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莊 人形瘡
佛世時有一個婆羅門之子,名字叫阿保,從小就不受父母親的疼惜。當他十二歲那年,有能力自己照顧自己時,就被爸媽趕出家門,於是只好以行乞來謀生。有一次來到佛住的祇洹精舍,佛因慈愍他,就叫阿難尊者去問問他,願不願意出家?阿保一聽,馬上點頭,佛就度他出家,替他取了一個名字叫羅旬踰。
他出家後,發生很奇怪的事,當時僧團是分成五個部,各部自己去乞食,不過羅旬踰參加的那一部總是空缽而回,佛只好叫其他的比丘分些食物給這一部的人。這時目犍連尊者就想:「羅旬踰自己乞不到食也就算了,為什麽其他的人也跟著空缽而返?我如果與他同去的話,定不會乞不到食的。」佛知道目犍連尊者的想法,自己就與舍利弗同組,並叫他和羅旬踰同組,各别去乞食,且又告訴他們,只要佛去過的地方,他們就不可以去。大家說好之後,就各自出發。可是,只要他們到一個地方,就看見佛和舍利弗早就在那家門前了,這樣跑了許多地方,情形都是一樣,因而一直乞不到食。目犍連尊者看到一旁的羅旬踰,早已走得又累又餓,只好回去了。
他們回精舍後,大家都已吃完了,但佛的缽中還剩下一點食物,就給目犍連尊者吃。不過目犍連尊者卻想說:「我現在餓得連吞下須彌山都嫌不夠,這一點東西怎麼夠呢?」佛就告訴他:「你先吃,不要憂慮夠不夠。」目犍連尊者就拿來吃。結果等他吃飽後,佛缽中的東西仍然沒有吃完。此時一旁的舍利弗尊者,看到羅旬踰也還沒吃,就跟佛報告說:「羅旬踰還沒吃呢!」佛聽了說:「並不是我不給他吃,只是他宿生的果報使得他得不到。不信的話,你可以試試!」舍利弗尊者就提著缽,想把飯倒給他,可是一鬆手,佛缽就掉入地下百丈的地方。尊者馬上用道力把缽取回,還好食物仍在,就將整個缽給了羅旬踰。當羅旬踰正張口要吃的時候,一個不小心,竟又把缽弄翻了,裏面的飯全散在水中。
羅旬踰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就細細地想整個經過:「每次和其他師兄去乞食,都是空缽而回。今天舍利弗尊者把佛的餘飯給我,又給打翻在地上。哎呀!這都是我的罪報,實在應該安然忍受的。」就這樣地思惟的結果,煩惱垢立即淨除,證得羅漢果。不過他卻抓了一把泥土吃下去,馬上入了涅槃。
※ ※ ※
我們都知道業决定一切,羅旬踰尊者所遭遇到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早在惟衛佛的時候,他是一個既小氣又不肯布施的人,甚至小氣到吃飯時都要把衣服脫下來鋪在地上,恐怕有飯粒落在地上而損失了。有一次,一個沙門到他家乞食,羅旬踰就想把他打發走,於是順手抓了一把地上的泥土給他。而沙門卻悲憫他仍為他祝願說:「你真是個愚癡無明的人啊!願三寶加持,使你早日得到解脫。」之後他輾轉在六道中輪迴,生生世世都得不到食物,連今生也不例外。就算他得了羅漢聖果,仍必須因宿殃而吃泥土,最後才進入涅槃。
※ ※ ※
學佛之後,我們都知道貪瞋癡三毒是我們最可怕的敵人,但卻不易了解到它可怕的程度。透過羅旬踰尊者的故事,讓我們體會到,當貪煩惱熾盛時,整個人都會受它所支配,自己毫無主宰能力,於是一連串的大小惡業就連續造下去。那時候,居然會為了怕遺漏一粒米而脫衣鋪地;接下來,當貪欲違緣現起時,又以一把泥土打發沙門,於是一生積累下來,就足夠生生世世「享用」無盡的苦果,直到證得羅漢果,還要再吞下一口泥土才能入滅。
仔細檢查一下,我們將來會不會招感羅旬踰的苦果呢?(我們有沒有造過這樣的苦果?)
每當我們想要獲得一樣事物、想吃一種食物、想……、想……時,就會有一種「擋不住」的感覺,驅使我們非去完成不可。我們有沒有想過?任這種力量(煩惱業習)主宰著我們,不去改善,且讓它一次一次壯大(增強等流習氣),將來有一天(或有一生),會不會拖著我們,造下我們所不願意造的惡業?
是以,劉備訓子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良有以也。
全文收錄於 第 16 期 第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