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師/造
帕繃喀仁波切/闡述
洛桑.塔欽格西、米歇爾.洛克/英譯
福智之聲/漢譯自英文版
有關這類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僧格曾因此而眼睛失明;尼蘇帕格西的弟子也因對師長不恭敬,而慘遭橫死。總之,這一切都說明了,如果有人數說其師長的不是,將來所感的果報非常可怕。他死後將墮落無間地獄,遭受無止盡的痛苦折磨,這些苦痛,即使是佛陀也難以詳細描述。
談到如理依止師長時,我們必須了解,對教授佛法與最初啟蒙的老師,態度應該一樣。在承事師長的這段時間裡,除了學生個人的生活細節,如為自己念誦的日課外,凡是他為師長所做的一切,我們皆可稱之為「上師相應法」。若能如理承事師長,則不需要另尋其他上師。
上面所述,因承事師長而獲得殊勝成就或嚴重惡報,完全視弟子如理承事與否而定。弟子該如何才能如理承事,與師長相應呢?首先弟子應該對承事師長的每一細則都非常清楚,並牢記心裡。如金剛持開示秘密主的:「應觀上師即是佛」這點,弟子應運用各種無垢經論,去思惟抉擇,並且不斷串習,加強自己在此方面之信念。
這種「思擇修」是弟子絕不能不做的,這種方法宗喀巴大師能夠真正瞭解。
另一種是「依文解義法」,即對經論僅憑自己之理解,依文解義地演繹出一套概念,而將這些概念,時常放在心裡,做簡單的思惟,如「這點該這樣做,那點該那樣做」,這就是一般所謂的「複習」。
「思擇修」與之不同,它是經由傳承師長之教授,透過無垢經論及自己之思辨抉擇,建立了比量智,經過此種思惟抉擇後,遇境時,能夠對內心行相「是量」、「非量」立刻判別。再將思惟抉擇出的正念,不斷串習緣念,則能達到所期望的境界。
比如,當我們對某事心生喜樂,心裡常繞著它轉;或對某種煩惱時常串習,則遇境它會很快現行。同理,將承事師長的每一要點,經「思擇修」所得的正念,不斷串習緣念,自能生起像金剛持所說「上師即是佛」之量。
因此,運用「思擇修」方法,也能很快地達到對真理的體認。
關於做為一個弟子,應如何正確地承事師長,已在「頂禮諸至尊上師」這一句禮敬文中,說得非常清楚。他應尋求具備如此德相的師長:「至」表眼光高人一等,他能關心來生及較深刻的問題,而不以此生為重。「尊」謂不戀輪迴中任何盛事,而要求解脫者。「上師」係指既見輪迴苦,而不單求自己脫苦,更要幫助一切有情脫苦的人。以上三種德相圓滿具足者,即是我們所應禮敬承事的師長。
伍、造論宗旨(誓願完成造論)
現在我們進入序分的第二部分──造論宗旨
(1)佛陀至言心要義 是諸菩薩所讚道 求解脫者之大路 我今隨力而宣說
「佛陀至言心要義」即「三主要道」,也就是「廣論」中之教授,這是修行者應致力的重點。這教授已將一切法門都融合在一相連貫的道次中,因此它適用於各種根性的修行者。我們也可以在其他顯密經論,以及薩迦、格魯、寧瑪等派傳承中,獲得這類教授,又如有一位祖師曾說:「任何高深教授或簡易教法,都首尾一貫。」
宗喀巴大師在寫給喇嘛中觀者的信中提到:這部「廣論」的道次,是透過比量和現量的抉擇,而作很完整的解釋。這是偉大的阿底峽尊者傳授給我的。我現在了解,這是我稀有殊勝的聖事。我親自指導學生所用的道次,也是從中而來。阿底峽尊者親自向我示現,並單獨傳授所有無垢的經論。然後以一相連貫的道次融合一切經論加以解釋。我有這樣的感覺如果有人學習或研究這個道次,並隨分隨力地告訴別人,或用在自己的修行上,那麼他將在正確的次第中,貫穿全部佛陀的教授。
因此,我認為在我的教學上,不必再準備各式各樣的教材。
只要在很忠實傳授「廣論」的法會上,有老師在教,有學生在聽,則一切經典的精要仍會在這世間流傳。
今佛陀的一切教法,都收集在經、律、論三藏中。而這三藏又融合在廣論中,並攝為下、中、上三士道教授,引導不同根器的眾生。就「廣論」的整體道次而言,即使是其中最簡略的一段,都含攝了三藏的精義。故宗喀巴大師說:「這是諸佛言論精髓中最精要的部分。」誠如種敦巴也說:
佛陀不可思議的教法,
都包含在經律論三藏中,
是三士道教授的莊嚴法語,
是古來大德珍貴的念珠。
(對那些撥動這些珠子的人是極具意義的。)
因此,「廣論」的教授,遠超越於你現在所能選擇的任何教法。因為它具有三種特徵和四種殊勝。這些殊勝處,甚至在無垢經論如「密集」或古典論註「現觀寶論」都無法發現。
當一個人對道次有了全面的勝解之後,不論鎮郊的任何一間茅蓬,都可做為他終身修行之地。而茅蓬內一切老舊的經書和供奉的佛像,以及所能撿到摘記著經文的小紙片,都能與他的修行相配合。亦即,無論你在何處,以及廣學各種佛法時,這個道次有如魔術鑰匙,可以開啟一百扇門。因此「廣論」的道次,涵蓋了佛法的整個教授內容。
若人具有上述的能力,我們可稱他為「對整體佛法教授有了勝解」。這也表示所謂「三藏法師」並非指僅參考了一些非此非彼的前後期傳承相雜的佛法,然後去修行的人。我們也可從圖肯法金剛的話,確信這一點:「把前後期傳承佛法相雜而修的結果,是兩頭俱失。」
整個佛法教授都融攝在「菩提道次第」,意思是說:以最精鍊的文詞,詮顯經、律、論三藏的要義。
關於「菩提道次第」的由來,是有一次種邱鄔祈求阿底峽傳授一種能令佛法久住於世的教授,阿底峽因此說了「菩提道炬論」。從此「菩提道次第」這名稱就開始流傳。然而這教授不是阿底峽或宗喀巴大師創造的,而是一切諸佛共同經歷過的康莊大道。正如(大般若經)所說:就是這條最圓滿的路,除此再也沒有其他的了,是三世諸佛所共同走過的(以上是偈頌)。
菩提道次第的教授遍及全西藏,但現在仍有人固執地認為,它屬於格魯派的傳承,故不想去學它。這不能責怪他們,因為他們並未集聚足夠的善業與此法相應。
還不僅如此,踏著這一條諸佛走過的大道,次第而上,你一定會成佛。若非如此,則這教授雖能讓你避免走入怪誕的歧路,及獲得人天二乘果報,但這並沒太大意義。有這道次,我們不必害怕會走上錯路,而這些我們都要感謝慈悲的阿底峽尊者和宗喀巴大師。
對想做精神修行的人,應研修如此正確無誤的教授。若任遇何法即便修習,則有如野狗一見食物便狼吞虎嚥地一口吞下一樣,這是不對的。
薩迦班智達曾說過:即使是處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如一匹馬、一粒珠寶,
或其他事上面,你都仔細檢查,請教他人,及審慎考慮。
我們可見到人們為這類事而苦心焦慮(即使是最細瑣之事),但對攸關我們無始劫生命能否究竟解脫的佛法,卻像野狗啃食殘肴一樣,任遇何法,即便信受,從未加以明辨抉擇。
這有如在現世生活中,即使是買賣物品這類小事,你都會極端關心,花費大量時間去考慮,徵詢意見等,但這些事情,不管你犯了多大的錯誤,對於來生並無絲毫損益。然而若修習了不正確的教授,則會嚴重影響你未來世的終極目標。
一般而言,大多數人都有一種觀念,以為只要到一些僻靜的地方,就可作高深的修行。但事實上,除非已有完整而且正確的指導,並能深入了解其中的內涵,否則絕大部分只是白費功夫。密勒日巴尊者曾說過:
「不思口傳之要訣,徒坐山穴也徒然。」
以前的譯經師,不畏各種障礙險阻,長途跋涉到印度,將正確無誤的佛法帶回西藏。但西藏那些走上錯路的修行者卻未能依之而行。清淨河水的源頭,必然是潔白的雪,同理,我們修行之法門,其根源亦應絕無錯謬,都須是來自無垢經論,師長傳承,並且是佛陀所示。
全文收錄於 第 10 期 第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