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友

關鍵字搜尋

向老祖宗學習

◆慈心基金會技術專員 陳榮三

中國五千年來以傳統農業能永續經營至今,其原因何在?以前的農民有飲水思源、感恩大地的心,每逢中秋節有祭拜土地公、地祇主,感恩神、大地,並祈求風調雨順的儀式。他們對大地存有敬意,因此能愛護農地,於操作上不會對大自然環境做巨大的破壞或轉變,而是以自然循序漸進的方式來改良或培育土壤。

例如,休耕時,常種植一些綠肥作物如油菜花及田菁、苕子草、青皮豆……等豆科類植物,來固定空氣中的氮素,每一株植物就猶如一個小小工廠,製造出養分供給作物,當植物完成生長週期或它們整株乾枯之後,才把它們翻回土壤中作堆肥,成為土壤內小昆蟲、或各式各樣微生物的食物。所以,當時的農民能深刻體認到地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泉源,猶如一個人,由口腔至肛門內存著許多不同的微生物,若消化系統良好,人才會是健康的,大地生態環境亦然;人若能養好地,作物自然長得好——根系旺盛,植株生長健壯,富有生機,能量高,饒益人們,如此構建一個良好的生態體系。

在往昔,也有很多農諺反映出人與大自然是融在一起的,為一體的,農民依時令、節氣變化栽種,如「二月初二打雷,稻仔卡重過稱錘」,其含義就是每年第一期水稻孕穗前須補充肥料、打雷雨水正好可以補充氮素。時至今日,化肥太方便取得,往往過量使用,對上述之農諺逐漸為人所漠視及遺忘,根本不再珍惜自然資源,大量使用化肥,所以土壤酸化、毒化、硬化、鹽化之面積逐漸增大,農民已忘了養地的概念,更忽略大地的生命及價值,短視近利,急求果報,只要有利可圖就馬上去做,這是現今農業最大危機的所在。

如何才能使現今人們覺醒呢?首先要讓農民徹底了解化學農法的壞處,使他們不敢也不再大量使用農藥與化肥;其次,要告知其有機農業的好處,能認知有機農法是可行之道,即使不用化學農法,用百分之百的有機農法照樣能走得下去!而且生生世世,代代相傳,綿綿不絕,更重要的是恢復民族的自信心,學習老祖宗的智慧,力行儒家文化,加上運用現代科技,則全面性發展有機農業的遠景是可預期的。

全文收錄於 試刊號 16 ~ 1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