊傑教授、今年參與發表的教授們及一路陪伴的義工們表達誠摯的感謝。如密法師表示,福智僧團長期致力於佛法義理的學修,居士團隊則於廣論研討班長期學習,並將所學義理結合於個人教學、生活及文教、慈心等法人事業中實踐;但是對於佛法要能夠走入更多人的心中,甚至為更多人接受,仍有許多有待努力的空間。他轉達,真如老師特別期許透過學術論文的形式,將佛法與師長的思想以理論化、學術化呈現,期望在大眾與社會在遭遇到種種的困難時,包括如環境永續、淨塑、教育、建立教法等,能夠找到實踐的理論依據及解決問題的文獻或期刊論文,是本系列研討會的重要目的。

福智僧團月光國際譯經院副執行長如密法師致開幕詞福智僧團月光國際譯經院副執行長如密法師致開幕詞

以下就 10 個研究主題,16 篇論文構想書簡述說明:

1. 儒佛會通

嘉義大學中文系蔡忠道教授以〈日常老和尚論「人禽之辨」〉為題,透過梳理日常老和尚對於儒家經典的相關詮解、脈絡內涵,從「人性的考察」、「學習的宗旨」、「仁禮的實踐」三面向,爬梳儒學研究中的人禽之辨。並以日常老和尚的論述輔證之,由此論證老和尚對於「人禽之辨」的論述不但符順儒學詮釋傳統,進而結合心法、運用儒佛會通的方式更深廣的詮解儒學。如密法師也對於此篇研究初探的成果表達肯定,並說明老和尚講說《論語》最不共之處,在於不僅闡明儒家思想之義理,更會進一步思考如何引導學習者藉此趣入佛法學修;結合《廣論》的內涵以深化儒家精神與思想,同時在文化傳承的意義上達到融合漢藏佛法的學修與佛儒會通的成就。

2. 花道與儒家思想

義守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鄭慧如,以及師大東亞系教授張崑將共同合作的〈日常老和尚的儒佛會通心法與花藝創作〉研究論文構想,則由深受儒釋道三家影響傳統的插花藝術修習與表現形式,思考日常老和尚用修行心法會通儒佛的思想精神。研究首先從花道藝術中佛教「供花」歷史緣起談起,續論中國傳統插花藝術中深受儒家理學思想影響,最後以日常老和尚於《論語摸象記》中對於儒學「六藝」的開示為理論基礎,進一步論述「花藝創作」之意義與修學六藝的精神無異,皆旨在啟發插花者的人格修養與心靈覺察能力、培養「真」、「善」、「美」、「聖」等精神,進而將儒學與佛法中調整自心、學修「仁」、「智」的根本內涵與心境融滲於花道、花藝創作過程與作品中。

福智文教基金會「2019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福智文教基金會「2019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

福智文教基金會「2019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福智文教基金會「2019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

福智文教基金會「2019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福智文教基金會「2019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

3. 讚頌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副教授與月光合唱團指揮林亮如,與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王崇名合作的研究論文構想〈讚頌合唱團與信仰共同體的初探研究〉,同樣也展現了探索藝術形式下豐富心靈內涵之研究企圖。研究計畫以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為框架,探討福智讚頌合唱團是否因為共同的信仰背景,以及「音樂合理化」的帶動效果,自然形成所謂的「信仰共同體」。

透過對月光合唱團團員的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的初步研究結果,發現福智讚頌團並不如研究假說所想,自然發展為一個信仰共同體;而是在彼此磨合的過程中,出現團員間互為主體、共同詮釋的現象,顯示「信仰共同體」實為動態的發展過程,而非理所當然的必然結果。而形塑這個共同體的過程,則是憑藉團員們持續精進不懈聞思修佛法、學習讚頌意趣、再再調伏自心以趨近師長心意等種種努力所成就的。本研究參照西方基督教合唱團的發展經驗,期待能找出音樂合理化與形塑信仰共同體的關聯性、本地特色與相關學術知識,進而為建構美善社會環境提供一條可行之道。

4. 生命教育教學與人文關懷

福智文教基金會在校園推動生命教育多年,開展豐富的教材教案,提供生命教育推動者作為參考。本次工作坊有推動生命教育經驗的學者融合自身所長,在各教學領域中帶入生命教育的課程及內涵,以研究調查證實對學生帶來正面的影響。福智僧團性仰法師也以福智團體真如老師所提心靈教育的內涵,勉勵投入生命教育教學研究的學者、教授們,要從解決自身苦樂的角度出發,將自己學習、轉心與關注心靈教育的體會,融入課程與教學中傳遞給學生,因為生命教育是老師以自己的生命經驗帶領學生生命的學習與成長,不像是知識技能般、可以被教出來的。

今年「生命教育教學與人文關懷」的主題,有 5 位學者以不同的對象和方式,在課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內涵,並提出五篇論文構想書。臺灣大學電機系教授兼教發中心主任李建模以大一新生為對象,探究 18 週生命教育課程對大一新生的影響,課程結束 4 年後,學生仍然覺得課程中所學習的「觀功念恩」課程,對人際關係產生正面影響。臺灣警察專科學校講師顏秀芬則是以執法人員的生命教育課程為例,呈現一群在畢業後將承擔民眾生命託付的執法人員,內心在經過生命教育課程的成長歷程及學習成果。

聯合大學語文中心助理教授洪麗卿將生命教育融入英語教學,將兩科截然不同的學習目標融合為一,從一學期延伸為一學年,並設計出新式課程。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邱麗家則是將生命教育結合專業倫理課程,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啟發。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博士生林登敏則以師資生為對象,將佛法中所提的「斷器三過」,結合物理教學實習課程,在探究物理真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暸解到學習態度及專注力對學習成果的影響。

福智文教基金會「2019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福智文教基金會「2019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

福智文教基金會「2019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福智文教基金會「2019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

福智文教基金會「2019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福智文教基金會「2019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

5. 公共事務與佛法

在公共事務與佛法的主題中,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家事法庭法官彭南元以〈以家事法官的特殊事務分配實踐福智思想〉為題,分享在公務人員的公職中,如何實踐佛法的教義與師長的教誡,並一點一滴改變個人的習氣,培養自利利他精神的經驗。

彭法官在極大的辦案壓力下,以對佛法的體認,期勉調整辦案的動機與方法,以佛法救護與悲憫的特質,在法律規範的行為中,積極引導當事人內心正面思維的力量。一面又從辦案中觀擇自心,對境是否仍保持對當事人的恭敬心、憐憫心,能否保持正念,為法律紛爭的解決,為檢調、原告、被告三方尋求到更正面的解決方向與社會資源。

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身為家事法庭的法官,彭法官指出「清」官的意義,應該可以是更清楚的、清淨的、更有智慧的層次。彭法官以自身努力的經驗,於此論文構想中提出與肯定正確的動機會引導出多元的辦案理路,個人也更能夠清晰地探索事情的表象與根本的原因,彭法官期勉在個人工作生涯中能夠持續為每個人傳遞關愛,提升生命的品質。

6. 環境永續與心靈環保

在環境永續與心靈環保的主題中,福智高中老師劉芝麟,以福智教育園區的大湖口溪流域為研究範圍,提出〈臺灣福智教育園區的地景變遷與未來發展方向〉,試圖探索福智教育園區影響地景變遷的機制,其中四生所關心議題為生產、生活、生態與生命四個面向。

劉老師的研究論文構想指出,日常老和尚無限生命與環境永續的理念,對於以教育為核心的園區地景變遷,有至為關鍵性的影響;老師的研究也可以做為建設未來理想心靈教育生態園區開發的參考。這個研究方向也引起現場參與者的熱烈迴響,紛紛提供日常老和尚的理念,及如何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提供生態教育的覺知觀點;也有學者建議導入生物多樣性及土壤改變的調查,提供福智教育園區建構心靈教育與環境永續關聯性的支持。

福智文教基金會「2019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福智文教基金會「2019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

福智文教基金會「2019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福智文教基金會「2019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

福智文教基金會「2019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福智文教基金會「2019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

7. 慈心社會實踐/企業管理與心靈提升

福智思想不僅在藝術領域綻現光芒,更對於當代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啟發。銘傳大學企管系副教授陳振祥,以及致理科技大學企管系副教授楊美玉分別由經濟學及企業管理的研究視角,探討日常老和尚思想作為當代經濟社會發展困境解方的可能性。

陳教授首先從經濟學中的「交易成本理論」切入,以〈自利基礎與利他基礎的交易信任機制探討〉為研究論文構想,說明由資本主義掛帥的當代經濟社會,由於以「自利」為基礎且產銷消三方缺乏信任關係,從而衍生出龐大的交易與外部成本。對此,陳教授主張,日常老和尚的「利他精神」對於立基於「自利」的當代經濟發展樣態,不啻帶來一大反思。而在老和尚所創建的事業體中,更真實地證成老和尚思想的實踐,得以為當代經濟難題提供一個可能的解答。

楊教授緊接著以〈靈性領導與職場靈性在里仁的實踐〉研究論文構想呼應。楊教授以學者 Fry 所提出的「靈性領導理論模式」為分析架構,指出里仁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在組織管理運作上,透過學習並實踐日常老和尚帶領福智團體學員學習慈悲與智慧的精神思想,創造出結合「工作」與「志業」、及員工間具有共同願景的企業模式,恰恰體現了靈性領導模式之內涵。在研究的未來展望上,楊教授期許能朝向推廣福智團體特有的企業管理與領導模式,發展出有別於西方資本主義企業模式,以「修心」、「修身」、「在企業中莊嚴生命」為目標的東方特有的企業管理理論。

8. 科學與佛法

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現代科學家陸續以觀測實驗呼應佛陀流傳下來的教理,若能透過物理科學與醫學的進步交相印證佛法流傳下來的教理、心法與學修,由此佛法的內涵將能得到科學的支持,幫助現代人對佛法產生信心,進而傳遞佛陀慈悲精神,傳遞良善風氣。

成功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張書銓以〈物理科學與佛陀教化的邂逅〉論文構想為題,從宇宙觀、微觀世界、因果律、生命演化與生死相續、困境與轉機等面向,探討物理科學與佛陀教法的相同與相異之處,期待能引發更多科學家深入研究,進而促使現代人從過度重視物質生活的狀態,開始觀察自已內心、修學佛法,開啟與豐富心靈精神領域的學習與成長。

福智僧團法師參與工作坊與學者互動

福智僧團法師參與工作坊與學者互動福智僧團法師參與工作坊與學者互動

福智僧團法師參與工作坊與學者互動福智僧團法師參與工作坊與學者互動

福智僧團法師參與工作坊與學者互動福智僧團法師參與工作坊與學者互動

9. 正念、腦神經科學與心智

福智團體近年來在臺灣各地成立社區關懷據點,長青關懷與護老緩和醫療等議題,提供失智症及其家庭照護者適當的支持與陪伴。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助理教授郭瓈灔,與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吳昌衛,將透過提供正念認知深化(MBCT)課程,進而對失智症家庭照顧者進行實施 MBCT 課程前後身心各項指標變異、相依關係等的評量。

除了深入了解家庭照顧者的生活負荷、照護壓力、受照護者的症狀及身心狀態外,於〈正念認知深化(MBCT)課程對失智症家庭照顧者身心健康促進之研究〉論文構想中規劃多項專業指標量表,以及加入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醫學設備身心量測,與 MBCT 課程後半結構式的研究訪談資料收集與分析,期盼由此研究論文構想能作為後續開設以佛法為核心、促進身心靈健康課程的參考。

10. 淨塑、減塑與心靈淨化

威脅海洋生態及生物性命的海洋廢棄物課題,引發近年國際間的關注及各類海洋生態與環境保護行動。福智團體於 2016 年起,也在真如老師的呼籲下齊心投入了淨塑與減塑的生活實踐,同時在政策面、企業、校園、社會等各面向展開各種行動倡導,福智團體更視減塑、淨塑與認識塑膠為環境所帶來深遠危害的教育為問題改善與解決的關鍵。

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魏秀珍,以〈大學「減塑」課程之設計與實踐:以消費者行為與教育課程為例〉研究論文構想,探討如何將消費減塑教育連結教育部產學合作所倡導「大學生社會責任實踐計畫」融入於教學中。老師說明目前為後消費時代,期望透過教育及早引導大學生覺知消費後的問題,喚起學生的責任與義務感;帶領大學生關注並參與社會生活,培育對在地發展能創造價值的大學生及擴展學生的減塑消費行動知能。

臺中科技大學體育室副教授楊育寧,則以倡導將「不拿新塑膠袋」的實踐行動導入教學中,〈環境議題教育融入課程之教學實踐行動研究——以「不拿新塑膠袋」行為習慣改變為例〉論文構想中提出說明在引導學生行為習慣改變的過程中,有次第地展開減塑(不拿新塑膠袋),老師自己首先要在實踐過程中堅持對學生感謝與維持反省,以關懷鼓勵取代抱怨,一步步陪伴學生、改變學生習慣的心路歷程。

兩位教授對學生教育的用心,正是「德不孤,必有鄰」的寫照。而在場的性望法師,對於教授們實踐的堅持,表達肯定與感動。法師提供了以無限生命的佛法觀點,結合後消費時代的思考,探索塑膠對於生態的影響,提醒負責任的消費行為。同時指出撿拾垃圾就是策發長養慈悲心的行為,也是對師長實踐修信念恩的具體行動。

特別邀請——佛教經典詮釋學

福智僧團月光國際譯經院副執行長如密法師福智僧團月光國際譯經院副執行長如密法師以〈藏傳佛教「道次第」概念的形成與發展:從《菩提道燈論》到《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演變過程〉為題進行研究。

福智僧團月光國際譯經院副執行長如密法師福智僧團月光國際譯經院副執行長如密法師以〈藏傳佛教「道次第」概念的形成與發展:從《菩提道燈論》到《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演變過程〉為題進行研究。

福智僧團月光國際譯經院副執行長如密法師

福智僧團月光國際譯經院副執行長如密法師以〈藏傳佛教「道次第」概念的形成與發展:從《菩提道燈論》到《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演變過程〉為題進行研究。

法師表示,「菩提道次第」指的是一位修行者由凡夫到成佛所需經歷的各種必要的修學內涵與過程。在研究福智團體創辦人日常老和尚對「菩提道次第」的詮釋之前,本論文構想書首先從阿底峽尊者所著的《道炬論》(或稱為《菩提道燈論》),到宗喀巴大師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360 年間「道次第」的承繼與演變過程進行探索研究。

「道次第」旨在教導學習者能夠發菩提心、行菩薩行,期望透過藏漢經典文獻中的引用、比對,能深入探討「道次第」思想演變的歷史中,不同宗派與傳承間所安排修學法類的變化,以及《菩提道次第廣論》闡述空性相對於各修行法類編排的關係與意涵等,有更完整的認識。法師期望透過本篇研究能為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大眾,確定修學核心,以及確定各法類鍛鍊的心量,進而對日常老和尚依宗喀巴大師所傳承而來的教法,抉擇弘傳《菩提道次第廣論》、引導學者走向生生增上的修學次第產生信心。

如密法師於閉幕時,特別表達對於福智文教基金會集結一群人致力於突破專業領域、結合佛法與心靈的研究,積極參與發表會,致上深深的謝意。同時提到今年春節期間,福智團體真如老師引用《雜寶藏經》卷一中〈棄老國緣〉的典故,期許大家能夠珍惜年長、專業人士的智慧結晶。尤其是福智團體在發展的過程中,擁有多元面貌的事業推動,期許透過教授們的學術研究,從理性中獲得真相,並為福智團體提供成長的建議與契機,也逐漸建立起將日常老和尚的思想與實踐予以學術化的潛力。

法師也提到,探討日常老和尚思想的難度在於文獻不足,期望日常老和尚全集與傳記等能夠及早問世,提供更多研究的文獻。在千百年之後的歷史長河中,透過學界專家們所投入研究的文獻,以及教授們留下的著作等,將成為社會大眾與後輩學者深入認識福智思想與理念全貌的重要參考。

最後,福智文教基金會與工作坊所有講者,帶著與會學界專家們給予的豐富回饋與眾人的期盼,2019 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圓滿落幕。

福智文教基金會「2019福智思想與實踐工作坊」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