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塑再交流,慈心與遠流合辦《我家沒垃圾》零廢棄生活分享會

淨塑再交流,慈心與遠流合辦《我家沒垃圾》零廢棄生活分享會

《我家沒垃圾》零廢棄生活分享會 達人暢談簡單生活之道

零廢棄生活如何可能?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遠流出版社合作,於 12 月 17 日(日)邀請來自美國加州的《我家沒垃圾》作者 Bea Johnson 及兩位臺灣實踐家: Zero Waste Taiwan 臺灣零廢棄平台創辦人黃楹逸,以及說服學校營養午餐落實減塑的小學老師徐培嘉,跨越國籍的藩籬,倡談零廢棄生活革命的心得。

《我家沒垃圾》作者 Bea Johnson《我家沒垃圾》作者 Bea JohnsonBea Johnson 被《紐約時報》譽為「零廢棄生活教母」,原本在加州郊區過著典型「美國夢」的生活,身邊滿是吃不完、用不完的物質享受。在某次搬家的機緣下,她與家人開始體認到:「東西越少,越有時間去做想做的事。」從此 Bea 全家重新開始審視生活,發現生活周遭其實有 80% 的物品是不需要的,於是她開始進行斷捨離、捨棄不需要的東西。同時也開始關注過去忽略的環境議題,思考過度消費帶來的問題,開始逐步實踐零廢棄生活。

Bea 在講座中分享如何從廚房、臥房、衣櫥、美妝等,實踐零廢棄之道。為了徹底執行零廢棄生活,Bea 也曾作過一些蠢事:用小蘇打和蘋果醋洗頭長達六個月,味道太過詭異引起枕邊人的反感;用天然植物作唇蜜,導致嚴重過敏;甚至用苔癬取代衛生紙卻發現一點也不好用。經過這些過程,她反省到零廢棄不能太極端,應該回到此事的本質作思考,尋找可以長遠執行的平衡點。

她發現,5R 中的拒絕(Refuse)是簡則零廢棄生活的最高指導原則,面對不需要的物品,應該勇敢說不;其次則是漸漸減少(Reduce)各種需要,例如捨棄廚房裡各色複雜的工具、用白醋、水和萬能的雙手取代各種清潔劑。若真有需要,就盡量選擇可以重複使用(Reuse)包裝的商品,例如用玻璃罐、布包來購買散裝食物,取代保鮮膜、鋁箔紙,統一包裝也讓家中的冰箱一目了然、避免食物浪費。商品包裝通常占售價的 15%,購買散裝食物比較便宜、可以避免「把錢丟掉」。

Bea 強調,面對無法拒絕、減量、重複使用的東西,才是採取回收(Recyle)的作法。由於塑膠包裝製品氾濫對人體的危害,某些塑膠材質即使有回收,還是很難妥善地被利用、成為再製品後終究還是有無法回收的一天;當上述四種方法都無法處理時,則採取分解(Rot)堆肥的作法:將可分解的包裝或廚餘,用堆肥方式處理。

省錢,是 Bea 從零廢棄生活得到的好處之一。她發現全家的開支比本來減少了 40%;更大的益處則是變得更幸福,他們全家有更多的時間體驗生活。她體會到,所謂的「幸福」是身、口、意都處在和諧的狀態中,這是零廢棄生活帶給她最大的禮物。

臺灣零廢棄社團創辦人黃楹逸臺灣零廢棄社團創辦人黃楹逸臺中市鎮平國小的徐培嘉老師臺中市鎮平國小的徐培嘉老師

臺灣零廢棄社團創辦人黃楹逸,從她去澳洲打工度假、親近海洋後的感悟談起,在發現海洋生物受到塑膠的危害事實後,她開始發起網路聯署,邀請全球各地的朋友響應,也發現自己可以為環境議題付出更多,從速食店、便利商店的愛好者,成為實踐零廢棄生活的純素主義者。而她也認為,實踐零廢棄生活應該以「愛」為基礎,從讓自己和身邊的人更快樂為出發點。

臺中市鎮平國小的徐培嘉老師,則是在發現塑膠的危害後,思考如何改善。她從學校營養午餐入手,觀察到學校營養午餐每天都使用丟棄式的紙袋,盛裝乾淨的餐具到各班級,她請家長製作可重複使用、清洗的束口袋給學校使用,每年可省下 6,400 個紙袋;下一步,則是省下每天大量使用的水果塑膠袋,徐老師在溝通、尋找替代方案的過程中,遇到校方及水果廠商對食品衛生的質疑,卻始終不放棄,設想對方的立場與難處、主動為對方解套,終於達成目標,甚至擴散到其他學校的廠商開始響應。

(左起)黃楹逸、Bea Johnson、徐培嘉、Kat零廢棄物分享會大合照(比零表示零廢棄)零廢棄物分享會大合照(比零表示零廢棄)

Bea 到處演講推廣、結識許多零廢棄生活的實踐者。甚至啟發了許多人,在世界各地催生無包裝商店,這些實踐者相同的感想是:「怎麼沒有早一點開始呢?」Bea 也期待此行來臺,能夠激起更多後續的火花與實踐力道。講座後,Bea 也與讀者親切互動,相信透過本活動舉辦,能夠給想要踏上零廢棄之路又缺乏勇氣的朋友,帶來靈感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