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八關齋戒 「增上生道」續篇

◆上日下常法師開示
福智學僧記錄

談八關齋戒略分幾個層次來說:首明宗旨,為什麼要談這個問題,目的何在?其次功益,看看它有什麼殊勝的好處?第三定義,說明其特性內涵,再次受法,求受此戒,事前,乃至受後應該如何?最後總結一說。

一、宗旨

宗旨:基本上一切有情所求的無非是離苦得樂。不管我們是透過理智的觀察,或者根本不知道為什麼,只是自己本能驅策而做的種種行為,都是這樣。其中,受本能的驅策,遍於六道一切有情。唯有人道除被本能驅使外,還能做理智的抉擇。由此抉擇,知所取捨。各種行業推演改進,無不由此抉擇取捨漸次而來,此即世間之文化演進。今更從人類共通的抉擇取捨中,確定要真正離苦得樂,乃至達到究竟圓滿的程度,只有修學佛法。

佛法非常廣大,恆沙無量法門之中,今依大乘經論,來說明一下我們現在所求的增上生道。增上生道基本的概念,以前曾經講過兩卷錄音帶,諸位有機會應先聽一下(福智之聲第十期已刊登該文),會有更佳的幫助。這裡只簡單的一提。如果我們要求究竟圓滿的離苦得樂,也就是說成就無上佛道,不管是那宗那派,這增上生道是必經之路。所以龍樹菩薩說:「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也就是說必須經過很久時限的修行,在修行過程中生生增上,才漸次由此增上而達究竟決定之無上勝利。其中首先必須要的是「暇滿人身」,而暇滿人身的條件是「淨戒為根本,施等助伴,再以無垢淨願回向等相共結合」,這是最重要的基本認識。這裡所講的淨戒是指「戒定慧」三無漏學的基礎──戒。八關齋戒,即此中特別對初機在家的一種戒法(易行而非常難得、非常殊勝),出家以上諸戒法,非本文所論。在家戒計有五戒、八戒二種,五戒終身受,而八戒則通常只守一日一夜。但是論其內容及殊勝,則八勝於五。

二、功益

戒之勝利:其次談談,戒有什麼好處呢?這個好處非常的大,可從幾個主要的經論上面,給我們一點印證:

「南山律羯磨註」引經:「有善男女布施滿四天下眾生四事供養,盡於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一日一夜的持戒功德就有這樣的殊勝。另外,《大般涅槃經》開權顯實,乃佛最後也最究竟圓滿的教典,特別指出:戒是根本,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就像大地是一切樹木的根本,也是一切功德的依處。尤其是目前這個時候,末法五濁重極之際,持這八關齋戒,可特別引《三摩地王經》上面的一段話:「若經俱胝恆沙劫,淨心以諸妙飲食,傘蓋幢幡及燈鬘,承事百億俱胝佛。若於正法極失壞,善逝聖教將滅時,晝夜能行一學處,其福勝前俱胝倍。」如果經過俱胝(一千萬)恆沙劫這麼長,淨心以諸上妙的飲食、傘蓋、幢幡、燈鬘等等,承事供養百億俱胝的佛,比之於時當正法失壞的時候,那時聖教快要毀滅了,假定能晝夜守一個學處(學處就是戒),一日一夜認真守一個戒,所得到的福超過前面所說俱胝倍。

《優婆塞戒經》上說:能一日一夜清淨持八關齋戒,除了五逆之罪,其餘的所有罪過,統統可以淨除。試想,只一日一夜,除了五逆罪外,所有的罪過統統淨除,這是何等殊勝,何等難得!(但清靜持戒的內涵,不可錯會,此點於受法中再行詳述)。此經又說:彌勒佛出世的時候,百年受戒,不如現時五濁之際一日一夜的功德。以此功德可以得到無量的福報,乃至於無上菩提。

另外再舉一個典故,釋迦世尊在世時的大弟子之一薄拘羅尊者(十六大阿羅漢之一),意譯為善容,他的長相非常瀟灑魁梧,而且非常健康。他小時候曾經遇見五次大難,都沒有死,也沒有絲毫損傷。第一次掉在油鍋裡面,比如說像炸油條的大鍋,掉在裡邊,被撈出來時居然毫髮未損。第二次呢,一大鍋的開水,他掉進去了,還是一樣沒死,而且無損。第三次是掉在流速急湍的大湖裡,居然仍沒有什麼損傷。他掉下去後竟被一條大魚吞了,那大魚吞下他以後,他又安安穩穩在魚肚裡沒有損傷。最後,第五次那條魚被人抓起剖切分解,發現裡面有個小孩子,還是一點都沒有被刀剖傷。這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為此有人就問佛這是什麼因緣?佛就說:他在九十一劫以前,七佛之首的毗婆尸佛出世時(就是釋迦世尊反推回去的第七佛。那時是莊嚴劫的倒數第三尊佛──毗婆尸佛),有一個人很認真,至心持守了一個不殺戒,除了遮止殺生,並努力於護生,而且好樂布施,即此因緣,整個的九十一劫都感得人間天上的果報,今此五次大難而無傷,乃由持此戒功德所致。此外他還布施了一個訶梨勒果(這種果這裡沒有,那是生在印度的一種酸果,可以治癒傷風感冒病),那時有一個辟支佛,身體有點不舒服,他供養了一個酸果。這公案正證明經論中的道理。說明了暇滿人身所需條件是:淨戒是根本(乃至持一個戒,但須至心好樂的去持),施等為助伴之理,就這樣的因緣,整整九十一劫得此善報,我們且看看以世俗方式所做的任何事情,有沒有可能得到這樣的大福報?

以上所舉經論道理及其事例,讓我們有一個正確的了解。為了求無上菩提所必經之增上生道,而「戒」既有這樣殊勝的好處,我們豈不應該由此生起強盛的好樂之心,努力學佛持戒等。有了宗旨的認識並啟發了好樂之心,更進一步,要來學戒,所以談談戒的內涵,這裡只簡單地說一說。

正說之前順便為淨土同學一提,持戒對求生淨土之殊勝,《觀無量壽經》所開九品往生,「一日一夜受持八關齋戒,受持沙彌戒,受持具戒,威儀無缺……得中品中生。」

總之以佛法來說,不論所期目標為何,從世間所希的種種義利,乃至無上菩提,戒是唯一之共道。

三、定義

戒之體性(定義):戒是三無漏學之基,乃法王出世引導迷情出離之軌。依《南山律在家備覽》,分戒善、性遮及名體等,關於戒的特徵、定義,在此簡單一說。

戒是定慧之基,三無漏學之首。這裡,無漏的「漏」是煩惱的異名。因為由此漏泄流注於生死苦海之中,所以名「漏」。而戒、定、慧三正是「漏」的對症之藥,故名三無漏學。所以說是引導沉迷在生死苦海芸芸眾迷情的出離軌道。南山祖師的業疏上說:「法王出世,不為世善,要斷煩惱,遠出界繫。」這是世尊出世的目的,要我們以此斷除煩惱,跳出三界生死輪迴繫纏的勝方便。

為了明白戒的特性,先將戒學與世善做一簡明的比較。戒在本質就是止斷一切惡,修奉一切善。就止惡行善這一特性說,戒善二者是相同的。另就其所止所行的內容及方式說,那又差異天壤了。這裡再引南山六大部二段文:一、業疏云:「問:一切善作盡是戒否?答:否!律儀所攝善作名戒。自餘十業,但單稱善,不名為戒。」濟緣釋:「戒有二義,一有本期誓,二遍該生境。餘善反之,故不名戒。」二、資持記:「不要期者,顯示世善,無願體也。反此者,謂有要期受體,然後如體而修。」以上二段文字,說明戒有二個特點:一、所受的戒,是受者在其所期許的時限中之誓願。在此期間,其行為必將遵從其所立的誓願而行。二、戒所止惡行善的對象,是遍該(包含)法界一切境界的。也就是說,受戒者的願心(即戒體)是法界之量。由此可知,同樣一則善行,受戒者的意樂是法界之量。善惡業的中心在意樂。今與法界之量相比,其餘世善,豈不有天壤之別?

其次,關於性遮的特點,主要是對出家人士專志學道,為防妨亂修道,和招致譏謗而立的。這裡只說明一點,「戒」固然有極大的功益,但必須依所受努力護持才行。如不能護持而違犯了,也同樣有極大惡果的。凡是如來制立遮止的,必須努力護持,不可違犯。萬一不慎而有違犯,也要依法如理懺悔淨除。

下面,再來解說戒的名義:

戒有三個名字,一、毗尼,翻做中文為「律」為「法」,說明什麼是犯什麼是不犯,犯中又分輕、重等等。凡是開、遮、持、犯、輕、重等相均在此說明,故名法則規律。二、尸羅,翻成中文為「戒」為「清涼」,眾生被業所困,而業又被煩惱所使。煩惱者,內心中一種熱惱,像火燒似的惱亂困惑,戒能夠把它戒除息滅,得到清涼故名。三、波羅提木叉,中文為「別解脫」或「別別解脫」,那是就你隨分的、各別的對境之時,內心不被煩惱所使,身口不隨煩惱所轉,由此不被煩惱所困,現前得以解脫業纏,最後得脫生死輪迴故名別解脫。三者初為教詮,次為行果。總括起來,根據《廣論》上說:「從損害他及其根本,令意厭捨,此能斷心即是尸羅。」就是從不損惱他,能夠使我們遠離損害他人,對損害他人的行為深深生起厭離,能夠從此斷除身口行為以及內心樂意的損惱他人,就是戒。

次戒的差別,依其所戒的內容可分三種: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攝律儀戒為戒的基礎,主要在調伏自己的煩惱,使得自己的內心不為煩惑所使,能夠如法安住。攝善法戒是從此進一步修習六度等種種的善行,使得種種佛法善業未生起者能生起,已生起者繼續增長。由此,而使惡無不止、善無不作。此就自利邊言,由此善調自己身心。進而饒益有情,故最後為饒益有情戒,總攝而為自他二利。總略的說,即世尊略戒四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次可依在家、出家分其差別則為七種別解脫戒,在家戒有五戒、八戒二種。出家戒則分: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等五種戒。這七種總名攝律儀戒,又叫別解脫律儀。更向上去還有菩薩戒,乃至於密宗三昧耶戒等,這裡所論的八關齋戒即七種之一。

八關齋戒實際上可分九條,九條者:先是殺、盜、淫、妄、酒等五條。這五條的名相與五戒似同,其內涵則有差別不同處,可在八關齋戒的戒相文中看,如第一條:「如諸佛盡形壽不殺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亦不殺生。」這「如諸佛」就是與五戒不同之處。其次呢?五戒並不遮止正婬,換句話說正常配偶不在遮止之列,可是八關齋戒全遮,必如諸佛盡形壽不婬,凡屬非梵行均不可以。下面,六、如諸佛盡形壽不香花鬘不香油塗身。七、不坐高廣大床及不歌舞倡伎故往觀聽。八、不非時食。總共八條,八條當中若把第七條不坐高廣大床跟不歌舞倡伎分成二條的話,就變成九條。這九條就是沙彌十戒前面的九條,沙彌戒還多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即錢財等)一條。因為在家居士過的生活跟出家人不一樣,沙彌雖然是還沒受具戒,已經進入比丘僧數。比丘者是乞士,乞士的特徵是,從世間乞求生活的資具來養活生命,從佛乞求佛法來得到解脫。而在家居士自己要營生,所以那一條戒沒有必要。從這地方我們也可以了解,八關齋戒實際上是在家居士對出家生活的短暫修習。這是戒的大概差別。

全文收錄於 第 13 期 2 ~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