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友

關鍵字搜尋

媽媽 我好想妳

◆南加 王星惠

我的母親從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無憂無慮地度過很多美麗時光,直到生下我。雖然我和母親有很多共同點,但我們也有很多矛盾和衝突──我是一個難馴服的小孩,她是一位常常手足無措的母親。

小時候,我常常比較兩個媽媽,一個是生我的親生媽媽,一個是照顧我的保母媽媽。我的親娘有美麗的外表、很好的工作,衣著光鮮,性格剛烈正義,行事颯爽俐落。我的保母是家庭主婦,溫厚平實,任勞任怨。感覺保母灰撲撲的,媽媽亮晶晶的。

現在想起來 好心疼媽媽

幼年時,我大多時間待在保母家,週末才被接回家。週末回家,媽媽常帶我去看電影、買東西,或陪媽媽做一個下午的頭髮。我想,那時我是媽媽快樂來源的一大部分,但我也為媽媽帶來憂愁──每到夏天,我一定全身長滿紅紅癢癢的疹子、經常病懨懨的。聽爸爸說,心急的媽媽一看我生病,就哭著帶我去找醫師。

我小時候很不懂事,總嫌媽媽飯煮不好吃,還一直堅持給我帶便當,這讓我很生氣。「為什麼學校也有賣便當,我還要天天吃你做的難吃的飯菜?」和同學媽媽做的便當相比,我覺得很丟臉委屈,因為媽媽的便當菜色總是黃黃的,很難看。現在想起來,抱怨她的菜煮得難吃,是多麼傷她的心──她是怕我吃外面便當沒營養,壞了身體。對一個從不做飯、也不會做飯的她來說,能下廚已經是很大的挑戰了,當時,她還為此去上過廚藝課呢!仗著她對我的愛,我任性地予取予求,從沒想過她的立場和心情,現在想起來真是心疼她的付出。

初中開始,媽媽給我選擇有住宿的私立學校就讀,為此,她還慫恿我的表姊妹們一起上私立學校。現在想起來,媽媽那時對我有很高的期望,我卻視為理所當然。開學第一天,爸媽陪我去學校,我對媽媽的叮嚀似懂非懂,甚至有點厭煩。可是當看著他們離去,心裏一下子不能適應爸媽不在身邊,午休時便趴在桌上直哭。有一次午休,我忍不住打電話給媽媽,說我很想她,不想待學校,我哭,她也跟著哭。隔天晚上,她就趕緊來看我,還買了我愛吃的炸雞可樂。有一天媽媽對我說,晚上某個時候,她的胸口常會悶悶痛痛,問我那時在幹什麼。我說那時我在想她。原來,我們母女之間真的有這種心電感應。

依偎或獨立 母心未曾離

高中時期,我漸漸脫離對母親的依賴,甚至選擇住宿學校,不願回家。媽媽開始面對我的叛逆──我的主張越來越多,和媽媽的講話越來越少,吵架更經常發生。我只喜歡和同學朋友一起玩樂,成績一落千丈,媽媽又急又無可奈何。有一次,我在學校頂撞老師,媽媽被叫到學校後,傷心地當著我的面流淚,並向老師說對不起。我以為高傲的媽媽會替我出氣,她流淚道歉的一幕讓我震驚很久,我的眼淚當時也忍不住撲簌簌地流了下來。我恨自己不懂事,而且感到極度羞愧。

畢業時期,我對人生、前途感到徬徨茫然,而也就是那個時候,我開始慢慢的進入母親的內心。這時的母親接觸了佛教,開始吃素拜佛,性格從颯爽俐落變得比較溫存收斂,她總跟我說,她找到了人生的新目標,內心充滿法喜。從我上大學到進入社會,母親一直朝這個目標邁進,成為一位全年茹素、打扮素雅的虔誠佛教徒。雖然當時不理解什麼是法喜充滿,但是現在看來,我在佛法上的學習,來自她的影響──她開啟了我心靈生命的契機。

上大學前一年的中秋節,我對媽媽說,我沒有人生目標,孤獨又徬徨。媽媽陪我上到樓頂,我們看著皎潔的月光,月的光華下,媽媽的眼神裏依然充滿對我千般的關愛和不捨。好久沒有仔細看母親了,突然覺得母親的臉好蒼白清瘦,亮晶晶的她不應該老那麼快,憂愁那麼多啊!我不禁紅了眼眶,那一刻,我對母親的依賴感一下子排山倒海似地回來了。原來母親從沒離開,是我把她忽略了。

母女間親情 動人又無奈

這幾年我旅居國外,和母親就只有電話聯絡。她歡喜我獨立地在國外生活,欣賞我能過自己喜歡的日子,她希望我慢慢成熟,對我的獨立感到放心。但我現在的生活早已超出她的想像,這讓她的愛無法落腳而變得沒有把握;她也很擔心我不能承受壓力,她說,「如果覺得累,就回家,我還是可以養你,不需要那麼辛苦。」

其實,我知道她一直想過清淨淡泊的生活,希望我儘快獨立,她就不需要那麼牽掛,她對我的心情是複雜多向,有時甚至是矛盾的。而我對她的聯繫,也是猶豫的──我有時想要給她電話,有時又害怕和她說話。我們彼此的愛,變得小心翼翼和旁敲側擊。

媽媽對我的愛,從直接坦白轉到深沉寬厚,其間夾雜著她生活方式、信念的改變,和對女兒成熟獨立的要求。而我的生活,可能越來越超出她能理解的範圍,媽媽的愛會不會越來越無法表達呢?而我對母親,從小時候依賴撒嬌、予求予取,慢慢變成感激、關懷和理解。

年輕的時候,我不理解母親,開始能理解點時,母親已經慢慢老了,我愈來愈感受到母女間的親情是如此動人卻又無奈。她日漸簡單純淨的心可能也沒有想到,我對她也有那麼多的想法和感受吧!我對媽媽,媽媽對我,這模式是不是兩代之間不得不的困境和宿命呢?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四年前,我突然離開家,突然在美國留了下來。

現在,我好想家,我好想媽媽!

全文收錄於 第 92 期 32 ~ 3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