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錄常師父 82 年 12 月開示
今天晚上在座的,是以當老師的學員為主。自從北部辦了兩次教師研習營,南部的同學也很希望能舉辦類似的活動,所以就在最近,由大仁國中出面主辦南部教師研習營,並且得到高雄教育局的大力支持,所得的效果如何,現在還不敢說,但是以佛法的基本概念而言,效果一定好。
為什麼要辦教師研習營?其中有非常殊勝的意義。在這裡我想起以前還在念書時,有一些朋友是念師大的,大家開玩笑說:「將來出來誤人子弟。」當時只是年輕人的笑話而已,不過反過來說,身為教師的,如果沒將學生帶好,的確是誤人子弟。尤其是我們中國人,在西方文化尚未進來之前,是以儒家孔老夫子的思想為主,假定以孔老夫子的內涵來教的話,那絕對不是誤人子弟;但是,很不幸的,現在不僅內涵談不到,連形式也沒有了,一切向西方人看齊。
以西方科技這一點來說,它對人類的貢獻的確不能抹殺,但就它內在的基本理論而言卻是非常可怕。雖然我對西方文明完全外行,不過,還了解一點皮相,它是以經濟為導向,現代所謂的「人才」大多是生意人。經濟本身原是無可厚非的,每個人都需要生活,但最主要的問題是:所謂的生活水準它的標準到底在哪裡?西方人講究刺激生產,這下問題就來了,人的慾望無限,而提供我們、滿足我們的資源卻是有限,這不是佛法,這是一個簡單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之下,會產生什麼樣的後遺症?其實現代西方已經很明確地顯出一種面貌來,那就是因為要滿足各人的慾望,競爭愈來愈激烈。小孩在這種教育環境長大,出了社會,大家還是用這套教他,所以從表相看來,教育本身是對的,產生的情況卻是誤人子弟。「競爭是運用種種合法的手段,但是這些很快就落入惡法之中」,現在西方有些人漸漸發現這個事實,但是他們完全無可奈何。
如果用佛法的概念去看,情況可以說是非常糟糕,那麼在座的同學,要是你們對佛學理論還不清楚的話,我建議你們多看因果故事,最近有一本從西方翻譯過來的書叫做《來生》及《前世今生》,這種書在西方也很受歡迎,那是西方人用科技的概念,去證明有前世、有今生,更進一步來說;前世影響今生。當我們真正把業果的概念建立起來以後,那個時候學佛便自然而然產生完全不同的意義。
在這種情況下,我想有許多教書的同學,就會考慮:「我是不是該繼續誤人子弟?」其實問題不在職業的好壞,你可以誤人子弟,也可以透過這個職業把世間帶好。我們先不談把人家帶好或帶壞的問題,當我們了解佛法的特徵以後,你把人家帶好,最先受用的是你自己;相反地,你把人家帶壞,最先受到傷害的也是自己。我們不妨從更深遠的地方看,其實「自他」是分不開的,從這個角度反省、觀察,想想我們小時候,父母的話不一定聽,但是對老師所說的話,不僅自己聽進去,而且回家之後還會跟家裡的尊長說。老師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了,值得在座身為老師的同學好好思考如何善用這個身分,關於其中的內涵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的清楚,但是今天晚上我的重點是和各位同學打打氣,如果你們有什麼問題,我也願和你們談談。
最近我除了向大家介紹《菩提道次第廣論》外,在鳳山寺也和同學們一起研討《四書》、《論語》,這是先父在學佛之後回過頭來跟我說:「學校的那套東西沒有用,我來自己教你」,剛開始時他就教我念《四書》,雖然偶爾他講解一下,但最主要的還是背,關於這點,至今我仍覺得對我有很深的影響。晚近自清末西方勢力侵入以來,許多人將中國之所以如此衰弱都歸罪於孔老夫子,曾經在清末民初時有一口號叫得很響亮:「打倒孔家店」,乃至把孔老夫子以褻瀆的口吻叫成孔小二,等到我接觸佛法之後,想起以前先父告訴我的話,再去看《四書》、《論語》,才覺得孔子之偉大。
這一段時間,我們在鳳山寺中每天都在研討《論語》,少的甚至只講一則,譬如《論語》剛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常常講一個鐘頭或兩個鐘頭,有次和一位同學一起來到台北,台北的路中有幾條路名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這是我們中國古代所標榜的,那天開車經過仁愛路,這位同學就跟我說:「師父,以前我在念書的時候,看見這個路我就討厭,現在想不到這麼好,愈想愈歡喜,越看越高興。」
我不談佛法而談《論語》有一個原因,這就直接談到教書的問題,或者說是教育的問題,現在的教育說得好聽一點,就是教人謀生而已,人與其他動物不同之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腦筋」,不同在哪裡呢?我們必須從因果上面探討,說到這裡,我就先講個故事,說不定效果會更好,這個故事是發生在我身上,很多老同學可能聽過,當然這個故事不單是我,你們也許都會遇見。
那是發生在我跟家母之間,我今年六十六歲,母親九十三歲,我離開母親身邊已經很久了,民國三十六年來到台灣後,直到七十四年還是七十五年,我也記不太清楚,反正我的印象中將近四十年才又回去一次。那時給我的感覺是:不管孩子是一百歲還是八十歲,在母親的眼中,永遠是只有五歲的樣子。母親將全部的心血都貫注在子女身上,我自己出家當了和尚,沒有做父母的經驗,不過在座的有很多人已經身為父母,或者即使父母沒做過,子女就一定做過,子女最怕的大概是母親的嘮叨。這次我回去,母親照樣用這樣的方式對我,但是非常奇怪,我不僅沒感覺到她對我的嘮叨,只感覺到母親的偉大。她告訴我這個、叮嚀我那個,弟弟在旁邊聽了就受不了說:「媽,你不要囉嗦,你說的根本行不通,你不知道外面的情況。」
但是我所聽見的不是她對我的嘮叨,只覺得母親對我的關愛,愈聽愈覺得母親的偉大。母親全心全意放在子女身上,但我這個做兒子的呢?實在是天差地遠,除了感恩,就是要想辦法把彼此的距離拉近,簡單地說,就是盡心盡力地報她老人家的恩。
這個故事說到這裡,現在我要說明一個特質,那就是母親這樣關照你時,你可以把她看成是在嘀咕,使你不耐煩;或者看見她投注全部精神在關顧你,使你感恩。將會出現兩種結果,一個是安享人世間最偉大的天倫親子之情,另一個是由此而漸此疏遠,乃至形成陌路之人,由父母至兄弟,而向外伸展,則前者會大大改善人與人之間關係,是不是這樣?有一個事擺在眼前,那就是我在家裡,別的人無法說動母親的,只要我開口,她樣樣都聽。這樣不但享受人生的至愛而且親人敦睦無比,豈不值得我深思孰計?
人生在世儘管遭遇到很多困難,可是最大的難題,還是人際關係,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如果人際關係好的話,其他的困難都容易克服。但是很不幸的,我們可以登陸太空,人際關係卻始終沒有什麼改善,不但沒有改善,而且愈來愈惡化的趨勢。人可以征服太空,可是家中的問題完全無法解決,西方社會的這個問題尤其嚴重,不是說它不能改善,最重要的是不懂得改善之道。
大家是不是可以觀察到這個特點?我們生活之中最困難的是人際關係,反過來說,最有幫助的還是人際關係,就像我和我母親之間,如果你們能夠善巧去運用的話,情況將會完全改觀。所以我覺得人跟其他動物不同的地方,就是有一個好腦筋可供善巧運用,孔老夫子所講的內涵在這裡,佛法所要啟發的也是這個,只是更深遠,乃至其正講求究竟圓滿地解決此一問題。
假定諸位老師看到了這一點,而且把這個訊息帶給大家,未來將可產生莫大的功效。從學校而社會,乃至國家、天下,均將由此開始,而得漸次改善。
全文收錄於 第 33 期 第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