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來自香格里拉的故事(四)——自私與慈悲的對話

◆洛桑雅楚上師作

大自我生生對這套哲理深感興趣,認為悅人者高明極了,想趁此機會獲得最大好處,他問道:「是否請您說明下士道和中士道行者,應該去除哪些障礙?以及具備哪些內涵?」

悅人者欣然笑答:「下士道行者基本上是怖畏三惡道的痛苦,主要致力於消滅墮入三惡道的因,希求轉生到較高層次的人天道。這類人心胸尚屬狹隘,他們修習暇身與無常,修行十善業達成目標。中士道行者心胸較為寬廣,他們明白三界中生死輪迴的痛苦,因此主要目標是跳脫生死輪迴證入涅槃,修習斷除無明和我見,這類人不希求人天的安樂,也無法忍受無明的束縛,他們有崇高的企圖心,勇猛地修行。」

大自我先生對這個回答很滿意,他覺得悅人者對這個主題全盤透徹了解,內心肅然起敬,他至誠地頂禮,又問道:「您是學識豐富的師長,我可以感受到您的慈悲,是否能藉著這個機會指導上士道的修行內涵?」

悅人者聽了非常感動,回答道:「大自我先生,很感謝您的鼓勵,我非常樂意盡我所能地教導您,您可看得出下士道和中士道都以自利為主,自求解脫是他們的主要目標,由於不同程度的自私心態,使得他們無法利益眾生。而上士道行者則有崇高開闊的心胸,他終極目標是要達到最高教化(成佛)利益一切如母有情眾。這類行者智慧豐富,且善巧運用種種方便,根除眾生的私心。用四攝法協助弟子,並實踐六度波羅蜜。」

悅人者停下來想了一會兒,回想剛才所講的,他留意到有必要把佛教的精華——大乘思想,充實這位弟子。他說:「上士行者應該牢記如母有情的恩德,用各種方法回報他們的恩,在內心要克服所有微細的私心。這類行者修習空性、緣起、生起深細的修行觀照。認識到絕無獨立及天生存在的實體,引發行者產生慈悲心,誓願荷擔一切如母有情眾生得離苦,領導他們直至成佛。上士道大乘行者不但要精勤研究佛法的義理,還要廣泛驗證義理的內涵,福慧雙修,才能證得最高境界,這很重要。同樣的,這類行者也要透徹了解自私的過患以及利他的殊勝,具足這些,才能在修行的路上增上,智慧也漸趨圓滿。」

悅人者又停了一下,想想該說的重點都說了,再作些補充的,繼續道:「大乘行者不僅深入經藏,並且善巧地引導弟子趣入正道,在利他的過程中戰兢惕厲檢點自己的私心,不令生起,如母有情的利益才是最要關心的。他們利益眾生並不是盲目的苦鬥,而是運用智慧和方便去幫助眾生,按照他們的需要和接受的程度給與幫助。用智慧給眾生適當幫助或適合的法門,除了要心好之外,須權衡個別的狀況再作決定。一但肯定他們的幫助和教法確實能利益眾生,便堅決地繼續幫助下去。遇到任何障礙都不畏懼,始終保持正確的心態和平和的心境。悲心的應用是靠解析的智慧和判別力支撐著。舉凡實踐大乘傳承的人,都會變成高明的學人和聖哲,能將大乘經典深奧的教義,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大自我先生對新發現的慈悲哲理興奮異常,一再地頂禮師長,感恩他傾囊相授。悅人者也很高興,他握住弟子的手,深感相知地說:「您真是幸運,相信您的未來充滿光明。」之後,悅人者仍繼續他的旅程,而大自我先生也展開新的里程。

──全文完──

全文收錄於 第 29 期 第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