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師/造
帕繃喀仁波切/闡述
洛桑.塔欽格西、米歇爾.洛克/英譯
福智之聲/漢譯自英文本
捌、生起出離心之方法
現在我們進入第二個主題:生起出離心之方法。這部分將討論如何斷除對現世及來世的希求,首先談消除此生欲望之方法。
偈頌說:
暇滿難得壽無長 修習能除此生欲
所謂對現世的希求是指貪愛現世的樂事及名聞,如希望獲得比別人更多的美食,更好的衣著,更大的聲望等。若想踏實地修行,應斷除對現世的欲求。
如何斷除呢?應當思惟以下兩點:(一)暇滿人身之義利重大而又難得。(二)人命無常,死必到來。這種思惟能轉變心念,放棄對現世欲樂的追求。實際上,你我現在都沒做任何精神上的修行──從來沒有,更糟的是除了修行之外,其它事都做。究其原因是由於對現世欲樂的貪愛。「遠離四種執著」中說:
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
一個人的內心是否厭離現世欲樂,可以辨別他是否真心修行。僅背誦一些偈子而修行,終不能脫離三界輪迴。若捨棄現世而專心修行,絕不會再投生五欲的世界。因此你不可能一面貪著三有又一面修行。
種敦巴對一位比丘說:「你在此繞塔經行以示敬意,我非常歡喜,但若能作一些內心方面的修持,我會更高興。」於是那位比丘改做大禮拜、念誦經典、禪坐等等,然而不論做什麼,種敦巴都是以同樣的話相勸。最後那位比丘實在無法抉擇什麼是真正的修行,於是請教種敦巴:「那麼我究竟該如何修行?」種敦巴的回答很簡單:「捨棄世樂」──並且大聲重複三次。
有位格西Shang Nochung Tonpa說過:我親近過阿底峽尊者,並向他求法,但他告訴我的,都只是一些簡單的句子,像「捨棄世樂」、「修慈」、「修悲」、「修菩提心」。種敦巴無意中聽到了這埋怨,就說:「這真令人驚訝啊!即使是像Shang這麼偉大的成就者,也無法完全瞭解阿底峽尊者所給予的心要。」
而在Shang後期的生涯中,他也是如此地教導學生:「如果你們想作任何精神上的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對現世欲樂的放棄。」
大體來說,修習出離心,可先從世間八法開始。這八種又可歸納為三類:飲食、衣服,及名聞。這三樣都是你要捨棄的。這三者中,最可怕的是名聞。以前大多數的聖者、智者、大修行者,都能不貪著豐衣美食而僅靠小丸子和花蜜獨自生存。他們披著汙穢的破衲衣,在隱秘的山洞內靠牆禪坐,並把唯一的出口封死。但在他們內心深處,仍在貪求盛名,而且心裡夢想期待石岩洞外的當地居民正在討論這些修行者是多麼地了不起啊!
有太多太多的聖者、學者及僧眾都過著清淨的戒律生活,但他們在名聞之下被誤導了。如Droway所說:
他們隱居起來,在門口豎起一張標示
雖未看見一個人出現門前,但這些有成就的禪修者仍然希望今生能被尊稱為「偉大的修行人」而且他們的內心仍然充滿欲望和企圖
不論做何事,這些念頭都隨之湧來
因此他們的修行都白費工夫
並為強猛的心賊所據
拿起你的利矛,刺中每一個貪戀現世的念頭 並記住
若有一矛尖不能刺中渴望被稱為
智者、聖人、學者、禪修者的每一念頭
則無法關閉通往三惡趣之門。
偉大的那日帕也說過:「若無出離心,則你所作的一切修行都會轉變成渴求現世的名聞地位。這是引發更多生死輪迴的因種,也會因此而增長驕慢、嫉妒、瞋恚、貪愛等等煩惱。而你所認為的修行實際上將帶你到三惡道,這與造惡業而墮落並無差別。」
因此,如果我們想認真修行,必須遠離八種世俗的想法,時時保持中道,不為四組相對的情緒所左右。以下是「八種世俗的想法」:
- 獲得可意事就快樂(利)
- 失去可意事就不快樂(衰)
- 美好的感受就快樂(樂)
- 感受不好就不快樂(苦)
- 得到好名譽就快樂(譽)
- 得到壞名譽就不快樂(毀)
- 被人稱讚就快樂(稱)
- 被人譏嘲就不快樂(譏)
「致親友書」中也提到:
噢!世間上有智慧的人啊!
不論利或衰、樂或苦、譽或毀、譏或稱
這些就是八種世俗的想法
遠離它們,不要讓它們進入你的心
大聖寧瑞帕說得好:
那些帶著八種世俗想法的行屍走肉
每日在鬧市中造作生死輪迴之業
這就是可怕的墓園所在
也是修行者在這些死人群中應徹夜警惕觀察之處
不論你是聖人、大師或修行者,也不論你目前修持的功夫有多深,只要摻雜著這八種世俗的想法,它就是虛偽不實的空殼子。在古.宗帕弟子揚宮帕的談話中可發現這個事實:
「雖然法門是至高而又秘密的『大圓滿』,但這是沒什麼好處的。除非修行者本身具足成為密法及大成就者的圓滿條件。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的例子,比如一個修行者在描述他的修行時,其內涵幾乎可以買下一大群的馬匹,但是他個人的行持卻連一條狗都不如。信仰若只有言論而不將之融入日常生活中,就與鸚鵡說人話沒有二樣了。修行者與修行相隔千里,他的心無法與他的信仰融為一體,就有如糌巴粉和水不相合一樣,只表面的談論修行而不將之融入內心,那就喪失了修行的重點了。
「我可以告訴你們,我所有修行中最高的法門即是『捨棄世樂』。」
因此,當一個人今世不能遠離八種世俗的想法時,則很難關閉投生惡趣之門,更談不上什麼修行了,想要修行,你必須依循古來大德所用的教授「十種秘財」以息滅世間八種想法和捨棄世樂。
「十種秘財」如下:
四依止、三金剛和「出、入、得」三事。
四依止是:
把心念最終依止修行(心極法依止)
把修行最終依止行乞(法極窮依止)
把行乞最終依止死亡(窮極死依止)
把死亡最終依止山窟(死極空窟依止)
三金剛是:
事前無牽累金剛
事後無愧悔金剛
智慧與自己併行金剛
最後三事是:
(一)出於人群
(二)入於狗伍
(三)得到聖位
「把心念最終依止修行」是說,以下列的思惟堅固修行的內涵:今生我感得殊勝的人身和環境,它們是極難得到、極其珍貴的。具備了暇滿的義利,這也是僅有的一次機會,然而卻不能長久擁有,因為我一定會死。而我又不知死亡何時會降臨。當我死時,只有我的修行能幫助我,而今世所擁有的榮譽、名望、財富及資產對我完全沒有一點用處。
「把修行最終依止行乞」是說:如果你這麼想:「但是現在如果停止做那些能使我過著舒服生活的事,以便能專心修行,我擔心將無法維持起碼的生活所需,我將因此成為乞丐。」這時你應如此思惟對治:「我為了修行,願承受一切困苦;如果我必須成為孑然一身的乞丐,就讓我成為乞丐吧!即使僅靠乞求殘肴破衣而活,我也能夠找到修行之路。」
全文收錄於 第 12 期 第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