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論語摸象記(三)

◆日常師父講述

前四章是偏重於實踐孔孟心法的自利原則,也就是根本的做人法則,但人與人之間並不僅僅只限於家庭,還要在團體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此個人做好了,進一步在團體該怎麼配合,從這裡去了解,也可見《論語》的安排有它非常重要的次第。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道千乘之國」是引導一個大國的方法,也是立國的根本原則。古代中國傳統的概念,上面是天,承上天之命來領導大眾好好做人的叫天子,天子再分封諸侯為列國。

這裡的國就是指天子下面的諸侯,「千乘之國」是指諸侯中的大國,引導千乘之國該用什麼態度呢?文中說明三點: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敬是恭敬、誠敬。做事最主要是誠與敬,這是敬事。《中庸》說真正的至誠只有聖人才能做到絕對圓滿。我們現在剛學,做不到,就以很恭敬的態度,發自內心虔誠地要這樣去做,而不是浮浮泛泛做給別人看,那只是「詭譎」,實際上,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騙得了自己騙不了因果。對內以這樣誠敬的態度,對外是取信於人。這個取信不是為了取信別人而取信別人,是自己中心思想中的信念,而且身體力行,言如其行,行如其言,因此,大家曉得你待人處事一定依照這個原則,信得過你。以佛法來說,什麼是信?──淨心為信,要淨化自己內心去行事,以這樣的概念看敬事而信,更能把握得住儒家的基本精神。

「節用而愛人」,做事所對外境不出人、物。對物是節用,對人是愛人。

對物來講,現在社會有著極顛倒的思想,正在加速毀滅整個人類。不斷提倡消費口號,是促進循環、生產,然而用的越多,貪慾之情益為增長。而且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很多方面在快速地消失中,一旦消失就永遠都救不回來了。譬如地下水大量抽取,結果地層逐漸下陷,土地最後變成沙漠。乃至表土流失,這無價之寶的表土一旦沒有了,再也長不出東西,就算遍地都是黃金,也無法讓人不餓死。

古人看得深遠,對於物資的態度是「生之者眾,食之者寡,則財恒足矣。」維持簡單的生活,精神上達到適當的教育,那才真正重要。所以,如果你用得少,剩得多,這個才是世間長久繁衍的法則。到了佛菩薩的階位,妙了!你永遠只有剩,永遠沒有用,因為他無窮無盡的施捨,幫助一切人,但自己不要用一點,由此增上,乃至到最後,佛的報身報土就出現了,這才是永遠存在的。反觀我們現在,只講求自己的享受,不知真正的享受在哪裡,講慣了享受,懶得做事情,最好的結果是投豬作牛,或是地獄回來了再去當畜生。以上是對物。

至於對人呢──愛人,現在我們只愛自己,我愛、我執、我慢、我痴,都是我們的毛病。孔老夫子教我們對物是節制,對人則愛人,愛不是情愛的愛,是從孝悌開始,在家裡父慈子孝,再推展開去,愛護國家,愛護人民。

有了以上的原則,接著談「使民以時」。老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如何引導他們,使國家成為一個「人」群的社會,而不是像螞蟻、蜜蜂那樣的一個「畜生」的群體,只求吃飽穿暖,這就必須在引導時,曉得它的分寸及內涵。差使百姓要「以時」是說選農閒時才差使他們,這是原則。另外還有深一層意義,即要知道應當怎麼引導他們。《論語》有一則公案,子游當時是武城縣的縣官,他教導老百姓禮樂,有一天孔子到武城,聽到民間有弦歌之聲,便說:「殺雞焉用牛刀」,子游疑惑,問孔子。老夫子說:「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所以這是說農忙時讓百姓忙生活,忙完了再教他禮樂,那才是以教育引導國家,這是老夫子所以為大教育家也。民為邦本,先讓百姓衣食足,再施以教育,使他知榮辱,這個使民以時真正能道千乘之國,應該有這樣的概念。

前四章自利有了,此章是如何利他、兼達天下,所以整個基本精神到此竟已完全說明,下一章老夫子才開始講下手處。整體原則未把握住,馬上講細則,就開始做,往往出錯。所以做任何事情,總別的配合非常重要。譬如蓋房子,先了解自己具備的條件,作好整體規劃,再準備材料施工,而房子要蓋得好,必須各部分都好,光是設計好,水泥、磚瓦、木材等材料也要好,這與個體在整體中應如何配合,及整體的每一分子應具備怎樣的好條件,同樣的道理;這個將來對大家很重要。

全文收錄於 第 33 期 第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