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友

關鍵字搜尋

有機釋迦 後山展生機——巒巒山自然農場側記

◆高雄 靜芳

吃過釋迦冰棒嗎?冰涼酸甜中可以吃得出軟軟甜甜的果肉,口味超清新的,它是釋迦加上優酪乳製成的冰棒,這個產品的推手就是台東種有機釋迦的邢滿榮先生。一群人坐在他家屋前的橄欖樹下,微風徐拂,且聽邢滿榮娓娓道出種有機釋迦的過程,坐在一旁的邢太太適時地加以補充,這對夫妻的甘苦談,隨著蟲鳴鳥叫,扣住在場每個人的心弦。

釋迦原名為「番荔枝」,原產熱帶美洲,約四百多年前荷蘭人引進台灣,主要的產地為台東、屏東和台南,但由於土質、氣候不同,以「後山」的台東所產的個頭大、品質優,釋迦遂成為台東的特產。

可是曾幾何時,農友種得出來並不代表賣得出去。這幾年農友常接到代為銷售的大盤商通知他們去「清行口」,有的釋迦賣不出去,農友不但血本無歸,還得付經銷商雇人送去丟掉的運費,真是情何以堪!

果賤傷農心不忍 關懷鄉民找出路

「如何讓次級品的釋迦不要這樣被作賤、浪費掉?如何增加鄉民的生計來源?」熱心公益的邢滿榮幾年來心中一直念念不忘這件事。八○年代,他連著幾年身為美農社區的總幹事,結合產銷班,在觀光景點附近建了一家製冰廠,把賣相欠佳的釋迦,雇鄉民用手工除去黑籽,加上優酪乳製成冰棒。可惜還沒打出知名度,邢滿榮即因地方派系的政治因素掛冠而去。雖然離開了那個位置,他關懷鄉民生計的心一點也沒改變,事實上,他現在不只為自己的健康做有機釋迦,也希望自己熬出一個名堂,好帶著鄉民轉作有機,遠離毒害。

邢滿榮從小就在田裡幫忙,因父親早逝,課餘都會到果園裏耕種,十八歲離開台東到北部從事裝潢的工作。因兄弟們都已離開老家,年邁的老母親卻一心念著老家,邢滿榮便放下接不完的生意,回台東陪母親,一邊繼續做裝潢,一邊照顧園裡的作物。

為什麼想到轉作有機?兩個朋友影響他不小。一個是鄰近的有機農友吳金洺,他常提起農藥的過患,吳先生的母親是在一次噴灑農藥時往生的,叔叔也因農藥導致肝硬化過世;另一個和他一起做裝潢的木工師傅也屢次向他介紹慈心有機理念,這兩個人的說法慢慢在他心裡產生推動力。邢滿榮參加了「慈心有機驗證說明會」,從此開始轉作有機,並試著去說服當地的農友轉種有機,希望藉此稍緩釋迦行情逐年下跌的窘境,也可保持青山綠水的生態。

梨園沾毒心生警惕 安全美味苦勞值得

因為邢滿榮的主業是裝潢,有段時期又忙於社區營造的公共事務,所以平常整理果園、照顧果樹的工作就落到妻子的肩上,邢太太有時做累了,會賭氣叫先生自己做。邢滿榮也很勤快,可是如果太忙,草很快就長到腰際,人一進到果園,半個身子都埋在草叢裡,尤其清晨有露水,忙完農事回到家,露水已弄濕了一身,還順便沾了一堆鬼針草回來。為此,邢太太忍不住抱怨:「既然沒時間割草,為什麼不用殺草劑噴一噴省事多了?」可是邢滿榮的外甥回答舅媽說:「舅舅從以前就不用殺草劑,他說田裡面有草可以涵養水分,草長了砍一砍就好了。」果真曾經有幾次天候久旱不雨,許多人的果樹都枯死了,唯獨邢滿榮園子的果樹安然度過。

邢太太原本對轉作相當不苟同,花那麼多的心力,種出來的釋迦又比不上慣行種出來的賣相,整天都在釋迦園裡忙,還被嘲諷:「你們就是太勤快,每天摸,釋迦才會黑掉!」真是何苦來哉!那時經常是夫妻兩個人坐在客廳裡,邢滿榮努力的灌輸「有機」及「慈心」的理念,邢太太則認真地看著電視,不想聽也不想理會先生的話。

直到有幾次她到姊姊的果園幫忙,為剛噴完農藥的梨子套袋。結束以後,每次回來皮膚就起紅疹,有一次甚至嚴重到頭暈作嘔。邢滿榮趁機對她做機會教育:「這就是農藥中毒的現象,想想為什麼在我們家的釋迦園做一整天也不會如此?」這些經驗讓她慢慢認同邢滿榮有機耕作的理念。尤其當她在田裡隨便摘幾樣蔬菜就可以豐富餐桌上的菜色,自家種的有機蔬菜美味又安全,看著家人吃得盤底朝天,心中的那份成就感著實無法言喻。

有機釋迦大費周章 授粉換袋果皮仍醜

轉作有機迄今已三、四年,捨農藥、化肥,以有機資材、自然防治的方式,工作量自然增加許多,除了要剪枝、授粉、疏果,在釋迦結成小果時,先套綠色網袋防止果蠅叮咬。果實稍大時就得防治粉芥殼蟲,剛開始他們夫婦以水柱來沖刷釋迦上的粉芥殼蟲,結果造成釋迦果實裂開甚至落果。邢滿榮想到改以裝潢用的空氣噴槍,一顆顆小心翼翼的將蟲兒吹掉,再套上紙袋,待果實再長大時又得再換一次紙袋,所以到採收共需套三次袋子,想要看到有機釋迦結實纍纍的成果,還真是不容易啊!而這些農事如果是慣行農作只要按時噴幾次農藥就可解決的,根本無須如此大費周章。

釋迦須修剪枝條,以便能適時發芽、開花、受粉。為了提高結果率,還需要人工授粉,先採取釋迦花粉裝在盒子,將要受粉的釋迦花瓣剝掉一、兩片,再以四號水彩筆將花粉塗抹在雌蕊上,均勻地劃一圈,如此長出的果實才能豐碩飽滿。

授粉時間視品種而不同,軟枝釋迦在早上五、六點開花,鳳梨釋迦則在晚上七、八點。因此辛勤的農婦早上要起得比蜜蜂早,常常在天未亮之際,或是晚上一片漆黑時,戴著頭燈,穿梭在釋迦園裡充當媒人,幫釋迦花授粉。因此外地人戲稱:「台東的查某,偷做驚人知。」

這樣清晨也做、摸黑也作,還做到人都曬得黑黑的,釋迦外皮也長得黑黑的,結果里仁向他反映:「你的有機釋迦上架後,不少顧客拿起來端詳半天,皺著眉嘟嚷著『怎麼這麼醜?』,又放回架上。」邢滿榮只能吞下苦水,無奈地笑一笑:「我知道里仁面對消費者的抱怨,不得不向我反映。我也很希望種出來的有機釋迦又大又美啊!因為天候及疫病使得釋迦的表皮黑斑點點,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我們又不能偷噴農藥。雖然我們的釋迦外表醜醜的,但是裏面很實在,吃起來口感很不一樣,我覺得也不需要刻意去偽裝它。」幾句簡短的話,同時也描繪出邢滿榮實實在在,不造作的個性。邢太太補一句,「今年四月原本有一批釋迦要收成,因為焚風一吹,結果整批收成都泡湯了。」一堆無奈,農友真的只能盡人事、聽天命,消費者看到外表,能感受到背後的心曲嗎?

結合觀光提升產業 社區營造為民造福

除了農作及裝潢的本業外,憑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邢滿榮加入「美農社區發展協會」,當上了總幹事,也經常為地方規劃舉辦一些節慶活動。八十七年有位台東師範學院的皮教授願意輔導他們做「社區總體營造」。他把美農村分成好幾個區塊,包含了「萬萬自然生態區」、煙草間、夫妻樹、斑鳩部落等。邢滿榮先研究美農村的村史,然後做田間調查,了解每一個地方的生態,再針對每一個部落的特色做分析、規劃,寫成一份報告書,並著手向中央申請補助。最後在十六個鄉鎮中脫穎而出,順利爭取到經費。

邢滿榮提起自己為「美農社區」所規劃的藍圖時,目光爍爍,掩不住的得意都刻劃在嘴角邊。只是,自己的滿腔熱忱,執行時卻碰了一鼻子灰,他依然無悔地說:「我們一直在為這個地區付出,雖然受到一些政治因素的干擾,或因為個人因素得不到居民的認同,面臨這些問題,還是要繼續做啊!」

心懷公益多元經營 未忘初衷無懼無餒

機會是不等人的,邢滿榮深知這個千古不變的道理,唯有結合地方文化,提升產業,帶動觀光,才能讓這個地方重現生機。雖然社區農友對有機耕作仍存著觀望的態度,但他希望經由自己個人的努力,在技術上提升,並且能打通銷售通路,帶著鄉民在有機領域走出一條路來。

即使處處碰壁,對於挫敗,他淡然地說:「我並不在意這些,要做公共事務,心胸必須放大,各種聲音都要接受。甚至我回到原點時也沒有氣餒,只是不斷的在沈思,未來應該怎麼走?」邢滿榮不氣餒、不退卻,也沒有太多的擔心和強求,他堅持自己的原則,靜待機緣成熟的那一刻。

目前自家果園種了一些釋迦和枇杷,這兩樣都是早期台東出名的農產品。此外,他還嘗試種玉荷苞,希望多元化的耕作,能讓農民一年四季都有收成,經濟更穩定。在研究美農村史的時候,他發現到原來在日據時代,這裡被日本政府開發為「咖啡區」,專門供應日本當地的需求。於是他策動了「咖啡班」的成立,目前已開了七、八班,種植咖啡樹的面積約有五十公頃。只要能遇到有相同理念,願意共同努力的人,邢滿榮絕不吝於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經驗、技術。即使遇到挫折,他對地方的使命感依然不變,也仍舊對未來抱持一份堅定不移的信念。

走在邢滿榮的釋迦園中,紅蜻蜓、金龜子翩翩起舞,蟬在樹梢上唧唧地叫,五色鳥也在枝頭上唱和著,蝸牛則靜靜地趴在葉片上,聆聽這一幕為仲夏譜出的交響樂。遠處山巒起伏,滿眼的青翠與盎然的生趣,處處好似揉進了邢滿榮心中的吶喊:「一起努力,莫要辜負了後山這一片好山好水呀!」

編按:

邢滿榮先生有機釋迦園

Tel :(089)571916

全文收錄於 第 71 期 69 ~ 7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