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
法人辦公室常接到許多同修來電,敘述自己雖有心學佛,無奈另一伴障礙,不能出來參加廣論研討,更遑論全心護持佛法;或者也有一種情形,就是部分同修不顧另一伴的反對,投入極大心力學佛,最後不僅障礙沒消除,甚者更造成家人反目。固然學佛因緣各有差異,各人障礙業因亦有不同,如何突破這些障礙?的確也是一門很重要的課題,在此我們藉由陳耀輝師兄的例子說明,去除障礙因種,其實是需要付出許多誠心與關懷,一如常師父耳提面命的:不要急、不要急,但是不要停、不要停。
話說數年前的一個早晨,陳耀輝師兄做完早課後,看見熱騰騰的早餐已準備好,過去視以為常的事,這時卻在他心中造成一股巨大的衝擊。他想到以前只顧著自己修行,日常的生活瑣事雖然由同修一手包辦,在下意識中只自覺「我有善根我在學佛,她沒善根,她不學佛」。這天陳師兄才猛然醒悟,同修並非沒善根,而是她被眼前的業所牽絆,家中柴米油鹽的事一手承擔下來,所以「我能學佛應該感激她才對」。感激的心化為行動,他決定將同修──楊雪師姐也帶上學佛之路。
萬事起頭難,當他要引導同修進入佛道之時,卻發現自己學佛一點困難都沒有,同修卻有一大堆和學佛不相應的困難和障礙,真正是所謂「同一屋簷下,各人業因大不相同」。一味要同修學佛,這是在「果」上求,現在知道要將同修帶上學佛之道,第一步就在「因」上下手,如何幫她淨化這些不相應的業果呢?
陳師兄說,當他在思考同修的問題時,腦海中閃過的是有一次他到蘆洲國小帶課的情景:有位老師向他報怨,說有個學生愛打電玩,卻不愛讀書,考試成績很差,無論用什麼方式教導、鼓勵都沒有用,那位老師只覺得教學充滿無力感,心裡為那個學生悲哀。
陳師兄記當時是這樣回答那位老師:「面對這一點,正好讓我們反省『佛要教我們離苦得樂,師長也教我們很多,但是我們是否如實地去做?』我們做不到,同樣的學生也做不到;事實上,看別人容易,看自己就很困難。例如我們想在一塊田地上種果樹、或農作物,種的時候只想趕快得到豐美的果實,但是真正去做時,才發現那塊地長滿了雜草,怎麼辦?所以就得依照正確的次第去做。在撒種子之前,必須先除去這些雜草,而後再施肥灌溉,最後才有可能長出果實。不過,去除雜草的工作非得經過一番努力不可,就正如我們現在對佛學理路已有認識,但是大部分的人往往停在『急求果報』上,很少人在種因之前,就懂得去除障礙的雜草。學佛是如此,教學生也是如此。
學不上的原因在哪裡?有些人的障礙如同根淺的野草,很容易就拔除。有人的障礙卻有如根深柢固的老樹,勢必付出誠心與耐心才能成就。如何去除障礙的業因,沒有一定的公式,但是常師父的名言『觀業忍受求加持』是一帖良方。」
陳師兄想到他和那位老師的這番對話,其實他自己也正面臨同樣的問題,他才真正反省到內心的深處,原來要家人一起學佛,最主要的因素是「這樣一來,他們才不會障礙我學佛」,終究的目的還是在「我」,不在為他們。
更深一層去想,是誰障礙了同修學佛?陳師兄思考良久,發現他的同修將家裡整理得有條不紊、也把公司管理得井然有序,尤其是事業最讓她掛心。如何協助她把這些慢慢放下?最困難的部分是看不到問題,現在知道問題所在,事情就比較好改善。
對於一個曾在事業上忙碌的人,一下子要她全部放下,談何容易。祈求是最有效的,終於有希望了,公司因股東問題必須重改組,陳師兄便趁機將公司業務工作移給其他股東,以前所背負的事業重擔終於可以放下。陳師兄說:在堅苦關頭時,師長會示現一條路出來,那時就看你的抉擇,要走老路呢?或者慢慢走出來?此時,陳師兄選擇走出來的那條路。接下來就是如何引導楊師姐走進廣論研討班,陳師兄形容當時的心境:「那時我把自己『退』到和她一樣的立足點,能退下才有可能走更順、更長遠的路。」夫妻都會有失去另一半的恐懼,或者擔心對方是不是太迷信走錯了的憂慮。所以陳師兄善巧地引導楊師姐,他不是用嘴巴告訴同修學佛的種種好處,他希望同修先找到自我的肯定,然後看到對佛法的信心。
當楊師姐加入了健康A班後,也由於過去的習氣,凡事只要投入就全心全意付出她把對事業的衝勁轉移到研討《廣論》上頭,如今楊師姐更成為法人辦公室的常駐義工之一,她的「忙」依舊、只是方向改變了。陳師兄由認識業的現實、觀業忍受求加持下手,果真將同修引進佛門,雖然各人學佛的「門檻」有高有低,各人學佛障礙有深有淺,但是透過陳師兄現身說法,及他與楊雪師姐受用的經過,著實也值得我們學習效法。
全文收錄於 第 36 期 第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