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友

關鍵字搜尋

媽媽的味道

◆台北 慧軒

某次參加福智文教基金會舉辦的營隊,午餐時,有人提起現代物質豐盛卻心靈貧乏的一些社會現象,一個男老師有感而發,分享了一段他的便當故事。

小時候家裏經常青黃不接,僅剩的幾分薄田,還得看老天賞不賞臉,才有得收成。所以讀書時便當盒裏常常只有醃瓜、醬菜,他吃飯時就把蓋子半遮半掩,不願人家看到那麼寒酸的便當。

有一次他生病了,胃口不好,打開便當一看,滿滿一盒白飯,綴著一顆漬梅、兩條鹹瓜,心情實在沉到谷底,便合起便當,原封不動地帶回去。

那一晚,他的母親把他的便當蒸熱了放到桌上,她自己則端了一碗有鍋粑的剩飯,滴幾滴醬油,泡著開水吃起來了。邊吃邊說:作物在連續風災、水災的摧殘下,沒有收成。家裏的現金給他看病花掉了。她吃完飯,要去附近做臨時工。一扒完飯,摸摸他額頭,確定沒發燒,就匆匆出門了。

他這才明白,母親怕青黃不接的日子不知還要熬多久,連醃瓜、漬梅都捨不得吃,她已提供給他家裏最好的菜了。每一粒飯,每一口菜,都飽含母親的辛勞與愛心,於是他把每一口飯都嚼出甜味,和著苦苦鹹鹹的淚水吞下去。這一盒飯不知吃了多久,但他心意已決:要快快長大,絕不讓母親為衣食操心。

那時的他,雖然物資缺乏,但可以感受到母親用她整個生命在滋潤、孕育他,他也盡全力不辜負她的期盼,他的心是飽足又踏實的。說到這裏,男老師的眼眶都紅起來了,聽的人也淚光閃爍,沒有人接腔,大家低著頭,細細地回憶「媽媽的味道」,便當裏似乎又多了一番滋味了。

全文收錄於 第 23-24 期 26 ~ 2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