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廣論研討班全體學員
「福智之聲」已經出版了十八期,香港廣論班的同修透過「福聲」分享了台灣廣論研討班同修們學法的心得,及把廣論應用到實際生活的經驗。我們為台灣同修的精進讚歎!為台灣同修「聽聞隨轉」的生動事例感動。在享受「福聲」這塊福田豐盛果實之際,我們衷心感謝為「福聲」投稿和編印的法師、同修辛勤的耕耘,同時也為我們以往只在享受,少去耕耘而深深慚愧,同時藉此機會回應「福聲」大家齊來耕耘,播下福智資糧的提議,我們也來耕耘。向台灣同修簡單介紹香港廣論研討班的情況。
成立緣起
香港研討班於八九年一月成立,開始時只有數人,研討初始,因為沒有經驗,再加上班裏的學員常因移民、工作的種種原因,來了新的,又走了舊的。學習和研討的進度,幾次因適應新來的學員,一次又一次從頭開始研討。進度不僅進進退退,一步三摸索,實談不上什麼成績。
自從九二年三月份,日常法師和他的弟子先後好幾次來港,為研討班的學員做開示和指導,也藉著常師父在中華佛教圖書館二堂題為「因果」開示的因緣,使得原來只有七、八人的老班,一下子增加到十幾人。四月份以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研討,學員在研討的過程獲益良多,輾轉把自己的好朋友、親戚請到班裏來,廣論班又由原來十幾人增加到五十多人次。
班上的學員,有夫妻同來的,有母女同來的,還有一家三代同來的。至今,香港廣論研討班在推廣和發展中,已擴展為兩班,舊的為A班,新的為B班,A班目前的人數二十人,研討的進度已進入中士道「思惟集諦」。每週星期三晚上及星期天下午各研討一堂。B班的人數三十人,剛進入「親近善知識」部分的研討,每週星期日下午研討一堂。
普明苑法師認真辦道
由於香港地方十分擠迫,早期研討班的場地所在佛教青年協會,既是倉庫又是會議室,只能容納十來人。後來又遷移到「慈濟講堂」進行。在這裡非常感謝普明苑主持上德下儀師父的慈悲,為了使廣論班有個固定、安靜的地方進行研討,不單把普明苑的地方讓出來,師徒三人更把塞滿雜物的房間清理,還大興土木把雜物房重新粉刷、裝修、造檯造凳。後來看到來參加的人越來越多,又再一次大興土木,把普明苑最通風最涼快的祖先堂移動,並忍痛把祖先堂雕刻精美骨董木雕裝飾拆掉粉刷、舖新地磚。為了研討的場地,先後二次大興土木,德儀師父和二位弟子慧進、慧達師父並為處理原儲放的雜物,整整忙了好幾個月。普明苑對研討班的大力支持,香港廣論研討班的全體學員,並願藉此機會表示衷心的感謝。
普明苑的師父平常非常節儉,捨不得丟掉黃了老了的菜葉,把橙皮也弄來當日常下飯的鹹菜,燒的是拾取的枯枝破竹。但為了弘法、為了正法久住於世,為了來求法的信徒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他們不惜花費財物,盡善盡美地莊嚴道場,這一切,我們研討班的同修點滴在心頭,也更加策發我們對三寶的恭敬承事。
研討方式多次遞換
研討班的研討方法原來是回到班裡先聽師父講解的錄音帶,然後按照上一堂課事先分段、抽籤,由做好消文準備的學員消文後,再進行研討。往往到學員消文結束,所剩的時間無多,甚至文還未消完,時間已經到了,沒有時間進行研討。另一方面,有分配該課消文的學員,往往把心思和重點放在自己要消文的那一段文字上,而忽略了整堂課的內涵。對該堂沒分配消文的學員,則往往和自己懈怠的習氣相應,以工作忙為藉口,課前課文不看,錄音帶沒聽就來參加研討,結果時間花了,真正獲益又不多。
感謝淨遠法師幾次到港參加我們的研討,了解到班上研討過程存在的實際問題,結合台灣研討班多年來研討的經驗,給我們切合實際的指導,提供改善的寶貴意見,修改學習研討的方法,並協助制定從研討開始到結束的儀軌。一種新的研討方法又把我們引上更深入的研討。
現在,每堂課後,把下一課研討的內容分段,讓同修們回去聽帶看課文,先做功課領會每段文字的義理和內涵,回到班裡研討開始,先向佛行三問訊禮,向帶班法師問訊,誦讀祈禱文,開經偈三遍,然後現場抽籤消文。消文後自願配合點名,讓學員總結該段文意的內涵。然後圍繞本堂文意的內涵,讓學員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和引導各學員把該堂課的義理,應用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和生活中供養大家,整個研討過程有層次、把握重點、生動活潑,真正發揮研討的作用。結束時則做回向。
善知識是修學眼目
新的研討方法和實行開始時,相當一部分學員感到壓力很重,論文的文字很深,師父的國語未能全部聽懂,要做全部內容都消文的準備,的確要花相當的時間去看和聽。經過一段時間,學員對新的研討方法漸漸適應下來,原來表面上看來的壓力轉變為研討獲益的推動力。為了即場抽籤消文大家都努力去做好功課,對整堂課的內容也有較全面的了解,在準備功課過程中,不懂的問題又可以在堂上發問。從研討方法改進的過程中,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到,在修學佛法上依止善知識的重要,善知識確實是我們的眼目。
透過研討,學員各有自己的得益和體會,有的學員認識到,自己學佛十多年,接觸到《廣論》才知道修學佛法,如果只是文字上的理解,知而未能行只是戲論,學而行持才能真正得益。對於修學佛法,次第是非常重要的,百層的摩天大廈必須從基礎開始建築。正如常師父說,修學佛法,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領,沒有次第去修學,儘管你學了十幾年,也只能懂一點佛法的皮毛,還只是幼兒園而已。現在能遇上《廣論》,遇上善知識,應該痛下決心,從頭開始。
有的學員通過深信業果的學習,認識到自己今生面對的種種煩惱,都是自己宿世造的惡因所致,要面對現實,勇敢去接受。不怨天尤人,不再從苦果上生煩惱,不繼續種惡因。通過四力懺悔,努力去損減惡業的種子。把以往苦果現前時怨天尤人,轉化為努力去求正知見。通過拜三十五佛懺悔業障,把從《廣論上》學到的正知見用到自己的身心上。
為求增上生各盡己能
班上學佛資歷較深的曾師兄、屠師兄、歐師兄,常為班上學員解答佛學上的疑難,常為同修提供與《廣論》有關的佛經資料參閱。祝師兄不怕麻煩為廣論研討班擔當聯絡員、資料及有關廣論書籍錄音帶借閱的登記,為課堂上需用抽籤提供用具。李師兄、張師兄每次都提早到班,把研討用的桌椅擺好,做好到班學員簽到的工作。
李師兄常常把好的位置禮讓給遠來的學員,慧進師、慧達師不畏勞苦從山裡下來,而且常常帶病到班上來引領我們一起修學和研討廣論。廖師兄、黃玉娟師兄常常事前做充分準備,堂上給同修們精采的供養。許多學員都從老遠的地方趕到班上來成就這個研討班。每個學員通過研討而得益。每個學員都明白通過團體令自己增上,這個團體也通過每一個學員的努力和成就增上,令正法久住世間。
以上是香港廣論研討班的情況,以及學員研討的點滴。目前香港廣論研討班無論在師資、研討場地、發展、學習得益方面,都遠不及台灣同修的福報。我們也明白到這是我們宿生沒有在這些方面種下完滿的因,才感得今天不能身處善知識身邊,得不到善知識常親臨指導及俗世工作繁忙,求法條件不完滿的果報。今後應努力從因地上下功夫,發起對善知識的恭敬承事,把人生在世的目的,努力轉向希求修行斷煩惱,希求無上佛果上來。努力爭取個人、團體的增上生以至現法受。並請台灣的同修學長多提攜,更希望台灣的同修學長有機會親臨香港,把你們研討廣論的寶貴經驗帶給我們。
全文收錄於 第 19 期 第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