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三主要道(八)

◆宗喀巴大師/造
帕繃喀仁波切/闡述
洛桑.塔欽格西、米歇爾・洛克/英譯
福智之聲/漢譯自英文版

盡你所能做好皈依,並依業果法則去做正確抉擇,可以避免墮落三惡道。但你真正需要的是從此不再輪迴生死。因為你或許會暫時避免生於惡趣,而在善趣中享樂,但這些最終帶給你的無非都是痛苦罷了。

若你生而為人,你就得受出胎之苦、衰老之苦、病痛之苦、死亡之苦、親愛眷屬分離之苦、怨敵相遇之苦及多番勞碌仍求不得之苦等等。若你生為欲樂次於天人的阿修羅,住在如天堂般的地方,但你仍會有戰亂,對天人強烈嫉妒以及身體被切割成碎片等等苦惱。

若你生為三界中的天人,在第一層的欲界天,雖然可享受極長的快樂時光,但當身體出現各種死亡的衰相時,卻會感受到可怖的痛苦。大多數的天人死後都直接墮落到惡道。因為他們過去世造作善業所積聚的福報,都在這期間享用殆盡了。且在受五欲之樂時,不但無暇修善積福,還造作了無數的惡行,如貪欲、執著等等,這些都會把他們推落惡趣。

或者你生於三界中較高的色、無色界天,這裡的眾生沒有一點明顯的痛苦,但仍有生命剎那剎那相續遷流的微細苦受。這些眾生根本毫無能力繼續保有天界快樂的生活。終有一天會享盡以往善業所感得的福報,然後惡業的力量就開始現起,迫使他們墮落惡趣。

由此可見,不論你在整個生命流轉中,得到任何美妙的東西都不重要。因為它們沒有一樣是恆長堅固的,也沒有一樣是值得你信賴的。因此,最高層的無想天人一點也不會比最低層那些身處地獄,掛在一只煮沸的鍋上,隨時會滑進去的眾生來得好。

宗喀巴大師在《廣論》中將思惟生死總苦分為三部分:八苦、六苦及三苦。八苦主要是對人而說,而三苦則是簡要的總結。這裡我們將討論如何思惟六苦。這六苦是:

1無定過患

2無飽足過患

3數數捨身過患

4數數結生過患

5數數高下過患

6無伴過患

這六苦在《廣論》中有詳細的介紹。我們應該記住米菲得國王(King Mefeed)最後說的一句話:「世上的事再也沒有比想要擁有更多東西這種心態更壞的了。」你我皆是出家人,只有二件事是我們應該做的:

一、研讀聖潔的經典,掌握其中的教授,思惟其中的義理。

二、過著捨棄現世的生活,安住於觀修。

這裡的捨棄現世是指保持我們的戒德,並斷絕惡行。若我們一切作為不離開這兩點,終有一天我們可以得到智慧和覺悟。若我們忽略了這兩件事,就會成為別人所說的「太多的事情要計劃,太多的事情要做」我們也就無法做任何內心上的修行。人們犯下這種錯誤,是因為他們不能恆常地堅持少欲知足的教誡。

三苦稍後在本文中會解釋,這裡大略地談一下。所有雜染的苦受都屬於第一種苦:苦苦,所有雜染的樂受都屬於第二種苦:壞苦。我們可用下列方式來解釋,當你處於極熱的地方,若有一點的涼爽,就會讓你覺得似乎很快樂。當你處於非常寒冷的地方,一點的溫暖都會使你覺得很欣悅。同樣的,當你必須走一段很遠的路,坐下來休息是件很舒服的事,或者當你必須坐一段很長的時間,起來走走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這些看起來都是很愉悅的事情,但論其本質或究竟其核心,沒有一樣是快樂的。如果它們本質就是快樂的,那麼應該是擁有它們愈多,愈會感覺快樂才對。但實際上不是這樣,因為當你擁有愈多的時候,它們也開始帶給你痛苦。當這現象產生時,我們才了解它們的本質,原就不是快樂的。事實上,它們就是痛苦──是我們所說的「壞苦」。

第三種苦稱之為「行苦」,這種會帶來更多的苦。不論我們投生於六道的哪一道,只要我們有個身體,就會有特別的苦存在其中。當我們一有了五蘊身心的那一剎那開始,生命中的各種痛苦如生、老、病、死等等就有了附著處。我們不清淨的身體有如大鍋,盛著苦苦、壞苦,以及行苦。我們必須找出一種方法以停止輪迴,停止任何五蘊相續的身體,否則我們就像躺在一張針尖朝上的針床上一樣,除了感到痛苦之外,沒有其它的了。

所謂「從生死流轉中逃脫」,不是指設法逃離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生死流轉」是指我們所執取之雜染的五蘊身心不斷結生相續。當我們具有智慧證悟一切都無自性時,即可在根本上,斷除身心相續,這才是「從生死流轉中逃脫出來」。關於「消除後世欲望之方法」部分,就討論到此結束。

拾、生起出離心之量

出離心的第三部分是探討一個人要達到何種程度才可以說已具有出離心。

偈頌說:

修已於輪迴盛事 不生剎那之希望 晝夜唯求解脫心 起時即是出離心

「修已」是指思惟前面所述的無常、墮落惡趣、業果道理及善趣的種種痛苦。從這裡你會了解,即使可以像天人般在天堂享受快樂,那其實也只是痛苦,毫無意義。在永遠逃出生死流轉之前,一切都是痛苦的。這念頭會很強烈。在你心中,對仙人一般的Pure-one和Hundred-Gift所享有的富貴不起一絲毫的渴望,也不貪著統治世界之轉輪聖王的財富。每日每夜,每分每秒,這種念頭都會很堅穩很清楚的在心中湧現出來,有如一個非常憂愁的人,念念都很逼迫的牽掛他的苦惱,每每在夜晚無法入眠而醒過來。

在《廣論》中,從暇滿人身之難得一直到出離心,都包含在「下士道」與「中士道」中。在「三主要道」中,則歸在「出離心」下,這是本書的特點,這是有原因的。出離心是大悲心的一個殊勝之因,因此,你必須對出離心具有真正的認識。所謂大悲心,是一種極度不能忍受見到其它眾生為生死大苦所逼迫的意樂。只要你觀照自己生死痛苦的力量微弱到無法吹倒一根豎立的頭髮,你就絕無可能引發悲心。

如《入行論》說:

如果人們對三有苦從未有過體會

甚至在夢中也未曾

覺察一切所求都是輪迴苦因

又怎可能會生起不忍他人苦之悲心【註七】

(【註七】見《廣論》六九頁第十行,「於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夢中尚未夢,何能生利他。」)

因此我們可以說出離心和大悲心是相同的意樂,只是一種是觀察思惟自己的處境,另一種是觀察思惟別人的處境。

若要生起大悲心,我們必須依宗喀巴大師教授的《廣論》次第調治我們的心。你我皆了解,我們的貪欲及其他的煩惱正日日增強加深,這是因為我們內心未修習「下士道」及「中士道」之教授。

有智慧的人應該停止修習土巫的錯誤引導,或跟隨有缺失的信仰,如超能力、變現神通或者所謂的opening day的信仰。有辨別能力的人應學習、思惟及修習經律論三藏(內含有一般教法的重要部分)和《廣論》道次(集合了戒、定、慧三學的精要)。

若你從此次第下手,你永不會犯錯,並可逐漸達到內心高層次的寧靜。即從三要道乃至密乘中兩部密法的任何一件事。仁波切結論說,成佛的希望都依賴這殊勝的教法,我們必須在心中培養大悲心。若無悲心,我們永遠不可能生起菩提心。

全文收錄於 第 17 期 第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