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根登著作
「三主要道之秘鑰」是大德「根登」(著作中的部分摘錄。
宗大師在「三主要道」一開始的祈禱文中就指出二點,道的根本──正確依止善知識及加行六法。
在示造論宗旨「佛陀至言心要義」此一偈頌,可運用在三主要道的各個部分,亦可用於整體之上。此三要道在講授時必須依循次第去講,但觀想修習的時候,則其中任何一個要道均須同時與其餘兩個配合觀想。從菩提心及空正見這兩要道的第一首偈頌中也可發現這個事實。如果不依照這種方式去觀想的話,那麼出離心便無法成為大乘的基礎。
每個人常會被促必須盡快修行,但往往又被等到明天的念頭所擱置欺蒙。這就是為何宗喀巴大師在道次暇滿難得的教授中囑令配合念死無常的原因。也將三有之苦及因果的教授同時並列,因為生死輪迴中所受的每一種痛苦,都是自己以所種的惡業所感得的。
在修習菩提心的偈頌中,大師也同時結合兩種傳承──阿底峽尊者與寂天菩薩所傳。偈頌內「母等」所指的是「自他換」中的平等捨心。在「七因果」教授中,「母等」這個辭句所指的是你必須認知所有的眾生都是你的母親,在此之前的辭句都是與生起大悲心有關的。
當你依止教授思惟時,可有兩種方式:一、思惟一切眾生在過去生中都曾做過你的母親,為你所付出的種種(念恩),但這是在「七因果」教授中,「認知所有的眾生都是自己母親(知母)」後的一個步驟。在這個基礎上你亦可想想即使是現在,他們還在為自己而處處操心!這也是在「自他換」教授中所要做的。第二種作法會帶給你一個奇妙的效果:你再也不用憂愁没有機會植福去報答他們,因為他們就圍繞在你身旁,有很多福田給你種,只不過你自己没有辦法看到他們當下對自己的功德而己。因為他們實實在在就是使你成佛的資糧。
緣起這個概念雖可定義為「一切事物(果)是由前因而來的」,但有些事物卻完全相反,在很多情況下「因」是依賴於「果」的,譬如三支槍互相依靠而架起來(到底哪支是因,哪支是果呢?)所以這裡用的定義是:在彼此相互依存的關係上,名言就由此而安立,就用名言來成立緣起的概念。
名言是如何設定的呢?假如有一個人他本來没有名字,有一天,你給他取名「札西」,幾天後你忘了「札西」這名字是你替他取的,但他從此看起來就像「札西」本身。在這整個這程中,你的「認知」的變化顯得非常微細而難以捉摸,更不易察覺。你可以讀很多書然後自認為己經知道什麼叫做「無我」,但到頭來你仍必須從下下宗派實踐開始(即前面所提過的佛教四大宗派的毗婆宗),同時還要確定你領會到他們所主張之「無我」的意思,若不這樣去實踐,那麼你想得到中觀「正見」還有一段距離。
接下來的偈頌中,宗大師明確地說明,「除非你有智慧領悟空性,否則只有出離心及菩提心並不能令你解脫。」跟著直截了當提出緣起的概念。他所要闡明的要點是:「假如你明白緣起,你便會明白真如實性,否則你就是不懂。」
同樣也可這麼說,對事物色相的正確見解(緣起)可以使你不墮入「常見」。另一方面連外道中某些宗派,他們也不得不承認對事物表相正確的了解,可使你不墮入「斷見」。故對「緣起」的了解,使你不墮入「常見」,乃不共之處。
上面雖是短短的數行開示,但代表著大師所有敎授的精華,所以應該好好地將此牢記心中。
全文收錄於 第 25 期 第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