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論語摸象記(一)

◆日常法師講述

前言

《論語》是孔子的門人把他們老師的教育乃至於同學間互相斟酌往返學問的內容編輯而成的,數量上孔子的最多,內容上就是我們中國傳統的儒家仁道的精神,即「文武之道、唐虞三代」的基本精神。

孔老夫子,他是把所有中華民族的精華,儒家的基本精神,達到最徹底究竟圓滿程度的一個了不起的聖人,中國人稱「大成至聖先師」,就如當年印度的阿底峽尊者,他是一個集大成者,西藏的宗喀巴大師是集大成者;「至聖」,是最至高無上的;「先」指過去;「師」就是萬世師表。

「孔門心法」它並不是講一個道理,而是要去實踐的,是身心性命之學,要真正在人生當中受用的。這要經過學和習,不是僅看文字可以懂得的,必須有直接傳下來的師長,以及具弟子相的學生。《論語》分為二十篇,表面上看不出它的次第性,實際上有很婉轉的內涵,所講的都是師弟的親身體驗。弟子能夠恰如其分的把老師的教誡表達得非常完整,表示這個方法很圓滿的傳下來了,從它傳遞的過程來看,這是最典型、最有成就的教育。

學《論語》先從文字上去背,再在義理上反覆深入地研討,然後對境時去觀察,在內心中生起它相應的量,自然而然一遇境界,就能夠照著所學的來改善我們的人生。

儒家思想的傳承自孟子以下本已混淆,更為秦火摧殘,後來就迷失了。後代一些佛門大德,像藕益大師乃至印光大師,透過他們對佛法的認識去看儒家思想,才體會出它的博大精深,暗暗通於佛法。因為儒家重點在於世間法,生死問題孔子罕言。

所謂「暗暗通者」,只是相似部分,佛法則世間出世間無不包括,無不圓滿,所以永遠是最高明完整的。茲者儒家思想本是大漢民族所孕育出來的人類精華之一,既可作個人立身處世的修養原則,又可作為學佛的基礎,尤其是大乘佛道,基礎安立了以後,再一步步向上提昇。我所學的《論語》,說不上什麼來源,主要是佛門中師友的引導,互相的研究推敲而漸漸體會,本文可以說只是瞎子摸象的一點心得罷了,實在不能登大雅之堂,祈願十方大德指正!

學而第一

學而第一,「學而」是這章開頭的兩個字,「第一」是指安排在最前面。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指孔老夫子。古人的尊稱,稱「子」,弟子稱師長也稱「子」。以前拜老師是非常尊重的,行最莊重的大禮。一旦拜了老師則終身為師,以佛法而言是生生世世的事。師道非常莊嚴、尊重,因為師道的尊重,法才能傳遞下來。這種精神與佛法所重的師徒關係相應。凡是下面稱「子曰」,都是孔老夫子的門人對師長的尊稱。

「子曰」以下是孔老夫子所說的內容,分三部分:

第一,「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是老師告訴我們,我們弄懂了。「習」是弄懂後自己不斷地思惟觀察。佛法裡講聞、思、修。聞是學,老師講,學生聽,至聽懂為止是「學」。從聞到思、到修,不斷地把已經弄懂或弄得似是而非的去加強、加深,是「習」。學是因,習是果。

學了以後要「時習」。「時」是常常。「時」最後要到什麼程度呢?一切時處都在如《中庸》所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儒家思想真正要學的就是學這個。但剛開始學時不可能時刻不離,那怎麼辦?勤勤懇懇地學,不斷練習,最後達到須臾不離的程度。《論語》也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孔老夫子的學生中,只有顏回三個月間始終不違背仁心,沒有一刻離開,其他學生偶然達到。孔子讚歎弟子中好學的只有顏回,他可以達到「三月不違仁」。這說明「時習」所要達到的程度。

所學習的內涵暫時未提,孔子以後自然會說明。先說學了這內涵以後的特點──不亦說乎。古人「說」通於喜悅的悅,內心感到無比歡喜。學習什麼能「不亦說乎」?《大學》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往內能完全調伏自己,往外能幫助所有衆生。這是中國古人「學問」的內在特徵。只有學這個才能「不亦說乎」。不是現在我們念的那些書。大家可以回想以前念書時悅不悅?在學校老師逼,回家家長逼,非常苦。也許說不是念書本身快樂,而是念了書以後可以多賺錢買汽車洋房,是這個快樂。諸位回想看看,學這些乃至得到了汽車洋房快樂嗎?事實未必。但是,若以世法而言,這話也許說不通。因為師承失傳後,孔孟心法從表面上不易看見。尤其近代,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大家不知珍惜乃至莫名其妙反對孔子,結果把世界最珍貴的文化主流捨棄掉了。

孔孟心法真正能夠學好後,會發現它的確跟佛法有暗暗相通之處。愈學會愈覺得其美。老師諄諄教授,弟子努力學習,學好了會得到歡喜的。如佛法說的「諦察法忍」,實實在在觀察佛法,了解了,內心生起了一種非常好樂、歡喜之心,啊!美不可言。在不了解之前,會覺得學佛是件苦事情。真正了解了,就會改觀,愈來愈快樂,乃至於到最後的「無生法忍」。世間真正唯一的快樂「寂滅之樂」。此處孔孟心法是個基礎,雖不能得到圓滿快樂,卻是具體而微。

第二部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朋友有很多種,酒肉朋友、泛泛之交、道義之交等等,前二種即以世間看,也非所許。「道義之交」,以儒家所說的道而言,實有其深厚內涵。現在我們也無從說起。但照著次第慢慢揣摩,多少能依稀彷彿得些體會。「義」,即根據此「道」之理,在行為上處處有適當與其相應的分寸。所以朋友之間的「交」,意義非常深遠,像古代這一種方式下,人與人交往的狀態,誠令人無比神往。

道義之交的朋友自遠方來。這裡的「遠」不單指空間上的距離,而另有意義。我們都知道人與人間的關係不那麼容易建立得好好的,必須經過教授學習。《論語》中處處強調長輩、平輩、幼輩之間的種種關係,相互間都有合乎禮儀的原則。其中儒家最重視的孝,子弟對尊長之道──如說:「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可以別乎?」孝順的重點不在於衣食上的奉養。可見儒家所講,人與人相交的內涵並非世間感官直覺所感覺到的,而是有它深厚內涵。這內涵學習的過程非眼前容易看得見的,須經過心路歷程層層深入。所以「道義之交」是要經過教育、學習,有實際經驗,不是說說就算。

在義理上有學、有修、有證之人,這種人不簡單,可以談得到「朋友」,眼前不容易找得到。大家經過一番長遠的心路歷程,這樣的人來真是「不亦樂乎」,前面的「悅」是內心上的,「樂」是彼此間互相的共鳴。學真正心法的人在世間上往往覺得孤單,孔老夫子曾嘆惜沒有人能了解他。現在一位同樣學心法的人,經過很多深遠的心路,兩人一談非常投機,那真是痛快啊!明末憨山大師和紫柏大師二位佛門中的大德,有一次在五台山相見,一談談了四十晝夜。那種深心的喜悅。所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反過來,萬一人家不了解,遇不見這種朋友,也無所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一定都能了解懂得,「而不慍」,心裡一樣能怡然自得。「不亦君子乎」,這是儒家標榜的第一步,這樣的人才稱得上是一個像樣、夠標準的人。

以佛法來說,它的內涵非常深廣,即使有最好的老師教,弟子條件不夠,就是不懂。因此佛陀教誡我們時,不是直接談深厚的義理,而是先說修學佛法有什麼好處,不學有什麼壞處。儒家的精神對我們而言也一樣不容易體會,所以這裡並未明白地闡述深厚的義理,只說學習這義理的好處,這好處正是我要的,而引發好樂希求心,所以這則的「破題」產生了這樣的功效。因為要得到這些好處,依著師長的方法步步學進來,那時才談得到下面的「宗」跟「因」,這裡就以這樣的形式起了頭。

全文收錄於 第 31 期 第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