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友

關鍵字搜尋

環保娘子軍

◆台北 慧蓉整理

我住在土城學府路的宏國學府社區,剛搬去時,社區是社區,我是我,缺乏生命共同體的感受,直到我加入社區的百合媽媽會。

百合媽媽會初成立時是社區一群婦女的手帕會,也幫助委員會推行一些活動,但是垃圾分類、資源回收這一項則是在邱媽媽──詹敏兒加入之後才大力推動的。敏兒一直對許多有用的資源被當成垃圾丟棄,感到非常難過,因此一加入就大力鼓吹大家來做環保,可是剛開始大家的意願都不高,她於是自己隨分隨力地做,做了一陣子,因緣際會,一方面土城市公所開始廣邀各社區做資源回收,一方面受敏兒感動的好姐妹們,在某次媽媽會集會時,發動提議,鼓勵大家簽名參加,一時有二十多人共襄盛舉,於是這一群環保娘子軍終於成軍了。

二十多人共編成六組,每組大約四人,但星期一垃圾較多,人數因此加倍,自八十七年成立至今,有舊人離開了,也有新血注入。每晚九點開始,她們會將設在地下一樓各電梯旁的環保桶拖到回收場,加以分類,回收的項目可分為:紙類、舊衣類、瓶罐類(包括玻璃瓶、塑膠瓶、保特瓶、鋁罐、鐵罐等),這些東西由市公所每周六下午派車清運。其它更有些千奇百怪的東西,只要是鐵製品、塑膠製品,公所不回收的,則每月一次由慈濟派車載回,間或有舊電器,只要能用的,則鼓勵需要的住戶帶回。甚至有些過期食品,則由有做廚餘回收的會員帶回家做廚餘。

由於是個七百八十多戶的大社區,希望人人都能配合做環保,基本上有點困難,因此環保隊員互相打氣,抱著做功德的心態為社區服務,才容易持久。此外以文宣張貼在樓梯間或電梯裡,常常提醒住戶環保的重要性及配合的方法等,多少也會有點幫助。

※   ※   ※

「下禮拜五,九點見哦!」隨著再見聲,我拖著像打完一場籃球賽的身體,雖然滿身臭汗,心情卻很愉快地回家了。

我住的社區共七百多戶,在每棟地下室一樓的電梯口大都設有資源回收箱,每晚九點開始,由四位環保義工將回收箱拖到定點,加以分類整理箱中的衣物⋯⋯,所花的時間大約要一個多小時。到了週六市公所的回收專車就會負責運走。通常一輛中型貨車都裝得滿滿的,到了年節,有時一輛還不夠。

經過一陣子的仔細觀察,我發現這些可回收的物資中,不乏還算新的衣服,或還可使用的物品,隨著主人對它們的愛心遠去,就被當垃圾拋棄了,物質給人的快樂居然這麼短暫。想到光一個小小社區可回收的資源就這麼多,全台灣的量更不用說了;至於不可回收的垃圾一定更驚人、更難以想像。我深深覺得,大家實在不需要為了垃圾場或焚化爐要蓋在哪裡而抗爭,也許再過不了多久,大家都要與垃圾為鄰了。

為了怕嚐到住在垃圾堆裡的苦果,我有了危機意識,開始努力種因,除了改掉以往一遇到事多就想偷懶不做環保的壞習慣,對物質的誘惑也逐漸產生抗拒力,當其他義工抱怨時,我也不再一味附和,反而會勸慰她們,每次做完時,地下室變得乾淨、整齊,心裡就會泛起一陣快樂,看到這些志同道合的人,就感到隨喜,沒想到一點小小的付出,居然得到這麼多的回饋,值不值得試一試呢?

全文收錄於 第 27 期 78 ~ 8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