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信
師父講述的《論語》可以讓在家居士聽的消息一出,心中感恩無比之外,並發願要好好的學。青少年師資班開課了,以此為進修教材,懷著興奮且誠敬的心上第一堂課。課後,只能用四個字形容「聞所未聞」。
學而篇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師父以慈悲的語音,深入淺出的闡釋孔老夫子及其中心思想。尊稱至聖先師,一代偉大的教育家,其因由為何?使得我們有機會重新認識中國的道德傳統,儒家是影響中國文化思想非常深遠的主流之一,生為漢地中國人,對此竟無所知,忝為中國人,不知傳承猶如樹無根,何來林呢?心中慚愧莫名!
開宗明義第一章談「學習」。什麽是「學」?什麼是「習」?要如何學呢?師父點出,學習靠聽聞,《廣論》上「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不也強調聽聞的重要嗎?聽聞所得,時時的思惟、觀察、串習,當身心能受用時,真是件歡喜踴躍的事啊!學習的次第,過程一一說明,結果是歡喜的,衆生能産生想學的意樂,有了學習動機,好樂心當推動力,學習就能精進、勇悍了!學習的次第:聽聞、思惟、觀察、串習,這不是一蹴可幾,要靠點滴的驗證,要在一切時處,不斷不斷的反覆做了,再做,體察其意。經師父的講解,才對古聖先賢的偉大處,能體會一二;廣論教法的殊勝,也多了一分景仰!
「學」是借外力,先聽聞,瞭解善知識教授的內涵,進而由自力去「習」,自以為聽懂了,於是照著自己想的去做,做錯了,再改,再做,再修正,在一次次的過程中,真正的達到聽懂了。修學的過程以堅定的意志,求勝解的心,一心追求善法,這個「果」是欣悅的,是可達成的,師父給了我們再一次的「希望」。
前面提到「師」,進而「友」,什麼樣的友是可結交,該結交的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此處說明可結交的是道義之交的善友,佛道中的同參道友。《廣論》中提到「罪惡友有如毒樹」在此與《論語》相互照映。善友難求,也正因為難遇,當有這樣的友人從遠方,經長時精進修學,值遇時,切磋所學,交換學習所得,不亦樂乎!此「樂」非筆墨所能形容的了!遇知己固然「樂」,不遇呢?別人不知我時意樂如何安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正面的講述,反面的比對。
儒家的中心思想為「仁」,為人的基本條件要有「仁心」的內涵,不只以得人身即為人,而要立志做個君子,且是合乎標準條件的君子;遇知己樂,不遇則不慍,才是合乎君子人的條件。儒家的標準是崇高的,近代俗世因邪妄執著定義其為迂腐,進而排斥,真是可悲眾生!若非常師父慈悲,為眾生開緣講述,否則棄傳統之精髓,一味以西方文化為仰望,趣入錯路尚不自知,真是離譜!
孔孟的心法,透過善知識的引導,指點出可做應做而未做的部分,為眾生指出下手處,基礎工夫馬虎不得,只要去做「眼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就有希望了。
全文收錄於 第 32 期 第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