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師父講述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順從,恭敬尊長的指導;平輩弟兄之間互相關懷、愛護,就是「孝弟」。能這様的人,就不會對長上違逆冒犯,也就不會做壞事亂來。這或是他宿生具備的,或是後天家庭教育的完美,從家庭到社會,無論在那裡,都不會攪亂秩序。
儒家的宗旨,就是告訴我們怎樣做才算是一個真正的人。受到教育的深遠影響,把人做好,儒家稱為「士」,以士為根本再引增上才是「君子」,由此日新又新,乃至超凡入聖,標準是非常嚴正而崇高的。「君子務本」,做為一個有目標有志趣的人,一定從根本先把握住,以此為立足點,更有力量一步步增長,才談得到「道」——這是儒家真正的精神。
「孝弟」就是仁的根本。孝是對尊長,特別是父母。以佛法而言,孝可分三層:(一)財敬供養——以好東西去供養。(二)身語承事——有事弟子服其勞。(三)依教奉行——這是最重要的。真正的孝道就是不改變尊長要帶我們走上去的這條「道」,依教奉行就是依循尊長教導、實踐這個「道」。
「道」不是輕易得到的,一定要接受從父兄傳遞下來的經驗,經過深遠努力的學和習。所有的尊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過得非常好,而真正要改善必須經過教育,做子弟的人如果不能以孝順的心承事,就不能深切體會父兄對我們的期盼而學好。因此要善學,必要的條件是「孝弟」,這在佛法裡叫「信順」信是淨信。順是對尊長父兄處處溫順承事,照著他們的教導去做,這樣才能學好前人所留下來的跟我們生活有直接關係的好東西,人類最可貴的就是能夠傳遞積累的經驗,但現在,大家都要創新,前人的經驗都不要,把老的東西都推翻了,以科技而言,眼前可能得到些好處,但副作用無窮無盡,遠超過它給人類正面的利益,結果將使世間漸形混亂。
古人的眼光深遠,對近代人許多做法,不是不會做,而是看到了其缺點,能預防未來,所以不做。佛法說一切由「業」決定,造業的主因是「惑」,起惑造業而招感苦果。果報現起時,内心所起的觀念,想法是與前世因地當時同樣的意樂,稱為「等流」──即是以前造業的習慣,要改變怎麼辦?不應造惡,應該造善。要轉化過來,曉得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不這樣做,隨順自己原來的習慣,有什麼害處。教我們這些道理的是師長,照著他的方法去做,是正知見,根據正知見所造種種行為,是善淨之業,才能感得好的果報。這一定要在生活中,處處對境的時候,有正確的認識,並依正確的方法,實際認真的去做,如對父母尊長要孝,對同輩要弟,對下面的人,應該慈愛……等。這整個叫做「教育」,透過「教育」自然就有「道」。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話說得好聽得很,花言巧語;樣子做得非常好,必恭必敬,卻是在吹牛,拍馬屁,這種人,根本談不到真正的仁道。
道理是要認真踏實地去做的,不是嘴上講講,不是裝個樣子看看就可以的,必須「真實受用」,並能夠步步增上,最後才達到儒家的「道」。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每天以這三樣省察反觀,我做對了沒有?
儒家講「仁」,人字旁兩橫,表示人生在世間,不是一個人,是二者彼此相互依存的。現在社會最大的毛病,是只管自己不管別人,實際上,真正為自己好,還必須要顧及別人,肯代人著想,把別人看成我自己一様,這正是儒家「忠」的精神——忠是把心放在中間,也就是佛法裡「自他換」的心。所以每天要想想看,跟人相處時,有把為自己的心,想辦法去為別人嗎?
「信」,平常只想到説話守不守信,這樣把信說狹了。做人應該有個基本信念,不說出來也是這樣做,說出來了,一定把說出來的話做到,這個是「信念」。對人與人之間的任何承諾也是如此,因此就能建立良好的關係。
我們無始以來,都是被煩惱所自在,起心動念不知不覺都是跟著煩惱轉,一天到晚為了這個而忙,把我們送到六道輪迴當中。沒有人指出來的話,根本不知道,所以「學」,必須師長指出來,然後我們「習」——精勤對治,不斷地在善法上精進,心裡面一刻不忘,全副精神跟煩惱鬥,這就是「傳,不習乎?」
前面第一、二章是「立」,把儒家的精神,孔門的心法及教育宗旨都標立出來;第三章是「破」,指出錯誤偏差,防止違緣——你是身體力行,還是巧言令色?第四章以實例說明,曾子出場,報告他現在的行為——拿這三樣東西,作為整天行持的標準,時刻反省,看看自己做得對不對。
這樣的幾段有著重要的特色。即是儒家區別「人」跟禽獸的相差處。有情生命存在的共同特徵是吃飽穿暖和綿延種族。單以這二點看,許多動物可以隨遇而安,自己謀生,而人却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比不上動物的生存本能,但是人却為「萬物之靈」,因為人能夠將生存在世界上的能力、技巧,一代代完整的傳持下去,動物中,也有類似這種本事,但是傳下去的是非常有限。
人類真正最珍貴的不但是傳持知識的能力,而是能將淨化獸性,聖化人性的智慧。從上一代傳到下一代,這是父兄的責任;怎麼去「學」,是子弟應該努力的地方,學了以後怎麼把它弄會,要「習」。人真正最重要的重心即此,如果上下兩方面做得非常好,人類就能保持最優越的條件,此智慧經驗傳遞的關鍵,端賴「孝弟」精神的培養,因此孔門強調「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而佛法裡也非常重視「善知識與弟子」之間的關係,這個特點就在這地方。「立」、「破」告訴我們的就是學這個。
孔老夫子一開頭就說「學而時習之」,「學」——少不了老師,學生跟所傳習的法,即使謀生的能力,也是該學的東西;「習」的時候,還要周圍的環境及同門師兄弟,所以儒家說「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以佛法來說,這句話當中包含三樣——佛、法、僧。
老師是佛的隨順,弟子是僧的隨順,所學習的是法。這是人異於禽獸的地方,否則只是「但念水草、餘無所知」。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君子的特徵,不要求人家知道,如果想要求人家知道,就是「巧言令色」。我是做給自己看的,不是要做給人家看的。
我們無始以來煩惱習氣,必須有人正確的指導,在家裡,從父兄開始。父兄一心希望子弟愈來愈好,絕沒有例外的;做子弟的人,順著父兄的意思去做,就是孝弟。《梵網經》上説:「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因為隨順無始習氣而做的都是顛倒的,所以戒就是告訴你,這個不可以,你不要做;那個應該做,你要去做;不可以做的,你想做時,就制止你;該做,你不想做,也强制你,叫你非去做不可,這都是幫助我們究竟離苦得樂的。如同父兄的教育,子弟肯一心一意的接受,在任何團體中他一定跟上團體如理如法的去做,都是最佳配合的人,絕不會犯上作亂。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弟是仁的根本,親近師長善知識的意樂,最重要的是孝子心,假定在家庭中就培植好了,進一步去跟隨師長,下面學的就是仁,必能一步一步成就而得「道」。
全文收錄於 第 32 期 第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