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福智寺總幹事 盧克宙
有個老太太,她的女兒分別嫁給賣米粉的和賣傘的。自從兩個女兒嫁人之後,老太太沒有一天快樂過,因為晴天,她就擔心賣傘的女婿沒生意做;雨天,她又擔心賣米粉的女婿沒陽光可曬米粉。晴天也愁,雨天也愁,痛苦不堪。
那位老太太的日子,其實可以過得很好。不如換個角度來看:雨天,就替賣傘的女婿高興;晴天,就替做米粉的女婿高興。如果要求這一帶下雨、那一帶不下雨,請老天爺劃分得清清楚楚,根本不可能。但是,只要心念一轉,自然海闊天空。
做父母的,心心念念都希望子女過得好,終日為他們牽腸掛肚,整日打拚,無非要給子女更舒適的環境,可是——快樂嗎?記得小時候生活物質較貧乏,蘋果只有生病時才吃得到,如果能「聞」到蘋果的味道,真是天大的享受。到了現在,台灣經濟創造了奇蹟,蘋果也不再稀奇,但是想一想,我們過得比以前快樂嗎?
人的一生所需有限,要在這社會謀衣謀食,一點也不困難。問題是,大家都希望穿好一點、住好一點、用更方便一點,就為那多出來的「一點」,讓我們忙一輩子、苦一輩子。也因為終身追求那多出來的「一點」,欲望永無止境。
以前的人,走路靠雙腳;後來有了腳踏車,誰還要走路?看別人騎摩托車,也跟著努力存錢去買;可是風吹日曬雨淋,總比不上開轎車,所以又要努力賺錢買車;買了車,國產車又比不上進口車,於是目標跟著變。
欲望就像無底洞,愈滿足它,它要的愈多。結果,本來生活是很容易過的,弄到最後,卻花了大半輩子來滿足那多出來的「一點」,永遠沒有停止的時候。
何妨停下來想一想,我們是否就像那位老太太一樣痛苦不堪?是否也應把念頭轉一下?原來讓我們快樂與痛苦的,不是來自外在物質,而是我們的這一顆心如何看待外面的世界,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
大家都希望子女好,也希望他們快樂,與其提供錦衣玉食,不如培養他們「滿足」的心,教導他們關心別人、照顧別人,引導他們建立崇高的人生觀,面對順境時能自在,面對逆境時能有自信。外在物質永遠變化莫測,跟著打轉,只有痛苦;唯有崇高的人生目標,朝向心靈提升,才有快樂可言。
快樂不難,真正的關鍵是快樂的心,滿足的心!
全文收錄於 創刊號 4 ~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