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慧
九月廿五日有三百多位同修參與鳳山寺打掃法會,後學有幸參加,與三十多位同修被編在上如下證法師所帶領的環山道組,法師就惜福、習勞重點開示,並指導我們開路次第,分配好工作區,大家頭戴斗笠,肩挑工具就上山了。
放眼望去,樹枝雜遝,荒草漫漫,爬山的脚正吃力的抬著,而「路」在哪兒?畏難惡勞的習氣暗暗在心中滋長,但在團體裡,前有法師引導,旁有同修助伴,大家互相鼓舞打氣,此時沒有退路,只有克服困難的希望與勇氣……。眾志成城,偶一回顧,一條婉約的環山道在眾人驚嘆中迤邐而來,成果已漸漸顯現,從沒料到此生中還會築路,「我們是開路先鋒!」今生為小沙彌開路,也為自己來生種下最好的因,又念及師父隔日將自美返台,大家興奮之餘,不禁念著「感謝師長,感謝團體」,於工作中真正去體會師長、團體的內涵,這經驗實在太美妙了。更憶起師長的教誡:「這條路往前看是沒有路的,但只要有信心,努力走下去,終究會走出一條路來。」
在全省一百多個研討班中,各人業相可說千差萬別,仔細尋思,竟有天壤之別,業果錯綜複雜,隠晦難解,即令淺陋如後學,亦感驚心。在世間共業急速傾頽中,法人團體有幸承蒙師長攝受,這是宿生善根所感,切莫放逸,空無果利。而部分家庭有障礙的同修,後學在此綜合多人經驗,略述如後,期能與之共勉,早日順利躍過難關,其間疏漏錯誤,亦請師友不吝指正。
(一)逆緣來時,當由多門對治,就總相思惟,或可由三士道次第修心,修共下士道,以業果觀察,高興還業;修共中士道,了知煩惱體性,力求淨化自心;修上士道,見對方無明所使,實可悲憫,發心度他。
北部有位師姐,非常精進,很值得同修效法,隨善讚歎。她說:「結婚後,與先生常有口舌之爭,非至拳腳相加,絶不干休。後有幸聽聞《廣論》,感念師父為法、為眾生捨身命的悲心,發願要做個好弟子,不可辜負師長。平日亦常觀想師父現其前,凡事依教奉行,起心動念發現不如法處,馬上對師父懺悔。如遭先生詈罵、毆打,必向先生賠不是,偶一失念,回嘴反駁,事後反省,思惟這是我的惡業,以前我一定侮辱過他,豈能不甘心償還,反造更多惡業?又思惟自己三毒這麼深重,我務必要好好淨除煩惱,不隨境轉;而先生、眾生和我都同樣無明,可憐淪落生死不自知,我一定要聽師父的話,努力用功,趕快成佛度眾生。」憨厚的外表,更襯托出師姐淳美樸直的內涵,在同修間,師姐也許並非多聞第一,但她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最為可貴。「設雖聞寡少,能善護尸羅,由戒故讚彼,其聞為圓滿。」
(二)觀功念恩
有位師姐曾因視力日益模糊就醫,由於好樂學《廣論》,白天有空又多參與兩個班,家人常見不到她,煩惱漸起,有天晚上她用功時,先生火大,禁止她讀書,並揶揄是否要送她一支「大哥大」,方便聯絡。師姐本來很生氣,想想和不學佛的先生相處真是辛苦,甘脆離婚算了,後來轉念一想,發覺這不是師長本意,而且先生勤奮養家,反對她讀書,也是因為關心其病弱的眼睛,感恩心一提起,怒氣漸漸消溶,同時緣念師長、三寶的功德,自願放緩脚步,期能得到家人諒解,幫助他們體會法的殊勝,否則「吃急摔破碗」,得不償失。
(三)煩惱起時,思維很多眾生比我更苦,進而悲憫他們,自己反而不再覺得那麼苦。
後學與公婆兩地相隔,很慚愧不能晨昏定省,有次婆婆生病,臨時身邊竟找不到一位可陪她看病的兒女,她傷心之餘,只好自己搭計程車去看醫生,候診時,人來人往,看到很多病重者被推著走,感受病苦的恐怖,不禁慶幸自己還未至此,此時不滿的情緒亦撫平不少。
(四)觀業忍受求加持,「未做不過,已做不失」,猛業成熟,無所遁逃,惟有在因地努力種善因,一心祈求師長、三寶加持,並至誠懺悔以往所造惡業,方能轉心轉業。
有位師姐,為學《廣論》,忍受先生冷嘲熱諷,罵不還口,每天仍不忘把功德迴向先生、家人,同時暗中亦隨分隨力為家人供養三寶,由於持之以恒的集資淨障,至心皈依師長、三寶,業相開始慢慢轉變,蠻橫的先生日漸柔和,本來阻撓她參加研討班,現在不但開車護送,甚至先生亦熱誠投入,成為令人羨慕的「廣論家庭」。過程敍述看似簡單,真正遇境才知艱難,回首過去流淚、祈求的日子,師長的大恩沒齒難忘。另外有位師姐,因脾氣不好常與先生吵架,苦不堪言,後被介紹來學《廣論》,初時常在課堂哭訴其不幸遭遇,同修們婉言相勸,並勉之以佛法對治自己的煩惱,不要看對方的缺點,日久夫妻相處融洽,更因為「我的家庭真可愛」,久之竟沒時間學《廣論》了。
夫妻、親友相待,順逆境如何自處,惟賴當事者以正知見善巧抉擇,否則恩愛情縳或怨憎會苦,皆是障道之緣。
「由其恒常殷重精進,修集皈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取勝堅實。由是自能昇勝妙位,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大於此。」尤其無常迅速,生命如風中燭,如何善用暇身,不急求果報,生生世世追隨師長、團體,穩定成長,則增上生道雖是殊勝難行,但成佛必定有望。君不見「慢慢修時快快到,低處修時高處到,一人修時兩人到」,後學低劣,卑微如小螺絲釘,相信只要如法依止師長、團體,必能領納這無上功能,早日成就佛果。
全文收錄於 第 36 期 第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