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 芸愛
曬鹼粽
端午節的主角是粽子,味道有鹹有甜,形狀有長的,也有多角的,隨各人喜愛,愛吃什麼就包什麼,惟獨鹼粽不能少,因為不管拜何方神聖,祭品裡都少不了它。從前沒有冰箱的日子,做好的粽子統統掛在牆上,孩子們總挑自己喜歡吃的先吃,最後,依然整串掛在牆上的是那有點甘苦味,必須沾糖漿吃的鹼粽。
惜福愛物的祖母,不忍看著鹼粽發酸,聰明地想出「曬鹼粽」的保存方法,她將一串串的鹼粽帶到河床經雨水沖刷乾淨的大石頭上,剝開粽葉,用小刀將粽子切成薄片,一片片地披在大石頭上,讓陽光慢慢地烘乾,由於河床寬廣,南風總是在此迴盪,只需一天的光景,鹼粽即被曬成黃橙橙的薄片。
傍晚時分,小孩子自動帶著陶甕去收粽乾,那可是新鮮的經驗,還可趁機在猶有太陽餘溫的大石頭上,徜徉一會,望望雲彩,看看歸鳥,做著屬於年少的懷想⋯⋯收下的粽乾緊緊地蓋上蓋子,密封起來,帶回給祖母保存。
一個揮汗如雨的午後,忙完農事的家人,正在屋簷下消暑氣,祖母說她要煮點心給我們吃,可是家裡又沒有可以當點心的材料,只見祖母燒了鍋熱水,然後神祕兮兮地拿出那甕「鹼粽乾」,一片片地投入滾水裡,瞬間即融化,慢慢地攪拌,黏黏的,透明的,加點糖,就像用熱水沖泡的太白粉,喝起來滑溜滑溜的,又帶點甘味,真是此生難得的美味,尤其在午後半晌飢腸轆轆時!
祖母總是用她的智慧,珍愛每一樣用血汗換來的食物,曬鹼粽是較特殊的一項,也是我不愛吃鹼粽的童年最深刻的記憶。
掛榕枝、艾草及菖蒲
端午節當日,市場總會發現幾位上了年紀的長者,兜售著他們記憶中的應景物──一束束綁著紅線的榕樹青、艾草及菖蒲,這些是民俗上有避毒驅邪效用的植物。
在這春夏交接之際,氣候燠熱難調,各種傳染病接踵而來,台灣有句俗話:「插榕卡勇龍,插艾卡勇健。」榕樹是最隨遇而安的植物,且永遠常青,可保長命百歲;艾草有特殊的味道,蚊蟲不喜接近;菖蒲就是今稱的劍蘭,葉子尖尖的像一把銳利的劍,掛於門上,魔邪不近。
其實端午節掛艾草及菖蒲是有歷史典故的,傳說唐朝僖宗年間黃巢為亂,到處燒殺擄掠,老百姓聞之喪膽,紛紛走避。當時有一婦人一手抱著大孩子,一手牽著較小的孩子,黃巢見狀甚為奇怪,問之,婦人答說:「黃巢為亂,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手上抱的是大伯唯一留下的活口,手上牽的是自己的孩子,萬一情勢危急,我寧可失去我的兒子,也不能讓大伯斷了香火。」黃巢聽了,猛漢為之心軟,告訴婦人說:「回家之後在門口插上艾草及菖蒲,黃巢就不會危害你們。」婦人回家後將消息告訴鄰里,家家戶戶掛艾草、菖蒲,果然黃巢入城之後皆倖免於難,時值端陽日。
故事流傳至今,姑且不論其事實真相為何,端節掛艾草及菖蒲已是民間特殊的習俗,吃過端午粽,將門庭灑掃乾淨,掛一束青綠在門頂,換一個心情,祈願有一個平安健康的夏日,不也很好嗎?
全文收錄於 第 27 期 50 ~ 5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