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充滿了遠景的藍圖

◆編輯室

一、沿革

青少年班的沿革,緣於民國八十一年時,湖山班的同修都有子女,子女管教在現代社會是一大難題,同修建議,旣然有大人廣論班,為何不也組織青少年班?當時請示常師父,常師父卻認為青少年不適合研討《廣論》,因為他們內心很純真,接受佛法後,內心便產生一套高標準,拿這種標準來衡量大人。所以常師父指示,青少年班應以中國文化為基礎,加上佛法基本概念及因果。使大家以身為中國人為榮,並去惡向善,能於日常生活中處處改善自己。

當時那些成員,都是研討班同修的子女,從小學到高中都有,七、八個人湊成一個班,經過長期的討論後,有很顯著的成果,這一班當中,有兩人到印度出家,一人現在鳳山寺當淨人。

這樣一個從小小孩到大孩子,綜合性的班,經過了一年多,到去年,才有了分級制。暑假,法人舉辦暑期青少年班,分為高中、國中、國小三個班,暑假結束之後,就延續辦下去。把本來湖山的班移到復興南路弘法中心,擴大組成兩個班:高中及國中班。起初研討時,效果也不是很好,師資的經驗不夠,而且如何讓同學對中國文化產生好樂心、以身為中國人為榮,並把因果概念導引給學生,這一部分,當時的確出現困難。因為我們這一代,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其實很貧乏,老師群教學時深感困難,於是為了加強教學內容,又組成了師資班。

常師父說:中國文化是佛法的基礎。所以當師資班成立以後,這些同修很認真的研討常師父所開示的論語錄音帶,他們每週投入很大的心力在學習,以及設計教案,於是,帶動的效果也就很明顯了。以高中組為例,原先只有六、七個學生,後來竟擴展到十幾、二十人,現在又可以成兩個班了。

以長遠的計劃來看,北部所開的青少年班就是「實驗班」,從摸索當中,認識學生的興趣,建立整套完整教案,將來會推廣到全台灣省。事實上,青少年班的效果,必須長期薰習下來才可明顯看出,所以今年暑假,法人打算擴大舉辦,在北、中、南各地借用學校教室,分為高中、國中、國小高年級及國小低年級,同時進行。也計畫在暑假結束之前舉辦佛學營,讓小朋友體會佛教真的是人生所必需、而且是最好的。進而與廣論父母成為增上共業團體中之一員。

二、宗旨

談到青少年班的宗旨,最早的想法其實很簡單,我們旣然要創造增上共業,單單只有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很多同修都把另一伴也拉進廣論班,但是子女還沒進來,就形成父母與子女間教育認知的差距。尤其現今的教育,真的是每況愈下,以前教育能夠主導社會往前走,如今卻變成教育被社會風氣拖著跑,身為老師的人,不能把「成人」的方法教出來,只能夠訓練考場高手,自然失去了教育的內涵。所以同修們建議,子女的教育有必要透過佛法的內涵,幫助他們培養成就圓滿的人生。

當時這個青少年班開班宗旨,就是緣著家庭及子女的角度上考量,告訴常師父時,師父又將觀察的角度擴展。常師父從兩方面補充:第一,青少年就是我們未來的希望,是團體及僧才的接棒人,將來可以把最優秀的人送進僧團、或使他轉成為一個護持佛法的在家人,不管出家或在家,都可以成為一股很強的力量,延續佛法命脈。

第二,外相上看來,開辦青少年班,好像是我們在幫助那群小朋友,事實上,業是如是因如是果,我們在此創造增上共業、為下一代在努力的同時,將來所感得的果,就是我們的下一生從小便會在這裡面,成為青少年班的一分子。這對增上生環境的創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常師父說,這是我們共同的事。

三、遠景

最後談到遠景,常師父心目中的增上共業是全面的。最早之時,常師父鼓勵一個人加入廣論班,每週一次研討,在研討的過程中,一群同修形成聯繫的力量,世間朋友的力量相對就逐漸減弱。學佛的朋友,互相激勵形成保護網,學佛的力量就加強了。第二步,常師父希望同修引導另一伴進來學《廣論》,下一步就是子女,這樣他家庭也淨化了。

然後,再幫助同修,把影響他最大最容易染污的工作部分改善。這就是引發同修共同創辦事業,以佛法的十善業為準則來工作。工作夥伴就是廣論班成員,除了工作還可以互相切磋,如此,「增上事業」的目標便漸成形了。

關於子女的這一部分,青少年班是培養我們團體的接棒人、是整個佛法以後命脈的來源,也是為我們自己未來所種下的因,所以不僅要將青少年班推廣到各地,還打算成立佛法的學校,應用《廣論》所學的佛法,來教育下一代。這雖然是一張還沒施工的藍圖,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將來一定能夠成辦。

全文收錄於 第 31 期 第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