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懺悔難滅不孝罪——因果故事選讀並感言

◆選自《因果報應錄》
福智學僧

張義,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翁,從表面上看來,張義這個人,還算忠厚老實,生平務農,克勤克儉,並沒有做什麼很缺德的事,可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縱然一般人認為並不太壞的人,在一生之中,也難免有或多或少的過錯,張義豈能例外。好人與壞人不同的地方,就是好人有了過錯,能知道反省,自己認錯;壞人做了惡事,不知反省,絕不認錯。張義是有良心的好人,反省自己的生平,深深地感覺過錯很多,因此他常在菩薩面前痛切懺悔,誠心改過。他年老多病,精神衰憊,有一年病中,他被二個冥使,帶到冥府去,冥王拿出黑簿給他看,在那本黑簿上,把他生平的罪業,記載得鉅細靡遺,歷歷如畫,像殘殺生禽啦、虐待動物啦、欠繳官稅啦、調戲婦女啦、借錢不還啦、惡口罵人啦、挑撥是非啦、妒忌賢能啦、誹謗好人啦……等等過錯,都已記得清清楚楚。可是由於張義晚年痛切懺悔,誠心改過,以上種種罪過,簿上都已一筆勾銷。他看了那本黑簿,一則以驚,一則以喜,驚的是冥間對於人們的罪惡,竟記載得如此詳細;喜的是幸而晚年誠心懺悔,勾銷了許多的罪惡。可是當他再仔細看下去時,不由得使他嚇得冷汗直出,原來黑簿上還記有一件惡事,獨獨的沒有勾銷。為什麼其他許多的罪惡都已勾銷,獨有一件惡事不能勾銷呢?那件惡事不是別的,就是他曾對父親忤逆不孝。

說起張義的忤逆不孝,那要追溯到他的少年時代了。在大約五十年以前,張義只有十七歲,還是個血氣方剛的少年。他的家庭,世代務農,父親是一位耕作十餘畝田地的自耕農,那時科學不發達,在農業收穫的季節,從割稻、運稻,以至打穀等過程中,一切全靠人力,沒有現代化的機械農具,所以舊時代的農夫,胼手胝足,是異常辛苦的。有一年秋收的季節,農夫們都忙著在田中割稻,秋天的氣候普通說來,應該是涼爽的,可是有時到了秋天,氣候的炎熱,反而勝過夏天,俗語形容秋天的炎熱,稱為「秋老虎」。那一年的秋天,氣候就特別的炎熱,火傘高張,偏偏又沒有風,人們坐在家中,尚且汗流浹背,何況在烈日下的田中割稻呢?可是成熟的稻,倘不收割,會受到牲畜踐踏和鳥類啄食的損害,所以不論天氣如何的炎熱,農夫們都要盡快的收割。張義的父親,在那農忙的季節,十分緊張忙碌,不在話下,當時張義已是十七歲的大孩子,農忙中應該盡力幫助父親,本是理所當然。豈知當他父親命他幫助割稻時,他非但沒有欣然受命,反覺得父親不該在炎熱的氣候中命他做事,竟對父親怒目而拒,好像要打罵父親的樣子。使他父親受了很大的氣,胃痛發作,飯也吃不下。張義不僅沒有幫父親的忙,且連父親的工作效率,也因生氣而受到不良影響了。就是為了這件事,在張義本人阿賴耶識的帳簿上,記下了一筆染汙極深的黑帳。

張義看到黑簿上,記下了上面一筆黑帳,尚未勾銷,正在驚駭失色的時候,冥王對他解釋說:「罪惡好比衣服上染了汙色,懺悔好比用肥皂洗滌。淺的汙色可用肥皂洗滌得掉,深的汙色是無法洗除的。你生平所犯其他罪惡,都是不深的汙色,得因痛切懺悔而洗除。但忤逆不孝,其罪最重,是極深的汙色,雖經懺悔亦不易洗除。這是你的黑簿上,其他罪惡都已勾銷,獨有不孝罪業尚未勾銷的原因。好在你晚年誠心改過,所做功德很多,雖未能勾銷不孝惡業,尚能延壽,讓你回陽去吧!」說罷,冥差接著把張義的肩膀一拍,張義就甦醒回陽來了。

從此以後,張義把冥間所見所聞的經過,逢人講說。使人們都知盡心盡力的孝順父母,千萬不可犯忤逆不孝的惡業。

(選自《因果報應錄》)

(讀後感言)經論上屢屢提到:若對父母恩田或三寶敬田造小小的業(善感善果,惡感惡報),都會感召很大的果報;又不善業中,瞋害尤大。張義對父親怒目相視,即是由瞋心而起,故此業甚重。經論上說,如果對一般人,由於強烈的貪心或瞋心造作惡業,且又不斷地增長它,則現生就會感果。如果對象又是三寶或父母等,對我們有大恩德的人,則不但現生感果,而且果報甚重。看張義的例子,他對的就是父母恩田,所幸僅偶犯而未繼續增長,否則一定迅速感得三途惡報。可不畏哉!反之,若對此大福田,能恭敬承事奉養,則所得福報也相對的很大。

現在反省自己,回想以往所作,比之於張義,實在慚愧悚懼;以前,由於無知、自私,常常任情執見,違逆尊長,造作種種的惡業;比較衡量可知,將來必遭極重的苦報。今幸蒙三寶的教導啟發,知道了錯誤,唯有痛切懺悔,努力改過,好好承事三寶,發大乘心,勤奮學習,弘揚正法;普令一切有情得聞正法,斷惡修善,共成佛道,庶可減輕我的罪業。

全文收錄於 第 13 期 第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