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三主要道(十)

◆宗喀巴大師/造
帕繃喀仁波切/闡述
洛桑.塔欽格西、米歇爾.洛克/英譯
福智之聲/漢譯自英文版

這就是如母眾生所飽受的難忍之苦,卻又完全無法自救,但身為兒子的我們,卻有一個機會,可將母親從中救出來,給她自由。他必須尋找這個方法,現在就去尋找,以捉住母親的手,將她自鐵籠中救出來。這個方法即是發菩提心:依照正確的次第,首先他必須思惟,母親在瀑流中所感受到的痛苦;而後決定扛起個人之義務,將母親救出來。

要真實得到菩提心,必須先思惟它(菩提心)。而要思惟它,必須從其他有關的東西開始學習。「慈心」是極度希願每一位眾生都具足安樂;「悲心」則極度希願拔除每位眾生所遭受的苦難。想想母親看見最摯愛的獨生子罹患重病的感受──不論她做什麼,到哪兒去,她總想著:「如果能找到好法子速除兒子的病痛,那有多好啊!」這個想法源源不絕地自然湧上、縈繞心頭,並且成為很深的觀念。當我們對每個眾生都有這樣的意念時,就可以說我們已有了「大悲心」。

有兩種教授可以修習「菩提心」:第一是「七因果」,第二為「自他換」。不論用哪種方法,你一定能生起菩提心。這種發菩提心的方法是完整而又毫無錯誤的,是世上其他所無法相比的,也是宗喀巴大師所著的《廣論》教授中最精要部分。因此,你必須藉著這個特殊的教授來發菩提心。

這裡我們對於發菩提心做概要的介紹。首先我們先對每個眾生修平等心,接下來,再從「知母」等依次開始。前三種是認知一切眾生是我母,感念其恩德,報答母恩。這三者為「悅意可愛慈」之因,悅意慈本身是第四重,是前三者之果及第五重大悲心之因。

一個人菩提心的大小就視其所發大悲心之強弱而定。若你發現很難發起悲心,可修Lama Loving Gaze來幫助你獲得。如果你有正確的祈求,正確的修習這法門,觀想你的心與慈視(Loving Gaze)緊密相應,那麼你可得到加持。這是生起大悲心的特殊單獨傳授的法門,至於其中種種深奧的內涵,上師不便在公眾場合中詳細說明。

一旦你有了大悲心,你自身即可負荷利益眾生的重擔,並以此修習增上意樂。菩提心就是因此而引發出來的。

修平等心是這樣的。首先,思惟非敵人亦非朋友的中庸者,去除愛憎,令心平等。然後想像有兩個人坐在你面前:一個是你最親愛的朋友,另一個則是你最討厭的敵人。接著你很細心的思惟:這個朋友多生以來,曾經是你的敵人並傷害你。同樣地,你也思惟敵人多世以來也做過你的朋友並幫助你。如此即能令心平等,遠離愛憎。

而後你繼續思惟──所有的眾生都有共同的目標,每個人都想得到快樂,不要痛苦。這些眾生多生多世以來,都做過我的敵人及朋友。因此,我該喜歡誰?該憎惡誰呢?你必須不斷照這方法去修習,直到你對眾生的平等心盡虛空遍法界。

下一步是修習認知一切眾生都是你的母親。如果你應用《釋量論》中所提到「意識能力的無限演繹歸納」,你將會更容易生起這種認識。這裡我們摘要說明這個理論。

你今天的意識是昨天意識的延續,你今年的意識是去年意識的延續。因此,今生的意識是前生意識的持續,依此類推,不斷地以此倒推回去,然而絕對無法推到某一點,而能這麼說:「在這之前,我沒有任何的意識」。這個可以證明得知一個人的意識是可以無限地倒推回去。

我從無始以來即流轉生死,我也找不到開始入胎投生的起點。沒有一個地方我不曾去過,而且還去了無數次。沒有一類有情我不曾投生過,且任何一種我都曾無數次地投生。就像我投生為狗的次數數不盡一樣。而每位眾生也都是同樣的情況。

因此,每一位眾生都曾是我的母親,而且無數次做過我的母親。即便是我生為人時,他們做過我母親的次數,亦是難以數盡。

不斷反覆地思惟,直到你對「每位眾生都曾無數次做過自己的母親」的觀念產生勝解。

下一個步驟是感念母恩。可從現世的母親著手。當母親開始懷著我時,就為我而操勞辛苦。任何會傷害我的事,甚至連吃東西這些小事,她都欣悅承擔下來。就好像她自己生病時,小心地去照顧身體一樣。十月懷胎,她視自己的身體就如患上重病的人,連跨大步都要猶豫。

母親生我時,飽受撕裂之苦痛,但她內心仍不勝歡欣,有如發現了她所希願的珍貴寶珠一樣。

那時,除了哭及揮舞著我的雙手之外,我全然無知、全然無助而又愚蠢無能,就像初生而嘴喙未硬的小雞那樣的無助。但她用她的手輕搖著我,將我抱在她溫暖的懷裡,給我慈愛的笑容。

母親歡愉的凝視著我,以她的唇清除我臉上的眼淚,並以雙手洗淨我身上污穢的糞尿。有時她會為我嚼碎食物,並以乳粥直接以口餵我。她盡其所能地保護我,避免我受到傷害,並給我享用任何美好的東西。

在那些歲月裡,凡事我都依賴她,不論好壞,不論快樂或憂傷,我所有的希望都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母親。要不是由於她的慈悲,我不能暫活一刻,他們可以將我棄之於野外,成為野鳥、野狗的食物,那我是絕對沒有希望可以活命。每一天每一刻,她無時不在注意著保護我,讓我的生命免於受到傷害,母親就是這樣的慈愛。

在我成長的這段時間,母親供給我需要的任何東西,避免讓我受苦,而且不在乎別人會說她什麼。她所給我的所有金錢及東西,她都捨不得自己用。

對於我們這些能過出家修行生活的幸運者來說,是母親毫不保留地為我們準備所有的經費,為我們安排進入寺院(譯註:這是藏系的現況)。自那時起,她就盡其所有來支持我,因此,她對待我們的慈心是確實無法量度的。

並不是只有這一生,母親才對我這樣慈愛。她在我以往多生中,無數次地以這種大慈心,不斷地沐浴著我。但她不是唯一的母親──每一位眾生在過去世都曾做過我的母親,所給我的照顧關懷,絕不遜於我現世母親所做的──只是由於我從死到生的這些過程,讓我現在無法認出這些母親。

上師說,你們看任何普通的動物──一隻狗或鳥,甚至小麻雀──對牠們的子女流露出的情感,而且也能將牠們照顧得很好。從這些觀察,我們可以想像,我們以往得到的慈愛也是這樣。

求菩提心的下一步就是報恩。每位眾生皆為我母,從無始以來即不間斷的一次又一次慈愛地照顧我。由上面的描述,我們得知她們被四瀑流沖到生死的大海之中。她們為三苦及其他痛苦折磨,永無喘息,她們是陷入絕望之中了。

而我,是她們的孩子。現在有個機會,可將她們從生死大海中解救出來。但如果我只是坐著等待機會的來臨,而一點也不關心她們,這是人們所能容忍的最低限度──卑劣而且毫無羞恥。

現在我可以給她們一些可以讓她們得到短暫快樂的東西:像食物、衣服、有個安居處……等等。但是最好的報恩,應該是給她們最究竟的快樂。因此,我決定讓每位眾生都得到種種快樂,而且每個人都應該從種種的痛苦之中解脫出來。

現在若說這些眾生具有毫無雜染的清淨快樂,那是騙人的。她們所想的每件快樂的事,究竟本質,除了苦沒有別的。她們想要獲得各種東西,卻不知道做善事會帶來快樂。想避免任何不想要的東西,卻不知道放棄會帶來痛苦的惡業。她們像個遲鈍的傻子:做不該做的事而不做應該做的事。我年邁親切的如母眾生,都是這樣走向痛苦之淵。

若她們能尋找到所有各種快樂及快樂的因,那該多好啊!

我願她們能夠,我要她們獲得。

若她們都能遠離各種的痛苦及痛苦之因,那該多好啊!

我願她們能夠,我要她們獲得。

讓這二種意樂貫穿你的心,不斷地去緣念,然後你會生起最強烈的慈悲心。

有的人也許會有這種想法「為什麼我要負荷起眾生的重擔?在這條路上有那麼多的佛及菩薩可以引導他們。」然而這種想法是完全不正確的,是卑劣無恥的。就好像你現世的母親又餓又渴,但你卻期望別人家的孩子會給她飲食。唯有你才是她所關心的對象,自然報答她的責任也唯有落在你的身上。

全文收錄於 第 19 期 第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