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大乘與小乘 續篇

◆節錄自《佛教寶藏》
本刊編輯室

※     ※     ※

單看所修的法是大乘,並不能因此就斷定他為大乘行人。一個人有沒有入大乘之數,要看他內心是否生起菩提心為依據。

因此,修道之人內心若無菩提心,每天雖然誦讀大乘經典,乃至升座為人講說,都不能算是修大乘道的人。因為即使是小乘聲聞人,他自己雖不修大乘,仍然會從諸佛聽聞成佛妙果之道,然後為大乘種姓的人宣說彼道。

那麼修道之人內心是否生起菩提心,如何得知呢?

關於生起菩提心之量,在宗喀巴大師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曾經講得很清楚,這裡簡單地說明一下。譬如有一個極受母親疼愛的兒子墮入火坑中,其母對於兒子身中所受的痛苦,感到一剎那頃也難以忍受,於是會匆忙地把兒子救離出火坑。同樣的,如果修菩提心的人,對於如母眾生被輪迴、尤其是三惡道中極難忍受的痛苦所逼迫,自己感到一剎那頃也不能忍,就一定會生出為利益一切眾生,希求迅速獲得正徧覺位的心。此心真誠生起之時,即是生起菩提心之量。

※     ※     ※

世間所有宗教中除了佛教以外,都只是教人一些使心稍安的方法,是屬於精神活動中較粗顯的那部分。至於能以大量的論證、經典與觀點,提出將心轉化為至善的方法者,則唯有佛教。

然而,佛教即使是最好的,也不能因此就要求所有的人都做佛教徒。因為人之性情與興趣畢竟不盡相同。雖然人人都應該學最好的,但並不是說人人都有此能力修最好的。因此,每個人都有必要,去遵奉與自己性情、興趣及能力相契合的道。

※     ※     ※

小乘與大乘的差別,不在於對空性的看法,龍樹菩薩和他的弟子們都斷言此二乘的區別在於有無善巧方便。

譬如母親是所有子女的共同之因,而父親則是區分子女的血統之因(如西藏人、蒙古人、印度人等)。同樣的佛母般若波羅密是所有四子(聲聞、緣覺、菩薩、佛)的共同之因。而方便,如為利益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則為區分四子為大乘或小乘的因。

※     ※     ※

一般人一提到小乘行者總覺得他們一點悲心也沒有,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謬見。試想,釋尊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樓那尊者,他雖是證得小乘之果的阿羅漢,但他為佈教而犧牲的精神,恐怕是連現在自詡為大乘行者的人都所望塵莫及的。因此,你能說富樓那尊者沒有悲心嗎?

究實而言,大乘與小乘的區別不在於有沒有「悲心」,而是在於「悲心」大不大的問題上。大乘中所說的大悲心,是指一切時徧緣一切眾生而言,換句話說,大乘行者即發願肩荷普利一切眾生的重擔,若有一眾生不成佛,他即不入涅槃,此種大悲增上意樂生起之後,即能生大菩提心。大乘行者修菩提心是否有力,也是以此大悲之大小而定。

大悲心之所以稱為「大」,乃是在數量上是無限的,在時間和空間上也是超越其侷限的。例如我們說「願一切眾生都成佛」時,我們的意思不是願某一群眾生或某一道眾生在某一個時期內成佛,若超過這個時間,我們就不管了。而是願無量世界中所有六道眾生都成佛,若有一眾生不成佛,即永不入涅槃。所以如果我們內心上捨棄世間任何一位眾生或不樂意幫忙他,就不能算是大悲心(節錄自《佛教寶藏》)。

全文收錄於 第 13 期 第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