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師/造
帕繃喀仁波切/闡述
洛桑.塔欽格西、米歇爾.洛克/英譯
福智之聲/漢譯自英文版
一旦熟稔三主要道,並經常緣念,則所做的任何事情,將會帶你通往解脫之路;反之,終究仍是隨順習氣,流轉生死。
若你想修善行,卻仍貪著三有盛事,又對生死之過患,不曾多方觀察修習,又不曾如理觀察無我的道理,則我們可以說,距離修習世俗、勝義二菩提心尚遠。除了少數靠佛菩薩的願力所攝外,其他一切善行,仍是三界苦因,不能脫出輪迴。
(參見《廣論》一七五頁第三行:「若未由多異門,觀察生死過患,於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餘諸善行,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古來許多明眼知識,早已指出這些錯誤:「有些學教者只知談玄說妙,而修持者又執著於禪坐時特殊的覺受,這都是由於未得真正教授的緣故。」
因此,對於想進入解脫道者而言,應該尋找一位真善知識,他能將成佛心要──三主要道傳授我們,以引導我們至解脫及成佛。至尊宗喀巴大師,是以《道炬論》的三要為根本,完成了《菩提道次第論》。所以現在我們也以宗喀巴大師的三主要道為基礎,而做一個簡略的介紹。
参、祈禱文
三主要道的內容有序分、正宗分,及結分。序分又分為三部分:論前皈敬、造論宗旨,及敦囑聽受。我們從討論這部作品的大綱,開始這個課程。
造論者在造論之前,都會向其本尊敬禮祈禱,正如「丹丁大師」說過:「祈願、頂禮及心要,都是論文開始時必備的。」本論的皈敬文中也如此地祈請:
「敬禮諸至尊上師」
祈禱的目的,是祈求這一部論,能夠無諸障礙,順利完成。文中的「諸至尊上師」是根本尊,及深見、廣行的歷代傳承祖師。根據開啟三界之知(Knowledge Unlocks the World)祈禱文,更深一層來看,主要是指金剛主、文殊菩薩,及黑茹迦(The Hero of the Diamond)。
高位的菩薩能以不同方式對眾生示現,像在夢中、觀想時,或直接見到他。有兩種方式可以直接見到他:一、實際的接觸。二、意識上的接觸。文殊菩薩是以第一種方式,親自指導宗喀巴大師。他們像師生一樣地對坐著,大師即從文殊菩薩處學得顯密教理。
有人認為,以大師淵博的學養內涵,就足夠寫出各種的論著,但事實上,大師的大小論著,無一不是文殊菩薩親自指導的。大師每做一件事情,必定請教文殊菩薩,並遵循其指示,甚至該待在何處,該帶多少隨從等,亦不例外。
以往的祖師大德,對顯密教理的某些重點和關鍵,未能透徹了解之處,宗喀巴大師能夠很詳細而又確定地解釋圓滿,這些也都是從文殊菩薩親授而來的。
通常,根據傳統,在造論之前所寫的祈禱文,是用以表達他對悲心、三智【註三】及其他諸聖尊長的敬意,本文之前的皈敬上師,即是其例。對想要踏上成佛次第之路──三主要道的人來說,本祈禱文的重點,是要讓他了解入門的關鍵,在於能否如理承事師長。(【註三】三智: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肆、如何依止承事師長
上師的攝持,絕對是一切真修行者最重要的事,誠如博朵瓦格西所說:「若欲求解脫,再也沒有比依止上師更重要的了,甚至連日常生活中,看起來很簡單的許多小事,若無旁人指導,你根本不曉得如何圓滿完成。更何況是一個剛從三惡道出來的人,欲前往從未到過的地方,若無師長的指引,又如何進行呢?」
仰賴師長,實在太重要了。從以前到現在,還沒有修行者能夠不經師長的指導,僅靠自己學習經典,就可獲得成就的。現在不能,未來也一樣。
我們依止的師長,應具備何種條件呢?他必須熟悉修行路上的每個關鍵處,並能使你在短時間內,達到某種層次。因此你必須努力去尋找具足圓滿條件的師長,他能使你獲得和他同樣的成就,而達到解脫與遍知的境界,有如陶師善於把陶土塑成器具一樣。
一位具格的師長應有什麼特點?根據戒論(vowed morality)他必須嚴持尸羅,精通開遮持犯。又據密教的說法,師長是三業守護清淨者。總之,不論顯密二教,師長應具足十種德相。至少也必須能以三學調伏自心,通達教理並如實證得。
正如《大乘莊嚴經論》說:
「調靜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覺真善說法,悲深離退減。」
(「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見《廣論》二四頁。)
學習者須將以上師長的特點謹記在心,並以此為原則,去尋找具有上述內涵的師長。因為學生的成就,完全仰賴師長具足多少德相而定,若學生能親近一位能引導他通曉顯密教法的師長,那麼他將可瞭解顯密整體的教法。即使是只對整體修行次第稍具概念,則此善行,也將比他本身所擁有的其他善業,還要殊勝。
一旦學生找到具足上述資格的師長,就須如理依止他。有正確的認識而依止師長,可獲得八種殊勝利益【註四】,如近諸佛位等等,反之,則得相反的八種過患。(【註四】八種殊勝利益,近諸佛位……資糧圓滿。見《廣論》三七頁「親近勝利」項下。)
宗喀巴大師曾說:「獲得圓滿的開始,是一切成就的根本,以使目前和未來都能朝向一切善業,故應努力建立正見及修持。師長能引導你走上這條路,所以應勤供養,令師長歡喜,實踐師長的所有指示,包括任何小事,縱使是會喪失生命,也絕不放棄。
做一個修行者的我,以此為我的修行圭臬。尋求解脫的你,當以這種方式審視你自己。」
以前像阿底峽尊者和種敦巴,都獲得超凡的甚深證悟,及廣大利他事業。這乃由於他們對各自師長能圓滿如理承事的關係。
一個人以其知見引發出來的事師行為,與他往後修行緣起的好壞,有決定性的影響。例如,馬爾巴在那洛巴面前因先頂禮壇城,而決定了往後的緣起。而密勒日巴曾向馬爾巴獻上一個銅瓶──空的,但絕對潔淨。故修行開始的好壞,與他所獻禮物的緣起是相應的。
偉大的天帕拉傑在其上師那旺秋蛟生病時,盡心地照料他,因此而獲得中觀正見。薩迦派的薩迦班智達對其上師著卡將也是如此地承事,故獲得種種的成就,如觀上師為其本尊文殊菩薩,得到五明不可思議的智慧,並且受到中國、西藏、蒙古及其他地方人民之推崇,而成為他們的領袖。
反之,若沒有正確的態度,去依止師長,會有什麼危險?在《札那釋難論》中曾引經敘述:
即使教你很簡單的幾句偈,
若不尊為師長,
將會百世投生做狗,
而且將來仍會出身卑微。【註五】
(【註五】見《廣論》三九頁第十行,「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為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性。」)
在密法的根本教典《時輪續》中也指出:
對上師瞬間之瞋恨,
將損壞累劫所積聚之功德,
而且亦將以相對的劫數,
在地獄中受苦。
如「一彈指頃」的時間有六十五剎那,若對師長起一彈指頃的瞋念,你就會感得地獄的惡報達六十五劫。這些是下士道的標準,而根據上士道,受苦的時間還要更長。
不僅如此,《上師五十頌》也說:一個不如法恭敬師長的人,在現世將遭受身心眾多的苦難及障礙,於臨終時充滿驚懼痛苦外,他也會因十三種橫難【註六】等,諸如此類的任何一種而死去。(【註六】十三種橫難:嚴重的頭痛、猛獸傷害、特別的疾病、魔鬼的迫害、瘟疫、國王、水、火、蛇、幽靈、盜賊、夜叉。謂遭上述十三種因素而提早死亡。)
全文收錄於 第 9 期 第 6 頁