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公班 慧吾
鄧公班的誕生,有如雨後春筍般地萌芽,經學長及師姐們慈悲地灌溉,不斷地協助著我們去除無明的雜草,絲毫不去計較辛苦的耕耘,但求我們收穫的豐盈。
没有耕耘,哪來收穫?耕耘的確是件苦差事,但在收穫成果的過程當中,難免產生障礙,若是隨順障礙而不去突破,將永遠被煩惱所縛,感受不到清涼的舒適。
研討班在具足因緣下,迅速地成立了。首先聽聽學長、師姐們參加廣論研討的心得報告,知道《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一部圓滿的修行經論,非常殊勝,因而抱著認真學習的態度參與了這個團體。當進行消文時,發現自己對邏輯組織能力太差,無法統整文中的內涵,表達不出內心的感受。如此日復一日,不斷地增長煩惱,產生莫名的壓力,心裡頓生逃學的念頭,後悔當初為什麼要去參加這樣的團體。正當失去信心,走進偏差的時刻,適時獲得了團體的安慰及鼓勵,及時懸崖勒馬。在此深深體會到團體中有一股不可思議的力量,推動著我繼續地向前走。
這次因緣殊勝,參加了鳳山寺的皈依。清晨五點正出發,感謝陳素英老師開車協助,才能順利地搭上專車。在車上師姐領導我們唱誦皈依偈:「皈依大世尊,能度三有苦,亦願諸眾生,普入無為樂。」皈依世尊能離苦得樂,心中越唱越充滿法喜。
皈依法會開始,鳴鼓叩鐘,震撼了整個心靈,心裡產生一股感動的電流,自然而然地收攝六根。接著常師父交代我們,在皈依時,要觀想今世父母、過去世父母,眷屬及冤親債主都在身旁,十方諸佛降臨壇埸,如此的皈依功德最大。常師父還教導我們要種功德田、恩田和悲田;強調我們要孝順父母、培養慈悲心,去悲憫一切需要幫助的眾生。
格西拉在開示前對法及善知識的恭敬,首先讚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第二讚歎彌勒菩薩,第三讚歎宗喀巴大師、阿底峽尊者,第四讚歎他的大善知識——法王。察覺返照自己,是否在聽法時也同樣地恭敬善知識呢?格西拉說:衣服髒了可用肥皂洗乾淨,煩惱是不能用水加肥皂可以洗乾淨的,人的煩惱是和心融在一起的,就像牛奶加水調和一樣,我們要想辦法將煩惱找出來,讓心裡的煩惱一點一點地減少,就好比抽菸的人,一天抽三根,想辦法減少為一天兩根,一天一根,而延長時間,一年一根,最後就完全斷除了。
佛是醫王,法是藥。眾生有病,經醫生診斷,開了上好的解脫藥方,假如眾生去吃這個藥,病就會好起來,若是有了病又不肯去吃藥,就是再好的藥也醫不好眾生的藥。佛原本也是有煩惱的,釋迦牟尼佛就是衣靠善知識而修行成就的。自古以來,没有一個是不依靠善知識可以成佛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除了皈依已修成正覺的佛外,還要皈依人人具足的自性佛。皈依法除了對法禮敬外,還要有信心地去遵循。皈依僧就是我們需要一位法師或老師來引導我們修道。所以皈依最重要的就是內心要懷著無比的信心,誠心誠意地受皈依,我們要把皈依的對象當作自己努力的目標,依照著菩提道的次第逐步去依教奉行。
此外,格西拉又比喻:一個母親愛孩子的心是無微不至的,盡全力的,但佛悲憫眾生的心,若和母親愛孩子的心比起來,母親的心又不能和佛相比了,可見佛的慈悲願力,是大過一切眾生的。釋迦牟尼佛成佛的目的就是要救度一切眾生,所以我們要皈依佛,依照其道理方法去修行,就能遠離諸煩惱,究竟解脫。
格西拉還告訴我們,當聽法時,要觀想許許多多的眾生也跟在身旁聽法。如此聽法功德最大,聽到格西拉的聲音是這麼地柔軟平穩,看到他臉上的笑容及潔白整齊的牙齒是那麼地莊嚴無雜染。感受到他心靈的清淨,在佛圓滿報身三十二相中第二十七相,以清淨心承擔稱讚一切眾生,得牙齒潔白相,頃刻間覺得自己的心也受到格西拉清淨心的影響,跟著平穩起來,煩惱也好像被風吹散了一般。
看到了常師父精神奕奕,為我們皈依及開示,心裡很歡喜。希望正法永住世間。今天,我們遇到了這麼好的善知識,我們要好好地依止他,照著修行的次第方法去依教奉行。
全文收錄於 第 25 期 第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