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筱碧
黃橙橙的枇杷,粒粒金黃飽滿,讓人食指大動,這些枇杷可是有機的喲!里仁邀請專家陪著農友摸索了三年,終於轉型成功了!
枇杷是嬌嫩易受損的水果,病蟲害很多,所以慣行種法一年噴藥三十多次,不足為奇。去年能減藥減到果實成熟時沒有農藥殘留,就已經相當難得;沒想到能從去年的「無農藥殘留」晉升到今年全年不用農藥,證實用有機的方式栽種枇杷是越來越有希望,怎不令人雀躍?
這位接受輔導的農友是台中新社耕園農場場主徐俊明。新社的枇杷很有名,徐農友依照上一代的傳統方式種枇杷和葡萄。他弟弟在台中市當精神科醫生,常到里仁買東西,認識有機的理念後,勸哥哥改種有機。徐醫師覺得現代人快樂少、壓力大,或許和飲食也有關係,還是少用農藥化肥為妙。徐俊明的妹妹、父母和孩子也鼓勵他轉種有機,徐俊明為健康著想,想全面轉作有機,遂參加有機農友說明會。
里仁不敢貿然答應,一則未知市場如何,且評估其環境、技術與經濟問題,覺得還是次第性的轉作才能穩紮穩打。首先請農友先停用除草劑,因為它無關乎果樹的生存。里仁請他每天都要做田間紀錄,以漸進的方式,由減藥、無農藥殘存,寧願多花幾年,確認果樹能適應,找到防治對策才轉作有機,以免果樹死了,損失慘重或後繼無力。
接著里仁引見枇杷專家施昭彰博士,專家一來就栽培管理提出幾個革命性的概念。照傳統作法,新社的農友會在枇杷樹發新芽時會摘掉新芽,因為他們認為摘掉心葉會刺激開花結果;而且要防止植株的營養只用到抽枝長葉。施博士認為摘掉心葉徒增傷口,反而增加受感染機率;除非葉子擠壓到果實,不必摘掉心葉。
此外,博士建議修剪枝條一定要在中午之前完成,這樣傷口在黃昏前癒合,才不易染病。換言之,下雨天就不要修剪;這對農友也是聞所未聞。還有疏果的問題,農友認為疏果後果實才會大,專家馬上在園中找出未經疏果,果實卻很大的枝椏,說得農友啞口無言。
之後,農友帶著孩子到專家的試驗田裡參觀,園中培育近百種枇杷。徐農友去參觀那天全家出動,當博士講施肥比例時,農友想要記下來,發現忘了帶紙筆,孩子主動飛車回去拿,充分表現出積極的學習態度。因為農友的農場離施博士的家不遠,拜地利之賜,專家蒞臨指導四次,所以對病蟲害能防微杜漸。
一步一腳印,徐俊明的果樹從九十三年未認識慈心前噴二十六次農藥,九十四年減為十三次,九十五年則完全不用了。他的枇杷自九十四年十月停止用藥,上市前查驗無農藥殘留,表皮略有斑點是因為水分充足有點裂果,但因糖分夠,隨即癒合,遂形成這個黑斑,真正內行的就知道有黑斑的枇杷會更甜。
轉作有機後,綠色的中國樹蟾又回來了,這些小東西通常隱身難見,以前是噴藥後,等到牠們肚子翻白死翹翹才見得到;現在是漸漸多到可以看到這些小東西四處跳躍的蹤影。所以當里仁義工建議他挖個生態池,不但蛙類會增多,蜻蜓、螳螂也會前來繁殖,這些天敵可以讓有機的生態鏈益趨完整。因為互動三年的過程當中,徐農友深深感受到里仁的誠心,便從善如流了。
九十五年氣候穩定,風調雨順,所以雖然枇杷用有機栽種,產量居然還是去年安全級的兩倍。天時地利人和匯集在徐農友身上,里仁欣見農友願意成長,家人也很支持,加上專家指導,才有這個成果;也很感謝透由這個案例,對枇杷略知一二,並增加輔導轉作有機的寶貴經驗。
編按:
徐俊明先生 TEL : (04)2581-3695
枇杷小檔案
枇杷因其葉似琵琶而得名。性涼,味甘酸,有潤肺止咳、止渴、和胃的功效,常用於咽幹煩渴、咳嗽吐血、呃逆等症。枇杷不僅果肉可入藥,其核、葉、根也有藥用價值。台灣的枇杷約在冬天結果,初春成熟。
從小咳嗽就會聯想到「川貝枇杷膏」,大陸在一九八八年針對枇杷對止咳、平喘、祛痰有明顯的作用,其抗炎作用優於對照組的藥物;藥理學研究結果,證實枇杷解毒利肺,推薦其口服液是治療呼吸道感染的較好的中藥新製劑。幾千年來的實證經驗,枇杷的確能化痰、止咳、順氣,但這至少需要沒有農藥殘留的才能用。
全文收錄於 第 71 期 77 ~ 8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